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梁武帝为什么饿死
梁武帝统治南朝的时候,曾经收留过一个降臣叫侯景。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侯景就起兵作乱,反过头来打梁武帝。梁武帝措手不及,被侯景围困在台城里,身边只剩下一个心腹太监。这个太监也要去打仗了,他知道皇帝胆子小,手脚又笨,临走时,把他藏在台城的城门洞里,还替他弄好了米和柴,又把鸡鸣寺里的长明灯点着了拿来挂在城门洞里。安排好了,才出去打侯景。
那时,两边打得正热闹,谁也顾不得来看梁武帝。梁武帝一个人在城门洞里,等了一天一夜,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吃东西,望着现成的柴和米,就是不晓得怎么烧。又等了两天,梁武帝饿得浑身无力,倒在石凳子上,两眼望着那盏长明灯发呆。
到了第四天,侯景的兵退,那个心腹太监急忙赶回城门洞里来看梁武帝。进去一看,嘿,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还是原样子,梁武帝呢,躺在石凳子上,饿得动也不能动了。他连忙拿柴凑到长明灯上点火烧饭。梁武帝睁开眼睛一望,才懂得灯上也能点火,叹一口气说:“早知道灯与火一样,我也饿不成这个样子了。”说完,头一低,气绝身亡。
梁武帝为什么提倡素食
在古代时候,最令人向往的职位应该就是要当皇帝,身为皇帝可以拥有金钱和美女还有权利等,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担当的,因为当皇帝的风险性还是很高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个高寿的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在年幼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在位期间更是政绩显着,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的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的用好人才,而梁武帝很喜欢的东西则是佛法了,在位期间多次出家要当和尚,而且40年的时间里为碰过他的妃子。
他的第一次出家耗费了3天时间,回宫之后就开始就下旨要大赦天下,希望可以凭借他的善心感化那些做坏事的人。他第二次穿了僧人服打算出家,知情的臣民对他的做法很是慌乱,后来他被臣子用金钱从佛祖那边赎了回来。那之后这位又进行了两次出家,不过最后都是回宫再次做皇帝,而臣子们因为赎回他花费了4亿多的钱财,可以说梁武帝对于出家是很向往的。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关张封王
桃园三结义是人们熟知的经典故事,它说的是,东汉末年决心匡扶汉室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结拜成了兄弟,最终,他们一起漂泊、一起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尽管在史书中,这三人并没有真的结拜,但也有着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可见,不管是史书还是小说中,刘备与关、张二人都是十分亲密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并将关羽、张飞二人分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并都“假节钺”,也就是赐予他们战时遇到状况自行决策的权力。后来,刘备又在两年后登基,当了皇帝后,张飞被升为了车骑将军。可是,我们知道,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将开国功臣中的许多都封为了王,而关羽、张飞在蜀汉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却没能封王。那么,刘备为何不肯给关羽、张飞封王呢?
其实,这一切还要从“白马之盟”说起。秦朝刚灭亡后的天下形势,原本是西楚霸王项羽占据优势,而刘邦为了取得胜利,便大肆拉拢其他诸侯,最终,汉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刘邦还是不得不将许多功臣、诸侯封为王,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彭越、英布、韩信等。尽管分封之初中央与诸侯王之间还算和谐,但时间一久,问题便产生了。
