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完颜宗弼 完颜宗弼有哪些成就?

  完颜宗弼(?~1148),女真名为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曾多次参与灭辽、灭北宋的战争。皇统八年(1148)病逝。是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完颜宗弼作为金太祖第四子,在幼年的时候,即随从阿骨打起兵反辽。

  生长于乱世中的完颜宗弼,自小深受其异母兄宗峻、宗幹、宗望、宗辅等的影响。他们均是金军的重要将领,骁勇善战,在这些猛将身边长大,完颜宗弼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将领。

  天辅五年(1121)十二月,金太祖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反辽战争,完颜宗弼初次披甲,随从叔父完颜杲出征。

  天辅六年(1122)正月,金军克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在一次偷袭辽天祚帝的行动中,军过青岭,宗望带领宗弼率少数兵马遭遇辽兵。战斗中宗弼弓箭用尽,就夺过辽兵的枪,刺杀8人,生擒5人,显示出过人的本领。

  金灭辽、北宋后,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

  天会六年(1128)七月,金太宗派遣宗辅南下追击逃往扬州的宋高宗。宗辅从河北出发,宗弼率其部为先锋,先后攻占濮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开德(今河南濮阳)、大名等地。金军分道进讨。

  宗弼进兵归德(今河南商丘),在城壕上架起火炮,城中守军不战而降。一路过关斩将,沿途宋军非败即降。在长江北岸重镇和州(今安徽和县),又大败郦琼一万余人的守军。宗弼欲从采石矶渡江,在渡口遭到宋知太平州郭伟的阻击,一连三日均不得渡。于是便转向马家渡,大败守军,斩宋统制陈淬。十一月,宗弼率军渡江,进至江宁以西20里的地方,打败宋将杜充率领的步兵、骑兵6万人,宋将陈邦光率江宁府投降。

  宗弼分派诸将攻打附近的城池,自己则统率大军,直奔临安府(今杭州)。宋高宗闻临安不守,又奔往明州(今浙江宁波)。宗弼派阿里、蒲卢浑为先锋领精兵4000追袭宋高宗;又派讹鲁补、术列速取越州,击败宋将周汪部。阿里军连破宋军,渡曹娥江,逼近明州。由于宋守军接连不敌,宋高宗登船逃往海上。宗弼随后率军赶到,取明州城。阿里、蒲卢浑渡海到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岛),俘虏宋明州太守赵伯谔,得知宋高宗已取道温州逃往福州,又入海追击。金军南下不久,不惯水战,又受到宋海上水军的阻击,于是退兵。宗弼率军返回临安。天会八年(1130)二月,宗弼搜山检海已毕,带着从江南各地掠夺的大量金银财物沿运河北还。临行前将临安古城付之一炬。

  此役,完颜宗弼领兵追击赵构,攻城略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大败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把赵构逼往海上遁逃。此番“搜山检海”,终因战线太长,难以作最终的占领,遂北还。

  完颜宗弼对宋作战10余年。他与宋军名将韩世忠、吴玠、岳飞等多次交锋,其中各有胜负。在困顿的战役中,他亦往往百折不挠,展现了一个统帅的魅力。

  天会八年(1130),完颜宗弼离开临安北还。韩世忠率水师在镇江截其于焦山、金山之间。完颜宗弼乘夜到镇江金山龙王庙侦察,险被韩世忠伏兵所俘。

  此后双方在长江上展开激战,金军多次被宋军重挫。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亦率军沿江追击,且战且行,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10万大军被困长达40日。处境危急中,完颜宗弼得乡人建议,一夜之间凿通老鹳河故道30里,方始逃出黄天荡。撤退到建康(今南京),又遭岳飞阻击,遂折返黄天荡,并决定从此渡江,与来援的金军会师。于是又遇到韩世忠水军,宋军凭舰船优势,再一次获胜。金军宗弼出榜招贤,寻得破敌之计。在四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江上无风时出击,采用火攻,大败宋军,遂得以渡江北归。

  黄天荡之战,金军地理陌生,又不习水战,一直处于劣势,完颜宗弼能够及时收集情报,听取当地人的意见,遂反败为胜,但宋水师的威力也让他心有余悸,便主张不再南下攻宋。

  天会八年(1130)秋,自江浙回军不久的宗弼,又同宗辅一起转战陕西。

  “富平之战”,宗弼以少胜多,战胜由张浚、吴玠兄弟率领的宋军,占领了陕西五路大部分地区。天会九年(1131)冬,宗弼率部入四川,再次与吴玠、吴璘兄弟相遇,大战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此役宗弼被打得大败而归,损失兵将过千,自己也受了箭伤。天会十一年(1134)冬,宗弼率兵突袭,一举拿下和尚原。此后,宗弼进取仙人关,半路又被吴氏兄弟大败,无奈退往秦中。宗弼见力战吴氏兄弟均无法取胜,遂以智取。利用宋高宗的软弱畏战,于皇统元年(1141),致书宋高宗,要求其召还吴氏兄弟,并许下“所有淮上大军,使至日诸道班还”的空头支票。高宗看了,大喜过望,诏令吴氏兄弟不可再与宗弼作战。宗弼于是不战而胜。

  自天会八年(1130),宗弼从临安北返遭岳飞阻击开始,两人接连在藕塘、颍昌等地多次交锋;郾城之战,完颜宗弼赖以成名的“拐子马”被岳军以麻札长刀打败,主力受挫;朱仙镇,又大败于岳军,令完颜宗弼不禁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面对几乎从来没有赢过的岳家军,完颜宗弼再次利用南宋朝廷对岳飞的猜忌,反间成功。宋高宗自毁长城,杀掉岳飞,完颜宗弼得以长驱直入,渡淮河,破泗州、濠州等地。皇统二年(1142)二月,逼南宋朝廷签订不平等的“皇统和议”,南宋向金称臣,输纳岁币银、绢。

  完颜宗弼不但是一名难得的军事统帅,也是一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天眷元年(1138),完颜宗磐和完颜宗固先后被杀;皇统元年(1141),宗弼升为左丞相兼侍中,仍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虽总揽军政大权,然积极支持熙宗改革。

  金夺回河南、陕西后,行台尚书省从燕京迁到汴京,主要掌管原伪齐(1130年,在完颜宗翰“北人归北、南人归南、中原人归中原”的政策下,金朝册立原宋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皇帝,建伪齐政权)统治地区。宗弼在行台革除伪齐弊政,采纳范拱的建议,减旧税三分之一,百姓得以复苏,又令原伪齐诸军将士解甲归田,人心大悦。

