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乙辛简介:耶律乙辛是好是坏 耶律乙辛结局如何?

  耶律乙辛字胡睹衮,契丹五院部人,是辽代名声最坏的奸臣。他性格阴毒,为了一己之私,设计害死了辽道宗的皇后和皇太子。

  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是个有名的才女。她姿容冠绝,工诗善文,尤其擅长音乐,会谱曲作词,弹得一手好琵琶。辽道宗同其他的辽代皇帝一样,善于骑马射箭,喜欢围猎,常驰骋山林,追猎猛兽,有时连贴身扈从也跟不上。皇后萧观音怕出意外,数次劝阻,道宗对此十分反感。当时已当上枢密使的耶律乙辛正与萧后娘家争权,便刻意谋害萧观音。

  萧后曾作《回心院》词十首,谱成曲,让她赏识的伶官赵惟一演奏。宫中还有一个叫单登的婢女,也擅长弹琵琶,为了争宠,表示要与赵惟一比比高下。萧后就让两人对弹二十八调,单登比不上赵惟一,十分恼恨。单登有一个妹妹叫清子,虽已嫁人,却与乙辛私通,便将皇后宠幸赵惟一的事告知乙辛。

  乙辛心生一计,嘱人作了十首内容狎昵的爱情诗,名为《十香词》,谎称是宋国皇后所作,交单登陷害萧后。单登假意向萧后求墨宝,请萧后将《十香词》抄录一遍。萧后不知是计,抄毕意犹未尽,执笔赋诗一首:“宫中只数赵家妆,败云残雨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乙辛得到萧后亲自书写的这些诗篇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道宗那里诬告皇后,说《十香词》是萧后为赵惟一所作,并以七绝中含有“赵惟一”三字为证,指控萧后与赵惟一私通。道宗听后大怒,命令耶律乙辛负责审理这件事。最后,赵惟一被灭九族,萧后被赐自尽。萧后深感冤屈,临死求见道宗一面,道宗不允。萧后作《绝命词》一首,悬梁自尽,年仅36岁。

  乙辛害死萧观音,又有后怕,怕一旦太子耶律濬继位,自己将不得好死,因此他处心积虑,阴谋除掉萧后的儿子耶律濬。乙辛先是向皇帝上书,说什么:“皇帝与皇后如日月并位,中宫不可久旷。”然后将他亲信的妹妹推荐给道宗为皇后。乙辛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护卫萧忽古曾准备刺死乙辛。乙辛得知后更是加快了谋害皇太子的步伐。

  母亲被害后,太子悲愤交集。乙辛的亲信副检点萧十三对乙辛说:“太子为人深得臣民之心,一旦登基,我辈必死无葬身之地。”乙辛指使萧十三等人出面诬告都宫使耶律查剌和萧忽古阴谋废道宗,立太子为帝。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道宗未予理睬。

  乙辛又生一计。他让萧讹都斡以自诬的方法再次上奏称:“我也参与了反对皇上的阴谋,我们准备杀死乙辛,然后立太子。我若不说出来,恐怕事发受牵连,所以冒死上奏,乞求宽恕。”这回道宗相信了。他将太子软禁起来,派耶律燕哥主持鞫讯。

  太子不服,对燕哥申诉:“我本来就已当上了太子,早晚能继承皇位,何苦要谋求废立呢?请您在父皇面前为我申辩。”可是他不知燕哥也已为乙辛买通,反向皇上谎报太子已认罪。道宗大怒,废太子为庶人,流放到边城。太子临行仰天长叹道:“我有什么罪?竟落到这种地步。”萧十三叱令速速上车,将耶律濬押住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不久就被乙辛派来的人暗杀了。

  乙辛向道宗谎称太子因病而死。道宗不无伤感,打算召回耶律濬的妻子。乙辛恐怕真相败露,又遣人将太子的妻子杀死。道宗糊涂,中了奸臣的计谋,害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夫妇。

  乙辛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就更加肆无忌惮,结党营私,打击忠良,无所不为,甚至企图陷害皇孙。有一次道宗准备外出打猎,乙辛奏请留下皇孙,道宗刚想答应,同知点检官萧兀纳上前谏道:“陛下如照乙辛所言,留下皇孙,请让臣也留下保护皇孙,皇孙年纪尚幼,应防不测。”言下之意正是暗示皇帝须防乙辛三分。

  道宗亲眼看到许多朝官对乙辛唯唯诺诺,前呼后拥,心里也十分不高兴。终于将乙辛削官流放。乙辛企图投奔宋朝,事情败露,被勒死。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3 

天祚帝是如何亡国的 天祚帝最终结局如何?

