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奇葩皇室 四个儿子互相谦让王位

在古代,却有一个家族可以说是最奇怪了,国王有着四个儿子,按照道理来说根本不要担心继承人的问题,但是他的儿子们,竟然没有一个想要坐上皇位的,这就是吴国的皇室。

吴王寿梦,是吴国的第17个传人,他在公元前586年正式继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和兵车力量,击败楚国,会盟诸侯,正式称为吴王,奠定了吴国强大的基础,随着吴王寿梦年纪逐渐增大,他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却越来越头疼、

吴王的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字夷昧和四子季扎。这四个儿子从小一块长大,彼此之间相亲相爱,又十分喜欢读书,深明事理,吴王寿梦最喜欢四儿子季扎,因为他十分的聪慧,思绪敏捷于常人,因此寿梦想要让季扎当储君,没想到季扎坚决不接受,其他三个儿子也对皇位并没有什么兴趣。

公元前561年,寿梦临终前还是将四个儿子叫到了病榻前面,一一嘱咐。将王位传给了诸樊,他叮嘱自己的大儿子,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能够传到季扎的手中,诸樊也答应了父亲的这一个要求。《史记》记载:“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公元前560年,诸樊守丧期满,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王位传给季扎,但是季扎却推辞说,你作为长子当王,是名正言顺,我季扎希望能够效仿先人的节义。(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於子臧之义。)最后他为了避免诸樊谦让,竟然直接躲到乡下种田去了,无奈诸樊只好正式继承了王位。

在公元548年,诸樊率领大军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结果诸樊战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国家元首。按照约定,二弟余祭继位,但是余祭和夷昧依然在推迟谦让,看见季扎实在没有当国王的想法,余祭才正式成为吴国国君,结果在公元前544年,才登上4年王位的他,和越国打仗的时候,被越国的俘虏给刺死。因此夷昧上台。

此后多年,夷昧一直希望弟弟能够继承王位,公元前527年,病重的夷昧依然重申父兄之命,要季扎接替王位。想不到季扎竟然逃到边邑延陵躲藏起来。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大臣只好立夷昧的长子为王,这也就是吴王僚。

诸樊等四兄弟互相谦让王位的故事,也就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佳话。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7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非常讲究

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一个寒风阵阵的冬日,在宋国东边的萧国都城外,旌旗蔽空,号角鼓鸣,连攻数日的楚国大军遭遇了这年里最凛冽的大雪,楚庄王亲到军营慰问,“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什么是“纩”呢,其实就是“帛”,孟子说“五十非帛不暖”,“帛”是一种充填絮料,贵族之家往往将这种材料充填在衣服之内以保暖。

上古之世人们都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行走于山野丛林之间,就更别说穿什么衣服好看,无非是哪家猎人打了只老虎,批了件老虎皮,人们就觉得很是威武,要是哪一天穿了大象皮,就更是得意洋洋,那时候的人们对衣服的好看不好看,就是谁打了更大的禽兽。

史书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说上古圣人因为穿了好衣服,而国家得到了好管理。《淮南子》称“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当黄帝时期有了机杼,衣裳的制作就越是精良了,人们审美就更加注重了。

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穿衣服还形成了地域界限,比如中原人讲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则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穿衣服的不同还成了区分不同族群的象征。诸侯列国的衣襟在丧服上则是左衽,《周礼》上说“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人活着的时候是用右手解衣带脱衣服,死了以后就把衣襟改为左侧覆盖,就是永远也不再脱衣服了。

衣服穿厚了就会臃肿,我们说要风度不要温度,说的就是爱美之人往往不愿穿多了衣服,春秋战国战乱年代那是没办法,长途奔袭,自南向北,若不穿厚点,要是不被敌军砍死,也要给冷死。但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人们爱美的心情,尤其是贵族们,当时有一种裘衣,是专门用珍贵的兽皮制作而成,贵族们还会在裘衣外外加一件外衣,以保护裘衣的毛色。孔子曾说:“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那时候的人们对如何穿衣服更为美观也非常重视,就是要父母长辈面前即便是太冷也不能穿衣服,所谓“寒不敢袭”,即是如此。朝臣们朝拜诸侯国君的时候,为了表达喜庆,穿在裘衣外面的时候外衣也要极尽奢侈和华丽,亦即所谓的“尽饰”,以表达对君主的尊重。

