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脱离发明者初衷的发明?原本是什么?

发明家发明出来一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人们需要这种东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有了这些发明,也才慢慢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不过,却有一些东西的发明是完全背离了发明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有些东西一开始不是今天的作用的,这些发明说起来还真的是有些好笑,那么,究竟有哪些发明是这样的结果呢?

这些本来是为男人发明的,结果成为热门女性用品的发明。
1.丝袜
丝袜的发明起源于战争,当时的士兵因为长时间不能换洗衣服,而且长时间运动容易出汗,迫切需要一种轻便、透气而又吸汗的袜子,所以丝袜就被发明出来了。
后来男人们还发现丝袜能够遮挡腿毛并凸显男士腿部线条的美感,于是丝袜彻底成为16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男士必备穿着。其中最著名的粉丝当属拿破仑和路易十四。
可惜到了20世纪,女性丝袜成为了主流。而男性的服饰则日趋硬朗,那段男人人手一条丝袜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2.紧身裤
凸显腿部线条的不止丝袜,还有紧身裤哟。不过紧身裤却没有成为女性专用,现在淘宝上也有男士秋裤哦。
3.高跟鞋
对,没错。高跟鞋最初是为男人发明的。他的发明者,就是时尚潮男路易十四。
传说因为路易十四身材矮小,所以他每次上马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让人在他的鞋后面安了4寸高的尖鞋跟。这样,他不仅上马更轻松,下马的时候也因为鞋跟可以插进地里不容易摔倒。
但让路易十四没想到的是,他的这项发明会成为几百年后女性的超级时尚单品。
4.姨妈巾
姨妈巾的由来,也和男人息息相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家叫金伯利的制纸公司,发现了一种名为纤维棉的材料,它的吸水性比棉花强5倍,而成本还不到棉花的一半。
这个公司立刻大量生产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医用棉垫敷料,在棉花急缺的年代,这种敷料大受欢迎。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法国护士发现这种吸水力强、柔软洁净的纸垫,还有其他更妙的用途。
于是她们用纤维棉加绷带,制成了最早的姨妈巾。所以男人们为你们的女朋友买姨妈巾再也不要害羞啦,因为这原本是为你们发明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8 

“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而不是在北京呢?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于谦墓的事情,当然了此于谦不是彼于谦啊,说得的是明朝事情的一位叫于谦的人,那么话说他是在北京死的,常规说的话,因该埋葬在北京啊,但是最后却埋葬在杭州的西湖,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真的把小编看得一嫩一嫩的,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
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
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
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
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
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
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
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
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虽然他推脱再三,但是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代宗登基。
虽然后方有了主心骨,但是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也是由于瓦剌军多次用政治要挟,告诉他们如果不投降,就杀掉明英宗。但是另立新君又没有人敢提出来建议,担心明英宗秋后算账。
然而于谦不怕死,他提出了江山为重君为轻的话语,也就有了明代宗。不过由于明朝的精锐,基本上都沦陷在了土木堡。北京城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加起来10万人不到,如何抵挡即将到来的大军?
虽然于谦是一个文人出身,但是此次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打仗主要有三点需要解决,第一是武器装备,第二个是人员,第三个是粮食。
他一边命令各地紧急加制武器装备,一边动员全国参军,另外还让前来北京的士兵自带干粮,有运输干粮前往北京的商户,一切费用也是由朝廷承担。
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些大难题,明朝也终于有了一战之力。在后来将近4个月的保卫战当中,于谦始终都是战斗在第一线。并且下了死命令:这场战役要么赢要么死,谁都不准开城门。
经过几个月的战役,再加上军民齐心,终于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明英宗回国,但是被明代宗软禁起来。由于此时于谦立功最大,明代宗也是对他呵护有加,升官加薪是最基本的。
而于谦本人也没有得意忘形,仍然恪守之前的兢兢业业。但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重新夺权。很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明英宗对于谦来了一个秋后算账。
据说于谦不仅遭受了凌迟知死,死后甚至还被砍去了四肢。由于于谦本人便是杭州人,所以他死后,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到了杭州埋葬,因此杭州就有了一个于谦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于谦基本上犯的是和岳飞相似的错误,结果下场是一个都比一个惨。但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两人是抛弃个人的性命,大胆的做出如此决定,实在是令人钦佩。
杭州西湖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如今埋有于谦、岳飞、张苍水(三人称西湖三杰)、武松、秋瑾等人的墓穴。不过很多人对于谦并不了解,也是由于相关宣传不多的缘故。所以说相对于岳飞墓,此地比较凄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7 

