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黄的名人有哪些
1、黄景仁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词句句渗透着感人的力量,也渗透着无法掩饰的浓厚的悲剧意蕴。黄景仁性格上的“狂”,使其词风以豪旷为主导,他的豪词,有的清朗疏宕,平淡高逸;有的奔放舒卷,气度开张;有的大开大阖,豪放悲壮;有的苍凉悲凄,也有的恬淡闲适,但“豪旷”是其词作的主要风格。
2、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3、黄炎培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参加同盟会。晚年的黄炎培虽为国家领导人,仍念念不忘家乡。1963年他视察川沙毛巾工业后,写信给当时的纺织部副部长荣毅仁,纺织部很快拨出了一批自动织机装备川沙各厂,使川沙的毛巾工业设备从木机、铁机时代跨越到自动织机时代。毛巾的品种、质量和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4、黄忠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曹军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5、黄歇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国楚国江夏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
宋江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真实的水泊梁山没有八百里水泊,没有108将,没有北上抗辽,没有南下征讨方腊,更没有15万大军,历史和小说吻合的地方有,确实是在一个叫梁山的地方造反,领头人叫宋江,后来迫于朝廷剿杀的压力,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不久被剿杀。小说中的情节我们都知道了,我们来看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公元1119年,35个贫苦渔民铤而走险,在一个叫宋江的领导下,聚集起来,宣布起义,起义的地方就是梁山,这36人就是起义的骨干,起义后不久,官军前来镇压,由于梁山不适合阻挡官军,不像小说中那样,于是宋江义军出走梁山,转战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攻陷十余州县城池。他们杀富济贫,一时间齐鲁大地为之震动,连宋徽宗都亲自下达招安命令。
1121年5月,宋江的好日子到头了,毕竟是势单力薄,海州知州张叔夜集结一千余名官兵在海州设伏,将登岸的数百宋江义军一网打尽,宋江被生俘,被迫接受朝廷招安,1122年宋江再举义旗,很快就被镇压,宋江被斩首。
宋仁宗太后刘娥的传奇人生经历
刘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人生跨度最大的女性,没有之一。她出生于四川成都,尚在襁褓中的时候便父母双亡,之后便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由于家境贫寒,刘娥从小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担。她有一副好嗓子,又擅长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所以刘娥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是出来卖唱。
十几岁的时候,刘娥嫁给了当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婚后的生活就是龚美走街串巷打造银器,刘娥在旁边播鼗吆喝招揽生意,夫妻俩的生活与世间绝大多数星斗小民并无二致,每天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
由于生意不景气,龚美便带着刘娥远赴大宋朝的京师开封去讨生活。龚美原本以为开封城是天下繁华汇聚之地,打造银器的生意应该是供不应求。可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开封市场虽然很大,但竞争却更大。他靠自己的手艺在成都尚且混不下去,来到开封就更是无法立足了。穷困潦倒之际,龚美竟然将主意打到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身上。
他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都很艰难,带着刘娥就更是累赘。于是他将刘娥像货物一样,打包出售给了一个叫张耆的人。看过《清平乐》的观众可能会对张耆这个名字感到眼熟,在电视剧的前1、2集中,太后刘娥曾提到当年张耆对她有恩,所以打算将张耆晋升为枢密使。其实两人的渊源便出自这一桩买卖。
当时的张耆担任襄王宫指挥使,他见刘娥长得国色天香,留给自己实在有点暴殄天物,于是就借花献佛将刘娥献给了他的顶头上司襄王赵元侃。赵元侃在皇宫中长大,各种美貌女子见过无数,可是像刘娥这样来自民间的绝色佳丽却是第一回见到。赵元侃很快就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刘娥,对她的宠爱几乎是到了百依百顺的程度。
然而,赵元侃和民女刘娥厮混的事情很快被人捅到了赵元侃的老爹、宋太宗赵光义那边。宋太宗听闻此事后极为震怒,立即下旨棒打鸳鸯。赵元侃不敢和违抗老爹的旨意,于是便想出了变通的办法。他将刘娥安排到了张耆家中,自己则经常以访问下属的名义跑到张家去和刘娥幽会。两人的感情经过一番阻挠后,反而变得更深了。
997年,宋太宗驾崩。此时的赵元侃已改名为赵恒,并以皇太子身份继承了皇位,是为宋真宗。此时再也没人可以阻挠宋真宗追求自己的爱情了,于是他第一时间就把刘娥接到宫中。许多人觉得,男女之间总是距离产生美,两个人待一起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腻。可是宋真宗对刘娥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美人刘娥,到修仪刘娥,再到德妃刘娥。不过刘娥虽然深得官家宠爱,但她身上也有两个重大缺陷无法弥补,一是她的卖唱歌女出身,二是她没有生育能力。
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在得到宋真宗临幸后生下了当时唯一一位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当时刘娥的身份还是修仪,比她地位高的妃嫔大有人在,可是宋真宗却决定向天下宣布这位小皇子是刘娥所生。在《清平乐》第1集中,年轻的宋仁宗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后与太后刘娥产生矛盾,起因正源自于此。
出于对刘娥的宠爱,宋真宗多次想将她册封为中宫皇后,可是朝廷里的士大夫们却认为刘娥一个卖唱女子出身,怎么能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呢,因此百般阻挠。不过,臣子们的反对终究还是抵不过皇帝的真爱。1012年十二月,刘娥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1022年,宋真宗驾崩,年仅13岁的皇太子赵祯继承皇位,是为宋仁宗。皇后刘娥则升格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也就是说,当时的刘娥成为了宋朝的实际控制人。从一位流落风尘的卖唱歌女,到大宋王朝的摄政皇太后,刘娥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北宋文人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北宋的臣子怎么都那么执拗大胆?北宋的皇帝怎么都那么宽仁隐忍?”
