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毒药

  中国从远古时代就有很多关于草药的记载,其中也包括很多厉害的毒药。主要记载的有:断肠草、雷公藤、另一种断肠草—钩吻、鸩酒、砒石、鹤顶红、番木鳖、夹竹桃、天然砒霜、乌头、见血封喉又名毒箭树、雪上一枝蒿、情花等。

  断肠草

  看过《神雕侠侣》的同志一定会记得杨过中了情花之毒后是怎么解毒的,那就是用断肠草以毒攻毒。断肠草原来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根本不是象书中说的那样是小草,而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具原书上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

  雷公藤

  雷公藤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雷公藤有杀虫、消炎、解毒之效,是我国江浙一带菜园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有祛风,解毒,杀虫功能。也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麻风等。其根、叶、花均可捣烂外敷,但用根敷后,过半小时须取去,否则起泡。

  中毒症状

  潜伏期一般2小时左右如煎服或同时饮酒的症状就出现更早,且更严重。一般死亡时间约在24小时左右,最多不超过4天。

  中毒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心悸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肌肉疼痛、嚎叫挣扎、四肢麻木或抽搐、肝肾区疼痛。血便、少尿、浮肿,偶有血尿、尿储留、血压下降、唇甲发绀,严重时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偶因心肌损害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鼻出血、吐血水、全身及寒丸疼痛,后期毛发脱落,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炎症。

  钩吻

  也就是葫蔓藤,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除腥、黄藤、断肠草、吻葛(这两个见于《梦溪笔谈》)朝阳草、大茶药、大茶藤、虎狼草、梭葛草、大炮叶,黄花苦晚藤、黄猛菜、发冷藤、藤黄、大茶叶(广西名)大鸡苦蔓等。是马钱科植物(荆蛮兄,我见到的资料如此)一年生藤本。

  喜阳、卵状长圆叶对生,开小黄花,5萼漏斗状,卵状蒴果,花期8-11月、果12-2月。浙、闽、粤、滇、黔、桂都有分布。全株含钩吻素子(最多)、寅(最剧)、卯、甲、丙、辰、乙等生物碱。

  鸩酒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但考虑实际情况,估计这只是传说,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

  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比鸡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道士做法时的“禹步”经考证即为对其捕蛇时动作的模仿。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鹤顶红

  也常在古籍小说中出现,通常被认为是丹顶鹤头顶的红色部位所含素质。但查阅所有专业书籍,都没有这个条目,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使人夜能见物。另据现代研究者试验,丹顶鹤头顶的红色部位并无毒性。

  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详见后文),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传说古时为官者将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时用来自杀,方为可信。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番木鳖

  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

  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天然砒霜

  化学成分As2 O3,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单晶晶形为八面体,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乳状。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砒石

  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夹竹桃

  据法医学资料,致死剂量20-30片叶子,全身有毒。

  乌头碱

  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叶互生,革质,卵圆形,三裂,两则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边沿有缺刻。5萼圆锥花序,花瓣2,果实为长圆形,花期6-7月、果7-8月。辽、豫、鲁、甘、陕、浙、赣、徽、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

  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毒性表现

  1、可突然加快心率、引发心率紊乱,解剖证明死于乌头碱中毒者的心脏收缩如桑椹状。

  2、可扩张血管,迅速使血压下降。

  3、影响肾上腺的活动,特别是能显著的降低抗坏血酸的含量。

  4、抑制中枢神经,呼吸中枢。

  短柄乌头

  短柄乌头别称雪上一枝蒿。

  附子是乌头(特指川乌头栽培品)的旁生根,也叫子根,中医讲究在夏至和小暑之间发掘,好像是因为什么“其性辛甘,大热”的缘故,这时的未加工品称“泥附子”。

  之后用盐卤和食盐混合液浸泡再晒干的叫“盐附子”,用卤水煮沸再用较稀的卤水浸过后用黄糖、菜油调色再蒸熟晒干的叫“黑顺片”(黑附子),不用黄糖、菜油调色直接蒸熟晒干用硫漂白的叫“白附片”(明附片、雄片)。因其“性辛甘,大热”中医多用于各种“寒疾、风疾”比如伤寒、中风、风湿等,还多制成注射液用来治疗心力衰竭。

