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句】“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李白的诗句】“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名句】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出处】唐·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注】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 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1 

【诗词曲名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词曲名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名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却嫌” “故穿” 把春雪描绘得很有灵性,饶富情趣。

唐韩愈《春雪》 诗: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九卷943页)

清朱彝尊 《批韩诗》: “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0 

【杜甫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 【意思】穿飞花丛的蝴蝶若隐若现, 轻点水面的蜻蜓缓缓飞行。蛱(jiá)蝶: 蝴蝶的一类。深深见:即若隐若现。 见,同“现”。点水:指蜻蜓触水即起。 款款:缓缓。 【鉴赏1】这两句写江头风光,曲尽物态。蛱蝶穿花,蜻蜓款款而飞,深 深见者,繁花之中,偶尔见之,倏尔飘游,忽东忽西;款款飞者,其态轻盈, 不失优雅,偶然点水,又迅疾地飞走。此句写物极佳。 【鉴赏2】 穿梭花枝的蝴蝶,在花丛里时隐时现; 轻点水面的蜻蜓,在江面上轻快地飞来飞去。这两句诗描写春日江边的景致,花丛水面,蝴蝶蜻蜓来去飞舞,画面轻盈可爱。作者杜甫以他的生花妙笔勾画出一片大好春景,轻灵生动的韵致,十分耐人寻味。 【鉴赏3】 蛱蝶于花中翩然穿梭,时隐 时现。蜻蜓于水上缓缓飞翔,时起时落。诗句描写蛱蝶、蜻蜓的姿态, 亦是描写春天的美景。蛱蝶与花相戏,用“深深”两字,可见其时春深 似海; 蜻蜓点水,用“款款”两字,可见春色之秀雅。无限佳境,皆出 于作者笔下。“穿”、“点”两字用得极生动、准确,乃是全诗之眼。作 者描写景物毫无斧凿之迹,有一种天然之妙。 注: 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见,同现。款款,徐徐,慢慢。 【鉴赏4】蛱蝶恋花,穿梭回环,翩翩 飞舞,忽隐忽现。蜻蜒点水,缓缓往来,嬉戏追逐,自由自在。这是杜 诗中别具一格的名句。诗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语极精当。“穿”后 缀以“深深”、“点”后辅以“款款”足见诗人“缘情体物”之精微。 两句诗犹如两个特写镜头,将两种昆虫,在大好的春光中恋花、戏水的情 态描摹得细腻而又栩栩如生。 注: 蛱 (jiá) 蝶,蝴蝶中的一种。深深见,忽隐忽现。款款, 缓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蝴蝶、蜻蜓在 花丛中或水面上来回飞舞的景致。 [例]荷是多情的,她请昆虫做伴,她乐 意身旁“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 款飞”,她还邀青山与楼阁合影。(叶子 《荷》)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0 

【李商隐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李商隐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 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 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 泛指当时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岭。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归期难定,雨 夜里茫然愁闷的情状。[例]有一天夜 里下雨,枕上耳听窗外的淅沥声,我起 床给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写信,引唐诗 描写自己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涨秋池……”我真的什么时候离 开重庆呢? (碧野《跋涉者的脚印》) 【全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1】 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 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 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 【鉴赏2】 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作。这首七绝,大概是作者滞留巴蜀地区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诗人作客异乡,深夜难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却从对方写起,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一句之中,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怀念之情、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都表现出来了。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与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这一句还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处境。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紧扣“夜雨”,驰骋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写到日后的团聚,并具体设想夫妻重逢,剪烛夜话。而今夜独剪残烛,愁听巴山夜雨,吟诗寄远的情景,正是将来夫妻剪烛夜话的内容。诗人以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将会增添重聚的欢乐。设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 (巴山)、彼地 (西窗)、此地 (巴山) 的往复对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曲折、深刻地表现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心情。 近体诗特别是绝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让“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40 

