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名句】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其他(花、草、树)”类的诗句。
这是借织妇之言,表达古代女子的爱情理想。她多么希望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象这织就的锦缎上的图案,并生相连的双花、双叶和双枝,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条丝线缀连,使它们永在一起。句中以咏物抒怀,倍感情味无限。
无名氏“九张机” “全宋词”第3650页。
繁体:
“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其他(花、草、樹)”類的詩句。
這是借織婦之言,表達古代女子的愛情理想。她多麼希望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就象這織就的錦緞上的圖案,並生相連的雙花、雙葉和雙枝,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條絲線綴連,使它們永在一起。句中以詠物抒懷,倍感情味無限。
無名氏“九張機” “全宋詞”第3650頁。
【岑参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意思】瀚海: 大沙漠。阑干: 纵横。句意: 纵横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百丈冰雪,万里长空凝结着阴暗的愁云。“愁” 字对离别作了暗示。 【鉴赏】茫茫无际的沙漠,纵横交错 盖上厚厚的冰雪。愁云昏暗,布满万里天空,一动也不动,仿佛凝固了 似的。首句写大漠之上冰之多、之广,下句写天色黯淡彤云密布之态, 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严寒。诗人用拟人手法又兼着夸张的笔墨,说云慑 于寒冷而为之“愁”,使天地间阴暗无光,甚至进而滞停凝结,这种高 妙的描写技巧,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美的沙漠云景,又融进了作者 丰富的主观想象色彩,笔墨颇具功力。 注: 瀚海,大沙漠。这里指轮台附近的准噶尔盆地沙漠。阑干, 纵横。 【全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鉴赏】 这是天宝十四载(755 )岑参作于轮台的送别诗,是诗人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又是诗人边塞诗风格成熟的标志之一。诗的开头照应题目,以边塞风雪写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独具的慧眼观察生活,将塞外飞雪比作盛开的梨花。寒中透暖,给人带来春意,显得那么艳美。然后描写边塞雪给军旅生活带来的艰辛:“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万树梨花”和瀚海百丈寒冰所构成的奇美格调、开阔境界和豪放气概,都是前无古人的。“纷纷暮雪下辕门”一句点明送别宴席时间之长,若理解为在暮雪中送武判官进入山路,则于情于理都不合。结尾紧扣雪景写送别: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表现别情,把绵绵不尽的情意留给读者去体会,非常漂亮地结束了此诗。
【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处】唐·杜甫《蜀相》。 【意思】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 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 【全诗】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锦官城:即成都。森森:繁盛的样子。②黄鹂:黄莺。 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④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是开导、辅导;济是救济、帮助。这是说诸葛亮对刘备、刘禅两朝有辅佐之功。 【鉴赏导示】 这首诗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当时卜居成都浣花草堂,多次拜谒诸葛亮祠。此诗是诗人初访丞相祠时所作。 【鉴赏】 这首七律借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抱。 联以古柏起兴,写出肃穆气氛;接着不急于叙事吊古,而插进“映阶碧草”两句写景文字,看似无关题旨,实则碧草自春、莺歌空好,“自”、“空”二字,使丽景化为凄凉,草色禽声蒙上了空落冷清的色彩,表现了名臣已逝荒庙空存的怅惘。第三联笔力最为沉雄简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十四个字,概括尽了诸葛一生的身世遇合与事业心愿,突出了匡时雄略、报国苦心。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极为动人地吐露千古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受投降派排斥,临终前曾大声吟诵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死。可见这样悲壮崇高的诗句,在人们心中燃起何等炽烈的火焰! 【鉴赏要点】 [1]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借景抒情,借事抒情。[3]运用比兴手法写景。[4]托物言志。
【诗词曲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鳞鳞: 形容屋上的瓦细密如鱼鳞。句意: 做砖做瓦挖尽门前的土,可自己的屋上却没有片瓦。而那十指不沾泥的人却住着高大华丽的大厦。
宋梅尧臣 《陶者》 诗。(《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册93页)钱钟书 《宋诗选注》: “梅尧臣这首诗,用唐代那句谚语‘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喫肉’ 的对照方法,不加论断,简辣深刻。”
【诗词曲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鳞鳞: 形容屋上的瓦细密如鱼鳞。句意: 做砖做瓦挖尽门前的土,可自己的屋上却没有片瓦。而那十指不沾泥的人却住着高大华丽的大厦。
宋梅尧臣 《陶者》 诗。(《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册93页)钱钟书 《宋诗选注》: “梅尧臣这首诗,用唐代那句谚语‘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喫肉’ 的对照方法,不加论断,简辣深刻。”
【诗词曲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没感情的东西,化成春泥仍能培育更美丽的鲜花。后多用来赞扬宁愿牺牲自己尽力培养新生一代的人。
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 之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全集》 509页)
