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名句】一枝春雪冻梅花.

【名句】一枝春雪冻梅花。

白雪皑皑,一枝梅花独放,显得格外俏丽。用雪中梅花比喻女子的美丽高洁。

前蜀韦庄 《春陌》 诗之一: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韦庄集·浣花集补遗》 127页) 又 《浣溪沙》 词: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歌谢娘家。鹡鸰暗想玉容何相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 《韦庄词校注》 15页)

明汤显祖评 《花间集》: “ ‘暗想’ 句问起,越见下二句形容快绝。”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5 

【诗词曲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性僻: 性情有所偏,作者的谦词。耽 (dan): 沉溺。句意: 我为人性情有所偏,写起诗来常搜肠刮肚地寻求佳妙的诗句,如果出语不能惊动读者,死也不肯罢休。诗人的这种认真、谨严的创作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唐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栏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 《杜诗详注》 一○卷810页)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九引宋吕本中 《童蒙训》: “老杜诗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卷三: “曰 ‘性癖’、曰 ‘惊人’,言平生所笃嗜在诗也。” 清薛雪 《一瓢诗话》: “杜浣花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古人作诗不易,何以今人摇笔便成?”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5 

【唐诗宋词名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

两句写乐声感人。吴刚因听音乐,不得入眠,倚着桂树陶醉在其中; 露水斜飞,打湿了玉兔,但它也不肯离去。这里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吴刚不眠、玉兔不避湿寒等视觉形象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注: 吴质,吴刚。传说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树。露脚,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全唐诗”第4392页。

繁体: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箜篌”類的詩句。

兩句寫樂聲感人。吳剛因聽音樂,不得入眠,倚著桂樹陶醉在其中; 露水斜飛,打濕瞭玉兔,但它也不肯離去。這裡詩人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吳剛不眠、玉兔不避濕寒等視覺形象來襯托音樂的美妙動聽。

註: 吳質,吳剛。傳說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樹。露腳,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

李賀 “李憑箜篌引” “全唐詩”第4392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5 

【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 【意思】大漠:浩瀚无边的沙漠。长河:黄河。 此联的意思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 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后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塞外风 光。 【鉴赏】 广大无边的沙漠中,浮升起一缕又长又直的孤烟,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描写漠野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王维描写大漠风光的名句。 【赏析】诗人抓住典型景物: 孤烟、落日,描写 了广袤的大沙漠傍晚时的奇丽风光。景物单调的大沙漠,唯见烽火台上 燃起的一柱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远流,横贯大漠,宛如长长一线,落日 西沉,益显其圆。“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广阔无垠、 苍凉雄浑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注: 大漠,沙漠,无边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 聚集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注释说: “或谓边外多 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全诗】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 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 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 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 (“属国”, 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 “出”、“入”二字, 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 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 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 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 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 正碰到侦察骑兵, 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 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 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 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 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 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 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 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 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 “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 “烟直而聚, 虽风吹之不斜” (陆佃 《埤雅》), 故曰 “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 ‘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 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 他在 《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 “据我看来, 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 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 《塞上》 一首那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直’ 字似无理, ‘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 正是通过一“直” 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 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 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 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 “孤烟”理解成龙卷风, “直”字似乎落实了, 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 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 但一看便知是 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 和 “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 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 读至此, 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 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3 

【唐诗宋词名句】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

诗句写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样长嘘短叹,而要快马加鞭,冲破重重障碍,奋力向前。表现出诗人刚强的性格及刻苦奋进的精神。如今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注: 龙钟,潦倒貌。

李涉“岳阳别张祜” “全唐诗”第5427页。

繁体: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砥礪教化·百折不餒”類的詩句。

詩句寫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樣長噓短嘆,而要快馬加鞭,沖破重重障礙,奮力向前。表現出詩人剛強的性格及刻苦奮進的精神。如今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註: 龍鐘,潦倒貌。

