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冉闵汉族会灭亡吗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冉闵出生于乱世,被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后赵的国君石虎收为养子。而胡人政权对当时的北方的汉人非常残暴。比如: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

  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而石虎也残酷对待汉人,他驱使汉族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当时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

  可以说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当时的北方汉族死伤惨重,所幸,冉闵推翻了后赵政权,并且发布了杀胡令,使北方汉人有了喘息的机会。所以冉闵确实是对我们汉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不过可惜公元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个对待汉人很残暴的民族)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但冉闵死后,是书上有一段神奇的记载:

  永和八年(352年)五月初三日,慕容儁把冉闵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没办法,心中十分惶恐,于是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追封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就降下大雪。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当时的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5 

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495年5月26日(农历495年4月17日),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

  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语。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5 

历史上最惨朝代:十个皇帝全都惨死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皇帝是当时最高危的职业之一。尤其南朝梁从“梁武帝萧衍”到“思皇帝萧庄”共经历的10位皇帝,全部惨死,及其凄惨。南梁建于502年。548年后朝局一直混乱,9年时间,就换9位帝王。

  1.梁武帝——萧衍

  萧衍,南朝梁创立者。为政初期励精图治,改革政治弊端,是一代明君。步入晚年后沉迷佛教,为政懈怠,以至爆发“侯景之乱”。萧衍最终被侯景困在建康台城,在饥渴交攻的惨境中去世。

  2.梁太宗简文皇帝——萧纲

  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同时也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个性优柔寡断。在台城攻陷之后,成为叛将侯景的俘虏,后又被侯景立为傀儡皇帝,在位两年后(公元551年)仍被侯景害死。

  3.临贺王——萧正德

  在侯景之乱期间,公元549年,萧衍之侄,临贺王萧正德也曾自立为帝。没多久,侯景就攻破台城,废萧正德降为大司马,同年,萧正德便被侯景所杀。

  4.豫章王——萧栋

  萧栋是梁武帝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因萧统英年早逝,故帝位传给萧纲。551年,侯景害死萧纲之后,立年轻的萧栋为帝。四个月后,侯景窜梁自立,便囚禁了萧栋。而后梁元帝诛杀侯景收复建康之后,为了帝位将萧栋沉水杀死。

  5.南梁汉帝——侯景

  侯景本是北魏鲜卑化羯人,一直在东魏丞相高欢手下为官。547年率部投奔大梁,548年便发动“侯景之乱”起兵叛梁。三年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称帝第2年,侯景就被陈霸先和王僧辩击败,在逃亡过程中,侯景被部下所杀。

  6.武陵王——萧纪

  萧纪本是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在萧衍被侯景囚杀后,于552年在成都自立为帝。2年后,北魏和梁元帝一起攻打成都,萧纪战败被梁元帝部下樊猛所擒。之后武陵王萧纪与其子萧圆满被樊猛杀死。

  7.梁世祖孝元皇帝——萧绎(梁元帝)

  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与文帝萧纲和武陵王萧纪是兄弟。萧绎是一个很有韬略和私心的人,在侯景之乱是,他不去救援建康城,反而先攻打自己自己的亲人,然后令王僧辩南下建康平乱。称帝后,为稳固皇位竟然联合敌国北魏,攻打弟弟“萧纪”。554年,因疆域问题与北魏发生战争,萧绎战败投降,不久被萧詧用土袋闷死。

  8.闵皇帝——萧渊明

  萧渊明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在侯景之乱前,因为讨伐东魏战败,萧渊明被高澄俘虏。后来由于梁元帝萧绎被北魏诛灭,当时的齐帝高洋(高澄之弟)便归还萧渊明回梁,并拥立他为梁帝。公元555年萧渊明登基。同年,陈霸先叛乱,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之后萧渊明因毒疮发作而死。

  9.孝敬皇帝——萧方智

  萧方智是梁元帝萧绎第九子,555年陈霸先叛变,立小儿萧方智作为傀儡天子。2年后陈霸先就强迫萧方智禅位与他,称国号“陈”。立国55年的南朝梁就此灭国。556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终年十六岁。

