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真的这么厉害吗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在战国时期这一个乱世的时代,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的传奇,一生的荣耀无数。在战国时期,很多知名人物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师傅,那就是鬼谷子。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记载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怀疑这个人真实的存在。

有人说他是穿越者中的一位,但是据仅有的史料记载。其实是一位道家的代表人物,鬼谷门派也是由他一手创建的。他有很多尊称,也是各行各业的始祖。这个人的智慧非常的过人,有着多重的身份,精通百家学问,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了。说起他的师尊,是历史上人人皆知的老子。老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他的能力过人,其徒弟也一定有过人之处。

鬼谷子在当时的名号可是响当当。说起鬼谷子这个人的名字,没有人不知道!但是见过他的人却少之又少,没人知道他到底活了多久,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只是,好像,有点能力的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吧。让人更加诧异的是,整个秦国有出息的人都是他的弟子,着实有点让人不解。但是那些所谓鬼谷子的徒弟,最后的下场却不怎么让人如意。

第一个徒弟商鞅为大家所熟知,他是鬼谷子的一名徒弟。可以说,当时的商鞅变法对秦国政策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也一直在讨论,也非常的不解,有的人说是鬼谷子。如果是鬼谷子的话,他的下场还真的不好。他当时的改革触及到了贵族的利益,激动了当时很多的士大夫。秦王也是顾及自己的权位,只能交出商鞅,惹的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种残忍的处死方式着实让人感到可怕。

第二个徒弟就是庞涓。庞涓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熟读兵书,鬼谷子教他兵法。在作战方面,也是当时的娇娇者,从来是只会赢不会输。他的策略也是令敌人闻风丧胆。但是最后在桂林之战中,却死在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手里,万箭穿心而死。这样的下场也是非常的令人感到惋惜。

第三个徒弟就是孙膑。本来开始和庞涓,一起都为魏国效力,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居然到了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地步。对于孙膑的死有很多的说法,据说是被人杀死。

第四个徒弟就是张仪。他是鬼谷子的徒弟,当时也相当的有名。他是一个说客。游说六国想让纵合产生裂缝。跟苏秦对着干,又怎会有好下场呢?最终被无情的赶出了秦国,来投奔魏国,魏国也是更加的讨厌他,不待见他,最后落得一个无家可归地步,一身的本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鬼谷子不仅自己厉害,而且就连自己教出的学生,都是这个乱世中的佼佼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学生也是因为学了一身的本领,才白白丢了性命。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到底是幸运的呢,还是不幸的呢?但是对于战争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又有几个能落的一个好的下场呢。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2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至于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结束,也就是约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

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

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

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

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1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 最后却晚景凄凉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在大臣鲍叔牙的辅佐下取得成功继国君位。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成就霸业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管仲逝世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

死后凄清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1 

姜子牙为什么被称为百家之祖

姜子牙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而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还是《封神演义》当中的那个肩负封神大业的姜子牙。但不管是真实的姜子牙还是小说的姜子牙,在后世人眼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甚至姜子牙还被认为是百家之祖。由此可见姜子牙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姜子牙会被称作是百家之祖呢?姜子牙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贡献,他对后世的百家有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国国君,定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成为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齐鲁文化最早是由齐国首任国君姜太公姜子牙和鲁国首位国君周公姬旦奠定,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和周武王姬发的四弟,孔子主要是继承的周公的思想,所以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周公被称为元圣)。

而后姜太公辅佐周公旦执政,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齐丁公姜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民间百姓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0 

管仲当初差点就杀了齐桓公 齐桓公后来为什么还称他为仲父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为其卓越的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众所周知,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仲的扶持,在管仲的出谋划策之下,齐国才能够在纷乱的春秋诸侯之中脱颖而出,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但是,在齐桓公未登记之前,管仲与齐桓公可是两个派系的,并且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的手上。

齐僖公去世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就是齐襄公,另外两个一个是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而另一位就是鲍叔牙辅佐的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因为齐襄公与妹妹文姜公主私通而密谋杀害鲁桓公一事,引得众大臣纷纷不满,此后公孙无知发动谋反将齐襄王诛杀,齐桓公才得以坐上王位。