  辽道宗曾因奸臣乙辛的挑拨杀害了皇后和太子。无独有偶,辽末帝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又重蹈他祖父的覆辙,在奸臣萧奉先的欺骗下,害死了自己的爱妃萧瑟瑟和亲生骨肉敖卢斡。

  萧瑟瑟出身于渤海王族,姿色出众,多才多艺。天祚帝初次见到萧瑟瑟便神魂颠倒,不能自已。他将萧瑟瑟带入宫中,藏匿数月。皇太叔和鲁斡知道后,就劝天祚帝明媒正娶,公开纳萧瑟瑟为妃,封为文妃。文妃不久便生子敖卢斡。文妃聪慧娴雅,深得皇帝宠幸。她的儿子被封为晋王。

  天祚帝当政时期,辽国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天祚帝却游猎无度,直言劝谏的忠臣多被疏斥。文妃眼看国势颓危,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便作歌讽谏:“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又作诗抨击朝政的黑暗:“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天祚帝看到这些讽喻诗,不仅没有丝毫悔悟,反而对文妃心生忌恨。文妃姐妹三人,姐姐所嫁耶律挞曷里,妹妹所嫁耶律余睹,都是朝廷重臣。文妃之子晋王武艺高强,对人十分宽厚,在诸皇子中更显得鹤立鸡群,十分能干。当时辽宫中不准内侍读书,一经发现,严加训斥。

  一次,天祚帝召见王子,晋王到皇宫时看到一个叫茶剌的内侍正在看书,就拿过书来翻了翻。正巧其他王子也来了,晋王便把书藏入袖中带回家,后来悄悄地还给茶剌,关照他小心不要再让人看见。晋王年纪轻轻就懂得隐恶扬善,具有长者风度,在朝廷内外很得人心。文妃自然也希望晋王能继承皇位。

  天祚帝的元妃贵哥也生有一子,封为秦王。贵哥的兄长萧奉先为枢密使,封兰陵王。此人外宽内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偏偏受到了天祚帝的赏识。萧奉先想立贵哥所生之子秦王继承皇位,处心积虑要除掉晋王。他诬告文妃勾结其姐夫和妹夫欲立晋王为帝,尊天祚帝为太上皇。天祚帝信以为真,立即诛杀耶律挞曷里及其妻,逼文妃自尽,以晋王未参与谋立阴谋而不加追究。

  当时为辽南军都统的耶律余睹听到消息后,率军投奔女真,借来金兵,杀回辽京。天祚帝十分惊慌。萧奉先对他说:“余睹也是辽皇室苗裔,实无亡辽之心。他率兵攻辽,无非是想立晋王为帝。为了国家的命运,皇上还是不惜一子,杀了晋王,让余睹希望成空,他自然也就不战而退了。”天祚帝以为言之有理,就令晋王自缢。有人劝晋王快逃,晋王仰天长叹道:“我怎能为了蕞尔之躯而违背父皇的意旨呢?我不能做有失臣子之节的事。”言毕慨然就死。

  耶律余睹得知晋王自尽后,更为愤怒,加紧进攻,直逼天祚行宫。天祚被迫退入深山。金兵未至时,萧奉先曾宽慰皇帝,说金兵不会远离故土,深入辽境。如今落到这种地步,天祚方悟奉先误国。他对萧奉先说:“正是你们父子害得我国亡家破,现在就是杀了你们,又有什么用?你们快离开吧!免得军队哗变,祸及我身。”奉先父子大哭一场,只得离去。

  没走多远,被手下亲兵拘押起来,送往金营。金人杀了萧奉先的长子,把奉先和次子萧昱枷往金国。半途遇辽兵,萧奉先父子又被夺回,押送给天祚帝。天祚怕留下奉先引起兵变,令奉先父子自尽了事。

  然而此时辽国的溃败已势所难免,1125年,天祚帝在山西应州被金兵包围。他自知难逃,干脆挺身向前,对金兵说:“我就是辽天祚帝!”金兵要用绳索捆他,天祚大声喝道“放肆!你们敢绑天子吗?”金将完颜娄室驱马来到天祚面前,翻身下马,跪地作揖,称:“奴婢不才,乃以甲胄冒犯天威。请陛下下马!”

  天祚帝凄然一笑,下马。二百年前由辽太祖打下的基业就这样从马鞍上滚了下来。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3 

辽金塔有什么历史价值 辽金塔有什么特点?

  辽代的佛塔遍布于五京所属的许多地区。常见的辽塔是八角十三层的砖塔,塔为实体,不能入内攀登。辽塔的这种形制后来也为金代所继承,在中国建塔史上,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辽金塔。

  万部华严经塔又称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方,在辽代丰州故城西北角,约建于辽圣宗时,历代都曾维修。塔身外侧有精美的砖雕,经塔各层有金、元、明、清各代游人题记,其中有些还墨迹如新,题记除使用汉字外,还有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古叙利亚文字及古波斯文字等,是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白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通高50米。塔内还有设计精巧的旋转式阶梯走道。塔座大部分埋入地下,上部砌作仰莲瓣。塔身外表是仿木结构形式,每层开有两个半圆形拱门和砌有两个方形假门,各层之间真门与假门交错排列。外壁有天王、力士、菩萨等砖雕,造像精美生动,线条流畅,为辽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约建于辽圣宗重熙四年(1035),是中国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74米,底座每边长14米。塔座呈须弥形,分两层。