一方面,刘邦内心并不信任这些诸侯王,另一方面,确实有些诸侯王不满足于自己的待遇,于是心存异志。不久,或是因计划败露,或是被刘邦逼反,曾经的诸侯王们便被刘邦先后剪除。到了刘邦晚年,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召集群臣,杀白马来进行约定,其中的一条内容便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之后,汉朝传承近四百年,只有吕后专权时封诸吕为王、东汉末年曹操独揽朝政,逼汉帝册封自己为魏王等少数情况下,才没有践行这一约定。刘备自诩皇亲国戚、汉室正统,他当然不会不顾先祖刘邦定下的规矩,硬要册封并非同姓的关羽、张飞为王了。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刘备不肯,而是为了尊重祖制,刘备不能封关、张为王。
当然,践行白马之盟是主要原因,但或许并非是唯一的原因。毕竟,曹操、孙权都先后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吴王,至少在当时保持着正统地位的献帝都已经开了先河,加上身在乱世,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刘备就算是封几个异姓为王恐怕也招不来太多的非议。笔者猜测,或许他还有着其他的考虑和原因。
举例来说,或许刘备是考虑到,如果将关羽、张飞都封为了王,那么同样立下不少功勋的其他功臣心中难免不满,而要是为了安抚他们而大肆封王,无疑是对祖制的大不敬,要是只封一个两个,那么还算是特殊嘉奖,而一旦王位成了“烂大街”的东西,无疑会造成权力泛滥,影响朝政的稳定。
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揭秘
一提起女皇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可能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了。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武则天之前,还有个女人当过皇帝,只是因为各种因素她们不被后世承认。
北魏太后胡充华本是北魏宣武帝的妃子,宣武帝久居帝位却无一子,因为北魏有一条在现在看来非常残戾的规矩——但凡妃嫔为皇帝生下孩子,为防止后宫干政,生下孩子的女人都会被处死。
胡充华仗着宣武帝对她的宠爱,当他人都处心积虑研讨避孕的方法时,她却英勇的生了一个儿子元诩。按理说应该秉承祖制送胡妃归西了,宣武帝却一反常理,留下了胡充华的性命。直到元诩登基,胡充华成为太后,便再也没有人敢让太后去死。
当时的元诩只有6岁,胡充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权力,然而她并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在坐拥皇权后,其天性中追求奢靡的阴暗面很快就暴露无遗,她大肆崇佛却又荒淫无节,将朝政之事交予自己的男宠。
北魏在短短十余年间逐渐走向衰落,直到引发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北魏分为成东西两魏,一代艳后才殒命河川。然而就在河阴之变前夕,其子孝明帝逐渐年长知事,深感胡太后所为势必将王朝带上毁灭之路,决心自己执掌国政。但胡太后却继续宠用私党,常借故诛杀孝明帝的近臣。
公元528年,孝明帝的潘嫔生了一个女儿,胡太后却对外宣称生了—个皇子,并大赦天下以示庆祝,后又将孝明帝毒死,宣布‘皇子’登基为皇——这就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北魏殇帝。
然而不久胡太后又立下,自己的幼子元钊为帝,而这位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襁褓中被胡太后毒死,这也是她不被后世承认为皇的原因。这位女皇匆匆登基又匆匆退位,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因此历史上关于这第一位女皇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她作为第一位女皇的历史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
韦孝宽:南北朝最强守城名将结局
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韦孝宽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
他二十岁时,遇到萧宝夤在关中发动叛乱,于是他前往都城洛阳,请求朝廷让他作为大军的先锋前去平定叛乱。朝廷很欣赏他的这种行为,便任命他为统军。随冯翊公长孙稚挥师西进,每战皆有功,因迁为国子博士,任华阴郡太守职。恰好侍中杨侃担任大都督,出京镇守潼关,让韦孝宽做都督府司马。杨侃对韦孝宽的才干感到惊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公元531年—532年,韦孝宽为都督,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因功任析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二人关系甚好,而且政绩出众,被荆州吏人称为联璧,传为美谈。后宇文泰掌西魏政,以韦孝宽为弘农郡太守,随宇文泰俘东魏大将窦泰,于颍川破东魏将任祥、尧雄,攻克东魏豫州城,俘刺史豫州冯邕。伪造敌将牛道恒之笔迹,离间并俘获东魏段琛和牛道恒诸将。