但是坐上王位的路,可是不好走的,齐襄公死后,两个弟弟都有机会继承王位,为了阻止齐桓公继位,管仲曾密谋杀害齐桓公,并成功射中齐桓公,幸运的是,这一箭射在了齐桓公的衣带勾上,保住了一命,并成功继位。

当上齐桓公的小白,本想报一箭之仇,杀死管仲。齐桓公的近臣、齐国大夫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位大才,无论去哪个国家都足以堪担大任,于是进言劝谏齐桓公。齐桓公胸怀大志,便答应不计前嫌,不但没有杀害管仲,还对管仲礼遇有加,封为大夫,与鲍叔牙一起辅佐自己。并且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是个识大体、有大才之人。对于齐桓公的礼遇有加,管仲便尽心尽力的辅佐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之下,齐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劳作,整顿不良之风,还要求民众学习礼仪之术,在齐桓公的努力之下,齐国摆脱了齐襄公时期的混乱局面,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成为春秋一霸。

齐桓公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还很懂礼节、尊重人才。管仲也正是因为遇到一个明君,才得以活下来,并且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展示出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结合实乃天作之合,可以说没有齐桓公的大度就不会有管仲的名垂青史,没有管仲也不会成就齐桓公的霸业。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9 

齐桓公叫什么 小白是真名还是外号

为什么齐桓公叫小白,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齐桓公叫小白的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下。

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称。齐桓公的别称还有: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推动齐桓公千秋霸业的"幕后英雄":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就让管仲做长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12年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于是就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诸城、莒县、日照一带)。

后来齐襄公被刺杀,齐国大乱,纠和小白为了继承侯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管仲为了阻挡次公子小白回国即位,特借鲁国军队埋伏在途中进行拦截。

双方激战时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头正巧击中腰带铜钩上,鲍叔牙让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装已死,驾车带小白飞驰到齐国。等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先进城说服诸大夫,然后迎次公子小白进城即位,成为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与长公子纠从容前行,六天后回到齐国时才发现已经晚了。随后鲁国就率领军队拥护纠来争夺王位,齐桓公连忙问鲍叔牙应该怎么办,鲍叔牙说:“以兵迎之。”

鲍叔牙于是率领军队布阵,派两个将领各带兵丁在两边埋伏,另派一队人马与鲁国军队正面交战,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等鲁国军队深入埋伏圈后,鲍叔牙亲自率军队迎战,并号令三面夹击鲁军,鲁军大败,鲁国国君鲁庄公偷偷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回国。鲍叔牙取得了胜利,齐桓公也巩固了王位。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8 

春秋首霸为什么是齐桓公

为什么春秋首霸是齐桓公?齐桓公何德何能能够成为春秋首霸呢?一起来看下文。

春秋时期,豪强林立,各个大人物们盘踞一方,形成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互相算计,为了最终的成功,一直坚持着不断的努力着。可是吧,大家的领地差不多,手下的人口也差不多,甚至谋士的数量都相差无几。

于是乎,前前后后十几年,打了不少仗,也没没出来个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来。直到齐国的崛起后,齐桓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终于力压群雄,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齐桓公是如何当上老大。

长勺战败,给了齐桓公当头一棒,心浮气躁的齐桓公一下子清醒了不少,要报仇,没错;要称霸,有志向,但都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把国内的事儿先踏实处理好。自此,齐桓公开始依靠管仲,革新政治,发展经济,一心一意壮大齐国。

管仲治国确实有一套。先是把国内人民都管理好,士农工商不得混居,各安其所,各自把自己的事做好;他还实行了部队和民众合一的制度,全国分成三个军,一个军一万人,分别由桓公和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和国氏统领。军队由百姓组成,平时生产,闲时练兵,战时作战,既节省军费,又保证了战斗力。这一套,已经有了后代法家治国的,所以后代不少人将管仲视为法家之祖。

