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帝王
公元前284年,烽烟再起。燕国乐毅担任远征军总司令,准备攻打齐国,一雪前耻。而赵国也任命乐毅兼任赵国宰相,秦王国派大军支持乐毅,同时魏韩两国一起,共组成了五国联军,乐毅担任联军总指挥,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向齐国。齐王田地当然不会坐等失败,他征召全国武将部队,可是结果却打得大败。
最终,齐国占领的原宋国领土被魏军占领,山东河间一带被赵军夺下,乐毅继续捕捉齐国野战军主力,齐国最终人心崩溃,临淄的金银财宝包括贵重的祭祀用具,自己家传的,抢来的,全都被乐毅给运回燕国去了,田地只有逃亡。
田地投奔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皇宫给他住,自己称臣,供应他的所有。但是田地脑子抽风,口出恶言,大骂卫国上下,整得连卫国官员都看不下去,直接把他轰走了事。他又继续逃到鲁国,要鲁国以天子的礼节侍奉他,鲁国国君必须早晚到厨房看饭菜做得怎么样,还必须站在台阶下侍奉他进食,等他吃完才能告退办自己的事,鲁国虽是礼仪之邦,也受不了这个,于是把他赶走了。
到了邹国,恰好邹国国君去逝,田地以天子的身份吊丧,新国君要背向棺木,站在西面台阶上,向北哀哭,田地坐在北面,接受新君的哭,一面举手慰问。这哪是逃亡啊,简直周天子亲临啊!邹国人也不鸟他,把他轰了。没办法,他逃到莒城,这可是他自己的领土,作威作福是正常,总算暂时安定下来。
齐国的盟友楚国派大将淖齿来拯救齐国,田地当即任命他为齐国宰相。淖齿的想法可不是当一个已经啥都没有的齐国宰相,他想和燕王平分齐国,反正田地已经是落毛的凤凰,随便欺了。淖齿最终杀了田地这老汉,过程有点惨。
淖齿数落田地说:“千乘(地名哟)等地地方数千里,天降血雨,你可知道?”田地说:“不知道”“赢邑等地土地崩裂看到泉水,你可知道?”“不知道”“有人伏在宫门外痛哭,而这人却始终找不到,你可知道?”“不知道!”反正不管问什么,就是不知道,你想咋的?结果淖齿气得半死,把他处死。当然不可能一刀给他痛快,而是把他悬挂在屋梁之上,活生生地剥皮抽筋,田地在酷刑之下,哀号了两天两夜,最终才气绝身亡。
为什么这么对他,淖齿和他没有血海深仇,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这方面的记录,退一步讲,真有仇恨大可一刀砍掉,但是这个和田地相处时间短暂的大将,用了一套对付穷凶极恶的匪徒才用的刑罚。什么原因,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他逃难到卫国等地的情形猜测。到了卫国,鲁国,邹国,他都把人家国君当奴隶,更别说普通官员了,这个死不接受教训的傲慢国君,最终是死在自己的嚣张上,可以想见,没有超过淖齿的忍耐下线,是不会这么残忍的,而田地,也得到了中国史上死得最惨的第一,总算如他所愿。
历史上周公的结局
历史上周公的结局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
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
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牧野之战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在优秀的将领的带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当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一些战争的胜利,为后期建立新的王朝打下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吧。
牧野之战,在史上又被为称武王伐纣,是当时周武王联军与商朝的军队在牧野进行的一场决战。当时由于商纣王先征讨西北的黎,然后又平定东南的夷,虽取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兵力也是严重的不足,加剧了阶级的矛盾,最后兵败后自焚,商朝从此灭亡。
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展现出的谋略和作战方式,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商朝从商汤灭夏之时建立,经历了六百多年的统治后,传位到第三十一位国王商纣王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在政治上商纣王花费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导致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信任飞廉等一帮佞臣,杀死了王族的重臣比干,造成了大臣诸侯纷纷叛离的情况。在军事上商纣王一直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在期间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很多的夷人,但是商军的主力都远征东夷,便造成了商的都城朝歌防守空虚,无兵可守。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的时候,重用了吕尚等贤臣,之后国力日渐强大,姬昌宣扬德教,积极的调解各国间的争端,使得诸侯纷纷向他依附。姬昌趁机统一战线,由于各国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早就已经苦不堪言了,都乐意向姬昌靠拢。
