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成语“莫逆于心;情投意合”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莫逆于心】mò nì yú xīn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莫逆:彼此情投意合。)〈例〉小强和小敏莫逆于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双方都能心领神会。
【情投意合】qínɡ tóu yì hé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心意相合。(投:契合。)〈例〉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有心意相合的意思;都用作褒义;都常作谓语、定语。
“莫逆于心”多用于双方对外事外物感受认识相同,心情意愿一致;多用于书面语。“情投意合”多用于表示男女之间的恋情;多用于口语。
5年级成语“囚首垢面”的意思,出处,故事
5年级成语“囚首垢面”的意思,出处,故事
【囚首垢面出处】
《汉书·王莽传》:“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囚首垢面故事】:
在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历时十六年的新朝,代汉称帝而建立新朝的是王莽。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当了皇后后,满门都封侯,辅佐皇帝。王莽的父亲早死,没有捞到封侯,王莽因而家境也较贫困。但他年青时能勤奋学习,孝顺母亲,对寡嫂及孤侄都能很好照料。后来,他伯父、当时辅佐朝政的大将军王凤患病,他谨慎侍奉,亲自尝汤药,忙碌得头发蓬乱,脸上很肮脏,一连几个月都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一下。因此王凤死时,竭力向太后及皇帝推荐王莽,不久,即被拜为黄门郎。从此,王莽逐步受到皇帝的宠信。
如同囚犯一样,蓬乱的头发和肮脏的脸。垢:污秽、肮脏。形容不注意整洁和修饰。亦作“囚首丧面”、“蓬首垢面”。
【古例】:宋·苏洵《辨奸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四十:“大娘自到孟家去,奴家情愿蓬首垢面,一路伏侍官人前行。”
四年级成语“监守自盗”的意思,出处,故事
四年级成语“监守自盗”的意思,出处,故事
【监守自盗的意思出处】
《汉书·刑法志》 : “当斩右止, 及杀人先自告, 及吏坐受赇枉法, 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 已论命复有笞罪者, 皆弃市。”
【监守自盗的意思故事】:
汉孝文帝时,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上书建议, 使刑法更加完备起来。这两个人怎么给孝文帝提这个建议的呢? 原来这里面有个故事。孝文帝即位十三年时, 齐地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要处死, 被抓到长安。淳于公有五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 因此就骂儿女说:“生孩子不生男孩, 到父母有危难时, 没有儿子来分忧。”他最小的女儿叫缇萦, 听了很是自伤悲泣, 于是便跟随父亲到了长安,向孝文帝上书说:“我情愿被朝廷没入官婢, 来赎我父亲的罪, 使他能改过自新。”孝文帝很受感动, 因此就下了命令, 取消死刑。张苍、冯敬两人就上书说:治理国家当然是靠德不靠刑, 但也不能把死刑取消, 有三种人还是要判死刑的, 其中一种就是“主守自盗”, 即监守财物的人盗窃自己所监守的财物。
盗窃自己管理、防护的公家财物。监: 监督、管理;守:保护、防卫: 盗: 盗窃。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新的一章》: “故宫的玉器、瓷器、字画等等古文物, 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以及包括我在内的监守自盗, 残剩下来的是很少了。”
三年级成语“盖世无双”的意思,出处,故事
【盖世无双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田横, 齐元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安能复为之下乎!”
