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成语“入幕之宾”的意思,出处,故事
【入幕之宾出处】
《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入幕之宾故事】:
晋朝时,有个人名叫郗超,字嘉宾。他才智过人,又善交际,经常拿出钱财接济亲戚朋友。大将军桓温十分赏识郗超的才智和为人,便请他做自己的参谋。后来,桓温做了大司马,就将郗超升迁为参军。有一天,谢安与王坦之来到桓温军中谈论国家大事,桓温让郗超躲在帐幕后偷听。忽然刮来一阵风,把帐子卷开了,谢安看见郗超躲在帐幕后,就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郗生真是入幕之宾啊!”。一句话说得王坦之和桓温都大笑起来。
原指晋朝郗超参与机要大事。幕:帐幕,军队中常做住所用,军队驻扎时将帅都在帐幕中生活。宾:客人。后来泛指参与机密的幕僚。亦作“入幕宾”。
【古例】:唐·李益《送宋校书赴宣州幕》诗:“远避看书吏,行当入幕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二卷:“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 遂为入幕之宾。”
1年级成语“弄瓦之喜”的意思,出处,故事
【弄瓦之喜出处】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是议,无父母诒罹。”
【弄瓦之喜故事】:
周宣王筑成了新的宫室以后,就有人写了《斯于》这首诗来表示祝贺。诗分两部分,前半部颂宫室,后半部颂生男育女。生了女孩,定是遵守妇人之道的。睡的卑陋,穿的简朴,玩的呢,学习妇女做的事。长大以后,以顺为正,不谈论是非,不参加礼仪活动,只是想怎样把饭做好,尽心侍奉长辈,有空就缝制衣服。一句话,就是谨守闺门之修,妇女之礼。
词义。玩弄纺砖的女孩子可嘉可赏。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子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的活。瓦:纺砖,原始的纺锤。后以“弄瓦”称为生女孩。
【古例】:元·方回《五月旦抵旧隐》:“长男近弄瓦,累重讵足贺。”《艺风堂友朋书札·缪佑孙》:“洪星使之妾临产,所备一切,均照西俗……奈五月中竟咏弄瓦,颇觉扫兴。”
五年级成语“雪泥鸿爪”的意思,出处,故事
【雪泥鸿爪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由》:“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雪泥鸿爪故事】:
著名诗人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到过渑池这个地方, 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 寺院里的奉闲老和尚殷勤地招待了他们。他们游玩渑池, 是出于偶然的机会, 而老和尚对他们也非旧相识, 他们就在墙壁上题了诗。苏辙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记述此事。后来,奉闲老和尚去世了, 苏轼又从苏辙的诗回忆当年游渑池的情景, 感慨万分, 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大意是:人生在世, 四处漂流, 留下一些痕迹象什么呢? 就象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飞鸿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是偶然的, 因为它没有固定去处, 那里是原来打算好了的今天飞东明天飞西啊!
鸿鹄在雪地上踏过留下一些爪印。雪泥: 融化着雪水的泥土。比喻往事留下的一点痕迹。
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雪泥鸿爪, 惟留一幅悲怆之影于吾汉族历史之中, 良可慨己。”《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十六回:“实因从前孔子的坟墓, 是子贡一手组织的, 所以这个碑, 也就断定了是他的雪泥鸿爪。”
4年级成语“安土重迁”的意思,出处,故事
【安土重迁出处】
《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 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 人情所愿也。’”
【安土重迁故事】:
王元帝永光四年 (公元前40年) , 九月取消卫思后园及戾园;十月又取消在各郡的祖宗庙。所有皇陵原来是总属太常的, 现在就分属于三辅管理。汉元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在诏书上说:“安于本乡, 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是老百姓共有的心念; 骨肉相互偎依, 不愿分离, 也是人们共有的性情。如果叫老百娃远离本乡, 丢掉自家的祖先坟墓, 致使他们破产失业, 亲戚分离, 这是不应该的。现在取消为陵墓而建制的县邑, 那是为了使天下的人都能安居乐业, 而没有动摇之心。”
安于本乡, 不愿迁移到别处去住。土: 乡土; 重: 难的意思。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赤曰:‘吾亦闻之, 齐新与鲁好, 不便得地, 将迁尔户口,以实聊摄之虚耳。’自古道:‘安土重迁’, 说了离乡背井, 那一个不怕的?”
