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成语“挥戈反日”的意思,出处,故事

5年级成语“挥戈反日”的意思,出处,故事
【挥戈返日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 日为之反三舍。”
【挥戈返日故事】:
鲁阳公,也叫鲁阳文子,是春秋时候楚国的一位贵族。他的封地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所以人称鲁阳公。他在与别国的交往中,与邻近的韩国结下了怨仇。有一次,双方集结兵力,打起仗来了。战斗十分激烈、艰苦,好久僵持着,彼此不分胜负。这时,太阳就要落山了,战得正酣的鲁阳公求胜心切,便举戈向太阳一挥,继续冲锋陷阵。说也奇怪,他的心精意诚,竟吓得太阳倒退过三座星宿,推迟了下山的时分。

挥舞干戈,逐回太阳。戈;干戈、兵器。反:返。形容排除万难,勇敢坚持战斗,决心扭转危局。亦作“鲁阳挥戈”、“挥戈退日”、“挥日”。

【古例】:晋·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用高麾,回曜灵于太清。”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酣战仍挥日,降妖亦斗霆。”朱德《赠友人》:“华北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 河山依旧战旗红。”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9 

中国成语“扑朔迷离”的意思,出处,故事

中国成语“扑朔迷离”的意思,出处,故事
【扑朔迷离出自出处】
古乐府《木兰诗》(也作《木兰辞》或《木兰歌》):“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扑朔迷离出自故事】:
从前,有个农村姑娘叫花木兰。她曾改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为国家建立了功勋。打仗一结束,木兰不肯接受皇上的封赏,要求回家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她的请求终于获准了。当她回到家里脱下戎装、换上旧时服装与家人高兴地团聚时,同行的战友都惊呆了。这时他们才知道征战疆场的木兰原是个女郎!为什么十几年大家都没有认出木兰是女郎呢?《木兰诗》说了原因:雄兔和雌兔在外形上很难辨认,只有当它们不跑的时候才比较容易分别。平时,雄兔好动,两只脚老是趴趴搔搔的(即扑朔);雌兔爱静,一有机会就眯着眼休息(即迷离)。木兰一经打扮,就象傍地跑动着的兔子,不易区分是雌是雄、是男是女了!

两脚乱抓搔,两眼眯缝着。扑朔:雄兔被悬空时四脚乱搔乱爬。迷离:雌兔被悬空时两眼眯着。原指雌雄兔子在一起,难于辨认。后比喻情况纷杂,一时不易弄清真相。

【古例】:杨至诚《巧使敌人就犯》:“敌军却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李英儒《还我河山》:“特务们看到顾问不是一至三指又不是五指齐伸,一时扑朔迷离,不知所措。”梁斌《翻身记事》:“雪花弥漫了天空, 越来越看不清了, 直到人影扑朔迷离地看不见了, 才拉着两个没娘的孩子走回家来。”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9 

6年级成语“两败俱伤”的意思,出处,故事

【两败俱伤的意思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免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两败俱伤的意思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要发兵去攻打魏国。淳于髡知道了,就去见齐宣王,说:韩子卢是天下最有名的猎犬,东郭逡是海内最著名的狡兔。一天,韩子卢追赶东郭逡,绕着山追了三圈,又越过山头追了五趟。大家都精疲力尽了,一齐死在路边。一个农夫过来,不化一点力气就把猎犬和狡兔取去了。现在齐国攻打魏国,打到最后双方都会疲备不堪,而我们背后有秦楚,那时他们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占领齐魏两国。齐宣王听了,就下令收兵,取消攻打魏国的念头。

