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成语“上下其手”的意思,出处,故事
4年级成语“上下其手”的意思,出处,故事
【上下其手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上下其手故事】:
春秋时,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守边大将皇颉不幸被楚国边境上的一个县官穿封戌俘获。楚王的弟弟王子围谎说是他捉住了皇颉。为了争功,两人互不相让,一直闹到太宰伯州宰那里。伯州宰说:“不必争了, 只要把皇颉带来一问便知分晓了。”伯州犁对王子围有偏心, 当皇颉带到时, 他高高举起一只手指着王子围暗示说:“皇颉, 这位是我国君王宠爱的弟弟。”随即放下手指着穿封戌说:“他是我国边境上的一个县令, 你老实说, 到底是谁捉住你的?”皇颉为了活命, 只好撒谎说:“我是被王子围捉住的。”
原指用上下举手的方式制造弊端, 歪曲事实的行为。后形容互相勾结, 玩弄花招, 共同舞弊的劣迹。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先把前头委的几个办料委员, 抓个错, 一齐撤差, 通通换了自己的私人, 以便上下其手。”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上下其手一番。”
6年级成语“暴虎冯河”的意思,出处,故事
6年级成语“暴虎冯河”的意思,出处,故事
【暴虎冯河出处】
《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冯河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路。他禀性刚强,喜欢舞刀弄剑,以胆大力壮闻名乡里。孔子有事外出,子路经常担任侍卫。子路读书不多,但喜欢夸耀自己善于带兵打仗。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闲聊。子路问他说:“夫子, 您如果统率三军, 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呢?”孔子明白他问话的意思, 就回答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 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 我是不同他共事的; 我需要的是遇事谨慎、善于谋划、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成功的人。”子路听罢,脸上顿时红了起来。
空手打虎, 徒步过河。暴虎:空手打老虎; 冯河: 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 做事鲁莽。
元·关汉卿 《鲁斋郎》 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 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
六年级成语“不舞之鹤”的意思,出处,故事
六年级成语“不舞之鹤”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舞之鹤的寓意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 客试使驱来氃氋, 而不肯舞。”
【不舞之鹤的寓意故事】:
西晋有个大臣,名叫羊祜,字叔子。他曾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 出镇襄阳。在镇十年,他屡次上疏请求出兵灭吴, 都未能实现。羊祜曾在家里养过一只仙鹤, 这只鹤会跳舞。羊祜经常以此向人夸耀。有一次, 羊祜家里来了不少客人, 有个客人提出, 请羊祜让这只鹤来表演一下。鹤牵来以后,但见它羽毛松散, 一直不肯起舞。
不肯起舞的鹤。原指西晋羊祜养了一只会跳舞的鹤, 可在客人面前却不肯起舞, 比喻人无能, 没出息。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费禕祉〕方宰淄时, 松裁弱冠, 过蒙器许, 而弩钝不才, 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一年级成语“鸱目虎吻”的意思,出处,故事
【鸱目虎吻出处】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侈口蹷顄, 露眼赤精, 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 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 瞰临左右。是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 或问以莽形貌, 待诏曰: ‘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也, 故能食人, 亦当为人所食。’”
【鸱目虎吻故事】:
班固为王莽勾勒的形象是:王莽这个人, 嘴巴大大的, 下巴短短的, 眼睛里露出一副凶相, 声音虽大但却是破声。身长七尺五寸,喜欢穿高跟鞋子, 戴高大帽子, 穿衣裳也特别, 里面用强硬弯曲的毛衬起来, 使外面的衣服就张起来而显得宽大。胸部突出,眼睛向上看,对左右的人总是远看。正因为王莽是这种样子, 所以有一个方技待诏就说:“王莽是鹞鹰的眼睛, 凶虎的唇皮, 豺狼的声音,他可以吃人,但也很可能被人吃掉。”
鹞鹰般的眼睛, 猛虎般的嘴唇。鸱: 鹞鹰,一种凶猛的禽; 吻:嘴唇皮。形容一个人的相貌令人可怕得很, 是一副凶相。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王莽非直鸱虎吻, 亦紫色蛙声。”
常用成语“嫁祸于人”的意思,出处,故事
常用成语“嫁祸于人”的意思,出处,故事
【嫁祸于人出处】
《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嫁祸于人故事】: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派人到赵国见赵孝成王,说韩国原打算将上党地区十七个城市划给西方的秦国管辖,但当地吏民都不同意,希望划给东方的赵国管辖,看赵国同意接收否。孝成王听后大喜, 召平阳君赵豹商量说:“冯亭入城市邑十七, 受之何如?”赵豹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说: “人怀吾德, 何谓无故乎?”赵豹说: 西方强大的秦国一直在蚕食韩国的领土, 对上党这块地方, 它早就垂涎三尺, 韩国现在之所以不把它让给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这是要嫁祸于我们赵国啊! 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 而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 这难道不是得无故之利吗?赵王却说:“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十七币吾国, 此大利也。……不久赵王听了赵胜的意见, 派廉颇进驻上党长平。公元前259年, 赵括代替廉颇守长平, 被秦军打败, 秦国一下活埋了赵军四十余万。这时, 赵孝成王才后悔没听赵豹的话, 招来了长平的大祸。
把自己的祸患转嫁给别人。
【古例】:梁斌《翻身记事》:“……直到目前为止, 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藕断丝连。刘登华也正在这个问题上嫁祸于人。”李建彤《刘志丹》:“杜康惯会嫁祸于人, 出了戏园子。先骂李可夫。”王蒙《青春万岁》:“吴长福, 我太恨你了, 你干吗帮着袁新枝嫁祸于人呀?”
