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 奔流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落木:落 叶。萧萧:落叶声。 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长江之雄迈,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写景中流露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出神入化,古今独步。 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 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 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 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 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 【鉴赏】树叶纷纷落下,无边无际,江水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奔 流不息。以“无边”修饰“落叶”, “萧萧”而下的气势才会具备;同 样,以“不尽”修饰长江之水,“滚 滚”而来的气势也生成。让人禁 不住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 江江水翻滚,气势汹涌而来。落 叶本是让人感到韶光易逝,青春 不再,本是让人伤心不已,诗人 赋予了诗句以悲壮的情感。然 而,下句偏又写长江之水奔波不 息,却并不泄气,又给人以无穷 的力量。正是如此,整句诗歌虽 语含悲怆,却境界开阔,虽悲伤, 读来却并不让人消沉。 【鉴赏2】 无边无际的树木在秋风中树叶飒飒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从大处着眼,写秋声之肃杀,写长江之雄迈。现在多用此语比喻旧事物、旧势力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事物、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明胡应麟 《诗薮》 内篇卷五: “杜 ‘风急天高’ 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唐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清杨伦 《杜诗镜铨》卷一七: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诗第一。” 【鉴赏3】 落叶萧萧而下,无边无缘。 长江滚滚而来,不绝不尽。这是登高所见到的景物。两句诗从两种事物 “落木”、“长江”描写了同一内容——秋天的肃杀空旷。“萧萧”、“滚 滚”,以叠字来极力渲染无边不尽之势。而“无边”、“不尽” 又强调 了秋气的浓郁。两句诗描写秋景不是凄凄惨惨,而是气势豪迈,令人振 奋。上、下句对仗极工,又不失自然。总体意念、句中词句俱佳,不愧 为千古名句。 注: 萧萧,形容叶落的声音。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树木叶落 纷纷或江水奔腾不息。 [例1]一出镇子 就是一大片银杏林,空间地下,极目所 及,都是令人目眩的金黄颜色,一阵微 风吹过,空中的黄叶簌簌作响,地上的 黄叶也翩翩起舞,的确有一种如杜甫所 吟咏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气象,给了 我一个毕生难忘的印象。(王西彦《红 叶的性格》)[例2]是的,长江是一条一 往无前的江河。“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嘉《长江之歌》) 二、用以比喻旧的事 物或人逐渐衰亡,新事物或新人不断涌 现。 [例1]国外有人统计:1965年的大 学毕业生经过10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 已经有70%老化了,1976年的大学毕业 生到1980年就有50%的专业知识过时 了。我国有人借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名 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描绘知识的这种旺盛的新陈代谢。 (王希永、詹万生《给大学生的信》) [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祝愿一代新人,踏着先辈的足迹, 创造更加动人的业绩吧! (张震、王小 夫《在地狱的入口处》) 【全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 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 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 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馀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 末联谓多年国恨家愁、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 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0 

【诗词曲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 全。句意: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高洁、坚定的情操和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两句诗后世广为流传,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借以自勉。

明于谦《石灰吟》 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二册872页)

林寒 《于谦诗选·前言》: “于谦的人格,集中地表现在他少年时代的 《石灰吟》 这首七绝中。这首诗寓意很深,前二句讲明出处和历练,后二句表明献身精神和操守。”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30 

【诗词曲名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名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六朝: 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曾建都于金陵 (今南京),称六朝。句意: 六朝繁华败亡的旧事已经随同滔滔流水一去不返了,惟有寒烟笼罩的芳草仍凝聚着绿色,犹如当年。化用唐窦巩 《南游感兴》 诗: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长江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宋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词下阙: “念往昔,豪(繁) 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王文公文集》 八○卷864页)

《历代诗余》 卷一一四引宋杨偍 《古今词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 《桂枝香》 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 ‘此老乃野狐精也。’”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9 

