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说起英法百年战争,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英格兰与法兰克两个强大国家之间几百年的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打了几百年,所以被称之为百年战争。那么百年战争当初是为何而爆发的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英法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从1337年到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16年。当时的英法关系简直就是割不断理还乱,还得先从法国的诺曼底公国说起。加洛林王朝的东法兰克国王(876年-887年在位),西法兰克国王(884年起)和法兰克帝国皇帝查理三世在位时,他同意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在这里建立了诺曼底公国。这个查理三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的曾孙,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好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查理三世是日耳曼人路易的小儿子,他短暂地恢复了其曾祖父的法兰克大帝国,后来又立马分崩离析。
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英国从此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宫廷里官方语言全是说法语。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1216年他们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仍然控制着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些地区。1154年,法国最强大的贵族—安茹伯爵亨利(法国的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得以继承英格兰王位为亨利二世,为啥这位法国大贵族继承了英格兰国王的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这个亨利一世就是在1066年征服英格兰的诺曼底人征服者威廉的幼子。
但是亨利二世的继位过程也是相当的复杂,亨利一世的两次婚姻中儿子都死掉了,亨利一世遂指定其女玛蒂尔达公主为其继承者,玛蒂尔达就是亨利二世他母亲。但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去世后,亨利一世外甥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斯蒂芬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舅舅的王位,斯蒂芬的母亲阿黛拉是亨利一世的三姐。这位同样是来自法国的安茹伯爵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不认了,他外公是指定的他的母亲为英格兰国王的继承人。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表叔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1154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为亨利二世,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开始。这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既是法国国王的臣子,在法国领有大量土地,同时又是英格兰的国王,君不君、臣不臣的。
1328年,法国这边又出现了问题。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腓力六世与查理四世是一个爷爷,查理四世的堂兄。法国当时的王位继承是排除女性的,女性及其后代无权继承一切封号,然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却不一样,女性一样有继承权。这时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不认了,他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四世是他舅舅,他认为他作为外甥有当然的继承权,当年法国的外甥怎么能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但是有着男性继承传统的法国的贵族大都支持腓力六世,1328年,腓力六世加冕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忍了几年后,再次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封法国国王,入侵法国,历时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正式开打。
英法百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累积多年的积怨以及两国当时巨大的经济矛盾,在14世纪时,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不仅不愿意退出,还欲夺回祖先原来在法国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法国王位继承权是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来来回回打了好几个回合,双方老国王死后新国王接着打,国王都换了好几茬。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10年。1415年,英军大败法军,陆续占领了法国北部大多数地区,1420年,法王查理六世被迫与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亡国的特鲁瓦和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然而历史有开了个玩笑,英国的亨利五世和法国的查理六世却于 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开打。
1428年,英军和勃艮第联军包围了奥尔良,法军形势危急,1429年,法国王子查理(查理七世)授予19岁的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指挥法军于 1429年5月击败英格兰,奥尔良解围,扭转了整个战局。在圣女贞德出现之前的近100年的英法战争中法国几乎屡战屡败,1429年7月,法国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0年,贞德被勃艮第俘虏,英国以重金把她买走,1431年被英军烧死,贞德之死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同时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国联合。1453年,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之外的全部领土,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百年战争结束。在英法战争的116年中,英军在前100年中几乎屡战屡胜,然而最后的十几年法国却逆转胜出,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刺激了英国的民族主义,同时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再留恋欧洲大陆,后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帝国大英帝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1 

泰国到底是二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为什么争论不断?

