孙膑是怎么失去双腿的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兵法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谋略,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间获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和地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步,不过从客观上来看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毕竟在这战乱纷飞的动乱时期,能够明哲保身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这些出名的谋士当中,庞涓和孙膑也曾经是一对师兄弟,不过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才能,因而他居然罗织罪名,并让孙膑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孙膑也开始谋划自己的复仇大计,当他来到齐国之后,终于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在马陵之战当中,一举报仇雪恨。
1、同门之谊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因为在他的门下,不仅出现了张仪和苏秦这样的谋士,同样还有庞涓和孙膑。尤其是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的孙膑,因为他本身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因而在孙膑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稍微长大成人之后,孙膑更是有了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当他听到鬼谷子的名声之后,特意不远万里来拜他为师。让孙膑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在这里,孙膑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敌人,他就是庞涓。因为庞涓比孙膑拜师较早,因而庞涓名正言顺地做了孙膑的师兄。
在相处的过程当中,虽然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因为庞涓的个性比较小肚鸡肠,因而他经常将孙膑的恶作剧怀恨于心。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庞涓逐渐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要找机会教训孙膑,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2、诱骗孙膑
孙膑拜鬼谷子为师一年之后,庞涓已经学成下山了,当他来到魏国的时候,很快便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魏惠王的喜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庞涓在魏国已经位高权重了,因为他不仅掌握了兵权,而且还有一大帮谋士,于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找孙膑报仇了。
拿定主意之后,庞涓特意写了一封信,并差人送给了孙膑,希望他能够下山帮助自己。看到庞涓的亲笔书信之后,孙膑感慨万千,没想到师兄获得荣华富贵之后,居然没有忘记自己。于是他赶紧收拾自己的行囊,并拜别了自己的师傅,打算投靠自己的师兄。
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他的师父鬼谷子特意告知孙膑,虽然你们二人为师兄弟,不过你一定要提防着师兄,以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听到师父的叮咛之后,孙膑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师兄一定会照顾自己的。于是他匆忙下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魏国。
3、分道扬镳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孙膑来到魏国之后,也得到了庞涓的厚待,并将他推荐给了魏惠王。谋得一官半职的孙膑,更将自己的师兄当成了恩人,不过他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当中。当庞涓设置好圈套之后,毫无防备的孙膑立刻跳了进去,也被魏惠王抓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庞涓假惺惺的来到狱中,一方面宽慰孙膑,表明自己正在积极奔走,相信孙膑一定可以平反昭雪,不过在另一方面,庞涓却在罗织罪名,并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希望他把孙膑杀掉。不过因为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因而魏惠王并没有杀了他,而是对他处以脸上刺字、断其双足、剔去膝盖骨等严厉的酷刑。
就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人,从此成为了一个残疾人,只能坐在轮椅上苟延残喘。听到孙膑的遭遇之后,齐国国君特意派使臣来到魏国,希望秘密将他接到齐国去。当他们看到装疯卖傻的孙膑之后,很快便表明了齐国国王的邀请,听到对方的表述之后,孙膑便跟随对方离开了魏国。
4、复仇之路
来到齐国之后,孙膑很快便表现出了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田忌赛马当中,孙膑为对方出谋划策,不仅让田忌赢得了比赛,同时也让齐威王看到了孙膑的实力。也正是在孙膑的建议之下,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显示出了霸主的气势。
在桂陵之战当中,孙膑带领的齐国军队,第一次与庞涓带领的魏国军队不期而遇,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孙膑很快用自己的谋略,将魏军打的大败,而且活捉了庞涓。不过他并没有杀掉庞涓,而是将他放回了魏国,因为在孙膑看来,自己报仇的时机还不成熟。
回到魏国之后,庞涓感到自己受了奇耻大辱,于是他开始调集60万兵马,希望一举打败齐军,并活捉孙膑。在战斗开始之前,孙膑就已经揣摩到了庞涓的心思,并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法,一举在马陵全歼了魏军。也正是在这次战斗当中,庞涓被乱箭射成了刺猬,结局是非常悲惨的。
5、结语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孙膑遭受酷刑的时候,庞涓特意命人在他的脸上刻上了几个字,让他永远也抬不起头。为了报得此仇,孙膑也曾经在庞涓的必经之路上,写下了几个字,那就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看到这几个字之后,庞涓勃然大怒,并命人将那棵大树烧掉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火光很快便暴露了庞涓的位置,也让他成为了活靶子。
看到火光之后,孙膑当即决定,让齐国军队万箭齐发,让庞涓死无葬身之地。从这件事情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孙膑为了复仇,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而他也深得鬼谷子的真传,也让他的复仇之路非常顺利。作为他的师兄庞涓,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理,导致两人之间的情谊尽失,做出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最后庞涓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也不免让人感到颇为遗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8 

