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白起廉颇李牧谁更厉害

  王翦,其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年少爱读兵书,在少年时期,就进入了军营,这一点跟白起一样,只不过王翦出身并非贵族、宗室,他生活清苦,在军中一直都是小将,却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王翦沉稳,做事会用脑子。王翦的聪明和实干,受到了白起的注意,王翦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将士里脱颖而出,多亏白起的介绍。

  白起,则是秦国的另一位猛将。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他是秦国的大将,白起号称”人屠“,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的战绩十分显赫,他一共歼敌170万,坑杀40多万降卒,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伊阙之战是他的处女战,率军砍了二十四万,而后破楚,灌鄢郢,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从此一蹶不振,他的一生从未打过败仗。

  白起懂得如何应用兵力,用兵所向无敌”出奇无穷“,喜欢在军事策略上有所创新,尤其擅长大部队打大型的战役,夺取韩、赵、魏、楚大片领土,长平之战里,他采取迂回战术,大败赵军,坑杀赵军俘虏四十余万人,而一举夺得”战神“称号。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由此观之,廉颇是赵国的勇猛果敢的大将。廉颇一上任就面对强秦的威胁,他能够在危机关头思考出,最合适的作战方案,这是名将的素质之一,在危急情况下仍能够镇定地思考对策。

  他根据秦军舟车劳顿的特点,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这一招极有效果,在秦赵两国多次交锋中,廉颇屡次击退了秦军的进攻,甚至后来齐秦一起联合攻打赵国,一时间也难以攻克,在他的努力下,廉颇大败齐国,此战后,廉颇被拜为上卿,进入四大名将的位置。

  李牧,出生年月不详,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四大名将之中,结局比较凄惨的一位。李牧不管是在军事成绩还是在德行方面,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良将。最开始他只是戍守边防的一个普通的将领,后来因为对付匈奴出名,他对付匈奴不是靠打,而是自己主动退却,给匈奴造成怯战的假象,假以时日对匈奴进行反攻,收效甚大。

  他因匈奴成名,后又以大将军身份出征,成功打败了秦军,而李牧因为此次功绩突出被封为武安君。他曾经是令秦军头疼的人物,他的战术不算是四个人当中最高超的,人品确实是好得没话说,只可惜,被王翦的反间计害死,含冤而死。

  四个人,在四人都是行伍出身,从基层做起,很难说谁更出众,只能说各有千秋吧。谁最厉害,也并不是仅靠自己的实力,若是遇上明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这才是最厉害之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9 

战国名将李牧的性格特点 李牧的历史故事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一生忙于对付西边的秦军,又要对付北方的匈奴,在国都和驻地之间奔走,他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只是他如此忠心爱国,一腔热血本应该洒在疆场,却终结在了自己的国家,留下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千古遗憾。

  李牧是四大名将里,综合评价很高的一位。李牧出生不详,嬴姓,李氏,名牧,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经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李牧本来只是戍守边防的一个普通的将领,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均打败了匈奴因而受到了赵王的赏识。李牧的一生对赵国主要有两个贡献,第一个是抵御北方的匈奴,另一个是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国要是没有李牧,可能早就被匈奴或是秦国给灭掉了。李牧是起于行伍的职业军人,他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将。李牧为人正直,一生为国为军为民,李牧攻必取,守必固,物阜民安,可见其治军能力。而且,他本人一直都避免和权贵有所接触,真正做到铮铮铁骨,一身正气。

  他的前半生主要花在了怎样抵御匈奴的问题上,最开始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将领,在军队里的名气不是特别大。自从他被赵悼襄王派去守边,他的名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笑的是,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而是他本人因为”胆小“而闻名。其实,李牧在边防担任戍边将领,政绩不错,他任职的期间边防基本都没有问题,损失很小。但是又为何被人称为胆小鬼?因为,他下令不管是百姓还是士兵,一律不准捕杀匈奴,每次遇到匈奴百姓和士兵就玩命地往城里跑,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李牧怯战,因而被人称为胆小鬼。

  其实,李牧的做法恰好保存了赵军的实力,而李牧深知,匈奴的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牲畜和人口,只要不让匈奴得逞,他们长途奔波而来,也不能将赵军怎样,加之匈奴本就不擅长攻坚。因此,以退为进,是对付匈奴最好的办法。

  从对付匈奴的策略看,我们知道李牧是个很有军事头脑的人,他极其富有远见。然而就因为避战被赵王撤回都城,一年不到边防驻地竟被匈奴掠夺殆尽,边关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因此,李牧再次出山,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最开始匈奴都笑话他,之后他们便笑不出来了。

  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时机已到,他便打算给匈奴重重一击。李牧将大量的牛羊和士兵放出城外,当做诱饵,诱惑匈奴,一向谨慎的匈奴也只派出了小部队进行来打探下情况,结果与这一批士兵一交战,发现赵军轻易就被打败,匈奴就掉以轻心,放心出动全部力量掠夺。结果,没想到李牧的军队隐藏了实力,把匈奴痛快教训了一顿,此战后匈奴十几年不敢再侵犯赵国。这里又足以见证李牧的远见卓识,李牧不愧是个名将。