李涉“嶽陽別張祜” “全唐詩”第5427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3 

【李白的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意思】杨贵妃是一个绝世超凡的美人,如果不是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看见她,便是在瑶台的月光下,才能和她相逢呢。 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安的牡丹苑游乐时,命李白所作的诗句。当时李白虽已饮醉,但仍即刻吟出三首“清平调,此为其中一首;同时“清平调”也从这首诗开始而变成乐府题名。 “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山头。“瑶台”以美玉为饰的台,是有氏仙女所住的地方。 【赏析】 象杨贵妃这样超凡的佳人假 如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的仙子,就是在瑶台月光照耀下遇到的天女。借 “玉山”、“瑶台”仙境的描写,不露痕迹地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临凡, 既写出绝代佳人难以状摹的姿色,又使语言含蓄,精妙绝伦。 【全诗】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 第一首赞杨贵妃如花似仙。五彩云霞般的衣裳,花儿一般的面容,勾勒出杨贵妃超俗拔群的服饰和美貌。那沾坠着露珠的牡丹,承受着春风的拂动,该是怎样的神采飘逸,似这样的花容人面恐怕只有在上天仙界才能见到。这首诗以虚写的方法,把牡丹和美人交织在一起,参差辉映,词语雅淡,构思巧妙。 【注释】 ①想:如,像。 ②槛(jian):栏杆。 ③二句谓贵妃之美,只有神仙世界才能见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会:当,该。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 ④此句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以牡丹之艳丽芬芳喻贵妃之美。红:一作“秾”,一作“浓”。 ⑤此句意谓楚王与神女在巫山云雨欢会,毕竟虚无飘渺,徒然使人伤神。言外有古人不及今人之意。云雨巫山: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游高唐,梦一女子来幽会,自称巫山之女,临去致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枉:徒然。断肠:销魂,伤神。 ⑥可怜:可爱。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美貌著称。倚新妆:形容美女娇懒的姿态和神情。 ⑦名花:指牡丹花。倾国:美女。《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以“倾国”、“倾城”代指绝代佳人。 ⑧此句意谓面对名花和倾国,即使有无限春愁春恨,也都在春风中消释掉了。解释:消除。 ⑨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当时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3 

【王昌龄的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意思】吴地的夜晚,秋雨绵绵,寒气 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翌日天晓,送友登程,遥望晨雾中迷濛孤独的楚 山,不禁联想起友人旅途的孤单。送别环境渲染了孤独和寂寞。诗句由 “入”转到“送”,遥遥相应,转承自然,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 江送别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楼名。晋王慕为润州刺史时,“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楼址在今江苏镇江。②冰心:比喻心像冰一样明洁晶莹。玉壶:玉制的壶。诗文中常用以比喻操守高洁。 【全诗赏析1】 王昌龄有名的送别七绝诗。题中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是诗人的朋友。 诗的头一句写送别前夕的景色。“寒雨连江夜入吴”七个字,宛如用大片淡墨,渲染出 一幅吴江夜雨图。那笼罩着吴地江天的迷蒙烟雨,那由夜雨带来的萧瑟寒意,烘托出朋友离别的黯淡气氛。读者可以想见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已是翌日清晨,天色已明,友人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只见楚山孤零零地伫立在平野之上。这孤峙的楚山,不正象征着这两位朋友别后的孤寂心境吗?诗人移情人景,即景生情,使寒雨孤山,都融入送别的意境之中。 友人即将远去,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客居之感,也不托友人给洛阳亲友带去平安口信,而是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请友人传达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一笔出人意外,不仅与一般送别诗的意境有别,而且蕴含深意。当时诗人正处于被小人诬蔑毁谤的恶劣环境之中。因此在他看来,自己的品行清廉最足以告慰亲人。在王昌龄以前和同时,都有诗人以冰壶来比喻光明纯洁的品格。王昌龄运用了这个传统的意象,又大胆创新。他说自己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就装在透明无瑕的玉壶之中。两个美妙的意象叠加相映,诗意就深了一层。而且,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闪耀在玉壶里面的冰心,又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共同象征诗人孤傲耿介、冰清玉洁的形象。这样,全诗的意境便呈现出双重性:一个是情景交融的送别意境,一个是象征暗示的言志意境。 【全诗赏析2】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 (741) 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 (今南京) 丞,此诗为他当时送朋友辛渐所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诗歌前两句用寒雨夜入吴地衬托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作者是一晚没有入睡,浮想联翩,才能感觉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 的恢弘气势。通过这样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为铺垫,作者不仅道出了对朋友的真情,而且为即将产生的离别平添了无限的悲凉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独的楚山正是作者在朋友行将离去以后的自我写照。孤独的楚山既是写实景,也是王昌龄心灵的外化。作者对于朋友别离的真挚感情隐于字里行间,细读起来,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了石破天惊的回答。六朝时,诗人鲍照就曾用 “清如玉壶冰” 来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时,姚崇、崔颢、李白、王维等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勉,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诗人当时身处贬谪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仅是对亲友问候的回答,同时也是自己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真情表白。 王昌龄的绝句历来被后代诗家推崇,其含蓄优美、深厚绵长的诗歌风格在这首绝句里得到很好的展现。苍茫的江雨、独峙的楚山、不染人间杂尘的冰清玉壶,都有很深厚的内在含义,是和诗人的品格和处境紧密相连的。精美的意象和余韵悠长的诗意使这首小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的代表。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2 

