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成语“画虎类犬”的意思,出处,故事
【画虎类犬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 陷为天下轻薄子,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画虎类犬故事】:
东汉时, 有位名将叫马援。他跟随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 长年在外。他有两个侄子, 一个叫马严, 一叫马敦, 平日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 广交游侠, 马援很不放心他们。有一次,马援特地在军中写了《诫兄子严敦书》,教育侄子道:“我希望你们能够仿效龙伯高,他是个厚道、谨慎、恭谦、节俭的人。那杜季良,豪侠好义,能够与人同忧共乐,因而与他结交的很多,但我却不希望你们学他。我认为你们如果仿效龙伯高不得,还能不失为一个谨慎的人,就象刻鹄不成尚可成鹜;如若学习杜季良不成,却会变成一个轻浮浪荡的人,就象想画一只虎结果倒类似一只狗了。”
想画虎却画得象只狗了。类:类似。后比喻好高鹜远,想干一番大业结果却一无所成。亦作“画虎类狗。”
【古例】:唐·刘知几《史通·六家》:“乃似《孔氏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行者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王维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翻译】在广漠的水田上,白鹭翩 翩起飞;在夏天浓荫的树林里,黄鹂婉 转啼叫。漠漠:苍茫空阔。阴阴:树木 茂密,林中幽暗。啭(zhuàn):鸟婉转 地叫。 【鉴赏】 在那一片苍茫的水田上,白鹭鸶自在地飞舞着; 在那浓荫森森的树林里,黄鹂鸟不停地婉转啼叫。这两句诗描写夏日雨后的田野景色,风光清美,不染尘俗,淡雅安详中别有丰富情味。 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是静的画面;白鹭飞翔与黄鹂鸣啭,是动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诗意盎然的意境,显示了辋川庄夏季积雨天气的特点,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田野广阔,水雾 迷茫,绿树浓荫,禽飞鸟鸣的景色。[例]七 日晨乘车去水阳,旧名金宝圩,固宣城产 米区也。一望水田,唐代杜甫“漠漠水田 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正最好描绘。 天热如蒸,睹此美景,几忘疲惫。(陈从周 《宣城志古》) 【全诗】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①此句意谓久雨后林中空气湿润,故烟火升起很迟缓。 ②此句意谓烧好饭菜送给东边田头的农人吃。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名,嫩叶可食,此处指蔬菜。黍:植物名,玉米类粮食。饷(xiang):送致。菑(zi):初耕的田地,此处泛指田头。 ③漠漠:水田广布貌。阴阴:阴暗貌。啭:鸟鸣宛转。黄鹂:黄莺。 ④此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开落以习静养性。槿(jin):又名蕣(shun),花早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由此可参悟人生荣枯无常。 ⑤清斋:素食。霜葵:经霜的葵菜。《旧唐书· 王维传》:“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此诗即为其晚年生活之写照。 ⑥二句意谓自己已经退隐,与世无争,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野老:诗人自称。争席:争坐位,见《庄子 寓言》。海鸥:此处喻指人事。《列子· 黄帝》记载,古人住在海边,日从鸥鸟游,至者百数。其父请他取来玩,次日至海边,鸥鸟便舞而不下。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明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籤》中评价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诗作说: “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间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不着色画。”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 首联: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怡然自乐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 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这一句点明了烟之来由。 颔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唱和,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鹂”婉转的啼叫。 颈联: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 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 “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 末联: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 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 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词曲名句】一枝春雪冻梅花.
【名句】一枝春雪冻梅花。
白雪皑皑,一枝梅花独放,显得格外俏丽。用雪中梅花比喻女子的美丽高洁。
前蜀韦庄 《春陌》 诗之一: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韦庄集·浣花集补遗》 127页) 又 《浣溪沙》 词: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歌谢娘家。鹡鸰暗想玉容何相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 《韦庄词校注》 15页)
明汤显祖评 《花间集》: “ ‘暗想’ 句问起,越见下二句形容快绝。”
【诗词曲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性僻: 性情有所偏,作者的谦词。耽 (dan): 沉溺。句意: 我为人性情有所偏,写起诗来常搜肠刮肚地寻求佳妙的诗句,如果出语不能惊动读者,死也不肯罢休。诗人的这种认真、谨严的创作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唐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栏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 《杜诗详注》 一○卷810页)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九引宋吕本中 《童蒙训》: “老杜诗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卷三: “曰 ‘性癖’、曰 ‘惊人’,言平生所笃嗜在诗也。” 清薛雪 《一瓢诗话》: “杜浣花云: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古人作诗不易,何以今人摇笔便成?”