越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衰

战国初期,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是将吴国消灭。此后越国国力不断走强,势力一度到达齐鲁、赣鄱之地,可以说走向了一个小小的巅峰。不过越国并没能将自己的强势保持太久,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兵败战死,此后越国内乱不断,国家分崩离析,就此衰落,再无崛起的时刻。那越国走衰的原因,我们大概总结出了三点,欢迎各位一起来了解看看。

1、缺乏核心文化
一个国家要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国家打败了其他国家,在军事上强大起来,就能够实现延续的目的。因为依靠强大的军事,建立起来的国家,本身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可以依靠强大的军事建立国家,别人也可以依靠军事上的强大消灭你,建立他自己的国家。这个别人,包括其他的敌对国家,也包括国内的敌对势力。
一旦敌对国家敌对势力强大起来,就会消灭现政权,建立新政权。
中原地区一些国家延续了几百年。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就是他们建立了一种能够保持国家稳定的文化系统。掌控权力的人,不是仅仅依靠暴力来维持统治的。他们还依靠其它东西,比如“嫡长子制”,比如“仁君制”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嫡长子,你才有资格获得权力;如果你是仁君,你才有资格获得权力。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所以这些国家在进行权力更迭的时候,不会发生大的问题。
恰恰越国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因此,越国在勾践去世以后,就陷入了长久的无休无止的争夺权位的斗争之中,出现了著名的“越人三弑其君”的现象。而这种内耗,也使得越国内部的向心力快速消退,政治上的凝聚力变得越来越弱,再也无法在诸侯国中,发出自己强大的声音。
2、没能坚持国策
越国当年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首先是因为越王勾践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发展经济和军事的政策。接着又灭掉了吴国,然后北上问鼎中原,在中原地区闹出了很大的声响。
但是自从勾践去世以后,越国就没有再继续坚持勾践的道路了。
其实准确地说,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呢,他就没有坚持自己之前正确的主张了。
我们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句话已经表明,勾践的政策是有年限的,完成了那个年限,他就不往下坚持了。
有好的建国方略而不坚持,勾践怎么能够强大起来呢。
3、人才凋零
勾践回国以后,立刻就逼杀了文种,逼走了范蠡。这两个人是越国复国的大功臣。事实上也应该是越国此后发展经济,并且逐渐走向强大的大人才。把这两个人用好,对于越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勾践没有这样做。
文种的被杀和范蠡的出走,在越国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范蠡,在出走的时候说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可以说给越国做了一个很反面的广告,再也没有人敢到越国去了。因为谁去了,就算建立了一番功业,结局也是死路一条。
而越国自身并没有任何吸纳人才的具体措施。齐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齐国曾经有专门招揽人才的稷下学宫。燕国之所以一度强大,是因为燕国有千金买骨这样的举措。秦国能够强大起来,也是因为秦国不断地吸纳东方六国的人才。秦国的朝廷中,几乎都是东方六国的人才。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可是越国不一样,越国没有任何吸纳人才的措施。没有吸纳人才的措施,自然就没有人到越国去,帮越国发展壮大。
总之,越国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式的国家,他没有很好地抓住发展的机遇,也没有延续发展的措施,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所以最后才会失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8 

长平之战秦国也损失严重 为何其他国家不趁机进攻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这一战赵军损失了45万的精兵良将,失去了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根基,同时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不过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场战争秦国损失也是很严重的,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一战过后秦国也是一度国内空虚。但是在秦国虚弱之时却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击,这是为何?

