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废吕后
历史上面的刘邦和吕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吕雉在刘邦还是市井百姓的时候就嫁给了他,一路上共患难,最后终于刘邦夺得天下,自己也成为了皇后,但是由于吕雉的强势,使得自己想要废掉吕后,曾还想过杀死她,但是为什么没有实行了,是刘邦不愿意动吕后,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呢?
对于汉高祖刘邦来说,他的政治的头脑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堪称是完美,谁要是影响到自己的权利的话,就杀死谁,所以说自古以来,皇帝都有杀功臣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在杀功臣这个方面上,吕后可谓是帮助了刘邦不少。
其中刘邦最忌惮与韩信,因韩信的权势越高,自己的地位就会感觉到不保,于是,刘邦一直在提防着韩信。当韩信将自己的劲敌项羽杀死之后,他的价值也就到头了。于是便马上夺取了韩信的兵权,更是降职软禁,以致于后来被吕后诱骗杀掉,这件事情是刘邦不知道的,但是却是刘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怕自己杀了功臣,被天下人耻笑,而吕后就帮助了他大忙。
在刘邦死之后,命令陈平杀掉樊哙,但是要知道其中的这一道关系,樊哙的手中握有军队,而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是樊哙的姐夫,如果杀死樊哙的话,就会得罪吕后,可是不杀的话,就会违背刘邦的旨意,等到陈平还没到达长安的时候,刘邦就去世了,可想而知,刘邦一死,吕后就掌握了朝中大权,樊哙也更加的受到重用,刘邦想要制约吕后的实力,计划告吹,也就是说刘邦根本就没有能力动吕后。
对于刘邦来说吕雉也算是自己政治上面的盟友了吧!一直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巩固汉室,杀掉一切对自己江山有威胁的人物,在这个方面他们之间达成了共识。
刘邦最后为什么没有除掉吕后,就是因为手下的一帮老臣们力保太子啊!所为母凭子贵,刘邦自然也不会动她。相比之下,吕后作为刘邦最信得过的同盟,自然不会被刘邦清算,因为刘邦还要依仗吕后和吕氏家族为自己巩固江山呢!
汉顺帝刘保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东汉第八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可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下面胡亚会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生平
汉顺帝(115年—144年),在位20年。性格温和软弱。父刘祜,母李贵人。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
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王康、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
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相关事件
汉顺帝是东汉第七位皇帝。汉安帝死后,皇后阎姬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阎皇后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
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联合,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顺帝死后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
凭宦登基
刘保是安帝唯一的儿子,理应继位。然而他登基的历程却很是坎坷,最后凭借宦官的势力才登基,这也就注定顺帝朝的宦官成为朝政中举足轻重的操纵者。