在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在武王继位后,表示继承文王的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无暇西顾的机会向东扩张,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很大的内乱。商纣王杀了他得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还有一些受牵连的贵族投奔了周国。武王从和谐贵族口中得到了不少的机密情报。得知时机已经成熟之后,武王便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结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步兵,出兵东征。在同年2月21日,周武王的军队到达孟津,与庸、蜀、羌、卢、彭、濮、微、髳等部族会合,不少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亲自赶来。然而,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了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士兵看到商朝的军队都是本惊吓到了,商的军队一望无边,暗无法判断具体人数,但是要远远多过周的联军。联军方面的士气瞬间变得有些低落。
在朝歌城内,刚得到情报之后,联军便到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抵抗敌人,而且也没有战车使用,仅凭步兵,很难与战车阵抗衡,更何况周的军队士气正锐。商纣王非常震惊,仓促的武装了大批的奴隶、战俘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由于无兵可用,加上常年昏庸不得民心,士兵中只有很少的禁军是他的心腹,导致了最终战斗失败。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一场战争,它终结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周公解梦和周公是什么关系
其实《周公解梦》中的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姓姬名旦,姬旦,也称周公旦。他是周成王姬诵的叔父,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梳理一下就是说:周公,是姬姓后代,叫姬旦,他的父亲叫姬昌,他有个哥哥叫姬发,有个侄子叫姬诵。他父亲姬昌的王位有他哥哥姬发继承,他哥哥死后王位是他侄子姬诵继承。他的父亲、哥哥就是《封神演义》里姬昌、姬发历史原型。结合起《封神演义》是不是就熟悉多了。
姬旦因是王室贵族,并且为周朝的建立和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父亲为未来的周朝打下基础、哥哥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他是周朝统治者的弟弟,所以别人又称他为周公。
后来他哥哥死后,他的小侄子继承王位,但是当时侄子太小,不能理政,所以周公没有去封地,而是留下来辅佐他的侄子周成王姬诵处理国事。打个比方:周代盖房子,周公的父亲打下了地基,周公的哥哥盖好了房子,本来是要自己的侄子来装修房子的,只是侄子太小,所以周公出来出人出力来装修了。
在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的同时,周公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做了很大贡献。再加上后来孔子的大力推崇“文物周公”,所以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所以有了孔子“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孔子尊崇周公,就像后代人尊崇孔子一样。
因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这就好比小时候吃过一种辣条,叫“唐僧肉”,之所以叫“唐僧肉”,就是为了扩大这种辣条的知名度,使其畅销而已。《周公解梦》也就是后代人借用了周公的名气。
历史上周公到底是何方神圣
说起周公大家可能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印象,不就是那个会解梦的人吗,随便在哪个书摊上都必定能看到摆着一本《周公解梦》,但是你了解周公到底是谁吗?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他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就请跟着我一起走进3000多年前吧。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在世时,姬旦做儿子就孝顺,忠厚仁义,不同于其他儿子。等到武王即位,姬旦经常辅佐武王,许多大事都由他承担处理。武王九年,东征到达盟津,周公随行辅佐。十一年,讨伐纣王,到达牧野,周公辅佐武王,作《牧誓》。攻破殷军,进入商王宫中。
诛杀纣王后,周公握着大钺,召公持着小钺,左右两边夹辅武王,杀牲祭祀土神,向上天报告纣王的罪行,同时也让百姓知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管叔、蔡叔辅佐他,以延续殷的祭祀。普遍封赏功臣、同姓和亲属。将周公旦封在少吴的旧址曲阜,这就是鲁公。周公没有到封地去,留在朝中辅佐武王。
武王灭亡殷纣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得了病,身体不适,大臣们害怕了,太公、召公恭敬地占卜。周公说:“不可以让我们的先王忧虑。”周公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面向北站立,顶着璧,捧着圭,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
史官朗诵写在简书上的周公的祝词说:“你们的长孙国王姬发,因为勤劳国事,被疾病所危害。如果你们三位先王对上天负有保护子孙的责任,就用我姬旦的生命代替国王姬发的生命。
我姬旦又巧又能,多才多艺,能够事奉鬼神。而国王姬发不如我姬旦多才多艺,他不能事奉鬼神。但他是受命于天庭的,他要普遍地保护四方,使你们在世上的子孙都能过上平安的生活,天下人民没有不敬仰和畏服他的。他不坠毁上天降给他的宝贵的命运,我们的先王才能够永远有所依归。现在我将要听命于大龟,你们如果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把璧和圭献给你们,以等待你们的命令。你们如果不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收藏起璧和圭。”
