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人口最多是多少
隋朝人口最多的时候5000万左右。隋朝一统天下后,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进行了一次十分细致的人口调查及统计。结果显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600万上下。至隋末大乱前,隋朝人口超过5000万应该问题不大。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以大兴宫为正宫。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紫微城为大朝正宫。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亦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彻底灭亡,享国38年。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
隋朝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隋朝是怎么灭亡的
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严重的统治危机,早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就因为抗拒府兵制的征召而爆发了四次民变,但是被隋军迅速镇压。611年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等发生黄河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兖州道的长白山(山东章丘)发动民变,抵制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莫向辽东浪死歌》。
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关东的豫州道、冀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和徐州道,不久被隋军镇压。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同年被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叛变,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叛乱。当时群雄割据,数量繁多,主要势力如下:河南地区有翟让、李密的瓦岗军。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东都洛阳的粮食存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
李密自封魏公,建国魏,以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纠纷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区有窦建德的叛军,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冀州大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建国夏。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613年两人在齐郡(治历城,今山东历城)举兵叛乱,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区发展。617年占领高邮,切断南逃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军事重镇并州地区有李渊,617年于太原留守的李渊发动晋阳起兵,不久攻克长安,617年12月18日,拥立代王侑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此举更引致隋军失去后援之地,进退失据,首都失守更引致隋军人心惶惶,十居其九都投降唐朝或其他的地方起义集团,间接使隋朝走上全面灭亡之路。
南方最大势力为萧铣,617年萧铣与董景珍、雷世猛等举兵反隋。隔年称帝,建国梁,定都江陵。其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达汉水。其他尚有616年李子通据海陵;林士弘据虔州。617年刘武周据马邑,自称太守。梁师都据朔方,自称梁帝。郭子和据榆林,自称永乐王。李轨据武威,自称河西大凉王。薛举据天水,自称秦帝。刘、梁、郭都依附突厥。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杨浩为帝。中原地区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杨侑不久后被杀;洛阳守将元文都、王世充等拥立越王侗为帝,也称隋恭帝。
宇文化及于黎阳(今河南濬县北)被李密击溃,为了称帝又弑隋帝杨浩,建国许。宇文化及最后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而杨侗不久后被杀。隋朝立国仅仅38年,是继秦朝及西晋后统一全国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隋朝有几个皇帝
众所周知,隋朝虽然是大一统的时代,有很多人拿隋朝和秦朝相比,其实可比性不大。因为杨坚窃取的是北周宇文家族的政治果实,在得到众多门阀的支持下,隋文帝杨坚建立大隋。很多人认为杨广亡国后,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加上傀儡皇帝,隋朝一共有6个。
杨坚早年曾创造开皇盛世,国力强盛。但是晚年被几个儿子忽悠的团团转,最后杨广顺利打败哥哥上位,继位之初,隋朝仍是盛世。杨广了几件大事,第一是大兴土木,建造洛阳城,并且迁都洛阳。第二是动用举国劳役,打造隋唐大运河,第三是个巩固北境,大修长城,这几件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稳固边疆,利用中原的优势,带动全国发展。
隋炀帝日益骄奢,本身不堪劳役之苦的底层人民,在杨广江南巡幸之后,对大隋天子彻底失望。而一直支持大隋的几大世家,也随着杨广远伐朝鲜半岛,出人出力得不到任何好处,渐渐失去了对他的支持。于是,满朝上下,都有二心,豪门领袖杨玄感的反隋是导火索,于是各地义军排山倒海而来,十八路反王各占山头,隋炀帝大势已去。
公元617年,李渊攻入长安后,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在谋臣的建议下,他首先找到了杨广的长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名叫杨侑。按照步骤,他先封炀帝为太上皇,宣布杨侑继位为恭帝,李渊自封大丞相。
第二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勒死了杨广,立杨俊的儿子,也就是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帝。这一刻隋朝出现了两个傀儡“皇帝”。不过历史是比较滑稽的,正如、宇文化及是一束奇葩一样,他被瓦岗军打败,杀掉杨浩,自立为帝,过了一把皇帝瘾后,被窦建德所灭。
同时李渊也“接受了”隋恭帝的禅位,称帝为唐高祖,次年隋恭帝杨侑“病逝”,得到厚葬。
当时李渊称帝的消息传到洛阳,王世充等人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众人立炀帝的次孙杨桐为皇帝,称为隋哀帝。王世充仿照李渊,自称大丞相,一年后,王世充自立为王,杨桐被废黜,王世充称杨桐是“自缢”而亡,事实上很多史书记载,是他派人勒死的。
在此后一年时间内,隋朝是没有皇帝的,但是大隋的萧皇后还在,逃到了突厥,突厥可汗比较厚道,让杨广的孙子杨政道自立为隋帝,所有突厥的中原人,都归他管理。十年后,东突厥被唐朝名将李靖所灭,杨政道的“大隋”也就不存在了。
从杨坚到杨广,父子二人的大隋朝,持续了37年,从杨浩到杨政道,后面四位傀儡皇帝,一共12年。其中杨政道在东突厥时期,也被称为“后隋”。
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攻破北齐,统一北方后,南北对峙的天平已明显向北倾斜,可惜他却英年早逝于578年去世,年仅36岁。
继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更是在继位一年之后自称“天元皇帝”传位于不满六周岁的太子宇文衍(后改名阐),史称周静帝,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其中天元皇后就是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
