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信道教
那嘉靖皇帝为何如此沉迷于修道呢?仅仅解释他是为了长生不老的目的是不全面。嘉靖沉迷修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了家族的影响。朱元璋本人是明教出身,对于神鬼这一套是相信的,在建立明朝以后也曾征召方士,像后来明朝的几位皇帝明宪宗、孝宗也都有修道之举,因此可以推测朱明王朝皇室是有信道传统的。
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本人也是道教的拥趸,还有一个叫纯一道人的好友,嘉靖自小跟在父亲身边出入道观,耳濡目染,自然对道教有着天然的好感。
二,嘉靖皇帝从小身体弱,“自幼爱病,率五七日而解”,刚登基的时候甚至因为生病而无法视朝。他身边的近侍们便因此蛊惑嘉靖皇帝,告诉他修道可以强身健身,并给他服食类似“五石散”的药物,嘉靖一试之下果然有效,自此便走上了修道的“不归路”。
三、嘉靖皇帝登基十年都未有子嗣,皇帝无子是会动摇国本的,因此他也非常焦急。有一个叫邵元节的道士则对嘉靖说,他有“兴国广嗣之术”,嘉靖病急乱投医,为邵元节建斋设醮,三年以后,嘉靖果然“皇子叠生”,嘉靖因此对道教更是深信不疑。
最后一个原因,也就是经常说的追求长生之道。千古艰难唯一死,对于已经掌握了天底下最高权力的皇帝来说,进一步的追求也就是长生不死了,秦始皇如此,嘉靖也如此。
秦始皇派徐福去寻长生不老药,不过是一场虚妄,嘉靖皇帝崇奉道教,重用道士,也如镜中花水中月。相反,由于长年服食铅和砷过量的丹药造成重金属中毒,嘉靖身体和心理都备受摧残,“须眉脱落,乃至大渐,丹毒并作”,最终仙逝,只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给子孙收拾。
嘉靖皇帝修道的危害
在明朝的皇帝中,嘉靖皇帝的天资绝对能够排得上前三。十五岁的藩王世子,阴错阳差之下继承了两位,却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清除掉了杨廷和势力,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在满朝文武都期待这位英武的皇帝有所作为,带领明朝走向兴盛时,却万万没想到,嘉靖皇帝却毅然从励精图治投向了另一个领域,那就是修道。
修道这个事情,虽然没有小说上说得那么玄乎,要坐什么死关之类的,但花钱花时间是少不了的。而且上有好之,下必甚之,皇帝喜欢修道,那底下人必然也会迎合,造成朝政荒废。
嘉靖皇帝修道的危害只谈两点,大家应该就能清晰地知道了。
首先,修道是需要时间的,嘉靖皇帝本人自然要追随三清而不能上朝理政,因此他创下了明朝第二长时间不上朝皇帝的记录(第一是万历)。虽然说明朝内阁辅政,皇帝本人也就是起个点头或摇头的作用,但长期不谋其政,也带来了君臣关系的对立,如海瑞就曾经上书痛骂嘉靖。
皇帝不管事也就算了,嘉靖偏偏还是一个控制欲极强而又猜忌心极重的人,对他修道的态度成了嘉靖皇帝考察臣子的一个重要方式。拿严嵩举例,他对嘉靖修道持赞成意见,甚至本人也表现得像一个修道士,因此他干掉了夏言当上了首辅。可到严嵩晚年,他因为不受“神仙”的喜欢,因此失去了圣心而被罢免。在嘉靖朝,出现了一大批“青词”宰相,这些人就是因迎合嘉靖修道的私心而上位。
其次,皇帝要修道,作为天下第一人,他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让全国的人力物力来达成他“修真”的目标。修建宫观,赏赐道士,建斋设醮,炼制丹药,再加上官员们上下其手,官商勾结揩油,大量的财物都被耗费在修道上,造成了国库的空虚,这一状况持续到万历朝,张居正不得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才有所改善。
推恩令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关于“推恩令”,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写道:“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最严重的是景帝时吴王刘濞起头的“七国之乱”,国家调动大批军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一场叛乱镇压下去。至汉武帝时,“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由于“推恩令”的施行“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些史料的记载,反映出汉武帝的政治才华和政治远见。
推恩令的内容简介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在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颁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个诸侯国,小到什么程度呢?“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整个国家范围内,“汉郡八九十”,也就是作为直属中央的郡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90%,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这些郡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
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中央集权得到有力的巩固。这使得诸侯王国在名义上没有被进行任何的削藩,以此避免激起诸侯王进行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推恩令还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推恩令的作用和影响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推恩令的影响