揭秘为何说宁在坟头过夜,不从空宅老屋过

说到古代一些农村俗语有的时候也还是非常的多的,那么有的人问了,最近又看到了很多一句类似“宁在坟头过夜,不从空宅老屋过”这样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句话又有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有需要的一起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古人老话说得总是有理,过去有于交通不发达,人们经商或出远门买东西,都得往返几十里,而且都得靠双脚走路,有些山区小路还高低不平,一般都一大早出门,还带上干粮,如粽子,熟红薯,冷米饭之类的,而一天的山路能走上二十公里已很不错了,有时要到几十公里的外面买东西或做生意万一碰到恶劣天气,真的要在野外过夜了,所以那时的人出远门都是邻居二三人结帮出门。
老话说的宁在坟头过夜不在空屋过宿,这话说得不错,以前有坟墓的地方一般比较集中,其中大户人家的坟墓前有间小房子,而这小房过去叫桩屋,桩屋是大户人家专门用来坟墓前祭奠时备用的,而且专门有佣人住宿管理,以备子孙们祭奠时方便利用,有人管理的桩屋是对祖宗的尊重,普通人家不可能有,大财主的坟墓前还专门有人管理,那么财主坟墓前的小房子专门有人定点打理,房子里面也很干净,再说每年的清明或正月子孙们前往坟前祭祀,所以过路人在中途遇到天黑或恶劣天气在坟前过夜是绝对安全的,有的过路人运气好一点还能吃到东西呢,因为正好凑巧有子孙们在坟前祭祀过,留下部分供品。
至于以前过路人在无人居住的空屋里过夜风险的确有点大,为什么呢,一是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宅里有野兽,如黄鼠狼,老鼠,毒蛇,臭虫之类的东西在老宅做窝,人进去之后晚上住下,一有动静人不吓得个半死才怪呢,二是空屋老宅长期年久失修,碰到刮风暴雨天,过路人住进去万一老宅空屋塌下来怎么办,岂不是那命开玩笑,在空宅老屋还会发生一些劫匪谋财害命什么的,再还有疯子流浪汉在住宿等等,所以巜宁可从坟头过夜,不要在空宅老屋过宿》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老祖宗的确聪明,传下来的老话一般都有道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7 

比干庙的传说简介

说到比干庙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一些,话说这个庙还是有很多传说的,所以这个庙就显得很火爆啊,很多人都会去这个庙找相关的故事,话说这个比干庙的故事还真的挺多的,话说前前后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小编不得而知,但是故事还是看要的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比干庙简介
坐落于河南卫辉的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比干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比干庙传说
版本一
“空心菜”是比干庙最有名的传说。据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骑马南行,到达心地(即新乡),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他掩袍不语,面似土色,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空心菜。
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窍似留一片云。
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空心菜。空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历史的飞逝,抹去了人们对古代史实的记忆,渐渐演变成这神秘莫测的传说,以此来寄托对比干的崇敬与哀思。
版本二
比干作为商代帝乙的弟弟,被封为相臣。帝乙病亡,纣王继位,比干以相位辅佐,励精图治,勤政恤民,殷商王朝日益富强。但纣王随及沉迷于酒色之中,重用奸臣,疏于忠相,殷商王朝又迅速走上颓败之路。
结果,“微子去之,萁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传说比干死时,被纣王挖出心肝,血染摘星台。为了纪念比干的忠心,殷都朝歌的摘星台后改为摘心台,上面建造一座石坊,上书“忠烈坊”三个古朴苍劲有力,中间石柱上刻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对比干最好的赞词。
据说比干被剖心后,经神人指点,南行70里,到新地之乡即可换心,但途中不能与人说话。
比干走到半路,见一老妇人在浇菜园,那菜个个无心,便问:“这无心菜能活吗?”老妇人狠狠地说:“人无心当死,却还要活,何况这菜?”比干气的七窍流血,当即倒地而亡,瞬时,天怒地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覆盖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一个沙丘,就是天葬的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此封土祭典,镒比干为忠臣,并亲笔题了墓志铭,表达敬仰。
武王灭纣后,在太行山的森林里找到了比干夫人以及儿子,因她们避难时靠森林里的果子当粮食才得以生存。所以,武王就赐于林姓,封他为林穆公。也就有了天下林姓自比干一说。比干庙里还有世界各地的林氏会的捐助。现在,每年的春天,林氏的后裔,都会有代表来这里祭祖。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6 

凯撒如何被海盗绑架了?最后是如何处置的?

