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变法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时期。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如子产在郑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等等,这些改革家,除子产得意善终外,李悝的身世因不为史籍记载而不详,吴起和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场悲惨。
吴起,卫国人,曾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奇功。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守,防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遭陷害,投奔楚国,楚悼王十五年时,升任令尹(楚国最高军政官),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措施是“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让出一些官职以增加收入,减少国家对贵族的供养,收回传世三代的旧贵族爵禄,以节省钱粮支援军队打仗。变法还让一些旧贵族迁“广虚之地”,以开发土地。还有“选贤用能”,为国家选拔人才,“明法审令”,强调效率与公平。等等。
吴起变法的措施,史书记载的较为简略,难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变法主要目的是强兵,并不是综合性的改革。《史记》《资治通鉴》等都记载其改革“要在强兵”,而且可以说达到了目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史记》记载说,变法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陈”,成为诸侯中的强国。
只是吴起选择了以楚国旧贵族作为变法的突破口,像“废公族疏远者”,让一些旧贵族迁到“广虚之地”等措施,无疑会损害到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嫉恨。仅仅过了六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旧贵族在楚悼王灵堂作乱而攻击吴起。旧贵族的这一举动估计吴起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按照《史记》记载,面临突变的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吴起跑过去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即使这样,旧贵族还是没有放过他,他们“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吴起堪称有识之士,在当时危急的时刻,还想到了为自己复仇的问题,楚悼王下葬,楚肃王登基后,立即下令全部诛杀当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受牵连者达70余家,这也算间接为吴起报了仇。
其实,吴起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史记》说:“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一个“尽”字足以说明吴起的人缘之差。吴起的死,也让楚国的强大成为昙花一现,之后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自己的改革举措献身的改革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改革之难,利益的重新分配之难。
吕不韦是什么样的人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思想主张
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国间享有极高声望。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人物评价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人物墓冢
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害怕秦王,当时叫吕母墓,所以当时秦王派人寻找吕不韦坟墓而一无所获。
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有一大冢头村,因秦相国吕不韦的墓冢在村边而得名。冢顶过去有房屋数十间,驻扎过镇公所、区干队,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圈进偃师第一高中院内,虽已残损,仍存其岿然气势。1994年12月,首阳山镇为其立纪念碑一座,原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思想史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教授来偃讲学,参观了吕不韦墓冢并为吕不韦纪念碑奠基,并应偃师古都学会之请,撰写了《秦相国吕不韦墓碑记》,成为一处名人故迹。
吕氏春秋42条名句汇总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以下是其中42名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纪·仲春纪》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吕不韦在历史的人物评价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
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
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游说口才,每次他都正中游说对象的下怀,都能够使对方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够预期到事情的未来变化,以替对方着想的角度来使对方轻易就范。说服对方,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
司马迁:①“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②“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
司马贞:“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
刘克庄:“豫建无长虑,旁窥有贩心。绝嬴由吕相,继马乃牛金。”
徐钧:“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观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张载:“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书传果在西迁后,锥口诸儒未必休。”
王世贞:“自古至今以术取富贵秉权势者,毋如吕不韦之秽且卑,然亦无有如不韦之巧者也。凡不韦之所筹筴,皆凿空至难期,而其应若响,彼故自天幸,亦其术有以摄之。”
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