  10.思皇帝——萧庄

  萧方智被陈霸先杀害后,南梁湘州刺史王琳,拥立梁元帝萧绎长孙萧庄为帝,史称“残梁”。当时萧庄不过九岁,军政大权尽在王琳手中。560年王琳在伐陈之战中战败,与萧庄一起逃到北齐,萧庄领梁王封邑。577年北齐被北周消灭,29岁的萧庄在齐都自缢而终。南梁朝的10代皇帝,皆被人害死。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4 

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共有几个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无疑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诸葛亮能言善辩,面对东吴诸儒的诘问,他从容答复、游刃有余,令东吴诸儒满面羞愧、不能应对。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诸葛亮身上,但是群儒都是谁?他们分别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下面小编给大家一一介绍他们。

  1、张昭。三国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当初陪着孙策横扫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周瑜并成为江东的“萧何”和“韩信”。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和周瑜,并嘱咐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权之所以能够在江东站稳脚跟,绝大多数的功劳是因为张昭。孙权称帝后,张昭一度被孙权疏远,不肯让他做东吴丞相,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

  2、虞翻。东吴的老臣,在孙策刚起步时就跟随孙策,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长矛,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又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他参与了吕蒙偷袭荆州,其中吕蒙白衣渡江之计就是他提出来的。

  3、步骘。他是孙权很亲近的人,最初避难江东,于孙权统事后,被召为主记。有一段时间他遍游吴地,后被任命为征南中郎将。在平定交州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广信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赤乌九年(246年),代陆逊为丞相。步骘驻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

  4、薛综。他的老师是东汉末年鼎鼎大名的刘熙,他是当时名儒,著有诗赋难论数万言,集为《私载》,并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多次劝阻孙权不要穷兵黩武,当然孙权很敬佩他,深得孙权的欢心。孙权称帝后,他担任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任。

  5、陆绩。他是东吴第四代大都督陆逊的父亲,也是三国时期孝的代言人。他和孔融被称为三国年少就懂得孝道的人,孔融让梨来体验对长辈的孝顺,而陆绩怀桔遗亲来孝顺他的母亲,他们都被世人所敬仰。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

  6、严峻。关于三国的历史他的描述少之又少,只知道他是三国东吴的一个宦官,而且只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草草的漏了一下脸。他年少时曾师从左慈学习补导之术,也算是半个神仙的弟子了。

  7、程德枢。他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他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他是一代儒学大师,孙权经常听他讲儒学的思想,并令其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整个东吴。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4 

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三国演义》第93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得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之后,魏主曹睿急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20万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阵之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

  不料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尽管王朗大谈“天命”,要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却丝毫说不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痛斥一番,被骂成依附叛逆、罪恶深重、不知羞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诸葛亮还严厉质问他:“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又羞又怒,竟“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其实,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和《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即“一出祁山”),而扬言要由斜谷道取郿城,命赵云、邓芝出箕谷以为疑军。

  魏国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抵御赵云,魏明帝曹睿亲镇长安,命右将军(按: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应为“左将军”)张郃抵御诸葛亮。张郃大败蜀军前锋马谡,诸葛亮撤回汉中。由此可见,“一出祁山”时,曹真根本没有与诸葛亮交过锋。

  其次,《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云:“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从“出秦川”三字来看,当是指建兴六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陈仓。这一次,战事由曹真指挥,但在第一线抵御蜀军的是陈仓守将郝昭,前去增援的则是曹真部将费曜等;曹真身边倒是有军师,但军师却是杜袭,而王朗则已在这年的十一月去世了。

  再次,综观王朗的一生经历,不仅从未任过曹真的军师,而且从未与蜀军对阵,更谈不上与诸葛亮进行舌战了。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史实来看,都不存在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性。

  不过,罗贯中虚构这个情节,也不是毫无因由的。原来,王朗在曹丕篡汉之际,曾积极上表劝进;曹魏建立后,他更是官运亨通,先后任司空、司徒,位居三公。他自以为攀龙附凤,卖力地吹嘘曹魏代天受命,堪称“正统”。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他曾写信给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

  又以老朋友的身份写信给蜀汉司徒许靖(其实许靖这时已经去世),要许靖说动刘禅,“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注引《魏略》)。为此,诸葛亮曾写了一篇《正议》,严厉驳斥了王朗和魏国其他大臣的劝降之辞。在“拥刘贬曹”的罗贯中看来,王朗为虎作伥,应该不得好死;加之王朗恰好死于诸葛亮首次北伐那一年,于是信手拈来,巧加点染,为王朗安排了一个极不光彩的结局。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3 

上方谷下雨诸葛亮为什么算不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中,诸葛亮五丈原火烧司马懿很好地诠释了这句俗语在现实中的完美应用。连诸葛亮自己都在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这段故事吧,大雨浇灭了诸葛亮精心策划燃起的大火,使得司马懿一家成功脱险,这难道是幸运之神站在了司马懿的一边吗?另外,诸葛亮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有雾,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没算出有雨啊?这难道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他因呢?其实,这就是小编今天想要与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诸葛亮究竟有没有算出会下雨呢?