安帝刚病死,阎姬和兄弟阎景,阎耀以及宦官江京,中常侍樊丰等人秘密商议,如果马上公布死讯,其他大臣肯定要拥护刘保登位的。,这样一来他们的权利和性命将会不保。于是决定秘不发丧,一切等回到京城再作安排。
途中安帝的饮食,供奉照旧,每天问候安帝的起居,别人不允许求见。四天后,终于赶回洛阳悄悄把安帝尸体运进皇宫。次日,阎皇后还一本正经的下诏,派司徒刘熹到郊庙祭拜,为安帝祈福祝他早日恢复安康。虽有人怀疑也被蒙骗了。安排好一切后,诏告天下宣布安帝病逝。此时果然有人提出刘保继位,而阎太后已刘保被废黜为由,另选宣帝孙子北乡侯刘懿为继位人。
125年,刘懿继位,史称少帝。阎太后临朝执政,并大肆册封阎氏家人以及亲信的宦官,随从,就连乳娘,厨师都受封,当上了朝廷命官。朝廷虽是阎太后执政,但大权在其兄弟阎显的手中。为了独揽朝权,清除阻碍,首先拿安帝的舅舅大将军耿宝开刀,与其他宦官等合谋将其下狱处死。把安帝乳娘王圣一家赶出京城,流放雁门。
正当他们得意之时,刘懿登基才七月就病死了。其他宦官可怜废太子刘保,也知道他是被废是被陷害的。于是在11月初二,宦官孙程等19个人一同在皇宫西钟下秘密聚会,密谋发动政变。初四立刘保为帝,以顺帝的名义发诏给尚书令,仆射等官吏,赶阎氏下台。并立即捉拿掌握兵权的卫尉阎景。第二天,把阎氏一族以及随从下狱处死,太后也被迁往离宫。
顺帝在宦官的簇拥下登上了皇帝宝座,他自西汉以来除了文帝之外,又一次历经宫廷事变才登上帝位的刘氏皇族,同时也是汉王朝数百年历史上第一次由宦官发动宫廷政变拥立的皇帝。
梁氏乱政
132年,梁商之女被立为皇后,梁商也因此被封为大将军开始总揽朝政。
144年,年仅30岁的顺帝驾崩,葬嫌陵,顺帝在位19年,昏聩无能,任由宦官和外戚专权,使得东汉迅速衰败。顺帝驾崩后,由两岁的太子刘炳即位。为汉冲帝。梁皇后为太后,临朝主政。并让其哥哥梁冀掌管朝政。冲帝继位半年后,便夭折。为了长期掌权,梁太后另立八岁的刘瓒为帝,称汉质帝。
质帝对梁冀恣意蛮横不满,口不遮拦的说其为跋扈将军。梁冀听到后非常恼怒,于是在146年六月初一,用毒药把质帝毒死。
历史评价
论曰:古之人君,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莫不矫鉴前违,审识情伪,无忘在外之忧,故能中兴其业。观夫顺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与?
刘保年表
公元115年,刘保出生。
公元125年,安帝刘祜去世,阎皇后废刘保太子位,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后宦官起事,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公元140年,羌族人民起义爆发,刘保及后续统治者派兵镇压,15年后起义被扑灭。
公元144年,刘保在内忧外患中去世。
年号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吴王阖闾是怎么成为春秋五霸的
夏朝创建了王位继承制度,商朝,父死子继,继兄终弟及。周朝,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5000年来王位继承的基本。有的朝代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有的朝代是传位给自己的兄弟。
到了春秋这一乱世,继承制也比较混乱,比如,齐国国君继承就是由宠夫人的儿子继承,而楚国逐渐由幼子继承制度发展到嫡长子继承制度,当然,此时的吴国已在这一行里。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吴王阖闾,也在这一制度中成为吴国国君,成王既而在春秋称霸,成为一方霸主。
最初,国君之位并不是给阖闾的,阖闾甚至是有点倒霉的嫡长子。阖闾从小志向远大,第一,是想当王(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其次,是想当霸主,可惜,这个梦想一直是梦想。因为他还有一个更贤明的四叔,吴国的贵族都想把王位传给他的四叔(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延陵季子,品格很高尚,和孔子齐名,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了吧?)