汉朝时期,诸侯的势力与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对这一现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开始威胁到皇权。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倡国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对各个诸侯的好意,然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和瓜分各个诸侯的势力。那么,推恩令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
关于推恩令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影响也非常大,原因是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故而,汉武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运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整个国家,并且听从主父偃的意见,实行了推恩令,让汉朝的国力整整上涨了不止一个层次。因此,推恩令的实行对汉朝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河西四郡是指哪四个郡
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2月登基,斯时国内矛盾逐渐平息,国家财力得到空前发展,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肯对匈奴采取忍让的态度。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相当于摄政王角色的窦太后去世,二十岁的汉武帝开始柄政,在作了一年多的准备后,他于公元前133年开始了对匈奴的战争。
从此在他柄政期间,对匈奴大的战争进行了二十余次。卫青、霍去病、李广、赵破奴,赵充国,等等,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大约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进击中,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朝。
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武威郡
武威郡,简称雍、凉、雍凉。古称雍州、凉州,别名赤乌镇、都野、盖臧、休屠、屠各、姑臧、雍州(新朝),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
从凉州皇娘娘台遗址丰富的齐家文化文物看,武威郡在4000年前就率先进入的青铜时代,姑臧城的建城史已有4000年的历史,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为展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
武威郡一度是西北的金融中心、外贸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之称。
武威郡从西汉至唐用过雍州、凉州、武威、西凉等名作为行政区划,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凉、温末、六谷吐蕃、西夏(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而后为西夏陪都,是古西北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中心,一度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张掖郡
张掖郡,原为匈奴昆邪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东部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西汉后期治觻得县(在张掖市甘州区西北),属凉州刺史部。领十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永昌县以西、高台县以东,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治觻(角乐)得县,觻得在今张掖市西北。汉平帝元始二年有24352户,88731人。
酒泉郡
酒泉郡,郡名。前121年(元狩二年)置酒泉郡。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设立的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敦煌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既今酒泉市],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
敦煌郡