那时候穿衣服这个事情太过重要,诸侯贵族们甚至还以衣着打扮来分析国家发展,鲁国歌谣里有“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鲁国的老百姓都在讽刺鲁君穷得没有裤子穿。今天我们参加重要的活动,往往也都要穿的冠冕堂皇的,“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帝乙为稳固西方姬氏力量,与周人进行政治联姻,帝乙盛装出席,还在袖口部位作了上下垂的两块,跟我们今天戏曲服装里的水袖差不多。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所谓“敝媪”,指破烂的旧丝绵。穿这种旧丝棉充盈的袍子,一般都是当时的平民。而孔子这样说仲由,说明当时的社会风俗就是看不起那些穿破烂衣服的人。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7 

春秋时期的质子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为了互相取信,会互相交换人质,称为质子。通常是以诸侯的儿子作为质子质押于别国,秦异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换人质外,亦有当弱国有求于强国时,就出现单方面送出质子的情况。

中央强权亦出于控制地方势力的需要,会任命地方势力首领的亲人为京官,称任子,美命入侍。任子表面上是一种荣耀,但中央能以质子的安全影响地方势力的决定。清朝的吴三桂,王辅臣这些地方势力都派儿子到京城为官,中央更好地控制他们。

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所以决定了他们的武功才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地位和血统,够不够分量送到别的国家做人质。战时或者盟约有效期内才待着的,也可以回国,最著名的回国质子就是燕太子丹,和嬴政的父亲异人。

在中国正史中,最早可查的王子做人质的记录在郑庄公在周平王那里做卿士,管理东周政事,这时的周王朝刚刚迁都,实力下降。郑庄公还拿着天子令箭谋取自己的私利。引起周平王不满。周平王准备用虢公来分郑庄公的权,却消息走漏,导致郑庄公不满。为了平息臣下郑庄公的不满,周平王派自己的儿子王子狐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作交换,互换人质,来达成约定。

秦始皇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而始皇帝赵政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楚乔传》中的燕洵世子就是作为质子被留在了大魏,看似生活无忧,其实生活如履薄冰,如果其父亲有任何异常举动作为质子的燕洵就会性命不保。所以,没有一个质子不盼望回到自己的故乡,燕洵也是。只不过电视剧中的燕洵还未等到回到故乡燕北就被满门抄斩,这一剧变也让原本无忧无虑的燕洵走向了复仇之路。

燕国的太子丹则是因为在战国末期,燕国为了讨好秦国,而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但太子丹不满在秦国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后在秦国攻打燕国之时,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不久,即被燕王杀害。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太子赵丹继位,即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赵威后处理。赵孝成王元年秦国趁赵国大丧之际,大举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必以长安君为质。赵威后纳触龙之谏,遣人送长安君入齐,齐军方出,秦军乃退。

在远古时期,人们思想单纯,誓言在人们立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后来,背誓违约的情况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不得不用人质来确保约定的履行。把国家的重要人员甚至首领之子作为人质的行为由来已久,已经很难考证。

到了唐朝,皇室对周边少数民族也实行质子外交策略。质子在唐朝有统一的住宿地方,地位也比较高,并且有很大的交流作用,有点类似于现今的留学生。质子在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学习了唐朝的先进的政治文化制度。

在唐朝以后,很多质子不再是简单的人质,他们可以学习、婚嫁、定居在这个城市,他们会游说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减少战争的同时,寻求国家间的长久发展,有点像外交一样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6 

夏朝的手工业有什么发展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史记。夏本纪》注引《集解》等书说,夏代“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共471年。《汉书。律历志》引《帝系》说,夏代历432年。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共450年左右。