  在选拔官吏上,宗弼亦有过人之处:先后选拔任用了文人蔡松年、曹望之、许霖、张之周等,这些人直到海陵王、世宗时都是理财名臣。这些积极措施的采取,使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宗弼扶植的汉官,大多数是原宋朝旧臣,他们与金初重用的原辽朝汉官韩企先、孟浩、田珏等人有矛盾。皇统元年(1141),宗弼返京师辅佐熙宗,任蔡松年为刑部员外郎,开始在朝廷扶植新汉官集团。皇统六年(1146),右丞相韩企先病卒,田珏被宗弼排挤出朝。皇统七年(1147)六月,又借故杀田珏、奚毅等多人,孟浩等34人亦被指为同党迁徙海上,尚书省为之一空。宗弼扶植的新汉官集团代替了旧汉官集团,也进一步推进了熙宗改革。

  《金史·宗弼传》赞曰:“宗弼蹙宋主于海岛,卒定画淮之约。熙宗举河南、陕西以与宋人,矫而正之者,宗弼也。宗翰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幹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02 

西夏李元昊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元昊出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一个帝王之家。

  年幼时,元昊对父亲李德明的睦宋政策感到不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马匹换取物品,因得到的物品不太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就把使臣给处死了。元昊觉得父亲的这种做法不妥,于是劝父亲:“我们军人原是从事鞍马的,你去交换那些并不急需的物品已不是聪明之举,现在又将使臣杀掉了,这样还有谁肯为我们效命呢?”说这个话的时候,元昊才十多岁。李德明见他年纪小小,就有这种见识,对他寄予厚望,十分器重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昊对父亲的和宋政策日益不满,多次劝父亲不要再臣服宋朝廷。他对父亲说:“我们的部落很大,但是财力物品储备不足。要是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还能用什么守卫我们的疆土?我们应该把财政收入用在养兵蓄锐,招抚蕃族上,至少可以征讨四周邻邦,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夺地封疆,上下丰盈,这样才是正道!”

  李德明同意元昊的意见,只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于是解释道:“我们的兵马一直征战,现在已经很疲惫了,我们民族三十年来锦衣玉食,这是大宋的恩德,我们怎么可以辜负大宋呢!”元昊不以为然,驳道:“我们穿着皮毛做的衣服,从事的是畜牧工作,我们生性豪迈,英雄辈出,应当称王称霸,要那些锦衣玉食做什么!”其雄心壮志如此。

  宋天圣六年(1028年),李德明多次攻打甘州不下,派元昊出马,元昊不负所望,首战成功。李德明十分开心,册封元昊为太子。

  李德明辞世后,元昊继位。辽宋派来使节授封元昊。但元昊对辽宋的封爵毫无兴趣。在接待宋朝使臣的时候,他不以臣礼事宋;对宋仁宗封赐的诏书,遥立不跪拜。虽勉强受诏,内心却十分抵触,环顾左右大臣唏嘘道:“这是先王犯的错误啊,我们有这么强大的政权,却还要向人俯首称臣!”

  元昊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继位不久,他发起了对吐蕃河湟地区和回鹘瓜州的进攻,控制了河西走廊,巩固了后方;接着废除唐、宋的赐姓李、赵,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吾祖),下达“秃发令”,穿耳戴重环饰;他还着手创造西夏文字,同时简化礼乐制度,仿照中原制度建立了一整套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与正规的军事制度,为称帝建国做准备。

  通过六年的时间,元昊完成了建国的准备工作。宋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次年正月,元昊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要求宋廷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可是宋廷不买账,下诏削夺其赐姓官爵,停止贸易往来,对其进行经济制裁,还在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捉拿元昊。元昊见状,断绝了同宋的使节往来。还在此后两年,向宋发动了多次进攻。虽然多场战役元昊皆能获胜,但连年战争也使西夏国财力减弱,民怨载道。面对地广人众的宋朝,元昊后劲不足,还是退步了,想要言和。而这时,夏辽关系恶化,元昊孤立无援,于是加紧与宋言和。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夏宋终于达成和议。

  在夏宋合谈之间,辽出兵讨伐夏国。元昊迎战于贺兰山北,结果兵败,退守贺兰山中。元昊知不是辽的对手,向辽谢罪请和。在等待辽答复之际,元昊连续向后撤退三次,凡百余里,每退一次都破坏当地水草设施,断辽粮草,以此拖延辽军。当辽军陷于危困饥饿之时,元昊纵兵突袭辽营,结果被辽军反扑钳制。正酣战时,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暗无天日,辽军大乱。元昊见势,乘机猛攻辽军驻地,辽军大溃。在取得同辽作战的胜利后,元昊使出两面三刀的手腕,立刻遣使同辽讲和,同时又向宋廷献俘,于是在辽宋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他在位期间,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实行“峻诛杀”政策。他沉湎酒色,因废黜皇后野利氏,并抢夺太子宁林哥的女人,激怒了太子宁林哥,招致杀身之祸。宁林哥也因弑父之罪被处死。

  元昊的一生,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他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皆有建树,显示了非凡的治国治军能力。他在强国、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方略,也给后人很多参考。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从小就爱读书,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佛教,他都有所涉猎,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二十四岁那年,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的分宁知县姓陈,已经五十多岁了,可能因为精力不济,导致很多案子悬而未决。陈县令就把这些案子交给周敦颐处理。出人意料的是,周敦颐虽然年纪轻,办起事来却很老练,很多案子一审即断,连一些在衙门当差多年的人都自叹不如。

  三年之后,周敦颐任职期满,因为表现优异,被调往南安军任司理参军。能够验证周敦颐人品的有一个故事,这件事的主角很特别,是一个囚犯。

  原来南安狱中有一个囚犯,虽然犯了法,但是罪不至死。而王逵量刑很重,将他定了死罪。周敦颐查阅案宗,认为此人法不当死,于是冒着被斥责的风险去找王逵。王逵大怒,说:“我定的刑绝对没错!你一个小小参军有什么资格过问此事?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人!”周敦颐并没有向王逵屈服,回家就写了辞职信,第二天交到王逵手上,说:“这个官我不当可以,但是大人这样草菅人命,怎配为官?用纵容大人杀人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我干不出这事儿来!”王逵被他的一番话触动,于是重新量刑,没有处死那名囚犯。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周敦颐开始了他的副业——讲学,因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他要继承孔孟之道,兼采各家学说的精华,将儒家学说向前推进,他的终极追求是“正人心、辟邪说”。在此期间,他收了两名学生,就是程颢与程颐,后来被尊为“二程”。程颐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为圣之道。

