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成语“杵臼之交”的意思,出处,故事
【杵臼之交出处】
《后汉书·吴祐传》:“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杵臼之交故事】:
东汉时,有个儒生叫公沙穆,是一个有才学的人,特别对韩诗、公羊春秋很精通。为了求得更高的才学,他就外出游学去。到了京都太学里求学时,路费已全部用完。怎么办呢?他就换了一下衣服,打扮成做帮工的样子,到吴祐那儿去舂米。吴祐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家。在舂米时,吴祐和他闲谈。吴祐听了他的谈论,十分惊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帮工,公沙穆也说了自己的情况。两人在学业方面有共同语言,在杵臼旁边就结交为朋友。
在杵臼旁边结交的朋友。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舂米的器具。比喻不讲身分、不计贫贱而结交成为朋友。
【古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
3年级成语“哀而不伤”的意思,出处,故事
【哀而不伤出处】
《论语·八佾》: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故事】:
《关睢》是《诗经》 的第一篇,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追求一个窈窕淑女的故事, 可是孔子却认为是写周文王和后妃的事。说周文王在没有得到后妃的时候,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得到了后妃就高兴得很, 奏起琴瑟钟鼓的音乐来。孔子说, 这表现了周文王品德: 后妃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女子,淑女应配君子,所以周文王就想和后妃婚配。在没有得到后妃的时候, 周文王虽然表现了悲哀之情, 但是并不过分, 没有因此而悲痛欲绝; 后来和后妃结婚了。周文王当然很高兴, 但也不过分, 没有表现出放荡的行为来。
忧愁但不悲痛欲绝。朱熹注:“淫者, 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 哀之伤而害于和者也。”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中和之美, 后也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正好适中。
【古例】:宋·程敦、程颐《二程集》外书卷六: “哀窈窕,思贤才,‘求之不得,展转反侧’, 是‘哀而不伤,。”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 “王爵与王惠哭做了一团,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她喜欢打扮, 愿意有朋友, 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 哀而不伤的, 青春的游戏。”
四年级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意思,出处,故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处】
《后汉书·黄琼传》:“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 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故事】:
东汉顺帝时有个黄琼, 此人名望很高, 许多大臣都举荐他入朝做官。其中有个大臣叫李固,素来敬慕黄琼, 也写信劝他说:“我曾经听说过:‘高傲的人容易犯错误, 洁白的东西容易被污染。’《阳春》曲过于高雅,能应和的人很少;名声过大的人, 名实未必相符。因此, 人们常说德高才大而隐居的人, 那是欺世盗名。我恳请先生出来做官, 以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 也让我们看看先生的才华, 同时用事实改变人们的传统看法吧!”经李固这么一激,黄琼才肯出来做官,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出众, 官至尚书仆射。
名声过大,难以与实际相符。盛: 大貌。副: 符合, 相称。现用来提醒人们要自知之明, 不可高傲自恃; 或作自谦之词。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可是闯王知兄虚名, 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四年级成语“张冠李戴”的意思,出处,故事
【张冠李戴的意思出处】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张冠李戴的意思故事】:
民间有句俗话: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这一戴若是为了试试大小是否合适,式样究竟如何,那无可非议。若是有意这么错戴上了,那就不同了。如有人写了段文字指出: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的主人,特别是帽子之类穿戴的物件,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头寸或身材,比如窃取了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显然貌态变了,常常变得不相称,很难看。
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冠:帽子。比喻把事情办错了。
【古例】:巴金《一封信》:“江青甚至张冠李戴,把崔灏的《黄鹤楼》说是李白的诗,把《醉打山门》里的《寄生草》说成是关汉卿的作品。”陈忠实《信任》:“田老板这番话,真真假假,虽不免张冠李戴,云天雾地,感情却是真切的, 激旱慷慨, 窸呖啪拉, 敲得当当响, 使曹约翰夫妻两个都听呆了。”
一年级成语“相得益彰”的意思,出处,故事
【相得益彰的意思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相得益彰的意思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司马迁说:“伯夷、叔夷确实是贤人,但经过孔子的宣传,名声就更加高了。孔子怎样宣传伯夷、叔夷的呢?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出公不让父亲从晋国回来。卫出公做得对不对呢?子贡就去问孔子,孔子只说了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他们为求仁而又得到仁。那么,伯夷、叔齐又是什么人呢?他们两个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父亲想让叔齐接位。等到父亲一死,伯夷就逃走。叔齐见伯夷遵父命不愿为君,也就遵守长为君的礼制而逃走。弟兄俩都逃走了,国内的人从他们的儿子中立一个为君主了。
两者相互配合、映衬,使双方的优点和长处更加显露出来。相得:互相投合,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亦作“相得益章”。
【古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孙士毅《序》:“《事物异名录》四十卷,慈谿厉明府静芗先生原辑,晋轩学使关前辈增纂而釐订之者也。……是编采择宏富,区别精审,真两贤相得益彰也。”秦牧《茅台,花雕瓶子》:“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 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 相反的, 却使它们相得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 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 明明在朝, 穆穆列布, 聚精会神, 相得益章。”
三年级成语“人定胜天”的意思,出处,故事
【人定胜天出处】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人定胜天故事】:
战国时期,楚平王贪恋女色,竟在奸臣费无忌的纵恿下,将原来准备嫁给太子建的秦女收做妃子。费无忌虽因此博得了楚平王的欢心,但怕日后太子建继位以后对自己不利,便在平王面前诬陷太子图谋不轨,想兴兵作乱。昏庸的楚平王竟然听信谗言,派人去诛杀太子,并囚禁了太子的老师伍奢,骗杀了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员(即伍子胥)得到消息,立刻逃往吴国。十年后,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为报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将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伍子胥的老朋友申包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责备他做得太过分了。信中说道:“我听说,人的主观意念虽然可以以一时的凶暴胜天,但到老天爷发怒的时候,也是可以给你报应的。”伍子胥驳斥了申包胥的这种指责。
指人只能以一时的凶暴胜天。人定:指人的主观努力。后用来指人可以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自然。
【古例】:宋·刘过《龙川集·襄阳歌》:“土风沉浑士奇杰,乌乌酒后歌声发。歌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金·刘祁《归潜志》十二:“人定亦能胜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人定胜天不可知?”