韦孝宽为人多智善谋,善于使用间谍。571年正月,北齐名将斛律光在汾北筑13城,拓地500余里。韦孝宽自玉壁发动攻击,但为斛律光所败。由于斛律光善于用兵,韦孝宽对其颇为忌惮,因此命令手下谋士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一斛。还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引自《周书·韦孝宽列传》)。
当时任北齐宰相祖珽与斛律光不和,又趁机添油加醋:“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叫儿童歌之于路。然后在齐帝面前诬陷斛律光:“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引自《北齐书·斛律光列传》)。又以斛律光违令率军入京之事为借口,说斛律光蓄意谋反。天和七年(572年)七月,斛律光被诛。
韦孝宽闻名在玉壁之战。当时高欢率东魏大军连营数十里,攻玉璧城,昼夜不停。韦孝宽则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于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孝宽则于城楼之上缚木加高,令始终高于土山,并多备战具以御之。东魏军于城南挖掘十条地道,又用“孤虚法”,集中兵力攻击北城,昼夜不息。北城向来是天险,韦孝宽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
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造“攻车”撞击城墙,所到之处,莫不摧毁。虽有排楯,也无法抵挡。韦孝宽便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缓冲之,城墙因未受损。东魏军在城四周挖掘地道二十条,用木柱支撑,然后以油灌柱,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
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东魏军尽用攻城之术,但皆被韦孝宽所破。高欢攻城五十天,士卒死亡七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当时有陨石坠入东魏军营中,东魏军惊惧,高欢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玉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作战中,韦孝宽足智多谋,因敌设防,指挥果断,纵使高欢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西魏文帝元宝炬特派殿中尚书长孙绍远、左丞王悦前去慰问,并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读韦孝宽之史,既叹于其用兵之随机应变,变化无穷,亦奇于其历三朝之替,经昏明之君,以不世之功而能善终,此诚古大将中所稀见。而细读韦孝宽之史,则知其为大将,君明则武,君黯则退,能和众人,能得众心,为人直而温和,三代之替,始终得形势之要,择得天下之助者而效命从功,此诚其“战略”判断之明也。以此可见,真名将者,非但料敌于明,善于战阵,更需择君于明,建功于有为之君,此秦王翦和汉马援之属。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一、南朝
宋朝(420-479年)。宋朝系北府军将领刘裕所建。东晋末年,世家大族越来越腐化堕落,失去了政治能力,成了一群柔弱无能、只会清谈的寄生虫。社会上爆发了孙恩、卢循大起义,几乎将东晋摧垮,刘裕从下级军官起家,一步一步掌握了北府军大权,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刘裕掌权期间进行了两次规模庞大的北伐,消灭了南燕、后秦,击败北魏,南朝疆土扩展到黄河一线。宋朝国力强盛,一度出现元嘉之治的局面。但北朝北魏亦迅速崛起,宋朝屡次北伐无攻而返,还丢掉了山东、河南。刘宋后期屡屡发生内讧,皇族自相残杀,国力日渐衰弱,后被南齐取代。
南齐(479-502年)。该朝由宋大将萧道成所建。刘宋后期君权孱弱,各地的实力派不服从中央指挥,加上后废帝倒行逆施,萧道成遂乘势篡位。南齐开国不像宋朝宏大,无论对北朝作战还是内政建设都乏善可陈。倒是宗室内斗有样学样,齐高帝、武帝二代尚可,之后数位皇帝都被明帝萧鸾屠杀。待明帝一去世,其国便迅速败在了荒暴的东昏侯手中。齐朝之所以称南齐,是为了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
