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出处】唐·王维《辛夷坞》 【意思】春到人间, 万物萌发。辛夷枝头的花蕾绽开了,红白相间,十分绚丽。这山中的红 萼,点缀着静寂无人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了结了它短暂的一生。全诗通过描述辛夷从花开到花落的过程,隐含了 诗人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全诗】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鉴赏】 木末, 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 形如毛笔, 所以用 “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 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开放之后, 花瓣和颜色也近接荷花。裴迪的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 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是禅宗信徒,他的许多诗被认为具有禅意。尤其是包括本篇在内的 《辋川集》二十首,更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从隐含着禅意方面来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和禅僧们用 “春来草自青”(《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二者可以相通。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年年自开自落,自生自灭,无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管人世的变迁,这正是佛家所向往的空寂境界。同时,其中又有一种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远思遐想,精光妙理。因此,说这首诗渗透禅意是可以的。不过, 王维的山水诗毕意与禅僧说理不同。王维兼官僚、诗人、画师、乐师、佛教徒于一身,各种思想因素,矛盾地统一在一起,笔下的境界也往往并非单纯地只体现一种意念。象这首诗以世俗的观念去理解, 也似无不可。《辋川集》中有一部分篇章所表现的情绪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 象 《辛夷坞》下面一首 《漆园》: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 《椒园》: “桂尊迎帝子, 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 欲下云中君”, 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 “幸堪调鼎用, 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旨意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 《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 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 “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我们作这样的理解,与上面所说的禅意自然是两回事。但中国解诗向来贵通达,忌执着。王维思想有自身的复杂性;读者的艺术欣赏,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因此我们对这类诗的理解,还是可以灵活一些,甚至应该兼容可能有的各个侧面。
【杜甫的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处】唐·杜甫《赠花卿》。 【意思】锦城: 指成都。成都旧称锦官 城。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日纷纷: 欢庆的景象。天上: 传说 中的神仙世界。锦官城中充满了歌 舞音乐,整日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 美妙的音乐悠扬婉转飘入云霄。这 样美妙的乐曲非凡无比,人世间难 以听到。诗人描绘音乐之美传神生 动,富于美感。 【鉴赏】这是诗人为讽刺成都崔光远的部将花卿因平叛有功,目无朝 廷,僭用天子音乐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锦城管弦吹奏出悠扬悦耳、美 妙和谐的音乐。那乐声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样 美妙的乐曲只应皇宫里才允许演奏,民间哪里可以随便听到? “纷纷” 和两个“半入”常用来说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这里用来比状 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声,将听觉诉诸视觉的通感手法,增强了音乐效 果。 注: 锦城,指成都。天上,指皇宫。 【全诗】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①花卿:指花敬定,当时蜀中猛将。原为西川牙将。卿,古代常用作尊 称。 ②锦城: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丝管:泛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声。 ③江:指锦江。 ④天上:指传说中的天界、神仙世界。封建时代用以指皇帝的宫廷。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寓居成都。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牙将。见《旧唐书· 崔先远传》、《高适传》。卿:对友人的爱称。诗中极力赞美音乐的美妙,淋漓尽致。明焦竑《杜诗详注》云:“公之绝句百馀首,此为之冠。”清杨伦《杜诗镜铨》亦云:“此等绝句,亦复何减龙标、供奉。” 历来对这首诗的意见颇不一致。胡应麟以为是增成都姓花的歌妓,不确。盖杜甫同时有《戏作花卿歌》:“成都猛物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此花卿即同一人,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骄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僭用天子礼乐,罪名未必成立,黄生已言其非,然而此诗有所讥讽,却是没有问题的。 “锦城丝管日纷纷”——写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虽泛言“锦城”(成都),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知此处“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写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逗起下文对乐声赞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着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人常把宫廷乐曲比着“天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故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可见民间流传宫中曲,算不得什么“僭越”。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和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谲谏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意相当微婉罢了。所以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云:“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甫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就像 天地间一只独飞的沙鸥。 沙鸥:一种栖 息于沙洲,常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以飘零于广阔天地间的沙鸥,比况自己转徙江湖的飘泊流离的生活,表现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情景相生,情挚语痛,感人至深。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在空中、水 上等处飘浮游荡。[例]躺仰在海面上 时是最惬意了,仰望天空云朵,悠然忘 机,天海之间,浑茫相接。这该是何等 的大快乐啊,……真“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是也。(周涛《浅海白人》) 二、 用以形容四处漂泊的生活或孤独无依 的心境。[例]只身远游,泊船江中,难 免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之感。 孤寂的情怀与败芦深处的暗淡灯光相 互衬托,以景衬情,加重了这份孤独感 的分量。(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 典》) 三、用以形容禽鸟翱翔于天地之 间。[例]以沙汀点景,显然更富诗情画 意。会使人想起平沙落雁,月夜飞鸟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诗 句。何况湖上确实野鹭闲鹤,水禽不 少。(甘犁《沙汀湖之盼》) 【全诗】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 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公元765年4月,他赖以存身的好友、巴州刺史严武故去,诗人只得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多日的漂泊,使他倍感疲惫与郁闷: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独自来到船头。只见习习的晚风轻拂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望去是那样的孤独。