具体来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了60万大军,按照过半伤亡的说法,秦军至少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虽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实力领先其他诸侯国。但是,30万人的伤亡,依然是一次重创了。不过,即便是在秦国损失惨重之际,其他五国依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楚国来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楚国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诸侯国。进入到战国时期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但是,实际上,在长平之战爆发时,楚国已经走向衰落了。早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并在咸阳病逝,楚国就已经走上了下坡路。楚顷襄王时期,秦国多次进攻楚国。特别是在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攻入楚国都城,攻占了楚国的大片疆域。所以,在长平之战前,楚国已经遭到了秦国的连续重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因此,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态度。直到邯郸之战,也即赵国快要灭亡的时候,楚国才出兵救援赵国。
其次,就魏国、韩国来说,对于长平之战时的韩国,已经选择了摇摆不定的立场了,也即秦国强则跟随秦国,山东六国强则倒向山东六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秦国国力空虚,但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依然和秦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为了自保,韩国自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如果韩国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其灭亡时间就要提前了。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赵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最终于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相对于韩国,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自然希望可以重拾霸业。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于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国力衰落。
在此基础上,赵国和秦国的崛起,又让魏国的压力更大了。因此,长平之战时,魏国的态度就是希望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样魏国才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过,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而秦国仍有白起等名将,这让魏国依然十分忌惮。对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魏国还是韩国,都曾遭到了白起的多次进攻。因此,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存在,自然让魏国和韩国不敢偷袭秦国。
再者,就燕国和齐国来说。在战国后期,燕国和齐国对于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乐观其成的。也即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国和齐国已经被秦国成功拉拢了。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
从燕国和齐国的角度来看,自己和秦国之间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即便成功击败了秦国,自己也很难越过三晋来抢占秦国的疆域。因此,燕国和齐国不仅很少参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行动,还经常对秦灭六国的行动进行助攻。比如在长平之战后,燕王喜就派遣大军进攻赵国,想要对赵国趁火打劫。结果,在廉颇的反击之下,燕国反而损兵折将。基于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赵国对于燕国和齐国的威胁,其实要比秦国更大,这促使他们和赵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在长平之战后,不管是燕国还是齐国,都遭到了赵国的进攻。一定程度上,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在燕国、齐国身上得到了弥补。
最后,对于赵国来说,显然没有实力来反击秦国,只是想办法拖延时间,从而恢复实力。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赵国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国,秦国将会更强,对于赵国来说,“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长此以往,赵国还是会走向灭亡。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但是,让秦昭襄王没有想到的是,赵国最终拒绝向秦国各地。秦昭襄王大怒,于是再一次调集大军攻打赵国,从而在公元前259年发动了邯郸之战。到了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因为邯郸之战的惨败,加上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国一度停止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当然,这也为秦始皇嬴政的登场奠定了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7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是谁

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改革家无疑是当时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了,因为商鞅使得秦国的制度变得非常合理,使得秦国不断走向强大。在统一六国期间贡献最大的外交官就哟属于远交近攻的范雎以及运用连横的张仪。若是说统一六国最大贡献的将领是谁,那就要属白起和王翦了。

但实际上成就这些战将获胜基础的是,名气远没有他们大,但是作用远比他们大的另外一个低调的将领。正是他给了这些将领强悍的军队和拥有厚实家底的秦国,否则长平之战,秦国家底不厚实的话,消耗不起估计也只能撤退了,这个人是谁呢?
秦惠文王九年,南方小国”苴和蜀交战,都向秦求救,而此时,韩国也来伐秦。是攻蜀?还攻韩?朝廷大臣们意见不一。这就是古文观止的文章“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要伐韩,因为韩国很弱小,灭韩国后再宣布周王室的罪状,逼迫天子交出象征天命的九鼎。夺九鼎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天下可图。而巴、蜀之地,地远民稀,攻下了,也对秦国没什么好处,所以没必要攻蜀。
司马错坚决反对,因为秦国目前实力不强,要想灭六国统一天下。现在要利用蜀国内乱的机会,打着禁止暴乱、伸张正义名义,消灭蜀国然后消灭巴国和苴国,利用巴蜀之地财富和人力就可以极大的增强秦国的国力,还可以利用巴蜀地利顺流直下攻打楚国,而且攻打巴蜀之地师出有名,其他国家还不会有意见。
而张仪的“劫天子”馊主意,还会导致各诸侯的仇视围攻,得不偿失。因为毕竟周天子没有大错,还是大家名义上的共主。要是攻打韩国,韩国和周天子知道危险联络楚国、齐国、魏国、赵国围攻秦国?那可就不妙了。
惠文王最后同意了司马错的提议,没有听从名气更大,一向对其言听计从的张仪。
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派司马错为主将,联合苴国灭了蜀国,然后再灭苴国,再携带余威灭巴国。将整个四川盆地纳入秦的版图,使秦国版图扩大了一倍多。
巴蜀之地出产的粮食、盐、布帛、金银、人口使秦国实力大增。尤其是跟本就不缺粮食,家底厚实不少,这也是为什么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候急于决战的原因,因为赵国实在是消耗不起了,秦国虽然也难,但是因为有巴蜀之地输血,消耗的起,所以司马错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不然的话!秦国在到处攻灭六国时候,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蒙武领兵二十万伐楚国结果大败而逃。居然还可以再在公元前224年,再派出六十万大军,令王翦攻楚。没有厚实家底怎么可能呢?而且王翦带六十万大军攻楚时候,在楚国和楚军对峙了一年之久不缺粮,而主场作战的楚军却因粮食短缺,消耗不起了不得不移师向东要粮,这时候王翦抓住机会全线出击,一举打垮楚国,这就是司马错拿下巴蜀后家底厚实的好处。
而战国最精锐的精兵“秦锐士”就是司马错根据魏武卒的基础上创立的。而他手下的一个“锐士”千人队队长就是“人屠”白起。
可惜这个对秦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将领,不在四大名将之列,尽管他起的作用大于秦国那两个名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7 

