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成语“五日京兆”的意思,出处,故事
【五日京兆出处】
《汉书·张敞传》:“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五日京兆故事】:
汉宣帝时,有个张敞,在他任京兆尹时,与杨恽结为知己之交。后来杨恽犯了罪,张敞受到了牵连。于是,人们都以为张敞的京兆尹当不长了。张敞手下有个小官吏叫絮舜的,竟然不服从张敞要他去办理案子的命令,擅自回家去了。絮舜满不在乎地对家里说: “人人都说张敞充其量再当五天京兆尹罢了, 我为何还要听他的命令去办理案子呢?”张敞获悉后, 大为恼火,就把絮舜逮捕起来, 想不到絮舜竟被困死狱中。汉宣帝为此把张敞贬为百姓, 说他残害无辜。
原指张敞只能做五天京兆尹了。京兆: 即京兆尹, 古代国都的最高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暂或做事不从长远考虑的人。
【古例】: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三回:“暗想自己已是五日京兆了,乐得卖个人情与袁伯珍。”鲁迅 《致章廷谦》 信:“专门做教员, 不知道将来 (开学后) 可能够。但即使做教员, 也不过是五日京兆, ……。”
6年级成语“周公吐哺”的意思,出处,故事
【周公吐哺出处】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 ……吾于天下, 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吐哺故事】:
有一次, 周成王把鲁地分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告诫道:“你将去鲁地了,希望你到了那里切记不能骄横。我,是开国国君文王的儿子, 是周武王的弟弟, 是当今君王的叔父。我现在辅佐天子, 位居国相, 真是重任在肩, 名闻遐迩,但是我仍十分谦逊诚恳地接着天下来访的贤人。有时候求见的多了,忙得我洗一次发要停下多回, 吃一顿饭得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来接待他们, 就这样我还害怕礼义不周, 会失去天下贤士啊!”
周公吐出口中的食物。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形容忙于接待贤士,招揽人才。也表示恩贤若渴,礼贤下士。亦作“吐哺”、“三哺”。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 公孙 (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唐·白居易《和 微春日投简五十韵》:“重士过三哺, 轻才抵一铢。”
中国成语“从容不迫”的意思,出处,故事
【从容不迫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我,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版,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从容不迫故事】:
有一天, 庄子和惠子一同在濠梁河边观鱼。庄子说:“你看鯈鱼在水里游得自由自在, 从从容容,它是多么地快乐啊!”惠子曰:“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那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呀?”惠子说:“我不是你, 当然是不知道你的思绪;但你总不是鱼, 你不可知道鱼的快乐则是无疑的?”
不慌不忙, 沉着镇定。从容: 不慌不忙, 镇定自若; 不迫:不急促。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宋·朱熹 《朱子全书 ·论语·学而》: “只是说便得自然如此, 无那牵强的意思, 行是从容不迫。”老舍《戏剧语言》:“写别的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叙述,到适当的地方拿出一二警句, 振动全段, 画龙点睛。”艾芜《人生哲学第一课》: “铺面卖茶的一家鸡毛店里, 我从容不迫地走了进去。”茹志鹃《三走严庄》:“经过这一阵忙,她平静下来了,又恢复了她原来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拉着我的手,坐在我身边。”
五年级成语“虚与委蛇”的意思,出处,故事
【虚与委蛇出处】
《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颓靡,因以为波流, 故逃也。”
【虚与委蛇故事】:
据说郑国有一个神巫叫季咸的, 能知道人的死生存亡, 祸福寿夭。列子很相信, 就去告诉壶子,壶子说:“你就请他来见见我。”第二天,列子把季咸请来了,看了壶子出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活不了几天了。”列子哭着进去告诉壶子, 壶子说: 我假装的。隔一天来一次,季咸说的一次一次不同, 最后一次见到壶子脚还没站住就掉头而走,列子追不到了。壶子说:“我是顺着他的所谓法术, 假装敷衍他的。我的目的是想看看他倒底是一个什么人。我的几次表现不同, 他也看出我是在戏弄他, 所以他就只好逃走了。
假装顺应别人的心意来敷衍、应酬。虚: 假; 委蛇: 随便应顺别人。成玄成疏:“委蛇, 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 忘怀随顺。”
闻一多《诗与批评·戏剧的岐途》:“他也要同你虚与委蛇了。”郭沫若 《革命春秋·脱离蒋介石以后》: “我们那时候早就可以离开他了。但是中央的指示还是叫我‘虚与委蛇’。”
3年级成语“秋毫无犯”的意思,出处,故事
3年级成语“秋毫无犯”的意思,出处,故事
【秋毫无犯的意思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 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秋毫无犯的意思故事】:
在萧何的再三引荐之下,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为了统一天下,刘邦便问计于韩信。韩信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 指出: 项羽不仅性情暴躁,目光短浅,用人不能放手,而且, 对军队缺少约束。他的军队所到之处, 老百姓会受到极大摧残,百姓因而十分不满。由此看来,项羽表面上很强大, 实际上很容易打败。而今您大王率大军进占了陕西的武关,一路上军纪严明,丝毫不骚扰百姓,废除了秦朝的苛捐杂税,与老百姓约法三章,那么,老百姓谁还不拥护您当王呢!”刘邦听了频频点头,后来终于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
象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秋毫:秋天鸟兽新换上的极细的绒毛。比喻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骚扰百姓,损害百姓利益。也比喻为人清正廉洁。亦作“秋毫不犯”。