【李白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译注】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进; 我拂袖起舞,影子摇曳不定。 【全诗】 月下独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不解:不懂得。②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 【赏析】 此诗是李白44岁时所作。《月下独酌》为题的有四首组诗,此为 第一首。该诗描绘李白在花都的春夜里诗人独自饮酒,同月亮和影子相伴的 情景。李白以酒为题材的诗有《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等。李白与前辈 人陶潜(陶渊明)及后世人白居易为三大饮酒诗人。 现将李白另三首古诗摘录 于后,以供参考: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 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 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其二)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经须饮。穷通与修短,造 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 身,此乐最为甚。”(其三)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 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 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其四)
【王勃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意思】就要与你分别了,心中充满离情别意。我和你一样,都是在外任职,远离故乡。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全诗鉴赏】 本篇的题目应改为“杜少府之任蜀川”,因王勃活着的时候还没有“蜀州”,在王勃死后十年即武后垂拱二月(660)始分益州所辖四县,设置蜀州。 这是一首男子汉的送别诗,充满青春气息,昂扬精神,感而不伤,独标高格。在无数“黯然消魂”的低唱中,诗人一洗凡调,发唱惊挺,表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对得工整而开阔。“三秦”指唐代首都长安附近关中一带,茫茫大野辅卫着京城宫阙,气象非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津渡,泛指“蜀川”,纵目远望,风烟迷离,苍茫无际。当然,这种远望凭借的只是一种想象的眼睛,因为友人要离开京都前往蜀川,诗人便将两地气象巨笔勾勒,联系到一起,表现了阔大的胸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好友分手,总有些离别意绪,而首联描写的迷离风烟也已暗中包含了一种惘然的情调。这两句由写景转为直接抒发怀抱,宽慰友人: 与你分手,我同样感受到了离别时的愁苦,因为我也是离家仕宦在外的人。这里,以己及人,情意恳切,显得感情深厚,非泛泛而谈可比。 假如说三、四两句还多少有点感伤味道,那么,五、六两句就来了一个大转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知己,虽天涯相隔,也能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犹如近邻。这两句虽然受到曹植 《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但经诗人高度概括,自铸伟词,诗的境界便一下子扩大了许多,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情理和高尚的志趣,犹如一股劲风,吹散文坛上的脂粉气; 犹如一练悬瀑,洗尽送别词中的缠绵调; 犹如一口宏钟,发出震耳惊世声。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结句补足送别的题意。“儿女”即“女儿”、“女子”。诗人嘱咐说,分手路上,不要作出女儿态,哭哭啼啼,流泪沾巾。这两句紧承上联,语气虽然委婉些而骨气仍然是刚健的。 初唐诗坛,仍弥漫着六朝遗风,骨气销尽,刚健不闻。王勃作为一个青年诗人,以昂扬的青春热情,“思革其弊”,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以这首诗来看,洗尽绮丽,质朴雄放,使当时诗坛上耳目一新,对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王勃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意思】就要与你分别了,心中充满离情别意。我和你一样,都是在外任职,远离故乡。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全诗鉴赏】 本篇的题目应改为“杜少府之任蜀川”,因王勃活着的时候还没有“蜀州”,在王勃死后十年即武后垂拱二月(660)始分益州所辖四县,设置蜀州。 这是一首男子汉的送别诗,充满青春气息,昂扬精神,感而不伤,独标高格。在无数“黯然消魂”的低唱中,诗人一洗凡调,发唱惊挺,表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对得工整而开阔。“三秦”指唐代首都长安附近关中一带,茫茫大野辅卫着京城宫阙,气象非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津渡,泛指“蜀川”,纵目远望,风烟迷离,苍茫无际。当然,这种远望凭借的只是一种想象的眼睛,因为友人要离开京都前往蜀川,诗人便将两地气象巨笔勾勒,联系到一起,表现了阔大的胸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好友分手,总有些离别意绪,而首联描写的迷离风烟也已暗中包含了一种惘然的情调。这两句由写景转为直接抒发怀抱,宽慰友人: 与你分手,我同样感受到了离别时的愁苦,因为我也是离家仕宦在外的人。这里,以己及人,情意恳切,显得感情深厚,非泛泛而谈可比。 假如说三、四两句还多少有点感伤味道,那么,五、六两句就来了一个大转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知己,虽天涯相隔,也能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犹如近邻。这两句虽然受到曹植 《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但经诗人高度概括,自铸伟词,诗的境界便一下子扩大了许多,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情理和高尚的志趣,犹如一股劲风,吹散文坛上的脂粉气; 犹如一练悬瀑,洗尽送别词中的缠绵调; 犹如一口宏钟,发出震耳惊世声。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结句补足送别的题意。“儿女”即“女儿”、“女子”。诗人嘱咐说,分手路上,不要作出女儿态,哭哭啼啼,流泪沾巾。这两句紧承上联,语气虽然委婉些而骨气仍然是刚健的。 初唐诗坛,仍弥漫着六朝遗风,骨气销尽,刚健不闻。王勃作为一个青年诗人,以昂扬的青春热情,“思革其弊”,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以这首诗来看,洗尽绮丽,质朴雄放,使当时诗坛上耳目一新,对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王维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出处】唐·王维《鸟鸣涧》 【意思】人闲来无事,看桂花飘落, 夜晚静谧无声,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 桂花: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 种类,此指春天开花的一种。 