  附子的毒性同乌头,但比较弱,只不过它是一味常用药,所以中毒情况也较多见,但是很少有死亡的。一般的附子中毒多有患者本身因素在其中,比如有过敏体制什么的,只要抢救及时不会有危险的,具体措施和对付乌头中毒一样。

  见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

  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情花

  还记得杨过中的毒吗?情花据说就是白色曼佗罗.曼佗罗是一年生有毒草本,夏秋开花,花冠漏斗状。又名风茄花、洋金花、山茄花。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曼佗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百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饮食,使人醉闷,则挈箧而趋。”曼佗罗的叶、花、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南宋窦材《扁鹊心书》记“睡圣散”一方:“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

  曼佗罗花全株有毒,以果实以及种子毒性最大,干叶的毒性则比鲜叶小,其叶、花、籽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6 

明朝的三厂一卫是什么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是明朝时期的反贪局和国家安全局、情报局;和勋贵系统一样,是明朝皇帝用于压制明朝文官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职能

  厂卫尤其是锦衣卫建立之初,其目的就是收集各类情报尤其是军事情报以保卫国家安全,在厂卫系统还未完全败坏之时,厂卫担当起国内外情报收集的职能,为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万历三大征”期间,锦衣卫的各级情报系统就为情报收集作出巨大贡献,在朝鲜抗日战场上含冰卧雪或者在西南热带雨林中征战,收集到的各类情报为明军作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后世满清统治者和投降满清的明朝文官出于统治和名声需要,对厂卫多有污蔑,称他们是打击正直人士、迫害百姓的黑暗势力,于国于民毫无益处,实际上,东西厂在有明一朝确有迫害百姓之举,但锦衣卫终明一朝只收集各类情报打击文官和士绅,从未对普通百姓出手。

  而污蔑他们的文官们,恰恰是真正迫害百姓的凶手,如扳倒了严嵩的徐阶家中土地几万亩,全是附近乡民投效或者家人巧取豪夺而来。而这些文官,才往往是泄露国家机密和情报的罪魁祸首。

  厂的介绍

  东、西厂或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见明代宦官)太监充任。东厂的官校也一直把司礼太监称为宗主。管东厂的太监称为“督主”,经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或其他太监兼任。其下设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

  成化十三年(1477)设西厂时,以汪直领之。武宗时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隆庆元年(1567),冯保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万历初,他又以司礼监太监督东厂。

  万历三十三年(1605),陈矩也以司礼监太监督理东厂。魏忠贤自天启三年(1623)开始,一直兼管东厂事。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东厂“督主”太监有爪牙十五六万人,布满全国,多以“轻黠巧者”充之。其役长称“档头”,下边办事的人称“番子”。得到密告,先由番子密白于档头,后由档头率番子捉人,受害人如能及时贿赂,事情还有转机;若稍不如意,即直接行刑,痛楚十倍于官刑。

  这时受害人若再不能满足他们的勒索,就送镇抚司狱,立即打死。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

  锦衣卫介绍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5 

古代人竟然也会为买房焦虑做房奴

  大约从21世纪以后,“买房”就成为了令人爱恨交织的复杂难题。结婚要买房,家里人多要买房,孩子大了,也要买房。然而纵观古史,其实古代人也为买房问题深深困扰,就拿大文豪苏轼来说,曾经就为了买房“倾其所有”。

  宋代史料《梁溪漫志》中便有记载:邵为坡买一宅,为缗(mín)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大概就是说,苏东坡在江苏阳羡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绍民瞻,此人对苏东坡很是仰慕,两人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后来邵民瞻偶然得知苏东坡居无定所,便主动出资“五百緡”,为苏东坡买了一套房。

  苏东坡得知后,很是震惊,但觉得这个人情太大,于是“倾囊仅能偿之”,大意为,花光了积蓄把买房的钱还给了邵民瞻。

  从《梁溪漫志》中记载的“为緡五百”,便可看出该座房产的大抵价格:北宋经济最繁荣时,“一緡”即为“一串”钱。而“一串”便是“一千文”。邵民瞻总共花了“五百緡”,换算成宋代时的利率,一緡=一千文=一两白银,五百緡便是足足五百两白银。