凯撒大帝,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罗马前三巨头之一,同时也是古罗马帝国的基垫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公元前76年,当年的凯撒大帝还只有26岁,当时的古罗马还不在开撒大帝的统治中。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关于凯撒26岁时所发生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内斗,凯撒不得不选择离开当时的罗马,而他的目的地是去爱琴海以东的罗德岛。罗德岛原属于古希腊的重要地区,拥有着很高地位的文化,在当时的欧洲世界中是非常有名气的。
不过很不幸的是,当年地中海地区到处都充斥着海盗,他们四处抢劫,而且他们抢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抢东西抢财宝,而是绑架一些人。因为绑架人再索要赎金,这个才能转到大钱。不得不说这是思路是非常不错的。而凯撒就是在去罗德岛的途中遇见了奇里乞亚海盗的劫持。
当被海盗绑架之后,海盗们看了看年轻的凯撒并提出了自己所要求的赎金,要求20塔兰特才可以将凯撒赎回。20塔兰特,这么说可能大家没有什么概念。塔兰特是当年古希腊货币的单位,第纳尔则是古罗马货币的单位。20塔兰特是可以对换30第纳尔的,而当时古罗马的一名士兵一年的收入也仅仅只有70第纳尔,而且古罗马士兵全是贵族或是商人子弟,都是有着家族底蕴的,没钱你还没资格爱国呢。70第纳尔一年的军饷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所以海盗要求的赎金是30第纳尔,大家自己好好算一算就知道有多值钱了。
海盗当时的想法肯定是,一开始把赎金提的高高的,然后等着凯撒去讨价还价,往下压价。但是让海盗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被凯撒给鄙视了,凯撒吐槽他们说:“你们根本就不知道你们抓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30第纳尔就想把我赎回去,你们真的是太小看我了,最起码要50第纳尔才能把我赎回去。”
听了这话,海盗们一脸懵逼,心想着:“哎哟我去?还有这种人?主动为自己提高赎金,还一次性提高那么多?这是个土豪啊!”于是海盗们二话不多说赶紧将凯撒的仆从放走了,要他马上去筹钱。不过当然了,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想要筹到这么多钱,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于是凯撒就与这些海盗们亲密接触了38天,海盗们个个都把他当成个宝贝供着,因为现在的凯撒可是一颗大大的摇钱树啊,必须好好呵护好好伺候。
凯撒想要睡觉的时候,海盗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若是还有声音,凯撒就会呵斥那些吵吵闹闹的海盗。凯撒是个很有文化的人,时不时还兴致勃勃的在海盗船上搞个什么朗诵诗歌和演讲的活动,海盗们都必须坐在底下当听众~~~。凯撒只要心情不好,海盗们就会立即嘘寒问暖。就这样,凯撒平常还经常跟那些海盗们唠嗑时说道:“你们不要太嘚瑟了,等把我赎回去了,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部抓起来,然后钉在十字架上!”而这些海盗们也没当一回事,完全不知道这位大仙又再犯什么毛病。
38天后,随从将钱送过来了,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完成了释放仪式。凯撒带人下船后还与那些海盗们挥手告别,而海盗们则是热泪盈眶,终于是有钱了,终于不用受这个人质的窝囊气了。然而这群海盗们却高兴的太早了。凯撒回去之后就马上迅速召集军队,还弄了几条战船,然后就向着爱琴海进发了。
结果很明显,这群奇里乞亚海盗全部被凯撒抓住了,钱也抢了回来。凯撒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将每一位海盗都钉在了十字架上,不过为了报答这38天内海盗将他伺候的还不错的份上,在将他们钉上十字架之前全部都割喉了,减少了他们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真的不知道在这些海盗临死之前会做着怎样的感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6 