周公已经命令史官把简书上的祝词报告太王、王季、文王,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代替武王姬发,于是就向三位先王占卜。占卜的人都说很吉利,打开占兆书一看,的确很吉利。周公很高兴,打开藏占兆书的锁钥,所见兆书上的占卜之辞都是吉利的。
周公进见,祝贺武王说:“我王是不会有什么灾害了。我刚刚接受三位先王的命令,您要为周王室做长久的打算。这是先王顾念我对天子的真诚。”周公把他的祝文藏在柜中用金丝缠束密封,告诫保管柜的人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伐纣时杀死了哪位商朝大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飞廉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大军征讨商朝,并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纣王兵败后自焚而死,至此商朝灭亡,史称“武王伐纣”。周武王进入朝歌城后,对商朝的旧臣进行了相关处理,有人“升职”了,比如说纣王的哥哥子启、中衍,被封为宋国的国君,有人却被杀了,比如说纣王的宠臣飞廉、恶来。
飞廉、恶来是父子关系,飞廉是父亲,恶来是儿子,两人都有非常特殊的才能,“恶来有力,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纣王本身就很厉害,“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能和老虎、犀牛徒手搏斗。虽然史料关于恶来的记载不多,但他能受到纣王重用,其勇猛程度应该丝毫不逊色于纣王。
后来,纣王杀死自己的叔叔比干、囚禁另一位叔叔箕子,自此飞廉、恶来掌握了商朝的国政,自此商朝的政局变得混乱不堪。史书关于这样的记载很多,“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殷纣爱飞廉、恶来,所以丧其国”。
最终武王伐纣,成功灭掉了商朝,“助纣为虐”的飞廉、恶来也被处死,“周公诛飞廉、恶来,天下大悦”。但此时周武王做梦不会想到,八百多年后,自己的王朝会被飞廉、恶来的子孙后裔推翻!有人可能会说,灭掉周朝的不是秦朝吗?秦朝不是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么?没错,秦朝,或者说秦国的国君就是恶来的后裔!
根据史书的记载,“恶来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指的就是秦国的开国君主秦非子。秦非子居住在犬丘,非常善于养马,所以当地人向周孝王推荐他。当时周孝王为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正准备大肆养马,于是他任命秦非子养马。
秦非子的工作做的很好,“马大蕃息”,周天子非常高兴,就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延续嬴氏,称为秦嬴,自此秦国算是初步建立了。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秦非子的子孙让秦国称霸天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公来到咸阳,顿首谢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
之后不久,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病死,秦昭襄王将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到了秦国,至此统治长达八百多年的周朝至此覆灭。七年后,秦庄襄王在位时期,“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不过秦国对周朝后裔还算不错,没有斩尽杀绝,“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除了秦国外,赵国还与恶来有点关系,赵国的始祖季胜是恶来的弟弟,也就是飞廉的另一个儿子。后来,恶来成为猛将的代名词,比如曹操在见到典韦后,就称赞他是“古之恶来”。
史书中记载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的战斗经过,《逸周书·克殷解》有简单的描写: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即纣)从。武王使尚父(即吕尚)与伯夫(即百夫长)致师(谓单车挑战)。王既誓(宣誓,即《书尚·牧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于火。
这里说,作战前,先使吕尚和百夫长“致师”。“致师”是单车驰近敌方“致其必战之志”,这在春秋时还很流行,可能起源很早。这里又说,开战时,只是“以虎贲、戎车驰商师”,该是事实。这时武王统率到牧野的军队,主力就是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都说:“武王将素甲三千(《战国策)“三千”下有“领”字),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素甲三千”就是“虎贲三千人”,“战一日”就是甲子日从早到晚打了一天。当然,在这场大战中,除了“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作为主力以外,也还有西方八国之师,看来数量也是不多的。
《史记·周本纪》说周的方面诸侯来会的有车四千乘,而商的方面发兵七十万抵拒,都不免是夸大之辞。《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说纣“将率天下甲兵百万”,“以与周武王为难”,同样是夸张的说法。商在牧野的军队人数,确是大大超过周的军队。《诗经·大雅·大明》说:“殷商之旅,其会(“会”通“於”,旌旗)如林,矢于牧野。”但是不可能多到几十万到百万,这是战国时人用当时战争情况附会的产物。