田氏代齐为何不改国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有着一段历史,就是田氏代齐,也可叫做田陈篡齐,意思就是陈国的田氏的后代取代了齐国的姜姓吕氏,称为了齐国的君主。在公元前1046年,在姜子牙辅佐周王灭商之后,就被分封在了齐地,从而建立了齐国。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尤其是在春秋初期,齐桓公更是称霸中原,称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所以齐国称为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诸侯国。不过虽说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这个时期的齐国已经是田氏齐国了,不是姜子牙后人的齐国。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地位。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去世,这意味着田氏彻底取代了齐国的姜姓吕氏,也即姜太公姜子牙的后人,失去了齐国君主的宝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田氏代齐后,并没有更改国号。那么,问题来了,“田氏代齐”后,为何不改国号,而继续沿用“齐”的国号?对于掌握齐国大权的田氏,不换国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田氏代齐后,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当然,这只是后人为了进行区分,所以给出的称呼,正如同西汉、东汉、蜀汉都以汉作为国号一样,田齐时期,齐国的国号还是齐。不过,纵观古代历史来说,大部分改朝换代的情况,都意味着国号的改变,更何况,田氏和姜姓吕氏之间,又不是同宗同源的关系,这更应该更改国号了。换而言之,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的时候,因为自己是汉室后裔,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田氏出自陈国,和齐国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所以,田氏沿用齐作为国号,确实是比较令人费解的情况。
比如在三国时期,曹魏篡汉后,自然没有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而是使用了“魏”作为国号。在曹魏之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自然也是用“晋”取代了原先的“魏”。对于曹魏和西晋来说,其建立者和上一任君主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所以需要更改国号,以此来进行区别。对此,在笔者看来,田氏代齐之所以没有改国号,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田氏代齐时的情况,和之后的封建王朝更替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还是以周王室作为天子的,也即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朝下辖的一个诸侯国。在此基础上,田氏篡夺齐国之后,第一件事就需要获得周王室的认可,也即希望周王室可以册封自己为诸侯。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春秋和战国之间,周天子的实力已经明显下滑了。但是,周王室在当时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对于田氏来说,不敢擅自改变齐国的国号。如果没有周王室的存在,田氏在更改国号上,自然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进一步来说,对于田氏来说,实际上也没有改变齐国国号的权利,除非周王室同意他更改齐国的国号。因此,为了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册封,也即担心周王室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自己,篡夺齐国君主之位的田氏,继续使用“齐”作为自己的国号。虽然齐国是一个大国,但是,齐国显然没有抗衡众多诸侯国讨伐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齐”不仅是一个国号,也是地理名词。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在此基础上,周武王姬发分封姜子牙姜太公在齐地建立诸侯国,所以得名齐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齐和鲁成为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理名词,也即齐鲁大地就是指今天的山东省一带。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今河北省一带,经常被称之为燕赵之地,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燕国和赵国。再比如今山西省一带,经常被称之为三晋之地,这和晋国,尤其是魏赵韩三国存在一定的关系。
所以,对于田氏来说,如果更改齐国的国号,很可能引起齐国百姓的抵触,毕竟齐作为国号已经使用了数百年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所以,从田氏的角度来看,不改变国号有助于对齐国的百姓、将士、群臣进行安抚。毕竟,齐国君主的更替是一件大事。在这么大的变动之下,齐国上下都需要进行适应。在此背景下,如果更改了国号,会让齐国上下适应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田氏代齐的风险。
最后,除此之外,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主要靠着施恩于百姓,争取齐国上下的支持,这才取代了原先的齐国君主。对于田氏来说,表示自己取代齐国,是为了齐国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姜姓齐国的后面几位君主,则因为过于重视个人利益,从而在齐国上下离心离德。
但是,如果田氏将齐国的国号改为“田”或者“陈”,则是戳破了这一谎言,表明田氏是为了个人利益,这才篡夺齐国君主宝座的。而这,势必会让田氏失去齐国百姓的支持。众所周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不仅需要防备周天子、秦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等势力讨伐自己,更应当确保齐国内部的平稳过渡。
因为齐国一旦爆发内乱的话,周边的诸侯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基于此,不更改国号,是比较务实的选择,也即可以避免秦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等诸侯国讨伐自己的结果。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田氏代齐确实做到了没有诸侯国讨伐的结果,这无疑和没有更改国号存在一定的关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6 