  虽为兄弟,但“二程”的脾气秉性各不同。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兄弟俩跟着皇上出行,住在一座寺庙里。这时候,哥哥程颢从右侧进门,弟子们在他身后跟着。而弟弟程颐从左侧进门,身后一个跟着的也没有。因为程颢为人宽宏大度且幽默风趣,而程颐为人严肃苛刻且气量狭小。而被后世奉为圣人的朱熹,则是“二程”学说的继承人。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帝王们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周敦颐的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等,而我们最熟悉的,恐怕还是那篇《爱莲说》。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描述,成为千古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洁身自爱的后学晚辈。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02 

黑水城之谜黑水城消失了吗

  在我国的北部边陲,历史上闻名的居延海南侧,有一座城墙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从城内市井建筑的颓垣断壁可看出昔日街巷的布局,从城外残存的田畦沟渠可想到当年农业的兴盛。这就是有名的黑水城,蒙古语称作哈拉浩特(意为黑城)。传说过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后一位君主号称黑将军。他英武盖世,所向无敌,在与汉族争霸中原时,出师不利,退守孤城。

  中原大军久攻不克,见城外额济纳河流贯其间,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断绝城中水源。守城者于城内掘井,至极深而滴水未见。黑将军被迫全力出战,未战前,以所存白金八十余车连同其他珍宝倾入井中,又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敌手,然后率士卒出战,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身亡。中原军队攻陷黑水城后,大肆搜寻而未能得见宝藏。

  这一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但其中藏宝的传说却吸引着不少人。抛开这一传说,西夏王朝是怎样历经兴衰的?黑水城真的是西夏的都城吗?历史上的黑水之城到底是怎样被抛弃的?它又有哪些令人叹息的故事呢?

  西夏,是一个800年前在我国西北与宋、辽(金)鼎立189年历史的封建王朝,它以党项族为主体。党项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在隋末唐初的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以姓氏为部落的名称,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在党项族的许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到了唐僖宗时,以党项族的领袖拓跋思恭镇压起义有功,于公元883年将其晋爵为夏国公,赐皇姓“李”。

  从此以后,拓跋思恭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他们乘乱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到了1038年(夏大庆二年十月十一日),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因其地处西北,又在黄河以西,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西夏”。

  “西夏”地方割据政权建立以后,同宋朝时战时和,1115年,金灭辽。宋室南迁之后,西夏对南宋、金都采取和好政策,并广泛吸收汉族生产经验和技术,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当时,尽管形式上西夏必须向宋、辽称臣纳贡,实际上,它已经完全成为西北的一大军事强国。西夏当时的疆域达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一时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黑水城始建于11世纪初,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西夏建国后,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地区。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生产粮食,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时期,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

  这一时期的黑水城继续发展,成为了当时的繁华城市。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但是好景不长,14世纪中叶,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城。

  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受黑水城传说的吸引,为了寻找那藏在井中的大批珍宝,他率队来到我国进行“探险”。此时正值我国腐朽的清王朝行将崩溃,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失于防范。当年3月科兹洛夫终于找到了哈拉浩特,并在这里进行了发掘。1909年5月,他们从西藏东部返回时又重到哈拉浩特,对这座古城再一次大肆发掘。

  他们虽然没有找到所曾幻想的“神秘宝藏”,但却在城外的一座塔内发现了一大批西夏文文献。其中既有刻本,又有写本,既有大量的佛经,又有多种多样的世俗文献。除此之外,还有汉文、回鹘文、蒙文、叙利亚文、突厥文等多种文献。此次发掘甚至被称为找到了一个“完整的书库”。这批文献运到彼得堡(列宁格勒)后,共编了8000多个编号,大约有两千册书。

  科兹洛夫的野蛮发掘给黑水城遗址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他在黑水城周际一共挖掉了30多座原先保存完好的佛塔,几乎毁了黑水城80%的塔!科兹洛夫因为他的野蛮行为,在离开黑水城时似乎“良心”有所发现,他在自己的“考察记”中这样写道:“随着考察队与死亡之城距离的增加,不由自主的难过之情越来越强烈地控制了我。

  我仿佛觉得在这毫无生命的废墟中,还存留着为我所亲近、珍视以后将不断与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还有一些我舍不得与之别离的东西。我无数次的回望这座被尘土遮盖的城堡,在和自己‘苍老的朋友’告别时,我带着某种可怕的感觉意识到,哈拉浩特城(黑水城)现在只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塔了,这座塔的内容已经无可挽回地死亡了——被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给摧毁了……”

  失色的黑水城,成了今天那些仍然在关注着西夏文化的人们心中永远的痛。此外,就要被大漠掩埋了的它向人们证实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被湮没在沙海里的城池是西夏王国当年最漂亮最发达的城市,而这里的每一个沙丘都是牧人们当年的家!发白的牛骨、残存的瓦砾、考古专家刚刚发现的600年前的儿童干尸都在向人们述说着黑水城的过去。而黑水城的败亡之谜也吸引着我们继续向前探索……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01 

西夏王朝简介:西夏是如何建国、灭亡的 西夏文化核心是什么?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

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

“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300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10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

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

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1227)被蒙古所灭。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7:01 

西夏毅宗谅祚即位后做了哪些改革措施 结果如何?

毅宗谅祚亲政后,对西夏的政治、军事实行了加强汉化、整治军队等一些重要改革,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而且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改用汉礼

没藏家族被铲除后,毅宗谅祚执掌政权。亲政后的毅宗,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是改蕃礼用汉礼,即用中原汉族王室的礼仪制度,取代元昊建国时设立的制度。

奲都五年(1061),毅宗派遣使者向宋朝上表,表露仰慕中原衣冠,请求明年用中原礼仪迎接宋朝使者的想法,得到宋的同意。次年,毅宗参照宋朝制度,改革了位于西寿等处的监军司机构。奲都六年(1062)四月,又请求宋朝赐予太宗御制的书法拓本,并准备建立藏书阁来存放这些墨宝。

由于对中原先进文化无限向往,毅宗还向宋朝进贡骏马50匹,以换取《诗经》、《尚书》《易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等九经以及《唐史》、《册府元龟》等典籍。宋朝赐给九经,而退还了西夏的马匹。