  塔身分八面,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雕饰着凸起的8尊神像,分别坐于仰莲宝台之上。每两面相交的棱面上,写着佛经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面的观音像特别引人注目,她体形丰满、姿态端庄、飘带卷风,端坐于云烟浩渺的莲花台上。

  观音头上有华丽的宝盖,两旁各有一个体态轻盈,手持荷花,脚踏浮云的飞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门,上面宝珠、相轮、宝瓶都是红铜铸造。塔共13层,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计1350只,微风吹拂,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塔身第一层南面存有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是辽代最早建立的都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京城南北各有砖塔一座,俗称南塔、北塔。南塔属八角七层檐式宝塔,位于城外南10里的山坡上,高25米,台座每边宽3.8米,塔身嵌有佛、飞天、菩萨、小塔等浮雕,很有契丹族文化的特色。

  辽释迦佛舍利塔,俗称辽庆州白塔,当地蒙古族牧民们称“金金察罕索布尔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东北查干沐沦河的冲积平原上,辽代鼎盛时期的重要州城——庆州城西北部。

  辽庆州白塔造型玲珑秀美,浮雕精湛细腻,规模宏伟壮观,为八角七级的砖木结构塔。始建于重熙十六年(1047)二月,竣工于重熙十八年(1049)七月十五日,是为辽兴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的。塔上7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

  塔体浮雕将儒、佛、道及萨满的宗教思想表现得水乳交融,隐隐透出辽代佛教“星密圆通”的特色。1989年维修时从塔刹相轮樘等处发现了按辽代佛教仪轨秘藏的一批辽代圣经、雕版印刷佛经及形制多样、造型优美、彩绘华丽的内藏雕牌印刷陀罗尼经卷的木质法舍利塔108座。

  史学界、文博界称庆州白塔的浮雕为“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华”、“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3 

东西方的第二次战斗:卡特万之战结果如何 有什么意义?

  宋辽对峙时期,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共有三个,即佛教国高昌和突厥化的伊斯兰国哈剌汗(即黑汗)、花剌子模。其后哈剌汗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哈剌汗国和花剌子模国臣服于称霸西亚的塞尔柱突厥国。

  1137年,西哈剌汗马合木向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写信说,有一支来自东方的异教徒军队突然侵入他的国土,穆斯林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请桑贾尔务必发兵救援。

  当时正是塞尔柱最为强盛的时期,苏丹桑贾尔当然不会坐视西哈剌汗国所遭遇的危机,收到求援信后,他立刻召集呼罗珊、西吉斯坦等地的国王们,聚集10万骑兵,浩浩荡荡向东开拔。据说仅整合和检阅这些部队,桑贾尔就花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

  1141年7月,联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马合木汗禀报说,来自东方的异教徒并未继续进攻,但国内葛逻禄突厥人发动叛乱,请求联军协助进剿。

  桑贾尔答应了马合木汗的要求,向葛逻禄人发起进攻,葛逻禄人无力单独对抗如此强盛的大军,只得向统治东哈剌汗国的菊尔汗求救——这位菊尔汗,就是马合木汗所提的来自东方的异教徒,他是一个契丹人,名叫耶律大石。

  1124年二月,已经聚集了数万兵马的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登基,称天祐皇帝,年号延庆,同时按照西域的传统,也称葛尔汗,意为汗中之汗。

  此后,大石先后征服高昌国和东哈剌汗国,领土向西扩展万余里,终于和塞尔柱王朝发生了冲突。在收到葛逻禄人的求救信后,他写信给正在西哈剌汗首都萨末犍(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桑贾尔,好言请他原谅葛逻禄人,退兵回国。然而桑贾尔正沉醉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中,不但不接受说情,反而叫大石归附伊斯兰教,否则就要发起进攻。他为了证明自己军队能使用各种武器,这样比喻:“须知他们都能用自己的箭截断须发!”

  大石听使者读完回信,下令拔下使者的一绺胡须,并且给他一根针,要他截断来看看。使者不知所措,大石就说:“如果你不能用针截断胡须,另一个人怎么能用箭来截断胡须呢?”于是亲率混合了汉人、契丹人和突厥人的部队,向西开入西哈剌汗境内。

  双方大军如同两道湍急的巨流般在萨末犍以北的卡特万相撞。大石所部较少,部下看到敌军有十万之众,武器精良,全都面有惧色。大石亲自察看了地形后训话说:“敌军虽多,但勇而无谋,只要找准一点进攻,他们首尾不能兼顾,一定会败退的。”于是在地势险要的达尔加姆峡谷布阵,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领兵2500人攻打联军右翼,枢密副使萧查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领兵2500人攻敌左翼,大石本人则攻击敌军中军。

  中亚联军的右翼是名将库马吉,左翼是西吉斯坦国王,中军由桑贾尔亲率,有经验的老兵殿后。战斗在1141年九月九日正式展开,大石的军队越战越勇,尤其刚归附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破敌中军,逼使桑贾尔驳马逃走。主帅一走,联军立刻崩溃,大石于后追击,杀敌三万人,伏尸数十里,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指挥官,以及著名的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德·奥马尔等全部被俘。

  时人都说卡特万之战,“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战后,塞尔柱王朝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迅速衰弱。大石征服了西哈剌汗和花剌子模,定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建立起一个疆域超过已经灭亡的辽朝和正在兴盛的金朝的庞大帝国,中亚史上称为哈剌契丹,中国史上叫做西辽。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2 

辽国渤海为什么要造反 辽国如何平定叛乱的?