梁朝(502-557年)。南齐末年政治昏乱,雍州刺史萧衍趁势起兵,攻灭了东昏侯,建立梁朝。萧衍无论文才武略,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梁朝开国后,北魏趁火打劫发动南侵,梁军在武帝萧衍的指挥下坚决顶住了北军进攻,后来在淮河一线连续取得辉煌胜利,恢复了宋、齐两代失去的部分领土。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7年,为南朝诸帝之冠,他本人年龄也高达86岁,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年龄第二大(仅次于清乾隆皇帝)。梁武帝统治后期逐渐变得昏庸,朝政被奸臣把持,土地兼并加剧,新兴的江南本地豪强割据一方,加上梁朝实行了分封宗室的错误政策,梁朝末年分裂倾向十分严重。北朝叛将侯景引兵南下,引爆了梁朝的社会矛盾,梁武帝被乱军生擒,一度强大无比的梁朝终于灭亡。
陈朝(557-589年)。梁末侯景之乱中,梁朝大将王僧辩、陈霸先联手消灭了叛军,陈霸先又袭杀王僧辩,建立陈朝。由于侯景之乱时北朝趁火打劫,南朝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以及益州和汉中,疆域局限于荆州以南、三峡以东,面积仅是宋朝极盛时的三分之一。陈武帝、文帝两代励精图治,一度形成“天嘉小康”的局面,到了陈宣帝时,国内出现盲目乐观倾向,不自量力地举兵北伐,结果先胜后败,被北周尽灭其主力。后主陈叔宝在位时不修德政,只知享乐,陈朝国力与隋朝逐渐拉大,终于在“王气在此”的迷之自信中,被隋朝灭亡。南朝数百年的历史就此告终。
二、北朝
北魏(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后,先建立了代国,该国一度被前秦灭亡。十六国末期,拓跋部死灰复燃再次建国,不过这次改国号为魏,为了与三国曹魏区别,因其最被定都平城,称其为北魏。北魏以武开国,扫荡了后燕、北燕、大夏、北凉等小国,号称小国收割机。魏孝文帝继承诸胡汉化倾向,致力于汉化,使当时的洛阳成为中国最昌盛的文化之都。但汉化政策步子过大、节奏太快,引发北魏各阶层特别是军功阶层的强烈抵制,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的逐渐严重,北方六镇的军民发动起义,几乎摧垮了北魏王朝。
东魏(534-550年)。北魏末年契胡族首领尔朱荣平灭六镇流民军,控制住了北魏皇帝,尔朱氏部下大将高欢趁势起兵,反噬尔朱氏,迁北魏都城于邺城,另立孝静帝为主,是为东魏。东魏元氏皇族从始至终都是傀儡,没有掌握过一天政权。权臣高欢发动了五次规模空前的大战,企图消灭西魏统一北方,可惜未能成功。
西魏(534-557年)。高欢迁建东魏,北魏的末帝孝武帝则跑到关中依附军阀宇文泰,结果从天下共主变成了关西的小皇帝。西魏同东魏一样,也只是权臣的傀儡。四位皇帝孝武帝、文帝、废帝、恭帝全都被废杀。
北齐(550-577)。高氏控制了东魏,高欢死后,其子高洋篡魏建立北齐。北齐控制着北方最繁荣的地区,范围大概包括今河北、山东、内蒙、辽宁全部,山西、河南、江苏、安徽大部和湖北一部,实力数倍于西魏北周。但北齐始终没有解决好民族矛盾和腐败两大问题,加上皇帝更迭过于频繁,后期的武成帝和后主都是毫无作为的昏君,国力渐渐被死敌北周超越,终于被其灭亡。
北周(557-581)。鲜卑宇文部建立北周,在北朝堪称传奇。宇文泰起家于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他以武川军人为核心,凝聚起一个混合鲜卑、诸胡和关陇汉人豪强等势力的军事政治集团。这集团,就是被国学大师称之为“关陇集团”的著名历史大IP。关陇集团极富活力和创新力,他们以关中陇右为基地,力抗东魏北齐数十年,先后创立府兵制和六官制,采取小口慢吃的方式连续吃掉南朝大片领土,加上连续三代执政者太祖宇文泰、权相宇文护(宇文泰之侄)、武帝宇文邕(宇文泰之子)都延续了同样的政策,特别是武帝励精图治,采取灭佛行动释放生产力,国力一举跃升,发兵消灭了宿敌北齐。
就在武帝试图举兵讨伐突厥时,他突然暴病去世,继位的周宣帝是个昏君,胡作非为了一年多便去世,北周大权遂被外戚杨坚窃取。然而北周已经打下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后来隋朝灭陈,用的基本都是北周的老部队。关陇集团人物繁盛,隋唐两代帝王都是从该集团中产生。
中国历史最残忍荒唐的帝王揭秘
高洋,字子进,高欢的第二个儿子,生母娄昭君,北齐的开国皇帝。传说,娄母怀孕的时候,每到夜晚屋里都会有一层红光笼罩,所以给他起了个鲜卑名字叫侯尼干,翻译过来就是极有品相的意思。高洋聪慧机敏,寡言善断,遇事谦让大度,从不与人计较,看似木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鸿途高远的心,属于那种大智若愚、城府极深的人。