3年级成语“吉人天相”的意思,出处,故事
【吉人天相什么意思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左传·昭公四年》: “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 天或者欲逞其心, 以厚其毒而降之罚, 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 不可与争。’”
【吉人天相什么意思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两个历史故事:
公元前606年,郑穆公有病了,看见兰花死去,他也就刈兰而死。这里有个缘故: 他父亲郑文公的贱妾燕姞怀孕的时候, 要郑文公赐兰给她, 生了孩子名字就叫兰。郑文公逐群公子时, 公子兰就逃奔到晋国去。在公子兰跟随晋文公伐郑时,石癸就提议接纳公子兰为郑君, 他的理由是:姞姓和姬姓配偶,子孙必定兴旺。姞, 就是吉人。公子兰做了郑君, 就是郑穆公。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想成霸,就派椒举到晋国去, 对晋国提出一个请求: 借晋国的威望和各国诸侯见见面。晋侯打算回绝,司马侯就对晋侯说:“不好,楚国正在力图强盛,天老爷或许要使楚国成霸的雄心得以实现,要是得罪了楚国,这是不明智的。我看晋、楚两国都靠老天爷帮助,不可以和楚国人为地对立起来。”
有福气的人,又有天的帮助。吉人:善人,贤人;天相:天老爷相助、保佑、指好人自有老天爷帮助,多用作对他人遭难的慰勉语,或脱难的祝贺语。
【古例】: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雪时,妾以君为抵靖,乃尚逗留江口。幸遇曹老,绝处逢生,亦可谓吉人天相矣。”《元曲选·无名氏〈桃花女〉一》:“哥哥,你只管依着他做去,吉人相天,到后日我同女孩儿来贺你也。”
1-6年级成语“雄鸡断尾”的意思,出处,故事
【雄鸡断尾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 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 人异于是。牺者, 实用人, 人牺实难, 己牺何害。’王弗应。”
【雄鸡断尾故事】:
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宾孟是王子朝的老师, 两人都深得周景王的宠信。有一个大臣叫刘狄, 看到王子朝有野心, 宾孟是帮凶,就准备除掉这两个人。有一天,宾孟到郊外去, 看到一只雄鸡, 把自己的尾巴啄断, 宾孟问跟从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跟从的人说:“它怕送到宗庙去作祭品,所以先自己残毁掉。”宾孟立刻告诉周景王,说:“鸡惧怕为人所用, 人可不是这样。假如宠信的人招致祸害, 对他自己倒没有什么关系, 而对宠信他的人就有影响了。”暗示周景王早日确定王子朝的继承权。
雄鸡因为怕被人用来做祭祀的祭品,而自己先残害身体。比喻忧谗畏讥,怕被别人祸害而自己伤害自己。
【古例】:宋·苏轼《僧爽白鸡》:“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4年级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出处,故事
【功败垂成的意思出处】
《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遗, 良图不果, 降龄何促, 攻败垂成。”
【功败垂成的意思故事】:
谢玄是东晋时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当时北方的前秦日益强大起来, 严重威胁着东晋王朝。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 谢玄和谢石。谢琰等人带领八万人马, 击败了前秦符坚统帅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稳定了东晋偏安一隅的局面。接着,谢玄等人又奉命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北方失地,大大减弱了东晋的外部威胁。然而, 正当谢玄想进一步巩固已经恢复的失地时,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却激化起来。谢玄的赫赫战功遭到了司马道子等人的妒忌。他们以谢玄出征时间太久为借口, 劝谏晋孝武帝把谢玄的军队撤回来,坐镇淮阴。谢玄眼看胜利在望的形势即将付之东流, 悲愤交加。他几次上书晋孝武帝, 请求辞职,都未获准。在回防路上, 谢玄不幸染病而亡, 年仅四十六岁。唐朝房玄龄等人在编撰《晋书·谢玄传》时,借史臣之口,十分惋惜地说:“老天降给他的年龄为什么这样短促?统一北方的宏伟目标即将实现时却在半途遭到了失败。”
事业将要成功的关头遭到了失败。垂:接近,将要。
