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具体有哪些措施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推出的这个“胡服骑射”改革,真的是非常有用啊。而且对于赵国来说,实力也是增强了不少。那么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措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胡服骑射
其实说到这个胡服,就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的时候穿的一种非常轻巧的服饰。在古代,骑兵其实是一个新的兵种,但是这个兵种杀伤力非常大,而且操控能力要非常强才可以。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开始纷纷发展骑兵。赵武灵王也是提前准备了这个,而且学习了少数民族骑马的服饰,推行了非常知名的“胡服骑射”。
2、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武灵王为了改革创新,从自身做起,他自己最先穿起了胡服,而且大肆宣传教育弓骑。后来部队里面的马上改正中华传统的宽袍大袖,毕竟这样的衣服对于骑兵来说是非常难操作的,全都换上了简约灵活的胡人服饰。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赵国全员都穿上了胡服,正因为这样,大大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而且还节省了很多不了。对于这个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发起的胡服骑射,确实是适应战国新形势之下采取的最有效的强军政策。为的就是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因此也验证了一点,如果想要发展的更好,就要不断的学习,抛弃陈旧的观念,积极进取,接纳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推出的这个“胡服骑射”改革,不得不说,这个改革确实是影响很大,而且正因为这一次的改革,让赵国变得空前强大。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战国初期赵国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到了战国中期,武灵王即位,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匈奴,林胡不断来侵,国将不国。
赵武灵王立志改革。
一日武灵王对大臣:缓'说:"赵国东有齐国,北有燕国;西有秦国,三面临敌,若不奋发图强,终会被灭。列国纷纷变法图强,我想从移风易俗开始。你看中原衣冠长袍大褂,干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楼缓极力赞成。
第二天武灵王着一身胡服上朝,满朝文武大吃一惊。
武灵王又找大臣肥义相商,肥义说:"大王所为,有利国家,他人非议,不听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这人年高望重,坚决不同意改革服装,这几日闹情绪装病,朝也不上。
武灵王得知亲自登门。公子成正在后花园池塘钓鱼,见武王到来,忙起身相迎,苍促中踏住衣服前摆,一迈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说:"若穿胡服,绝不有此一跌。"说罢将带来的胡服让公子成换上,让他走两步,果然行动自如,起坐方便,两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公子成着胡服上朝,众又大惊。
自此,满朝胡服,蔚然成风。武灵王又引进骑射,整军尚武,仰手接飞猱,府身散马蹄,赵国由此强大。
公元前3O6年,赵军打败中山国,收复侵占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复林胡,楼烦失地,遂成强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3 

