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

说到文成公主其实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她被嫁到吐蕃去联姻这件事情了,其实现在来看还是挺有点悲惨的,但是在唐朝这就是她们的宿命了,有的网友也说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看看就好了,不要太过于纠结,今天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再说说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问题,话说真的是好曲折的,感兴趣的你可别错过了!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在今天的西藏一带。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chén)到唐朝去求婚(hūn)。
唐朝皇帝接见了吐蕃的使臣,想试一试他的智慧。他派人牵来一百匹小马和一百匹母马,让使臣认出哪一匹小马是哪一匹母马生的。使臣一点儿也不着急。他先把小马和母马分开,分别拴在两个地方过夜。第二天早上,他把一匹母马放到小马群里,小马一见自己的妈妈来了,立刻就跑过去吃奶。这样一匹一匹地放母马,每匹小马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接着又来了五百个姑娘,她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头上戴着一样的花。皇帝让使臣认出哪一个是文成公主。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都是绢(juàn)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唐朝皇帝见这些都难不住吐蕃的使臣,心里很高兴。他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不用说,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文成公主出去吐蕃了。她从京城带上青稞(kē)、豌(wān)豆、油菜、小麦、荞(qiáo)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zhǎo)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撤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撤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wù)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它问:“公主,你要到哪儿去呀?”
文成公主说:“我要去找松赞干布。”
“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
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公主心里难过,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因此,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密,两边长得不一样。
过了一些日子,文成公主想:即使松赞干布真的去世了,我也要去看看!碰巧这个时候,神鸟天鹅从远方飞来,说:“公主,公主,不要难过,快到拉萨去吧,松赞干布的身体很健康!公主,公主,快到拉萨去吧,一切都会吉(jí)祥如意!”文成公主听了,十分感激神鸟天鹅,马上就动身前往拉萨。
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年轻的松赞干布在拉萨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
从此,西藏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嗯,顺便说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使臣通过种种考验,使唐朝皇帝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带着唐朝先进的技术出发了,一路上,文成公主造桥,铺路,背山,还遇到了乌鸦和天鹅,最终来到了西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向西藏传播唐朝先进的技术。
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
文成公主进藏路线(Princess Wencheng route)。文成公主入藏走的是唐蕃古道,这条唐代以来连接中原及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传统观点认为,唐蕃古道就是唐蕃驿道,即公元7世纪至9世纪唐王朝与青藏高原吐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道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000余公里。
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发现了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总计石刻17幅。这些石刻的发现为唐蕃古道沿金沙江流域的走向提供了资料证据,也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或经过四川。文成公主的故事流传已久,然而,令学术界颇为遗憾的是,直至现在,对文成公主当年入藏的路线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考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20 

张易之为什么会成为武则天男宠

张易之与张昌宗两兄弟,他们都有一个最为出名的身份,那就是女帝武则天的男宠,面首。既然有这样一个身份,相比他们兄弟二人的容貌必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只是靠着一张脸成为女皇的男宠,那未免也太过简单了。那这个张易之,除了颜值之外,还有什么是能够让武则天宠爱他的原因?张易之究竟为何才会成为男宠,一起来揭秘背后的真实原因吧。