说到二战时期的泰国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国家非常的有意思啊,他们当时的处境非常的尴尬,非常这么说呢,因为话说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泰国到底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当时的处境十分的迷离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下面就着这个事情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二战中的泰国,还真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泰国本身国力弱小,最初是被法国人欺负,割让了大量土地给法属印度支那。这个事儿,让泰国上上下下都很不爽。不过也没办法,谁叫你弱的啊,憋着呗。
但是在二战初期,日本人一直在宣传“大东亚共荣圈”。意思就是咱们都是邻居,要一起发展才行,做好兄弟——所以泰国这么一看,日本人说的有道理啊,先把法国人赶走再说。
于是,当时的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就和日本人眉来眼去的,开始认真的搞合作。1940年的时候,法国被希特勒几巴掌扇的趴在了地上,只能投降。泰国一看,这不机会来了,必须干他!
然后泰国就在日本的帮助下,集结精锐,和法国掐了起来,想夺回自己的地盘。1941年初,在日本的干预下,泰国如愿以偿。不过,泰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眼睁睁看着日本人在东南亚到处惹事儿,早晚会轮到自己倒霉。
于是,泰国开始疏远日本,慢慢的亲近英美——找更大的靠山。
结果,日本人不高兴了。珍珠港事变之后,日本军队立刻开始入侵泰国。泰国军队很不开心——一开始是坚决抵抗的,但是很快,几个小时之后就放弃了。然后,双方签订了同盟条约,俨然又成了好兄弟。
而且,既然和日本上了一条船,那就向英美宣战吧!不过,很多泰国人都明白,这就是找死。于是,那些精英人士纷纷拒绝,并且用实际行动和亲日派划清界限:比如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就拒绝向美国递交宣战书,并且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记者泰国政府不行了,我们要建立自由泰人运动,我们是亲英美的!
你看,这一招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一下子就赢得了英美的好感。
结果,二战末期,日本穷途末路,社尼·巴莫带领自由泰人运动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政府,脱离轴心国,加入同盟国——不跟日本人混了,跟英美混,成功赶上了战争的末班车。
日本投降之后,泰国政府赶紧宣布,对英美宣战那事儿不算数,我们也是受害者……
当时美国人也觉得泰国这地方,也算是个战略要地,算了,不说啥了。1955年,泰国还跟日本人要了150亿日元的战争赔偿,这波操作也是让人无语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0 

揭秘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不攻打土耳其

说到二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全世界感觉真的是好多国家都参战了,这个欧洲地区更加感觉是没有一家落下的,但是这其中却有一家叫土耳其的落下了,土耳其本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国家了,也非常的有实力,当时的德国为什么不选择攻打这个国家呢?其实这个也是非常有说法的啊,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

首先从德国的二战时面对英国的极力反抗,“海狮计划”受阻,被无限期推迟,英国海军在欧洲大陆的辐射范围广,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时的德国注重发展陆军,海军并不强大。因而短时间打败英国并不现实。这时候在德国看来,苏联经过“大清洗”,众多老一辈的军事将领被迫害,军事力量受到很很程度的损失,以及打下苏联可以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比如五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地区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如果获得这些资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对美英作战。在击败苏联之后,可以迅速和亚洲的日本汇合,打通亚欧大陆交通联系,彻底切断英国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现实和美国潜在的封锁和包围。于是突然转对苏联发动攻击,正如德国的判断和发动战争的突然性,苏联节节败退。但是正如大家所知的,苏联借助战略纵深,和坚决的意志,还是抵挡住了德国的攻击,战争再一次陷入僵持。
我们再来看看土耳其,首先土耳其大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扼守土耳其海霞,如果德国占领土耳其,就可以一路东进,战略上包围苏联,但是,现实中没那么容易。彼时土耳其是西亚第一大国,人口有2000万,而且由于是伊斯兰国家,凝聚力很强,如果遭到侵犯一定有其他伊斯兰国家帮助,德国如果草率入侵一定陷入泥潭。土耳其地形复杂,还有八九十万军队,正是由于土耳其基础设施差,公路都很少,德国的战术已经装甲部队很难在这崎岖的地形上前进,所以,希特勒最终放弃了对土耳其的进攻,
其次,土耳其和德国关系密切,没有出兵的理由。表面上,土耳其是中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和德国关系十分密切,源源不断地向德国提供各种能源物资,算是准盟友的位置。既然不占领就能有占领的好处,德国也不会费心去占领。还有,德国已经两面作战,深陷战争泥潭,兵力已经开始不足,自己的海军又很弱,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在北非失败,这一切使得德国不能够草率出兵。
至于一开始,德国也不可能首先把重点放在进攻土耳其身上,因为在德国看来,英国、苏联、美国这些大国才是主宰战争方向的国家,他不可能在这些国家的虎视眈眈下,去进攻一个实力不弱,无法完成闪电战的国家,那样结果只可能让其他大国渔翁得利。所以他必须打败英苏,这样他才能完成他的战略意图,到那时候土耳其这样的国家自然是手到擒来。但过高的战图意图和不利的战争现实,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此时也无法再抽身来打土耳其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9 

苏德战争后期,为何苏军伤亡依旧非常高?