【盖世无双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刘备未料到刘琦投降, 毫无准备,因此在曹兵临近之时, 只得仓皇而逃, 退到夏口 (今湖北武汉市) 。当时, 孙权驻兵柴桑 (今江西九江县西南)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吴破曹的战略, 亲自前往柴桑, 劝说孙权。诸葛亮对孙权说:“将军如果认为能够凭着吴、越的兵力和中原的曹操对抗, 那就不如早点同他绝交; 如果以为不能, 为什么还不放下武器, 向他投降称臣呢?”孙权说:“如果真象您说的那样, 刘豫州为什么不去向曹操投降称臣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且知道坚守节操,不肯屈辱投降, 何况刘豫州是皇族的后代,雄才大略,超过世人,有才干的人都敬仰他,就象河水归向大海一样。如果功业不成,这是天意,哪能去做曹操的臣下呢?”经诸葛亮这么一激,再加上一番入情入理的形势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结成了孙刘联盟。
原指刘备的雄才大略,超过世人。盖:超过,压倒。后泛指整个世上独一无二。
【古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九回:“说得那岳飞人间少有,盖世无双,文武全才,真乃国家之栋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果然语不虚传,人才出众,盖世无双。”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这些外来者带来了进取性,带来了发展得盖世无双的西方技术,带来了为以往的侵入者所从来不曾带入中国的高度文化。”
4年级成语“鹏程万里”的意思,出处,故事
【鹏程万里的意思出处】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 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程万里的意思故事】:
传说北海里有一种鱼叫鲲,它大得没法形容。单说它的长, 就有几千里。它能变成鹏, 这种鹏大得也很难比拟。单说它的背, 也有几千里大。那大鹏鸟如果展翅而飞, 两扇翅膀黑压压地几乎遮盖了半边天。每当冬天, 北方天寒水少, 它就要从北海迁居到南海去。这时, 它雄翅一展, 会击起三千里巨浪, 引起一股巨大旋风, 扶摇而上, 直入云霄, 一冲就是九万里!
大鹏一展翅, 就能飞万里路程。鹏:传说中的大鸟。程:路程。后比喻前程远大。亦作“鹏程九万”。
【古例】:唐·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俺也曾蠹简三冬依雪聚,怕不的鹏程万里信风扶。”
中国成语“恬不知耻”的意思,出处,故事
【恬不知耻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之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或以《毛诗》卷染油代烛, 醉游彻晓。”
【恬不知耻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倪之芳,性格特别古怪。他喜欢喝酒, 酒后疯疯癫癫, 行动怪里怪气, 但是却很坦然, 不以为羞耻。有一次, 他喝完酒后,把《毛诗》(今说《诗经》)卷了卷, 又抹上油当腊烛, 然后举着它, 踉踉跄跄, 到处游转了整整一夜。
做了坏事满不在乎, 不觉羞耻。
杨沫《青春之歌》:“‘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 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檀林《一个女囚的自述》:“姓邱的,你陷害好人, 恬不知耻。” 冰心《戴着丝手套的贼手》: “看到我们无价的国宝, 被强盗们恬不知耻地陈列在玻璃柜里, 当作自己的财富来炫耀的时候, 总引起我心中熊熊的怒火。司马文森《风雨桐江》:“老鬼还是恬不知耻地说:‘那件事和这件事不同, 我不问别的, 只问你给不给。”
5年级成语“休戚相关”的意思,出处,故事
【休戚相关出处】
《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休戚相关故事】:
晋厉公当权的时候,他怕王族公子争权作乱,就把不少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放逐到周国去侍奉单襄公。姬周虽然离开了晋国,但却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晋国有好消息来,他就非常高兴;一听到坏消息,他就难过、悲痛。他这种为国忧喜的美德,使单襄公十分敬佩。单襄公病重时,对他的儿子说:“你要好好对待姬周,他将来会成为晋国的君主的。象他这样关心晋国,真是没有忘本的表现啊。”后来晋厉公被杀,姬周回到了晋,就是晋悼公。
彼此间的忧乐、祸福互相关联。休:喜悦,欢乐;戚:悲哀,忧愁。形容彼此间的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古例】: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岂可委之荒野,任凭暴露,全无一点休戚相关之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然而他是河台的红人,更比别人休戚相关,听了那有不着急的?”郑振铎《汩罗江》:“他写到权臣们的误国,贪官污吏们的罪恶,他自己虽是楚国的同姓大夫,休戚相关,把楚国的前途看得明明白白, 却有话没处说, 有意见没处提。”冰心《北京的印象》: “我们有这么多的血肉相连、休戚相关的最可靠的弟兄姐妹, 我们的力量该有多大呢?”