  可见仅这一座院子,就花去了邵民瞻整整“五百两”银子。当时的五百两,几乎约等于现今的数百万了。由此可见宋朝经济虽发达,但房价仍是普通人难以承受。而到了宋徽宗时期,一座像样的房子,甚至更贵。

  《宋史·食货志》有载:天下之费,莫大于土木之功。其次如人臣赐第,一第无虑数十万缗,稍增雄丽,非百万不可。这句话的背景为,淮南转运使张根,听说宋徽宗封赏给大臣一座汴京房产后,如此感叹:一座好点的房子,在汴京城至少“五十万贯铜钱”起步,再稍微装修的豪华些,就得“上百万贯铜钱”了。

  由此可见,像北宋时期汴京这种大城市,也是寸土寸金,清廉的官员即使穷极一生,若不像那位大臣能得赏赐,要想单凭自己的俸禄买一座像样的房子,也得要倾家荡产才能买得起。

  这还是朝中大臣,普通老百姓买房之艰难,可想而知。然而还没完,张第感叹完房产之贵后,接着又说:《宋史·卷三五六·张根传》:“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张根的意思很简单,他所管辖的地域省份有二十州,一年上缴的税收不过才三十万贯,一个省的税收,竟然都不够在汴京买一座房子。

  其实张根是劝诫宋徽宗,不要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大臣,要在封赏这种事情上有所节制。但同时也能从他的话语中,也感到对于房产之贵的深深无奈。

  经济学有一条客观规律:自古到今,凡是存在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商品价格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变动。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套用在房产上,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如房产此类商品,会随着所在地的客观经济环境,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或下跌。

  就拿北宋时期的汴京房产来举例,咸平年间,前宰相薛居正的后人薛安尚,打算把自家的祖宅卖掉,之后寻觅买家,唯有当朝宰相向敏中能买得起,便出资“五百万”,即5000贯铜钱,购入了这座宅邸。而薛安上的祖母听说以后,当场竟大发雷霆,骂薛安上将房子“贱贸”!

  贱贸即是“贱卖”的意思,这一套房子整整五百万,竟然都算得是“贱卖”,由此可见东京城一座豪华房产之天价。而且这座房子不是“新房”,而是前宰相薛居正的老宅,几十年风吹雨打下来,就算保养的再好,肯定比不了新房,由此足以看出东京城的房产之天价。

  这座宅子是在东京城的市中区,房价自然是高,而当时位列“三苏”之一的苏辙,即苏轼的弟弟,就曾在当时的广州偏远地区,买了十间破旧的老房子,总共花费才“50贯”。

  由此可见,宋朝时和现在一样,房价也分地段,也看新老程度,同时也看市场经济的好坏,各地之间的房价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总体而言,古人买房子的负担,并不比现代人轻松,即使是闻名天下的苏东坡大诗人,仍然要“倾其所有”,才能买一座房子,普通百姓要想买一套房,就更不用说了。

  北宋时许多老百姓,其实都选择租房住,比如《水浒传》里就提到过:“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此日,正在县前做买卖。”

  这段话中的“赁房”二字,由此可见,像武大郎这种一般的小贩,要想有个住的地方,都得通过租赁去租房住。至于再穷困一些的百姓,除了祖上留有基业,否则要想实现买房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家也不要以为祖上留有房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北宋,对于房产征税尤重,而很多祖上留有房子的人,就算啥都不干,只要房子里有人,就一样得交房产税。

  这种税户在当时也称为:坊郭户。依据有无房产,再把坊郭户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便是有房产者,而客户便是租赁房产者,再通过主户的房屋多少,家产多少,来划分成“十等户”的等级,主户被划分的等级越高,所要缴纳的税收就越高,其中税费又分宅税与地税。

  而“客户”既然是租房子,那就要看他们有无营运,即租房做生意,还是租房来住?如果是“租房住”,则相对“租房做生意”要少交税。通俗来说,主户所拥有的房屋越多,要交的税就越高,如果再从自家宅第里做生意,那就得另算“营收税费”。

  于是有些平常收入不高,但偏偏祖宗给留下一大片宅子的“主户”,要是租不出去房子,每月光挣的钱,可能还不够交房产税的。当然此类只在少数,并不广泛,但也通过这一点,能够看出宋代房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繁荣昌盛。《中书备对》有载:“州县承望风旨,不问虚实及有无营运,但有居止屋宅在城市者,估其所直,一概定坊郭等第。”