说到苏德战争其实过程好漫长的,所以打着打着感觉大家都打累了,但是在苏德战争后期,这个优势的苏军伤亡情况竟然一直居高不下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的故事也挺多的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先看这个数字吧。西线盟军(不含意大利战场)自6月6日登陆到9月11日损失22万,到战争结束共计76万,大部分54万的伤亡是在普通人认为德国日薄西山兵败如山倒情况下发生的。德军最后阶段顽抗程度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弱!
东线的战役规模、残酷惨烈程度远超西线,无论对苏军还是德军而言,伤亡数字巨大。44年后苏军大部分进攻战役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也有远低于的情况发生如敖德萨—克里木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行动等等。但重要一点,苏军的不可弥补损失(死亡、失踪)从1944年起低于德军:44年苏军141万、德军190万;45年苏军63万、德军270万。也就是说苏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开始超越德军。
具体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死亡失踪18万、伤病59万,没什么百万之说。要知道白俄罗斯遍布森林沼泽,道路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进攻,苏军前期的伤亡集中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德军主要的筑垒地域,明斯克、考纳斯、维尔纽斯伤亡都不大。再看德军死亡23万,被俘17万,伤14万,不可弥补损失完败于苏军。仅仅看双方的伤亡数字是得不出事实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苏军柏林战役的死亡8.1万、伤28万的数字惊人。德军呢?德国人自己统计第9集团军和柏林卫戍部队死亡9.2万,算上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 17集团军的数字应超过10万,受伤者不仅仅包括在48万俘虏中,另一部分如6000伤员被第12集团军救走,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17集团军根本没伤员统计数流出。这真值得没眼力的愚人鄙视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一场城市攻坚战,苏军的伤亡数还说得过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进攻德军坚固预设阵地,苏军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但不可弥补数都低于德军,这才能保证44年后苏军不因缺乏人力失去胜利。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苏德军人死亡数对比:
1941年苏299万、德30万、9.9:1
1942年苏299万、德50万、5.91:1
1943年苏197万、德70万、2.82:1
1944年苏141万、德123万、1.15:1
1945年苏63万、德142万、1:2.26
苏联人真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9 

伊普苏斯会战是怎样的?

伊普苏斯会战是自从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继业者时代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公元前301年发生的伊普苏斯会战有超过十五万士兵直接参与到其中。其中安提柯的军队拥有高达七万名步兵,一万名骑兵和75头战象。而联军则投入了六万四千名步兵以及一万五千骑兵,战象的数目则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头之多。