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1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在哪里?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690公里,约占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从北到南依次流经: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无锡市、苏州市8市,分为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三段。淮安以北为中运河段、淮安至扬州为里运河段、镇江以南为江南运河段。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可分为西、中、南三段,西段自望亭的五七桥至枫桥,称为苏锡段,河线顺直,水流偏东西走向,长约18公里;
中段原自枫桥经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宝带桥,称为市河段,河线弯曲,水流自西向东沿古城西、南外濠折东复转南,长约14公里,1959年因航行不便,改由枫桥直南,沿枫江至横塘入胥江而至盘门入大运河原线,1985年为进一步改善航道和城市环境,于横塘南开辟新河,穿越胥江,沿北越来溪南下,近石湖折东,经澹台湖至宝带桥汇入大运河原线;
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市所属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于王江泾出省境至嘉兴,称苏嘉段,长约50公里,1980年后为缩短航线,于平望镇西新辟短河,取道烂溪塘至江浙二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直趋航州,自此主航线不再经嘉兴,苏嘉段的名称亦成为历史。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线为四级航道标准,是全国第一条标准化文明样板航道。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古河道、古驳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城门、关隘、古塔、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典园林、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十里亭、下津桥、上津桥、吴门桥、灭渡桥、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九处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应玚兄弟为什被称为汝南才子
应玚不仅是建安七子之一,也和自己的弟弟应璩并称为汝南才子。应玚兄弟二人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诗学文章自然大为长进。但因他生逢乱世,到处飘零,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应玚的弟弟应璩,字休琏,也是一个文学家。他和其弟应璩在当时均被称之为汝南才子,两兄弟的作品合为一集《应德琏休琏集》。
应玚初来邺都时,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经常邀他和众人一起宴游吟诗,曹操闻其名,任命他为丞相掾属,后又转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应玚的个人影响
应玚[yáng](177年—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应玚长于赋,有文赋数十篇,诗作不多。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一首,音调悲节,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应玚“和而不壮”,又称赞他说:“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华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可见他为曹丕所赏识。
应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
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应璩的个人影响
应璩(190年-252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奏。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时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曹爽秉政时,多违法度,应璩作诗讥劝他,其中的言论都切合当时社会上的要害,所以社会上都流传其诗。他的几个儿子中,应贞年少就有才名,口才也好。登高第,历位显要的高职。晋代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在汉魏时期因战争与瘟疫时期,应璩已算寿命比较长的了。他有养生诗《三叟歌》广为流传。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陈琳为什么归附曹操
说到曹操不杀降,最为典型的例子要属收用陈琳之事,陈琳是广陵人,汉末的时候担任何进主簿,避难冀州,为袁绍所用。当时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徐州刘备,田丰劝袁绍增援刘备,袁绍以儿子重病为由,延迟出兵,以致刘备被曹操击溃。刘备只身逃往青州,由袁谭引荐,投靠袁绍,刘备向袁绍介绍了曹军的现状和部署,更强化了袁绍即可南征曹操的想法。
二月,袁绍下令各军指挥官在黎阳津汇合,并视察了前线的战况,军事会议后,袁绍便下令主簿陈琳起草征讨曹操的檄文。陈琳素有才名,很快便完成了讨逆檄文,陈琳这篇檄文两分事实、三分渲染、五分曲解,不过由于文情并茂,陈述的事实也都是有所依据,檄文写好后立刻传令到各处关津隘口张贴。
据说当时曹操因感冒引发了宿疾偏头痛,一看到陈琳的檄文,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感冒顿愈,偏头痛也忘掉了,直接着问手下这是谁执笔的。在得知为陈琳之后,曹操定下心来,对左右亲信表示:“有文采的人还需要有人以武略济之,袁绍的武略不足以配合陈琳。”
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建安九年(204年),袁尚遣阴夔及陈琳乞降,曹操不许,急攻邺城,袁尚败走。邺城破,陈琳被曹操俘获。
袁尚败后,陈琳归附曹操。曹操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阮瑀所作。曹操深爱其才,对于陈琳的作品,有时曹操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陈琳在征讨檄文中指责曹操“身处三公之位,而行盗贼之态”指的正是曹操挖掘王族陵墓的行为。曹操的确指使军队干过如此不法又没有道德的行为,但是干过这种事的其实不止他一个。袁术、袁绍、董卓等人也都有大规模盗掘贵族坟墓,以夺取陪葬金银珠宝养军的行为,因此汉朝历代的皇帝及皇族的坟墓几乎通通被挖掘一空。