为了季子能当上王,贵族们根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礼法传位。于是,吴王阖闾的爷爷传位给他父王,他父王传位给他二叔,二叔又传位给三叔,等到要传给季子的时候,季子却逃跑了,(后面季子又回来了帮助阖闾处理政事)这样阖闾三叔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吴王僚。就是没有阖闾的份,这让阖闾很难过,但是他并没有丧气,而是暗暗招纳贤士,准备日后大事,伍子胥和刺客专诸就是这时候进入其门下的。当时楚国已经称霸很久,因为伍子胥的原因,(伍子胥要复仇)吴王僚就动不动派阖闾打楚国。一次,在边境有两个采桑女起了冲突,这事闹到了边邑,楚国的边邑把吴国的给灭了,于是阖闾又伐楚,这一次大胜而归。
突然有一天,老楚王去世,对吴国来说,这是大好时机,于是又出兵打楚国,但是这一次,吴军却被困住,这让阖闾看到了机会。趁国内空虚,马上派刺客专诸把剑藏进鱼肠中,刺杀吴王僚,这就是专诸刺王僚。
上位之后的吴王阖闾勤于政事,与庶民同甘共苦,吃最简单的食物,住最简陋的房子,至此,吴国上下同心,国力不断上升,这给了吴王阖闾伐楚的信心。在吴王阖闾在位的十几年里,和楚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以胜利告终,最终吴王阖闾名声大噪。
吴王阖闾曲折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可惜,这个霸主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太久。吴越相争中,吴王阖闾被越军射中了脚趾,不久身亡。
小国国力的快速上升,固然离不了英明君主的领导,更离不了晋国对其经济,文化,军事的扶持。楚国也如法炮制,扶持越国。后面的吴越战争,更像是楚国和晋国的长期拉锯,说到底,更像是现在的代理人战争。再后面,吴越国都被吞并,灭亡了。
春秋五霸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里采用的是荀子说法,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如果范增不死项羽会输吗
为什么项羽成为楚汉争霸最后的失败者,排除外在因素,个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项羽本身的弱点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跟项羽的眼界有关。项羽的眼界不高,可以说是鼠目寸光,看问题看事情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实质,这个最主要体现在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上。比如说对田荣的误封,对彭越的失封,对陈馀的错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其次,跟项羽的心态有关。项羽的虽然雷厉风行,但却狂妄自大,他进入咸阳宫后,把对暴秦的愤怒化为一把火,而这一一把火把这座宫给烧了。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时,还把劝说他的书生丢进油锅榨油去了。通过这些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心态极为不稳定,他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困境时,暴燥狂戾、急功近利,在顺境时享图安盎、我行我素。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在脸上展现出来。如此沉不气的人,自然达不到心怀天下的高境界了。
再次,跟项羽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
在鸿门宴上,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具有如此唯我独尊、刚腹自用性格的独行人,谁还敢给他提意见啊?
甚至到了后来,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总之,项羽独有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超级谋士范增。本来项羽麾下就只有范增一个大谋士,他的离开,等于让项羽成为孤家寡人了,好汉敌不过人多,最后被谋士成群的刘邦打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如果范增不死,楚汉争霸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变。因为刘邦后来在荥阳出逃的苦肉计,在楚河汉界议和的瞒天过海等等,凭范增的慧眼识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此,项羽也不这么轻易的着刘邦的道,最终走上不归路。也正是因为这项羽有这三大致使弱点,最终,占尽优势的他败给了刘邦,书写了一段悲状的历史。
齐国为什么没有直接派兵援助赵国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领军队解救赵国。孙膑认为魏军主力集中在赵国,内部必定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战役采用的是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不断交战,赵国军事实力十分弱小,而魏国也同样疲惫不堪。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但是,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接把军队带到邯郸。但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因此,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如果带兵向魏国(今河南开封)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后来果然如同孙膑所言,魏国匆忙回兵,齐国军队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设下埋伏,魏军大败,而赵国被围的险情自然迎刃而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楚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亡
第一点就是楚国参与的战争太多了,而且规模太大了,公元前506年可以说是楚国的转折点,柏举之战,吴国军队攻入楚都,大败楚军,幸得秦军营救,可是楚国领土大为减少,淮河以南,合肥以东土地全部被吴国攻破,后来被越国占领。柏举之战后,楚国力量大减,再也无力参加中原大战。到了公元前389年,吴起变法,楚国元气稍有恢复,北并陈、蔡,夺回楚方城已北至黄河一带土地。
此次战争规模极大,也引起了秦、齐等诸侯国的注意,在前323年,楚国一举打败魏国占领了8座城池,威慑齐国。前306年,楚越大战,越国被楚国灭亡。还有最致命的,导致楚国灭亡的是前278年,秦将白起在消灭巴蜀两国之后,开始南侵,大举进攻楚国,将鄢郢攻破,楚国500多年的都城就这样被攻破了。楚国力量大减,再加上当时楚国君王楚怀王被骗到秦国,人心惶惶。
白起运用水攻法,大举攻破郢都,淹死了10万军民,很快,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楚方城以西土地全部被攻破,而此时“祸不单行”楚国内部爆发农民起义,浪费了楚国的时间,也使楚国开始不堪一击。不久,楚国又一次被秦军大举攻破,楚方城、湖北全省、贵州全省、湖南全省全部被秦国攻破,楚国大为震惊,赶紧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求避祸。前257年,楚军又再次开动,与魏国、赵国一起,击败秦军。
前250年,楚国灭掉了可怜的鲁国。前250——前225年,楚国都没有发生大事。前230,秦灭韩;前229,大败赵军;前228,灭赵;前225,大举破燕;前225,魏国灭亡;前225,楚军大败秦军,7个秦国都尉被杀,楚军大胜;前223,楚国灭亡;前223,燕国灭亡;前223,代国灭亡(赵国公子赵嘉所建立的);前222,秦军灭掉楚国残余势力和韩国残余势力,以及越国残余势力;前221,齐国灭亡,秦国统一。
越王勾践是怎么打败吴国的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听从谋臣范蠡的意见,向吴王表示:只要保存越国,自己情愿到吴国做人质,侍奉吴王夫差。夫差有心同意,但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反对。伍子胥说:"今天上天把越国送给我们,不消灭越国,将来必定要后悔!"