  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西部颖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及山西晋南地区。这一地区夏代的文化遗址,有豫西偃师二里头文化与晋南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发现的达100余处。其中,豫西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的数十处,晋南地区以夏县东下冯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也有30余处。与夏代文化遗址同时存在的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河下游齐鲁地区的岳石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长江中游荆楚先民的石家河文化和长江下游吴、越先民的晚期良渚文化等等。

  夏代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数量较多的石鎌,石刀等收割工具。庄稼以「畎(音「犬」quanˇ)亩法」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代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手工业的发展,在夏朝时金属器皿已经出现。

  货币的产生传说产生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6 

夏朝的农业发展

  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其实水利技术的应用是黄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开发出来的,并非大禹一人所为。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

  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仪狄作酒”、“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爵后依然肃静脑明。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可能是在夏代编成的。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农业生产已能提供余粮造酒,《世本》载夏代“杜康造酒”,“少康作林酒”。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酒器有陶制的觚、爵、罂(lei)和青铜爵等酒器,说明夏代确已有酒。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人们在农业活动中对物候(生物、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的应用,比以往也有较大的进步。我国对物候的观察、应用是很早的,《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载稍后于黄帝的少(白皋)(少昊)以鸟名官让玄鸟(家燕)氏司(掌管)春分、秋分等时节的变化,这与玄鸟春来秋去习性正相吻合。

  少看白皋以鸟名官的传说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已用物候来区分节气了。原始社会中以物候指时的经验留传于后世,并有所发展,西周至春秋时杞国使用的《夏小正》,讲到物候的有60条,其中属动物物候的37条、植物物候的18条、非生物物候的15条,不但每个月都有物候指时,而且一个月中有几个物候来指时。这说明那时积累的物候知识已相当丰富。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4 

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

  禹建立了夏朝之后,夏朝一直崇尚勤俭节约,而到禹的儿子启继位以后,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而且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导致启的儿子太康也是变本加厉,完全不理会朝政,只知贪图享乐。就有了太康失国的故事,了解一下为什么夏朝只传两代就面临了政权的更替呢?

  早在启接掌帝位的时候,不但在部族外有跟伯益的一场大战,而且在他自己的部族里也有过波折,姒姓内部也有人不服。除了含糊不清的和伯益的交接仪式之外,?正有记录的是他在自己部族内和有扈氏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有前因后果,有战前动员,有具体的战术记录,记录很完备,叫“甘之战”。

  启获得大胜之后,为了显示权威,他效仿父亲禹的涂山大会,又建了一个叫钧台的高台,大会诸侯。钧台又叫夏台,在启的时代是作为启和诸部落长的宴会之所,但后来变成了夏朝的国家机器,说白了就是用来镇压和囚禁的地方,后面我们还将提到它,它曾经囚禁过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启在位的时候,他的个性很强势,凡是不服从他的人都会被杀死,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但是确实有效,他迅速?中了权力和财富,天下的诸侯没有人敢违抗他。

  启虽然顺利接掌了帝位,但是,各部族的不满就此埋下将来变乱的种子。天底下任何一个新事物出来,都有它发生的社会原因,所谓存在即合理。但是旧事物能够存在这么久,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新事物则是一件试验品,一个试验品要变成成品,并且取代现在的制度,也许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或者是两件事物要摆在桌面上被大众反复验证多次以后,才能够确定哪一种更适合现在的社会。

  根据后世的记录,当时启的生活水平和他爹禹是完全不一样的。大禹为了治水一生奔波,但是启的生活就很腐败。据记载,启那时制造了很多青铜器来喝酒吃肉,音乐舞蹈也都样样齐全。他那时享用的音乐已经不是原始部落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唱歌跳舞的那种音乐,而是专门有人为他表演。

  而启的儿子太康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享福的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太康不像启,一开始就要为了王位跟别人拼死拼活,他一生出来王冠就戴在脑袋上,有好吃的好穿的,过得比谁都舒服?

