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意思】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 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解析】 琵琶: 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胡语: 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据 《琴操》 载: “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怨恨曲中论: 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表达出来。句意: 昭君虽死,其怨恨难平,千载之后,琵琶怨曲仍在流传。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情绪。 《唐宋诗举要》 卷五引清吴汝纶曰: “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曰虽千载以上之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 俞陛云 《诗境浅说》丙编: “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 【全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 原诗的明妃: 即王昭君。紫台: 紫宫,皇帝所居。朔漠: 北方沙漠之地。青冢: 昭君墓,在今内蒙古一带的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外一片荒芜,只有昭君墓旁有片青草。画图省识春风面: 传说汉元帝命画师画宫女容貌,宫女多贿赂画师。王昭君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因此得不到青睐。元帝没有见过她,直到她被遣嫁匈奴召见时,元帝见她容光焕发,是后宫第一美人,大为惊讶,知为画师所欺,怒斩画师。此句说,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环佩空归月夜魂: 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汉,惟魂魄在月夜归来。琵琶: 琵琶原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分明怨恨曲中论: 今琵琶曲有“昭君怨” 的乐曲。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同情绝代美人王昭君不得志于帝王之家,远嫁异域,寂寞凄凉。实际上 “昭君和亲” 对各民族彼此关系的和睦是有贡献的。杜甫此诗突出地将王昭君的怨恨写出来,为昭君千百年来的凄凉处境争取了不少同情的咏叹。
【李白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处】唐·李白《望天门山》 【意思】两岸青山对峙,相继出迎, 我乘一片孤帆从日出的地方驶来。 日边来: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犹 如来自太阳升起处。一说指太阳降 落处。 【提示】两岸的青山一座座扑进眼帘,一片孤帆,仿佛发 自水天连接的太阳旁边,从远处徐徐飘来。这是诗人写自己 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以动写静,色彩明丽,抒发出对祖国 山川的无比热爱。 【鉴赏】两岸的青山相对着走了过来,一片孤帆从日边而来。一个 “出”字不仅化静为动,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隔江的天门 山,仿佛迎面向自己走 来,以示对江上来客的欢 迎。“孤帆一片日边来” 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 地点,诗人并非站在岸上 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而是从“日边来”的 “一片孤帆”。帆是动的, 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 在变,充满动态。诗人舟 行至两山间,观望左右两 岸层出不穷之山景,表达 出诗人新鲜喜悦的心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船行水上,两 岸青山夹峙的景色。[例]我们来到了 号称小三峡的龙王峡。两岸高山入云, 峭壁如屏,像是刀切一般,人们称之为 一线天,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有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 诗句,我把后句改成“孤帆一片缝中来” 用以描绘,似觉贴切。 (齐鲁青《重游㵲 阳河》) 【全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此句意谓天门山中间断裂,为大江打开通道。楚江,指流经当涂的长江,当涂在战国时属楚国。②至此回:一作“直北回”,又作“至北回”。按:当作“至此回”为胜。王琦注引毛西河语云:因梁山、博望夹峙,江水至此一回旋也。时刻误“此”作“北”,既东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调,兼失义理。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描绘天门山美景的佳作。确定诗人“望”的立足点,对于理解诗意十分重要,但历来众说纷纭。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可以确定此时诗人正行船江上,伫立船头而望。 【鉴赏1】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气势澎湃,本是两山对峙,诗人却说楚江的激流被天门山拦腰斩断,一“断”一“开”,写出了水势的奔涌,让人的心灵感到强大的震撼。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那过于狭窄的通道,阻挡了江水的畅流,形成回旋的水势,浪涌千叠,向东流去。这两句诗一句写山势,一句写水势,用山的中断衬托水势威力无比。 诗的后两句写近观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写诗人乘船向前行驶,两岸的山像屏风一样映入诗人的眼帘,像大自然让作者欣赏的巨幅山水画卷。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禁不住称赞:天门山啊,你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孤帆一片日边来”又将读者的视线牵向远方,在遥远的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红日浮出水面,一片孤帆从天边缓缓驶来…… 读这首诗,在优美的景色描绘中我们能感到一种豪迈的气魄,诗人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素也跃然纸上。 【鉴赏2】 这是一首描写舟行天门山所见壮美景色的诗,表现了诗人胸襟开阔和喜悦 的心情。此诗一句一景,紧扣一“望”字,景随舟移变换,十分奇异。首句写仰望之景, 即江流奔腾至“天门”,两山对峙之情状。一个“断”字,写出两山陡峭、峻拔、奇险的态 势;一个“开”字,写出江流汹涌奔腾,有劈山开路的万钧之力。与诗人“巨灵咆哮擘两 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一隐一显,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写俯瞰,江水 北折,激流回旋,波涛汹涌,更觉水势之奔腾奇险。“回”字用得极好。后二句由侧望转 到远望,不仅见到雄奇相对而出的“两岸青山”迎面扑来,而且写出一片“孤帆”披着红 日的金辉,乘风破浪,飞翔而来。其视野多么开阔,景色多么壮丽! 此诗构思奇妙,组 合精巧,写出了山川自然的本色风格,具有一气呵成的俊逸风神。 【鉴赏要点】 [1]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景色优美,气势豪迈。 [3]运用衬托的手法。