拱化元年(1063),毅宗改用汉姓,恢复唐王所赐的李姓。

二、恢复榷场

西夏与宋朝麟州交界的地带,有70里肥沃的原野。没藏谔庞执政时,曾令西夏农户逐渐侵耕,收获的作物归其所有。被西夏侵占的土地离大宋界河屈野河只有20里。宋廷十分恼怒,不断派遣使者划清界线,没藏谔庞置之不理。

奲都元年(1057),没藏谔庞出兵,攻打麟州。州府守将郭恩迎战不敌,没藏盘踞屈野河。奲都四年(1060),没藏准备把屈野河以西20里的田地退还宋朝,重新划界,被宋拒绝。不久,没藏家族败落。

毅宗派使者与宋朝议定,在边界设立寨堡,恢复旧界。由于连年的征战冲突,边境贸易停止。划清边界后,永宁(位于今甘肃甘谷县四十铺乡)等处的榷场陆续恢复。

三、增用汉人

毅宗自幼由汉族妇女养大,与汉人相处日久,熟悉汉文化。亲政后,他增设了很多由汉人担当的官职——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等——以巩固统治。

拱化三年(1065),毅宗在宋境秦凤路俘获汉人苏立,授其官职;宋朝文人景询犯罪逃到西夏,毅宗也授以学士之职让其参政。

毅宗礼贤下士的做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汉人投奔西夏。西夏从政治上、文化上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汉室的联系。

四、用兵吐蕃

毅宗在改革内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对世仇吐蕃部落的报复。奲都二年(1058),没藏谔庞执政时就曾对吐蕃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宁市)发起进攻,结果兵败。拱化元年(1063),西使城(今甘肃榆中贡马井)吐蕃首领禹藏花麻降夏,以其城池及兰州一带拱手让夏。毅宗以宗室之女下嫁花麻,封其为驸马,升西使城为保泰军,让花麻镇守。拱化四年(1066)底,河州吐蕃首领瞎毡子木征又以河州之地降夏。

五、侵扰宋境

在对吐蕃部落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西夏与宋的关系趋于恶化。

拱化元年(1063),宋仁宗逝世,西夏使者吴宗前往吊唁。在宋廷,由于礼仪不合,吴宗与宋朝官员高宜发生争执。高宜扬言要以百万大军攻取贺兰山。宋英宗亦指责毅宗用人不当。吴宗回西夏复命,毅宗以为这是宋朝有意侮辱夏国。

拱化三年(1065)初,派万余夏兵进攻庆州(今甘肃庆阳)王官城。年底,再攻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外的同家堡,掳掠牛羊数万。拱化四年(1066)九月,毅宗亲率大军攻打庆州,包围大顺城,攻城3日。宋利用归降的蕃官发强弩射击敌军。毅宗中流矢,匆忙退走。

拱化五年(1067)十月,西夏绥州守将嵬名山被部下李文喜等人胁迫,投降宋朝。毅宗派人争夺绥州,在大理河被宋军击败。西夏从此加强对宋军的防备。同年十二月,毅宗病逝。其子秉常继位,秉常年幼,由梁太后摄政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23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来的 党项族是怎么样崛起的 ?

党项,又称党项羌,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羌族的一支。原居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公元7世纪中叶,党项向西北迁徙,各部分散居于广大的西北地区。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党项拓跋氏夏州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增强。到北宋建立后,逐步脱离宋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夏。

公元7世纪初,党项仍处在氏族社会趋于解体的历史阶段。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互不统属,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唐王朝建立后,汉族封建王朝对党项采取羁縻政策,授予党项部落首领以官职,让他们统治本族人民。党项逐渐归入唐王朝的版图。7世纪中叶,同属于羌族的吐蕃日益强盛,从雅鲁藏布江向东延伸。党项各部受到严重威胁,开始陆续向北迁徙。唐太宗时期,一部分党项人迁到岷江上游和今甘肃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以北一带:聚集在庆州附近的党项人称为东山部,聚集在夏州地区的称为平夏部。还有一部分党项人被吐蕃统治。

随着游牧、迁徙,党项人同汉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逐渐发展农耕,向半牧半农的经济生活过渡。尤其是东迁到今甘、陕一带的党项人,农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口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爆发。

衰败的唐王朝统治者利用党项人来镇压起义。平夏部的强大部落拓跋部参与了镇压黄巢起义。

唐中和元年(881),黄巢起义失败,平夏部的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统治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榆林)、宥州(今陕西靖边)和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境)等五州之地,形成割据之势。中和四年(884)七月,唐朝升其为夏国公,并赐“李”姓。至此,夏州地区的党项拓跋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唐朝藩镇。

天祐四年(907)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党项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河套地区,并向河西走廊扩展,同原来的吐蕃、回鹘、汉人相接触,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融合、发展。

宋建隆元年(960),北宋建立。夏州党项李氏由先后依附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王朝而开始向宋靠拢。为了避免宋朝的威胁,极力向宋朝讨好,朝贡不断。

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党项首领李继筠死,党项贵族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新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向朝廷献出了统治300年之久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他和他的族人也被迁到京师居住。宋太宗对李氏恩宠有加,先是赏赐银钱和绢帛,然后又赐给他彰德军节度使的官职。端拱元年(988),宋太宗再赐李继捧“赵”姓,并更名为“赵保忠”,赏赐了大量的金银锦帛。

党项族不断地发展、壮大。随着私有财产的日益膨胀,党项首领与北宋王朝的矛盾也开始加剧。李继捧虽然归附宋朝,但族弟李继迁在契丹贵族的挑唆下,经常在夏州一带抢掠。辽朝在北汉政权瓦解后,就想勾结党项来夹击宋朝。

淳化元年(990),辽朝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在这之前还把皇室义成公主嫁给了他。辽朝不断地用结盟、通婚、封王的方法,把李继迁当做棋子来牵制宋朝。与此同时,宋朝则令李继捧回镇夏州,收抚李继迁。李继迁与李继捧,各受宋、辽王朝的支持和挑唆,时和时战。李继捧终于遭到李继迁的袭击,逃回宋朝后被囚禁。宋朝毁弃夏州城,李继迁遁居沙漠。

至道二年(996),李继迁在辽朝的支持下,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党项族人勇猛善战,骑射精通,宋军在沙漠中不敌,损失惨重。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重兵攻占了灵州,改称西平府。灵州是宋代西北交通的据点,也是黄河上游沿岸沙漠地带最肥沃的地区。

宋朝不愿丢失灵州,双方不停地展开激战。同一年,已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诈降,暗中集结兵力数万人,乘李继迁不备,大败李继迁。李继迁中箭逃回西平府,景德元年(1004)元月,箭创发作身亡,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继任之时,辽、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宋朝为了全力对付辽朝的威胁,对党项只能采取笼络的手段。