  当初启曾经想得很好,禹传他,他传太康,这帝位父传子、子传孙,夏王朝世世代代传之无穷尽,哪晓得差点跟秦始皇一样,传到二世就折了根。

  毕竟夏朝是启开天辟地第一回搞世袭制,所以稳定性非常不够。启活着的时候手段够厉害,但是他一死,别人未必买他儿子的账。更糟糕的是,他的儿子太康,从小生活在太平顺境中,不像当爷爷的禹,自己老爹刚死就被杀父仇人逼着去治水;也不像当爹的启,打小有娘的时候没有爹?有爹的时候没有娘。所以太康这孩子跟他爷爷他爹比起来,就像从小在蜜缸里长大似的,没有半点危机意识。

  他的王位是一出生就戴在他的脑袋上的,所以他也就被惯坏了。史书上说他“盘于游田,不恤民事“,我觉得这话没多少道理,那都是后世农业社会给他安的罪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野人或者半野人社会,生产方式总体还处于游牧为主兼顾农业的时代,打猎不仅仅是战争的练习方式,其实它也是生产啊,不打猎哪有肉吃?

  但是太康没多少心眼倒是真的,能力不足也是真的。他打猎就打猎,结果被几个手下一忽悠,渡过了洛水,离他的国都臣民们越来越远了。等他走远了,一个早有准备的部落长,当时叫有穷国的后羿率领自己的兵马冲进了夏朝的国都,占据了王宫,然后派人在洛水上断了太康的归路,让那小子别回来?,自动“被流放“去吧。

  很显然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史载后羿身边有四大谋士,分别叫“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且从后面的记录看来,后羿还曾经收留过其他部族的人才如寒浞、逢蒙等,进入夏都以后,据记载夏国的群臣与百姓并没有奋起反抗入侵者,反而“因夏民代夏政“,就是完全接受了后羿的统治,除了换个帝王之外,夏国的国政还是跟以前一样顺利运转。

  那么,为什么启活着时铁桶般的江山,到了太康手里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呢?当然除了后世儒家们每逢亡败之君必要叽叽歪歪戴上的所谓“失德论“帽子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诸侯们对于禹启时代高压政策的反弹。

  太康失国,其实就是夏王朝世袭制度不稳固的表现。这跟太康的品德无关,但跟他的能力有关。太康的能力的确是欠了一点,运气则欠的不止是一点点。太康失国之后,在“被流放“中,困于一个小城堡,守着一小堆部下关起门来戴个纸冠,无奈地过了十多年以后,郁郁而终。此后这个地方就叫太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太康县。这十多年,后羿则坐上了他的王位,统治着他的帝国。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50 

姜子牙和关羽谁实力强

  姜子牙被称为“武圣”是因为“神”,那段商周历史无法修复,留下的可参考资料很少,留下来的多为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历史上,被承认的武圣有三位。第一位,姜子牙,从南宋以前,姜子牙牢牢占据武圣的位置,没有之一,大概持续2200年左右。第二位,岳飞,从南宋到清朝,在武圣的位置上坐了550年。第三位,关羽,从清朝至今,被康熙大力宣传,塑造了忠义两全的关二爷形象。

  武圣被定义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武力值,有人说统兵能力,其实都不全面。要说武力,吕布、项羽,哪个不比这些武圣强?论统兵能力,白起、李靖都是好手,为何偏偏这三人能成为武圣?

  所谓的武圣,要在忠、孝、义、兵、德、仁、智,各方面都登峰造极,是民间百姓与历代皇帝都认可的人。唐玄宗下诏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诸多光环加持和民间百姓的拜祭下,这几位历史名人被冠以武圣的称号。

  如果拿关羽和姜子牙相比较哪个实力更强,姜子牙绝对力压关羽无数筹。

  姜子牙被称为兵家之祖,所著《太公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之大成的著作,号称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全智全能型人物,他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武能定邦,文能盛国,为周朝建立不世之功,立下千年基业。所以姜太公可以独享武圣之香火2200余年。