  这场战役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上方谷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后,诸葛亮因劳成疾病逝。这次战斗诸葛亮用智慧火困司马懿一家,可惜苍天助曹不助汉,在这大火围困到司马懿一家时,忽然天降大雨让司马懿逃脱了。后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上方谷突降大雨,究竟是为何?诸葛亮先生真的没有算到吗?就小编个人的观点而言,我觉得孔明先生应该是算到了的,毕竟那样一个充满智慧,满腹经纶的人,这些地理知识还是应该了解的。其实上方谷突降大雨是因为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间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以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

  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结。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

  小编相信诸葛亮先生在使用这个计策之前一定是考察过这里的地形地势的,毕竟那样一个谨慎的人,这些工作是一定会做的,所以这些地理知识他一定是了熟于心的,但是他仍然选择走了这步棋,小编猜测或许是当时局势所迫,必须尽快引出司马懿并且消灭他,尽快夺取汉朝的天下。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也可以说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若无雨他就成功了!但是天公不作美,助曹不助汉。实在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说了上方谷成雨的主要自然原因和我个人对于诸葛先生心里的一些猜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一些主观因素,一些必须有这场大雨的主观原因。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这个章节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虽然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但是他其中有一些内容是虚构的,在历史中可能根本不存在。

  而我们所说的这个上方谷战役就是并非历史真实存在的内容,而是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编写的。所以这其中就有了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倾向,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如果想让这场大火被扑灭它就一定会灭掉,这场大雨的来临是必然的,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是希望它灭掉,然后使司马懿虎口脱险。

  如果非要较真,必须说出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算出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时会下雨,这似乎就违背了作者写这个章节的本意,也就失去了这个章节本来应该具备的趣味性。所以说,有时候不必要把什么事情都弄得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如就跟着事情的发展方向任它发展,就像我们跟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去阅读,去感受他希望我们感受到的东西。

  综合小编以上的阐述,诸葛亮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有雾,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未必他没有算出会出现暴雨的局面,但是由于一些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使得他知道即使会下雨,但是仍然要选择走出兵引诱司马懿的这步棋。给我们后人留下无尽的令人深思的问题,或许这就是名著的艺术魅力吧!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3 

上方谷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

  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是《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情节,原本司马懿就快要被火烧死,但是却没想到竟然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诸葛亮因此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来诸葛亮也认定是天要救司马懿,所以也没办法再强求了。

  但是,虽然火被浇灭,但诸葛亮仍然可以用箭将司马懿射死,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放弃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出山后,他的第一计,就帮刘备拿下了荆州,从此开始了稳固营地慢慢扩招以待时机成熟开始复兴之路的大计划。后来在刘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诸葛亮开始帮刘备拉拢势力,其中的舌战群儒,与孙权结盟就是诸葛亮完成的壮举之一。

  诸葛亮帮刘备联盟了孙权之后,便请双方攻击曹操,后在赤壁之战,诸葛亮凭自己举世无双的智慧,大败曹操十万大军。自此曹操元气大伤,后来三国终成鼎立之势,再也不是曹操一家独大了。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相比我们都已知晓,他的性格也是十分值得称赞的“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这八个字就是诸葛亮的性格写照。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从来都是有了十足的把握才去做一件事情。

  诸葛亮想来都是十分沉稳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一直都想实现,那就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与旧都。”对于诸葛亮来说,这并不是办不到,况且当时有实力的老牌将军也大多是年事已高,新生将军也大多经验不足。但是,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先后六出祁山但都是以失败告终,临死前也没能完成自己的宏愿。

  在一次北伐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借渭水相隔两旁。当时的司马懿已经大权在握,军事力量是远超诸葛亮,而诸葛亮却是有条不紊,安营扎寨,坐等粮草到齐。