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封李德明为平西王,授以定难军节度使的虚衔。随后又赏1万匹绢,3万贯钱,1万两白银,2万斤茶叶。景德四年(1007),宋朝在边境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开设榷场,发展双方贸易。汉人用精美的缯、帛、罗、绮等丝织品和粮食换取党项的马、牛、羊、骆驼、毡、毯;用瓷器、生姜、甘草来换取党项的蜜蜡、麝香、羚角、肉苁蓉、红花、翎毛等。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边境的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商贩如织”的盛况。党项的社会经济也稳步地发展起来。

具有远见卓识的李德明,在休养生息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各项筹备。

他同时向宋、辽称臣,接受着接踵而来的封王晋爵:辽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宋则升李德明为中书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赐只有亲王和重臣才能赐予的“崇仁功臣”号。随后,辽封李德明尚书令,晋大夏国王,并与其子李元昊联姻。宋朝亦再次加封李德明为夏王。

宋、辽对党项的安抚政策,助长了李德明割据一方、建国称帝的欲望。他开始厉兵秣马,积极地进行各种准备。

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宋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采纳部下建议,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正式建立都城。宋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册立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皇后。其出行的规模仪仗,也和宋朝皇帝基本等同。

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病逝。

他虽然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已经为大夏国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23 

宋夏战争有哪几次著名的战役:三川口之役、

西夏国建立后,元昊没有像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那样,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为了能够掠夺到更多的邻国财富,转移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迫使宋朝承认他所建立的大夏国,他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宋战争。其中大战三次,使夏宋两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一、三川口之役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正月,元昊集中了10万优势兵力,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的汇合处。

这次战争的激战地点虽然在三川口,但元昊的主攻目标却是延州(今陕西延安)。之所以选择延州,是因为此处最容易突破宋军针对西夏的防线。相对其他壁垒坚固的地带,此处开阔辽远,防守薄弱,而且守将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都巡检李士彬贪暴,皆非军事指挥良将。

想要攻取延州,其外围的重要军事地点金明寨必先攻克。

镇守金明寨的将领正是李士彬。他是党项族人,勇猛善射,统领着18寨近10万羌兵,被延州人称为“铁壁相公”。

为了拿下金明寨,铲除李士彬,元昊费尽了心思。

他先用反间计,企图借宋人之手,轻取李士彬首级。他派人将书信、锦袍、金带投置在金明寨境上。书信说明,准备约同李士彬叛宋。不料计谋被鄜延副都部署夏随识穿。当有人怀疑李士彬对宋不忠时,夏随辩解道:“这是夏人用的反间计。李士彬与党项世代结仇,如果私下有约定,通赠遗,哪能让众人知道呢?”

元昊又用诱降之策,许以高官厚禄。结果李士彬怒斩来使,诱降之计亦败。

在接连碰壁之后,元昊再用诈降之计。

他派党项部族向李士彬佯装投降。李士彬接纳,并禀告知州范雍。范雍重赏李士彬,表示赞同。于是“投降者”络绎不绝。不久,元昊又派衙校贺真到延州诈降,很快就取得了范雍的信任。

贺真到金明寨后与诈降的党项部落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

见时机成熟,一切准备停当,元昊立即用突袭的方式出兵包围了金明寨,发起猛攻。原来诈降的士兵,群起响应。

李士彬闻讯,立刻披挂准备迎敌。由于好的马匹早已被调换,无法冲出重围,李士彬被内应者生擒,其子李怀宝也一同被捉。

元昊顺利占据了金明寨,并乘胜进攻目标延州。

延州又称赫连城。其城墙依山而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然而,此时延州城内只有铃辖内侍卢守勤率领的士兵数百人在镇守,兵力单薄。知州范雍急调在庆州的鄜延副总管刘平率兵增援,刘平星夜兼程,与石元孙等其他大将率领的几路人马相继赶到,在三川口以西安营扎寨。

元昊早已在三川口布下阵局,等待援军入瓮。

发现敌军已布下埋伏后,刘平立即指挥宋军奋力迎战,准备冲出包围。

激战中,刘平受伤,军队大乱。元昊见状立即以轻骑兵袭击宋军,宋军不敌。大将郭遵战死,刘平率领残部退至西南山下,设卡驻守。

深夜,元昊派士兵向刘平喊话,问:“主将在哪里?”刘平命部下不答。入夜四更,元昊派士兵大呼:“这么点残兵还不投降?”黎明时分,元昊再派士兵大呼:“你们投降不投降?不投降的话,全部都得死!”军心大乱。

李元昊率兵从山后发起攻击,刘平战败,与石元孙同时被俘。

三川口之役西夏大获全胜。

元昊随后攻打延州城,未能攻克。

此时,西夏其他各路军队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加上寒冬来临,天降大雪,夏军补给不足。元昊无心再战,下令撤军。

延州之围被解。

二、好水川之役

从延州撤军后,元昊将大军驻扎在金明地区,准备以之为基地,待扫清后路,再次攻宋。

宋朝则在三川口大败后,重新认识了西夏的国力,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宋仁宗先是撤换了败军之将范雍,将临阵脱逃的守将黄德和斩首,然后提拔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让他们共同管理军事防务。在做好了一系列防备工作后,宋军严阵以待。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二月,元昊再次发起对宋的进攻。

他亲自率领10万大军,从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直奔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韩琦得知西夏大军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后,急忙派大将任福领兵应战,同时又任命耿傅为参军,桑怿为先锋。令铃辖朱观、都监武英、泾州都监王珪等各率所部,在任福的指挥下,共同抵御夏军。

为了确保对夏战争的胜利,韩琦召见任福,命其率军从怀远城出发向西到德胜寨,向南到羊牧隆城,迂回敌后,以逸待劳伺机伏击,断其后路。临行前,韩琦再三叮嘱任福:“苟违节制,有功亦斩。”

元昊到达怀远城后,从谍报获悉宋将任福已经带兵向北进发,于是命大军趁夜色朦胧,向西南方向推进,在羊牧隆城南、瓦亭川东山地摆好阵势后,静待任福大军的出现。

宋将任福和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等率领轻骑数千,翻过六盘山,到达笄头山西麓时,遇上宋将常鼎、刘肃与夏军正在酣战。他不知是计,随即参战,斩西夏兵首级数百。夏军丢盔弃甲,抛下牲畜,假装败逃。桑怿、任福随后追赶,当晚,驻扎在好水川。