【王昌龄的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 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 萧关,关名。 【鉴赏】 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 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 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 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 “蝉鸣 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 塞,处处黄芦草。” 用来描写北国 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 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 很像王昌龄写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自然另有幽燕的情 调。( 《杨朔散文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 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 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 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 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 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 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 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 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杜甫的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本文分享杜甫的诗句和潦倒新停浊酒杯。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世事艰难,令人痛恨,使耳 边白发日见增多,潦倒中又生病,于是 刚刚戒了酒。苦恨:非常痛恨。繁霜 鬓:耳边白发增多。繁,多。霜,形容发 色之白。鬓,鬓发,一说代指头发。新 停浊酒杯: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现在 因病戒酒,含竟不能以酒浇愁之意。新 停,近来停止。浊酒,未过滤的酒,亦泛 指酒。 【鉴赏】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因病 的缘故,告别了这可以浇愁的酒杯。“艰难”“潦倒”二词,意蕴丰富,既可 指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可指时局艰难,民不聊生。国难家仇,双重 痛苦,才使得诗人自己渐生白发。诗人心中有无限哀愁,本可借酒消愁, 偏偏身体多病,不得不暂时停酒。这也就意味着,连这唯一可消解哀愁的 方式都无法使用,其结果只能是满腔愁绪,无法排遣。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 苦痛使人潦倒悲愁,白发渐多。[例]但 几天后,更多的白发又出现了,他对镜 苦笑了笑,再没有拔去的心思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细 细地品味着杜甫的这句伤感之辞,沉浸 在杜诗那特有的苍凉意境中。(木木 《红尘有柳韧如是》) 【全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 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词曲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凭: 犹请求。句意: 请您不要再谈论封侯的事,要知道,一位将军的功成封侯,是用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一”与 “万” 对照,“功成” 与 “骨枯” 相映,令人触目惊心。
唐曹松 《己亥岁》 诗之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命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全唐诗》 七一七卷8237页)
宋尤袤 《全唐诗话》 卷五: “松有诗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谓谙事故矣。”
【杜甫的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杜甫的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译注】连喝了十杯酒,不见一丝醉, 让人怎能不感激你对老友的深情。 主人殷勤劝酒之景与作者感激之情,拂拂笔端,呼之欲出。以口头语写心中事,“读之觉情景逼真,兼及顿挫之妙。”(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语) 【鉴赏】 连喝了十杯酒,还是面不改色,毫无醉意,我是真心地感谢你对老友的深长情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能够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不言中。 【全诗】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注】渭城清晨的细雨沾湿了轻 轻的路尘,客舍周围一片青绿,雨后的 柳色更见清新翠绿。渭城:秦代的咸 阳,汉改称渭城。浥(yì):沾湿。该诗句写出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细雨涤尘,草 树更青的景色。[例]凌晨时光,细雨霏 霏,烟笼柳林,在西安市东约十二华里 处,我与它,灞桥,就这样长久地默立对 望,喑喑无语地相认相识了。这该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 意境了吧? (廖华歌《烟雨灞桥》) 明胡应麟 《诗薮》 内编卷六: “‘渭城朝雨’ 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清王士祯 《唐人万首绝句凡例》: “必求压卷,则王维之 ‘渭城朝雨’,李白之 ‘朝辞白帝’,王昌龄之 ‘奉帚平明’,王之涣之 ‘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而终唐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赠别》,又名《渭城曲》。元二,作者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安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qiuci)城(今新疆库车)。 一、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纤尘不染。渭城客舍四周杨柳依依,新发的枝叶显得格外青翠。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使这场离别透露着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三、四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持杯在手,殷殷相劝: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只此一句,便把送别宴会的整个过程都包容进去了。 这首诗,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因为全曲分三段,每次演唱原诗都反复三次,所以,称“阳关三叠”。
【评论】
唐代七言绝句。王维作。此诗曾被谱曲传唱,因此又取首句2字,题作《渭城曲》(见郭茂清《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或名《阳关曲》、《阳关三叠》。此诗是诗人在渭城(陕西咸阳)为送别友人赴西域边地从军而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其惜别之意,体贴之情,瞩前路珍重之心,尽在其中,传达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全诗情景交融,抒情氛围浓郁,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白居易《观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有句:“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对酒五首》有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刘禹锡《与歌者诗》有句:“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诗也有“唱尽阳关无限叠”之句。可见此诗入乐之后,在别席离筵上广为传唱的情况,影响极为深远。