  但双方的粮草都到齐后,司马懿却不着急开战,无论诸葛亮怎么派人在其营前叫骂,司马懿愣是不肯出兵,这倒让诸葛亮有些心急。与其想着怎么和司马懿面对面开战,倒不如想想怎么用计策将对方降服。后来诸葛亮乘车来到上方谷处,看着上方谷的地形,不由得心生一计,想借此地一举将司马懿大军绞杀。

  上方谷的地形像个葫芦,入口十分窄小,但内部却异常空旷,足可容纳几千兵马。勘探完上方谷地形后,诸葛亮便组织军队搬来硫磺等可燃物,并将大军埋伏在上方谷两侧,等待司马懿大军的到来。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诸葛亮派魏征前去诱敌,并嘱咐魏征要诈败逃走,千万不能胜了更不可恋战。魏征知道诸葛亮的智谋举世无双,所以便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将司马懿成功引到上方谷。

  一路胜利的司马懿此时早已得意忘形,看着上方谷的入口也没多想就一头扎了进去。见司马懿掉入陷阱,诸葛亮振臂一呼,埋伏在此的蜀军把手里的干柴、火把、硫磺等一切可燃物都丢了出去霎时间,火光冲天,司马懿周围俨然是一片火海。

  就在诸葛亮为除去司马懿而满心欢喜之际,天空下起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直接将火海尽数浇灭,通晓天时地利的诸葛亮,也终于失了一次手。司马懿见上天都帮助他,便急忙引兵逃走。诸葛亮的部下见司马懿准备逃离,便多次请示诸葛亮用箭射之。诸葛亮沉思片刻后,却选择放掉了司马懿。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了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但是从头至尾都是以失败告终,到最后便是有心无力抱憾而死。但在上方谷之战中,即便上天下起了大雨将火给浇灭了,但诸葛亮也完全可以命令弓箭手将司马懿杀掉,但为何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这样做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前文也说了,司马懿和诸葛亮兵力差别太大,司马懿进到上方谷时,也只是带了少股兵马,而大军都在外面候着,火攻则只是暂时困住了内外两军,火被浇灭后,后续部队肯定会冲进包围圈誓死救援主将司马懿,到时候即便诸葛亮有地形优势,也难免会损兵折将大伤元气,这不是诸葛亮想要面对的。

  其二,诸葛亮一贯喜欢在战前察觉天时,而这次却没有查出这场暴雨,对诸葛亮来说并不是自己的失误,而是天不助他,所以自觉失去天时的诸葛亮也不再强求了。

  人生如戏,纵使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但在上方谷一役之后,司马懿再也没有出兵,而是选择跟诸葛亮耗下去,最终把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谋士给熬死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2 

诸葛亮一生三大错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权谋和神机妙算,那是人人佩服,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似乎成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也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诸葛亮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传奇,诸葛亮也曾犯过三个大错,正是这些错误最终间接导致了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的兴亡。

  一、错信一人

  街亭失守几乎也直接导致诸葛亮此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诸葛亮很信任马谡,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马谡确实是当时蜀汉中层将领中的可造之材。后他让马谡驻守街亭,在此之前,马谡守街亭时,不听王双的意见,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水断粮,丢了街亭,失了兵马。最终马谡被张郃大败,街亭失守,正是因为诸葛亮用人唯亲的结果,才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二、错冤一人

  诸葛亮临死前始终不肯重用他,北伐也不采用魏延的策略。甚至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约束魏延,致使他死后,留下锦囊暗算魏延,设计将魏延斩杀,这也让魏延死的也太冤了!魏延作为才能十足的优秀将领,对蜀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了魏延的存在,也能和姜维互相约束,达到制衡的效果。此外,蜀国本就人才匮乏,而魏延的死让蜀国的人才更加稀少,也造成了蜀国“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最终面临强大的魏国,蜀国只好缴械投降。

  三、错选一人

  诸葛亮临死前选定姜维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诸葛亮临死前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并且委以重任。虽然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才学,姜维在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后,一心想着北伐大业,姜维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国已经没有大将了,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的时候,败于邓艾之手。最终死后也被剖腹,死的可谓是凄惨无比,落得身死异国的下场。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2 

诸葛亮舌战群儒谁第一个发难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

  张昭的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虽然他的言辞带有羞辱和人身攻击的特点,但仍不失儒生的礼仪和客套,他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最终达到羞辱孔明、杀一杀孔明傲气的目的。他和孔明斗了三个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风,弄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个回合: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先投石问路,听说阁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吗?张昭的试探之语,如果换了别人来回答,大概会说,不敢当!哪里哪里!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怎敢自比管仲乐毅啊?但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是啊,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看来诸葛亮的口气很大,底气也十足!