  那么这类坊郭户的房产税,一般要交多少呢?《真文忠公文集》:有如房地钱日收一十文足。日收十文。即每天的房产税,在十文左右,一个月算下来,便是三百文,还不足“一贯”。然后是“主户”们一个月能收多少租金呢?《司马文正公传家集》: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答案是“十五贯”。

  有很多房,并将房产出租,以此收取租金的“主户”,每月能收房租“十五贯”,一贯就是“一千文”,十五贯就是“15000文铜钱”,像这类主户,除掉每月要交的300文房税,光靠房产出租收入就收入不菲了。

  由此可见,这种主户,一般就是等级较高的“上户”。但凭此也能看出,除非“客户”所做的营生能赚钱,否则房租跟现在一样,分摊下来也不算低。

  当然,这种房租也要看主户的等级,如果主户的等级是“上户”,那就证明他有很多房子,自然要缴纳的税收就高,而他对“客户”收取的租金也就很高。

  与之相反,如果是较低等级的“主户”,开出的租金相比而言就低。比如宋仁宗时,在辽州城开饼店的一家“四等户”,除了做卖饼营生外,自家还有空房出租,则“日掠房钱六文”,即每月收房税180文。

  《欧阳修全集·卷一一六·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第四等一产,开饼店为活,日掠房钱六文。相比较坊郭上户每月要交300文房税,显然这家四等户所要交的房税更低,每月只交180文,显然他们给客户开出的租金,相较而言也会更低。

  如此来看,在宋朝对于租房或买房,都有很明确的划分,房价虽贵,但普通百姓一样可以通过租房的形式来过活,而不至于居无定所,但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勤劳刻苦,努力劳作”的基础上,不然没有收入,自然也就租不起房子了。

  总结来说,古代和现代一样,房产在大多数时期,仍旧是高价商品,而非人人皆有能力购买,但是如果个人非常努力,凭借自己的奋斗,还是能够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房产。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5 

对于养老问题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竟不输现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养老问题从古时候开始就特别重视。

  现代人只要缴纳足够年限的养老保险,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就能按时领取养老金。如果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能选择的养老方式也更多。那在古代,当时没办法继续劳动的老人们,他们又是如何养老的呢?

  中国人历来对“孝”这个字非常尊重,不孝就是大不敬,我们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老话,叫“养儿防老”。虽然现代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但在古代这就是真理,所以大多数老人都是靠自己的孩子来照顾。

  除了家人,朝廷也颁布了很多政策,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实际上古代的养老体系比我们想象中要健全的多,而且考虑的十分周到,有些方面甚至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中国从西周开始便讲求孝道,直到汉朝“孝”成了一种风气和道德规范,这种理念也影响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汉朝察举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举孝廉,要求被选拔的官员,不仅要有才还要守孝。当人们内心都把“孝”字放的很高时,自然就会加强照顾老人的意识,所以从这点来看只要老人有孩子,就等于多了一份保障。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待遇会和七品官一样,能够免除不少赋税。

  现代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种叫“空巢老人”的现象,老人家没有年轻人照顾,生活也比较孤单。其实空巢老人在古代也有,只是比例比较小,因为古代家庭基本上都是父母儿媳住一起,并不是结了婚就要搬新家。而且搬迁、出远门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都是世世代代住在同一个房子里。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家里年轻人犯了法,被抓去坐牢,老人只有一个孩子,那就变成空巢老人了。不过朝廷针对这种现象,还曾专门颁布了一个叫“权留养亲”的制度,意思是犯人可以先回家照顾父母,以后在负法律责任。如果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则可以免除徭役。

  当然,古人早早就想到了开设养老院。而且很多养老院还是免费的,并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不过能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必须是家里无人照看,又不能照顾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类老人。

  到了明朝以后,养老方面的优惠政策得到了一次大加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取大米、肉、酒还有布料。到了清朝,民间也开始出现一些养老机构,使得整个养老体系算是比较完善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年轻到衰老,如何养老也算个不小的问题。古人对于养老的重视程度也不比现代人低。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5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扛旗子