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的地位高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战国时期的君和候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很多人估计也不知道答案,小编也不知道,但是问题什么的不大,不知道就去学习揭秘看看就好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了战国时期的君和侯的区别的答案,还有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大等问题。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叫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究。
1、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春秋的侯已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秦国。
商鞅变法,崇尚军功,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禄制。
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彻(列)侯。(汉武帝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以列侯称)
不过,几乎没有将领可以单纯靠军功就混到侯的爵位。
即使是白起这种功劳盖世者,在做到18级大庶长后,没有再继续向上升迁。
王翦在灭楚前,更是对嬴政直言不讳:作大王的将军,怎么都当不了侯吧。(当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得到了侯爵,但那严格意义上可能算是秦朝的事情了)
这大约是因为:白起这样的将领虽功勋卓著,享有极高威望,但毕竟在秦国国内位列相之下。
而在秦成为侯的,多是位极人臣的国相,比如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等人,或者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物(原因不详述),比如嫪毐。
2、君:新的分封称谓
战国时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
西周春秋时,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地分给各级卿大夫,一级一级分。
这些受封的卿大夫受命于诸侯,但在自己的封地,臣子与领主就是君臣关系,领土内的臣子都会称自己的领主为“君”。
不过,西周、春秋时,这些卿大夫是不会被直接封为什么什么君名号的。
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尴尬出现了。
最开始感到尴尬的,是魏、韩、赵三家。
在讨灭智伯后,这三家已经大于普通诸侯,但名义上仍然是卿大夫,直到50年后,他们才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
按照西周、春秋的分封制,卿大夫是有封地的最小单元,大夫以下的士,是没有封地的。
也就是说,韩、魏、赵,他们当时自己就是卿大夫,以周制,他们连再往下授予封地都很大不便。
于是,赵襄子在分封时,取了个“君”的名号,以规避限制。
随后,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国也陆续遇到尴尬。
在传统的分封制中,爵禄、官职,都是世袭的。
各国变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削弱,甚至废除世卿世禄,限制领主权力这一点是一致的。
所以,受封的条件,受封人的权力、义务,与春秋时期的贵族封邑也已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君”虽仍然是分封制的一部分,但已然是一个新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封君”,已经跟封地、食邑不再“必然挂钩”,更接近一种“荣誉”。
有的封君,连封地都没有。比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又比如,楚国封苏秦为“武贞君”,都是只有荣誉而无实际封地的。
3、君与侯的关系
所以,君与侯,是两个不同体系下的称谓。
在秦国,秦王可以同时以两套体系来激励功臣。
比如:白起,虽然在军功爵上到了18级后再难往上,但立功后,又被封“武安君”,获得封地。
但总的来说,在秦国,“侯”必然有封地。
依爵制:最高一级的列侯的封地可以世袭,是真正的“裂土封侯”。而次一级的关内侯,封地不能世袭。
所以,秦国的侯,必然享有封地,是事实上的封君。
而一般的封君,小者不过十里,大者为“万户侯”,相当于一个县。
但秦国侯的封地,是以城来计算的。
其中:吕不韦一个人,就有河间十五城,洛阳十万户!
而从地位上来说,只有位极相位者(除了嫪毐),才能被封侯。而封侯者,多能得到不少封地,因此,在秦国,侯比君要更难得到。
4、号
由于侯在秦的特殊地位,因此,一般列侯者,一般被人称呼某某侯。
但是,号,是对外的,毕竟受到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又必须避免引起混乱。
比如:商鞅。
在俘虏公子卬后,商鞅被封列侯,但号商君。(《秦本纪》)
特别规定”号商君“,应当主要是怕引起文字上的误解。
虽然商鞅的列侯与周“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不是一码事,但毕竟“侯”在用于对外称谓时,容易引起混淆。
当时秦孝公自己只是伯爵,所以,为避免混淆,对外称呼上,仍然规定,商鞅“号商君”。
在秦称王后,没有这些包袱了,此后,所有封侯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直接以某某侯为号。
当然,这里探讨的,只是秦国的情况,在山东六国,有的诸侯没有“侯”,有的诸侯的“侯”地位不高,情况各异。
秦国的“侯”,是军功爵禄的产物;秦国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的改良。
两套体系,互为弥补。
几代秦王灵活运用,总能找到相应的激励方式,故能驾驭天下英雄,完成一统之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3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一个人善终

说到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四个人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但是其中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什么最后只有王翦一个人得以善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就具体战场功勋和四位将领对各自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他们被称为“名将”实至名归,但他们四人中,也只有一个赵翦得以善终,其余三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幽缪王处死;廉颇,结局还算比较幸运,却也在赵悼襄王的打压下,郁郁不得志,老死楚地。
究其原因,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功高盖主”以后是选择“急流勇退”还是等着“兔死狗烹”的职场抉择问题。
1、“杀神”白起
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他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来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功高盖主”来评价,就当时秦国的政局来看,白起想要推翻秦国统治,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功勋之下,秦昭王对其不得不有所防范,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立巨大功勋以后,有点恃权而骄的意思,不把朝臣放在眼中,甚至连百官之首的宰相范雎也给深深得罪。在白起的“功高盖主”下,在大将和宰相的二选一下,秦昭王赐死白起,也在情理之中。
2、廉颇
这个在小学时期就被我们熟知的“负荆请罪”的赵国大将,其在战国时期的具体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公元前283年,赵国伐齐的战争中,率兵出征,取得大胜,夺取了赵齐两国之间争夺了好多年的阳晋。
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
燕国伐赵之役中,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燕国从此不再嚣张。
但是这个为赵国建立巨大功勋的老将,能够好蔺相如发生矛盾以后,负荆请罪并不代表他对所有人都如此客气。在当时,一度有着“廉颇在,赵国才在”的说法,说明廉颇对于赵国的巨大作用和“守护神”的地位。如此地位远超赵国国君的威望影响,能够理解和认可廉颇的作用和存在价值的赵孝成王对其颇为尊敬,而且对其一直倍加信任,但在赵悼襄王继位后,廉颇无疑就是对其王权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兵权。
就廉颇的火爆脾气和地位威望而言,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情况,他竟然带兵攻打取代自己掌管兵权乐乘,一个小小的乐乘哪能是廉颇的对手,战败后逃走。廉颇自知闯下大祸以后,也只能逃离赵国,投奔梁国而去。
自此以后,赵国虽然原谅了廉颇,但因“廉颇老矣”并未对其重用。郁郁寡欢的廉颇虽然后来被楚国慕名请去,却也未得重用,却抑郁而终,死在了异国他乡。
3、李牧
因为李牧的存在,让秦国数十年不能越境侵犯赵国;也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安稳存在。李牧将军事指挥发展到了艺术境界,他乃系中国军事历史上大军团作战和围歼战的典型代表,毫不夸张的说,李牧代表的就是战国末期的最高军事水平,乃是战国七雄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但也就因为李牧的军事天才,因为李牧对于秦国的绝对防御、对于赵国的有效守护,让秦国不惜千方百计将其除掉。而“英明”的赵幽缪王不管不顾的一头扎入秦国用心做好的“离间计”中,将无辜而对李牧斩杀,就在李牧被杀的六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
就李牧个人而言,如果他在巨大功勋以后,急流勇退也就不会遭此横祸,但当时的环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赵国需要他。所以,李牧或许兵不应该列入“功高盖主”的行列,但其对于赵王昏聩的命令,采取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不遵从做法,却是李牧无法挽回的致命错误。
毫无疑问,李牧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对于李牧个人而言,这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棵稻草。李牧的命运似乎和岳飞有着很大相似,只是一个忠臣和昏君对决以后的必然结果。
4、王翦
破赵国、败燕国、灭楚国,六国之中,被王翦直接灭掉的国家就占了一半,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中,这样评价王翦: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
虽然王翦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其也只能担任“打江山”期间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后,就失去了演绎的舞台,甚至落入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但是同样“功高震主”的王翦为何没有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境地呢?
就一个原因:急流勇退!
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2 