殷之所以兵多而不堪一击,首先是由于殷贵族生活奢侈腐化,沉迷酒色,政治腐败,重用所谓“暴德”、“逸德”的人,对人民十分暴虐,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以致军队在战场上倒戈而拥戴周武王。《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说:“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墨子·明鬼下》也说,牧野之战,殷人“众畔皆走(“皆”原误作“百”,从王引之改正),武王逐奔人宫”。这时殷的军队早已丧失斗志,确是如武王《太誓》所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
其次是由于殷朝长期对四方夷戎部族的掠夺,和四方夷戎部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仅这时西方八国随从武王伐商,参与牧野之战;而且西北戎狄早已进据中原,东方夷族也早已“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使得殷的统治地盘缩小很多,只有黄河以北的京畿和黄河以南的“南国”,因而军事力量大为削弱。特别是和强大的东夷连年战争,力量消耗很大。所以春秋时人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叔向语),“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栾武子语)。
同时,殷和周围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不少方国有罪的贵族逃避之所,还成为逃亡奴隶的会集之地。因此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楚国芋尹(官名)无宇就指出:“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杜注:“人欲致死讨纣”)。”周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的。
同时,殷和周围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不少方国有罪的贵族逃避之所,还成为逃亡奴隶的会集之地。因此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楚国芋尹(官名)无宇就指出:“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杜注:“人欲致死讨纣”)。”周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的。
《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所谓“伐奄三年讨其君”,是周公东征的事。所谓“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是武王的事。这个飞廉,就是《秦本纪》所说善走的蜚廉,“蜚”、“飞”古声同通用。当是飞廉向东撤退,周师乘胜追击,直追到海边才杀死的。可以想见,杀死有力的恶来和善走的飞廉,是经过激烈战斗的。
鬼谷子的真名叫什么
鬼谷子的真名叫做王诩,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因为他额头上长了四颗肉痣,这是鬼宿之象,他创立了鬼谷门派。
这个王诩也是真是了不得,他精通兵法,天文星宿,谋略才智更是当世无双,这个王诩这么厉害,但是他却一生隐居,世人知道他的名声,却根本没有见过他去当个什么官之类的,也许鬼谷子自己很清楚,他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凡尘中,更不可以去朝堂上搅乱各个国家的平衡。
但是他却收了几个徒弟,这几个徒弟,随便找一个都是能改变历史的厉害人物,而这几个徒弟的名字说出来,大家肯定也都知道。这有几个弟子他们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和张仪。说起这个孙膑,其实大家很多人不太了解你。甚至还有人把它认为是孙子,但实际上,孙子的原名叫做孙武,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和庞涓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既生瑜何生亮,两个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兵法大家,但是孙膑却略胜一筹,庞涓嫉妒孙膑就找了个机会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了,但是最后也死在孙膑的手下,苏秦和张仪就更不用说了,有一个成语叫做合纵连横,这个成语就是说这两个人的,苏秦联合六国,拿着六国帅印直接把秦军逼退函谷关,张仪更是建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之后,为秦王朝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四个人没有一个得到善终,庞涓死在孙膑手上,孙膑的晚年也非常凄惨,苏秦巴齐国搞的一蹶不振,最后死在了齐国的权贵手上,张仪的结局算得上是好的,但却收到了秦王的猜忌,最后不得已离开秦国,郁郁而终。
东周时期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使用
在过去对中国的陆地地形有个说法:“八山一水一分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陆地地形,有80%是山地,有10%是河流湖泊,还有10%才是能够耕种的田地。只有那些荒草丛生地势低矮的平原,才是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可是这些地方又往往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于是就会常常被作为战场。当然,还有更多的战场则可能是在山地和河湖。那么,道路交通在当时是如何服务战争的呢?