明星低垂,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原野分外空旷,广袤,只有脚下的小舟与他为伴。此时此刻,似乎一生的坎坷、磨难重现眼前,一种莫可名状的悲苦、凄怆渐渐袭来。流落他乡,生活日窘;官场失意,壮志难酬,“我何尝不是这江岸上的一颗弱草? 江面上一条独泊的小舟?人怎能只靠诗文扬名天下?做官则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休退。如今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水天渺渺,我何尝不是那孤寂独立于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杜甫的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沉重而单调 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 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 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 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 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 【全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 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 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 史之乱时期。 3. 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 [题解] 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诗圣 律 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 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 兵 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诗词曲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篱笆门边听到狗叫声,这是行旅之人寒夜冒着风雪来投宿。诗人以清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村风雪夜归图,诗中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此诗已入 《唐诗画谱》。
唐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全唐诗》 一四七卷1479页)
王文濡 《历代诗评注读本》: “日暮途穷,天寒而继以风雪,写尽旅行之苦,幸有白屋可以寄宿,苦中得乐,聊以自慰。” 郑振铎 《插图中国文学史》 二六章: “长卿诗,意境幽隽者甚多。像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唐代文学》: “写暮雪中的山村景色,和行人在风雪中找到投宿处的喜悦之情,见出写生之妙,不仅以凝炼见长。”
【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注】渭城清晨的细雨沾湿了轻 轻的路尘,客舍周围一片青绿,雨后的 柳色更见清新翠绿。渭城:秦代的咸 阳,汉改称渭城。浥(yì):沾湿。该诗句写出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细雨涤尘,草 树更青的景色。[例]凌晨时光,细雨霏 霏,烟笼柳林,在西安市东约十二华里 处,我与它,灞桥,就这样长久地默立对 望,喑喑无语地相认相识了。这该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 意境了吧? (廖华歌《烟雨灞桥》) 明胡应麟 《诗薮》 内编卷六: “‘渭城朝雨’ 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清王士祯 《唐人万首绝句凡例》: “必求压卷,则王维之 ‘渭城朝雨’,李白之 ‘朝辞白帝’,王昌龄之 ‘奉帚平明’,王之涣之 ‘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而终唐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赠别》,又名《渭城曲》。元二,作者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安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qiuci)城(今新疆库车)。 一、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纤尘不染。渭城客舍四周杨柳依依,新发的枝叶显得格外青翠。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使这场离别透露着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三、四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持杯在手,殷殷相劝: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只此一句,便把送别宴会的整个过程都包容进去了。 这首诗,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因为全曲分三段,每次演唱原诗都反复三次,所以,称“阳关三叠”。
【评论】
唐代七言绝句。王维作。此诗曾被谱曲传唱,因此又取首句2字,题作《渭城曲》(见郭茂清《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或名《阳关曲》、《阳关三叠》。此诗是诗人在渭城(陕西咸阳)为送别友人赴西域边地从军而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其惜别之意,体贴之情,瞩前路珍重之心,尽在其中,传达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全诗情景交融,抒情氛围浓郁,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白居易《观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有句:“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对酒五首》有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刘禹锡《与歌者诗》有句:“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诗也有“唱尽阳关无限叠”之句。可见此诗入乐之后,在别席离筵上广为传唱的情况,影响极为深远。
【诗词曲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给你的明珠泪双流,遗憾的是没能在未婚前见到你。一个有夫之妇,被一男子爱恋不舍,情意可感,因为妇人忠于丈夫的爱情,只好洒泪谢绝,表示相逢恨晚了。
唐张籍诗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张王乐府》 11页)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卷二: “ 《寄李司空》 云: ‘还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清丽深婉,称情而出。”
【白居易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意思】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
【唐诗宋词名句】日色已尽花含烟
“日色已尽花含烟”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日色已尽花含烟”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黄昏”类的诗句。
夕阳西下,余辉将尽,花儿仿佛含着袅袅轻烟。这是一幅黄昏时分,花儿被暮霭所缭绕的特写画面。笔触细腻,比喻贴切。
李白“长相思” “全唐诗”第1713页。
繁体:
“日色已盡花含煙”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日色已盡花含煙”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黃昏”類的詩句。
夕陽西下,餘輝將盡,花兒仿佛含著裊裊輕煙。這是一幅黃昏時分,花兒被暮靄所繚繞的特寫畫面。筆觸細膩,比喻貼切。
李白“長相思” “全唐詩”第1713頁。
【韩翃的诗句】“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出处】唐·韩翃《同题仙游观》。 【意思】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楼,只见景物清凉昨晚的夜雨收。傍晚远看山色秦树一片迷蒙,砧声阵阵似报告汉阙已深秋。 【全诗】 《同题仙游观》 .[唐].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①五城: 《史记》: “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②方外: 《庄子》: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反,以告孔子曰: ‘彼何人者耶?’ 孔子曰: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丹丘: 《拾遗记》: “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楚辞》: “仍羽人于丹丘。” 丹丘,常明之处也。 【鉴赏】 颔联和颈联为细致的景物描写,用语对仗工整,值得称赏。诗人描景 由远及近,先写观外之景,环绕的秦树与远处空濛的山色在暮霭的映衬下 遥遥相连,天、地仿佛连成了一片,一望无垠,使人心境也变得愈发开阔。 近处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似乎正向诗人报告着汉宫秋天已至的消息,此处 再次点明了诗人游观的时间应在秋天。其次写观内景,松为道观常种之 树,象征清净高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