战国时期鲁国为什么没能成为战国七雄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但是其中并没有鲁国,而且鲁国当时还有孔子,这是为什么呢?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还没能成为战国七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拥有孔子的鲁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其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出在孔子身上。当时的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过于积极超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相适应。尽管孔子官至宰相三个月,有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稳定,但因受到季氏等官僚的排挤,令他看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难以实现政治理想,只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思想。
鲁国本是周公分封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西周的礼乐制度在鲁国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西周时的鲁国也曾有过和平盛世,百姓基本上都得了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当周王朝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势力日益衰弱,当时的社会己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各诸侯国狼烟四起,雄霸天下,都是以法家的富国强兵武力统治来征服其它的国家。尽管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却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政治思想。
当时的鲁国君主鲁定公,因接受齐国的美女贿赂,沉醉于美色之中不理朝政,令鲁国的政权掌控在季氏家族之中。鲁国难以达到富国强兵,自然没有能力保家卫囯,更谈不上征战天下,到后来被楚国所灭。
孔子的思想只适应于大统一和平时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烽火连天的金戈铁马,讲仁政德治而又软弱无能只能是被他国取代灭亡。所以当时的孔子无论是属于哪一个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接受他的思想,是难以强大,更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最终以秦国呑并六国,实现中央政权大一统。秦国本是边部地区最弱小的一个国家,但是通过历代君主沿用法家思想,实行维新变法,让秦国逐步强大以至后来征服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2 

战国时期魏国称霸多年为什么没能统一六国

说到战国时期,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六国,最后成功的建立了秦朝。但是在战国前期的时候,秦国实力并不咋样,然而称霸的却是魏国。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称霸多年,但是为什么最后没能统一六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关于魏国为什么称霸多年最后还是没能统一六国,主要的原因有好几个:
1、内战
魏国自己国内的战争可以说是纷纷不断的,魏武侯之死,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他死了之后魏国就发生了内战。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准确的说,这个内战打完之后,魏国在战国的霸主地位就已经开始动摇。
2、和韩国赵国反目
当时在魏文侯时代的时候,认可的是“三晋一体”,也就是魏,赵,韩三国是一体的。但是后来因为魏武侯干涉了赵国的内政,所以中间出现裂痕,魏惠王时期更是和赵韩两国大打出手。所以三国之间的情谊早已散尽。
3、被秦国和齐国夹击
魏国在和赵韩两国苦战的时候,这个时候秦国和齐国也纷纷加入进来,齐国的孙膑就发动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击毙了魏国的总司令庞涓。
这几个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关于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地形下,魏国与周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最终把这个军事强国压垮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1 

王翦为什么不想着谋反

王翦只是个统兵的大将,让你带兵,虎符一交,王命一宣,沙场点将领兵,即可东征西讨。这点和后世的北宋很相像,估计赵匡胤就是学了这点。平时,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王翦其实和士兵并没有多“深”的交情。这点和唐朝时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常年领兵的将军,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根本没时间和将士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倘若起兵造反?秦王一张王命,昭告天下,必定“孤家寡人”。因此,王翦不笨!