与桑怿、任福相隔五里远的地方,是好水川支流笼络川。宋将朱观、武英在此驻扎,与桑怿、任福约好明日在好水川口会师,一举歼灭夏军。

佯装败逃的夏兵,一直与宋军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引诱其追赶。任福兵分两路穷追不舍。第二日,朱观军在北,任福军在南,沿好水川继续追赶,一直追到笼竿城北,发现中了元昊的诱兵之计。

任福大惊,准备冲出包围,率兵沿好水川向西奔逃。

出六盘山后,士兵在路边发现了很多密封的泥盒,内中有跳动的声音。宋兵大奇,打开后,数百只系哨的鸽子冲天而起,在宋军上空久久盘旋。

一直静候的元昊见鸽子飞起,知道宋军进入埋伏圈。决定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宋军。他命将军克成赏率领5万人马围攻正在驻扎的朱观、武英所率的宋军;自己则亲自率部围歼任福、桑怿等军。

任福等率军准备决一死战。不久,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渐渐不支。任福下令突围,宋军左冲右突,没能破围而出。桑怿力竭战死,任福被夏兵围困,身中十余箭,血流如注。见大势已去,宋军小校刘进劝任福投诚自免,任福叹道:“我身为大将,战败了,只有以死来报效国家!”于是挥动兵器四棱方铁锏,挺身决斗。面部中枪后,任福无法再战斗,以手扼咽喉自尽,其子怀亮也战死。

在任福军被困突围的同时,朱观、武英的部队也陷入重围。

两军隔山虽然只有五里,却早已失去了联系,彼此不知对方的情况。

夏军分左右两翼包抄朱观、武英。幸好王珪率领千余步兵及时赶到增援,渭州都监赵津率骑兵也同时到达,才摆脱被围的困境。

宋军将四路大军合兵一处,准备向夏兵发起反攻。这时,元昊歼灭任福部后,从背面杀来。宋军顿时腹背受敌,乱作一团。王珪、赵津、武英、耿傅均战死,只有副将朱观率领1000余人,退守一处围墙之内,四向拼杀,得以幸免。

夜幕降临,元昊领军退去,宋军伤亡7万。

好水川之役,宋军损失惨重,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全部战死。宋廷震惊。仁宗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被贬为秦州知州;赠任福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王珪、赵津、武英、桑怿等均赠官,以告慰英灵。

西夏大获全胜,元昊踌躇满志。

战斗结束后,命随军参谋张元题诗以记之:“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诗的落款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对宋廷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这次战役后,元昊将军队驻扎在天都山,休养生息。

三、定川寨之战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闰九月,经过休整的元昊又一次发动了对宋的大规模作战。

这次元昊的主攻目标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决战地点选在定川寨。

定川寨在镇戎军西北面,“西控六盘山一带,太平兴国中置,东至州四十里,西赵林寨二十里,西南仪州制胜关三十里,北至山寨五十里”,地势十分险峻,是宋廷得以拒险的重要关隘。

好水川之役后,宋廷完全采取守势,将频发战事的今陕西地区划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大力提拔军事骨干,加强防务:以范仲淹知庆州,韩琦知秦州,庞籍知延州,王沿知渭州,分区守防,各负其职。

宋廷划分的四路中,泾原平坦辽阔,无险可守,是最为薄弱的地域。元昊所以选择泾原为突破点,因为这里除了地形有利外,渭州知州王沿既不熟悉边事,也不是一个具备指挥才能的人。

这一年,元昊采纳宰相张元的建议,从天都山出发,向南行进,准备攻取镇戎军后,经渭州深入关中。

元昊集合10万兵马,分两路进军。一路奔刘璠堡(今宁夏海原西南),一路奔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北),准备分进合击,于镇戎军会师。

知州王沿得悉西夏军从天都山大举出动,忙派泾原路总管葛怀敏率兵据瓦亭寨拦击夏军。按照王沿的部署,葛怀敏将在第背城安营扎寨,诱敌深入,伺机出击。

然而,葛怀敏率领缘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几名部将行至瓦亭寨时,没有遭遇夏兵,于是擅作主张,领兵向养马城进发。

与此同时,镇戎军统领曹英、泾原路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军都监李岳、西路都巡检使赵璘等也都领兵前来会合。此时谍报元昊军已进入镇戎军界,部将建议葛怀敏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速决,他们人数众多,势不可挡。现在的办法,应当以奇计制之,应该依靠马栏城布置栅栏,切断敌人退路,固守镇戎城,来保障粮饷通道,等到敌锐气衰竭了再去进攻,才能取得胜利。不然的话,必定会打败仗。”葛怀敏没有采纳。

并下令兵分四路——向进、刘湛出西水口,曹英、李知和出刘璠堡,泾原路都监赵珣出莲花堡(今甘肃隆德西),葛怀敏自己率军进击定西堡,四路并进,会师于定川寨。

葛怀敏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他的这种部署正中元昊心意:为了诱敌深入,元昊早已在定川寨做好一切准备,只等葛怀敏的主力到来。为了能全歼宋军,元昊还下令烧毁定川寨后面定川河上的木桥,断绝宋军退路;又派人切断流经定川寨的水道,使宋军无水可饮。

葛怀敏一到达定川寨,立即陷入埋伏,遭夏兵迎头痛击。

元昊亲率精锐部队,将葛军重重包围,分割围剿。混战之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会合于定川寨的几路宋军乱作一团,纷纷向西南寨内逃亡。葛怀敏的军队也争相强挤奔入寨,元昊趁乱率军掩杀,宋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葛怀敏被踩踏得昏死过去,幸好这时赵珣的骑兵赶到,击退夏军,葛怀敏等才得以逃入瓮城之内。

夜晚,葛怀敏与诸将商议向外突围。

葛怀敏引军退到长城边,发现道路已被夏兵截断。宋军再次陷入夏兵的重围之中。元昊率军四面夹击。葛怀敏、曹英等十余人全部战死。宋兵残部、马匹全部纳入元昊囊中,成为战利品。

定川寨之战,西夏又一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趁势挥师直捣渭州、攻城略地,最后满载而归。

连战连捷,西夏劫掠到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这并不能弥补西夏国内因战争而遭受的巨大损失:由于长期的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顿,不堪重负,西夏已无力再战。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宋夏开始议和。到次年(1044),正式达成和议。

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宋朝的西北局势暂时转危为安。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21 

没藏氏专权结局如何 毅宗是如何平定没藏家族的?