  关羽,蜀汉名将,历史对其多有褒奖,但从地位上给他武圣之名,其实水分颇多。现在提到武圣就认为是关羽,但跟姜子牙这种大神相比,关羽更像网红,过多的包装有些名不副实。经过五代十国的各种背叛后,历代统治者认为忠君思想很重要,多一些关羽这样的人,江山会非常稳固,从明朝开始,统治者开始大力宣传关羽,再加上三国演义和小说的渲染,关羽就像流量明星,迅速窜红,第二代武圣岳飞也被关羽顶了下去。尤其清朝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更加卖力的抬高关羽的声望,在诸多推手助力下,关羽的影响力至今还久久不散,已然坐上武圣的第一把交椅。

  一个是兵家之祖,立不世之功的姜子牙,一个是用忠义过度包装的关二爷,只有忠义,其它方面都太一般了。这两者真的没什么可比性,差距如同天堑。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9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事家是谁

  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鼎即是她的用器。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中的谜团目前正在不断发掘之中。

  在河南博物院里陈列着一个猫头鹰形状的“妇好”鸮尊,其精美的造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少人在欣赏它时,都忍不住感叹古人精湛的手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属于商代晚期青铜器。“妇好”鸮尊本是一对儿,另一只由国家博物馆保存,这座几千年前的青铜器做工精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但是最早发现的鸟形酒尊,也见证了一位古代奇女子的丰功伟绩。

  周朝起,猫头鹰就不再是人们所崇尚的辟邪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中国古人视为不祥之鸟,在各种花鸟动物为题材的中国传统国画中,几乎看不见猫头鹰的踪影。文学作品中,一般将猫头鹰视为不祥、邪恶的象征。不过上溯到周朝之前,猫头鹰却是殷商人的重要图腾,在中国上古时期,将鸟类、兽类作为一个部族的图腾,对其顶礼膜拜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传,商朝人先祖契的母亲简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多年不孕,有一年,她去温泉沐浴,见到一只玄鸟产下一颗五彩斑斓的卵,简狄看到十分喜欢,就将其吞下,后来就产下了契,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从中可见玄鸟在商朝人心中的地位,殷商时期人们一直视玄鸟为祖先。

  商朝人对猫头鹰曾有过狂热的崇拜。猫头鹰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帝王乃至将军们的爱物。妇好的一生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将具有战神象征的鸮尊与其陪葬,显示了妇好地位的显赫。作为一位能征善战、为商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妇好无疑具备拥有鸮尊的资格。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9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9 

姬发与纣王的故事

  商朝时,有一年夏天,西伯侯姬发准备联合各路诸侯起兵伐纣,可是人心不齐。姬发决定做一口天下最大的鼎,以彰显自己的实力,然后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对鼎盟誓,把观望派拉到自己这边来。

  当时,鼎是一种非常高贵神圣的器物,做鼎的人,也备受尊敬。有一个叫武英的人,就是一个做鼎的高手。姬发找到武英,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姬发与纣王关于鼎的故事

  武英听了,把姬发领进一个大大的棚子里,那里摆着一排做好的鼎。武英说:“大王要实现大志,我能助一臂之力,实是万幸。这里有九只做好的鼎,我要将九只鼎全部化掉,做成大王所要的一只鼎。可是这九只鼎,是我一生的最爱,材质纹饰,都是上品。现在,我要把这九只鼎全部献给大王,我只有一个要求,我一言九鼎,也希望大王一言九鼎,不可愧对天下苍生。”

  两个人在鼎前盟誓,武英做出最大的鼎,姬发打败商纣,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接着,武英开始做鼎,可是他不知道现在最大的鼎,到底有多大。于是,武英悄悄派人寻找最大的鼎。

  一天,武英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告诉武英,最大的鼎已经找到了。武英跟着客人一起去看鼎,两个人骑上马,一路狂奔,很快他们来到了商纣的地界。这是一处空旷地带,两个人放开马跑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客人问武英:“你看到最大的鼎了吗?”

  武英环顾四周,哪里有鼎啊?

  客人微笑着说:“这世上最大的鼎,就在我们的脚下。”武英十分疑惑,方圆几十里,一马平川,见不到任何东西。

  客人领着武英,又向前走了一段路,他指着前方,让武英看,那里好像有一段城墙。他们策马飞奔过去,武英一看,那段墙竟然是用青铜做的。他疑惑地问:“难道这就是最大的鼎?这不像鼎啊!”