吴起为什么杀妻子

吴起出生于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当中,为了能够求个一官半职,吴起可以说是耗尽了家财。所以吴起长期被人嘲笑,为此吴起还杀了不少嘲笑过他的人,至少有30多人。但是吴起杀了人就想着要跑路了,在跑路之前还对自己额母亲说:“不当上大官,绝对不回国。”

离开卫国的吴起跑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他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非常的努力。这时传来噩耗,吴起的母亲去世,但是吴起并没有按照儒家的传统回家奔丧守孝。这让曾申认为他是一个不孝的人,就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得,儒家是学不成了,于是吴起弃儒学兵。
吴起在兵法上还是很有天赋的,没几年就学有所成。于是他跑到鲁国去求官,鲁国国君也觉得吴起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但是对于启用吴起还是心存顾虑,因为吴起的妻子是一个齐国人,启用吴起就是要和齐国交战。
吴起也是狠,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竟然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来表示自己和齐国没有丝毫关系。鲁国国君一看,吴起这么坚决地和齐国划开界限,也就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吴起不愧为军事天才,他率领鲁国军队大破齐国。
鲁国的危机解除了,没有危机感的鲁国人民就开始八卦起吴起杀妻这回事。认为吴起是一个残忍的人,在卫国的时候就杀了嘲笑他的三十多个人,来到了我们鲁国为了当官竟然又把老婆给祭天了。总结得出,这小子不是个好人。于是鲁国国君就辞退了吴起。
后来吴起又去了魏国为将,没多久又跑去了楚国,又在楚国迎来自己一生的巅峰,最后也死在了楚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6 

若白起不死能否统一

前258年,秦昭襄王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邯郸,最终惨败。之后秦王改为白起为将,但是白起借口邯郸难以攻下,拒绝任命。之后秦王又改派为王龁为将攻打赵国邯郸,结果反复多次屡屡失利。无奈之下,秦王只好再一次的强令白起为将率军出征。但白起再一次的拒绝了,称自己病重推脱了。秦昭襄王为此大怒,将白起降级为士兵,并且贬到了阴密。当白起走到了杜邮的时候赐给了白起一把宝剑,令白起自杀而死。

自从前257年白起死后一直到前221年,最终统一六国,总共花费了36年的时间。在这36年的时间里,秦国所经历的战争中,仅仅只有三次是败仗。
1、这第一次就前247年,蒙骜率军征战魏国的高都和汲县,在攻下之后,蒙骜又继续挥师进攻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等,攻占了有37坐城池。王龁的则率军攻打了上党,在打下来之后便设立了太原郡。此时魏将无忌率领着五国联军反击秦军,将秦军打退到了黄河以南。蒙骜这一仗打败,在解脱围困之后撤离。
2、第二次在前233年,桓齮率军征伐赵国,在宜安与肥下遭遇到了从北部雁门调回来的赵国大将李牧。此战李牧大败秦军,李牧也因此被封为了武安君。
3、第三次在前232年,嬴政再一次派秦军出征,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李牧和司马尚则带兵在番吾大败秦军,并准备合击另外一路秦军。但秦军见形势不妙,立马紧急撤军。李牧的这两场战役总共歼灭掉了约15万的秦军。
众所周知,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将,指挥能力是非常厉害的,实力不相上下。所以说即便是白起活着,第一次战役换成是白起挂帅的话,进攻五国的兵马,秦国在兵力上还处于劣势,面对五个国家齐心协力的反击,即便是白起也是没有胜算的。第二和第三次,就算是白起挂帅,但是其对手是李牧,也许不会输的这么惨,但白起绝对也捞不到好处,占不到便宜,最多就是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白起撤军。所以说即便是白起还活着,秦国也无法提前大一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5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在秦孝公接管了秦国之后,眼看着其他诸侯国在自己面前是耀武扬威,心中别提有多愤懑。当时的秦国地处于西部地区,与当时强大的魏国相比,简直就是一边陲小国,长期遭到了山东诸侯国的笑话。秦孝公看到此情形,心中的奋发图强是日益加深,于是便颁布了《招贤令》,在天下寻求能够让秦国变强之人。

