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 爸妈切勿恼

你知道吗?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小脾气,生气并不是大人的专属权利。那么,小孩子生气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处理才好呢?是跟着孩子一起生气,还是对孩子不理不睬,让他一边去撒撒野更好呢?

大人生气的时候,会表现在脸上,会表现在语言上,会表现在行为上,小孩子也不外乎如此。他们一生气,会整个脸都变成苦瓜脸,然后一哭二闹的,更严重的就会做出不吃饭,不理人的过激行为。有的家长已经麻木了,就不去理会孩子,让孩子撒野一段时间,然后再去教育孩子,但也有的家长忍耐性没那么好的,就马上操起家伙教育孩子了。这种情况下,家长越和孩子生气,孩子就越生气了。

一:孩子爱生气的原因

1.孩子爱生气是一种情感的需求,可能是因为有部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或者家务而忽略了陪伴孩子,孩子想要大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就会用生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孩子爱生气是幼儿期间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因此会对自己觉得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感到生气而发脾气,甚至做出叛逆行为。

3.孩子爱生气也是一种示威行为。有些孩子不喜欢被大人批评数落,所以就会用生气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4.孩子爱生气可能是模仿大人造成的,家长如果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的,从小就变得脾气很大。

二:孩子生气,家长应该怎么做

1.家长之间的教育态度和方式要保持一致。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家里很多人做出很多种不同的反应,这样容易使孩子更加生气。

2.爱生气的孩子,平时家长要学会自身要控制情绪,因为有可能孩子是从家长身上学习的,不要让孩子学习自己的坏习惯。

3.孩子生气了,家长要坚持原则,不要因为孩子一生气就妥协了,必要时要给孩子一点小惩罚。

4.孩子生气,家长要给孩子讲道理,鼓励孩子学会平心静气地说话,不可以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5.孩子生气出现打人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制止孩子打人,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暴力行为。

6.孩子生气,家长不要急于责备谩骂孩子,要了解清楚孩子生气的原因,然后耐心疏导孩子,让孩子冷静下来。

7.孩子生气,家长可以让孩子发泄一下情绪,可能孩子发泄完了,事情就过去了。

8.孩子在气头上,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40 

宝宝不爱走路 5招来解决

宝宝明明都会自己走路了,可是常常不肯自己走路,老是哼哼唧唧地要大人抱着。要是体重不太重的宝宝,而且在天气不炎热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就着抱下宝宝,可要是到了大热天,再加上要抱着个二三十斤的宝宝,这实在是考验家长的体力和耐心的一项残忍的运动。

一、宝宝不爱自己走路的原因

1.宝宝很懒惰,习惯让家长抱着,因此养成了惰性。

2.宝宝缺钙了,不愿意多走路。

3.宝宝胆子小,害怕摔倒了。

4.宝宝比较怕生,希望能和最亲的人黏得更紧些。

5.宝宝腿部力量不够,走路久了容易脚酸。

二、让宝宝爱上走路的办法

1.和宝宝比赛走路。宝宝可能只是觉得走路会很累,或者本身比较懒的宝宝就更想依赖大人抱着自己更加舒服了。可是家长可以试着和宝宝把走路当成一场比赛,在保证周围环境比较安全的情况下,和宝宝比赛看看谁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2.和宝宝数步数。不要强迫宝宝一下子改掉要抱着的坏习惯,要循序渐进,这样对宝宝的心理成长比较好。家长可以尝试告诉宝宝,走50步,我们就抱一段小路程,然后就又继续自己走,这样宝宝会觉得走路没那么辛苦了。

3.拿小动物的例子跟宝宝讲道理。可以说鱼自己在水里游,鸟儿自己在天上飞,那么,宝宝就应该自己走路。

4.跟宝宝说清楚,抱太久了家长很辛苦了很劳累了。宝宝都很善良,看到自己爱的人太累都会愿意下来让大人休息下。

5.给宝宝找个对比的对象。比如可以告诉宝宝“路上那小妹妹比你还小都自己走路,真乖,宝宝是不是要学小妹妹一样乖呢?”