4年级成语“踽踽独行”的意思,出处,故事
【踽踽独行出处】
《诗经·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踽踽独行故事】:
这首诗叙写的是这样一个生活的故事:一个无兄无弟的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行路人,感到自己很是孤独。他看到杜树即棠梨孤独地长在那里,想到自己也是一个人行走,没有一个所亲的人作伴。杜树虽孤独,可它的叶子长得极其茂盛。我连杜树也不如啊!走路的人一个一个地从我面前走过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其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悯我一个人生活而和我亲热啊,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怜我没有兄弟而帮助我啊!
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踽踽:孤零零的。独:一个人,孤独地;行:走路。形容孤独无所亲。
【古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1-6年级成语“富贵不能淫”的意思,出处,故事
【富贵不能淫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故事】:
有一个名叫叶景春的人, 对孟子说道:“像公孙衍、张仪这般人, 岂不是个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各国的诸侯都惧怕;他们若安居不出, 那么天下就可太平无事。”孟子说:“这等人怎么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礼》上说:男子长大了, 要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必定去吩咐他; 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必定去吩咐她, 而且送她到门口, 教训她说‘你到他家去,一定要恭敬、小心,不要违背丈夫。’所以《礼》上这样讲, 是把顺从算作正当的, 是做人妻妾的道理啊! 因此, 真正的大丈夫, 他住的是仁,是天下最广的安宅; 他抱的是礼,是天下最中正的位置; 他行的是义, 是天下最阔大的道路, 得了志, 就同百姓共行这个仁、礼、义的道理; 不得志, 他就一个人独自行他的道理, 富贵不会荡他的心,贫贱不会变他的节,威武不会屈他的志, 这种样子, 才称得是大丈夫。”景春听了恍然大悟。
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富贵: 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淫: 迷惑。
清·张潮 《虞初新志·武凤子传》:“或曰, 其有道者欤?不然, 何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耶!”
1-6年级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出处,故事
【高屋建瓴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 其以下兵于诸侯, 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高屋建瓴故事】:
韩信为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却反被其害。韩信被害的经过是这样: 汉高祖六年, 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遂召集大臣商议。谋士陈平认为韩信智勇双全, 不可用武, 只能智取。于是, 刘邦按照陈平的主张,声称要巡游云梦,在陈县大会诸侯,其用意是乘韩信前来迎接圣驾之机,将其擒拿。韩信果然中计被捕。有个叫田肯的前来祝贺, 他对刘邦说:“大王今日捉住韩信, 除了一大隐患, 又占据了形势险要的关中,拥有广大土地, 兵众将多, 比其他地方强过百倍。我看一旦对诸侯用兵, 就象从高高的屋顶上, 把水从瓦沟里倒下来一样, 倾泻无阻。”刘邦听了这番恭维话, 心里乐不可支。
将水从高屋脊的瓦沟里倒下来。瓴:盛水瓶。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翻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比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不可阻遇。
【古例】: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魄,是史无前例的。”
六年级成语“见贤思齐”的意思,出处,故事
【见贤思齐意思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意思故事】:
孔子经常给他的学生讲怎样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 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 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对好的要作为榜样来学习, 对不好的也要作为自己的反面教员,都要通过自己的省察、思索,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贤德的人。”
看到品德高尚的人, 就一心向他学习,想自己能和他一样。贤:美好, 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齐:相等, 一样, 这里指具有同样的美德。孔颖达疏: “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
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 仰圭璋而有地; 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 值禁罔之逾密, 而见贤思齐, 独立不惧, 故作此歌以发挥其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