管仲商人出身,抓经济自然在行,他实行了盐铁官营的制度。盐和铁,在古时候是最重要的两种商品,国家直接经营,那钱是挣的哗哗的。当然,以现在的观点看,这种垄断,是不是对齐国的普通百姓有好处,是不是能让经济更有效率,是很难说的,但看的见的一点是,国家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国家有钱了,养兵争霸,也就有了资本。最具齐国特色的,是管仲实行了官妓制度。据说,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设立了不少“女闾”,也就是官营的妓院。这里面,香风扑面,美女如云,笙歌夜夜,车马盈门。这最早的合法风月场,吸引了各国的巨商大贾,才子佳人,齐国的经济因此而一派繁荣。行业火爆,国家从中收的税自然也就多了,收来的钱都用在了齐国的军队建设上,这些温婉妖媚的齐女,也算是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内政搞的不错,外交上,管仲也很有办法。对于周边国家,管仲主张先要和他们搞好关系,以前侵占邻国的土地,该还给人家的就还给人家,还要舍得花钱,周边的国家得了好处,自然对齐国亲近,觉得这个大国不错,靠得住。等到周边环境安全了,诸侯归附了,下一步,齐国再把矛头对准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和夷狄。

管仲总是劝齐桓公,做事情不要太心急,先把齐国治理好,复仇也好,称霸也好,才能有基础。齐国不是不打仗,关键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就这样,在管仲的治理下,没过几年,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做诸侯霸主的愿望,不再是个么梦想,而是越来越近了。齐国越来越强,齐桓公又等不及了,想要会盟诸侯,过回当霸主的瘾。不过,管仲给桓公的建议是,霸主当然要当,但不能学当年的郑庄公,对周王一点儿都不尊敬,甚至还给了周桓王一箭。周王,尽管现在是个空架子,但这块招牌还是要好好利用的。

怎么利用周王的招牌,那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对周王要尊重,齐国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攘夷,就是讨伐那些侵扰中原各国的夷狄,这样的话,就能拉起一帮小兄弟,壮大声势,提升实力。既然扯起了尊王的大旗,齐桓公于是主动去朝见了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听说后,实在是有点受宠若惊,自打郑庄公射了周桓王一箭,周王彻底是威风扫地了,谁还拿周王当回事儿啊。可这次,大国齐国来朝见,意外,实在是太意外。

周王很高兴,齐桓公朝见完周王,提出了要求。宋国刚刚发生了内乱,宋国公子御说刚刚继位。按照过去的规矩,诸侯的国君继位,要得到周王的认可,齐桓公请求周王任命他召开诸侯大会,代周王确立宋国国君的君位。由一个诸侯确立另一国诸侯的君位,还是头一次,按说也不合规矩,可周王心里明白,自己想去确立,也没人搭理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齐国去办吧,反正自己说了也不算。

公元前的681年的时候,齐桓公打着周王的旗号,约诸侯在北杏会盟。齐桓公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可诸侯们不怎么买账,只有宋、陈、邾、蔡四国来了,鲁、卫、郑等国都没来。齐桓公有点儿没面子,不过,他也知道,诸侯们还没看到齐国的强大,所以才对邀请置之不理,不急,以后它们慢慢会明白的。会后,齐桓公借口遂国违抗周王的命令,不来会盟,顺手把遂国给灭了。

随后,齐桓公征讨鲁国,既是报仇,也是立威。第二年,齐桓公又打着周王的旗号,联合陈、蔡等国讨伐宋国,宋国屈服。以周王的名义讨伐诸侯,诸侯被打服了,自己还得了个尊重周王、替周王维持秩序的好名声,齐桓公越发觉得,这办法实在是不错。齐桓公上位第七年的时候,齐桓公拉上周天子的代表,约集卫、郑、宋三国在会盟,各国共推齐桓公当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初步确立起来。

当时,中原的华夏各国经常遭到周边夷狄的侵扰,齐桓公在帮助各国抵抗夷狄入侵上也很积极,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成了各国的大救星,成了各个诸侯都仰赖、信任的领袖。浅析一下齐桓公上位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合理用人、治国得当是每一个成功君主都不可缺少的,不仅是齐桓公,往后的霸主也都是如此,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之道。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8 

齐国时期一共有两个齐桓公 一个妇孺皆知 另外一个却鲜为人知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西周初期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两个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疆域位于今天山东省大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在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意味着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的君主。当然,在田氏代齐后,田氏依然使用了齐作为自己的国号。在此背景下,齐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齐桓公,第一个妇孺皆知,第二个却鲜为人知。