  渤海人自辽太宗即位初期迁徙到辽东地区以来,当地官府对他们一直免征盐、酒等税。圣宗即位后,冯延休、韩绍勋等大臣不顾辽东地区与燕京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继将燕京地区的征税办法强行推广到辽东,致使百姓生计遭到严重威胁。

  韩绍勋是韩延徽曾孙,官至东京户部使。征税引起的风波还未平息,太平九年(1029),燕京地区因连年受灾发生饥荒,东京户部副使王嘉又献计造船,令辽东百姓能出海者漕运粮食,赈济燕民。由于海路艰险,东京派出的船只往往沉没。船民们屡次向官府报告此事,韩绍勋等不但不相信,且以种种手段相驱逼,强制船民继续出海。在这种情况下,东京地区的人民群众除起来造反,已经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了。

  当时,渤海人大延琳为东京舍利军详稳,他针对这种情况与副留守王道平商量对策,劝其一同造反,道平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是欺骗大延琳。他在夜间丢下家属,只身逃出东京城。这时,大延琳派去黄龙府联络黄翩一同举兵的信使也背叛了,王道平与此人一同至行在向圣宗告变。

  在此紧急情况下,大延琳被迫仓促举事,囚禁了东京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及南阳公主,同时将万民痛恨的韩绍勋、王嘉及四捷军指挥使萧颇得一齐斩首,然后宣告即皇帝位,建立兴辽国,年号天庆。这时,圣宗正在庆州东北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猎,他在捺钵闻讯后立即向诸道征兵,刻期进讨。

  国舅详稳萧匹敌治所距东京最近,故得以首先率所部及家丁据守要害,堵住了大延琳西进的道路,从而保证了朝廷的安全。然而,大延琳迅速致败的关键还不在于此,而在于他轻易相信一辽军将领渤海人夏行美,并对他寄以希望,结果却被此人出卖。

  当大延琳起事时,夏行美正统军驻守在距东京不远的保州,其部众多是渤海人。大延琳派人劝说夏行美与他一同造反,杀掉统帅耶律蒲古。夏行美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将这一阴谋实告耶律蒲古,于是耶律蒲古立即杀掉了军中的八百渤海士兵,截断了大延琳向东的退路。

  大延琳领导的这次反抗斗争,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响应,南、北女真都归附他,高丽也趁机不向辽朝如期纳贡。如果大延琳能抓紧时机搞好联合女真和高丽的工作,必能迅速壮大自己。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辽军中的渤海将领,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他们策反上,以致贻误了战机。及至各路辽军来攻,只好固守东京这座孤城,十分被动。

  沈州节度副使张杰守城有功,辽圣宗擢升他为节度使,夏行美也因功授以平章事。当年十月,以南京留守萧孝穆为都统,国舅详稳萧匹敌为副统,奚六部大王萧蒲奴为都监,率军进讨大延琳。第二年三月,据萧匹敌亲至行在向圣宗报告,萧孝穆的大军已在东京四周距城五里许处筑起堡寨,将东京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女真、高丽的援助全都无法到达城内,城内军民只能拆毁房屋以供烧柴,困难已极。这时,萧孝穆又进行瓦解城中斗志的宣传,城中先后有七百多户出降。八月,大延琳部将杨详世暗中与辽军勾结,于一天夜里打开城门放辽军入城,城陷,大延琳被擒,渤海人这次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遂告失败。

  太平十年(1030)十一月,萧孝穆凯旋,圣宗大加宴劳,封他为东平王、东京留守,封萧匹敌为兰陵郡王、奚王萧蒲奴加侍中、奚王府都监萧阿古轸为东京统军使。经过这次动乱,辽圣宗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渤海人的防范,对渤海旧贵族进一步实行分化瓦解,“诏渤海旧族有勋劳材力者叙用,余分居来、隰、迁、润等州”。东京地区渤海人的力量再次被削弱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2 

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是怎样建立西辽的?