在我国唐代的历史上有两个男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的男性不一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取悦当时的皇上武则天,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氏兄弟,哥哥叫做张易之弟弟叫做张昌宗。
张易之和张昌宗都是举世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最开始的时候是弟弟张昌宗被一位公主介绍给了当时的皇上武则天,但是弟弟张昌宗得宠之后又为武则天推荐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张易之,从此两人深受武则天的看重。
张易之和张昌宗从小生活在大户人家,他们的父亲是当时的宰相大人,由此可见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少年生活是非常富裕宽松的,所以两人在玩乐方面十分专注,这也是日后武则天专宠两人的原因之一了。两人在成为皇上的男宠之后深受皇上的看重,其重视程度就连皇上的侄子亲戚都还要来给他们献殷勤。传闻说皇上的侄子等之类的人听说他们要出门都争着来给他们牵马,由此可见当时两兄弟的受宠程度了。
那个时候两人对朝政的影响非常大,在皇上为立谁为太子而烦恼的时候两兄弟的说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对皇上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两人有时也非常的残暴,甚至两人有时候还相互比赛,以此为荣。但是两人的逍遥日子并没有长久,不久之后两人因为大臣们发动的政变而以逆臣罪被处死。从此这两位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绝色男宠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张易之能成为武则天的男宠,靠的不仅仅一副小白脸子,主要靠的是实力,可以说张易之是武则天众多男宠中最有才的一个,他的头衔相当的众多,包括:诗人、美食家、医药学家、美容专家、通音律等等。《泛舟侍宴应制》、《横吹曲辞·出塞》等等都是他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
成为武则天男宠后,张易之在美食方面的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其美食家的头衔进一步细化称之为残酷美食家。
根据《朝野佥载》记载,张易之曾经发明过一种非常可口的佳肴,具体做法是在铁笼内放置多只鹅鸭,铁笼周围烧上一盆盆火炭,铁笼内一个铜盆煮着滚开的五香调料汁,鹅鸭受不了炭火的煎熬,就在铁笼里乱窜,渴了就喝滚烫的五味汁。就这样,外面火烤,里面汁烫,不用多长时间,整只鹅鸭就被烤熟,羽毛脱尽,味道那是相当的美。
堪称医药学家的张易之成为武则天男宠后,不但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真的取得一定的成绩,当然他的研究结果受益的只有他和武则天两个人。
韩愈的《师说》中有句名言“术业有专攻”,而张易之的专攻方向就是炼制春药,武则天经过长期服用,不仅皮肤恢复弹性,白发变回黑色。
武则天六十九岁时,奇迹般又生了一颗智慧齿。回春有术的张易之,在武则天七十六岁时,其熬制的丹药让武后脱落已久的两眉又重新生出。
张易之的回春之术,不仅愉悦了武则天的身心,同时也增强了武则天找回青春的感觉,说是受益匪浅一点也不为过。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8 

发动神龙政变的大臣无一善终?

神龙政变发起时,武则天的儿子李显也是支持者。后来以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位大臣为首,在紫薇城发动兵变,最后成功逼迫武则天禅位。最后太子李显复辟登基,国号重回“唐”。但是此后李显表面加封这五位功臣,却又变相削夺他们的权利,导致这五位复唐功臣无一善终,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虽然武则天被逼下台,但武家的势力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等于是给了武氏家族一个报仇的机会。

晚年的武则天因志得意满,逐渐开始耽于享乐,并开始大修宫殿、佛寺,又修建歌功颂德的纪念碑“天枢”于皇城端门外。
老病缠身的武则天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她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开始插手朝政。
当时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武则天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仅因与老公武延基和皇兄李重润一起“嚼舌头”,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与武则天淫乱后宫的事情,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听到,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一气之下,将这三人一起处死。
张易之与张昌宗插手朝政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永泰公主之死也让李姓子孙明白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威胁,除掉张氏兄弟刻不容缓。
于是一场政变正在酝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因病避居迎仙宫,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宗昌侍奉武则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内,甚至连宰相也难见到她。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武则天病重之时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
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wěi)、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武则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
政变成功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wěi)被封为博陵王。
但是这场政变只是诛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以及两个人的党羽。而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人却几乎毫发无损,在朝廷上继续担当重任,这为以后张柬之等五人不幸的下场埋下了后患。
不久,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唐中宗一怒之下将他们五个人全部贬官。敬晖赴任崖州不久就被凌迟处死。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彦范、袁恕己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7 

武则天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太平公主

武则天自己夺了李家江山,做起了皇帝,但是最终还是把皇位还给了李家,而在此之前,武则天想要传位的时候,一直都在考虑自己武家人,但她考虑的还是男子,自己的侄子,而最终选择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天下又重归李家。可是武则天为什么没有选择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为什么没能成为武则天选定的继承人,她到底为何还是要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女儿呢?