三、从小锻炼宝宝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家长不可以一辈子陪伴在宝宝左右,宝宝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进入幼儿园了,所以平时应该锻炼自理自立的好习惯。否则,宝宝过分依赖家长,不仅家长很辛苦,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不要因为怕孩子“受苦”而不敢放手让宝宝尝试新事物,要让宝宝敢于多动手动脑。另外,要从小养成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好习惯,这样还可以培养宝宝的责任心。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9 

熊孩子行为不当 原因竟是这样

孩子们借用他们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所想所思。通常,他们通过他们的行为而不是言语来进行交流。所以,我们想要正确应对,要先了解孩子那么做的原因。

1.孩子们需要关注度

当孩子们需要被关注时,不良行为也是孩子们意图得到关注的方法。通常,父母在打电话或者拜访朋友及亲属时,孩子们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就会开始发脾气抱怨或者是对兄弟姐妹施暴来获取关注。甚至即便是负面的关注,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孩子们就是想要一个成年人来注意他们,陪他们聊天。所以忽视孩子的消极行为,多赞扬孩子的积极行为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

2.孩子们会模仿

孩子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如果孩子们看到某个同龄人在学校或者电视上表现的不良行为,孩子们也会跟着模仿一遍。

3.孩子们会挑战父母的极限

当父母已经决定设定一些规则,那么就要告诉孩子们什么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而孩子们通常又特别想来挑战一下父母的极限。

4.孩子们缺乏技能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问题源于缺乏技能。一个孩子缺乏社会技能可能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是因为孩子不确定玩具该放入合适的收纳箱中。

5.孩子们想要独立

孩子们经常违反规则并作出挑衅行为以维护他们所谓的独立性。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孩子们都希望挖掘更多的独立自主权。

6.孩子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他们觉得愤怒,那么他们就会被愤怒笼罩全身,进而会导致他们开始有攻击性。当然,如果孩子们觉得高兴或者无聊,也都会相应的通过行为来表现。

7.孩子们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当孩子感觉到累了、饿了或者身体不舒服,那么不良行为也会随之而来。大多数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都不擅长和父母沟通他们实际所需要的东西。

8.孩子想得到控制力

权力和控制力经常会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有时候,挑衅和辩论的行为结果会导致孩子试图获取一些控制力。

9.孩子们想要得到东西

孩子们表现不好的最简单原因就是因为不良行为特别能奏效。如果违反规则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孩子们会乐不思疲的去做。

10.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时候孩子身上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ADHD是一种精神疾病会导致孩子多动症或注意力不集中。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9 

哭吧!BB爱哭有理

生活中,爱哭的孩子真不少,让不少家长头痛不已。但是哭泣并不见得是坏事,家长要理性面对孩子的哭泣。

一、孩子哭泣的原因

1.很多小孩子很任性,如果爸妈稍微不顺着孩子的意思,孩子就会不高兴耍脾气哭闹,直到爸妈们答应孩子的要求为止。

2.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而孩子们也一样,孩子们在伤心的时候,在难过的时候难免要哭泣。

3.有些小孩子非常爱哭。有时候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每天也可能要哭泣几次。

4.孩子们如果平时喜笑,突然之间喜非常爱哭了,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作为爸妈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责骂孩子,而应该观察孩子哪里不舒服了。

二、孩子们哭泣的好处

1.孩子们也是压力,如果说孩子们经常压制自己的压力,会对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得郁抑症。所以如果孩子偶尔哭泣,爸妈们不要大声的呵斥,就让孩子们痛痛快快的哭泣吧。

2.孩子们对事物缺乏兴趣,遇事过于冷淡,也是一个性格缺陷。而哭泣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3.成长路上总有挫折,哭泣可能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孩子们不懂哭泣的意义,说明他们还未长大。

4.孩子们的一反常态,爸妈及时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孩子身体不适,那么爸妈记得要及时给孩子就医。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9 

BB提问多还怪 爸妈怎样解答?

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你就会发觉孩子整天都再问为什么,有的问题可能会很奇怪。对此,家长应该从容应对呢?

一、孩子为什么有怪问题

孩子处于幼儿时期,因为对于世上的很多事物都不太了解,但是由于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好奇心又比较重。因此,孩子喜欢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有些孩子对于所见所闻会感到很新奇,自己表示不能理解,所以也会像大人做出提问。

二、怪问题对孩子的意义

孩子有怪问题,家长不要责备孩子甚至感到厌烦,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也是孩子在增长知识的需求表现。家长可以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孩子,或者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孩子的怪问题多,说明孩子平时爱动脑爱思考,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家长不要抹灭孩子的这种学习精神,反而应该是多鼓励支持孩子发扬不懂就要问的这种习惯。

三、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怪问题?