古代单眼皮美女有多受欢迎?单眼皮成了主流审美标准

不知何时,现代审美已经把拥有一对双眼皮定为好看的标准,导致不少爱美人士都想尝试割双眼皮。实际上审美这种东西,还是越自然越好,而且在古代单眼皮可是最受欢迎的。其实我们从很多古画就能看出,古时候的美女基本都是单眼皮,看上去也十分美丽动人。那双眼皮的审美观念究竟是如何传进来的呢?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从古至今,关于眼睛审美的历史。

双眼皮是如今一个人眼睛是否好看的通行标准,很多长了单眼皮的女性为了好看还会做一个割双眼皮手术,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割双眼皮的广告,比如用百度搜“双眼皮手术”,便能搜到大约一千万个相关信息。一切都仿佛在告诉我们,双眼皮比单眼皮漂亮,这似乎是个亘古不变的标准。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古代美女都是单眼皮
如果你有机会去美术馆看中国古代仕女图的展览,或翻看印有仕女图的画册,就会发现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美女,无一例外全是单眼皮,双眼皮美女一个都看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双眼皮和单眼皮,分别属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果上眼睑的上方脂肪较多,形成一道褶襞,将上眼睑盖住,就形成了单眼皮。世界主要人种中,白人(高加索人种)和黑人(尼格罗人种)都是双眼皮居多,而黄种人(蒙古人种)则以单眼皮为主要特征。而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属于蒙古人种。
但中国人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汉以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栖息地的中国人是较为纯粹的蒙古人种,这一点也可以从出土的秦代兵马俑中得到验证。兵马俑中人物的形象是脸宽、鼻扁,而且都有一双单眼皮的凤眼,这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种。但秦汉以后,汉民族的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再加上南方的许多土著民族被汉族同化,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汉族的成分开始改变。到了唐代,属于高加索人种的西域胡人大批来华,混有地中海人、矮黑人血统的南方土著也继续被同化成为汉族的一员。这些人的特点都是双眼皮多于单眼皮,因此,汉族人种双眼皮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大了。唐代的壁画和雕塑中可以见到凸鼻凹目的胡人,其中很多被描绘成了双眼皮。
宋元时期,民族大融合再次发生。南宋起中国的文化中心迁移到长江流域,更多东南亚系统的民族融入汉族,同时入侵的北方辽金等异族也被汉族同化。大约从元朝起南北各地汉族的遗传结构基本已经定型。
从宋代以后流传至今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在历代帝后的画像中,宋太祖是单眼皮,其弟宋太宗却是双眼皮;元世祖是单眼皮,其皇后却是双眼皮;明太祖、马皇后、明成祖是单眼皮,明宣宗却是双眼皮;清代的康熙雍正是单眼皮,乾隆和他的贵妃慧贤却是双眼皮。
这样,从兵马俑中清一色的单眼皮,到偶而出现双眼皮的唐代壁画和雕塑,再到宋代以后肖像画的双眼皮增多,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随着民族融合,汉族的遗传结构一变再变。但直到今天,单眼皮的汉族人仍然比双眼皮要多,汉族人属于蒙古人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问题是,古代肖像画中的男女人物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但为什么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却无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呢?究其原因,在唐朝以前可能是出于写实,因为双眼皮的人本来就很少。而宋朝以后,为人画像,必须忠于事实,但绘制仕女图却无此限制,而往往会依照约定成俗的审美观。环肥燕瘦,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在其他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对单眼皮的偏好却始终保留了下来。
双眼皮是西方的审美标准
到了20世纪,中国传统的以单眼皮为美的审美标准却迅速被颠覆了。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随着国门大开而涌入中国,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在中国流行起来。而欧美白人属于高加索人种,不但双眼皮的比例大于单眼皮,而且一直以双眼皮为美。这样一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液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标准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东方巴黎——上海。
20世纪上半叶,上海等地曾广为流行一种叫做“月份牌”的广告画。月份牌画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使用了西画技法的仕女图广告画。早期月份牌中所画的美女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体态较为纤弱,眼型以细长凤眼、单眼皮居多。但到了后期,体态则普遍变得健美,眼型则以双眼皮、大眼睛居多。隐藏其后的正是审美标准的改变。
双眼皮手术在中国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在中国最早有机会做双眼皮手术的人,应该是当时上海演艺圈中的那些单眼皮女明星,报刊杂志中时常出现哪位女明星做了双眼皮手术的报道。在一篇文章中,刚做了双眼皮手术的女影星徐天任被形容为“比从前漂亮得许多”;女影星李丽华的姐姐也打算做演员,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去割双眼皮;40年代有一则报道称,原本就是双眼皮的京剧名角言慧珠,有一次去照相馆拍照,拍出来的效果却像是单眼皮,言慧珠因此大骂照相馆岂有此理。
可以说,以上这些对双眼皮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在中国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月份牌中的双眼皮美女、电影中女明星的双眼皮形象、以及报章中对明星割双眼皮的频繁报道,会对大众审美情趣产生显著的示范作用。此后,双眼皮为美的审美标准在中国便不可动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5 