西夏王朝的建立,后族野利氏起了重要的作用。野利氏是西夏的名门望族之一,与当时的细封氏、房当氏、往利氏、米擒氏、费听氏、拓跋氏等都是党项族按姓氏划分的部落。野利家族中很多位尊权重的长者都是元昊的主要支持者,把持着西夏宫廷和军队的大权。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大臣野利任荣病死,景宗元昊悲痛欲绝,痛哭“失去了膀臂”。这一年,太子亡故,野利皇后之子宁令哥继太子位。后族野利遇乞驻守天都山,野利旺荣被封宁令(大王),后族势力盛极一时。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西夏由于频频进攻北宋,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无力再战。两国达成了议和。

北宋在双方休养生息的间隙,派出间谍,企图离间西夏。

他们设计陷害元昊的重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说他们私通大宋。元昊中计,下令杀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野利家族中的众多成员都受到了牵连,与野利氏结亲的其他氏族也遭牵连。

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元昊从皇后野利氏处得知自己中计,错杀后族重臣。为了安抚野利族人,他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接到宫中居住。

没藏氏聪慧貌美,进宫后不久,元昊便与其私通。野利皇后察觉,将没藏氏赶往兴州戒坛寺,让其出家为尼。虽然被赶出宫,元昊还时常去寺院探望,并经常偕没藏氏一起出游打猎。十年(1047)二月,没藏氏随元昊再次出猎,行至两岔河,生下儿子谅祚。谅祚出生后,不能待在寺院,便寄养在舅舅没藏谔庞家。没藏是西夏当地的大族,没藏谔庞即是没藏的族长,在当地极有威信。

同年(1047)三月,元昊封没藏谔庞为国相,总理政务。不久,元昊废黜野利皇后,夺太子宁令哥的妃子没移氏为皇后。

野利氏和没藏氏一样,是夏国极有权势的贵族。后族的废立兴衰,往往不仅是宫廷间的私事,而是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出任国相的没藏谔庞唆使太子宁令哥入宫刺杀元昊。元昊受重伤,次日死去。

元昊的亡故让没藏一族欢欣不已,没藏谔庞立即展开行动,先后处死了太子宁令哥及其母野利氏。随后,他又和大将诺移赏都等共立年幼的嵬名谅祚为帝(毅宗),尊没藏氏为太后。谅祚即位时仅3岁,政权被没藏谔庞独揽,其家族权倾朝野。

奲都五年(1061),已经15岁的谅祚日渐懂事,对没藏家族心怀不满。

此时的没藏谔庞仍然大权在握,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把女儿嫁给谅祚,立为皇后;为了进一步削弱谅祚身边汉人的势力,他还杀掉了谅祚的亲信大臣高怀正、毛惟昌。后来发展到谋划杀死毅宗谅祚,自立为帝。

同年,没藏谔庞的行动被儿媳梁氏告发。谅祚在大将漫咩的支持下,擒没藏谔庞父子,以谋反罪杀之,随后借机诛戮没藏家族。

他废黜了没藏皇后(没藏谔庞之女),改立汉人梁氏,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为国相,重理朝纲。

毅宗谅祚先发制人,很快消灭了没藏家族的党羽。没藏氏专权的局面亦随之告终。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21 

西夏仁宗为什么推崇儒术 仁宗为推行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

大德五年(1139),崇宗去世。16岁的仁宗继位。仁宗亲临太学祭奠至圣先师孔子,并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立庙祭祀。中国自汉代独尊儒术,唐代以后,代有封谥,但将孔子抬高到帝的高位,西夏始开其端。

夏仁宗(1124~1193),名仁孝,崇宗长子,元德六年(1124)九月生,大德五年(1139)六月继位,次年改元大庆。

仁宗刚刚执政,国内就遭遇了大变故:夏州都统萧合达据城叛乱。

萧合达是辽国人。贞观五年(1105),辽国天祚帝与西夏联姻,嫁宗室成安公主为西夏皇后,萧合达护从公主来到西夏。他勇猛善射,深得崇宗乾顺喜爱,于是留在西夏。夏与宋、金交战频仍。萧合达出征多次立下战功。乾顺赐其国姓,并提升为夏州都统,对其倍加器重。

天祚帝败落后,西夏向金国称臣。不久,成安公主去世。

萧合达派人远赴西域,期盼能够寻到辽国皇族耶律大石,没有能找到,就占据夏州,拥兵反叛。他联络到阴山和河东的契丹部落,企图拥立辽国的皇室后裔,再兴辽国。

大庆元年(1140),萧合达率领叛军进攻西平府,攻下盐州,直逼贺兰山阙。整个兴州府为之震惊。同年,仁宗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前往平叛。任得敬出师顺利,于十月间迅速克复夏州,继而进攻盐州。萧合达不敌,率部将逃奔至黄河时,被任得敬军诛杀。大庆二年(1141)六月,仁宗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国的慕洧、慕濬兄弟。

同年八月,西夏群臣为仁宗上尊号“制义去邪”。

仁宗在位的最初几年,西夏天灾人祸不断。随着叛乱被平息,国内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物价飞涨,一升米竟卖到百钱,百姓苦不堪言。

大庆四年(1143)三月,西夏都城兴庆府发生强烈的大地震,余震一月不止,官舍民房纷纷倒塌,数万人畜死亡。兴庆府余震尚未止歇,夏州又发生地裂,数丈高的黑沙从地下涌出,周边的林木、房舍全部陷落,损失惨重。

面对频发的地震、灾荒,百姓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起义反抗朝廷。

大庆四年(1143)七月,威州的大斌,静州的埋庆,定州的竾浪、富儿等部族人民,陆续揭竿而起,多者上万,少者有五六千人,他们攻劫州城县,各地连连告急。

仁宗采纳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对遭受地震、地裂灾害严重的兴庆府、夏州地区的百姓进行安抚:凡是家中因灾难死亡两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则免租税两年;受伤者免租税一年;房屋倒塌者,官府可以帮忙修复。大庆四年(1143)八月,仁宗再采纳枢密承旨苏执礼的建议,实行赈灾措施。对饥荒严重的地区,派诸州官吏前往视察,按灾荒轻重的程度,分发赈济抚恤。

面对揭竿而起的义军,仁宗派西平都统军任得敬用武装镇压和收买瓦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定。这样,威州、静州以及定州竾浪、富儿等部落的起义先后被平息。

仁宗在位时,在注意保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时,也努力发展与南宋的交往。

人庆元年(1144),仁宗派遣使者赴南宋朝廷祝贺天中节,贡献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等物品,恢复了同宋朝中断了近20年的往来。同年十二月,仁宗又向宋廷进献了金酒器、绫罗、纱縠等物,逐步密切同南宋的关系。