【古例】: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七回:“那位辅佐太子的知道了,见功败垂成,十分着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有人说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师回去,以致功败垂成。”
优美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意思,出处,故事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出处】
《后汉书·黄琼传》:“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 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 和者必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故事】:
东汉顺帝时有个黄琼, 此人名望很高, 许多大臣都举荐他入朝做官。其中有个大臣叫李固,素来敬慕黄琼, 也写信劝他说:“我曾经听说过:‘高傲的人容易犯错误, 洁白的东西容易被污染。’《阳春》曲过于高雅,能应和的人很少;名声过大的人, 名实未必相符。因此, 人们常说德高才大而隐居的人, 那是欺世盗名。我恳请先生出来做官, 以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 也让我们看看先生的才华, 同时用事实改变人们的传统看法吧!”经李固这么一激,黄琼才肯出来做官,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出众, 官至尚书仆射。
名声过大,难以与实际相符。盛: 大貌。副: 符合, 相称。现用来提醒人们要自知之明, 不可高傲自恃; 或作自谦之词。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可是闯王知兄虚名, 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常见成语“质疑问难”的意思,出处,故事
常见成语“质疑问难”的意思,出处,故事
【质疑问难出处】
《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而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
【质疑问难故事】:
汉哀帝时,有两个人一同被任命为京兆史,一个名陈遵,另一个叫张竦。张竦学问渊博,精通诗书,尤其以廉洁、俭朴著称。而陈遵与他相反,十分好酒,放纵不拘。当时公府掾吏等官,出入朝廷都是不很显眼的小马、旧车,而陈遵穿戴华贵,车马极盛。直至后来张竦、陈遵都被免官后,陈遵家依旧车骑满门,日夜饮酒作乐;而张竦则贫苦清寒,宾客很少,只有一些穷朋友跟着他在一起,一杯清茶,谈论谈论经书,彼此提出疑问,互相议论探讨而已。
提出疑难,请问别人或互相探讨。质:问。难:疑难。
【古例】:《东观汉记·贾宗传》:“每宴会,令与当世大儒司徒丁鸿问难经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窃听绪论,虽已经月,终以不得质疑问难为恨。”清·顾炎武《与友人辞往教书》:“必如执事所云,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即不能尽依白鹿之规,而其遗意须存一二。”
3年级成语“告朔饩羊”的意思,出处,故事
3年级成语“告朔饩羊”的意思,出处,故事
【告朔饩羊出处】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饩羊故事】:
古时候, 天子常在冬季把第二年的时历颁发给诸侯。诸侯接受了将其藏在祖庙里。待到来年每月的初一日,便用活羊去禀告祖庙。这叫做告朔之礼。可是, 鲁国自文公起, 已经不行告朔之礼了, 但活羊还是仍旧供给。子贡认为这是白费了一只羊。所以, 他想废掉供给活羊的老规矩。孔子得知这个消息,急冲冲地赶来批评子贡说:“你只知道爱惜一只羊, 而不知道花费一只羊的价值。保持了供给羊的老规矩,就有恢复告朔之礼的希望。假如连羊也不供给, 那么以后就没人知道告朔的名字了。这告朔之礼的恢复岂不是毫无希望了吗? 我实在爱这个礼而不忍废去啊!”
原指周代的一种礼制: 每月初一日, 诸侯用活羊去禀告祖庙。告: 祭告祖庙; 朔: 每月初一日;饩羊: 活羊。朱熹注:“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之诸侯, 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 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牲也。鲁自文公始, 不视朔, 而有司犹供羊, 故子贡欲去之。”
【古例】: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 “行见三村五舍, 牵来告朔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