【李白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 【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 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 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 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 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 注: 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 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 【鉴赏】 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 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 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 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 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 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 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 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 【点评】 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赏析】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 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 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 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 “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 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 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 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 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 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 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 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 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 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 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 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 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 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2 

【常建的诗句】“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1】各种声响此时都已沉寂,只 剩下钟磬的敲击声。万籁(lài):一切声 响。但余:一作“惟闻”。钟磬(qìng):寺 院中诵经、斋供时发信号用的响器,发 动用钟,止歇用磬。磬,形状像钵,用铜 制成。 【意思2】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悠悠钟声在山 林中回荡。以钟声来衬托山寺的静寂,夜色的无声,这种以动写静的手 法,突出了深山古寺的幽静和超俗。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庙宇寺院等 地一片寂静,只能隐隐地听到钟声。 [例]入夜。我和她投宿五泄禅院招待 所。幽静的群山只有细细的风声和隐 隐的钟声,真是“万籁皆俱寂,但余钟磬 音。”(乔忠芳《五瀑渡双星》)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题解】 唐代常建 的五言律诗。题又作《破山寺后禅 院》。破山,即今江苏常熟县西北 的虞山。破山寺,即兴福寺,在破 山北麓。原为南齐倪德光宅,后舍 为寺,唐代末年才题额“破山兴福 寺”。禅 (chán蝉) 院,寺院。 全诗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 林。曲 (一作“竹”) 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 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意思是说,清晨走进破山寺,初升 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弯弯的 小路通向僻静的寺后,僧房前花木 茂盛。寺后山色风光使鸟儿高兴, 寺前临潭顾影使人抛弃世俗之心。 傍晚各种声音都已静寂,只留下寺 里敲钟击磬 (qìng庆) 的声音。 这首诗写出了寺院的清幽寂静,带 有禅味。 【赏析】

