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语“秋风扫落叶”的意思,出处,故事
【秋风扫落叶出处】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 应困穷之敌, 击疲弊之寇, 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秋风扫落叶故事】:
东汉末年, 冀州牧袁绍兵败忧愁而死时, 立少子袁尚继承父亲的爵位,长子袁谭因此有意见。有一次, 袁尚率兵在平原地方进攻他哥哥袁谭, 谭被逼只得派辛毗到曹操那儿求救。这时, 曹操正准备征讨荆州, 他见袁谭来投靠很高兴, 但还怀疑袁谭此举是否可信。于是辛毗解释道:“袁氏兄弟相伐, 连年争战, 弄得国库空虚, 民不聊生, 大家都感到必将土崩瓦解, 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袁尚的时候了。而你曹公凭强大的威力, 来对付穷困的敌人, 这无异于肃杀的秋风扫尽落叶啊。”后来曹操答允了袁谭的请求,攻克了袁尚的邺地 (今河南安阳)。
秋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以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将腐朽的事物摧毁掉。
【古例】: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哀哉。”张震 《英明的预见, 正确的战役方针》: “当我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抵长江北岸之后,解放了的人民,个个喜气洋洋,迎接着胜利灿烂的朝阳。”
五年级成语“亲密无间”的意思,出处,故事
【亲密无间的意思出处】
《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无)间。”
【亲密无间的意思故事】:
汉孝元帝的老师萧望之,出身农家。少时爱好学习,后来成了有名的儒者。汉宣帝时,曾官迁大鸿胪,后左迁为太子太傅。宣帝死,孝元帝继位,萧望之一下子升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孝元帝因为萧望之是老师,所以常常请他喝酒,议论朝廷大事。后会稽郑朋干了坏事,萧望之受到了牵连。但孝元帝认为萧望之当了八年的老师,不肯重责他。不久,萧望之的儿子仍又上书告发萧望之,此时孝元帝很为难,后来决定处治老师一下,谁知萧望之由于不服,饮鸩自杀了。这时,孝元帝先是吃惊,接着是悲痛哭泣了。天子为了追念太傅,每年派人到萧望之的墓地祭祀,对他的后代也非常关注。因此,《汉书》作者评论汉孝元帝与其太傅萧望之的关系是亲昵无间。
关系非常亲近,没有一点隔阂。间:空间、缝隙。原作“亲昵无间”。
【古例】: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老东山和未过门的儿媳妇,父女般的谈着,似乎他们之间,过去没有发生什么纠纷和不愉快,从来就是亲密无间的。”
常用成语“煮豆燃萁”的意思,出处,故事
【煮豆燃萁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何煎何太急!”
词由。三国时魏国的曹操, 他的小儿子曹植十岁时就能吟诗作赋, 写得既快又好, 因此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可是, 却遭到了他哥哥曹丕的嫉妬。后来曹丕当了皇帝, 竟想借故把他除掉。有一次, 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要写成一首诗,否则就要以欺诳之罪将他杀死。曹植无奈, 便立成“煮豆诗”, 表达了他心中的愤懑。诗的大意是: 用豆子煮汤羹, 锅底烧的是豆萁, 锅里哭泣着的是被煎熬的豆子。这两样东西都是一条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什么互相煎熬得这样残酷, 急迫! 曹丕听了, 也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
用豆萁烧煮豆子。萁:豆茎。比喻骨肉之间自相残害。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煮豆燃萁谁管得, 莫将成败论英雄。”陈毅《过临洮》:“煮豆燃萁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
5年级成语“垂头丧气”的意思,出处,故事
【垂头丧气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垂头丧气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民间风俗,在每年正月的最后一天,家家都把稀饭和破衣陈列门外,祭扫穷子,号为送穷。穷子是谁呢?相传高辛氏有一个儿子,不欢喜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宫中号为穷子。韩愈这年任河南令,借“送穷”祭日写了《送穷文》,名为送穷,实为颂穷,以发泄对当时社会的不平之气。在“送穷”时,作者说:穷鬼,“我要送走你,怎么样?”穷鬼说:“我和你相处四十多年了,为什么要送我走呢?”作者说:‘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鬼可苦了我了。’五鬼说:“我不是苦了你,倒是助了你,不信,你看看《诗》、《书》吧!”听到穷鬼提到圣人之言,于是垂头丧气,把车、船烧掉,请穷鬼坐上座了。
低着头,无精打采。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意气颓丧。形容失意懊丧、萎靡不振的样子。
【古例】:《新唐书·韩全海传》:“自见势去,计无所用,垂头丧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的干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那半天才出来!”梁斌《红旗谱》十三:“李德才一口回绝说情的事, 运涛垂头丧气走出来。”邹韬奋《华美窗帷的后面》: “并说比她更苦的女子还多着哩, 有不少女子终夜在街上立着候人, 直到天亮无所获而垂头丧气, 甚至涕泪交流的, 所在多有。”
常用成语“执牛耳”的意思,出处,故事
【执牛耳出处】
《左传·哀公十七年》:“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 谁执牛耳?’”
