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故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处】
《战国策·秦策》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故事】: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明显地强大,其它五国不是秦的附庸,就是楚的随从。秦在灭了东周、西周以后,对齐、韩就更看不起了。正是秦援魏拒楚、楚援韩拒秦,四国交战之时,有一个孟子的信徒对秦始皇说:《诗经》上有句话说是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好看作是走了一半。这话说明:要走最后的一段路,是十分艰难的。你现在因为国势强盛就骄侈了起来。依我看来,明天的天下属于谁,决定于秦、楚两国君王的骄矜之心是什么样的状况,不是楚国因骄而兵败,就是秦国因骄而受到强国的攻伐。现在就看那一国能得到齐、宋的拥戴了。秦先得齐、宋,那韩国就削弱,楚国因此孤立;如果楚先得齐、宋,那魏国就削弱,秦也因此孤立。
一百里路已走过了九十里,只能算是才走了一半行程。比喻做事越接近完成困难反而越大,因而越要抓紧,不能松懈。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 至牙上, 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李彪生自微族, 见攉明世, 輶轩骤指, 声骇江南, 执笔立言, 遂为良史, 逮于直绳在乎, 厉气明目,持坚无术, 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彪之谓也。” 唐·孔颖达注:《书·旅契》“功亏一篑”: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艰难也。” 宋·陈亮 《酌古论·邓禹》:“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 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
三年级成语“欺世盗名”的意思,出处,故事
【欺世盗名的意思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 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 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 险莫大焉。”
【欺世盗名的意思故事】:
春秋时, 卫国有个大夫叫史鱼。他曾多次劝说卫灵公, 但始终没有被采纳。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 关照他的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进棺材, 即以尸进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另外,战国时齐国人田仲, 他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但田仲自鸣清高, 宁可靠织草鞋过日子, 不去依靠哥哥。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说:“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上是欺世盗名·世界上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的了,它甚至比偷货物更恶劣。”
欺骗世人,窃取名声。世人: 当时的人。盗: 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得。
宋·苏洵《辨奸论》:“王衍之为人, 容貌言语, 固有欺世而盗名者。”鲁迅《花边文学·大小骗》:“‘欺世盗名’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 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然而受损失的却只有读者。”
2年级成语“坚壁清野”的意思,出处,故事
【坚壁清野的意思出处】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今东方皆以表收, 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坚壁清野的意思故事】: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各据一方。曹操在山东兖州一带打败吕布后实力增强。当时靠兖州的徐州, 地势险要, 物产丰富, 曹操想占领它。可是徐州的守将陶谦是位有威望的人, 不易取胜。后来, 曹操得知陶谦已死的消息, 便想马上出击。谋士荀彧劝阻说: “兖州这里, 我们立足未稳, 吕布还在伺机反扑,如果我们攻击徐州,吕布必乘虚而入, 兖州失守。而徐州万一又攻打不下, 我们到哪里去呢?”他接着分析形势说道:“现在陶谦虽然死了,他的部将必然会提高警惕,随时防备我们的袭击。他们一定会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付我们。如果攻打不下,田里粮食又收不到,那我们的处境十分危险!”曹操听了荀彧的话, 认为十分有道理, 便不去攻打徐州了。
坚守营垒或据点, 并将周围地区的粮食、牲口等物资转移或收藏起来, 使入侵之敌一无所得。坚壁: 坚固壁垒; 清野: 清除郊野。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不许出战, 只是坚壁清野,待这干贼寇粮尽力驰, 方可追他。”
4年级成语“心灰意懒”的意思,出处,故事
【心灰意懒的意思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进退两难。”
【心灰意懒的意思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号山,这山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镇守的。他知道唐僧是金蝉长老转生,吃了唐僧一块肉可以延生长寿,与天地同休。因此他早就专等唐僧来了。唐僧一到,他就变作七岁顽童,身上无衣,且手足被捆,高唤救人。孙悟空认得是妖精,叫唐僧快快走路,可唐僧却要发慈悲去救,反而骂孙悟空全无善良之意。结果唐僧被红孩儿摄了去。摄到那里去了?大家都不知道,救也没有办法救。孙悟空对唐僧有意见,所以就对猪八戒、沙和尚说了这话:我说是妖精,师父就是不听,因此我就灰心丧气,不想做什么了。
灰心丧气,精神疲惫。心灰:灰心;意懒:消极,不想做什么事。指受到挫折而失望的心情。亦作“心灰意冷”、“意懒心灰”。
【古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我平生天性恬淡,本就无意功名富贵,况经了这场宦海风波,益发心灰意懒。”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到了这个年纪,家兄亦就意懒心灰,把这正途一条念头打断,意思想从异途上走。”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序》:“这真要使有志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青年,见杂文而心灰意懒;原来这并不是爬进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梯子。”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L先生大为心灰意冷,法西斯的气概顿然消失,披发入山去做和尚去了。”
常用成语“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望穿秋水】wànɡ chuān qiū shuǐ 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秋天的水明净透彻,比喻女性的眼睛。)〈例〉他出国已经五年了,妻子望穿秋水,盼着丈夫能早日回来团聚。
【望眼欲穿】wànɡ yǎn yù chuān 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形容盼望急切。〈例〉我们盼望祖国统一,已经望眼欲穿。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盼望殷切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定语。
“望穿秋水”多用于对远地亲人朋友的盼望,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望眼欲穿”其对象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救援者,也可以是事物,适用范围较宽;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五年级成语“锦囊妙计”的意思,出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出处】