官渡大战后,袁绍战败,陈琳被曹操生擒,曹操爱惜他的才能,并没有给予任何处罚,还任命他为帐下的谋士。有一天心血来潮时,曹操对陈琳说:“你的檄文的确写的很好,从袁绍的立场来看,把我骂的很有力量,只是你尽管骂我本人就好了,何必把家祖和家父也骂在一起呢?”陈琳连连告罪,曹操爱其才而不追究,让陈琳担任司空军谋祭酒官职,据记载,国令手谕大多是陈琳的作品。
在深思熟虑之后,曹操也经常表现出他宽宏大度的一面,他深知陈琳写檄文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在工作方面程琳的表现确实极为出色,是一位人才,因此曹操不忍心伤害他。陈琳后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风的创立和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不幸在公元217年冬天染病去世。
对于曾经和自己作对的人,曹操以怀柔之法,努力让人才为己所用。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治政之法,从用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条上乘的统御之策。在用人的问题上,凡是有大作为的人都该有大度量,曹操凭借笼络天下之智,妥善使用,让人尽其才,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阮瑀为什么被曹操烧出山
曹操听说了阮瑀的大名,便想让阮瑀出来做官,但阮瑀不想做官,拒不赴任。曹操三次派人去阮家求阮瑀入朝做官,共创大事业,阮瑀三次拒绝,并出言不逊:“我阮瑀只求一生与诗书为伴,绝不同曹操这样强暴之人为伍。”
曹操求贤若渴,第四次派人请阮瑀,并令“如不来则加以捆绑,绝不允许逃避为国尽力之职”。阮瑀一听,心惊肉跳,趁机逃往深山茂林之中。曹操听到回报,十分生气,便派士兵放火烧山。山火熊熊,阮瑀实在无处可藏,只得下山,随士兵到许昌,听凭曹操处置。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少年时代从学于蔡邕。蔡邕对于自己这个学生十分满意,称他为“奇才”。不能不说,蔡邕是极有识人天分的。建安七子之中,除却阮瑀,王粲曾经也为蔡邕所赏识,说是“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阮瑀虽然没有得到如王粲那般高的评价,但作为蔡中郎最为满意的学生,想不出名,也是不能够了。
然而人有盛名,有时候未见得是件好事。尤其对于阮瑀这种一心想要归隐山丘的人来说,这份名声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那时曹操求贤若渴,四处寻访人才,听闻阮瑀名声,自然不肯放过。他在《短歌行》里写得谦逊温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行动上却是粗暴直接,逼迫连连。《文士传》里记载,“太祖雅闻瑀名,辟之,不应,连见逼促,乃逃入山中。
太祖使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这简直就是一出强抢民男的把戏。司马懿也有类似的遭遇。曹操想要征辟他,司马懿以疾辞,不就,曹操不信,派人监视他。司马懿装瘫装了七年,终究还是漏了马脚,输给了磕死理的曹阿瞒,被迫出来做了官——偏偏曹操将人逼出来了,还要说人家“鹰视狼顾”,颇有野心,后来果然被司马氏踹了江山,这才真是一语成谶,让人情何以堪。
司马懿的事,真假暂且压下不提,阮瑀出仕,裴松之还有另说。他为《三国志》作注,“臣松之案鱼氏典略、挚虞文章志并云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不得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按裴松之的意思,开始曹洪想要请阮瑀出山,阮瑀以疾辞;
后来曹操征辟,阮瑀立刻相应号召出来了。“即投杖而起”这几个字简直神准,说得好像是阮瑀迫不及待地想要追随曹操似的。若这是真的,焚山一事,倒成了妄言。但从种种迹象看来,裴松之是在给曹操作粉饰。阮瑀是真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曹操手下的官。
由于阮瑀多次辞官不做,曹操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把他安排在乐队之中,想煞一下他的傲气,不想阮瑀精通音律,即兴抚弦而歌:"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一方面歌颂了曹操的事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愿为曹操效忠的思想。曹操听完,大为高兴,请他做司空军谋祭酒官。从此以后,曹操军中檄文多出于他和陈琳之手。
建安十六年,阮瑀随军西征关中,曹操请他代笔写一封书信。他骑在马上沉吟片刻,挥毫点就,呈给曹操。曹操提笔想作些修改,竟不能增损半字。
阮瑀的授业之师是谁
阮瑀比较幸运,在学业上没有走多少弯路,一开始便当了蔡邕的学生,跟着大师,如影随形,如沐春风。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通才。“因经藉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频误后学”,为此,他向皇帝报告,请求将《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鲁诗》《仪礼》《论语》等,书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前。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蔡邕是隶书大师,于是承担此重任。用时年余,将字写在石碑上,精工雕刻,共立碑四十六通,此为中国之最。碑成,前往观赏学习者络绎不绝,“车马盈门,达数月之久”。阮瑀是其中之一。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文学成就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
他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以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
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黄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
据《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曾收集汉朝历史,没有看见写下来作后史。只有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亡佚。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共104篇传于世。
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均由其女蔡琰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蔡邕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家存藏书还有四千多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绍仪《全汉诗·卷七》亦载其作品。严可均《全后汉文》卷69~卷80对其奏疏词赋等作品多有收录。
阮瑀曾三次求蔡邕为师,蔡邕深为感动,于是认真教阮瑀钻研经典,学习书法及音律,其间,阮瑀也有出色的表现,连蔡邕也称他为“奇人”,因而声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