斗争的双方最后都是失败,都受到损害。俱:都。

【古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8 

6年级成语“封豕长蛇”的意思,出处,故事

【封豕长蛇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 以荐食上国。”
【封豕长蛇故事】:
传说, 上古时代, 荒山野林里, 到处有凶猛的毒蛇恶兽, 伤害人畜。封豕和长蛇, 便是那时著名的两害。封豕, 也叫封豨, 是一种大野猪,据说出在桑林地方,长牙、利爪, 力气比牛还大, 非常可怕。长蛇, 也叫修蛇, 到处都有, 据说有的长蛇长达百丈, 脊梁上还长着刺一般的鬣毛, 叫声象敲梆子; 有的红头白身,叫起来象牛吼。那时,有个善于射箭的勇士, 名叫羿, 也叫后羿。他立志为民除害, 便赶到桑林去,射死了封豕;又到各处去,把长蛇消灭了。

贪婪如大猪, 残暴如大蛇。封: 大; 封豕:大猪; 长蛇:大蛇。比喻贪暴者或侵略者。亦作“封豨修蛇”。

《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南史·齐本纪上》: “自兹厥后, 猃狁孔炽, 封豕长蛇, 重窥上国。”鲁迅 《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而今而后, 所当有利兵坚盾, 环卫其身, 毋俾封豕长蛇, 荐食上国。”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8 

四字成语成语“牛衣对泣”的意思,出处,故事

【牛衣对泣出处】
《汉书·王章传》:“初, 章为诸生, 学长安, 独与妻居。章疾病, 无被, 卧牛衣中, 与妻决, 涕泣。”
【牛衣对泣故事】:
西汉的王章, 在长安读书时, 和妻子住在一起。有一天他生病了, 冷得很, 可是没有被褥, 只好睡在牛衣里。他疾病在身, 看到自己穷到这个样子, 自以为这一生没有好日子过了, 不由得悲感交集, 泣不成声。他的妻子劝他说:当今朝廷选贤举能, 你何不进京应试呢? 哭是没有用的。王章听了妻子的劝告, 病好之后, 努力攻读,后来终于在京城当了大官。

睡在牛衣里, 夫妻两人相对哭泣。牛衣: 给牛御寒遮雨的草或麻织物。形容贫贱夫妻同过穷苦的生活。

清·宣鼎 《夜雨秋灯录·义猫》:“翁家乏食, 借贷无门, 典质已尽, 搔首踟蹰, 牛衣对泣而已。”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8 

一年级成语“见兔顾犬”的意思,出处,故事

【见兔顾犬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兔顾犬故事】:
楚国有个大臣庄辛,他看到国内官员的荒淫享乐,不理政事,就对楚襄王说:“你心爱的臣子州侯、夏侯、耶陵君、寿陵君等一味荒淫享乐,奢侈,不理政事,如处理不妥,必然要遭祸殃!”襄王听后不以为然说:“你先生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惑众。”庄辛又说:“我说的全是实话,不敢造谣。如果你始终宠信这几个人,那楚国就要灭亡了!”由于襄王不听劝告,庄辛出走到赵国。结果不出五个月,楚国果然遭到秦国的进攻,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很快失去了大片土地。楚襄王也逃走到城阳,这时他才认识到庄辛的话不错,派人请回了庄辛。庄辛听了襄王对他说了内疚的话后,诚恳地说:“臣闻鄙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他又接着说:“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百里宽的国土,但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可是夏桀、商纣王占有整个天下却终于亡了国。现在楚国虽小……将来还是可以强大起来的。大王啊,你要牢记这个教训。”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授玉珪给庄辛,并封为阳陵君。后来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土地。

看到野兔,回头唤狗。顾:回头看。比喻事虽紧急,及时设法还来得及。

【古例】:汉·刘向《新序·杂事二》:“亡羊而固牢,未为迟,见兔而放狗,未为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妙湛曰: ‘布大教纲,漉人天鱼,不如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7 