【唐诗宋词名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
两句写乐声感人。吴刚因听音乐,不得入眠,倚着桂树陶醉在其中; 露水斜飞,打湿了玉兔,但它也不肯离去。这里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吴刚不眠、玉兔不避湿寒等视觉形象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注: 吴质,吴刚。传说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树。露脚,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全唐诗”第4392页。
繁体: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箜篌”類的詩句。
兩句寫樂聲感人。吳剛因聽音樂,不得入眠,倚著桂樹陶醉在其中; 露水斜飛,打濕瞭玉兔,但它也不肯離去。這裡詩人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吳剛不眠、玉兔不避濕寒等視覺形象來襯托音樂的美妙動聽。
註: 吳質,吳剛。傳說中的仙人,不停地在月中砍樹。露腳,白露滴落。寒兔,月中玉兔。
李賀 “李憑箜篌引” “全唐詩”第4392頁。
【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 【意思】大漠:浩瀚无边的沙漠。长河:黄河。 此联的意思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 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后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塞外风 光。 【鉴赏】 广大无边的沙漠中,浮升起一缕又长又直的孤烟,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描写漠野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王维描写大漠风光的名句。 【赏析】诗人抓住典型景物: 孤烟、落日,描写 了广袤的大沙漠傍晚时的奇丽风光。景物单调的大沙漠,唯见烽火台上 燃起的一柱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远流,横贯大漠,宛如长长一线,落日 西沉,益显其圆。“直”、“圆”二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广阔无垠、 苍凉雄浑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注: 大漠,沙漠,无边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 聚集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注释说: “或谓边外多 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全诗】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 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 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 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 (“属国”, 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 “出”、“入”二字, 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 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 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 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 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 正碰到侦察骑兵, 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 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 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 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 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 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 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 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 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 “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 “烟直而聚, 虽风吹之不斜” (陆佃 《埤雅》), 故曰 “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 ‘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 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 他在 《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 “据我看来, 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 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 《塞上》 一首那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直’ 字似无理, ‘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 正是通过一“直” 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 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 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 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 “孤烟”理解成龙卷风, “直”字似乎落实了, 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 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 但一看便知是 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 和 “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 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 读至此, 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 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