诚然,北宋的臣子,是史上最好的臣子,他们品行高洁,敢于直言犯谏,旷世能臣辈出,比如:赵普、寇准、包拯、王安石……他们学富五车,个个才华横溢,惊世文豪涌现,比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
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就整体而言,北宋的皇帝也是史上最好的皇帝,他们大度宽仁,爱惜臣子、尊敬臣子,给了臣子最高的工资以及最广阔的政治舞台,使他们能够最大化施展才华。更重要的是,北宋皇帝从来不会滥杀大臣、侮辱大臣,给了他们绝对的自由和尊严。而这一切,都要从赵匡胤的“太祖誓碑”说起。
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便立下了著名的“太祖誓碑”,其中明确规定宋朝皇帝:“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同时,还立下毒誓:“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论》、《宋史》以及陆游的《避暑漫抄》对此都有详尽记载。
宋朝被称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宋朝的皇帝不是窝囊,而是恪守祖训,仁孝治国,宋朝的臣子不是不怕死,而是懂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道理。于是北宋成为史上君臣关系最和谐的时代,一方面没有权臣架空皇帝,另一方面也没有帝王奴役大臣,真可谓是“君则敬,臣则忠”。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清平乐》中的北宋,皇帝宽仁,臣子贤能,是史上最美好的时代!
历史上梁怀吉爱公主吗
梁怀吉是北宋的一名宦官,从小被送到宫中后来成为富康公主身边的一名内侍。在大家的印象中宦官多缺乏阳刚之气,缺乏知识内涵,但因为梁怀吉从小在宫中长大学习了一些礼仪,耳濡目染下也变得很儒雅。后来梁怀吉和公主发生一件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相爱了。
历史上真有公主爱上太监的记载,并不是野史中出现的故事。富康公主是宋仁宗年近三十才有的女儿,从小得到了很多宠爱,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富康公主聪明伶俐,长得漂亮,她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位多才多艺且长相英俊的丈夫,可是宋仁宗却将她赐婚给了生母舅家的儿子李玮。
李玮有才华但长相欠佳,富康公主自然不喜欢李玮,多次找父皇收回赐婚命令,可宋仁宗却还是坚持想利用爱女嫁给生母舅家的方式来弥补生母。在富康公主嫁给李玮之后,两人三年未同房一次,在这几年时光中富康公主经历了精神的折磨,好在身边始终有梁怀吉的陪伴。
梁怀吉天生聪明,而且学问也不错,重点是他和公主从小就认识,凭借真实才学获得公主的青睐,而梁怀吉也对公主产生了爱慕之情,奈何两人身份悬殊,而且梁怀吉还是太监,从开始就已经注定结局的两人,可在爱情中的他们并不懂。
两人在相处中逐渐超越主仆之情,梁怀吉是爱公主的,在两人事情被揭发之后,皇帝下令将梁怀吉调到皇陵,公主还为此割腕自杀,没办法之下梁怀吉再次回到公主身边。公主回到皇宫生活,李玮被贬去做了地方官,这一次梁怀吉回归和公主并没有再续前缘,而是各奔东西,两人匆匆一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公主和梁怀吉分开之后心情不佳,郁郁寡欢很快病逝,而梁怀吉在不久之后也去世了。
历史上水泊梁山到底有多少人
最早有关记载宋江的材料《大宋宣和遗事》只说有36条好汉(不包含宋江,是指宋江部下),他们是:宋江、吴加亮、李进义、杨志、李海、史进、公孙胜、张顺、秦明、阮小七、阮小五,阮进、关必胜、林冲、李逵、柴进、徐宁、李应、刘唐、董平、雷横、朱同、戴宗、王雄、孙立、花荣、张青、穆横、燕青、鲁智深、武松、呼延绰、索超、石秀、张岑、杜千、晁盖。
到南宋末年,龚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提到好汉则有所不同,其中将李进义写成卢俊义,吴加亮写成吴学究,李海写成李俊,公孙胜则没有提及,阮进写成阮小二,关必胜写成关胜,林冲没有提及,朱同写成朱仝,王雄写成杨雄,没羽箭张清改成张青,张岑写成张横,杜千没有提及。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历史上水泊梁山36将都是谁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军中有三十六个主要头领。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度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水浒传》为穆弘)、石秀、徐宁、李英(《水浒传》中为李应)、花和尚(《水浒传》有姓名为鲁内达、鲁智深)、武松。
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万人。《水浒传》写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那是小说家的虚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梁山泊又称梁山泺,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959),“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那时的梁山泊不过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当时,梁山泊的生态环境十分和谐,岸边有垂杨绿柳,湖上有鸥鹭翔集,荷花满望,渔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途经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之一)中写道: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从历史角度去看,《三国志》中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也就是说关羽不但是万夫不当的勇将,而且非常重义,受军民的尊敬与爱戴,为了保全刘备的两位夫人不被陵辱甘愿屈膝于曹军,也同样在白马坡前阵斩袁军大将颜良以报曹操的恩义,水淹七军生擒曹军大将于禁,斩杀猛将庞德,一举破敌威震华夏,但人无完人,关羽的缺陷是轻敌,没能发现吕蒙的诈病与陆逊的假意崇敬,导致孙权集团在背后捅刀子,偷了关羽的荆州南郡。