吴国的太宰伯喜否得到了范蠡送去的大批金银珠宝,站出来为越国说好话:"勾践还有五千精兵,如果逼得太凶,他烧毁宝物,拼死一战,我们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勾践到了我国,死生在我们手中,怕他什么!"夫差认为伯喜否言之有理,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带着自己的妻子和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夫差,由于尽心尽力,唯唯诺诺,夫差竟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把勾践夫妇放归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念念不忘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座席边,使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勾践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勾践亲自耕种,勾践的妻子也动手纺纱织布。经过十年的奋发图治,越国从战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国力渐渐强盛。
与越国的振兴恰恰相反,吴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年年东征西讨,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耗尽了国力、财力。
为了试探吴王夫差对越国的态度,勾践借口发生灾荒,向吴国借粮,夫差连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伍子胥劝道:"大王总是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吴国都城将要成为一片废墟了!"夫差对伍子胥处处与自己作对大为不满。伯喜否乘机对夫差说:"伍子胥貌似忠厚,实际上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他连父兄的生死都不顾,怎能真心关心大王您呢?听说,他与外人勾勾搭搭,大王可要防备!"
不久,伍子胥出使齐国,他感到吴国早晚要被越国灭亡,就把儿子留在齐国,托鲍氏照看。夫差得知后,勃然大怒,道:"伍子胥果然在骗我!"于是,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在自杀前仰天大笑道:"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让它看着越兵进城吧!"
勾践借到粮食,又知道伍子胥已死去,而吴王夫差对自己一点也不戒备,于是,一面加紧练兵备战,一面不停地把美女、珍宝和建筑宫殿用的巨木送给吴国,麻痹吴王夫差。夫差整日与美女们泡在一起,又大兴土木建筑规模宏伟的姑苏台。姑苏台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才建成,将吴国的储备消耗殆尽。
公元前481年11月,在经过了22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兵强马壮的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在姑苏山包围了夫差。勾践派人对夫差说:"我可以把您安置在甬东,让您到那里去当一个百户人家的头领。"夫差想起伍子胥当年的话,懊悔无穷,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说罢,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后,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会盟,各国诸侯都向勾践祝贺,勾践成为扬威一时的霸主。
春秋战国没有瘟疫吗
《春秋公羊传》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鲁庄公20年夏天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
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鲁国境内。
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因为这场疫情,从齐国传到了鲁国,所以特地记载了下来。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连年兵祸,的确是爆发过传染病疫情的。
公元673年,是鲁庄公20年,也是齐桓公12年。
齐桓公5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以后,选择将遂邑献给齐国,以此换取和平。此后齐桓公与鲁庄公达成盟约。
再往后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发生过战争,期间在齐桓公14年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完前来投靠齐桓公,秦桓公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可是完表示推辞。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春秋羊公传》
由此可见,这一段时间,齐国没有因为这一场疫情而停止国家运转。至少没有采取隔离措施,陈国的公子可以自如地逃到齐国来,可见这一场疫情当时应该已经结束了。
齐桓公这段时间依旧处于称霸状态,可见齐国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衰弱。疫情传播到了鲁国,但是鲁国这段时间也没有相应的突发情况。由此可见这一场疫情应该不是很严重。
可能是传染性比较强,但是致死率不高,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容易。我认为这应该是普通的病毒性流感,虽然在当时来说已经比较难治疗了,可毕竟不是太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从有限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一场疫情,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因为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疫情。
赵惠文王22年,赵国爆发疫情。
这个故事是在《史记》里面有记载的,赵惠文王是个比较喜欢打仗的国王,他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取代长子,成为了继承人。