  古代打仗因为没有即时通讯系统,所以只能靠军旗还有击鼓的方式向士兵们传达指令。那在古代战场,各个不同的军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其实在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甚至几万的士兵能战胜兵力强于自己数倍的敌人,例如官渡之战、还有赤壁之战等。主要原因就和将领在战场上,对士兵的临时指挥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这要是放在现代,在双方武器装备同等的情况下,想要以少胜多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

  人多虽然能在兵力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不能有效控制这些士兵那还是一盘散沙,变的毫无战斗力。所以平时对士兵的训练非常重要,总不能上了战场突然忘了军旗或者鼓声的意思,那就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所以古代战场的军旗文化,往往就是能打胜仗的关键。

  旗帜对于古人来说就是通讯利器,能有效传递各种信息还有位置。

  在古代军旗中,“纛”是军队最大的旗,也称为“旗头”,一般都是插在帝王车上。纛也是一代一代传了下去,直到后来变成了一种象征至高无上意思的旗帜。皇帝亲征往往是最能够激发军队士气的,士兵们只要看到纛,就明白自己是与皇帝同在一线作战,战斗力自然飙升几个等级。所以纛在战场上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提升士气。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军旗,叫牙旗。牙旗一般都是主将或者主帅所立,士兵打仗也需要知道统领的位置,这样才能准确接收下一步指示。古代最早官署为牙,居住的屋子叫牙宅,将领也叫牙将,所以军旗就取名牙旗。

  到了北宋年间,“牙”字经过讹变成了“衙”,大家对后面这个字应该就比较熟悉了,衙门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影视剧中见到。所以牙旗在战场上就是象征主帅的标志。

  号旗在古代战场上是最重要的一种旗帜,号旗分很多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指令。代表进攻、防守、撤退、检查士兵伤亡情况等,这些都是通过号旗实现的。所以将领能不能把号旗使用好,就是一场战役胜负的关键。

  在平时训练中,士兵可能要记十几种不同颜色号旗所代表的意思,记错其一可能就全乱了,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只要训练有素,就有以少胜多的可能。

  号旗在不同朝代叫法可能会不一样,但作用都是差不多的。有些号旗会用不同的图案已作区分,因为敌人可能已经猜透每种颜色所代表的意思,所以只能跟着变阵。

  现代战场我们已经有了即时通讯系统,使得传达信息变的更高效,但如何防止信号不被干扰也是个大问题。如果和总部失去联系,那士兵的处境就非常被动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5 

徐达和常遇春是什么背景 为何精通领兵打仗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4 

汉武帝为什么是最爱打仗的皇帝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帝王,他的一生都没有闲着,在位五十四年有余,有40年的时间是在对外征战的,而正是因为这位帝王的穷兵黩武,才造就了一千多年后的大清版图,他就是汉武帝。

  对于汉武帝这个帝王,后代的历史学家对他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好大喜功,连年的征战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有的人说勇猛刚毅,不惜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土和人民而和外族宣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后世的疆域是在汉代的时候大体形成的,后续的君主只是在这个框架上修修补补,并未有大力扩张疆域之举,唯有在汉武帝时期,汉朝才真正建立了一个历史意义上的王朝。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是先有秦朝后有汉朝,虽然秦朝完成了六国的大一统,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秦始皇也建立了郡县制,不过秦朝的统治范围并不如汉朝的大,秦朝的疆土,西边至甘肃的临洮,南边则是今天的广东沿海一带。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原先的国土才被大大地拓展。

  汉武帝刘彻在16岁那年就开始登上帝位,汉武帝在登基之后,本身的大汉帝国在经过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之后,经济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汉武帝在位的前40年,一方面开始巩固秦朝已有的土地,另外一方面则是开始进一步地拓展国家领土。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北方疆域的开拓。当时的北方被匈奴人所长期占据,汉武帝为了占据北方领土,开始了对匈奴的宣战,从公元前129年开始,一共经历了三四十年。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为将领,对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并将河套地区夺回,匈奴经过与汉朝的几次大的战役之后,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命出击河西,大败匈奴,后来,浑邪王率众降汉,至此,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了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且打开了西域的大门,先后设置了酒泉,敦煌等五个郡,用于管理这些地区。