五年级成语“雄鸡断尾”的意思,出处,故事
【雄鸡断尾是什么意思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 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 人异于是。牺者, 实用人, 人牺实难, 己牺何害。’王弗应。”
【雄鸡断尾是什么意思故事】:
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宾孟是王子朝的老师, 两人都深得周景王的宠信。有一个大臣叫刘狄, 看到王子朝有野心, 宾孟是帮凶,就准备除掉这两个人。有一天,宾孟到郊外去, 看到一只雄鸡, 把自己的尾巴啄断, 宾孟问跟从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跟从的人说:“它怕送到宗庙去作祭品,所以先自己残毁掉。”宾孟立刻告诉周景王,说:“鸡惧怕为人所用, 人可不是这样。假如宠信的人招致祸害, 对他自己倒没有什么关系, 而对宠信他的人就有影响了。”暗示周景王早日确定王子朝的继承权。
雄鸡因为怕被人用来做祭祀的祭品,而自己先残害身体。比喻忧谗畏讥,怕被别人祸害而自己伤害自己。
【古例】:宋·苏轼《僧爽白鸡》:“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中国成语“大名鼎鼎”的意思,出处,故事
【大名鼎鼎的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老人家说:‘你一到京打听人家,象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大名鼎鼎的故事】:
清代河南按擦使贾筱芝的儿子贾润孙,私造了一封周中堂的假信,骗过了河台的眼睛,当上了河工下游的总办。经过这一趟差使,贾润孙大少爷钱也赚饱了,红顶子官帽也戴上了。他志得意满,便想进京引见,继续向上爬。一到北京,就找到了一个钱店掌柜外号叫黄胖姑的。这个黄胖姑是绍兴人,京城上下三等人都认得,外省官场也很同他拉拢,原是贾筱芝的至友。贾大少爷告诉黄胖姑,甚么庵里有个叫姑子的,是个大名鼎鼎的人,连皇上也常要赏他一个脸,走他的门路,总要近便些。黄胖姑当然认得这个姑子,而且也有往来,只因为也想赚官迷心窍的贾大少爷的钱,只得装作不知,不愿告诉姑子的住处。
形容名气很大。鼎鼎:盛大貌。
【古例】: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她家本姓郭,她叔叔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方纪《端溪行》:“大名鼎鼎的‘包青天’也曾被贬到这里做了三年州官。”王西彦《春寒》:“那两位大名鼎鼎的伯夷叔齐的下场,鲁迅在《采薇》里作了很好的总结。”
常用成语“混淆黑白”的意思,出处,故事
【混淆黑白出处】
《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混)淆,清浊同源,天下谨,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
【混淆黑白故事】:
东汉安帝刘祜时有个大臣叫杨震。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中饱私囊的权贵敢于揭露,甚至安帝做了不对的事,也敢直言谏诤。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杨震被任命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宝私下向杨震推荐两个人,被杨震拒绝了,耿宝因而怀恨在心。后来,安帝给奶奶建造一座住宅,宦官樊来、王永等负责这项工程中,接受贿赂,趁机贪污钱财,杨震即上疏安帝道:“樊来、王永等人依仗皇上身边的奸佞,贪赃枚法,胡作非为,弄得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使上下议论纷纷,内外不安宁,希望皇上慎重度量处理。”
故意搅混黑、白的界限。指有意制造混乱,使黑白颠倒,好坏不分。
【古例】:清·章炳麟《致梁启超书》:“盖党见纷争,混淆黑白,虽稍与立异者,犹不司保,况素非其类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今年的所谓‘文人相轻’,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号,掩护着文坛的昏暗,也在给有一些人‘挂着羊头卖狗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