这时远在卫国的公孙鞅正好需要一个平台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于是他从卫入秦。上朝觐见孝公,以国为姓,称自己为卫鞅。孝公与卫鞅一见如故,孝公欣赏卫鞅的才华,认定他正是能帮自己国家变强的人。而卫鞅与孝公谈过之后,认定孝公是能坚定支持自己主张的明主。因为卫鞅是法家的代表,所以他坚持的是以法治国,贵贱一视同仁。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元前359年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
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比如他奖励农耕,收贵族土地归国有,由国家重新分配土地,并且秦人获得土地的最重要一个方式就是军工。无论贵贱只要战场上立得军工就能获得土地。这以农业为主,战功为荣的国家价值观就确立起来了。再加上合理的税租制度,让这个变得更加可行。
变法的制度是有了,但能不能实行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那如何能让当时贵贱分明的百姓相信国家有实施这些制度的决心呢?卫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大木头,告示称,有人能把木头搬运到北门就能得十金。起初没人相信这个告示,怕是政府的骗局。于是奖金又追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站了出来,并按要求把木头扛到北门。当士兵把五十金交给他的时候,他还有点不相信。直到拿回家才终于相信这是真的。就这样卫鞅靠着这个办法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变法守信的形象。这为后续变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舆论基础。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秦国变得国富兵强的很大原因也是受益于上述法令措施。卫鞅通过变法也确实让秦国兵强马壮,并且也因为功劳颇大,被孝公分封商地,号称商君,史称商鞅。其实还有一些教科书上没有讲的法令对后世也有颇大影响。
1、尚刑罚
商鞅变法另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凡事都以刑罚解决。它鼓吹轻罪要重罚,使民不敢犯罪。让老百姓产生畏惧心是它的一个重要目的。老百姓因畏惧而不敢做而不是因内心不想做而不做。这其实给秦国统一后又灭亡埋下了隐患,当秦朝开始统一以后,严刑酷法其实已经不适应了。但是国家法令这个机器不是你说停就能停下的,百姓经历过战乱之苦后,已经疲惫不堪,只想休养生息。结果你还要死命压榨。官逼民反,才有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轻教化而愚民众
还有一项让人心生恐怖的重要的法令,那就是禁止有识之士去农村进行讲学教化。他认为民众有了智慧就会难以管理。只有让民众像牛羊一样任劳任怨,才有利于管理。殊不知民众创造力是伟大的,这样其实大大地抑制了民众的创造力。这一点是被后世经常诟病的。他认为民众不如驴,民众要想专心耕种和作战,要蒙住眼睛和耳朵,甚至连嘴巴都要封住。这样不仅封闭了民众的思想交流的通道,还减少了民众的直观感受。如果我们现代人穿越到当时秦国,一定会感叹人活得还不如一头畜生。
3、变法不切底
当时变法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未能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切底绝离。当支持者离开权力中心,旧势力就立刻趁势反扑而来。孝公去世后,贵族旧势力开始掌权作乱。商鞅也成了变法不切底的第一个牺牲者,最后被五马分尸而死。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有网友会说,就凭这三点,商鞅可以说真是罪大恶极。但我们不要忘了,每一个时代都是有其局限性,商鞅处在那个时代那种情势下,能以变法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已经是非常 了不起了。你说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4 