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死后,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中原。义宁二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义宁元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隋朝最后一个皇帝叫什么名字
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隋皇泰帝杨侗。隋皇泰帝杨侗(?—619年),618年5月——619年4月,在位不足一年。
隋皇泰帝杨侗,隋炀帝孙,元德太子昭子,母刘良娣。原本封为越王,驻守洛阳。隋炀帝被弑后,王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拥立杨侗为隋朝皇帝,史称皇泰帝。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陈国公段达、内史令元文都、内史侍郎郭文懿、黄门侍郎赵长文、内史令卢楚、兵部尚书皇甫无逸等六人共同辅政,时人号称“七贵”。
元文都欲暗杀王世充,段达暗中通知世充,结果行刺失败,文都临死前对皇泰帝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杨侗亦哭。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自称“大郑皇帝”,建元“开明”,废杨侗为潞国公,囚于含凉殿,每日只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策划攻杀王世充,事情败露,王世充杀死裴仁基父子。
但之后世充意图毒杀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毒酒去杨侗处,杨侗自知难逃一死,遂服毒,遗言:“愿下辈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但一时半刻竟没毒发,最后被缢弑。他是隋朝最后一位君主,年号皇泰,故史家称之为皇泰帝。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百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度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回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答,国祚38年。
白江口之战对日本影响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白江口之战: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李世民和武则百天是夫妻关系。武则天在贞观时代是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妾。李世民称武则天媚娘,武则天称李世民皇上。
武则天在太宗死后出家,高宗年间被李治纳为妃,先为昭仪(9嫔的首位)也还是妾,然后成为皇后,也就是李治的正妻,当时的政府宣传是说李世民病重的时候将武则天赐给了李度治,此后她在名分上成为太宗皇帝的儿媳。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在太宗时期不是特别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专去,拜为昭仪。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当上了皇帝。
武则天为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积极收复安西四镇,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朝与东南亚、属南亚、中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历史上李世民传位于李治。《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段话至少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李治不争皇位,品德比李承乾、李泰好。二是李治会保护兄弟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有能力保护。这显然是在表扬李治,认为他不只是是品德最好,而且能力也不差。传位给李治,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最佳选择。李治比李泰和李承乾品德好在哪里呢?
第一,李治不争夺皇位,没有私心杂念。李承乾争夺过皇位,而且李承乾争位还是在当太子的时候,而且李承乾还是想发动政变把李世民赶下台。
李泰也争位。他仗着受李世民的宠爱,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拉拢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对李承乾构成威胁。在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位后,他除了让自己集团的朝臣帮自己说好话外,还极力讨李世民的欢心。对李世民说,如果他得到皇位,将来一定会杀掉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泰这样说,既是表明自己对兄弟很和善,又避免李世民把皇位直接传给李治。可以说,李泰的机心十分深重。
第二,李治对父母很孝道。李承乾想把李世民赶下台,自然是不孝至极。李泰对李世民阳奉阴违,自然也是不孝的表现。而李治做了很多孝道的事,比如李世民出征时,他就担心得哭。比如李世民生了大毒疮,李治亲口去吸脓血。比如他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哭得控制不住。在忠孝立国的古代社会,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李治对兄弟们很友善。与之相反的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之间冷酷无情。在很早的时候,李世民就问过李治这个问题,李治就表明了他的态度。李世民最后高兴地表扬他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为臣子,就是说他能处理好兄弟关系。
第四,李治没有恶习。李承乾养小白脸,李泰培养自己势力,都是恶习,李治没有。
李世民属什么生肖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戊午日,按照年份算,李世民的属相应该是蛇,不过也有人认为李世民生于599年1月23日,也就是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李世民就属马。
李世民其人,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专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属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在历史上皇帝和皇后之前也有很多爱情故事,他们不似普通那样浪漫,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呀体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夫妻,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卧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其中父亲感情可见一般,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是夫妻了。
而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有人谋反,唐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而事后长孙氏的病情加重。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所以在李世民的心中长孙皇后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人能够替代,所以长孙皇后死后再也没有立皇后,并且将对长孙皇后的爱转移到子女身上,对谋反的太子和李泰都做了宽大处理,这都是看在她的份上。
后来李世民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能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他们之间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却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