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依样画葫芦”的意思,出处,故事
【依样画葫芦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引陶谷诗:“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故事】:
五代时有个人叫陶谷, 自幼喜好学习, 终日博览群书, 因而学识渊博。他在十几岁时, 文章就写得十分漂亮了。宋太祖时, 他做了翰林院的学士。陶谷见宋太祖不重视办理文墨的臣子,就在太祖面前标谚自己的工作如何艰苦和卖力。太祖听后笑笑说:“常听人说,翰林写文章、诏告,都依前人的旧本,略加修改而成,这就是俗话说的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这有什么特别卖力的地方呢?”陶谷对此十分不满,有一天他在翰林院的墙上题了上面的诗,来发泄牢骚。
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
【古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葫芦,细细临写。’”
二年级成语“蚕食鲸吞”的意思,出处,故事
【蚕食鲸吞出处】
《韩非子·存韩》:“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蚕食鲸吞故事】:
秦国要攻灭韩国,韩非子对秦王说,韩国容易夺取,攻伐的目标应放在赵国上。他说:“现在秦以重兵陈在边境,使齐国害怕。这样,劲韩可以威擒,而强齐就可以义从。这两国就可以不必化兵力了。同时,赵国也可以吓破胆,楚国也会惊慌不安。楚国不敢动,魏国也就不足虑了。山东诸侯各国,一个一个被消灭完了。对待赵国可以不费什么气力就拿了下来。我这个意见,请你不要忽视,这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稳妥步骤啊!”
象蚕吃桑叶那样慢慢地一口一口把桑叶吃掉,又象鲸鱼吃食物那样大口大口地吃。蚕食:指蚕吃桑叶的方法;鲸吞:指鲸吃食物的方法。比喻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掠夺、侵占。
【古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汝兄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
5年级成语“学而不厌”的意思,出处,故事
【学而不厌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故事】:
怎样当好一个教师呢? 孔子这样来谈他的切身体会: 遇到了一件事, 就静静地想一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好好地认识认识; 自己要努力学习, 对学习不能有厌烦的情绪;教学生呢,不要偷懒,学生不会就要认真教,一直教到学生会了才止,这三个方面,我是要尽力达到这样要求的。
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而满足。厌:厌烦,满足。形容虚心好学。
【古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三年级成语“小巫见大巫”的意思,出处,故事
【小巫见大巫出处】
《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今景兴在此, 足下与子布在彼,
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小巫见大巫故事】:
汉末的文学家陈琳, 长于诗赋, 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次张紘看到陈琳写的《武库赋》、《应机论》,就写信给陈琳, 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陈琳给他回了信, 信中说:“我这里有王朗, 你那里有你和张昭,在你们面前, 我就象小巫见到大巫, 一点神气也没有了, 怎敢说是好文章呢!”
小巫见到大巫, 不能施展法术了。巫: 古代自称能用舞降神的人, 实际是装神弄鬼以此骗取钱财。比喻能力的高下相差很大, 不能相比。
【古例】:《太平御览·庄子》:“小巫见大巫, 拔茅而弃, 此其所以终身弗如也。”茅盾《子夜》第五章:“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何足以供回旋, 比起目前这计划来, 真是小巫见大巫了。”鲁迅《我还不能“带住”》:“比起法国的勃罗亚——他简直称大报记者为‘蛆虫’——来, 真是‘小巫见大巫’,使我自惭究竟不及白人之毒辣勇猛。”
四年级成语“血气方刚”的意思,出处,故事
【血气方刚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足,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血气方刚故事】:
君子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孔子认为: 君子有三桩事应警戒自己的。在少年时, 血气没有定型, 精力并不充沛、旺盛, 容易被美色所迷惑, 所以要戒美色; 到壮年时,刚强热烈, 好胜心强, 容易同人家争斗, 所以要戒这点; 到了老年,精力衰退, 难免有贪得无厌的心思,所以要戒贪。在一生三个阶段,能警戒这几方面, 那末他也就可能是一个君子了。
精力充沛, 性情刚烈。血气:精力, 性情; 方: 正; 刚: 刚烈,强劲。形容青壮年的精力旺盛。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 年方一十九岁, 新拜中军戒御之职,血气方刚, 未经战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吾闻冷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 岂不误了主公大事。”
常用成语“三复斯言”的意思,出处,故事
【三复斯言出处】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斯言。”