【李颀的诗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出处】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意思】琴声忽纵忽收,就象空山中的鸟群散而复聚; 琴声低沉时好似乌 云蔽天; 琴声清朗又如同晴天日出。嘶哑幽咽的曲调,若深夜中离群 的雏燕在酸楚地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借用有形 的事物,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想象丰富,奇特,大胆,将纷呈的音乐形 象具体而生动地再现出来,反映出董大弹琴技艺的高超、绝妙。 【全诗】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唐].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边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鉴赏】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 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 来。忽而像“长风吹林”,忽而像雨打屋瓦,忽而像扫过树梢的泉水 飒飒而下,忽而像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 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 《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 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 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 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 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 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廷,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 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 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 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 能为。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缘愁:因为愁。个:这样。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 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 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 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三千丈” 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 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 白发是无法长到 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 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 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鉴赏导示】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为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秋浦,唐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鉴赏1】 首句“白发三千丈”写得极度夸张。白发之长,出语惊人。古人蓄长发,挽在头顶,梳洗的时候才披下来,看来诗人很久未顾及头发了,然而这一发现却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震惊: 什么时候我满头的青丝变得灰白?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紧承上句,原来白发是因为忧愁而生,因为忧愁而长! 前两句,写出了头发变白的原因和结果。头发已白,诗人不得不面对这个悲伤的现实,伤感地又照了照镜子:我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么多“秋霜”呢?这里用“秋霜”代指白发,一方面使语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忧伤的程度。“何处”似问非问,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与无奈。写这首诗时,李白已是暮年,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已被现实磨得渐渐老化,壮志未酬人已老,面对镜中的根根白发,又怎能不发出问天的长叹呢? 【鉴赏2】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岁时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所作。这里选的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壮志未酬,揽镜自照,倍觉痛苦而发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悬下一壁瀑布,令人触目惊心:“白发三千丈”! 何故有如此长的白发?使人疑团顿起,似觉不合情理。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悬念,在第二句就做了点拨: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读到这里,只觉诗人出语不凡。不由不赞赏诗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笔力。涵咏这艺术夸张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虽超乎常情,却合乎哲理。只这两句,大诗人李白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已见端倪。忧愁使人早生华发,这三千丈的白发,该蕴积着怎样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写照镜,而三、四句则更明白地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在这里代指白发,但决非重复。“白发”、“秋霜”,这两个词在仅二十字的诗中并用,更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使这首抒愤诗更发挥了强烈撼人的艺术力量。“得”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此的浓愁,即“白发”(“秋霜”)从何而得?这个“得”字犹如泉眼,把诗人积习已久的抑郁和隐埋极深的怨情都进发、渲泄了出来。读过这首诗,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的诗句久久萦绕心扉。 【鉴赏要点】 [1]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 [3]借代手法的运用。 [4]语言含蓄形象。
【诗词曲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 故址在扬州西门外,一名红藥桥。相传古代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另一说,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句意: 二十四桥仍然存在,但桥下水波荡漾,清冷无声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写扬州战乱后的荒寞。
宋姜夔 《扬州慢》 词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藥,年年知为谁生?” (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一卷1页)
宋张炎 《词源》 卷下: “姜白石 《扬州慢》 云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清先著《词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 ‘荡’ 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篇光彩,非练字不能,然练亦未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