【执牛耳故事】:
公元前478年, 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在鲁国蒙地 (今山东蒙阴县)。他们在神灵前宣誓, 缔结盟约。这时, 齐平公恭恭敬敬地向鲁哀公叩了头, 可鲁哀公只向齐平公弯腰作了个揖。这使齐国人十分生气。跟从鲁哀公当助手的孟武伯马上解释道:“不是周天子, 我们的国君是不叩头的。”接着, 孟武伯又问了鲁国官员、孔子的弟子高柴 (即季羔) :“诸侯宣誓结盟的时候, 要割取牛耳取血, 让参与盟誓的人口含牛血, 表示诚心, 这该由谁来主持拿牛耳呢?”高柴向他介绍了以前有几次盟誓的情况, 这时孟武伯不客气地说:“那么这一次该是我了。”这故事表明当时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性。
拿着牛耳朵。古时, 端着放牛耳盘子的人是主持盟誓的, 因此后人把某事、某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人, 称作 “执牛耳”, 亦作“牛耳”。
南宋·刘克庄《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撤我虎皮,让君牛耳, 谁道两贤相厄哉!”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指张溥)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5年级成语“大刀阔斧”的意思,出处,故事
【大刀阔斧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 后面尽是擎枪兵将, 大刀阔斧, 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大刀阔斧故事】:
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人马把宋江从法场上劫出之后, 二十九个好汉一起来到白龙庙聚会。这时,一个小喽罗慌忙跑进庙来报告: 江州城里鸣锣擂鼓, 整顿军马, 出城来追赶我们了。我远远看到官兵旗幡蔽日, 刀剑如麻, 前马都是带甲马军, 后面尽是擎枪兵将, 大刀阔斧, 杀奔白龙庙路上来了。”这时的李逵, 大叫一声, 提了双斧, 杀出庙去。头领晁盖叫道:“一不做, 二不休, 众好汉相助晁盖, 直杀尽江州军马, 方才回梁山泊去。”众英雄齐声“遵命”,一齐呐喊,杀得那官军尸横遍野,血染大地,残兵败将慌忙逃入城中,好几天不敢出来。
大的刀,阔的斧。指使用刀斧气势威武地砍杀敌人。后多比喻办事果断,很有魄力。
【古例】: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庄寿香大刀阔斧,气象万千,将来可独当一面。”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二年级成语“每况愈下”的意思,出处,故事
【每况愈下出处】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 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 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 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故事】:
东郭子想弄清什么是道, 便问庄子: “所谓道, 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所不在的。”东郭子要庄子说得具体些, 庄子就从蝼蚁、稗草、砖瓦一直说到粪便,认为这些都是道之所在。东郭子听了默不作声。庄子又接下去说:“你提的问题, 本来就不容易说清楚,这就象牲畜市上的人用脚踏猪来估量猪的肥瘦一样, 越踏到猪的下部(指脚胫),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情况。”
越往下说就越明显。况: 因对比而明显。比喻越从细微的事物上去推求, 就越能看清真实情况。一般用来形容情况越来越坏。原作“每下愈况”。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我以为现在的‘亲领’主张家,已颇不如先前了, 这就是‘孤桐先生’之所谓‘每况愈下。’”郭沫若《论曹槽》:“下品中的魏武帝,更真是每况愈下:‘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仅仅这样的十个字而已。”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我想谈谈这一点,因为我知道,在青年文艺作者之中已经有这样的事实: 第一篇写得很不错, 可是第二篇第三篇就每下愈况了。”
一年级成语“明哲保身”的意思,出处,故事
【明哲保身出处】
《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明哲保身故事】:
春秋时代, 周宣王有个大臣名叫仲山甫。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周宣王, 多次打退过外族的侵犯, 立了不少功劳。有一次, 仲山甫奉命到齐地去筑城防御, 有个叫尹吉甫的文人便抄录了 《诗经·大雅·烝民》 这首诗送给他, 以表示对他的赞扬。诗中有这样几句话: 十分贤明, 深晓事理, 既能够保住自身的安全, 又能日夜不懈地操劳, 效忠国君。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明哲: 明智、洞察事理。后指只从个人安全着想, 待人处事, 不坚持原则。
唐·白居易《长庆集·杜佑致仕制》: “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朱自清《论气节》:“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 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一年级成语“草木皆兵”的意思,出处,故事
【草木皆兵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皆兵故事】:
公元383年,统一了北部中国的秦王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谢玄带领八万军队前去抵抗。苻坚的先锋部队二十五万,在寿春被谢玄用奇兵击溃,杀死苻坚的大将梁成。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列严整,士气很高,似有锐不可当之势;又看看北面的八公山上,把草木都看成是人,认为有大军埋伏在那里。苻坚回过头对苻融说:“这是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少呢:“说着,脸上浮现出失算、恐惧的神情。
把山上的草木都认作是敌人军队部署在那里。形容心里极度的疑惧、惶恐,神经过敏,发生错觉。【古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优美成语“见贤思齐”的意思,出处,故事
【见贤思齐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故事】:
孔子经常给他的学生讲怎样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 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 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对好的要作为榜样来学习, 对不好的也要作为自己的反面教员,都要通过自己的省察、思索,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贤德的人。”
看到品德高尚的人, 就一心向他学习,想自己能和他一样。贤:美好, 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齐:相等, 一样, 这里指具有同样的美德。孔颖达疏: “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
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 仰圭璋而有地; 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 值禁罔之逾密, 而见贤思齐, 独立不惧, 故作此歌以发挥其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