武则天对她的儿子们极不信任,前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在李治当皇帝时期,由于和武则天存在皇位继承竞争关系,因此都先后不幸“去世”。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武则天虽然先后把他们立为太子。但由于他们依然对武则天的皇位构成威胁,同时,由于武则天担心他们继承皇位后,会改变她的大周江山,重新恢复李唐江山,因此也对他们多有猜忌。数次把他们立为太子,接着又把他们废掉。总之对他们疑虑重重。
武则天猜忌儿子们,为了延续她的大周江山,她一度想立她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如果立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为太子,此后大周江山绝对不会再再变成李唐了。但是,立侄儿为太子,又让武则天犹豫不决。毕竟侄儿虽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却不是自己的亲骨肉。把皇位传给侄儿,武则天心有不甘。
其实说起来,武则天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就是把皇位传给女儿太平公主。武则天如果把皇位传给太平公主,还有很多个好处。
其一,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亲骨肉,把皇位给太平公主,没有皇位落到“外人”手里的感觉。
其二,武则天把皇位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不会恢复李唐江山,因为如果太平公主恢复李唐江山,她就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皇位很容易落入李显、李旦手里。
其三,武则天是女人,太平公主也是女人。如果武则天把皇位给太平公主,那么将打破中国传统的女人不能从政的传统。这样可以提高武则天的历史地位。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武则天为什么却不把皇位传给太平公主,反而立李显为太子,以至于李显唐复辟,还让武则天落寞地死去呢?
我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武则天不认可太平公主的政治才干。实际上,在武则天主政时期,太平公主并没有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干。最早的时候,武则天为了打击李唐皇室,杀了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绍,把她嫁给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武则天显然并没有把女儿当回事,只是把她作为联系她武家娘家的一根纽带而已。后来她虽然也让太平公主参与政治,但是太平公主并没有太多表现机会。武则天认为,这样的女儿将来继承皇位,肯定是难以确保太平的。
第二,太平公主那时候在思想上倾向于李唐。太平公主虽然是武则天女儿,同时又是武家的媳妇儿,但是,那时候她在感情上是倾向于李家的。这一点,让武则天看出来了。虽然说,武则天如果把皇位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不会恢复李唐江山,但那是以后的事情,那是武则天看不到的。如果武则天把皇位给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还要恢复李唐,那样的话,还不如给儿子李显或者李旦呢。
第三,武则天不认可女人当皇帝成为传统。武则天虽然自己是女人当皇帝,但其实她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她的思维还是男权思维,并不认可女人从政。否则的话,她在当皇帝期间,就会选拔更多的女人来当官。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可见她并没有所谓的“妇女解放”的思想。还有,武则天在去世之前,自己宣布去除自己的帝号,回归到李治的皇后。这也可以看出,她只不过自己想当皇帝而已,并没有想过也让别的女人当皇帝。太平公主作为一个女人,显然是没有进入她皇位继承人的选项的。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7 

玄武门之变生死存亡,为什么不见秦琼身影?