士兵们随着王翦东出函谷关,为的是建功立业,以军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是为秦王卖命的,他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都在秦国。跟着王翦造反?只是“为人做嫁衣”。所以,士兵不傻!
历史的真相是:秦王嬴政将举国之兵尽付王翦,心里的确是“七上八下”,王翦更是内心不安。王翦只好“自污”,不停地主动要田要金,明确表明自己是为了“求财”,为了富贵。君臣二人,心知肚明,相互安心。王翦无后顾之忧,终功成名就,秦王得以扫灭六合。
王翦的“聪明做法”,后来的萧何学的不错,大唐王朝的郭子仪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得以明哲保身。可惜的是,汉之韩信、明之蓝玉,“学业不精”,最终惨死,统统被灭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0 

魏惠王是导致魏国衰落的原因吗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魏惠王,他是战国时魏国的君王,那个时候,魏惠王可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而且在他在位的时候,正式魏国非常鼎盛的时期,但是好事不长,魏惠王在任职期间频频犯错,最后加速了魏国的衰落。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称王
魏惠王本来是一个王族纨绔子弟,在与兄弟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快被打败了,结果得到韩赵两国的支持,取得魏国君位。魏惠王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于是很快僭越称王,把魏国的国格由侯爵提升为王爵!王国是天子之国,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国僭越称王,吸引了齐国的注意力,齐国要打败魏国称霸。
2、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
魏惠王喜欢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读书人,但是他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
3、魏惠王放弃秦国,围攻韩赵而败于齐国
秦魏因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国强大之时完全有实力灭秦,但是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占领了还得倒贴治理,他想统一三晋再灭齐,进而统一华夏。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0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徐娘是谁

“徐娘半老”也可说“半老徐娘”,其意思就是指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用我们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少妇。该词出自《南史·后妃传下》当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其主人公是梁元帝的老婆徐昭佩。这俩人的结合原本是政治联姻,之后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和睦,于是徐昭佩就给梁元帝盖了一顶大绿帽子。而这句“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正事奸夫暨季江对徐昭佩的评价。