第一位齐桓公

首先,就第一位齐桓公,自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了。齐桓公(前725年~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在齐桓公即位之前,齐国曾发生内内乱。在此背景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是为齐桓公。成为齐国君主之后,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在齐国上下推行变革,这让齐国逐渐走向强盛。在齐国国力强盛的基础上,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此参与到中原的诸侯争霸中。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不过,宋国之后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对此,在笔者看来,齐桓公在春秋时期以周王室的名义来讨伐诸侯,颇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在春秋时期,虽然东周王室衰落,但是,在名义上,周王室还是天子,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公元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这让齐国的整体实力得到继续增强。不过,虽然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让齐国的霸业持续下去。在齐桓公在位后期,尤其是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而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齐国自齐桓公之后君主交替频繁,也即内乱让齐国错失了维持霸业的良好基础。在此之后,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而齐国则无法继续站到舞台的中间了。

第二位齐桓公

田午(前400年-前357年),战国时期人,生于齐康公五年,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当时称“陈侯午”(上陈下土),《竹书纪年》作田侯午,《史记》等后世史料作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之后,虽然齐国的君主出现了变更,也即由姜氏变成了田氏,但是,对于田氏来说,继续使用齐作为国号。

对于田氏齐国历史上的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在战国初期,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兄长田剡而自立。

最后,“田齐桓公”在位时,因为他弑杀兄长导致了内乱,这给了各个诸侯国干涉齐国的借口。彼时,燕国、魏国、鲁国、魏国、赵国纷纷进攻齐国,以此攻占齐国的疆域。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田齐桓公奋力抗争。在公元前370年,齐国不仅抵挡了魏国、韩国、赵国等诸侯国的进攻,还夺取了燕国的桑丘,逐渐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除此之外,对于田齐桓公这位君主,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

对此,在笔者看来,稷下学宫的创建,为齐国之后的变法和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战国时期,齐国、秦国、魏国、韩国、楚国、赵国、燕国等都在大力招揽人才,对于齐国来说,自然也通过稷下学宫来聚集了高质量的人才。总的来说,在齐国历史上,两位齐桓公都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也即都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8 

齐桓公是怎么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国的国力是怎么衰弱的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不久,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开始改革,使得齐国开始逐渐强大。

齐桓公九合诸侯,最后在葵丘会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并得到周王的承认。然而在他晚年时期,齐国国力突然下滑,以至于几代齐国国君都无法复兴齐国。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齐国开始衰弱了呢?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1、齐桓公晚年的昏聩

齐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管仲去世了。管仲在病重期间,建议齐桓公要用贤臣,不要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可是齐桓公还是用了这三个人。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顾,一味讨好齐桓公,拍齐桓公的马屁。

例如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齐桓公;开方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却去侍奉齐桓公;竖刁伤害自己来迎合齐桓公。

大家都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为什么齐桓公却不警觉呢?

齐桓公在做了霸主后也志得意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开始贪图享乐。他把国家的事务都交给这三个人处理,而他们根本没有管理齐国事务的能力,把齐国搞得乱七八糟。

他们还趁齐桓公病重时,把他软禁起来。由于他们专权乱政,齐国的实力从此开始下滑。

2、五子争位

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的乱政,使得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不服气,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其实,齐桓公早把昭(齐孝公)托付给了宋襄公,并立为了太子。

然而齐桓公的长卫姬宠幸易牙,让易牙通过竖刁贿赂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就又立了长卫姬的儿子无诡(guǐ)为太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先立了昭为太子,现在又立无诡为太子,那么谁来继位呢?这也让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到了希望,于是都要求立自己为太子。

宋襄公宋齐孝公回齐国

齐桓公去世后,五个公子就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甚至齐桓公去世两个多月,全国无一人出来安排后事。

后来,易牙和竖刁进宫杀了许多大夫,并拥立了无诡为君,太子昭逃到宋国,无诡即位后才安葬了齐桓公。这场五子争位使得齐国大伤元气。

因为,大家都在争夺权力,没有考虑如何发展壮大齐国,使得齐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停滞了下来。后来齐桓公的五个儿子相继成为齐国国君,共达四十年。