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其实还真的是挺可怕的,其实就是生死存亡的阶段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轮番上场了,尉迟恭啊什么的,但是唯独却不见秦琼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秦琼到底是干嘛去了,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秦琼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只是不在玄武门内,而在外围。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箭穿心,尉迟恭单骑救主将李元吉一枪刺死,随后带刀披甲逼正在湖中划船的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所以功劳最大,李世民当皇帝后论功行赏,尉迟恭食封一千三百户。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和尉迟恭齐名战斗力相当的秦琼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为啥食封只有七百户,比尉迟恭整整少了六百户。于是有人说,秦琼看不惯李世民杀兄戮弟逼父抢弟媳妇,所以没参加玄武门之变,其实根本不对。
《旧唐书》列了李世民伏击李建成的十个人人员名单: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其中没有秦琼。十人除了长孙无忌是文臣外,其他都是勇将,张公瑾在随后的战斗中凭一人之力就把玄武门城门关了。公孙武达年轻时一人一刀击杀几十名强盗。杜君绰后来食邑一千户,当了禁军统领。郑仁泰后来成为和薛仁贵齐名的悍将,李孟尝是李世民玄甲军骁勇,刘师立是李世民贴身保镖,独孤彦云在随后的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不幸牺牲,他是跟随李世民出渭桥谈判护卫之一。侯君集不用详述。这个阵容是非常科学的,包括李世民全是战斗人员。
但到《新唐书》里就成了十二个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这个名单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是文臣,屈突通当时并不在长安城,高士廉在玄武门外的芳林门接应,并没有进去。能打的只有尉迟恭、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张士贵。可见这个名单是不准确的,只能说这些人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或在现场,或幕后策划。
秦琼就属于外围接应人员。李世民身边尉迟恭和秦琼战斗指数最高,所以李世民派尉迟恭跟自己进去动手,派秦琼带领余众在外围接应,配合作战。因为谁都不知道进去能不能成功,如果没得手就得出来赶紧往洛阳跑,跑不了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外围没人接应是不行的,比如高士廉就在芳林门接应,没进去。因此秦琼也是玄武门之战功臣之一,只是他在外围接应,没有尉迟恭亲手打死李元吉救李世民一命的功劳大,所以他的食封比尉迟恭少了整整六百户。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6 

李世民晚年为何迷恋仙药?

千古一帝李世民,晚年却迷恋上了仙药?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死于疾病。不过此前李世民曾长期服用天竺的长生药,这才是导致他暴疾的原因,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李世民根本就没办法被抢救过来。其实当皇帝的都有一个长生梦,哪怕是李世民也有这样的愿望。不过李世民患疾后的确也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只能寄托这种仙药,看有没有奇迹发生,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中国历史悠久,从远古传说时代,到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到如今的共产主义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是人们对于国家发展的探索,也是人们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这段岁月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很多皇帝给了人们极深的印象,如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更是一位千古明君。虽然李世民夺得皇位的方式并不光彩,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极好的,因为他敢于面对自己的野心,敢于突破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禁锢,最终夺得帝位。虽然,这是用他兄弟的鲜血换来的,但是此人并不后悔,后人对他也没有过分苛责。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这样的功绩是中国古代很多皇帝都望尘莫及的,因此人们才能够忘却李世民所犯下的过错。不过,人们虽然知道李世民的功绩和玄武门之变,但是却不知道,在李世民身上还发生了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患上了类似于中风的疾病,整个人瘫痪在了床上,经过御医的诊治,半年之后有所恢复,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倘若细心调养的话,或许还有痊愈的可能。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的是,英明的李世民却在晚年之时迷上了方士们所炼制的金石丹药,企图利用丹药来获取长生不老。他吃了丹药之后发现效果不好,便认为是方士们的能力不够,于是到处寻找世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俘获了一个印度和尚,此人名为那罗迩婆婆。王玄策知道皇帝想要寻找长生不老之道,于是他便将此人献给了李世民。
这个印度和尚能力不行,但是很会吹牛,告诉李世民,自己已经活了两百多岁了,还告诉李世民各种奇闻故事,使得李世民相信了他的能力。
于是乎,李世民给了他很好的待遇,让他安心炼药。一年之后,药配好了,李世民也吃了,然后暴毙了,实在可怜。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5 

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为什么要害死帮助自己的姐姐

武则天身为历史上一代女皇,她的事迹总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她从一个身份低微的妃嫔,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中间,绝对不只有武则天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和谋划,她的亲姐姐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武则天的这个姐姐是谁,她是如何帮助武则天的?为什么武则天还会对自己这个亲姐姐下狠手杀了她呢?