  张昭暗自高兴,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来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于是他步步紧逼,开始了第二个回合的发难。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这一次,张昭说到了当前的政局,想以当前刘备失败的事实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不是吗?刘备得了你孔明,说他如鱼得水,准备大展宏图于天下,但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高层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

  但孔明仍然底气十足,十分沉稳,是的,我们暂时处于不利形势,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果要胜利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至于我们暂时屯兵江夏,那是为了别有良图,至于下一步采取什么策略,这是军事机密,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知道的。恕我无可奉告!

  两个回合下来,张昭越发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还是年幼无知,你已不知不觉已经进了我的圈套。既然你已经承认自己曾经自比过管乐二人,那我就将管乐二人的在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你目前的狼狈状况作一番比较,我看你接下来怎么答复,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

  “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言辞如此尖刻,观点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击并用,如疾风骤雨一般向孔明袭来!且看孔明如何应答。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

  “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这时候,孔明还是不躁不怒,不温不火,沉着冷静,谈笑自若。孔明淡淡地一笑,先是打了一个比喻,表明自己的心胸和平生抱负,把话题轻轻荡开,使僵持的充满火药味的气氛有所缓和,也为自己换回了很大的面子: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它的志向岂是那些小鸟们能知道的?

  然后,孔明用比喻论证自己的观点,证实了自己的非凡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证明自己与管乐二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随后又用事例论证,指出刘备集团暂时失利的原因,和预期取胜的希望;最后孔明反客为主,反戈一击,含沙射影地指责像张昭之流只是夸辩之徒,虚誉欺人之辈,虽然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但是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三个回合下来,张昭被弄了个无言以对,自取其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2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多厉害

  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应该都听说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因为西元207年,年仅28岁的郭嘉因病死于北征乌桓的归途中,巧合的是,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岁的顾葛亮。

  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乡下种田,活得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调,,虽然说他常自比管仲,心系天下,但是诸葛亮始终不出世,最后,偏偏选择在郭嘉去世之后投奔刘备,于是后代开始流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个说法。

  其实,这倒不是说诸葛亮怕了“宇宙第一战神”郭嘉,而是说郭嘉的命要是再长一点,就不会有之后的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历史中,郭嘉真的厉害到可以秒天秒地吗?

  《三国志》记载,智计过人的郭嘉,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几乎从来没有失手的时候,曹操极为欣赏,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那么,郭嘉如此大的魅力究竟是来自那些神操作呢?

  一、弃袁绍投曹操。21岁时,被同族郭图引荐给袁绍,但是没过多久,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雄,定霸王之业,难矣”虽然待的世界不长,但是对后来准确预测袁绍军的风吹草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劝曹操攻吕布伐刘备。郭嘉很早之前就替刘备计划好了,攻打袁绍之前,先拔掉背后的吕布和刘备,所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机会,劝曹操出兵攻打吕布,虽有小胜,但曹军已是疲惫之军,曹操欲休整,郭嘉却劝曹操一鼓作气,最终生擒吕布,大破刘备,还生擒关羽,把与袁绍决战的后患一一解除了。

  三、十胜十败论。郭嘉曾经拍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马屁,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士气,郭嘉提出“十个胜过”即十胜理论,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方各面,完全可与孙子兵法一比。

  四、声东击西,攻灭二袁。袁绍死后,两个公子哥闹起了分裂,曹军的将领都认为,这时应该趁他病要他命,郭嘉提出,不如放出消息,假装南下攻打刘表,待二袁内讧生变之后,再潇洒的杀个回马枪,事实证明正是如此。

  五、“闪电战”横扫乌桓。曹操决定千里远征乌桓,郭嘉提出“闪电战”的攻击思路,建议曹操轻兵急行,趁蹋顿单于没反应过来,出其不意,直指单于庭,果然,曹军犹如天降,大败乌桓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郭嘉的计算之内,识人善断,可见一斑,但可惜的是,北征归途,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大哭,以致后来赤壁大败,曹操还哭着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