  西辽是辽朝在12世纪30年代被金朝击败之后,由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创建的强大王朝。西辽疆域广阔,部属众多,历时近90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耶律大石(1087~1143)作为西辽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和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齐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耶律大石,契丹族人,学识丰富,通契丹文、汉文,自幼善骑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1115)中进士,出任翰林承旨,契丹语翰林称“林牙”,故亦名“大石林牙”。历任泰、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兵灭辽,天祚帝于保大二年(1122)自鸳鸯泺败走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皇族耶律淳留守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在南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这个小朝廷史称北辽。

  耶律淳称帝3个月病死,妻萧德妃权主朝政。不久,金兵攻陷南京,萧德妃西奔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谒天祚帝,被杀。耶律大石在居庸关抗金之役中为金军俘获,保大三年(1123)九月逃至夹山见天祚帝。天祚帝虽赦其擅立之罪,但耶律大石心不自安。

  保大四年(1124)七月,天祚帝自夹山率师东伐,打算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劝阻,天祚帝不从,于是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二百骑北走,过黑水,得到白达达部(汪古部)长的资助,驰至辽西北重镇可敦城。这一带本是漠北辽朝治下广大游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扰。他便在可敦城召集边境内威武等七州和大黄室韦、乌古里、敌剌、达密里、阻卜、密儿纪等十八部部众,组成新军,得精兵万余,有战马万匹,设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权,策划复兴辽朝。

  许多突厥部族前来归顺,势力逐渐增至四万户。不久,他决定西征,行前致书给西州(高昌)回鹘王毕勒哥,说要借道西行赴大食(这里说的大食不是指阿拉伯,而是指塔吉克,泛指中亚地区),毕勒哥款待三日,赠送马600匹,骆驼100头,羊3000只,送他出境。沿途经过的地方,抵挡者就消灭,投降者就安抚,归附者竟有数国。

  保大四年(1124)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新建的叶密立称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曰“古儿汗”或译“葛儿汗”,这就是中国史上所称“西辽”,阿拉伯史家称为“哈剌契丹”或译“喀剌契丹”。不久耶律大石使高昌回鹘成为他的附庸。

  这时统治八剌沙衮的东哈剌汗王朝衰弱,属下割录(葛逻禄)部和康里部叛乱,于是便向耶律大石请求援助,并答应将他的整个版图置于耶律大石的统治之下。

  耶律大石乘机取代了他的统治。延庆三年(1126),耶律大石以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东南)为都城,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封易卜拉欣为“伊利克·伊·土库曼”,意为土库曼王,并保留其对喀什噶尔及和田的统治。东哈剌汗所辖地区,原有很多屯田的契丹人居住,这使耶律大石得以顺利地拓地立国。

  耶律大石讨平康里部的叛乱,北向击败了黠戛斯。康国元年(1134)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剌阿不为副元帅,耶律燕山为都部署,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骑兵七万东征金朝,准备洗雪前仇,至喀什噶尔、和阗后,行程万里,途中牛马多死,被迫还师。

  康国四年(1137)五月,耶律大石挥师进攻统治寻思干(撒马尔罕)的西哈剌汗算端(苏丹)马合木汗,败之于忽毡。马合木汗退到寻思干后,重整武备,并求援于其舅父呼罗珊的塞尔柱算端桑贾尔。康国八年(1141)夏,桑贾尔渡过阿姆河,举兵10万来攻,耶律大石率契丹、突厥、汉军迎战于寻思干以北的卡特万。

  九月九日,桑贾尔大败,全军覆没,遗尸数十里,桑贾尔与马合木汗仅以身免。耶律大石乘胜北攻不哈剌(布哈拉),不哈剌和寻思干的宗主权从桑贾尔手中转到耶律大石手中,耶律大石封马合木汗之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并留下一名“沙黑那”,监督其统治,于是,西哈剌汗王朝也成为西辽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命其将军额儿布思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赫阿即思也降服做了西辽的藩属,进贡大量金币、畜产。

  至此,西辽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一时成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大帝国。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1 

契丹族的风俗有哪些 契丹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生产生活方式与农耕民族大不相同。他们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牧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这种毡帐便于迁徙,适合于逐水草游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契丹族拜日,又由于北方草原多西北风、北风,所以契丹族毡帐多面向东南。辽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四时迁徙与普通牧民相似。大约在唐末,契丹族开始有居室建筑。辽朝建立后,城邑越来越多。

  对于转徙随时的契丹人,出行多骑马或乘车。由于用途不同,契丹人的车种类不一。辽人的绘画和辽墓壁画中,契丹车多有出现,其形制与当时人的记载一致。契丹人虽为游牧民族,但其故地有潢河、土河,渔猎生活和洪水泛滥,致使早期契丹族也离不开舟船。

  契丹人的食物以乳肉为主,除家畜牛、羊外,野猪、狍、鹿、兔、鹅、雁、鱼等猎获物也是食物来源。辽朝不产茶,茶叶是通过贸易和宋朝的赠礼传入的,契丹贵族也颇好饮茶。契丹在举行礼仪、欢庆、游乐、接待使节和恩赐下属时,往往饮酒,中京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契丹的传统服饰有“胡服”、“国服”、“番服”等不同称谓,其中包括冠帽、衣裤、靴袜和带饰。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他们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