武则天为了当皇后当皇帝,残害了不少李唐宗室子弟,包括她的子女。一旦他们挡住她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她一定毫不客气,绝不会手下留情。可武顺是武则天的亲姐姐,而且还在武则天上位的时候帮过她,武则天为何却也害死了她呢?
唐太宗病重时,武则天深知按王室制度,先王没有子嗣的嫔妃,一般都会被发配寺庙,削发为尼,了此残生。武则天正是如花年纪,怎么甘心就在寺庙里度过一生呢,所以在唐太宗病重时,她争取到了侍奉唐太宗的工作。由于长得好看,人又聪明,很快就吸引了太子李治,这也成了她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
尽管武则天抓住了李治的心,但她回宫的机会,却是王皇后给的。因为王皇后斗不过得李治宠爱的萧淑妃,所以想与武则天做盟友,以二人之力,斗败嚣张跋扈的萧淑妃。
武则天果然不负王皇后所愿,成功地干掉了萧淑妃,不过武则天是个狠角色,她要的是皇后之位,而不是做皇后的一枚棋子。所以她为了能得到皇后之位,不惜杀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诬陷是王皇后所杀。李治果然震怒,废黜了王皇后。
由于武则天很得李治欢心,很快就被封为皇后。但李治万万没想到,武则天根本不是一只乖巧的小绵羊,她在被册立皇后以后,就对后宫三千佳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嫔妃们封了各种各样的官职,这样一来,她们就不能享受嫔妃的待遇,也没有机会亲近李治了。
武则天之所以一定要清除李治身边的嫔妃,全是因为前期在和萧淑妃和王皇后的争宠斗争中惊险太多。她能九死一生,坐上皇后之位,自然倍感珍惜。又总结经验,认定若想保住皇后之位,就一定要把皇帝抓在手中,绝不给别的狐狸精一点机会。
武则天能成为皇后,除了她有手段,还得有帮手。这个帮手就是她的亲姐姐武顺。武顺和武则天都是杨夫人所生,年幼时,由于父亲早亡,她们颇受族兄欺侮,她们也成为一对患难与共的小姐妹。后来武则天进了宫,武顺则嫁给了府曹贺兰越石。
在武则天努力奋斗的时候,武顺因贺兰越石病逝,已成了寡妇,并且还是拖儿带女的那种。但武顺和武则天一样聪明,她在武则天夺取皇后之位时,不光为她出谋划策,还替她做了不少事。所以,武则天对武顺信赖有加,在成为皇后以后,为了方便武顺替她做事,也为了和武顺叙姐妹之情,她允许武顺随意进出后宫。
然而,千防万防的武则天,万万没想到,武顺却和李治有了不正当的关系。
原来,强势的武则天,在对后宫大力改革后,李治几乎只能和武则天过一夫一妻的生活。再加上李治体弱,而武则天又有很重的权力欲,渐渐武则天把持了朝政。大权旁落的李治,很快就对武则天的强势专擅非常不满。然而他又无力改变这一切,心情极为苦闷。
嫔妃们虽有心取悦李治,但慑于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狠毒,为了保全性命,谁也不敢招惹李治。所以李治不光在前朝没有存在感,在后宫也是孤单寂寞冷。
武顺虽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年纪偏大,但武顺和武则天相貌酷似,性情却比武则天温婉有礼,再加上她对李治也颇为同情,一来二去,两人就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
李治不光与武顺有不正当关系,还宠幸了武顺年轻漂亮的女儿贺兰氏。贺兰氏的柔美年轻,聪慧天真无一不让李治沉迷。这母女二人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武则天不动声色,找了个恰当的时间,将武顺和李治堵在了床上。
武则天冷冷地看着曾经极为信任的武顺说,我若不是看在与你姐妹一场,你便是十条命,也救不了你,你好自为之吧。武顺回去后,想到武则天曾经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使用的种种手段,心里不禁犯起阵阵寒意,畏惧之下,自尽而亡。武顺死后,贺兰氏也没能得到幸免。
不久,李治泰山封禅。武则天派了娘家族兄武惟良和武怀运随行。说起来,武则天在做了皇后以后,起用了许多武家子侄。像武惟良和武怀运本是她的族兄,早年欺负她们孤儿寡母,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武则天的提拔。这次能得到随行的机会,武惟良和武怀运认为这是要委以重任的前奏,所以带了许多地方美食请武则天和李治品尝。
武则天邀请贺兰氏共享美食,并暗中嘱人,在贺兰氏的食物中下毒。贺兰氏听说是族叔所送的地方美食,欢喜之余尝了几块,结果七窍流血,暴毙而亡。
贺兰氏死后,武则天向李治哭诉,说武惟良和武怀运想要加害她和李治,若不是贺兰氏误食毒发身亡,她和李治只怕已经不在人间了。武惟良和武怀运有嘴难辨,被判斩立决。李治明知贺兰氏死得蹊跷,但又找不到破绽,只好不了了之。但武顺和贺兰氏之死,却让李治再次见识到武则天的狠毒,从此断了非分之想。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5 