【唐诗宋词名句】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
诗句写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样长嘘短叹,而要快马加鞭,冲破重重障碍,奋力向前。表现出诗人刚强的性格及刻苦奋进的精神。如今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注: 龙钟,潦倒貌。
李涉“岳阳别张祜” “全唐诗”第5427页。
繁体: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砥礪教化·百折不餒”類的詩句。
詩句寫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樣長噓短嘆,而要快馬加鞭,沖破重重障礙,奮力向前。表現出詩人剛強的性格及刻苦奮進的精神。如今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註: 龍鐘,潦倒貌。
李涉“嶽陽別張祜” “全唐詩”第5427頁。
【李白的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意思】杨贵妃是一个绝世超凡的美人,如果不是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看见她,便是在瑶台的月光下,才能和她相逢呢。 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安的牡丹苑游乐时,命李白所作的诗句。当时李白虽已饮醉,但仍即刻吟出三首“清平调,此为其中一首;同时“清平调”也从这首诗开始而变成乐府题名。 “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山头。“瑶台”以美玉为饰的台,是有氏仙女所住的地方。 【赏析】 象杨贵妃这样超凡的佳人假 如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的仙子,就是在瑶台月光照耀下遇到的天女。借 “玉山”、“瑶台”仙境的描写,不露痕迹地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临凡, 既写出绝代佳人难以状摹的姿色,又使语言含蓄,精妙绝伦。 【全诗】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 第一首赞杨贵妃如花似仙。五彩云霞般的衣裳,花儿一般的面容,勾勒出杨贵妃超俗拔群的服饰和美貌。那沾坠着露珠的牡丹,承受着春风的拂动,该是怎样的神采飘逸,似这样的花容人面恐怕只有在上天仙界才能见到。这首诗以虚写的方法,把牡丹和美人交织在一起,参差辉映,词语雅淡,构思巧妙。 【注释】 ①想:如,像。 ②槛(jian):栏杆。 ③二句谓贵妃之美,只有神仙世界才能见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会:当,该。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 ④此句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以牡丹之艳丽芬芳喻贵妃之美。红:一作“秾”,一作“浓”。 ⑤此句意谓楚王与神女在巫山云雨欢会,毕竟虚无飘渺,徒然使人伤神。言外有古人不及今人之意。云雨巫山: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游高唐,梦一女子来幽会,自称巫山之女,临去致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枉:徒然。断肠:销魂,伤神。 ⑥可怜:可爱。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美貌著称。倚新妆:形容美女娇懒的姿态和神情。 ⑦名花:指牡丹花。倾国:美女。《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以“倾国”、“倾城”代指绝代佳人。 ⑧此句意谓面对名花和倾国,即使有无限春愁春恨,也都在春风中消释掉了。解释:消除。 ⑨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当时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
【王昌龄的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意思】吴地的夜晚,秋雨绵绵,寒气 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翌日天晓,送友登程,遥望晨雾中迷濛孤独的楚 山,不禁联想起友人旅途的孤单。送别环境渲染了孤独和寂寞。诗句由 “入”转到“送”,遥遥相应,转承自然,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 江送别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楼名。晋王慕为润州刺史时,“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楼址在今江苏镇江。②冰心:比喻心像冰一样明洁晶莹。玉壶:玉制的壶。诗文中常用以比喻操守高洁。 【全诗赏析1】 王昌龄有名的送别七绝诗。题中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是诗人的朋友。 诗的头一句写送别前夕的景色。“寒雨连江夜入吴”七个字,宛如用大片淡墨,渲染出 一幅吴江夜雨图。那笼罩着吴地江天的迷蒙烟雨,那由夜雨带来的萧瑟寒意,烘托出朋友离别的黯淡气氛。读者可以想见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已是翌日清晨,天色已明,友人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只见楚山孤零零地伫立在平野之上。这孤峙的楚山,不正象征着这两位朋友别后的孤寂心境吗?诗人移情人景,即景生情,使寒雨孤山,都融入送别的意境之中。 友人即将远去,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客居之感,也不托友人给洛阳亲友带去平安口信,而是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请友人传达自己依然光明磊落,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一笔出人意外,不仅与一般送别诗的意境有别,而且蕴含深意。当时诗人正处于被小人诬蔑毁谤的恶劣环境之中。因此在他看来,自己的品行清廉最足以告慰亲人。在王昌龄以前和同时,都有诗人以冰壶来比喻光明纯洁的品格。王昌龄运用了这个传统的意象,又大胆创新。他说自己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就装在透明无瑕的玉壶之中。两个美妙的意象叠加相映,诗意就深了一层。而且,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闪耀在玉壶里面的冰心,又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共同象征诗人孤傲耿介、冰清玉洁的形象。这样,全诗的意境便呈现出双重性:一个是情景交融的送别意境,一个是象征暗示的言志意境。 【全诗赏析2】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 (741) 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 (今南京) 丞,此诗为他当时送朋友辛渐所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诗歌前两句用寒雨夜入吴地衬托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作者是一晚没有入睡,浮想联翩,才能感觉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 的恢弘气势。