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
赵匡胤在49岁突然去世,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难道赵匡胤就没有考虑自己的儿子们?
对于赵匡胤之死,很多人都怀疑是其弟弟赵匡胤是幕后黑手,由于没有新的证据,目前赵匡胤之死是历史谜案。而他的皇位继承人实际一直都是赵光义。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赵匡胤并没有立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已经49岁了,也在位十多年,政权稳固。不立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他想立儿子,他绝对会立储。他也没有培养自己的儿子,这更不符合唐宗宋祖并立的马上皇帝赵匡胤的风格。
第二,赵光义亲王尹京。赵匡胤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同时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亲王尹京。上一个这样的“标配”的是后周世宗柴荣,而赵匡胤都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当然,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并不代表是皇位继承人,但问题就在,让赵光义尹京,却不重用自己的儿子,说明皇位继承人还是赵光义。
第三,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出皇宫。从赵匡胤去世前后的资料看,赵光义可以比较自由的进出皇宫,这是很不正常的,即使是皇帝的亲弟弟,也不能随意进出皇宫。赵光义有这个特权,说明他已经掌握皇宫,并且得到宫中太监、宫女默认。
第四,宋皇后知道赵光义来即位的反映。作为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自然希望赵匡胤的儿子(宋皇后无子)即位,届时她会成为皇太后,而赵光义即位,她只是皇嫂。在王继恩把赵光义叫到宫中即位的时候,她选择了承认。有人说,她是迫于无奈被迫承认,作为赵匡胤的皇后,如果赵匡胤对于继承人有安排,在封建礼制下,她是绝对不敢违背,如果她不认可,赵光义是不敢轻易对她动手的。
如果还是不相信赵匡胤不传儿子,传弟弟,让笔者再来为你分析一下原因。
1.五代政权更迭过于频繁,让赵匡胤害怕宋朝早夭
从907年到960年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平均一个政权存在十年多一点,而且从后唐起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登基,多次发生武将叛乱夺位的情况,有后唐李嗣源夺李存勖位,石敬瑭引辽兵夺李从珂位,郭威夺刘承佑位,赵匡胤夺后周天下。历经这种混乱局面的赵匡胤不会不提出预防措施,他绝对不想做第“六代”,杯酒释兵权和文人政治都只是措施,而在宋朝根基尚浅的时候,这些措施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主少国疑问题,赵光义即位可以完美避免这些。
2.儿子很有可能不是帝王材料,赵匡胤无奈的选择
父子相继这符合常理,作为父亲谁不想把皇位传给儿子。然而,五代时期有多少帝王因为传位不适合做皇帝的儿子而葬送辛辛苦苦的基业。比如刘知远,打下的基业毁于儿子刘承佑的猜忌,最直接的例子柴荣把皇位传给幼小的儿子柴宗训,被赵家夺了天下。历史上对于赵匡胤的儿子着笔甚少,客观的看,也不会怎么厉害,否则赵匡胤也不会考虑弟弟赵光义。
3.存在赵匡胤局面失控,不得已传位于赵光义情况
前面说到,在赵匡胤去世前后,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入皇宫,除了信任外,还有一种极端的可能是赵光义已经控制了宋朝,赵匡胤只不过是傀儡。这样说,可能影响人们心中马上皇帝赵匡胤的形象。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是真实的。
首先,黄袍加身,既然史学家能写出来并不一定是杜撰,而且作为武将的赵匡胤并不一定有那多想法,尤其和柴荣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亲如手足,在柴荣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下手夺位。
其次,赵匡胤多次要迁都,虽然有开封防御能力差的原因。但从开封维持100多年的情况看,开封如果据守要比遭受战乱影响的长安和洛阳要强。赵匡胤迁都很有可能要摆脱赵光义的影响。而且赵光义坚决反对迁都,不惜顶撞哥哥。
第三,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出皇宫,至少可以说明皇宫里面已经有很多赵光义的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执意考虑迁都,为的是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夺回权力。
如果赵匡胤已经沦为傀儡或者意识到权力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他绝不会立太子。因为他熟悉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一旦没有掌控局面能力的儿子即位很有可能被叔叔夺位,因此赵匡胤连给儿子封王都没有,他必须让赵光义没有一点怀疑才能保证儿子的安全,而宋皇后深知这一点,第一时间选择了承认晋王赵光义即位。
对于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金匮之盟,其实这和亲王尹京是一样的。合理与不合理要看说话人的角度和立场,比如汉景帝在有孝心,也不会因母亲的话,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皇权具有最明显的排他性,即使亲兄弟也不行。赵匡胤认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就合理。不认可,母亲的话真的也是假的,甚至可以直接忽略真伪。
因此,可以很直接的说,决定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环境、实力还有儿子能不能承继大统。而突然去世的赵匡胤,为其身后皇位承继带来了很多谜团,历史的真实是什么,随着时间,已经湮没在记忆的长河里,每个人对于沉封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想法,期待您和我交流想法,我是舍我谈历史,如果觉得可以一起畅聊,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安史之乱战争性质: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过程: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结果: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结果和影响: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天蓝、黑、白等十几种颜色。在众多的颜色中,粉绿、朱红、粉紫、天蓝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因此这四种颜色是秦俑服饰的主要色彩。
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可以说是名垂青史的一位人物,不少人都看过有关狄仁杰的电视剧以及书籍,大家都知道,狄仁杰是一位清明正直的好官,受到了不少人爱戴,但最近网上有人传说狄仁杰被满门抄斩,不少人都想了解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其实并没有被抄家,而是次子贪婪残暴,导致狄仁杰立的生祠被毁了。