这是作者游览破山寺这座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的诗篇。它意境清幽,情致淡泊,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特色。 首联中的第一句,点明入寺的时间是在“清晨”,流露出诗人游览该寺心情颇为急切,兴致十分浓厚;“古寺”二字,使人容易联想起寺庙悠久漫长的历史,古朴庄严的气象,这也是作者所以清晨入寺、迫不及待游览的重要原因。第二句“初日”承接“清晨”,“高林”则和“古寺”相照应,描写入寺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景象:旭日照着寺内参天的大树,从繁密的枝叶间撒下缕缕金光,给人以幽静而明丽的美感。诗人一开始描写寺院景物,就突出沐浴在朝阳中的挺拔林木,勾画了一幅古刹晨曦图,显示出寺庙清幽肃穆的气氛,这是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全体,用很少的文字获得了展示概貌的艺术效果。此联平平而起,开门见山,笔墨十分洗练; 使用流水对,又表现出整齐而流畅的特点。 在首联两句带过对破山寺的总体描述后,从颔联起,就扣住题目,着重写该寺的后禅院。三、四两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诗人从密竹夹道的小路走向一个幽深去处,发现禅房就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十个字和谐地构成一个由近而远,由显露的竹径到花木掩映的禅房的完整画面,不仅写出了后禅院幽静的环境,而且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为周围清幽的景象所陶醉,产生出超尘脱俗的感觉。这一联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来自于诗人独特而精细的艺术感受,并以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显得自然浑成,毫无斧凿痕迹。宋代欧阳修非常欣赏这两句诗,他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十三),可见对其推崇备至。本来律诗一联不必对仗,该作却以流水对出之;二联应该对仗,这里却又不对,此种形式叫移柱对,又称偷春格,是律诗的变格。作者在诗律上采取这种变通的作法,是为全诗的艺术构思服务的。 颈联进一步描绘诗人游览后禅院时所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感受。“山光悦鸟性”的“悦”字,用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全句写日照下山岚折射出的光亮,使得鸟儿雀跃鸣叫,欢快愉悦。鸟雀本是无情之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喜怒哀乐,此处却移情及物,将禽鸟人格化,这样,在表现山色的幽美和诗人心情的怡悦上,就显得更加情致深蕴,耐人寻味。“潭影空人心”的“空”字,也用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描写在后禅院静谧的环境中,看到清澄潭水中的明晰倒影后,使人心地空净,杂念全无。这短短五个字所写出的凝心息虑,精神得到净化的独特感受,颇有一点禅味,而这正是诗人仕途失意后以山水为娱,超然物外情怀的流露。殷璠曾称赞“山光”两句“警策”(《河岳英灵集》),这一联确实造语精警,兴象深微,具有意在言外之妙。 尾联承接“潭影空人心”一句,更深入地表现后禅院寂静的境界和诗人清寂的心态。“万籁此都寂”,先渲染周围一点声响都没有,“寂”字直接概括了此种情况,这也是全诗的中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就寂写寂,在他看来这必不能见好。所以下句笔锋一转,“但余钟磬音”,写佛殿传出的钟磬之声。在万籁俱寂之时,这种寺庙特有的佛音听起来显得格外清晰、悠远。反过来,在断续间歇的钟磬声中,更衬托出环境的沉寂、静谧,同时使人也感到了一种宁静、和谐。这和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用意一样,是采取以声衬静的手法,从而把后禅院的静境和诗人的静心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全诗在“钟磬音”处戛然而止,但诗的兴味也像“钟磬音”一样,余韵袅袅,不绝如缕。 这诗主要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境界和诗人淡泊的情怀,诗中也出现了 “空”、“寂”的字眼,但不是渲染一片死寂,万念俱灰,而是写得颇有活泼生趣和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静美。整首诗也并非有句无篇,光靠二、三联这样的佳句取胜,而是全篇皆工,艺术上相当完整。所以,该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赏析】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做过地方小官,后隐居。诗作每有佳句,意境淡远。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磬:一种打击乐器,寺庙中常用。 “曲径通幽”的雅句几乎成了万众在口的俗语,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业发达的今天。 从入寺前到寺中,再到寺后诵经处,作者纯以空间为序,线索清楚。前两句写入寺前所见景象。三四句写进寺中,小径弯曲,花木繁荣,但还未到禅院。五六句呼应一二句,写晴日寺中景象,鸟语悦耳,但更在潭影的感受。佛门称空门,空去一切尘念。“空”字为诗眼,写出入寺的主观动机,又在结构上勾住尾联,突出主题。尾联两句思想最深,用景语钟磬之声音作结,更是自然切合,有余音袅袅的余韵。听了寺庙的诵经之声,便有出尘的念头,悦佛之意宛然可寻,其他的景致都是陪衬。因此,诗中还有一个空间变化很有意思,从外物空间到内心,而重在内心的预期与外物的回应,聚焦在心灵净化的结尾。诗的有些地方其实写得太露,如“空人心”三字连在一起,就成了俗人常讲的“好像把我的肺腑都洗干净了一样”。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2 

【杜甫的诗句】“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出处】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意思】 昨夜一轮明月陪伴你我同行。各郡百姓讴歌惋惜你的离去, 【全诗】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至成都。两年后,严武以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杜甫客居浣花溪畔的草堂,其生活得到严武的多方照顾。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代宗立,严武受命入朝,迁为京兆尹。这首诗就是因严武入朝而作,因已写过《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题目云“重送”。 首联: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诗人送严武已从成都到两三百里外的奉济驿了,说不完的知心话也只好就此打住、告别; 道旁的青山依旧,目送行人,而自己的心中顿感惆怅空荡。诗人借山之多情与人之不忍相别而不得不别作对比,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意长情。 颔联: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写昨夜月下,我们举杯话别,共叙友情,今后不知何时才能重新聚会,重把杯,再痛饮?用一疑问句,既问己,也问友人,把在社会动荡下人生命运难料的复杂心情充分展示了出来。 颈联: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是对严武政绩的称颂。说他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为官,或守外郡或入朝廷,均荣居高位,现离任东西两川时,各地的人们都惜留讴歌,不愿他离去。 尾联: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写自己送别后的心境。江村,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意谓自己一个人独归江村,只有孤单无依地度养残生了。这里的 “独”、“寂寞”、“残生”,把严武走后诗人生活无济的凄苦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杜甫曾有诗 “君来雪山重,君去雪山轻”,与此诗一样表达了对严武的感激和依恋惜别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多用倒装句,表现了深沉婉曲的情感,令人读之凄楚。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