  悼襄王九年,此时的赵国又迎来了另一个强敌——秦国。秦国在当时已经侵犯到了赵国的武遂,并杀掉了很多士兵和将领,国家危难之际。

  赵王只有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以大将军身份出征,成功打败了秦军,而李牧因为此次功绩突出被封为武安君。过了几年,秦军再次进犯赵国,也被李牧击退,同时,还在南面抗拒韩两国魏,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李牧可算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诚然他没有最终消灭匈奴,但是他对抗匈奴的战略、战术确实十分漂亮。他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大家,没有什么理论可言,出身行伍的李牧,打战就是他的全部,而保护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是他最大的职责于是他最大的光荣。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9 

白起与李牧比谁厉害

  白起戎马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夺取城池大小七十余座,不仅在秦国人尽皆知,六国将领也谈“起”色变,不敢与之交战。也就是这样,即使在名将迭出的战国,白起也是最耀眼的一位。

  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这四人,被称为战国的四大名将。而白起与李牧都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李牧为赵国效力,雁门之战、肥之战、邯郸之围都是李牧一生的辉煌战绩,而白起的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也是他傲人的作品。若将二位大将放置于一个战场上,到底又是谁输谁赢呢?

  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一半。白起和李牧各有千秋,白起一生精彩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他经历七十余战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歼灭三十几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六十多万,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六十五万,秦有了白起帝业指日可待。而他通常都能够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是白起人生的巅峰,围歼赵军的战术,给赵国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围歼战,也为他树立的战神的名号。

  而李牧也是战国四名将之一,他的战绩傲人也是无一败绩,当初李牧和王翦对阵时,李牧也没有败,王翦根本奈何不了李牧,破匈奴开创了以步兵方阵歼灭骑兵方阵的先例。还屡次以弱兵击败强秦。要不是李斯反间,在军中威望极高,深得士兵和人民爱戴的李牧,也不会因为功高盖主,最后被昏庸的赵王设计杀害。李牧虽然没有白起的残酷冷血,却也兵道诡异,他的铁骑战无不胜。虽然白起位列四大名将之首,但是李牧却一点也不输于白起。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9 

京绣的特点

  北京地区丝织业在唐代开始兴旺,辽代时进入高峰,当时的燕京专门设有"绣院"。《契丹国志》述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自元代开始,京绣将金银线用于刺绣,以显示金碧辉煌,贵重珍奇。

  京绣是较早产生的刺绣派别之一,虽然出自北方民间,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苏绣影响很大,另外还受到湘绣、粤绣、蜀绣的不同影响,因而京绣在近代博采众家之长,一度成为众家之首。

  在历史上大量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因而京绣又被称为宫绣。在京绣工艺中,是先用金银线来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固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绣法在中国绣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京绣工艺都显出皇室气派、金碧辉煌,贵重珍奇。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8 

景泰蓝是什么地方工艺

  景泰蓝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又因其最初兴盛于明景泰年间,故称为景泰蓝。景泰蓝最后一个繁荣期是乾隆时期。当时烧制大型景泰蓝的技术迅速提高,数量显著增多,高大的屏风、宝座,技术高、难度大。

  乾隆三十九年和四十七年,曾烧制两批十二座高大的珐琅佛塔,分别陈设于宫廷的佛堂内,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这在以前的工艺制作中是不曾达到的一个纪录。在乾隆年间,把古代书画作品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制品中,是一种新的尝试。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7 

中国四大名绣分别是哪些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6 

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

  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的原因,跟杜太后生前的嘱托有关,杜太后曾叮嘱过赵匡胤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所以赵匡胤死后,赵光义也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

  只不过,可惜了赵匡胤两个儿子,在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相继离奇死亡。

  宋太祖赵匡胤总共有四个儿子,这其中虽然有两个儿子早早殇逝,但是余下的二子燕王赵德昭跟四子赵德芳,也都并非碌碌无为的等闲之辈。

  更何况赵光义在年纪上比赵匡胤的儿子们大不到哪去,即便如此,赵匡胤还是直接越过了“父死子继”的传统,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深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当初赵匡胤就是通过陈桥兵变,夺了幼主的天下。杜太后担心日后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于是她临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托,告诉赵匡胤将来一定要把皇位传给更年长的弟弟赵光义,因为在杜太后看来,立长者为国君,是社稷之福。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6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据传,他还设立“封桩库”,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累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6 

苏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苏绣,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6 

刺绣的发展历史

  我国刺绣的起源,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创于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装饰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至于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

  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此后,刺绣继续发展,在提供衣饰器用方面,不断扩张生活使用范围和层面。此外,其间刺绣还曾担负过服务宗教的任务,时在魏晋至隋唐。此一期间,佛教鼎盛,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绘制供养佛像方式,谓为绣佛,至唐盛极一时。这类绣佛钜幅伟构,至今犹有流存英国、日本博物馆中,作品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动人心魄,诚为古绣特殊成就之一。

  唐代刺绣发展另一成就,便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唐前一直流行唯一「锁绣」法,至此发明了「平针绣」,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绣法。这种绣法因为针法多变化,刺绣者更能发挥创作自由与艺术表现,很快取代「锁绣」而风行,于是带来刺绣发展史上的另一崭新时代。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