他在任期间,手下有一票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比如说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胜、赵奢等人。
能人异士这么多,赵惠文王自然也是不甘寂寞。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结束,赵国军事实力大为提升,所以赵惠文王为了地盘问题常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
一旦有战争,就会有大量士卒死亡,而士卒的死亡,则是疫情爆发的关键点。赵惠文王20年的时候,廉颇带领大军,进攻强大的齐国。而赵惠文王本人则和秦昭王一起在河西之外相会。
赵惠文王21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漳水改道的事情,他将漳水改到了武平的西边,这件事对瘟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很难说清楚。
因为第二年,也就是赵惠文王2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这场瘟疫对赵国的影响大不大呢?其实也不是很大。
在瘟疫爆发的当年,赵惠文王将公子丹立为了太子,仅仅过了一年以后,赵国大臣楼昌便带领大军进攻魏国的几邑,可惜没打下来的。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史记》
等到12月份的时候,廉颇亲自带兵,这才打下了几邑。这么来说,赵国爆发瘟疫的第二年就能带兵出征,可见瘟疫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这次瘟疫极有可能是因为漳水改道所造成的。河水改道极有可能造成洪水爆发,而洪水爆发是瘟疫盛行的条件之一。
伴随着洪水的消失,瘟疫也逐渐慢慢跟着消失了。我们找不到治疗的相关记录,由此可以认为,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了。
秦始皇4年,蝗灾出现,天下大疫。
公元前243年,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一统天下,秦国将赵国的质子归还给了赵国,也就是赵国太子出。
这一年的10年份,蝗虫居然从东方飞来,可以说是遮天蔽日。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里说是天下都有瘟疫,那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这场蝗灾,导致了粮食严重减产,秦国国库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国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那么就可以提升一个级别的爵位。
四年,拔篸、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史记》
那么蝗灾为何会爆发全国范围的瘟疫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蝗虫过来把庄家都给吃了,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饿死的居多。
一旦饿死的人多了,那在民间自然就会爆发瘟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5年,蒙骜带领大军进攻魏国,打下了酸枣、燕、虚、长平等等20座城池。
由此可见,瘟疫对秦国的伤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至少士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是魏国之所以丢了20座城池,跟他们的瘟疫是不是有关系呢?这里没有详细记载,这次的瘟疫应该不是个小问题。
春秋时期的战车为什么取消了
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
战车就好比最低配的重骑兵 当时铁的冶炼技术完全不行 非常容易折损 适用面也太窄
战国时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武灵王决心要灭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
可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鲁国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国作为“犹秉周礼”的国家,对旧制度和传统保留得罪完整,同时受旧制度的影响也最深。分封等级制度下各级鲁国贵族封闭性极强,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域犹如堡垒,是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
卿大夫在自己统治范围内如同君主一般,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与国君相抗衡的力量。对旧制度保留越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越深,其弊端就暴露得越明显,卿大夫与国君争权斗争越激烈,公室与私室的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公室羸弱,私室强大的状况。面对逐渐强大的私家势力,公室已有所警觉,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整个春秋时代,公室与私室斗争贯穿始终,强大的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分、称霸东方的姜齐最终被私家田氏所取代,这俩都是公室被私室消灭的典型例子。
作为犹秉周礼的鲁国来说,卿权更为强大,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后代,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在国内十分强势,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亲自伐季氏,标志着国君与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热化。在国君与三桓的几次较量中,都以国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直接的军事打击尚且败北,削夺封邑的方式更是无从谈起。如此的鲁国何以成为战国七雄那样的国家呢?