敦煌郡,一作炖煌郡,郡名,又名晋昌郡。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属凉州刺史部。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它的发展很快,领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其东以籍端水与酒泉郡为界。重大意义:敦煌为盛大之意,秦末汉初时为大月氏所居之地。后月氏为匈奴所逐,敦煌一带成为浑邪王领地。直到东汉的班超,终身经营西域,暮年向朝廷恳求还乡,说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汉武帝时期工商业政策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对民间工商业继续实施抑商政策,并以国家干预方式实施专卖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朝对外战争及开拓提供了物质支持。
汉初,由于连年的战争,全国人口减少、农业破产、商业萧条。刘邦采取了减轻赋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政策,这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政策也导致地主阶级跟地方割据势力相互勾结,极大的削弱了中央的统治,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到汉武帝时,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严重不足,而当时国家又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任用桑弘羊进行了以盐、铁、酒专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盐专卖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卖”制度,在产盐的地区设立盐官,用“官与牢盆”的办法,规定生产者必须“因官器作煮盐”,而不准自制煮盐锅,以限制盐的生产量。盐民产盐自负盈亏,产品由国家按官定价格收购贩卖,国家间接控制了盐的生产。
铁的专卖包括三个环节:矿山采掘、钢铁冶炼和铁器制作。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管理和经营铁的采冶铸造和产品销售,国家直接控制铁的生产和流通,生产者包括政府征发徭役的农民、刑徒奴隶及雇佣的工匠。在无矿山的地方,只设小铁官,掌握铁器的铸作和销售。
当时,全国设有铁官的地方遍及40郡国的49处,盐官边际28郡国的35处,可见盐铁事业规模之宏大。专卖收入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的极权统治。
一场大火差点改变了宋朝历史
史料记载,天圣十年(1032年)八月,又一场大火席卷了宋朝宫殿。只不过,这一次烧毁的不是远在宫城外的玉清昭应宫,而是近在咫尺的皇宫内院。
当时,由于风大夜黑,火势迅速蔓延,先是烧毁了皇帝办公的崇德殿,随后烧毁了长春殿,最后烧到了皇帝正在休息的寝宫——延庆殿。
大火烧起时,皇帝正在休息,太监们为了自保,一哄而散。救援的侍卫不熟悉路线,一时间找不到皇帝。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放弃了。
如果此时宋仁宗葬身了火海,那么宋朝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宋仁宗死后,刘娥不会登基称帝,成为一个女王,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眼看宋朝的国运就要被改写,在这个危急时刻,小黄门侍卫王守规淋湿衣服,光着膀子冲入火海,冒着变成“烤鸭”的危险,把宋仁宗救了出来。
救出皇帝后,王守规背着宋仁宗一路小跑,远离坍塌的延庆殿,向延福宫奔去。之所以选择延福宫,是因为那里远离主要建筑,相对独立,比较安全。
在去延福宫的途中,因为已经深夜,所有的宫殿都上了锁。宋朝有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开门可是死罪。面对这种情况,随行的宫人、侍卫们茫然失措,毫无办法。在这关键时刻,还是王守规当机立断,他下令用刀砍门,一路砍开了数座宫门,这才护送宋仁宗来到安全的延福宫。
王守规请奏皇帝,请将他的位置报告给太后,以免大家找不到皇帝,另生变故。对于这个建议,宋仁宗完全同意。于是,王守规又率人来到太后殿,将刘娥接到延福宫,并平息了宫内的混乱。
第二天早朝时,在宫外的群臣们早就知道了宫内的变故,大家聚在城门外,请求进宫,但宫门紧闭,大家无法进去。最后,吕夷简等人要求叩见皇帝,皇帝这才驾临拱宸门,接见文武百官。
史料记载,见到皇帝后,城门下的群臣纷纷跪拜宋仁宗,然而,吕夷简就跟吃错了药一样,挺直了腰板,一点儿下跪的意思都没有。
看见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群臣都傻了眼。当朝首辅宰相不跪,我们是跪,还是不跪?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见此情景,一旁宣旨的太监大怒,他质问吕夷简:“皇帝在此,为何不跪?”
面对质疑,吕夷简大声回答道:“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
吕夷简之所以不跪,其实是在学吕端,干那种“大事不糊涂”之事。
原来,吕夷简惊讶地发现,宋仁宗跟自己之间竟然挂着一道帘子。干吗挂一道帘子呢?万一坐在帘子后面的人,不是赵祯本人呢?这会不会是刘太后的一个阴谋诡计呢?于是,吕夷简选择了不跪拜,他要求看看帘子后面的人,确定之后再跪拜。
一听吕夷简这么说,帘子后面的宋仁宗很是感动,他命吕夷简走到近前,亲自挑开帘子确认。吕夷简掀开帘子确认之后,才走回去,率领文武百官跪拜。
至此,目睹了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宋仁宗赵祯很是满意;而皇太后刘娥,则失望透顶。
因为刘娥看清楚了一个现实——吕夷简虽然唯自己马首是瞻,但是关键时刻,在其心中,却只有宋仁宗一位皇帝。别人,他是不认账的。这个“别人”,也包括刘娥自己……
除此之外,刘娥也看清了另外一个现实——自己的绝对亲信,也容易反水!