  客人笑笑说:“你说对了,这就是最大的鼎!这鼎做出来后,因为太重太大了,就只能放在地下,这地面上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两只鼎耳罢了。”

  武英非常吃惊,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鼎。

  这时,从远处跑过来一队人马,飞奔到武英面前。这队人的最前面,正是纣王。而那个客人,其实是纣王手下的一个将军。纣王说:“听说姬发让你做天下最大的鼎,我让你看了,天下最大的鼎有多大,你拈量一下,姬发有没有这个实力?”

  武英大惊,不知谁泄露了秘密,他当即表示自己不能给姬发做鼎了,他一辈子也做不出这么大的鼎。

  纣王却说:“你不做已经不行了,你必须要做,你做不出来这么大的,你就做一个小的,送给姬发,让他在诸侯会盟时失去信任。”

  武英断然拒绝道:“我与姬发从小就是朋友,我可以说服他不做鼎,可就算是我死,也不能出卖他。”

  纣王拍了拍手,说:“把他们带上来。”随着他的话,又有一队人马过来,押上来几个人。武英一看,这几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武英没有办法,只好含着泪,点头同意按照纣王的意思去做。

  武英做不了最大的鼎,他决定要做平生最好的鼎。武英化掉了他的九只鼎,经过三个月的冶炼,武英炼出了最好的青铜。过了三个月,武英浇铸出最好的鼎。又过了三个月,武英雕琢出最精美的纹饰。

  这世上最好的鼎,已经做好了,望着那口最好的鼎,武英热泪盈眶。武英告诉姬发,鼎已经做好了。姬发不放心,亲自过来看,一看这鼎并不大,心里很不高兴,说:“武英,你这是在糊弄我,这是最大的鼎吗?我那里就有比这个大的。”

  武英这才说出事情的经过,姬发听后十分难过,说:“做不出最大的鼎,会盟大会就不能开了,讨伐纣王的事,只能从长计议了。”

  武英却说:“虽然我不能为您做出最大的鼎,但我为您做的是最好的鼎,也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鼎,这是一个问鼎。”接着,武英说出了问鼎的妙处,姬发听了很高兴,就让武英一起去参加会盟大会。

  这天,会盟大会终于召开了,武英做的那口鼎,摆在了会场正中央,鲜花红绸相衬,显得十分威武。大会开始,各路诸侯都来了,但是看到这只鼎,纷纷指指点点,摇头叹气。果然,大会开始不久,就有人提出异议,说姬发的鼎并不大,国力不够,没有必胜的把握。

  姬发告诉大家,现在纣王荒淫残暴,众叛亲离,天欲亡之,诸位如若不信,可以问鼎。众人十分好奇,不知道怎么个问法。

  这时,武英走出来告诉大家:“只要趴到鼎口,问一声:‘我欲起兵行不行?’听一听鼎的回答就成。”说着,武英趴到鼎口,大声问:“我欲起兵行不行?”

  只听鼎的回声清晰地传了出来:“行行行行……”

  武英大声问,好多人过来听,问了一遍又一遍,鼎回答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都认为这是天意,诸侯纷纷表示跟着姬发起兵。姬发站到鼎前,大声说:“现在,我们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一开始我想做一只最大的鼎,但是武英告诉我,这是劳民伤财,最大的鼎就在纣王那里,那是我们共同的财产,让我们把自己的财富夺回来。”

  很快,姬发起兵,势如破竹,没多久,就攻克了纣王的都城,商朝灭亡了。

  这天,姬发带领武英和诸侯,一起去看最大的鼎。他们来到那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两只鼎耳,让人向下挖去,可是挖了没多久,那鼎耳就自动倒下了。原来,纣王也做不出那样大的鼎,只是做了两只鼎耳,摆在地上,掩人耳目而已。

  姬发不由得感叹:这世上号称最大的,往往都是空架子啊!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