塞琉古不久前与印度的月护王签订了盟约,塞琉古将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的印度领土送给月护王,换取了长久的盟约和大量战象的军援。安提柯一世对于部队的部署,依旧选择了继业者军队中最典型的形式:以方阵为支柱组成了中央的步兵战线,而在两翼部署骑兵。安提柯的右翼由其子德米特里乌斯一世带领,他麾下集中了安提柯的绝大部分重骑兵,承担最主要的攻击任务;而安提柯的左翼则主要是轻骑兵,以进行防御性的阻滞和游击为主;安提柯本人则坐镇中央。安提柯父子的部署,和过去十五年内他们在帕莱塔西奈、伽比埃奈、加沙等会战战场上的部署别无二致,遵循了马其顿军队典型的斜行序列战术,重骑兵为核心的优势翼先行攻击,劣势翼则进行防御作战。
而指挥联军的塞琉古一世,则对部队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安排。他数量占优但更不擅长近战的骑兵,被较平均地分散到两翼,左右翼分别由塞琉古之子安条克、色雷斯国王利西马库斯指挥。与安提柯数量相若的战象被部署到步兵战线前方,而不少于三百头战象则集中部署在主战线后,这部分战术预备队将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使用。
随着战线排布停当,安提柯发出了进军的信号。德米特里乌斯一马当先,以右翼势如千钧的重骑兵冲击,拉开了整场大战的帷幕。右翼骑兵的队形中也包括了初生牛犊的皮洛士,他和所有德米特里乌斯的部下一起,以全部的悍勇和热情猛击联军的左翼。 在4000名重骑兵的冲击之下,联军左翼被击溃,德米特里乌斯欣喜地率部投入追击之中。跟随着战败者的脚步,安提柯军的右翼一路追入哈曼·贾斯戈山谷(Hammam Gazigol)之中,试图将前者赶尽杀绝,也使得自己远离了战场中心。
在得悉左翼的战况后,塞琉古迅速做出反应,那支规模庞大的战象预备队,被调往自己的左翼填补缺口。这些战象来到哈曼·贾斯戈山谷的入口,封死了山谷的出口。此时,双方的中央战线各自缺少一边的侧翼掩护。塞琉古又通知右翼的利西马库斯,从麾下调拨大量轻装的投射部队,从本方战线后部横贯战场,来到安提柯军空虚的右翼。
安提柯一世此时已经率领方阵主力投入了战斗,两翼交战的情况报告来到了他的面前,他的右翼势如破竹,而左翼则很好地拖延了敌军的进展。战况进行到如此,“独眼龙”满意地继续等待,只需等到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回转并再度冲击,对方的方阵主力就会土崩瓦解,这场会战的胜利和整个亚历山大帝国唾手可得。
但战局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迟迟没有重新出现,反倒是联军一方的骑射手出现在烟尘中。这些来自东部行省的轻骑兵迂回到安提柯方阵的后方,用如雨的箭矢射向安提柯的方阵。正忙于正面交战的方阵士兵,立即陷入了骚动和不安之中,此时的安提柯却没有预备队来驱逐那些骑射手,他的部队逐渐陷入瓦解。
此时的德米特里乌斯,终于判断追击应当结束,于是掉头冲向主战场。然而他却发现,数百头战象将山谷出口堵得严严实实,战象的气味甚至让战马都无法前进。皮洛士和其它骑兵的骁勇,在这种情况下起不到作用,骑手们被迫下马前进,和配属给他们的步兵一起,试图杀死和驱逐战象。
而主战场上的战局发展终于到了临界点,安提柯麾下的方阵开始投降或是逃跑,安提柯努力地稳定军心,也无济于事。最终,在正面和背后的双重压力下,他的整条战线如同退潮一般,陷入了彻底崩溃。安提柯一世没有逃跑,而是继续呆在指挥位置上重整部队,等待儿子出现直至最后一刻。最终,联军冲到了他的面前,在拒绝了幕僚让他撤离的请求后,未披铠甲的安提柯被一支标枪当场射杀,大军随之崩解。
直到尘埃落定之时,德米特里乌斯才突破了那道战象之墙,但已是于事无补。意识到失败之后,他匆匆收拾残军逃离了战场。幸运的是他的海军依旧强大,东地中海对他而言有如内湖,因而他能够在失败后维持基本自由的行动。到这时,安提柯投入战场的八万大军,只剩下德米特里乌斯身边的9000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8 