李世民为什么要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

说到李世民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为了皇位也是不择手段的,话说李世民为了皇位竟然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给砍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是否是真的,为了皇位真的需要这么做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恩怨可以说完全是由皇位导致的。而李元吉没有直接的利益。就是李建成利诱拉来的一个帮手。其实李渊当年之所以决定造反,李世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在我看来,李世民的野心要比他的父亲李渊的野心还大。但是由于李世民的年龄导致李世民在李渊称帝之后离“皇帝梦”越来越远。古代封建社会都有“立长不立幼”的观念。所以李渊称帝之后,做为大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的就当了太子。而李世民由于功劳甚大也被封为最尊贵的秦王。
虽然李建成在当了太子之后不可以掌军了,但是李建成可以拥有2000的卫队,而且李建成由于占据太子的位置势力日渐庞大。而李世民由于战功越来越高,李建成就害怕李世民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李建成就处处针对李世民,而李世民虽然当时掌管着全国大多数兵马,但是和平时期李世民无权调动,李世民可用的只有自己的几百卫队。李世民抵抗的是处处吃力,吃了李建成很多亏,后来李建成有许诺李元吉,拉上李元吉一起压制李世民。这下子李世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好几次险象环生。而当时的文臣集团多数都支持李建成。而武将们虽然支持李世民。但也不会直接把宝押在李世民身上。所以前期李世民被欺负的要多惨有多惨。
后来李元吉和魏征都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觉得他已经完全压制住李世民了,没有必要再杀李世民,所以李建成决定要架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出现异象,天文学家傅奕告诉李渊,“太白见秦分,这就表示秦王应当拥有天下”。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正在和自己的家臣们商量造反事宜,这个时候李渊叫李世民进宫,李渊问李世民是不是要造反,李世民吓了一跳连忙说不敢,之后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所以李渊就命令他二人进宫问话,正好这件事被张婕妤听到了,张婕妤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建成。而李世民被李渊问是否要造反吓坏了,随后就找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因为常何之前是跟随李世民的将军,所以李世民要说服常何配合自己。后来回家后和众家臣商议造反,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杀太子,一路囚禁李渊。
而听到张婕妤消息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害怕的要死,两人就商量该怎么办。是造反还是请求李渊原谅。但李建成觉得自己早晚要继承皇位,没必要造反,所以决定妥协和李渊求情。所以两人准备进宫,走到玄武门的时候被李世民伏击个正着。李世民拉弓射死了李建成,由于太过紧张导致坠马落地。随后的尉迟恭也紧跟着拉弓射死了李元吉。虽然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但是危机依旧没有解除,忠诚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士兵开始围攻李世民和秦王府。他们根本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死了。李世民等人高喊李建成以死但毫无用处,所以尉迟恭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外面的军队看之后,围攻李世民的军队才停手。
危机解除之后李世民和众将就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进宫见李渊。尉迟恭满身鲜血手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大声喊到“太子齐王已死,请陛下立秦王为太子”。李渊也被吓坏了。后来李世民赶到哭着请求李渊饶恕他,并且说自己的逼不得已。后来李渊见事已至此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就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皇帝。
所以李世民割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首级不是有多恨他们二人。而是做一个凭证。明确告诉忠于李建成的士兵李建成已死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也明确告诉李渊他们是真的被我杀了,不是骗你的。古代想要证明一个是是否死了,都需要拿人头证明。总不能扛着两具尸体来回跑吧。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4 