京剧里孙悟空头上的两根毛是什么?有什么用?

在京剧当中,一些人物的扮相会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影视剧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官员腰上那个像呼啦圈一样大必须用手扶着的“腰带”,还有一些武将背后背着的几个旗子,手里拿着马鞭就相当于骑马等等,都是很抽象的。而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还被运用到了电视剧里面,那就是孙悟空头上的那两根长长的毛,不仅是孙悟空,吕布也有。这两根毛叫什么名字,在戏曲当中又有什么作用吗?

如果您看过相关的戏剧,包括一些传统的绘画、皮影等艺术作品,就可能留意到一个现象,当孙悟空、吕布等比较英武、年轻的形象出现时,头顶往往要插两根很长的羽毛,这两根毛在戏剧行头里被称为“雉鸡翎”或者“翎子”,很多戏种里都有它。
除了男性角色,京剧中的女性武将角色也经常佩戴雉鸡翎。比如杨门女将的戏,很多戎装女将都有雉鸡翎。虽然只是简单的两根羽毛,却为这些女将平添了一股英气。有些人还进一步把雉鸡翎玩出了花样,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翎子功,借助翎子的翻飞或静止,表达角色的情绪。
那么,这种雉鸡翎的来历究竟是什么呢?单纯从戏剧史的角度,恐怕已经说不太清楚了,因为早期的资料比较匮乏,特别是图像证据。不过,如果我们把在头部装饰双羽的做法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上来考察,会发现它很可能跟历史上武将所佩戴过的一种特殊的冠有关系,而这种冠最早居然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
这种冠名为鹖[hé]冠,《后汉书·舆服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形状,抄录如下: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根据这段文献我们能够知道,汉代有一种冠被称为武冠,或者大冠。如果在左右两边插上双鶡尾,就成了鹖冠。在汉代,虎贲、羽林等勇猛的武士都戴鹖冠。
武冠的形象比较清楚,除了在壁画、画像石等材料中屡有发现,还出土过汉代的武冠实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发掘过一座新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头部就戴着武冠。
而鹖冠上之所以选择鹖这种鸟的羽毛,是因为它很好斗,被视为勇雉。曹植曾经专门为这种鸟写过一篇赋文,他说“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也就是说,两只鹖一旦斗起来,就必须要争个你死我活。
现代研究者认为,古人所说的鹖,就是褐马鸡(拉丁文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这是一种我国独有的鸟类,尾羽相对较长,性情的确好斗。
看来,古人就是看中了褐马鸡的好斗,想用它来跟武士的英勇之气相得益彰。《后汉书》提到,鹖冠和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鹖冠源自武冠,这是我们前面已经交代清楚的。而古代学者认为,武冠是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时采纳了胡人衣冠的一些特征而制作出来的,专门配给武士们佩戴。后来秦灭赵国,就吸纳了这样的冠。今天的一些赵武灵王的形象复原图,特意给他配上了鹖冠。
从文物材料看,战国时期不仅有武冠,还有了鹖冠。下图是出土于洛阳的一面战国铜镜上的图案,用错金银的工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武士手持宝剑蹲距在马背上,他头上戴冠,两侧各插一根羽毛状物,这正是鹖冠的雏形。
汉代以后,鹖冠继续被沿用,但是形态逐渐出现了变化,比如下图所示的唐代鹖冠,就废除了两根褐马鸡的羽毛,而是在冠的前面直接增加一个鸟形的装饰。虽然如此,在头冠上插羽毛的做法却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下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4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为什么把另外两本删掉?