秦国综合国力强在哪些方面

说起战国时期横扫六国的秦国,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都说秦人如虎狼,其国力何战斗力都是相当强大的,以至于六国任何一方都不敢说能绝对的与之匹敌。那么当年的秦国国力到底有多强大呢?秦国的国力强大在哪些方面呢?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1、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秦国比较早地开始使用牛耕田。秦国用牛耕田比其它诸侯国都早,这件事在当时曾经引起了别的国家的重视。有一次,赵国准备同秦国打仗,赵国君臣在朝廷上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
大臣赵豹对赵王说:赵国当前无法胜过秦国,不能与秦国交战。
他所举出的原因,就是秦国“以牛田,水通粮”。赵豹说的“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田,这证明:
(一)用牛耕田在秦国比较普遍;(二)在当时只有先进地区才可能普遍用牛耕田,至少赵国未达到秦国的水平。否则“以牛耕”决不会成为赵不能战胜秦的原因之一。
秦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牛的喂养,如在《秦律》中规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由政府主持评比耕牛,对耕牛喂养好的“啬夫”、“牛长”皆有赏,喂养不好的要受罚。重视耕牛,反映了耕牛在秦国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而用牛耕田,则表现了秦国生产力的跃进。
同时,铁工具也在秦国得到普遍推广,秦乃是使用铁工具较早的地区之一。战国时期,铁工具首先在这里普遍使用,是十分自然的。在秦国政府内,专门设有称“左采铁”、“右采铁”的“铁官”,管理铁器的生产。铁工具的普遍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战国末期秦国能够修建一些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分不开的。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战国末期,秦国土地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使秦国的劳动力得到了不断补充。尤其是秦国实行“招徕三晋之民”的政策,对秦国之劳动力的增加起了重要作用。所谓“招徕三晋之民”,就是对韩、赵、魏等国来秦的人民,给予田宅,并免除三代徭役,令其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秦国原来的人则专门从事打仗。这样三晋人民纷纷逃至地广人稀的秦国,成为秦国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2、水利工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战国末期的秦国具备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条件。在这期间,秦国修建了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伟大的水利学家李冰父子领导当地人民修建的。在蜀地成都平原,自然条件虽好,但过去由于岷江没有治理,危害很大。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省松潘县羊博岭,由发源地至今四川省灌县,长达三百七十公里。岷江上游地势陡峻,江水从万山丛中急流穿过,一到成都平原突然减慢,挟带的大量泥沙到这里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雨季,江水泛滥。雨量不足时,又会形成旱灾。
公元前二五〇年前(秦昭襄王晚年),当时的秦国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当地面貌。
都江堰是治理岷江、变水害为水利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三个部分组成。分水堤又叫分鱼嘴,修建在今灌县的岷江中游江心的天然滩脊上,是一个形似鱼嘴的卵石沉积的建筑物,把岷江在这里分成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外江主要宣泄岷江的洪水,也可以用作灌溉。
在岷江右岸玉垒山凿开的一条缺口叫宝瓶口,内江江水从这里通过去灌溉农田。在宝瓶口对岸修筑了飞沙捻和人字堤,可使枯水期间的大部分水流进内江,保证灌溉,洪水来时,过多的水量越过飞沙埝翻到外江。这样不仅减少了内江的水量,而且江中的部分泥沙也在这里沉积下来。在水小时,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水大时,内江水占四成,外江水占六成,这就保证了内江的灌溉和安全,使整个工程起到防洪和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修成后,成都平原有三百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之利,使这里真正变成了“天府”之国。
郑国渠是秦统一中国前夕在关中地区修建的一套灌溉系统,主持修建的是从韩国来的水工郑国。
郑国渠修建以前,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由于雨量少,经常发生旱灾,大片的土地上汛出盐卤,很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公元前二四六年(秦始皇元年),郑国领导秦国的劳动人民开凿了一条水渠,将泾水引入洛水。这条水渠全长三百余里,在主干渠旁伸展着许多支渠。渠水经过的四万余顷土地都得到灌溉,渠水所含的泥沙又对盐碱地起了改造的作用。从此,关中大片土地变为肥沃良田。
3、农业水平的发展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到战国末期,秦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专门著作,已在这里出现。收入《吕氏春秋》中的《任地》、《上农》、《辨土》、《审时》,就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农业科学著作。《吕氏春秋》是来秦的许多学者编著的,其中当然反映了秦国的情况。
从《上农》等四篇著作中,可以看出战国末期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些情况。.这时人们对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生产过程,如土地利用、农具使用、时令、虫害、精耕细作等等方面的经验,均有总结。有些生产技术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集中地反映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上。如关中地区自郑国渠修成后,在渠水受益地区,粮食产量每亩可高达一钟(相当于现在二百多斤)。其它地区农作物的产量也普遍提高。战国初,李悝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推算:一个人种百亩地,可养五口人。
但到战国末,有些地方已超过这一水平。
《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耕坏田的,一人可养五口之家;若耕好田,一人就能养九口人,而且“可以益,不可以损”,就是说还有增产的可能性。这也反映了秦国的生产水平。
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再加上鼓励开垦,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战国末期,秦国的粮食积贮得相当可观:政府的粮仓里都积满了粮食,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仓库。栎阳的仓库则为“二万石一积”;而首都咸阳的仓库更大,竟为“十万石一稳”。这些粮食当然都是地主阶级政府从劳动人民手中搜刮来的,但首先是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