人庆元年(1144)六月,仁宗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多达3000人,比崇宗设立的“国学”人数增加了10倍。仁宗又在皇宫中设立“小学”,让宗室贵族7岁至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接受先进的中原教育。他与皇后还经常去学校察看,督促训导。

人庆二年(1145),仁宗命乐官李元儒,参照汉族乐书,结合西夏现行制度,重新修订国家乐律。新乐律编修成后,仁宗赐名《新律》。次年三月,仁宗尊汉人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建立孔庙,祭祀孔子。不久,仁宗又仿照宋朝科举制度,正式策试举人,并设立“童子科”,逐步完善通过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

西夏的印刷术也在不断发展。大量的文化与学术著作随之不断问世,如诗歌集《月月娱诗》,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圣立义海》,以及用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双解的辞典《蕃汉合时掌中珠》、韵书《文海宝韵》等,种类繁多,西夏的文化一步步走向繁荣。

在提倡以儒治国的同时,仁宗也注意到了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天盛年间(1149~1169),他专门组织人员编纂法典:在旧有法律的基础上,重新编修了20卷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一部参照唐、宋律令,结合了西夏实情,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军事法在内的综合性法典。新法典完成后,立即用西夏文刻印颁布通行。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20 

任得敬篡权西夏为什么没有成功 任得敬结果如何

任得敬,原是北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的通判。元德八年(1126)九月,崇宗乾顺进攻西安州时,任得敬献城投降西夏。

大德三年(1137),任得敬将17岁的女儿送给乾顺为妃。任妃美貌端庄,通情达理,入宫后,十分受宠。任得敬盼女儿早日成为皇后,便暗中贿赂朝中显贵及宗室掌权者,并买通了御史大夫芭里祖仁。

芭里祖仁伺机上表,请求皇上立后。乾顺征求朝臣意见时,大家均推荐了任妃。次年八月,任妃被册立为后。任得敬随即被提为静州都统军。不久,任得敬镇压部落起义有功,又改授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

大德五年(1139),崇宗乾顺去世,仁宗仁孝继位。

人庆四年(1147),任得敬上表请求由西平府入朝为官,遭到朝臣普遍反对。颇有野心的任得敬于是用金银珠宝贿赂讨好重臣晋王察哥。两年后,任得敬得以入朝,被封尚书令。次年十月,又晋封为中书令。天盛八年(1156)四月,晋王察哥亡故。

九月,任得敬升任国相。崇宗时期的皇室诸王在朝时,任得敬篡权的野心还不敢过于暴露。重臣晋王察哥一死,他便无所顾忌,骄奢跋扈,变本加厉,举朝为之侧目。秘书监王举对其恶性忍无可忍,提出弹劾,并弃官而去。群臣亦纷纷表露不满。

随着大权在握,任得敬逐渐无所顾忌,专横骄恣。在朝中肆意安插亲信,排挤其他大臣。

任得敬得势,其家族亦随之飞升:其弟任得仁任南院宣徽使,任得聪任殿前太尉,任得恭任兴庆府尹,侄儿任纯忠则为枢密副都丞旨。任氏家族显赫一时。他们随意打击、陷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朝臣,飞扬跋扈。

仁宗皇帝一再对任得敬姑息、容忍。天盛十二年(1160),再次晋封其为楚王。任得敬出入仪仗,与君王等同。

位高权重的任得敬渐渐不再把仁宗放在眼里。

他对仁宗皇帝实施的儒学治国十分厌恶,于是上疏请求废弃学校,疏中称:“经国在乎节俭,化俗贵有权衡。我国介在戎夷,地瘠民贫,耕获甚少。今设多士以任其滥竽,糜廪禄以恣其冗食,所费何资乎?”“望陛下一切罢之。”仁宗没有采纳。

天盛十七年(1165),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野心逐渐膨胀,准备占据兴州、灵州地区。于是征发民夫10万,修筑灵州城,并在自己驻扎的翔庆军司修建宫殿。动工之时,正值盛夏酷暑,役夫劳累不堪,怨恨之声不绝。

由于仁宗推广儒学,重文轻武,任得敬得以领兵20余年,渐渐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为其篡权裂国做充分的铺垫。

天盛十八年(1166),任得敬开始试探金国统治者的态度。

他以旧属夏国的庄浪族之陇逋、庞拜二门违命作乱为由,向金朝告知将出兵讨伐,金世宗未许。十月,任得敬出兵袭击已归附金朝的庄浪族吹折、密臧二族,并劫掠其人畜、财物,金国未有反应。

天盛十九年(1167)十二月,任得敬生病,仁宗皇帝派使者到金朝为任得敬请名医诊治。病愈后,仁宗派谢恩使任得聪去金国答谢,任得敬亦附表及礼物致谢。金世宗洞悉任得敬附表进贡之意,回绝西夏使臣,“得敬自有定分,岂宜紊越!”

任得敬得知金朝不可信赖,于次年五月,遣使至四川,密约南宋宣抚使虞允文发兵袭击吐蕃。打算以进攻吐蕃为借口,将灵、兴州附近的兵力调离。七月,任得敬再派使者携帛书去四川联络时,被夏兵截获。仁宗心生疑窦,向金国密报。

至此,任得敬分裂西夏的野心昭然若揭。

乾祐元年(1170)四月,任太后去世。任得敬再无所顾忌,立即胁迫仁宗皇帝将夏国西南以及灵州周边割让给自己。仁宗无奈答应,并遣左枢密使浪讹进忠、翰林学士焦景颜到金国,为任得敬请求封册。

夏国使臣到金国后,向金世宗求取册封。金世宗意识到仁宗皇帝被佞臣逼迫,于是对使臣及朝中大臣说:“有国之主,岂肯无故分国与人?此必权臣迫夺,非夏主本意。况夏国称藩已久,一旦迫于贼臣,朕为四海主,宁容此耶?若彼不能自正,则当以兵诛之,不可许也。”

金主的干预,令任得敬心生畏惧。于是他与兄弟任得仁、任得聪等密谋应变。仁宗皇帝则因得到了金主相助,决心铲除任得敬。

乾祐元年(1170)八月,仁宗皇帝暗中聚兵,设计诛杀了任得敬及其党羽。次年十一月,在外驻守的任得敬侄儿任纯忠,逃往金国北境,被当地部族杀死。外戚任得敬的篡权阴谋以失败告终。


!admin 发布于  2023-3-10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