【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意思】相问:问起我的情况。冰心:心像冰那样纯洁,比喻心地光明、 思想高尚。玉壶:晶莹透明的玉做成的壶。 此联的意思是: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说我 的心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后用来表达一种淡泊名利、志趣 高洁的胸怀。 【提示】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转告他们: 我这颗心就象盛在玉制壶中的一块冰那样晶莹透明、清澈无 瑕! 诗人以 “冰心玉壶” 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 守、表里如一。现在引用 “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示志趣高 洁。 【鉴赏】 你回到洛阳后,那边的亲友如果问起我,你就说:我的心怀坦荡高洁,有如一片洁冰放在晶莹的玉壶里。芙蓉楼: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作者王昌龄刚由洛阳来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王昌龄特别作了这首诗送给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说此心冰洁如玉,一方面是表示自己操守清廉,一方面是说明自己心地光明正大,到江南来,没有一点怨尤。 【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天宝元年(742)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丞送客至京口(今镇江)时所作。《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第二首写道:“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诗中的丹阳城即京口(今镇江), 而不是现在江苏的丹阳县。因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元年,将润州改为丹阳郡,治所在京口,故诗中直呼京口为丹阳城。这首诗指明第一天晚上诗人已在镇江西北芙蓉楼上设宴跟辛渐饯别,因此,从时间顺序来看,“丹阳城南”应为第一首,“寒雨连江”应为第二首。辨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寒雨连江夜入吴”,意思是说,萧瑟的秋风,带着深秋的寒雨,弥漫着整个长江的江面,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地侵入吴地,京口一带,仿佛全都沉浸在这一片萧萧寒雨之中。开篇这一句,写得很不平凡,既渲染了即将跟好友诀别时凄寒孤寂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卧听风雨之声,彻夜难眠的情景。因为刚才饯别时还很晴朗(寂寂寒江明月心),现在气候骤然起了变化,这不增加了朋友旅途上的困难吗? “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叙第二天清晨送客北去的情景。在一片烟雨迷濛之中,送客至江边,准备渡江北上,抬头一望,北固山和金山孤零零地耸峙在烟雨之中,更增强了主客双方沉重、凄苦、孤独的情怀。王昌龄连年以来,屡受打击,仕途很不得意。先贬岭南,后贬江宁,登第十五年以来,仍然是一个县丞,“英俊沉下僚”,心境当然是不好的。于是,物著我色,使客观景物带上诗人主观色彩,这正是王昌龄的绝句常用的手法。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是写诗人在诀别时殷切叮咛好友辛渐说:“到了洛阳以后,如果亲友问起我的情况的话,请你告诉他们,王昌龄仍然象过去一样,他的心犹如装在玉壶中的冰块,是十分清白纯净、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既是比喻,也是用典。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有“心若怀冰”,用冰来比拟心地的纯洁;鲍照《白头吟》中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玉壶冰来比喻人格的清白;姚崇《冰壶诫·序》说:“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用壶冰来比拟作官的廉洁。王昌龄在这里是这几种意思兼而有之。因为他“不护细行”的结果是“谤议沸腾”。舆论诽谤他,朝廷打击他,众口烁金,谗言可畏,因此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我王昌龄心地是纯净的,人格是清白的,为官是廉洁的,请你们放心吧!”这实际上是对恶势力的一种蔑视和反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他重点所写是自己品德的崇高而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这显示了此诗构思的独到、高超。不过在一、二两句诗中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在三、四两句诗对朋友如此重托、如此信任中,也精彩地表现了主客双方友谊的深重,真正做到了“言微旨远,语浅情深”。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8 

【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出处】唐·马戴《灞上秋居》。 【意思】他乡的树木落叶纷纷,寒夜 里孤身一人,只有青灯相伴。表现了旅居他乡的凄苦心情。 【鉴赏1】 异乡的秋夜,树上不停地飘下落叶; 带着寒意的灯光,照着我这寂寞孤独的人。这两句诗描写沦落异乡的人,在秋夜独对寒灯的凄冷寂寞。 【鉴赏2】客居异地,看到他乡枯黄的树叶飘然落 下。在寒冷凄凉的夜晚中,一灯如豆,伴着作者孤寂的身影。古人曰: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眼前的景象,怎能不撩起游子乡思的情怀?一 “寒”、一“独”,互相映衬,又进一步表现羁留异地的孤苦心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秋冬叶落灯 寒之夜,独处他乡的孤凄况味。[例]我 曾停步于那些神像的当中,那里比白天 更安静。只是殿外寺院中仍然传来一 阵阵风雨声,偶尔一阵风吹来一片落 叶,使我感到尽管宝岛四季常春,毕竟 秋还是已经很深了。这使我想起古代 诗人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 人”,……使我打从心底生起一份比恐 怖更沉重的情感——苍凉无比的情感。 (郭嗣汾《古刹之夜》) 【全诗】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当为滞留长安年间作。灞上:古地名,一作霸上,又名霸头,因地处灞水西高原上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为古代咸阳、长安附近军事要地,刘邦灭秦时经此进取咸阳。诗中写秋居无聊,风雨悲凉。颔联“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二句,写凄寂景况,与崔涂《除夜有作》“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异曲同工,都被传为佳句。俞陛云《诗境浅说》认为:“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诗末尚有期望为国效力之意。 【注释】 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二句意谓灞上风雨停息后,傍晚只见雁群频频飞过。灞原:即灞上。 ②他乡树:不是自己故乡的树。独夜:孤独之夜。 ③“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二句意谓空园中只闻白露下滴的微响,邻壁所居仅有荒野的僧人。 ④郊扉:郊门,郊外的住宅。致此身:指出仕。《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需致身早。” 【鉴赏】 颔联则由远及近,从远景转入近景。眼看着他乡树木落叶纷纷,联想 到自己孤身一人远在异乡,独守寒灯一盏,作者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愈发强 烈。此处“落叶”对“寒灯”,“他乡”对“独夜”,不仅对仗工整,音节和谐,而 且用词精炼,意蕴深远,将诗人内心的思乡心切与幽独寒冷的心境凸显得 淋漓尽致。此二句,可与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 见宿》)对读。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8 