对于分封等级制度下的周代各级贵族来说,采邑制度的实施使他们在各自封闭的领域内成为有地有民的各级领主,鲁国秉承周礼,宗法制、分封制和采邑制这些周代最鲜明的政治制度都被完整、全面地保存和继承下来。
一次你国内对采邑数量占有最多、规模最大的卿族也大多是执掌鲁国国政的公族,且鲁国不绝后嗣的特点使得采邑的消长与卿族兴废密切相关,也决定了鲁国权柄始终操纵在如三桓这样的世家大族手中。
三桓忙于国政及互相之间的角逐,对离国都较远的采邑往往疏于防范,邑内大权完全交给邑宰处理,久而久之,采邑主对一些边境采邑的治理鞭长莫及,为邑宰们的叛乱埋下了祸根。
一旦有适当的时机,三桓的家臣们就纷纷以他们的主子为效仿对象,犯上作乱,采邑正是他们叛乱的资本,采邑武装则为妻提供强大的军事后盾。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登上鲁国的政治舞台的。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登上鲁国大司寇的位置后,就打算削弱三桓的势力,实际上他能做这个位置也因之前三桓家臣叛乱而起。他削弱三桓的方法,就是堕毁三桓的采邑。
首先他毁掉了季氏费邑、叔孙氏的侯邑,这两家并没有反对,因为堕了这二邑实际上是消除了宗法家臣为患家主的凭借,此后季孙氏和叔孙氏的采邑因祸根铲除也就再未发生过霍乱。
而之前没有发生过邑宰叛乱实践的孟孙氏,并没有响应孔子堕三都的号召,加之成邑的邑宰公敛处父的誓死抵抗,导致堕成邑的计划受阻,终于酿成鲁哀公十五年成邑之宰公孙宿的叛乱。
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在堕三都事件中暴露出来,他的目的是削弱三桓的力量,把权力还到公室手中,只是堕二都一定程度帮了季孙和叔孙而已,但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心思还是被当时执政的季桓子看清,于是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你看,55岁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也无法救鲁国啊。
事实上,西周灭亡之后,分封制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孔子极其反感的下克上,臣僭越君的乱局,就是因为分封私室势力逐渐强大威胁到了公室。而孔子把这种混乱局面称之为“礼崩乐坏”,认为是人们不再遵守周礼的缘故。
虽说这种情形与周礼形同虚设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是社会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周礼是建立在分封制上的上下等级尊卑制度,这种制度严格划分了等级,设定了相应的礼仪,而当下一级封建主的力量大于上一级,他还会遵守这些礼仪教条么?
孔子没有看清楚乱局的本质,从而一生追求的克己复礼过于理想化,一方面要求人人爱人,一方面又要求大家讲上下尊卑,按照分封制制度形式,这就好像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们回到古时候的那一套尊卑制度去复“礼”一样,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孔子在他的祖国努力了,可没找到问题的根源失败了,他去外国寻找救鲁国的方法,可惜,周围的国家情形跟鲁国不想上下,所以他终其一生,还是只看到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周礼,强调恢复周礼,人人爱人,这就是小康和谐社会了。
他后世的儒家们也没能为乱世找到终结的方法,后来还是法家们找到了中央集权的路子,把分封制扫进垃圾堆,这才走上了一条统一算是勉强终结乱世的路子。
作为受周礼影响最为严重的鲁国,制度惯性是相当强大的,三桓之间势力彼此制约,而三桓又都出自公室,不像晋之三家是外姓臣属分起家来没有压力,三桓实际上还是想着利益最大化,最好就是在斗争能自己能坐上国君的位置。
结果侯爵跟公爵斗,侯爵下面的伯爵们又起来造反,自然是无休无止的内斗,看不见远方的希望。若学七国那样变法,可惜公室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干不过三桓了,谈何变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