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名著”,但是也一定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原本历史上是有“六大名著”的,也就是说在最初,人们评定出来的一共有六本名著,都相当于现在四大名著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最终会把另外两本都删掉,最终留下来了四本呢?被删掉的那两本分别是什么,这两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但却鲜有人知,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其实有“六大名著”。
所谓的“六大名著”,是指咱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之外,另加了两本书,分别是《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实际上,“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出现的时间很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出版社的需求而刻意推出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手段。
那为什么出版社要去掉两本呢,多两本不是可以卖出更多的书吗?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四大的说法有历史渊源
早在明朝,文学家王世贞就提出了《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为四大奇书,但是后来冯梦龙说,你这个分类不对,《史记》是史书、《庄子》是道家经文、《水浒传》是通俗小说、《西厢记》是杂剧,四种不同种类的书,怎么能被归纳到一起呢,这不是瞎胡闹么。
于是冯梦龙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到这里,就全是小说类读物了,分类十分合理,人们也十分乐意接受这种说法。
到了清朝,就十分尴尬了,因为一本叫《红楼梦》的旷世奇书横空出世,半部残书称霸中国,四大奇书根本不够看的,叫五大奇书又不合适。
你知道,在中国,四这个数字还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人有四肢、年有四季,归类的时候,中国人也习惯以四、六、七这些数字,没有说用五的,五象征权力,不能随便用。
这样一来,就只会把《金瓶梅》淘汰掉,实在因为这本书中所写内容太多露骨,不像其他几部书,大家当个乐子看就行了。
就这样,去掉《金瓶梅》,补上《红楼梦》,成了清代人的“四大奇书”。
六大名著
到了晚清时代,四个名额明显不够用了,因为明清两代的小说,就跟唐宋两代的诗词一样,遍地都是,你下楼买盒烟都能遇到10个写小说的,其中精品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明末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三言二拍》,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清代钱彩、金丰合著的《说岳全传》等。
在这些众多的明清小说中,除去前面提到的四大,其文学性、可读性、流传性最强的,就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
所以在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民间流传着“六大奇书”,就是在四大的基础上,加上了这两部。
《聊斋》和《儒林》为什么被淘汰?
说起来,这两部是被淘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内容方面,四大都是长篇小说,一个故事贯穿始终,而《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全书将尽500个独立小故事,《儒林外史》虽然名为长篇小说,但实际上其中的故事很多也是独立成篇的,只是有一个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核心思想。
《聊斋志异》:
这是一本托鬼狐言人世的书,蒲松龄先生想象丰富,在书中,描写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在《凤仙》一篇中,他就写出了最早的“照相”故事;在《晚霞》一片,又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舞蹈演员的日常生活;在《夜叉国》中,他又写了一个岛国的人物生存状态,比《鲁宾逊漂流记》早了近100年。
同时,在书中,他又用辛辣的笔法,狠狠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很多篇目中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露官场黑暗的同时,他也对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表达了同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聊斋志异》都是禁书。
但是呢,书中有太多露骨的内容,现在我们能独到的《聊斋志异》,都是删减版,那些香烟的画面我们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并且在思想方面,蒲松龄虽然跟大多数同时代的人相比还是思想前卫,但他还是饱受封建思想荼毒,在书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他笔下还是有少量糟粕内容的,这就不太适合作为名著来推广了,那个年代,蒲松龄先生的墓都被挖了,这些鬼魔狐怪的事……你懂的。
《儒林外史》:
吴敬梓先生这部书,跟《聊斋》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揭露社会。不一样的诗,《儒林》更加依托于现实,《聊斋》则偏重于用虚幻。
整部《儒林》,在第一回用王冕的故事交代了整个故事的主体思想,接下来的故事,也几乎是短片内容的连接,就是说,故事是散的,但是思想是统一的。
所以这也跟四大的评选标准有一定差别,故而被淘汰。
最后还有一点,《聊斋志异》为什么不能入选名著,主要是因为里面各种动物、植物都会成精,经常上网的同学应该知道:建国后动物不许修炼成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4 

十年河东转河西下一句是什么?其中蕴藏了怎样的道理?