1.耐心对待孩子的诸多怪问题

孩子的问题多多,甚至很奇怪,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要觉得莫名其妙,更不可以敷衍孩子或者觉得孩子很烦人,应该付出多一点耐心去帮孩子解答。

2.用孩子的理解思维去解答孩子的问题

帮孩子解答问题,要注意说出来的答案孩子能否理解明白,回答时家长大可不必用一大堆的科学道理去解答,说出来后孩子也理解不了,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觉得疑云重重。家长应该用孩子的语言,根据孩子的理解思维去帮助孩子解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的理解问题。

3.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寻找答案

有些问题提出来,家长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可以带着孩子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让孩子在自己的学习中得到答案,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学习进步变得更快。

4.鼓励支持孩子不懂就要问

孩子不懂就会问,家长要鼓励支持孩子这种行为,而不要因为觉得厌烦就对孩子持有敷衍的态度。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8 

孩子尿床 惩罚万万要不得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因为孩子晚上睡觉尿床而遭到父母的惩罚,这会让孩子更加抑郁,同时孩子的整体生活质量也会有所下降,而那些尿了床后的孩子没有受到父母的惩罚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遭遇了。

1.惩罚尿床孩子的危害

在年幼的孩子中,尿床的孩子比率达到了15%。相比女孩,男孩出现夜间尿床症的情况是女孩的三倍,其中高达三分之一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

有些父母也可能不在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估计是他们已经知道称孩子孩子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导致孩子更频繁的尿床以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抑郁和低质量的生活氛围。

2.实验对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对65名尿床孩子(其年龄从7岁到13)以及40名无尿床症的孩子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着研究人员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两组——尿床受到惩罚的一组和尿床未受到惩罚的一组。就平均情况而言,那些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在后面的尿床情况比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情况有所缓解。比起无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那些收到惩罚的孩子患有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

所以,当孩子尿床后,父母若体罚孩子会带来特别坏的效果。父母越是经常惩罚孩子,孩子也更加有可能抑郁。毕竟尿床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让孩子觉得耻辱和尴尬。

3.尿床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尿床常处于深度睡眠,膀胱给予了“我要上厕所的”信号而大脑没法及时协调身体的需求而出现的。如果后面孩子的大脑可以很好的协调身体需求了,那么孩子即便是在深度睡眠中也会有强烈的意识去要求自己不尿床。

4.预防孩子尿床的小建议

临睡前不要给孩子使用一些会刺激膀胱的食物,比如碳酸饮料、柑橘、甜瓜,甚至是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孩子便秘的情况出现,毕竟便秘也会给膀胱带来压力。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8 

助力腿部发育 BB走路更稳

孩子在一岁到三岁的阶段发育最快,孩子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这会让很多父母很难相信,就在几个月前你的孩子还只会在客厅里爬来爬去,现在就可以蹒跚学步了。或者发现有一天孩子突然自己用手可以抓起奶瓶喝奶了,孩子行走能力和手部抓举能力每天都在发展。这些变化说明你的孩子正在快乐和健康成长。

孩子的行走过程

孩子在先学习走路之前,首先要学习如何自己站起来。当孩子的腿部肌肉发育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支撑起孩子的身体重量。孩子会先慢慢扶着沙发学会站立,然后慢慢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当孩子可以自己行走的时候,可能会先试着用脚尖行走,然后慢慢学会用整个脚掌着地行走。不久之后,孩子还会向你展示向后退和平行移动的表演,这就说明孩子已经完全掌握行走的技能了。当孩子可以自己轻松地走路或者跑跑跳跳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习骑儿童三轮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发育腿部肌肉。

锻炼孩子的平衡力

两岁的孩子可能已经自如的行走,但是平衡和跳跃能力还有欠缺。用一只脚站立对孩子还是一个一个巨大的挑战,父母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技巧。比如最常见也最简单的跳房子游戏,跳房子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跳跃运动,和单腿着地的能力。父母要把每一个格子画得足够近,让孩子可以轻易跳过去。不要再刚开始玩的时候就把难度加大,这样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和兴趣,没有积极性。当孩子可以轻松地完成跳跃和维持吃身体平衡后可以慢慢把难度上升。另外一个锻炼孩子平衡力的方法是练瑜伽,瑜伽中很多动作都可以练习身体平衡力。

孩子的手部发育

除了腿部发育,孩子的手部肌肉和力量也在发育。一个月前你的孩子看书的时候可能还不能自己翻页,但现在你会发现孩子她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孩子还可能自己拧开瓶盖,这都是孩子手部力量的发育成果。同时孩子的手指也在慢慢变灵活,可以自己拿起一些精致的小东西。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8 

宝宝敲脑袋非自虐 妈妈无需担心

宝宝敲自己打头部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多达20%的婴儿和学步儿童故意去敲击头部,而且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这么做。敲击头部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宝宝出生后半年,在18至24个月的时候出现的频率最高。这种习惯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大多数孩子超过3岁后还有这个不好的习惯。

1.敲击头部的原因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大多数孩子敲击头部是为了自我放松。你的孩子可能会有节奏地敲击头部,儿童发展专家认为,有节奏的运动可以帮助宝宝孩子抚慰自己。当宝宝的耳朵受到感染或有其他身体不适的时候,敲击头部可能会帮助他感觉舒服一点,也可以通过这样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感觉不那么痛苦。