【李白的诗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译注】清醒时我和它们一齐欢庆,喝醉后我们便又各自飘零。 【全诗】 月下独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不解:不懂得。②无情游:超乎尘世俗情的交游。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借谓天上仙境。 【赏析】 刘熙载曰: “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斯为入妙。”(《艺概·词曲概》)这说的是为文的纵收之法,其实何止词如此!纵收之法,重复交错使用,便出现曲折。名篇佳构,多有曲折,如云霓来去,波澜起伏。 《月下独酌》可谓一步一转,越转越奇,从现实引起联想、奇想,并进入幻想。花间有酒,独酌无亲,是现实。这对李白这样一位不甘寂寞的诗人来说,无异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与痛苦,但又因他傲岸不羁,根本不把孤寂放在心上,于是举杯邀月,低头约影,聊为酒伴,同饮共乐。但月与影,毕竟不是人,邀了它们,独酌的孤寂心情并未得到改变,于是叹息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诗人空虚、孤独和凄凉的心境,更强烈地表现出来。既然如此,何不罢饮归寝,省却多少烦恼!诗人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不肯把良辰美景等闲放过,月、影虽徒随身,聊胜于无,仍可为伴,“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四句便是写诗人与其酒伴共饮同乐的情景;然而实际上全是诗人自己在活动:或引吭高歌,或婆娑起舞,或陶然以醉,或顿然以醒,月徘徊,如听我歌,影零乱,如伴我舞。此刻,诗人已进入忘我忘情如痴如狂的神仙境界,全然不觉是在“独酌”。醉后虽与月与影“各分散”,什么月,什么影都看不到了,但毕竟还有“醒时”(实际上也是醉时)的片刻同欢。与月与影的聚散,看来好似“无情游”,只要情意专注,必能得“永结”。与月与影的相期,虽然如云汉般渺远,只要相亲之情永在,它们总会慰藉我的独酌。 我国古代诗人,常于风清月白之时,独酌自饮,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闲适之情,如陶渊明、王维。而李白则不然。虽然“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但《月下独酌》却表达了谁曰我“独”的一颗不屈的灵魂。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9 

【李商隐的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出处】唐·李商隐《嫦娥》。 【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 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 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 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 【全诗】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 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 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 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 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 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 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 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 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 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 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 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 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 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 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 处境心情类似么? 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 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 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9 

【诗词曲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望远的视线,这是因为自己站到了塔的最高层。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现在多用这两句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假象所迷惑。

宋王安石 《登飞来峰》 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文公文集》六七卷712页)

明瞿佑 《归田诗话》 卷上: “荆公作于未大用之前,然卒皆如其意,不徒作也。” 清查为仁 《莲坡诗话》 七九: “王介甫未遇时 《登塔》 诗云: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峰。’洵乎人之出处行谊,又于笔墨间验之。’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9 

【诗词曲名句】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名句】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螳捕蝉:《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句意: 有些人贪欲极大,如同蛇吞象一样,没有满足的时候,社会上不少人往往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9 

【唐诗宋词名句】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净的秋水,她那纤细的十指好似刚刚剥开的春葱,又白又嫩。诗人将弹筝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将十指比作“春葱”,自然而贴切,生动而形象。

注: 眸,指眼睛。

白居易“筝” “全唐诗”第5134页。

繁体: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形象·歌女”類的詩句。

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凈的秋水,她那纖細的十指好似剛剛剝開的春蔥,又白又嫩。詩人將彈箏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將十指比作“春蔥”,自然而貼切,生動而形象。

註: 眸,指眼睛。

白居易“箏” “全唐詩”第5134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8 

【唐诗宋词名句】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

屈原生逢浊世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蝉蜕于污秽而浮游尘埃之外; 或如庄子处世,梦中化蝶,超然物外,隐逸沧州。诗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庄周自喻,表达用则进,退则藏的清旷磊落的胸怀。

注: 蝉蜕,即蝉出土后蜕去外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真谓纯净而一尘不染。蝶梦,即梦蝶。“庄子·齐物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云乡,古代多指隐者所居。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全宋词”第1687页。

繁体: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性格·高潔”類的詩句。

屈原生逢濁世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蟬蛻於污穢而浮遊塵埃之外; 或如莊子處世,夢中化蝶,超然物外,隱逸滄州。詩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莊周自喻,表達用則進,退則藏的清曠磊落的胸懷。

註: 蟬蛻,即蟬出土後蛻去外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真謂純凈而一塵不染。蝶夢,即夢蝶。“莊子·齊物放”: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雲鄉,古代多指隱者所居。蘇軾“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

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 “全宋詞”第1687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7 

【唐诗宋词名句】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

屈原生逢浊世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蝉蜕于污秽而浮游尘埃之外; 或如庄子处世,梦中化蝶,超然物外,隐逸沧州。诗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庄周自喻,表达用则进,退则藏的清旷磊落的胸怀。

注: 蝉蜕,即蝉出土后蜕去外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真谓纯净而一尘不染。蝶梦,即梦蝶。“庄子·齐物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云乡,古代多指隐者所居。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全宋词”第1687页。

繁体: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性格·高潔”類的詩句。

屈原生逢濁世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蟬蛻於污穢而浮遊塵埃之外; 或如莊子處世,夢中化蝶,超然物外,隱逸滄州。詩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莊周自喻,表達用則進,退則藏的清曠磊落的胸懷。

註: 蟬蛻,即蟬出土後蛻去外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真謂純凈而一塵不染。蝶夢,即夢蝶。“莊子·齊物放”: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雲鄉,古代多指隱者所居。蘇軾“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

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 “全宋詞”第1687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