【古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常见成语“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意思,出处,故事
【天低吴楚出处】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天低吴楚故事】:
元代诗人萨都刺,有一次,登上石头城(即今南京城)瞭望四方,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即填《念奴娇·登石头城》词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这几句词的意思是:登上石头城的高处, 遥望吴楚一带, 天向下垂, 空荡荡的一片, 什么也没有。长江中下游,历来是豪杰争斗的地方,而今豪杰不知何处去了。指点汉魏六朝以来的形胜地方, 而今就剩下如壁的青山了。
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现亦比喻一无所见。
毛泽东 《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这样, 李宗仁在石头城上所能看见的东西, 就只剩下了‘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李宗仁自上月二十一日登台到现在下过的命令, 没有一项是实行了的。”
一年级成语“开门见山”的意思,出处,故事
【开门见山的意思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的意思故事】:
这是说的李白的诗开头怎么写的。李白的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这表现在诗篇的结构上, 常常是开门见山, 一下笔就触及题旨, 不转弯抹角。如他的名篇《远别离》,第一句就是“远别离, 古有皇英之二女”,《蜀道难》第一句就是: “噫吁上,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青天!” 《长相思》 第一句写:“长相思,在长安。”《赠孟浩然》首句就是“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句就是“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人这样开门见山, 就达到了直抒胸臆的目的。
把门一开就看见了山。比喻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触及题旨,不转弯抹角。
清·李渔《闲情偶寄》:“予谓词曲中开场一折, 即古文之冒头,时文之破题, 务使开门见山, 不当借帽覆顶, 即将本传中立言大意,包括成文。”梁斌《红旗谱》五十三:“江涛还是不住的笑着, 开门见山说:‘老师!不是市党部派来的……’说到这里, 看严知孝脸色不象往日一样, 又停下来。”
常见成语“秋风扫落叶”的意思,出处,故事
【秋风扫落叶出处】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 应困穷之敌, 击疲弊之寇, 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秋风扫落叶故事】:
东汉末年, 冀州牧袁绍兵败忧愁而死时, 立少子袁尚继承父亲的爵位,长子袁谭因此有意见。有一次, 袁尚率兵在平原地方进攻他哥哥袁谭, 谭被逼只得派辛毗到曹操那儿求救。这时, 曹操正准备征讨荆州, 他见袁谭来投靠很高兴, 但还怀疑袁谭此举是否可信。于是辛毗解释道:“袁氏兄弟相伐, 连年争战, 弄得国库空虚, 民不聊生, 大家都感到必将土崩瓦解, 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袁尚的时候了。而你曹公凭强大的威力, 来对付穷困的敌人, 这无异于肃杀的秋风扫尽落叶啊。”后来曹操答允了袁谭的请求,攻克了袁尚的邺地 (今河南安阳)。
秋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以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将腐朽的事物摧毁掉。
【古例】: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哀哉。”张震 《英明的预见, 正确的战役方针》: “当我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抵长江北岸之后,解放了的人民,个个喜气洋洋,迎接着胜利灿烂的朝阳。”
五年级成语“亲密无间”的意思,出处,故事
【亲密无间的意思出处】
《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无)间。”
【亲密无间的意思故事】:
汉孝元帝的老师萧望之,出身农家。少时爱好学习,后来成了有名的儒者。汉宣帝时,曾官迁大鸿胪,后左迁为太子太傅。宣帝死,孝元帝继位,萧望之一下子升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孝元帝因为萧望之是老师,所以常常请他喝酒,议论朝廷大事。后会稽郑朋干了坏事,萧望之受到了牵连。但孝元帝认为萧望之当了八年的老师,不肯重责他。不久,萧望之的儿子仍又上书告发萧望之,此时孝元帝很为难,后来决定处治老师一下,谁知萧望之由于不服,饮鸩自杀了。这时,孝元帝先是吃惊,接着是悲痛哭泣了。天子为了追念太傅,每年派人到萧望之的墓地祭祀,对他的后代也非常关注。因此,《汉书》作者评论汉孝元帝与其太傅萧望之的关系是亲昵无间。
关系非常亲近,没有一点隔阂。间:空间、缝隙。原作“亲昵无间”。
【古例】: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老东山和未过门的儿媳妇,父女般的谈着,似乎他们之间,过去没有发生什么纠纷和不愉快,从来就是亲密无间的。”
常用成语“煮豆燃萁”的意思,出处,故事
【煮豆燃萁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何煎何太急!”
词由。三国时魏国的曹操, 他的小儿子曹植十岁时就能吟诗作赋, 写得既快又好, 因此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可是, 却遭到了他哥哥曹丕的嫉妬。后来曹丕当了皇帝, 竟想借故把他除掉。有一次, 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要写成一首诗,否则就要以欺诳之罪将他杀死。曹植无奈, 便立成“煮豆诗”, 表达了他心中的愤懑。诗的大意是: 用豆子煮汤羹, 锅底烧的是豆萁, 锅里哭泣着的是被煎熬的豆子。这两样东西都是一条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什么互相煎熬得这样残酷, 急迫! 曹丕听了, 也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
用豆萁烧煮豆子。萁:豆茎。比喻骨肉之间自相残害。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煮豆燃萁谁管得, 莫将成败论英雄。”陈毅《过临洮》:“煮豆燃萁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