  而值得一提的则是,这些地区本来是匈奴人和一些游牧民族生存的地方,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夺取了这些人的土地,并使它们成为汉朝的国土之一,将它们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不但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加强了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一千多年后的清朝版图,不过后世的历史学家怎么评价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但作为一个帝王,他至少在开疆拓土方面功绩是很值得肯定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4 

李莲英成功的秘诀揭秘

  李莲英31岁时,已经和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规定太监以四品为限,足见李莲英的能力。

  慈禧与光绪不和,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如何在两人之间相处呢?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

  有人说他站在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帝党,甚至还有人说光绪就是李莲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说李莲英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但太后喜欢他,就连光绪也因为从小受到他的看护而喜爱他,并夸他“忠心事主”。

  王照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华美,李莲英住的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莲英侍候慈禧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小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

  一问才知皇帝竟然铺的盖的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根本无法睡觉。李莲英当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奴才们罪该万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后来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安达(对太监称安达,是一种尊敬或巴结的意思),我活不到今天。”

  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4 

古代的奇葩法律:同姓不婚 落榜喝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的健全。自古以来,各个政权为加强统治,巩固权力,推出了很多法律。在封建统治阶级眼中,法律就是维护皇权的工具,因此,一些奇葩法律诞生了。用现代的观念看,既出人意料,又有趣搞笑。

  1.西周时期,法律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当时规定:“同姓不婚”。意思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不能通婚。《国语·晋语四》作了解释:“同姓结婚,惧不殖也。”当时同一姓氏的男女,通常为一个家族,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这项禁令延续了几千年,至今部分地区仍然坚持这项传统。

  2.秦朝的法律以严刑峻法著称。成年男子无故哭泣,将处以“削发、削眉、削须”的刑罚。同时,秦朝还是马屁精的地狱,违者脸上刺字。此外,民间吃牛肉、穿戴华丽的衣帽,甚至穿着丝质的鞋子,统统违法,大刑伺候。在秦朝乱扔垃圾,也会被判“黥刑”,真切落实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另外,秦朝法律首创“见义勇为奖”。法律规定:路人甲抓获逃犯,犯人携带的钱财,将全归路人甲所有。这项举措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依然十分合理的。

  秦朝还十分注重婚姻。秦朝法律规定丈夫家暴,官府将依法严办。同时,还明确规定:“夫为寄,杀之无罪”。也就是说,有妇之夫出轨通奸,妻子一刀杀死丈夫,行凶无罪。看看现在各种出轨和家暴事件,秦始皇不亏千古一帝,实在英明。

  但秦朝法律也有槽点。当时规定,男子身高低于152厘米,女子身高低于145厘米,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还要加强普及啊。

  3.与秦朝相比,汉律同样也有奇葩的法律。西汉初年,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三人以上聚会喝酒,依汉律罚金四两。这是因为西汉当时刚刚建立,为维护社会稳定,才推出了这项法律。

  西汉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人头税和财产税。汉惠帝即位后,推出了“剩女加税”法律。即十五岁至三十岁尚未嫁配的女子,缴纳五倍的人头税。普通的人头税是一百二十钱,剩女加罚五倍。

  同时,在汉文帝时,商人和上门女婿,和贪官污吏一样,不得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商人作为四民之末,饱受歧视,尚可理解。但承蒙女方荫蔽的上门女婿,竟然连政治权利都被剥夺,古代为了激励男子鼓励真是煞费苦心。

  4.隋朝的法律更加丰富和完善,不过仍然存在奇葩法律。隋文帝杨坚对“钓鱼执法”颇有心得。他列出可能受贿的官员名单,安排亲信,行贿拉拢,发现贪腐,严惩不贷。很多高官中招落马,斩首示众。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因此对考生的要求特别严格。对于落榜的学渣,法律规定罚喝墨水一升。“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5.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奇葩法律层出不穷。众所周知的“避讳”就是从唐朝开始的。皇帝的名、字、号是一道高压线,不服来战。

  同时,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百姓不得穿黄色的衣服。更奇葩的是唐朝人不许吃鲤鱼,“鲤”和“李”姓同音。制定这些法律的目的,无非是凸现皇权,加强专制,彰显“皇权神授”的合法性。