但他的儿子们并不像他年轻时那样有才能,所以他们也无力复兴齐国。

3、卿大夫们开始夺权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能成为国君,主要是靠卿大夫们的拥立。所以齐桓公之后,齐国国君的权力,开始旁落。

而掌权的卿大夫们之间的争斗也是接连不断。最后,还导致了齐国易主。

田乞打败高氏和国氏二相,迎回公子阳生,立为国君。所以田氏取得了齐国大权,田和也代替了齐国国君,成为了齐国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姜齐变成了田齐。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齐桓公使齐国强盛,然而齐国的衰败也是从他开始的。他执政的前期英明睿智,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臣治理国家,使齐国强大。

而后期他却安于享乐,任用奸佞小人,使得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田氏取代。

齐国的由盛转衰也说明了:个人想取得成就很难,然而取得成就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一辈子都能处于不败之地,那是难上加难。

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是一个意思。难就难在坚持。

齐桓公的失败也提醒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谨慎,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避免失败;否则,功亏一篑不说,还可能殃及子孙。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7 

春秋霸主齐桓公有什么缺点 一代霸主为何会结局凄惨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带领齐国称霸东方。但齐桓公本人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一代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实在令人无法理解。我们肯定很难想象一位皇帝被饿死的情景,但齐桓公不是皇帝,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齐桓公落得如此下场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决策出现失误,也暴露了齐桓公的缺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吧。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他在世时,齐国一度跃升为东方强国。齐桓公的称霸离不开管仲的辅佐,在齐桓公统治前期,齐国遵循尊王攘夷的旗号,威服遍于四海。可惜的是,齐桓公的霸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自管仲死后,齐国就逐渐走向了衰落,因为桓公重用奸佞,最终也使得自己活活饿死,而齐国的霸业也就此不复存在。

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这并非是他人的肆意干涉。论执政能力,齐桓公可以算作一位雄主,不过,虽然齐桓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但其本人却缺乏英主的气质。他只有依靠管仲,齐国的霸业才可图存。

齐桓公能取得霸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本人很能干,而是由于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反观齐桓公的一生,除了在继位前不计前嫌重用贤臣外,更无其它方面的建树。以齐桓公后期的表现,他实在难以称得上名君,他的个人素养令人不敢恭维。

齐桓公身上两个致命性的弱点,促使了齐国迅速衰败。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好打猎,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常常因为打猎而怠于政务。因为这个缘故,管仲和鲍叔牙也不断劝谏,不过,齐桓公虽然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改变,就算到了晚年,也是如此。

好打猎虽然不算什么,但怠于政务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了,君主怠政,这是国家衰败的征兆。管仲在世时,齐国尚可安稳,但随着管仲去世,这个问题就突现出来了,由于桓公长期怠政,这就造成了齐国奸佞篡政乱国。齐桓公后期重用奸臣易牙、开方,最终造成了齐国吏治腐败,随着这些人愈发的放纵,齐桓公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了。

除了好猎,齐桓公本人还好酒好色,桓公贪图享乐,就算是他自己的表亲,齐桓公也没有放过。桓公这种荒唐的举动,使得齐国朝政混乱不已。和隋炀帝杨广相似,桓公也是一位消极的君主,在国力一天一天衰败的时候,齐桓公竟然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专心于享乐。君主安于现状,国家焉能不败。

有人说,是齐桓公放纵诸子之争才导致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诸子之争是齐国乱政乱国的开端,而非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如果齐桓公之后但凡有一君贤明,齐国依然可以恢复霸主的地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结果,是齐国内部本身的腐朽,并非是直接性内乱导致的。齐桓公个人的荒淫行为,导致了齐国迅速衰败,故而,应当说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

齐桓公之后,齐国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内乱,这皆是因为齐国继承人问题上的不明确而导致的。齐桓公瞩意的公子昭并非是明君雄主的人选,相反,他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样一个国君,再加上佞臣乱政,齐国焉能不衰。齐桓公放纵奸臣乱国,又对五子之争视而不见,这是齐国衰败的直接原因。

至于后来的五子乱政,这也皆是因为齐桓公的放纵而导致的,齐国最终一落千丈。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