此外敲击头部也可能是发泄强烈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孩子还没有学会通过语言充分表达他的感情的时候,他会使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而持续的敲击头部也可能是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自闭症和其他发育障碍。

2.父母应该怎么做

当宝宝习惯性的敲打自己的头部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确保你的宝宝从你这里得到足够的注意,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想要吸引父母儿敲头。如果他仍然敲打自己的头来引起你的注意,那么父母不能完全无视这种行为,也不要责备或惩罚他,而是要温柔的教育孩子不要这么做。

如果宝宝经常在床上敲打头部,那么父母要检查婴儿床上所有的螺丝和螺栓,每月一次以上,以确保宝宝敲头的时候床会摇晃不安全。你的宝宝可能会因为敲打头部有一两个瘀伤,不过别担心——敲头通常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行为。宝宝经常有节奏的敲头,显然他喜欢平缓的节奏运动,所以父母可以帮助宝宝找到替代的有节奏的表达形式,如跳舞、唱歌、随着音乐拍手,或打玩具鼓等等。

3.更严重的情况应该就医

如果孩敲头的动作很频繁,甚至这个习惯会伤害到他自己,那么父母就要考虑带孩子去看医生了。因为不自觉的敲头是自闭症的早期表现,自闭症儿童不喜欢喝父母有身体接触,而且会慢慢失去行动能力、语言能力,甚至变得越来越孤僻,这样一定要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7 

当心!别让身材成为孩子的心病

别以为只有大人才会注重自己的身材,其实小孩子也会为自己的身材所动容。有些孩子身材矮小或者长得太胖了,在幼儿园里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讥讽,因此内心就会觉得自卑,这种自卑心理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一、孩子自卑的原因

1.孩子的身材不好受到他人的嘲笑,就会使孩子出现自卑心理,特别是对于出于心理敏感期的儿童来说,这种心理自卑感就越发强烈。

2.孩子的身体素质比较差,经常生病,可能孩子会感觉自己拖累了家人,所以会感觉很自卑。

3.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性太高,孩子表现得不够好,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数落,所以,孩子长期下去就会变得自卑感强了。

4.孩子的能力不好,包括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做起事情来比起其他人都要逊色,就容易受到大人们的批评,因此,孩子的自卑感就这样形成了。

二、孩子自卑的坏处

1.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如果经常受到他人的抨击和嘲讽,那么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形成自卑心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利。

2.影响孩子的交际能力

孩子会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所以不愿意多和他人进行沟通交往,久而久之,孩子的交际能力也就受到影响了。

3.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

孩子自卑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交往,更难以融入群体生活。

三、孩子为身材而自卑怎么办

孩子为身材而自卑,其实并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看家长的教育。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长得高矮肥瘦并不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让孩子知道各种身材都有它的优缺点。其次,对于一些真实存在肥胖状况的孩子,家长要多加强对孩子的运动锻炼,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身材得到加强和改善。最后,家长要多开导陪伴孩子,而不要经常批评指责孩子,发现孩子有自卑心理要积极纠正治疗。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30 

注意!宝宝这些性格缺陷不可放纵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宝宝基本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的心情和身体状态也关系着爸爸妈妈们的喜怒哀乐。因此,父母对孩子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品德养成和性格培养,针对孩子性格方面的一些隐患,父母需提前预防并纠正。

1.胆小内向害羞

有些孩子明显对自己表现出了不自信的行为,他们做事胆小,平时低头埋胸说话小声,做事小心翼翼,对任何事都不敢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见,过于害羞,掩藏自己。对于孩子这样子的表现,家长不要以为这是乖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内心严重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童年将会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日后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2.经常乱发脾气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子的烦恼,就是家里养了个小皇帝,动不动就生气乱发脾气。对于孩子这样子的性格,很多父母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家人过于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错误思维,才导致了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如意就乱发脾气,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存在很大危害的,家长们应该平时就注意对孩子的品德教养,从小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要过于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不能融入周围

有一类孩子平时在家表现好好的,跟父母有说有笑,各方面都不错,可只要一跟其他小朋友接触,他们身上的缺点马上就出来了,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不会尊重他们,常常闹得不欢而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孩子有这方面的性格问题,父母先要思考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平时总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少让他们于邻居、小区内的其他同年龄人接触等等。孩子应该有自己同龄的朋友,学会相处,学会沟通,而不是只有家人。

4.对自己不自信

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们只能经常远远地看着那些自信爱表现的同学,投以羡慕的目光。常说自己不行的孩子,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就算是一丁点微小的进步,父母也要放大肯定。而不是经常责罚孩子,打骂孩子,不然他们会更不自信。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