请不要说孙权偷袭是关羽的人性不好,关羽骂来使是非常有道理的,孙权绕过刘备,直接和关羽联姻,是什么意思?关羽接下了,那就是说,他认为他和孙权是门当户对,平起平坐的。刘备会怎么想?关羽不接,那就是他看不起孙权,破坏孙刘联盟,还是他的错,请示刘备再行动,那么在刘备这边看来,关羽的意思就很暧昧了。你是想不想结呢?所以,孙权找关羽联姻,不论关羽做什么,赚的都是孙权。要么挑拨刘关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为了出兵讨荆州而做借口,所以关羽最好的方法,就是“骂辱其使,不许婚。
关羽称得上蜀国的武力柱石。他有过人的军事能力,而且有头脑,虽然性格有缺陷,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影响大局的。至于孙吴背盟实在并非他之过,关羽无愧于一代名将,也对得起蜀汉。
当年闯关东的都是什么人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一场前后持续了上百年的人口大迁徙。据相关专家统计,整个闯关东过程当中,前后大约有超过4000万移民,通过这种方式从关内迁移到东北来生活。
闯关东这个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对中国进行蚕食。再加上当时山东河南等地,连年遭遇天灾或是战争,使得大量的山东、河南两地的人们,通过闯关东这种方式,迁移到东北生活。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闯关东已经成为了历史。不过,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有保留下自己的山东方言?如今的东北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闯关东发生于清朝末年。在此之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往往被清朝用于流放犯人。比如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宁古塔,就位于今天的牡丹江宁安地区。
另一方面,因为清朝发源于东北,尤其是长白山一代。满清统治者将长白山一带视作自己的发源地,不允许大量的汉人出关,更不允许他们接近长白山附近。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清朝末期之前,东北其实都处于人口极其稀少的状态。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对于东北的封禁政策逐渐失效,再加上当时的山东河南等地,连年遭遇天灾人祸,人们很难生活下去。于是一股朝东北移民的风潮,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形成了后来的闯关东。
海参崴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1860年,英法联军来势汹汹,面对地大物博的清朝,他们彻底暴露其丑恶的嘴脸,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京城一时间沦为洋人的天下,清朝皇室仓皇出逃。
面对如此困境,清朝也自知赔款割地在所难免,在用银两和一些权益安抚好英法联军后,沙俄趁机跳了出来,号称“调停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清政府内心纵有万般不甘,终究还是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失了中国外东北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海参崴也在此时离开了中国的怀抱。
如今的海参崴是俄国在远东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对俄国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海参崴对中国来说何尝不重要呢?
一、一个完美的出海口
海参崴是一个绝佳的港口,在俄国身上可以体现出来。
首先,海参崴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对俄国在远东地区的贸易至关重要。
其次,海参崴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拥有非常丰富的鱼类资源,有着300多种鱼类以及20多种海洋哺乳动物,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预想的是,如果海参崴没有丢失,那么将会极大地带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参崴也将会是中国一颗闪亮的“明珠”。
二、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海参崴如今是俄国在远东的军事中心,驻有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其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一方面,海参崴的太平洋舰队,让俄国在远东的权益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海参崴的存在也让俄罗斯在亚洲、甚至北美的影响力增强。对于中国来说,海参崴的战略意义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