在中国人的共识中,殷商时代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大量出土的铜鼎,就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印记。而到两周时期的铜车马,则是青铜时代的延续。这些青铜车马奔驰于战场,来往于列国的交通要道上,即成为春秋战国战场的标配,提到春秋战国往往要说到战争,说到战争就会让人们想到车马。
那个时代的车马工具已经到非常发达的地步,墨子就曾说自己制造的车辖“任五十石之重”,而那些航行在河流和近海上的战船,则能载运五十人以上和吃三个月的粮食,所谓“顺流而下,日行三百余里”,可见战争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反向又对列国的道路交通提出了严格的标准。
诸侯国君们对道路交通是非常重视的,诸侯国君在中原地区修筑了许多交错的道路,这些道路在当时则被称为“午道”。道路交通不仅服务于战争,更重要的还能够服务于商贸经济,当时最为繁华的那些城池,大多都是四通八达的,比如周天子的洛阳城、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宋国的陶丘、赵国的邯郸等地,皆因交通发达而成为最著名的商贸城市,而也因之于此,这些地区常常受到诸侯强国们的觊觎,周边的道路上常常就有来自列国的军队聚集。
中原大多都是道路交通畅达的地区,战争也便最为频繁。而那些道路艰险的地区,进行攻伐战争的难度则相对更难。比如秦国在攻打蜀国的时候,就曾修筑起架空的栈道,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而魏国都城因河流贯通护城,秦国的司马错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就引来河水“决桥取之”,即是将魏国的桥梁冲断,以决断魏国城池与外界联系,乃至成为孤守之城,最终长久围困之下城池终被攻破。
事实上,诸侯列国在当时都修筑有重要交通要道,以服务战争、外交和商业,在韩国靠黄河北岸的地方,有一条要道名为武遂,这条道路贯穿韩国的黄河南北地区,既具有关塞作用,又为韩国管理黄河南北地区提供支持,南方地区可借此道到达韩国北方的故都平阳,北方地区则借此道南渡黄河到达韩国的重要城池宜阳,并自宜阳到达周天子的都城中。
再往西走还有一条成皋之路,这条大路延着黄河,可达函谷关,五国合纵攻秦时,往往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南方的楚国在南阳盆地与伏牛山隘口交界处,则有一条直通中原的“夏路”,战国时代多次经历战火的重要城池方城即在此地。
《史记》有“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后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举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快速道路——秦直道,可从咸阳城直达北方的长城,秦朝铁军可借此道快速增援北方和攻伐匈奴,骑兵只需三天三夜就能驰抵阴山脚下,这条直道为后来汉朝的北伐匈奴提供了巨大便利。
历史上第一个参战的女子是谁
提起“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人们往往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其实在历史当中花木兰并不是第一个上战场的女孩子,说起历史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叫妇好,是商朝商高宗的妻子,也是皇后。
在古代,女孩子都遵从父母之言去相夫教子,但妇好刚刚就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她武艺超群,力大无比,同时又熟知兵法,能够在战斗中运用自如。有一年,商朝北方战事告急,妇好主动向皇帝请求上战场。皇帝经受不住妇好的再三请求,便答应让她上战场杀敌。
没想到在这场战争之中,妇好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皇帝也因此任命她为军队统领大将军。在之后的战役之中,妇好屡立战功,为商王朝扩张领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她是第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子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商高宗在位期间,他非常宠爱妇好,以至于妇好去世之后,整日陷入悲痛之中。妇好的陪葬品也是极其之多,除去青铜器之外的瓷器,还有各种字画,工艺品......这些艺术品为我国考古商朝得到很重要的资料。
在妇好的一生之中,她不爱“红妆”反而爱“武装”,她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