4、手工业生产
商鞅变法以后的一百余年,秦国手工业生产也有迅速发展。
冶铁业和铁器制造业的规模很大,在国都咸阳就有不少官营的冶铁作坊。在秦国还有因冶铁和采矿而“致富数千金”的私营采矿、冶铁豪富之家。由于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铁器成为习见的东西。
青铜器的制造业,在秦国经济中是相当重要的部门。其规模也是相当大的,仅咸阳一处冶铜作坊,占地就达九百平方米。秦国的武器大部分为青铜制造,从近年来在秦始皇陵陶俑陪葬坑发现的大量兵器中,可以看出这些武器的制造水平已达到古代青铜兵器铸造的高峰。有的武器在泥土中埋藏两千多年后,至今仍不蚀不锈,光耀夺目,锋利如新。
陶器制造业在秦国也十分发达。仅在咸阳一地,就有许多制陶作坊,其中有官窑也有私窑。在制陶作坊中,生产出来的陶制品有日常生活用的陶盆、罐、缶等,还有瓦、水管等建筑材料,以及纺轮、漏斗、陶圈等等。用陶制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形制美观、实用。如陶管用来作地下水管道,根据需要制成圆筒形及曲形等各种形状,均为一头大,一头小,以便鱼贯套接。显然,只有在统一安排和计划下进行大规模协作,才能制造出这样的产品。
秦国的纺织业,到战国末年达到当时先进的水平。政府官营的手工业作坊中,手工工人世代相袭,不得改业,因此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当高,最常见的纺织品有丝、绸、绢、锦、麻、帛等等。供贵族享用的丝绸等花色精美,而人民群众一般只穿用麻、帛纺织品。
煮盐、皮革制造和漆器生产发展的程度也很高。政府管理盐的生产和贩运,但私人也有贩运和煮制的。秦国尚武,鼓励军功,而制造甲胄是离不开皮革的。政府和民间都有专门制造皮革的工匠。在秦律中常有罚“一甲”或“一盾”的规定,说明民间也可自制甲、盾。
皮革的制造为家庭手工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漆器生产可以从近年来不断出土的秦国漆器残片中,看出有较高的水平。在政府中有专门从事漆器生产的漆工和髹工,为贵族制造各种精美用品。
秦国的手工业生产,在战国时期即使不是最先进的,也应属于先进国和地区行列之中。其中有些部门如制陶业和青铜武器制造业,不仅达到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而且也达到古代同类部门的高峰。
5、商业的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首先,有许多农产品和地方特产成为专门的商品生产。
《史记·货殖列传》说:在渭河两岸种一千亩竹,就可收入二十万钱。
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既有粮食、竹、木,也有手工业生产的漆器、木器、纺织品和畜产品。在秦国的法律上提到过上述物品的价格,如禾粟一石值三十钱,猪、羊之类的小畜每头值二百五十钱左右,表明它们已进入交换领域。
秦国的商业有官府商业和私商两种。重要的物资如铁、盐等等均由官府垄断。私商是在政府的“市官”管理之下进行贸易的。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就迫切起来。春秋时秦国虽已有“币”,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货币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物价段。
秦国正式出现统一的货币——钱,是在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愈来愈大,甚至对于盗犯所犯罪行的轻重,也常以钱来计算,如平民盗窃超过一百一十钱的,就要“耐”为隶臣。
有罪被判刑,也可用钱来赎。钱的应用如此广泛,则政府十分重视货币的铸造就是必然的了。秦国政府坚决禁止私人铸钱,违者给以严厉惩罚。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秦国出现了几个经济繁荣、地位重要的城市。首都咸阳不仅有巍峨的宫殿群,而且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市,“市张列肆”十分繁华。
栎阳也是一个重要城市,踞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孔道上,有许多大商贾往来这里。秦的故都——雍,虽已不是政治中心,但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随着秦国领地扩大,东方的阳翟、陶等重要的商业城市,先后均为秦国所有。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秦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自封建制确立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飞跃发展,充分显示了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正是由于秦国封建改革较其它国家彻底,再加上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使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百余年间远远超过其它诸侯国。至战国末期,它已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弱国,一跃而成为经济上最为发达的封建强国,为最后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4 

齐国为什么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

说到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六国纷纷抵御秦国的攻打,虽然最后还是被秦国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个统一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的,只不过为什么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呢?为什么不能是其他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战国末期的时候,楚、韩、赵、魏、燕一起攻打秦国,但是唯独齐国没有参加这一次的行动,主要是因为当时燕昭王联合了秦,韩,赵,魏,包括最后加入的魏国一起去讨伐齐国,最后齐国的齐缗王被杀,所以在那个时候,齐国就和其他的几个国家都结下了梁子。也就导致后来齐国没有参加其他五国攻打秦国。
再一个就是当时秦国提出的这个“远交进攻”策略,瓦解了当时的东方合纵联盟,但是齐国并没有看出来秦国有什么不妥。后来正因为其他五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结果全都被秦国所歼灭,所以只剩下最后一个齐国,这就是为什么齐国是秦国最后一个灭掉的国家。齐国自以为和秦国离的远,所以痴心能够和秦国交好,但是没想到的是,被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后一点,为什么齐国会慢慢衰落,但是秦国却逐渐走向强盛。主要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秦国所在的位置是那种易守难攻的,但是齐国却是在一个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而且身后就汪洋的大海,所以就算是想逃,也无处可逃!
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最后衰落,导致被秦国歼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