狄仁杰其实没有被满门抄斩
1、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是误传,只是因为狄仁杰次子狄景晖贪婪残暴,让百姓心生抱怨,将狄仁杰立的生祠给拆了,生祠被拆了之后一片狼藉,看起来就像是被抄家了一样,因此就有不少网友觉得,这是狄仁杰被抄家了,但是其实并没有被抄家。
2、狄仁杰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因为判案非常公正,为不少百姓平反,因此狄仁杰也是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这也是为什么狄仁杰能够里生祠的原因,只不过狄仁杰的次子并没有像狄仁杰一样廉明,反而是贪婪残暴,不仅让百姓非常讨厌他,也让百姓对狄仁杰的恶意达到了极点。
3、在正史上,狄仁杰和他的子孙后代都没有被满门抄斩过,不过狄仁杰是入过狱的,这是有记载的,在狄仁杰担任丞相之后的第4个月里,就被人无限谋反,导致被免职入狱,但即使是这样,狄仁杰也也没有因此被满门抄斩,后来狄仁杰也是被平反,到了神功元年才再次当上了丞相。
4、狄仁杰是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基本上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百姓对不起朝廷的事情,因此狄仁杰基本上是没可能被满门抄斩的,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基本上都是谣传或者误传,大家不要信以为真。只是狄仁杰是儿子品行不好,被百姓憎恶而已,并不是狄仁杰本人犯了多大的错。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到哪个朝代
北宋。《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一、《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悲欢。
二、《资治通鉴》意义
所谓“资治通鉴”,是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通过对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警示后人。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军事史,它涵盖了礼乐、历数、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内容,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借鉴的历史名著。
三、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修订《资治通鉴》的原因,据考证主要有两点:
其一,司马光觉得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问世以来,史书典籍杂乱繁多,甚至有很多相冲突的地方,普通百姓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完,何况政务繁多的皇帝呢?于是,司马光就删繁就简,选取重要的部分,组成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二,司马光认为以古为鉴,能帮助世人尤其是人主辨明善恶。但由于更注重治国安邦、经略天下,所以《资治通鉴》更多的是选取有关国家兴衰、百姓生计的实例。
四、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风景宜人,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岷江流域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很大,他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李冰为此耗尽了心力,可他还不满足。他还为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作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蒙古开国君主。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大约在1170年,他的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几个弟弟活下去了,过的很辛苦。正是因为少年时期的不易和艰难,培养出铁木真勇敢坚毅的品质。
十二世纪末,他被蒙古部推举为部落首领。1202年,他联合扎答兰部的札木合和克烈部的王罕,击败了塔塔儿、泰亦乌、蔑儿乞等部。他又同王罕合兵,打败了札木合。在札木合残暴统治下的大批奴隶,都纷纷奔向铁木真一边。紧接着,他又消灭了王罕,最后战胜了强大的乃蛮部。那些较小的部落,也都顺利地被降服或自动归附。
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部落首领的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
在位期间,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但是,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孛儿只斤·忽必烈,就是元世祖。那么他跟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呢?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元史》中这样记录: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病逝。
史记记载了从什么到什么时的历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
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明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即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
扩展资料:
霍去病属于少年英雄,他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因为裙带关系而得到汉武帝刘彻重用。他虽年少位尊,但精于骑射,为人少言寡语,胆气内藏,敢做敢为。刘彻想教他兵法,他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他建造府邸,他回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六战匈奴全胜,每次都是纵横数千里深入敌营,横扫大西北,立下旷世奇功,被封侯封爵,权贵满朝无人能比。但他的弱点是骄横跋扈,不体恤士卒,而因私怨射杀李敢更是其一大污点。不过其功绩还是彪炳汗青,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突然病逝。汉武帝调发属国铁甲军给他修坟墓,墓的外形象祁连山,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到漠北之战,对战匈奴几乎全胜。
元朔六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扫荡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二出定襄。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最终漠北决战以卫青、霍去病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