中国成语“威武不屈”的意思,出处,故事
【威武不屈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不屈故事】:
战国时代, 有个人叫春景,崇尚纵横之术。有一次他去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回答说:“不是。”春景觉得奇怿,就反问孟子说:“他们一发脾气,诸侯都要害怕;他们一静下来,天下则太平无事,这难道还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看了看春景说:“我所理解的大丈夫嘛,应该是以仁义为本的人。当他得志的时候,能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是使人怕他;当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阿谀奉承。”说到这里孟子十分庄重地说:“富贵之时,其心不乱;贫贱之时,其志不变;在暴力面前,不卑躬屈节。这样的人,才算得真正的大丈夫。”春景听了心中虽然不满,但却没有形之于色,便辞别孟子而去。
在强暴的压力之下,坚贞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古例】: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而她(赵一曼)的壮烈殉国也使东北人民蒙受了无上的光荣。”
1年级成语“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阳盛阴衰 阳、阴: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男性和女性。谓某个领域中男子表现较女子出色,或指某单位某场合男子多,女子少。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例 正惟郑派作品一味表现“阳盛阴衰”之粗犷特色,故紧张刺激有余,却乏柔情滋润,难免显得枯燥与单调。(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之五)围棋讲究均衡,阳盛阴衰是一种失衡。所以我等几个歇口气,还得为那项女子棋赛折腾去。(李超《阳盛阴衰说》)
阴盛阳衰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女性和男性。谓某个领域中女子表现较男子出色,或指某单位某场合女子多,男子少。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
例 当今中国银幕舞台,整个感觉阴盛阳衰。女演员层出不穷,而且个个出类
拔萃,身手不凡。但是优秀男演员却不多。(李丹军《“花环”银幕内外》)“女强人”被美女和“好男人”所取代,据说是社会对“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反抗。(蒋子龙《真话难说·强人辩》)
亦作“阳衰阴盛”。
例 每个男人怕老婆都有其具体原因,马上可以举出几种:……夫妻性格上阳衰阴盛。(蒋子龙《真话难说·强人辩》)
三年级成语“老蚌生珠”的意思,出处,故事
【老蚌生珠出处】
汉·孔融《与韦端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天仲将复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老蚌生珠故事】: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韦端的大儿子元将、小儿子仲将慕名登门拜访求教,给孔融的印象是良好的,他在给韦端信中说:“前天你的大儿子来,才学渊博,而且态度风雅,这是建立伟业的人才啊;昨天你的小儿子又来了,品性老实喜人,而且有真才实学,这是保持家庭旺盛的可能力量啊。想不到两个人才,都出在你家里”。
珍珠出在老蚌里。比喻人有贤子,或老年得子。也作“老蚌珠胎”,多指老年妇人得子。
【古例】:《北齐书·陆印传》:“邵又与印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唐·白居易《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遥羡青云里,祥鸾正引。自怜沧海畔,老蚌不生珠。”宋·苏轼《赠山谷子》:“笑君老蚌生明珠,自笑此物吾家无。”明·赵弼《蓬莱先生传》:“已也熊罴入梦,行看老蚌生珠。”清·姚鼐《香亭得雄于其去岁所失小即有再生之征一诗为贺兼以识异》:“金环乘穴真堪信,老蚌珠胎倍可欣。”
优美成语“一狐之腋”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狐之腋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掖。”
【一狐之腋故事】:
战国时期, 改革家商鞅, 在秦国为相。有一次, 商鞅通过孟兰皋的介绍, 会见了秦国一个很有贤名的隐士——赵良。商鞅提出要与赵良交个朋友。赵良自谦一番, 表示自己高攀不上。商鞅问:“你不喜欢我用新法来治理秦国吗?”赵良说:“经常地反省自己, 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能够克己的人就是强者, 谦虚谨慎的人必定得到尊重,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无须问我。”商鞅又问:“过去, 秦国的习俗是与戎、狄相同的。经过我的努力, 已变得与中原先进的国家差不多了。你看我治理秦国, 与贤大夫百里奚相比, 哪一个强?”赵良回答说:“一千只羊皮, 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可贵。一千个人随声附和, 比不上一个有识之士正色直言。周武王因为左右多直言之臣而昌盛, 商纣王因拒谏饰非, 举朝不敢直言,而致灭亡。你如果不反对武王那样的行为, 那么, 我就希望你听我直言而不要见怪, 好吗?”商鞅表示同意。于是, 赵良把百里奚和商鞅的优缺点作了比较, 希望商鞅改变某些做法, 结果商鞅并没有听从。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之物, 数量虽少, 但质地精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百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腋。”
四年级成语“不违农时”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违农时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不违农时故事】: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高兴地接见了他。交谈时,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尽心尽力治理国家,百姓遭灾,我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救济。……在我的邻国中,没有一个君主能象我这样关心百姓。可是尽管这样,我的老百姓却并没有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使百姓安居乐业,就对梁惠王说:“因为你只考虑如何救灾,没有考虑到如何发展农业生产,这当然不行。”梁惠王又问:“你有什么办法搞好农业生产呢?”孟子说:“如果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兵征工,让农民抓紧时令生产,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
不错过农业耕种、收获的季节。违:违反,不遵守。
【古例】:毛泽东《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不违农时,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