原来,此次救援行动中,虽然救出皇帝的王守规是一个小人物,其哥哥王守忠却是一个大人物。
从真宗时期起,王守忠就是皇城的大内都都知,也是皇城内的最高侍卫长官,更是刘娥的绝对死忠。结果,这么一个死忠的弟弟,却跑去帮助宋仁宗脱险,并告诉宋仁宗,小心宫内有变……
可见,这哪里是一场毁坏宫殿的大火呀,这分明是一场考验人心的大火,更是对以吕夷简为首的官员们的一场终极测试。
而这场测试的结果,则跟这场大火一样,既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刘娥那颗称帝的心。
岳飞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
长子岳云:
被秦桧、张俊诬陷,与岳飞和张宪同时被害,死时23岁,曾任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孝宗初,与父同复原官,以礼附葬,赠安远军承宣使。岳云有2子,长甫、次申。岳飞冤案平反后,云长子岳甫累官至吏部尚书。甫生7子,他们初居杭州、苏州,后散居各地。甫的长子觐,曾任江西新昌县主簿。至9世(以飞为世,下均同此)岳峨、岳嵋,因国号改元,率裔孙隐居安徽凤阳府临淮乡间。
次子岳雷:
岳雷,生于1126年3月17日山西平定县军中。是岳飞的妻子刘氏所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刘氏生岳雷后离开平定,金南侵中原时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寻回军中。岳飞被杀后,16岁的岳雷随同母亲李氏夫人被发配流放云南。共有4个儿子2个女儿。
三子岳震:
岳震为第三子,生六子:长子岳瓒,字念一,授从事郎,任无为军安抚使;次子岳琯,字念三,授承直郎,任广州知录侍班。
四子岳霖:
岳霖(1130~1192)号商卿,母李氏。岳飞与李氏于宋建炎四年春在宜兴张渚结婚,婚后居唐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岳霖。岳飞遇害时,岳霖年仅十二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三十二岁。
五子岳霆:
故名霭,孝宗为其改名霆,父兄遇害噩耗传至九江家中,家人拥其兄弟二人渡江,潜居湖北黄梅聂家大湾,改姓鄂。孝宗时,父冤案昭雪,始得与家人团圆。任修武郎,阎门祗侯、举直大夫。后又加封续忠侯。
岳飞最厉害的后代是谁
岳飞有5个儿子,分别是岳云、岳雷、岳霖、岳霆、岳震,但是四个儿子的武艺是张宪和岳云教的,所以综上岳云最厉害。
岳云被秦桧、张俊诬陷,与岳飞和张宪同时被害,死时23岁,曾任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孝宗初,与父同复原官,以礼附葬,赠安远军承宣使。岳云有2子,长甫、次申。岳飞冤案平反后,云长子岳甫累官至吏部尚书。甫生7子,他们初居杭州、苏州,后散居各地。甫的长子觐,曾任江西新昌县主簿。至9世(以飞为世,下均同此)岳峨、岳嵋,因国号改元,率裔孙隐居安徽凤阳府临淮乡间。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去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后又随军北征,收复邓州。从此军中皆称他为“赢官人”(官人为宋代对男子的尊称,“赢”此指常胜不败的意思)。
此后岳云成为背嵬军最重要将领之一(背嵬军:岳飞亲兵,岳家军精锐,以8000余名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其强悍)并任机宜文字(主要负责机密文字记录,是一支军队的重要文职),并在历次对金对伪齐作战,以及剿灭杨幺安定后方等战斗中屡立大功,却多被父亲隐瞒不报,岳云毫无怨言。(后来同为朝廷命官的张俊知道岳云的功绩,坚持给岳云报功)朝廷也多次欲赐岳云官位,但岳飞上书曰其子尚存乳臭,恐不得军功,十分坚决地推辞朝廷给岳云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