安条克大帝之马格尼西亚战役是怎样的?误把自己当王者的青铜

安条克大帝也被称之为安条克三世,他是塞琉古帝国中非常著名君主。若是没有在西方和罗马军团较量过的话,可以说安条克大帝堪称王者。他在东方征服的事业非常顺利,塞琉古大军从中东一路横扫到了中亚,甚至让希腊籍军人重新踏上了南亚次大陆的土地,因此在公元前205年安条克三世和亚历山大一样得到了“大帝”的称号。当年安条克三世甚至还收留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试图让对方帮助自己战胜罗马。事实证明安条克三世完全是叶公好龙,他自认为是王者,对汉尼拔并没有重用。
公元前190年王者安条克三世在小亚细亚遭遇了罗马的西庇阿兄弟,双方在马格尼西亚展开了对决。这场会战中罗马一方的兵力是2个罗马军团、2个同盟军团以及帕加马(小亚细亚境内的国家,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亚该亚盟军(罗马人在希腊的盟友)提供的兵力,总数是3万人,战力最强的罗马人只有万余人。而塞琉古王朝动员了7万多人,在骑兵上还有明显优势,因此尽管对面有两个西庇阿(大西庇阿给他弟弟当高参),安条克三世依旧觉得自己可以打出王者威风。
“骑兵利旷野,步兵利险阻”,拥有步兵优势的罗马人一开始准备在弗里吉乌斯河(今土耳其库姆河)和赫尔墨斯河(今土耳其杰迪斯河)之间的狭窄地段同塞琉古军队PK。安条克三世不为所动,卢西乌斯·西庇阿(大西庇阿的兄弟,也是当年的执政官)只好把战场转移到安条克三世“满意”的地段。
会战开始前安条克三世把己方战斗最强的16000名希腊定居者当主力,部署在中央,形成了十个50×32(32是方阵的纵深,这和马其顿传统的16排纵深不同)的方针,以此对阵罗马一方最强的嫡系军团。为了加强胜算,他还把东地中海地区的大杀器——大象也堆在中央,在每个方阵中还部署了大量轻步兵和2头战象。他把加拉太重步兵、“近卫”骑兵、3000名定居者铁甲骑兵以及10000名银盾军放在右翼,和中央方阵一起围攻罗马军团。他的左翼由15000名轻步兵和3500名重步兵为主力,此外还有王太子率领的伙伴骑兵和3000铁甲骑兵,左翼的对手是老冤家帕加马国王统帅的3000骑兵和3000银盾兵。
会战开始后,安条克三世带着右翼优势骑兵碾压了对面120名罗马骑兵的抵抗,还和加拉太重步兵、银盾兵进行了战术配合把万余人的罗马军团打得阵型大乱。罗马老兵们经验丰富,溃而不乱,交替掩护着撤入大营。安条克三世想趁机攻入罗马大营,反而被罗马败军挡住。
塞琉古大军的左翼有三倍于对手的优势,加上此前的战绩优势,因此自信满满地让刀轮战车展开了冲锋。结果在狭长的战场上被罗马一方的轻步兵、轻骑兵的活靶子,不但造成了连环塞车,还向后冲己方重骑兵。塞车的后果是左翼的重骑兵也成了车祸受害者,纷纷被己方的战,造成了左翼的大崩溃。罗马军队左翼获胜后,迂回绕到了塞琉古中央阵线背后,和罗马中央阵线的步兵一起围攻塞琉古步兵方针。
在这种前提下,塞琉古中央防线的步兵采取了固守战略。罗马步兵经验老道,没有硬碰塞琉古一方的长枪方阵,而是不断投射标枪和石头,给对方慢性放血。结果是塞琉古大军的老兵们神经坚韧,反而是敏感的大象受不了攻击发了狂,弄乱了塞琉古军的方阵。罗马军团乘机猛攻,彻底击败了对面的同行。
在左翼、中央两条战线都失败后,安条克三世不得不撤出了战场。经此失败,他不但明白了自己并非战场上的王者,还让国势一落千丈,彻底失去了重建亚历山大帝国的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7 

揭秘夷陵之战蜀国阵亡将领都有谁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话说这场战役还真的是把蜀国和吴国打得没有办法了,经济完全就是倒退了不知道多少年,完全就已经没有单独和曹魏抗衡的能力了,所以损失是真的大,吴国倒是还好,比较打赢了,也没见损失什么大将,都是士兵,但是蜀国就惨了,话说损失了不知道多少著名的武将,那么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盘点吧!

据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的大将有张南、冯习、沙摩柯和傅肜,另外杜路、刘宁等投降东吴。而刘备的大将黄权在撤退时被吴军截断后路,无奈之下投降曹魏。而傅肜则是在保护刘备撤退的时候力战而亡,傅肜是不可多得的将领,东吴也曾想要劝降他,但是傅肜怒斥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战死。至此是夷陵之战中战死的武将,而文官也一样有战死者。
蜀汉文官战死者有马良和程畿,其实马良的战死是最可惜的,马良是马谡的兄长,马良更是有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誉,他在夷陵之战前前往五溪蛮夷联合进攻东吴,但是在战败后被步骘截杀。程畿是刘备的从事祭酒,相当于参谋,在刘备兵败的时候他不肯弃船而走,亲自持戟与敌作战,随后战死。虽然刘备战死的将领和文官很多并不是很出名,但一样十分的有气节,而刘备在经过夷陵之败后,汉室复兴无望。
最后再总结总结如下:冯习(战死)、张南(战死)、傅肜(战死)、程畿(战死)、马良(战死)、沙摩柯(战死)、黄权(降魏)、庞林(降魏)、杜路(投降)、刘宁(投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6 

揭秘夷陵之战蜀国阵亡将领都有谁

揭秘夷陵之战蜀国阵亡将领都有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5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术和战略上有那些错误?