【鉴赏1】 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是一片空无。原诗描写春天山中静夜的悠闲情趣,文句中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 【鉴赏2】在寂静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而正是因为人内心闲静,没 有外事干扰,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诗人觉察。长夜寂静,景色 繁多的春山却显得空旷宁静。花落为动,却更显春山之幽静,以动衬静。 诗人内心之清静与春山之静谧交相呼应。此句以声写景,运用通感手法, 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清 闲,又展示了春山夜晚的幽雅宁静。后世常以此表现环境的幽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的夜晚 花叶自落,幽静空寂。[例]森壁争霞, 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人闲 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大自然的幽 静,可以叫做身外之宁静。(郭天一《品 味宁静》) 【全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①鸟鸣涧:此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之《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②桂 花:大多在秋季开花,也有四季开花的,此以解释春天开花之桂树为妥。 皇甫岳,事迹无考。云 溪,有人考证即绍兴若耶溪,传说是西施浣纱处,也是越中著名的风景胜地。 【鉴赏】 这首诗被评论家特别称道之点,是它“旨在写静境,却纯用动景处理, 最得画家烘托之妙,乃从宋(刘宋)王籍《入若耶溪》 ‘鸟鸣山更幽’ 悟 入。” (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王籍原诗是: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 悠。阴霞生远岫,阳景返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 悲倦游。”抒写泛舟若耶溪所引发的羁思乡愁,其中“蝉噪”、“鸟鸣”二 句饶有情致,被目为“文外独绝”是无愧的。或许鸟鸣涧即因此得名。王维 来到若耶溪,要写鸟鸣涧,而“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横在前面,该如何落墨 呢?我们会想起李白。李白见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云 云) ,口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里却不服,欲拟之较 胜负,便写了 《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云云) ,《鹦鹉洲》 (“鹦 鹉来过吴江水”),结果无以过之。以李白之才,在这件事上却输给崔颢, 说明艺术创作不能模仿。 王维面对王籍的名作没有像李白那样刻意模拟,而 是取其神而遗其貌,立意仍是“鸟鸣山更幽”,但却写出鸟是如何鸣,山何 以更幽,这就等于将一个原本抽象的命题加以具体阐发,使之变得生动形 象,易于为人接受。所以,《鸟鸣涧》之于王籍原句,既有悟入,又能化 出,是面目一新的再创造。首先交代“人闲”,山居静夜,是诗人在安闲静 默中领会的。人是感知外界的主体。由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环境气氛相契 合,他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周围的动静、变化。月出之前,静夜空山什么也看 不到,诗人用“桂花落”衬出这无光无声的宁静。桂花细微,落地无声,要 感知其“落”,只能通过触觉,这就把“静”写得像是可以用手摸得到了。 这是以局部的微动衬托整个空间的幽。继而月出,春山树影历历可辨; 但月 出无声,春山仍在沉睡状态中,诗人又凭视觉看到春山的“静”。这是以有 光衬无声,以见空山之幽。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响声出烟树间, 一两声啼过之后,春涧又恢复寂静,诗人又凭听觉听出春山的“静”。这又 是以短暂的有声衬托持续长久的无声。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描摹,读者的触 觉、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春山的幽静遂被展示得清晰无比。花落、月 出、鸟鸣这些景物,被安排在春山、春涧的背景之中,无不带有春的色彩。 比之“鸟鸣山更幽”一句来,王维此诗所创造的意境无疑更优美动人。 如果说王维写“君自故乡来”是将前人的诗“化多为一”,那么,这里 则是“化一为多”,即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 再创作。他虽无意与前人争胜,实际已超越前人。 【赏析】 《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 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 首二句写桂子 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 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 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 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 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 后二句写月出鸟 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 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 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 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 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 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 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 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 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 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王维正 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 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 《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 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 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 的意境中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