  说起唐朝,必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他对贪腐官员的处理方式十分另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失职受贿。群臣纷纷建议从严惩处。唐太宗不罚反赏。在朝堂之上,当众赏赐长孙顺德几十匹绢,让他自己把这些绢搬回家,不得使用牲畜或车载。唐太宗以此刺激长孙顺德的羞耻心,以此警示群臣。

  “十恶不赦”是个常用的成语,在《唐律疏议》对“十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包括"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行。其中“不睦”很特别,具体是指妻子实施家暴或检举告发老公的行为。“十恶”的重犯,不得赦免,通常会处以绞刑或斩刑。家暴必须严惩,尚可理解,暴力不可取。但检举丈夫的义举竟然和造反谋逆同罪,女性实在难做。

  在唐朝,对婚姻也有详细的规定。在《唐律疏议》中首次提出“义绝”。简单来说,夫妻双方有一方打骂对方直系或旁系亲戚的,不论双方是否同意,视为恩断义绝,被判强制离婚,违者徒一年。这条法律看似合理,也有其漏洞。万一有一方想离不能离,“义绝”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离婚捷径。

  6.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南汉推出了一条闻所未闻的法律。南汉后主刘鋹为维护南汉政权稳定,提出国家公务员一律先阄割,后授职。这项“葵花宝典”式的法律,造成了南汉有二万名宦官,仅从事阄割行业的刀子匠就有五百人,形成宦官治国的奇观。

  7.最具人情味的法律,要数宋朝的法律。当时,将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称为“户绝”。户绝财产,除一部分作为丧葬费外,单身或离婚回娘家的女子,可以全部继承财产,已出嫁的女子只能继承三分之一。

  8.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出台了一条匪夷所思的搞笑法律。据史书记载:元仁宗“延祐间,都城有禁,不许倒提鸡,犯者有罪,盖因仁皇乙酉景命也。”因为皇帝属鸡,所以不论死鸡活鸡,百姓不得提着,只能抱着。提鸡有罪,杀鸡无罪,没事找事。

  9.无独有偶,明朝明武宗正德年间,朱厚照一纸令下:“全国禁止养猪”。原因无非是明武宗属猪,而且他姓朱。一时间,百姓将猪子猪孙杀个干净。民间一肉难求,就连皇家祭祀也找不到一头猪。最后,大臣杨延和犯颜直谏,皇帝只得取消了禁猪令。

  《大明律》还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笞和杖,是用竹板或木板打。由此可见,明朝对擅自悔婚的行为,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10.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奇葩法律不忍直视。1644年,清兵大举入关,为加强满族统治,削弱汉族反抗意识,推出了“剃发令”。这一举措引起了百姓的反对和抗争,结果遭到清廷血腥镇压。此外,清政府还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私自研究天文”。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奇葩法律的出现,原因有很多:法律的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有粗到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结果,其中难免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法律。封建社会,以皇权为中心,法律为政治服务,当政治与法律出现矛盾时,皇帝往往选择前者。

  而古代与现代文化不同,时代不同,思维不同,用现代的标准衡量古代法律,自然无法理解。总之,法治国家来之不易,和谐社会依法治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3 

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历代王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那么历朝历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一、由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我国先秦时期是由部落联盟的名称发展而来的。夏:夏是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商:相传商的始祖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周:原为渭水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秦原本为古部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

  二、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如:汉、曹魏、晋、隋、唐、宋。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定国号为“汉”;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王”,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定国号为“魏”;司马昭曾被封为晋公,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国号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定国号为“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称“唐王”;称帝后,建立唐朝,国号“唐”等。

  三、源于创建者所统治的区域,如:东吴、蜀、辽、西夏。蜀:古时称四川为蜀,刘备在成都称帝,历史上称刘备建立的国家为蜀国;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此地古代属于吴王夫差所建的吴国。孙权称帝后,国号吴;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西夏: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夏州称帝(山西横山),国号大夏。因夏在宋的西北,所以史称西夏;

  四、取自于寓意吉祥。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皇帝,国号金。完颜阿骨打曾说:“只有金不会变质,我们的国号就称作大金吧!”;元: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国号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的意思;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清太宗皇太极把“金”改为“清”。按照五行相克的观点,火克金,水灭火,朱明属火,因此皇太极改“清”具有克制明朝的意思。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