“十年河东转河西”的意思是比喻世事无常,盛衰都有各自的变化,实际上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更加令人通俗易懂。这句话的典故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早期并不属于一个强国,而且地处偏远,一直被魏国所压制。谁知秦国通过变法逐渐强盛起来,最后竟然成为七雄之首,并且在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壮举,让中国第一次完成了统一。而这句话蕴藏的含义,实际上也是这么个道理。

在春秋战国早期的时候,秦国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当时候秦国所在的地区是河西,而魏国所在的地方则是河东,魏国是早期时就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兵力非常雄厚,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几乎就是鸡蛋碰石头,而魏国的野心膨胀以后,就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然而到了中期的时候,秦国逐渐变得强壮了起来,结果不废吹灰之力就夺回了自己的地盘,甚至将魏国的河东地区也一并占为己有!
而这便是人们之后总结的一句俗语“十年河东转河西”,之后人们在分析魏国之所以会战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强大的时候太过自大,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而且还故步自封,秦国在慢慢的发展,但是魏国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吃着老本,因此就会造成失败的下场了。
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下半句,这下半句就是“莫笑穷人穿破衣”,这句话其实也是对上半句的一个总结,他想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不要嘲笑那些,穷到只能穿破衣服的人们,因为在很多年后,他们或许会变成让你高攀不起的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今日的我你弃之如敝履,他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真的会遇到那些嘲笑他人之人,能够真正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做到的几乎很少,而这句俗语虽然鲜为人知,然而却是古人教给你的为人处事之道,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一匹黑马,或许现在毫不起眼,但是未来就会光芒万丈,这招处世之道一定要合理的运用起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3 

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五个姓氏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化历史,留下了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结晶当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不同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据最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目前全国共有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五个姓氏,起名是最伤脑筋的,因为不管叫啥名,都像在骂人。

一、宰父姓
宰父氏是非常古老的复姓,也属于我国罕见姓氏之一,听起来给人感觉心狠手辣,其实这个姓氏来源于周代,是一种官名,主要负责掌管王朝法令以及公卿官吏的考核工作。宰父官的后代,就以祖上的职官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即宰父氏。宰父氏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宰父黑,所以宰父氏的先人多在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其中一部分闯关东时辗转迁徙到东北,定居至今。现今在山东、山西、北京、黑龙江有零散分布。
二、死姓
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死”字在我国是很忌讳的字眼,非常不吉利,当鲜卑族族人融入汉族后,逐渐的把死姓改为“思”或“肆”等同音字,所以死氏人口数量非常稀少,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等地尚留有火种,只是零零散散,加起来也就是1000人左右。
三、鬼姓
“鬼”自古代表着死亡,恐惧,所以看到这个姓氏不勉有些不自在。但其实作为姓氏鬼的读音为wěi。鬼姓有三个渊源:一是源自夏代通灵师,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这个渊源姓氏有三个特点,就是左臂、左耳后侧及脖子后至少有一个黑痣;二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鬼臾区,以氏族名称为氏;三是源于鬼方氏,出自商、周时期居于西北方的戎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四、睾姓
睾(gāo)姓,中国罕见姓氏,起源于皋陶,《列女传》中有“睾子五岁而赞禹言”,《姓觿》中则称睾子就是皋陶,古代“皋”“睾”两字相通,故皋陶的后代也有很多姓睾的,至今仍有流传。其实在古代“睾”并不是指人身体的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而是指在水边高地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告活动。
五、刁姓
刁姓在百家姓排名148位,刁氏出自姬姓,源于雕国。《中华百家姓秘典》记载:“周文王姬昌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改刁姓。提起刁姓,很多人很快就会想到名人刁德一,都知道他不是什么善茬,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好起名,还偏偏出了这么个人,起名字的难度无形又增大了很多!其实,刁姓现有近四十万人口,刁姓历史名人辈出,当代有著名编导刁亦男。
除了这些姓氏,还有胖、毒、苟、操、神、尸、苟、黑、老、死、刕等姓氏起名字也是很有难度的,您觉得这些姓氏怎样起名字才好听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