  辽朝建立之前,契丹实行群婚与族外婚。辽朝建立后,太祖及其后继者就婚姻问题颁布过一系列法令,最重要的是确立了王族、后族两姓世婚制;严格执行“族外婚”制度,大多数人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但长期以来耶律氏和萧姓之间互相通婚,所以不计辈分,以致表亲联姻、辈分混乱的现象较严重。

  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三年收骨焚化。当时虽无坟墓,但把火化后的遗骨集中埋葬于黑山。此外,契丹还始终保存“拜山礼”,即“祀木叶山仪”,人们面向此山,祭拜祖先亡灵。辽建国后渐行土葬,无坟墓的习俗逐渐被废除。

  早期多为单室墓,石棺;中期以多角形为主,石木、砖木混合结构,室内多筑有尸床、尸台,并有多室墓和装饰性结构出现。辽朝晚期,多室墓普遍,结构更复杂。贵族墓葬多有墓志。圣宗之前尚有人殉遗风。

  受佛教影响,辽朝的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的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烧饭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凡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物皆可奉祭。

  再生仪和祭山仪是契丹独具特色的仪式,终辽一代不辍。遥辇氏联盟的首领,辽朝的皇帝、执政的皇后和皇储可行再生礼,于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举行。先于御帐禁门北设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

  行礼时,将童子和接生老妇置于室中,老叟持箭囊立于门外。先从神舆中取出先帝神主,祭奠。皇帝入再生室,除去朝服,与童子徒跣(脚)俱出,模仿初生时的情景。

  然后,拜先帝御容,宴饮群臣。这一礼仪创于遥辇阻午可汗时期,目的是使人重温初生时的情景,追念“母氏劬劳”,“起其孝心”。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1 

金熙宗改制有哪些措施 金熙宗改制有什么影响?

  金太宗完颜晟晚年时,一改兄弟继承制的惯例,立太祖孙完颜亶为皇位继承人。天会十三年(1135),太宗去世,完颜亶嗣位,即为金熙宗。

  金国灭辽和北宋后,占领的区域不断扩大,其中混居着契丹、渤海以及大批的汉人。为了巩固金国的统治,金熙宗顺应形势的要求,对统治制度一再进行了改革。

  金熙宗首先废除了女真旧制,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勃极烈制度,由三省制度取而代之。

  金朝初期,朝廷的中枢机构是在皇帝之下,由出身宗室近亲、地位显赫并具有终身职务的几名勃极烈组成的会议。它是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议事机构,皇帝依赖它来裁决国家事务。由于勃极烈贵族会议的职能十分有限,而且任勃极烈的宗室大臣职责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很容易造成国家机器的低效率和无序运转。

  在勃极烈制度之下,国家大事更多地取决于参加勃极烈会议的宗室贵族的共同意见,而皇帝的个人意见,有时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熙宗决定加以改革。事实上,在太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就已颁布了“初改定制度”的诏书,准备废除原有的勃极烈制度。它的存在,已然大大影响了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天会十三年(1135),金熙宗参照唐、宋及辽的模式,首先在中央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在皇帝之下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位高而无实权,专用来安置位尊权重的大臣;在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之上,又设置领三省事一职,仍无实权。熙宗通过这样的改革,把军权和行政权进行了分离:一些势力庞大的军事贵族被安插在此,军权被剥夺。这样一来,军事大权悉数收归中央,旧贵族的能量被最大限度地削减。

  在三省制度中,以尚书省为新的行政中枢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均由尚书省官员兼任。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下设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天眷元年(1138)八月,朝廷正式颁行新官制。原来的女真和辽、宋的旧有官职,均按照新规定进行统一换授。

  这一系列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亦提高了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它分工明确,直接对皇帝负责,完全成为了皇帝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新的官职颁布后,熙宗又着手对朝廷的礼仪制度进行改革。天眷二年(1139)三月,熙宗命百官制定详尽周密的礼制,开始着重改革。

  这次革新,前后用了近10年的时间,但凡宗庙、社稷、祭祀、尊号、朝参、车服、仪卫及宫禁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如:宫廷禁地,亲王以下者不能佩刀入内;新的朝参礼仪启用后,每月朔望日为朝参日,余下为常朝。不论朝参还是常朝,臣子都必身着汉式朝服,依照复杂的仪式行礼,然后才能奏事等。

  君位继承方式的改革,也是金熙宗改制的重要内容。

  从前女真的传统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从金景祖乌古廼到金太祖阿骨打,全部都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在家族中传承。即使太宗完颜晟在世时,仍然是立弟弟完颜杲为储嗣。后来完颜杲病逝早夭,作为嫡长孙的熙宗才得以继承皇位。皇统二年(1142)三月,熙宗将儿子济安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了父子相传的皇位世袭权。

  这一革新,对皇权的加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熙宗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对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熙宗以后,直至金国灭亡,这套制度基本上没有变更,成为了金代的定制。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0 