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锦囊妙计的故事故事】:
三国时,周瑜与孙权定计赚刘备过江招亲,以便害死刘备,并乘机索回荆州。但计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劝刘备只管去,不必担心。刘备却说:“周瑜定计欲害我,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诸葛亮笑道:“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莫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刘备仍怀疑不敢往。诸葛亮又说:“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赵云)不可行也。”遂唤赵云近前,附耳低语:“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公元209年冬,赵云保着刘备乘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离了荆州前往南徐。荆州之事皆听诸葛亮裁处。刘备到东吴,按诸葛亮三条锦囊妙计行事,终于获得成功,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成了亲。
旧小说里常描写足智多谋的人将应付事变的办法预先写好放在锦囊中,要有关人在危险之时拆看, 按计行事。比喻届时解决紧急或疑难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办法。锦囊: 用锦做的袋子。比喻能解决危急的好计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她的那点聪明, 本不在何玉凤姑娘以下, 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 ……。”叶圣陶《倪焕之》: “……为什么叫麻烦?你的锦囊妙计在哪里呢?”王英光 《枫香树》: “马玉池当仁不让, 把身子往他身边靠靠, 竭力压低嗓子, 把他的锦囊妙计搬着指头说起来。”
五年级成语“著作等身”的意思,出处,故事
【著作等身的意思出处】
《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著作等身的意思故事】:
宋朝南皮(今属河北)人贾黄中,六岁时就应童子科考试,结果被录取了,人们称之为神童。他十五岁那年, 金榜题名, 考中了进士。他怎么会很早就成名的呢?据说, 是他父亲贾玭(pin)管教严格的结果。贾玭, 原也是进士出身。贾黄中小时候, 贾玭每天都布置儿子诵读一段课文的任务。布置多少呢?贾玭是这么做的: 叫贾黄中立正着, 将课文的篇幅展开来, 用来量他的身高, 身高多少, 就每天要读多少高的文章。因此, 人们称之为“等身书”。显然, 每天贾黄中读的文章是很多的。
写的作品迭起来和作者身高相等。著作: 作品, 写的书。等:相等。形容著作多。亦作“等身”。
清·龚自珍《定盦文集·续集·已亥杂诗之一三七》:“故人有子尚?粥, 抱君等身大著作。”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 “会上陈列了他多年来的全部著作, 那时他已是著作等身了。”
五年级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故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出处】
《战国策·秦策》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故事】:
战国后期,七国中秦、楚明显地强大,其它五国不是秦的附庸,就是楚的随从。秦在灭了东周、西周以后,对齐、韩就更看不起了。正是秦援魏拒楚、楚援韩拒秦,四国交战之时,有一个孟子的信徒对秦始皇说:《诗经》上有句话说是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好看作是走了一半。这话说明:要走最后的一段路,是十分艰难的。你现在因为国势强盛就骄侈了起来。依我看来,明天的天下属于谁,决定于秦、楚两国君王的骄矜之心是什么样的状况,不是楚国因骄而兵败,就是秦国因骄而受到强国的攻伐。现在就看那一国能得到齐、宋的拥戴了。秦先得齐、宋,那韩国就削弱,楚国因此孤立;如果楚先得齐、宋,那魏国就削弱,秦也因此孤立。
一百里路已走过了九十里,只能算是才走了一半行程。比喻做事越接近完成困难反而越大,因而越要抓紧,不能松懈。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 至牙上, 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李彪生自微族, 见攉明世, 輶轩骤指, 声骇江南, 执笔立言, 遂为良史, 逮于直绳在乎, 厉气明目,持坚无术, 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彪之谓也。” 唐·孔颖达注:《书·旅契》“功亏一篑”: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艰难也。” 宋·陈亮 《酌古论·邓禹》:“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 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
六年级成语“泰山压卵”的意思,出处,故事
【泰山压卵出处】
《晋书·孙惠传》:“指麾则五岳可倾, 呼噏则江湖可竭; 况履顺讨逆, 执正伐邪, 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 猛兽吞狐, 泰山压卵, 因风燎原, 未足方也。”
【泰山压卵故事】:
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孙惠, 其人不善于词令,但文章写得相当好,成文的速度也相当快。当时, 正值晋朝内乱, 分封各地的王族武力争权, 互相攻伐。孙惠起初是齐王司马冏的部属, 并在攻伐赵王司马伦的战斗中立过功。后来又当过成都王司马颖的将军, 去征讨长沙王司马义。然后, 便隐居起来。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大举起兵, 从下邳杀向京城, 声势很大。孙惠得知后,便写了一封信给司马越,大加颂扬。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意思: 东海王司马越的兵力强大无敌, 以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人,必然取得胜利。司马越看了孙惠的信后,非常高兴,当即把他请去担任记室参军, 专门起草文书信件, 屡次加官, 极受重用。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以最强对付最弱, 弱者必无幸免。
明·赵弼《何忠节传》:“六军之来, 殄此丑夷, 如泰山压卵耳。”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贪“一经领兵到此,岂非泰山压卵?”
五年级成语“避实就虚”的意思,出处,故事
【避实就虚出处】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实就虚故事】:
孙子在《虚实篇》中运用流水的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互生互克、四季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等自然现象,通俗地指出应根据敌情的变化,避实就虚地去夺取胜利的道理。孙子说:作战的方式、方法,象水的流动一样。水流是避开高处往低处流,用兵则应避开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形而流动,用兵则应针对敌情去取胜。所以说用兵没有一定的势,流水没有一定的形。能因敌情变化而取胜,叫做用兵如神。所以说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指在军事上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就:接近,走向。现在也指躲开实质性的问题,尽说空话。原作“避实击虚”。
【古例】:宋《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鲁迅《致台静农》:“《申报月刊》上尚能发表,盖当局对于出版者之交情,非对于我之宽典,但执笔之际,避实就虚,顾此忌彼,实在气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