通过这样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为铺垫,作者不仅道出了对朋友的真情,而且为即将产生的离别平添了无限的悲凉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独的楚山正是作者在朋友行将离去以后的自我写照。孤独的楚山既是写实景,也是王昌龄心灵的外化。作者对于朋友别离的真挚感情隐于字里行间,细读起来,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了石破天惊的回答。六朝时,诗人鲍照就曾用 “清如玉壶冰” 来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时,姚崇、崔颢、李白、王维等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勉,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诗人当时身处贬谪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仅是对亲友问候的回答,同时也是自己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真情表白。 王昌龄的绝句历来被后代诗家推崇,其含蓄优美、深厚绵长的诗歌风格在这首绝句里得到很好的展现。苍茫的江雨、独峙的楚山、不染人间杂尘的冰清玉壶,都有很深厚的内在含义,是和诗人的品格和处境紧密相连的。精美的意象和余韵悠长的诗意使这首小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的代表。
【李白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 【意思1】楚江之水,劈开天门山,从缺口处奔腾流过,伸向远方。清澈 碧绿的东流水在这里转头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隔江对峙,一叶孤舟从 遥远的天边飘摇而来。多么雄伟壮丽的景象,宛如一幅神奇的山水图 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之情。此诗动词运用熨 贴,使全诗充满生气,有飞动之感。 注: 天门,山名,由东、西梁山组成,两山隔江相对如门,故称天 门山。楚江,长江的一段水流,经湖北宜昌流至安徽芜湖。回,回旋。 【鉴赏】 这首七绝描绘了诗人望中所见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 的雄奇秀丽景色。首句借天门山中断为东西两山,突现楚江的奔腾浩 荡,极写它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竟把“天门”撞开。第二句借 江流至此汹涌回旋,突现天门山的奇险——竟然遇水倒回。三、四句写 一片孤帆从天水接连的日边,顺流而来,诗人望天门的视点也随之由远 而近。诗中“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 词用得精确生动而有力。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开朗 明快而又秀丽的画面,寓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梁山在东岸当涂境内,又名博望山;西梁山在西岸和县境内。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②中断:从当中断开一个缺口。楚江:天门山附近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一段长江为楚江。至此回:一作“至北回”或“直北回”。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 【点评】 小诗容量不小。以已经充分表达出来的内容补足题意,则可拟作《舟行望天门山》。其实何止写山,还相当别致地写到水——急流的大水。又看似纯为写景,还相当巧妙地抒了情——热爱奇山雄水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处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思绪奔放,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时李白出蜀后第一次舟行过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间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全诗四句无一“望”字,实乃句句写“望”。首句从上游远望天门山全景,山水合写;次句舟近天门山,望水流冲击岩壁回旋的近景,单写水;三句舟至两山间,望左右两岸移步换形层出不穷之山景,单写山;末句舟过天门山后江面辽阔,遥望日边来帆,拓开境界。诗中描绘天门山雄伟秀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初见此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朝气蓬勃、潇洒矫健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卷七评云:“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赏析】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 两山夹江对峙,就像一座天然的 门户。诗人舟行天门,雄丽的江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 这篇对祖国江山的赞美之歌。 “天门中断楚江开”。先写山,梁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 然断开,江水就从断口咆哮奔腾,喷涌而出。一个“开”字,既照应了天 门,又写出了江水被阻而积蓄的涌泻千里的气势,为下面的“碧水东流至此 回”的“回”字伏线。然后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山阻挡,冲波逆折,白 浪滔天。山壮水势,水助山威,江、山映衬,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奇观。第三句 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静穆的青山,将雄峻、优美的身姿呈现给诗 人,使人神迷心醉。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然转写映着阳光、顺流而 下的一叶轻舟。乍一看,它似乎和“两岸青山相对出”并列,只是这幅山水 画中的一笔重彩;其实,它正是前一句的因,因为诗人就坐在这一叶轻舟上 瞭望天门,两岸的山和疾驶的船作相对运动,便都有了动感。“日边来”似 乎无理,但它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诗句。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云帆和光辉的红日,正是表现李白遭际圣君、 成就功业的典型意象。而李白那豪放不羁,乐观自信,勇于追求的性格和丰 富的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就从这忽而雄放奇险,忽而壮丽辉煌的飞动多变 的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