辽代文学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影响 辽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与中原在经济方面相互交流,在文化方面相互吸收。辽自耶律阿保机即位后,学习汉族文化,祭孔子,制文字,加速了文明化的进程。其后,景帝、圣宗、道宗几代,都尚文雅,对于汉文著作,多有翻译。文学亦随之得到了一些发展。辽代文学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具有本民族刚健质朴的特色。

  契丹人在语言运用上有其独特的技巧,他们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评论事物和品评人物。如用“空车走峻坂”形容人说话随便,不加收敛;用“着靴行旷野射鸨”评论人说话言不及义;用“连毡裘上附着的苍耳子都要收取”,来比喻人之贪婪。

  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诸部人和诸帐郎君子弟。

  辽圣宗十岁能诗,一生作诗五百余首,常出题目诏宰相以下赋诗,并一一审阅。兴宗也善为诗文,他不但与诗友唱和,还亲自出题,以诗赋试进士于廷。道宗在辽朝诸帝中文学修养最高,善诗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有《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添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其诗文集名《清宁集》。

  宗室东丹王耶律倍有《乐田园诗》、《海上诗》。耶律国留、耶律资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属文、工辞章,国留有《兔赋》、《寤寐歌》;资宗出使高丽被留期间,“每怀君亲,辄有著述”,后编为《西亭集》;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书招讨使萧挞凛,陈安边之策,词旨皆可称。

  道宗皇后萧观音《谏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天祚文妃的讽谏歌,太师适鲁之妹耶律常哥的述时政文等,不但反映了她们的文学修养,而且表达了她们关心社稷安危、致主泽民的政治理想。

  此外,平王耶律隆先有《阆苑集》,枢密使萧孝穆有《宝老集》,北女真详稳萧柳有《岁寒集》,萧韩家奴有《六义集》,敦睦宫使耶律良有《庆会集》等诗文集。耶律庶箴有《戒喻诗》,耶律韩留有《述怀诗》等,惜皆不传,现已无从知道他们是用哪种语言文字创作的。辽朝境内的汉人如杨佶、李瀚等也分别有诗文集《登瀛集》、《丁年集》。

  流传至今的辽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录》外,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醉义歌》系用契丹语创作,有金人耶律履的译文,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译文已失传。今有履子耶律楚材的汉译本传世。

  辽人颇喜宋人的诗文,对三苏的作品多能道其详。有的诗文集,在宋朝境内尚未广泛流传,却已为辽人所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契丹使人至宋,“言本国喜诵魏野诗,但得上帙,愿求全部,真宗始知其名。将召之,死已数年。搜其诗,果得《草堂集》十卷,诏赐之”。

  辽代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歌谣、俗讲等口头文学也很丰富,然而几乎全部失传,较著名的青牛和白马的传说、黄龙的传说等也只知其故事梗概。从尚能见到的几首民歌中可以看出朴质活泼的特色,如天祚末年的《国人谚》:“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管女直。”辛辣形象地讽刺了昏庸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亡国后遗民的《投坑伎诗》、《臻篷篷歌》等也极富意趣,新颖别致。

  现在可知的辽代文学的作者多为契丹贵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作品多反映贵族社会生活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些作品表达了希望南北两朝友好相处的诚挚愿望,描绘出北国人民的生活图景,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情调。契丹文学扩大了写作题材,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宝库。

  辽代文学总的成就虽然在历代文学中显得逊色,但它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环节,对金、元乃至清代,甚至外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0 

刘豫是谁 金国为什么要扶持刘豫伪齐政权 结果如何?

  刘豫(1073~1146),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北宋徽宗元符年间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一职。后因多次参奏有关礼制局的事务,引起徽宗不满,于1124年被降为河北西路提刑。金军大举南侵时,刘豫畏敌,弃官逃跑。宋高宗即位后,他出任济南知府。由于战事频繁,山东局势不稳,他要求改到江南任职,被拒,无奈上任。

  天会六年(1128),金将完颜挞懒率兵攻打济南。

  济南城守将关胜,骁勇善战,金军每每来犯,总能杀败金军。刘豫受金军诱惑,杀害关胜,出城投降。金军大为满意,封他为京东东、京东西、淮南安抚使,知东平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等要职。其子刘麟也被封为济南知府。金将挞懒屯兵要地,对其进行镇抚。

  金国灭北宋之初,由于领土迅速扩张,自身没有能力全权掌控,加上宋境百姓反抗此起彼伏,所以曾立张邦昌为楚国皇帝,以宋制宋,减少金国的压力,待时机成熟,再归自己直接统治。然而,不久张邦昌就将玉玺交还康王赵构。赵构继位后即将其贬官赐死,这一傀儡政权倒塌。

  此时,金国仍不具备统治全部华北的能力。因此,在得来的土地上仍然需要一个代理皇帝进行统治维持。天会八年(1130)三月,完颜宗弼在完成对南宋小朝廷的追击回师后,金廷即开始商议确立傀儡的事宜。当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刘豫,一个是折可求,他们都是降金的宋人。其中折可求是于天会七年(1129),以麟、府、丰三州及九堡寨之地投降了金军。