萧绎与徐昭佩本为政治联姻,夫妻关系不睦为悲剧埋下伏笔
徐昭佩出自于东海徐氏,乃南齐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孙女,侍中、信武将军徐绲之女。徐家本就是当时门阀,其祖父徐孝嗣在刘宋时便娶了宋孝武帝的女儿康乐公主,后又于宋明帝时追随萧道成,因而在南齐建立后受到重用,先后任五兵尚书、吏部尚书。
齐武帝萧赜驾崩之后,徐孝嗣又在萧鸾废萧昭业事件中讨得萧鸾欢心,因而在萧鸾称帝后被拜为枝江县公,后升任尚书令,位居宰执。彼时,徐家不仅在朝中地位极高,而且与皇室多有联姻,例如徐孝嗣的长子徐演官至太子中庶子,娶齐武帝之女武康公主,三子徐况则娶了齐明帝萧鸾之女山阴公主,因而徐家的地位一时风头无两。
南北朝时期,门阀本就对朝廷政治势力影响极大,而在南朝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而皇室与门阀联姻现象极为普遍。南齐末年,萧衍逐渐掌握朝中大权,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便也与门阀贵族进行联姻,例如长子萧统娶了济阳蔡氏之女,三子萧纲娶了南齐太尉王俭孙女王灵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萧衍第七子的萧绎,迎娶了徐昭佩。
要知道,在徐昭佩与萧绎于天监十六年(517年)十二月成婚时,萧绎还不到九岁,可见两人的结合,完全就是父祖辈操纵下的一场政治联姻。原因便在于萧衍当时篡位立国仅仅十余年,且与北方时常爆发战争,需要内部稳定,而徐家则由于徐孝嗣已死,也急需通过联姻重新振兴。而或许正是凭借这次联姻,徐昭佩的父亲最终官至侍中高位。
正是由于这场婚姻本就是一场政治联姻,导致萧绎与徐昭佩之间根本没有感情基础。萧绎幼年时因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这令徐昭佩极为不喜,而萧绎则对相貌平平的徐昭佩也是无感,两三年才去其房中一次,结果便造成了夫妻不睦的局面。《南史·后妃传》有载,“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不过,虽然两人感情不深,但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却也只能被迫维持这种表面上的夫妻关系,而这则为之后徐昭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徐昭佩因不受宠而与人私通,奸夫暨季江称其“徐娘半老”
萧绎虽然身有残缺,但却素有野心,虽说彼时已经获封湘东王,但却始终游离于权力之外。而萧绎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就必须讨得老爹的欣赏和喜欢,因此他只能积极提升自己才学,以求博得父亲的青睐,而也正是因此,他非但不敢暴露出对妻子的不喜,甚至在徐昭佩屡次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休妻。
正是由于这种微妙的政治平衡,夫妻二人虽然感情不睦,但也先后生下了儿子萧方等和女儿萧含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昭佩也发现了萧绎的忌惮,于是开始放飞自我,不但以“半妆”讥讽萧绎失了一目,而且不顾形象的嗜酒,甚至在喝醉之后常常吐在萧绎身上。结果导致本就不睦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由于此前生活在京城,两人迫于父辈压力还能维持表面夫妻,可当萧绎于中大同二年(547年)受命出镇荆州之后,远离了父亲的视线,两人的关系便迅速破裂了。
也正是在荆州期间,徐昭佩开始屡屡给萧绎戴绿帽,先是与荆州后堂瑶光寺的和尚智远私通,后在听说有个叫贺徽的人长的很帅后,便将其邀到普贤尼寺共度春宵。之后见萧绎身边的暨季江有姿容,又与其勾搭成奸。而所谓的“徐娘半老”,正是暨季江对其的评价。《南史·后妃传》对此有载: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当梁武帝萧衍死于“侯景之乱”后,没有后顾之忧的萧绎处死徐昭佩
对于徐昭佩给自己戴绿帽子,萧绎并非不知情,但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却也忍了。而徐昭佩却是越来越放肆,在自己风流的同时,却又极度善妒,只要萧绎身边其他的女子有了怀孕迹象,她便动刀杀人。
太清二年(548年),南梁“侯景之乱”爆发,迅速席卷南梁各地。太清三年(549年),梁武帝萧衍被围于台城,后被活活饿死。同年,萧绎与徐昭佩的儿子萧方等在讨伐河东王萧誉的战争中战败身死。
要知道,萧绎之所以能够容忍徐昭佩的胡作非为,一方面是为了维持自己在父亲萧衍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需要徐甲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人的儿子萧方等。
而当萧衍死于“侯景之乱”,朝廷的权力结构彻底被大乱,再加上萧方等战死,而此时的萧绎则坐镇重镇荆州,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当萧绎不再需要看其他人脸色时,徐昭佩的末日便也就到了。当时恰逢萧绎的宠妾王氏生子后去世,萧绎便借口是徐昭佩因妒暗下毒手,迫使徐昭佩自尽,徐昭佩无奈之下只得投井而死。
徐昭佩死后,萧绎还不解恨,又命人将其尸体捞出,送还给了徐家,明确表示休妻,并以百姓之礼将其安葬在江陵的瓦官寺,而且不让儿子们为她穿丧服。此外,萧绎甚至亲自写了一首《荡妇秋思赋》描述徐昭佩的淫秽行为,可见对其恨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9 

赵武灵王为何被饿死 饿死在哪

说起赵武灵王赵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位君主,绝对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在赵武灵王统治期间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灭了中山国,辟云中与雁门和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国长城,一跃成为了能与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之后他废了长子公子章的太子位,将次子公子何立为太子。在两年之后主动禅位,自称是赵主父,公子何成为了赵惠文王。

由于对公子章有愧,所以赵武灵王将其封为安阳君,并让齐国的贵族田不礼辅助。而田不礼则是趁机鼓动公子章篡夺王位,赵武灵王态度暧昧令群臣脚踩两只船。其后,他欲立公子章为代王,与赵惠文王分庭抗礼,想借着这个机会多去君主之位。
赵武灵王以选择目的为名义,让两位儿子一起随性。之后赵武灵王与公子章杀死了赵惠文王的使臣,又准备拿下赵惠文王。不过赵惠文王率军保卫了父兄的宫殿,主帅公子成杀了公子章,并释放了宫中其他所有人,只将赵武灵王一人围困在宫中。之后赵武灵王苦苦支撑了三个日后被活活饿死。
所以赵武灵王之所以会被饿死,全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求以及私信的偏袒。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