公元547年,高欢病逝,高澄接手朝政,高洋跟在兄长身边,成了他的左膀右臂。高洋脸庞大、皮肤黑,经常被高澄嘲笑。有一次,高澄去找一位大师给自己看面相,恰好高洋跟在他身后。高澄问大师自己是否有当皇帝的面相,不料大师指着他身后的高洋说:“此疯子,有帝王之相”。高澄回头看了看高洋,哈哈大笑,拂袖离去。高澄虽然嘴上不说,其实心里早就对高洋了有了猜忌。高澄为了试探高洋,当着他的面多次欺凌他的老婆李祖娥。高洋不惊不怒,隐忍不发,成功的化解了高澄对他的猜忌,保护了自己。
公元549年,高澄被家奴刺杀,由于事发突然,众人不知所措,唯独高洋沉着应对,一边指挥卫队捕杀刺客,一边接手东魏朝政。次年,篡东魏建立北齐,史称文宣帝。高洋登基之初,勤勉自律,厉行改革,军政要务,亲自决断。选人用人不问出身,只看能力,合州并县,删减没用的闲职,严惩贪污腐化。一时间官场清明,能臣勇将人尽其用。在民间,兴农业,建学校,减轻农民负担。每逢战事高洋都亲临战场指挥战斗,多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南梁等的入侵,可以说是军功至伟。
公元555年,此时的北齐,国内四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高洋居功自傲,意志也开始变得松懈,由勤勉走向荒淫暴虐。高洋的行为就像是年少时受到的压制,猛然间爆发出来一样,从一代英主变成了嗜血的猛兽。不仅沉迷酒色,而且嗜杀成性。每喝必醉,每醉必杀人,有时候兴起,就随便从众大臣中挑选一个直接给杀了取乐。高洋还时常从民间搜罗美女入宫,让身边的亲信跟美女当众淫乐,谁的姿势不好看就直接杀掉,然后砍下四肢,扔到火里烧或者扔到河里喂鱼。
高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薛贵妃,高洋在一次喝醉之后直接把她给杀了,而且还把她腿上的一块骨头做成了琵琶,自弹自唱痛哭流涕。还有一次他醉酒之后,跑到皇后李祖娥的母亲家里,一箭射穿了老岳母的腮帮子,并用马鞭抽了一百多下才扬长而去。更可气的是,高洋一次醉酒之后,掀翻了娄母的坐榻,把自己的生母都给摔伤了。虽然酒醒后,向母亲负荆请罪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喝酒了,但是最终也没有戒酒成功。如此种种恶行,简直是罄竹难书。公元559年,高洋终因酒色过度,暴毙身亡,时年仅三十四岁。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冉闵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被很大部分网友称为冉闵大帝,其最重要的功绩是在五胡乱华中拯救汉人,被视为汉人的救世主。冉闵何许人也?说来也挺讽刺,身为汉人救星的冉闵出身是胡人石虎的养子。这个石虎用两字形容,“魔头”,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魔头。石虎羯族人,后赵开国皇帝,一生当中嗜杀如命,干过最“伟大”的功绩是:一次性抓了20万汉人女子,而后命兵士对其施暴,完事后当成“两脚羊”宰割作为军粮食用。据《晋书》记载:夕则奸淫,旦则烹食,所留尸体堵塞了易水河,河水殷红殷红。
石虎死后,后赵大乱,石虎的儿子们想假借冉闵能力稳定后赵,答应冉闵只要后赵稳定下来,我们推你做皇帝。哪想,稳定下来后,石虎的儿子们卸磨杀驴,纠结一帮羯族军队攻打冉闵,冉闵当然不甘心,就除掉了石虎的儿子们,可他这么做成为胡人们的共同仇敌。于是冉闵听从谋士意见,颁布“杀胡令”打出“胡逆乱中原,天下共讨”的旗号。冉闵这样做确实为自己召到了不少盟友,比如那些深受胡人压迫的汉人平民。
冉闵这样做多少带有投机成份,冉闵以前可是胡逆的急先锋,为了稳固自己地位,抛弃胡人盟友。但客观上说,冉闵这样做也算是间接拯救汉人。《晋书》记载:永嘉之乱,匈,羯等胡人军队掠地千里,烧杀抢掠,中原汉室十室九空。据后世史学家研究到:“冉闵灭胡时,中原汉人只剩400多万人,而西晋建国初期可是有2000多万人。”还有一组数据,冉闵未杀胡前,胡人在中原约有500万人,经过杀胡后,急剧降到了不足200万人。
为何冉闵进不了课本,冉闵对于汉人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屠胡行为放在今天,则成了专家眼里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专家进一步说道:既有民族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考虑到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要注意团结,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当然得做出一些牺牲。而且冉闵在那个时候并不出名,连最为正统的东晋王朝都视冉闵为无知小丑,历代史官和史书都不曾详细记载冉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