1-6年级成语“血流漂杵”的意思,出处,故事

【血流漂杵出处】
《尚书·武成》:“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故事】:
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得到许多诸侯的支持,进军很快。戊午这一天即正月二十八日过了孟津,到癸亥这一天即二月三日就到了商朝都城的郊外,等待一个有利时机总攻。甲子这一天即二月四日的黎明,很多诸侯都主动地把军队交给武王指挥,以讨伐纣王。于是,在牧野这个地方和纣王的军队决战了。战斗一开始,纣军连战连败,没有力量抵挡武王。纣军的前哨部队都倒转戈头回过来杀自己的人,出现前军攻打后军的情状。作战的地方血流成河,能把杵都漂浮起来。

打仗时流的血能把木杵漂起来。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木棒。比喻战争残酷,杀伤的人极多。亦作“流血漂卤”、“流血浮尸”、“流血浮丘”。

【古例】:《新书·益攘》:“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 血流漂杵, 诛炎帝而兼其地, 天下乃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若崩厥角齐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史记·秦始皇本纪》:“伏尸百万, 流血漂卤。”《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士涉江, 流血漂尸。”《管子·轻重》:“必有流血漂丘之战。”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7 

四字成语成语“招摇过市”的意思,出处,故事

【招摇过市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招摇过市故事】: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把持政权。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南子要鲁国知名人物孔子去见她。出于礼节,孔子去了。南子在薄薄的纱帷里面接见他,答礼时她衣服上的佩玉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为了这件事,孔子的门生子路很不高兴,认为去见南子这样轻浮的女人,有失尊严。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出游,并让一个宦官名叫雍渠的陪坐在车的右边,孔子坐在另一边,大摇大摆地在街上经过。

大模大样地经过闹市。招摇:张扬、摆出声势。形容故意在公开场合炫耀自己,让人们注意。

【古例】:明·许自昌《水浒记邂逅》:“你不惜目挑心招,无俟招摇过市。”《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二回: “于夕阳西下, 一个个招摇过市, 问起来不是某督办的姨太太,就是某尚书的少奶奶。”邹韬《抗战以来·“建议”种种》: “在城市中的高贵的太大小姐们……乘着闪亮的流线型汽车, 招摇过市!”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7 

中国成语“大庭广众”的意思,出处,故事

【大庭广众的意思出处】
《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 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似?”
【大庭广众的意思故事】:
战国时, 齐国齐湣王很喜欢结交士人 (即知识分子) 。有一天, 他对名家严文说:“我很喜欢士人, 可齐国缺少这种人, 这是为什么?”尹文说:“大王所说的士人, 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人呢?”齐湣王一时回答不出来。尹文接着说:“有这样一种人, 他讲忠孝, 讲信义, 这能算十人吗? 能任用他为臣下吗?”“行! 行!” 齐湣王满意地认为这就是求之不得的意中人。严文又说:“如果这种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了欺侮而不敢争斗,您也想用他为臣吗?”齐湣王说:“这算什么士啊!这是一种耻辱,我是不会用他的。”

场面大、人众多的公开场合。庭:厅堂,泛指宽大的场合。广众:很多群众。

【古例】:《新唐书·张行成传》:“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捐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喧扬起来?”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7 

一年级成语“强聒不舍”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年级成语“强聒不舍”的意思,出处,故事
【强聒不舍出处】
《庄子·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强聒不舍故事】:
战国齐宣王时,有个叫宋鈃(xing)的,和尹文一起曾游学于稷下。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宣扬不要为世俗所牵累,不用外物来矫饰,不苛求于人,不违逆众人,希望天下安宁,以保全生命。这宋鈃、尹文两人十分赞赏它,于是专门制作了一种上下均平的帽子来表示提倡人类生活的平等,去除人为的种种隔阂,平息干戈用兵。他们本着这一意旨对上劝说诸侯,对下教育百姓。虽然天下的人特别是诸侯们并不接受,他们依然耐心说教:诸侯有些厌烦了,他们还要求会见。

别人不愿意听,他仍絮絮叨叨讲个不停。强:强迫、硬要。聒:吵吵闹闹。舍:舍弃。

【古例】: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强聒不舍’虽然是勇壮的行为,但我所奉行的,却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一句古老话。”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