说到定军山之战也是黄忠的成名之战,也是曹魏大将夏侯渊的死亡之战,那么夏侯渊败是原因的,有的人说是因为夏侯渊大意了,也有人说是夏侯渊在战术上和战略上都有问题,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都有那些问题呢?这个夏侯渊到底是怎么输的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其实定军山之战并不是夏侯渊有什么失误,而是刘备这个人成功的运用了围点打援这个战术,围了张颌但是打的是夏侯渊,最后夏侯渊被杀,刘备一战成功,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决定性胜林,那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接着往下看。
当时曹操打败了张鲁占领汉中后,大军不知道怎么就撤回了,就留下了张颌和夏侯渊镇守,但是法正一想啊,这打了胜仗,曹操怎么就走了呢?所以这曹操内部估计出了问题,所以刘备一听是这个道理啊,所以就选择了听取法正的意见。
但是刘备出四川之后就被堵在了阳平关。阳平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所以夏侯渊和张颌就一直防守,就是不出来打,刘备打了一年多,这也没个办法,最后刘备突发奇想,把眼光放到了定军山,绕过了阳平关,在曹军的侧后方站稳了脚步,进入了汉中的腹地。
这个时候的夏侯渊坐不住了,带兵来攻击,张颌打东围夏侯渊打南围,这个时候刘备派遣十万精兵攻打张颌,是轮流的攻打,又派黄忠在半路上埋伏等夏侯渊来增援,这就是围点打援了,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夏侯渊中计了,最后搭上性命。
夏侯渊一挂,张郃赶紧跑回阳平关。刘备在汉中占据了完全的主动。下一步,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4 

揭秘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场战役直接是把吴国和蜀国打得后退了好几年,蜀国方面就更加的惨,几乎消耗掉了大部分的常备兵力,还损失了不知道多少文臣武将,当然了吴国这边可能要好一点,但是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战争真的是好残酷的,双方都讨不到好处的,苦了百姓,而且夷陵之战还是刘备一个人觉得的,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真的是惨啊,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再来研究研究看看,这个夷陵之战时蜀国和吴国到底损失了多少人马,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夷陵之战吴国蜀国伤亡人数
夷陵之战蜀国参与的人数其实不到5W的,吴国也只有5W左右,蜀国这边五万人马几乎全部伤亡殆尽,这个刘备差点也嗝屁了,后来跑到白帝城。吴国损失不明,但是小编觉得估计也得有个1W左右,要不怎么形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夷陵之战吴国蜀国死亡参战和死亡将领
吴国:
陆逊
朱然
潘璋
宋谦
韩当
徐盛
鲜于丹
孙桓
李异
骆统
刘阿
蒋壹
丁奉
步骘(镇压五谿蛮夷)
蜀国:
刘备(兵退白帝城,病逝)
张飞(出征前被部下张达、范彊所杀)
吴班
冯习、张南(战死)
傅肜(战死)
辅匡
赵融
廖化
向宠
陈到
陈式
李朝
程畿(战死)
马良(战死)
沙摩柯(战死)
王甫(战死)
黄权、庞林(降魏)
杜路、刘宁(投降)
赵云(驻江洲,后进援永安)
马忠(援永安)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这个蜀国参与的将领们,死伤一大半,还有投降的,所以这伤亡人数真的是惨,怪不得后期的蜀国没有什么大将了,在夷陵之战前后竟然死得差不多了,是真的惨,小编要再说一句,好惨,吴国这边将领就没有伤亡的,所以真的是压倒性的优势取胜的啊,蜀国是真的惨,再说一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