【王维的诗句】“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翻译】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全诗】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7 

【李白的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李白的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意思】〈名〉平羌 (qiāng),平羌江, 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 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 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 【全诗】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 【解题】 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 【鉴赏】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 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 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 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 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 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 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 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 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 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 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 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 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 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 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 于是,诗人无可 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 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 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 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 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 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 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 “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 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 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 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 是累赘之物。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7 

【王维的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出处】唐·王维《辛夷坞》 【意思】春到人间, 万物萌发。辛夷枝头的花蕾绽开了,红白相间,十分绚丽。这山中的红 萼,点缀着静寂无人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了结了它短暂的一生。全诗通过描述辛夷从花开到花落的过程,隐含了 诗人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全诗】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鉴赏】 木末, 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 形如毛笔, 所以用 “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 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开放之后, 花瓣和颜色也近接荷花。裴迪的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 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是禅宗信徒,他的许多诗被认为具有禅意。尤其是包括本篇在内的 《辋川集》二十首,更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从隐含着禅意方面来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和禅僧们用 “春来草自青”(《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二者可以相通。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年年自开自落,自生自灭,无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管人世的变迁,这正是佛家所向往的空寂境界。同时,其中又有一种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远思遐想,精光妙理。因此,说这首诗渗透禅意是可以的。不过, 王维的山水诗毕意与禅僧说理不同。王维兼官僚、诗人、画师、乐师、佛教徒于一身,各种思想因素,矛盾地统一在一起,笔下的境界也往往并非单纯地只体现一种意念。象这首诗以世俗的观念去理解, 也似无不可。《辋川集》中有一部分篇章所表现的情绪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 象 《辛夷坞》下面一首 《漆园》: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 《椒园》: “桂尊迎帝子, 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 欲下云中君”, 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 “幸堪调鼎用, 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旨意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 《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 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 “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我们作这样的理解,与上面所说的禅意自然是两回事。但中国解诗向来贵通达,忌执着。王维思想有自身的复杂性;读者的艺术欣赏,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因此我们对这类诗的理解,还是可以灵活一些,甚至应该兼容可能有的各个侧面。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7 

【杜甫的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处】唐·杜甫《赠花卿》。 【意思】锦城: 指成都。成都旧称锦官 城。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日纷纷: 欢庆的景象。天上: 传说 中的神仙世界。锦官城中充满了歌 舞音乐,整日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 美妙的音乐悠扬婉转飘入云霄。这 样美妙的乐曲非凡无比,人世间难 以听到。诗人描绘音乐之美传神生 动,富于美感。 【鉴赏】这是诗人为讽刺成都崔光远的部将花卿因平叛有功,目无朝 廷,僭用天子音乐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锦城管弦吹奏出悠扬悦耳、美 妙和谐的音乐。那乐声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样 美妙的乐曲只应皇宫里才允许演奏,民间哪里可以随便听到? “纷纷” 和两个“半入”常用来说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这里用来比状 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声,将听觉诉诸视觉的通感手法,增强了音乐效 果。 注: 锦城,指成都。天上,指皇宫。 【全诗】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①花卿:指花敬定,当时蜀中猛将。原为西川牙将。卿,古代常用作尊 称。 ②锦城: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丝管:泛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声。 ③江:指锦江。 ④天上:指传说中的天界、神仙世界。封建时代用以指皇帝的宫廷。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寓居成都。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牙将。见《旧唐书· 崔先远传》、《高适传》。卿:对友人的爱称。诗中极力赞美音乐的美妙,淋漓尽致。明焦竑《杜诗详注》云:“公之绝句百馀首,此为之冠。”清杨伦《杜诗镜铨》亦云:“此等绝句,亦复何减龙标、供奉。” 历来对这首诗的意见颇不一致。胡应麟以为是增成都姓花的歌妓,不确。盖杜甫同时有《戏作花卿歌》:“成都猛物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此花卿即同一人,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骄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僭用天子礼乐,罪名未必成立,黄生已言其非,然而此诗有所讥讽,却是没有问题的。 “锦城丝管日纷纷”——写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虽泛言“锦城”(成都),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知此处“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写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逗起下文对乐声赞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着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人常把宫廷乐曲比着“天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故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可见民间流传宫中曲,算不得什么“僭越”。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和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谲谏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意相当微婉罢了。所以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云:“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