玄武门之变时,身为皇帝的李渊为什么控制不住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同样改变了未来历史的走向,原本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被杀,李世民成为新的继承人,而也正是李世民,将唐朝的发展推上了一个高峰期。但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还是皇帝,大权在握,但是为什么他没能控制住局面的发展或者变化,为什么他在其中看起来只是一个束手无策的人?李渊当时究竟是怎么做的?

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那么,李渊有那些没做好的地方呢?
1.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李建成。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2.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一方面,他手握兵权。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房玄龄等文官以及尉迟恭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3.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
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
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3 

唐朝建立之后,帮助过李世民的徐茂公怎么不见了?

说到徐茂公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一个人,而且对于李世民来说就是一位副将,帮助过很多李世民,而且也十分的给力,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打唐朝建立以后,这个徐茂公就不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

这个李绩,就是徐世勣,被演绎成隋唐演义的徐茂公----徐世勣,因为军功被赐姓为李,也叫李世勣,后改名李勣。
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李治以后,一直太子担心不能控制权臣。当时李绩大破突厥,开疆拓土,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为人谦虚谨慎,取得胜利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在军队威信很高。
于是,李世民设宴,对李绩说:"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绩一听,立刻感动的流泪横流,赶忙推辞,发誓自己一定要保护太子,忠于李氏宗室,并且咬破手指,以血为誓。喝到最后李绩沉醉不醒,李世民就脱下自己的御服给他盖上。李绩得暴疾,李市民自剪胡须,为之和药。李绩顿首出血泣谢。从此对太子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没过几年,李世民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就对李治说:"我现在准备贬李绩为外官。如果,他得到任命以后,进宫表示不愿去,立即找个理由杀之。如果他迟疑拖延,将来你不能用他。如果他立刻出京,说明此人忠心,可以信赖。我死后,你便立即召开回来,封为仆射,他蒙受你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于是,李世民上朝宣布任命,派李绩出任叠州都督。李绩结果连家也没有回,直接赴任。也许在路上,原以为可以做顾命大臣的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真不知道如此忠心的他心中是何等悲凉。
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召李绩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这一年,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李世民如此布局,虽是精妙,但是可以看出他作为帝王,手段高超,冷酷无情一面。
但是事情就完了?没有。
后来唐高宗要立武媚娘为皇后,李治和武则天便亲自上门送礼,去征求顾命大臣之首自己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同意,但长孙闭口不谈,褚遂良等几位带领百官反对,立后之事已无希望。
最后,唐高宗来到李勣府上,看有病没有上朝的李勣。高宗说:“我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遂良等百官不同意,只好作罢。”
李勣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改变历史的话:“此乃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
这一下,唐高宗和武媚娘下定了信心,终于通过艰苦的斗争,把武媚娘推上了皇后宝座。
以后事情大家都知道,武则天等到高宗一死,便杀了权臣,最后也把李氏宗室几乎全部灭掉。而李绩则是得到重用,生荣死哀,死后配享高宗庙受祭,作为人臣,荣誉之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5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