【三复斯言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南容。同学们都记得, 南容说话极为谨慎。可他平时却常常三番四复地诵吟《诗经·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那几句诗, 有时一天当中也要吟好几遍。他不仅牢记这几句诗, 还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座佑铭, 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清白之身不受玷污。孔子见南容如此注重自身养性, 十分器重, 就把哥哥的女儿介绍给南容做妻子。
原指南容反复吟诵、品味“白圭之玷”这几句诗。三复: 三番四覆; 斯言: 这句话。后泛指多次重复或反复体会这句话。
宋·苏轼《东坡集·卷三十·答毕仲举书》: “三复斯言, 感叹无穷。”严复《原强》:“愿天下有心人三复斯言而早为之所焉可耳。”
五年级成语“不忘沟壑”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忘沟壑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不忘沟壑故事】:
孟子游说诸侯各国,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主张,而不是为了谋求私利,因而他一般要等诸侯邀请他才去。他的学生陈代对此有些想不通。孟子开导他说:“过去齐景公打猎,以用羽毛装饰的旌旗去召唤守猎场的人,守猎场者不上前,齐景公很恼火,准备杀掉这个守猎场的人。可是这个人毫无惧色。真是有志之士不怕弃尸于沟壑,勇士不怕丧失脑袋。孔子曾对此人大加称赞,赞颂他凡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违心去做。”说到这里,孟子扫视陈代一眼,接下去说:“如若我不等待诸侯邀请便去,那将会是何种情况呢?”
有志之士不忘为正义而死,不怕弃尸山沟。沟壑: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富贵以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古例】: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晚岁清窭至极,啜粥又日矣,方挈其子临城瞩眺,不改其乐。尝曰:‘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
优美成语“挟山超海”的意思,出处,故事
【挟山超海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挟山超海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要求孟子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讲过桓、文的事,我也没听过,我可以讲讲怎样做一个王天下的君王。”齐宣王说:“要怎样才能做一个王天下的君王呢?”孟子说:“保护人民。有些君王对这一点,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肯做。”齐宣王问:“不能做和不肯做怎样区别呢?”孟子说:“譬如要一个人挟持着泰山跳过北海,这是不能做,要一个人为长者折一根树枝,他不做,就是不肯做。有些君王做保护人民的事,不是象挟持着泰山跳过北海那样的不能,而是象折一根树枝那样不肯做。”
夹着泰山跨过北海去。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古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一年级成语“饭糗茹草”的意思,出处,故事
【饭糗茹草出处】
《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饭糗茹草故事】: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能做到:在贫贱的时候能安于生活,在富贵的时候也能知足常乐,这才算是真正有福气的人。他认为古代贤君大舜就是这样的人。大舜的一生、开始过着贫贱的生活,后来成了富贵之人,前后的差距真有天壤之别。但是,当初他过着吃干粮、粗菜的日子时,却并没有希望自己富贵起来的心愿,好象有终身安于贫贱的心愿,气度。到后来他做了帝王,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弹着那五根弦的琴瑟,还有尧帝的两个女儿在左右服侍。这样的荣耀尊贵,假使是平常人有朝一天得到了,岂不是要快活得发狂吗?谁知道,大舜一旦有了这些享受,竟然好象是向来就是这样生活着似的。
吃的是干粮、野菜。饭、茹:吃;糗:干粮;草:指野菜。形容吃喝很差,生活清苦。
【古例】: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孟子》:“舜之饭糗茹草,舜之居深山之中,皆古书所记。”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常见成语“成仁取义”的意思,出处,故事
【成仁取义出处】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成仁取义故事】:
这一成语来源于两个故事:有一次, 子张对孔子请教怎样对待行, 孔子说:“世上的人都是贪生怕死的, 唯独有志之士, 有德之人,不会只图要活下去, 而把仁德损害了的; 他宁可牺牲性命, 都要使仁德发扬光大。”有一次, 孟子谈到怎么对待义, 是这样说的:“鱼, 我喜欢吃; 熊掌, 我更喜欢吃。如果两样不能都吃, 只能一样, 那我就不吃鱼而吃熊掌。对于我来说, 活着当然是我希望的, 仁义我更希望能具有它。如果两者只能有其中之一,那我情愿牺牲生命, 以取得仁义的美德。”
牺牲生命以保存仁德, 取得正义的美德。指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 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成仁。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 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言, 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