  由于刘豫自己对做皇帝非常热衷,加之完颜挞懒为之保奏,九月,刘豫被册立为大齐皇帝,定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齐国建立后,刘豫称金太宗为父,与金国以父子之礼相事。齐国成了宋金相持的军事缓冲地带。

  刘豫当了皇帝后,封张孝纯、郑亿年等为宰相,其弟刘益为北京(即大名)留守,儿子刘麟为尚书左丞相兼诸路兵马大总管,正式开始了对“齐国”的统治。

  天会十年(1132),刘豫从大名迁都汴京。不久,金国又把刚刚占领的陕西地区交给了刘豫——实际上,金国已将所攻克的黄河以南的所有地域都交给了刘氏父子掌管。

  由于大齐是金国对宋的特殊地带,因此宋廷对之又恨又怕,不但将其看做敌国,每递国书还必称之为“大齐皇帝”。刘豫的宰相张孝纯、郑亿年等人的家眷都在宋境,宋朝对其也优待有加。

  金国将齐看做一着棋子,经常以之为攻宋的桥头堡。齐国便开始了与宋长达8年的战争。

  天会十一年(1133)正月,宋襄阳镇抚使李横率军北攻齐国,攻占颍昌府,直逼汴京。刘豫急忙向金求救,完颜宗弼亲自率军支援,金齐联军反击。李横不敌,连连败退。齐国乘势“收复”了旧地,还一路攻占了襄阳六郡等兵家要地。齐国的势力在这时达到了顶峰,随时可以西攻巴蜀,顺流直取吴越,对南宋朝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倚仗金国,齐的势力如日中天。然后,“伪齐”的吏治却并不尽如人意。自从掌管了“齐国”,刘豫即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百姓积怨颇深。

  金国想向华北各地迁徙屯田军,刘豫为了配合,即在各地强征民夫10余万作为“皇子府十三军”;为了能多盘剥民脂民膏,他下令征收什一税,由于赋税繁多、沉重,民间怨声此起彼伏。齐国很多大臣纷纷上谏,要求停止什一税,以宽民力。刘豫不以为然,并将进言的侍郎范巽贬官。后终因反对者太多,什一税制度才不得不取消。齐国在刘豫的统治下,百姓负担一直很重,直到伪齐政权被废,金另设立行台省事才有所减缓。

  天会十二年(1134)九月,刘豫发兵南犯宋境。金国派完颜宗弼及讹里朵、挞懒等大将率军5万支援。结果在大仪镇遭遇韩世忠埋伏,损兵折将。金兵转向淮西,又被岳飞大败。不久,金太宗病危,金军无功而返,孤掌难鸣的伪军亦只得退却。

  齐国的存在是为了对抗宋廷,为金的发展、壮大起到缓冲的作用。对这一点,刘豫非常清楚。因此,他于天会十四年(1136)十月,再次征发大军南下攻宋。这一次,他没有得到金国的支持。刚刚继位的金熙宗令其自行抵御,仅派完颜宗弼率军屯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作为声援。

  刘豫为挽回败局,发兵30万,号称70万,分三路南下:其侄儿刘猊统领东路军,出涡口,渡淮河攻定远;其子刘麟统领中路军,由寿春攻庐州;下属孔彦舟则率西路军,由光州攻六安。十月初四,刘麟率领的中路军,在霍丘、正阳与宋军遭遇,被遏制;初八,刘猊的东路军在越家坊被宋将杨沂中击退。

  次日,在转向藕塘镇打算与刘麟合兵时,再次遭遇杨沂中军。激战中,仅有数人逃脱,数万人投降。丢下的舟船、车辆不计其数。其余二部闻得东路军溃败,纷纷撤退北去。此次攻宋,以失败告终。

  刘豫在齐国的统治,遭受的反抗日益激烈,加之对南宋作战频频失利,他所统治的地区不但没有起到缓冲屏障的作用,反而成了金国的累赘。金国对刘豫已基本丧失了信心。刘豫亦因连番的失利而忐忑不安,于是上书金熙宗,请求立儿子刘麟为储嗣,以此来试探金国的态度。果不出所料,金主淡然回之:“若与我伐宋有功则立之。”

  为了能够延续其统治,此后刘豫连年派刘麟出征南伐。然而,皆无功而还。已经预感到未来命运的刘豫,试图向南宋示好,然而想到曾经权倾一时的太师张邦昌,也未能逃脱被赐死的命运,于是作罢,从此听天由命。

  天会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熙宗派完颜宗弼、挞懒来到汴京,下诏废刘豫为蜀王,并将其囚禁到金明池。伪齐政权仅存在8年。

  伪齐政权被废后,金国在汴京设立了行台尚书省,直接进行统管。伪齐原宰相张孝纯权任行台左丞相辅弼。随后,刘豫的家属悉数被安置到临潢府,直到刘麟再次被起用。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