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严重的种族暴乱是哪一次?
1919年的夏季,此时的美国异常炎热。在美国密歇根湖沿岸的海滩上出现了数千名来这里避暑的人们。在一群黑人男孩中,有着一位叫做尤金·威廉姆斯的17岁黑人男孩,他的木筏无意中飘过了那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就是将白人与黑人风格开来的线。在这条线的另外一边,一名白人开到了飘过线的尤金,于是感觉受到了侮辱,便向尤金等这群和人孩子们扔石头。结果收到惊吓的尤金不小心从木筏上滑进了水里淹死了。
美国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骚乱?
说起暴动,暴乱,骚乱,相信大家对这几个词的含义不会陌生了。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暴乱是经常会出现的。今日美国因警察的过度执法又一次让美国国内引发了暴乱。示威者砸坏车辆、袭击警察,并在多处纵火,以这样的方式来抗议。警方则以催泪瓦斯以及暴力来驱散示威人群,目前已经出现了伤亡的情况。事实上历史上美国就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骚乱,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美国为什么发生暴乱?有哪些历史渊源?
1776年7月4日,一份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并且由另外13个殖民地代表共同检出的最初声明,从英国独立的文件被发布,在这份文件中有写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这篇文件便是《独立宣言》,这个被世界上无数人都奉为经典,一个被多个国家建国所引用的段落,就比如越南独立的时候,胡志明就运用了此文。
美国为啥歧视黑种人?真的是因为懒惰吗?
在《圣经》中着关于诺亚方舟这样一个故事记载:大洪水之后,诺亚的三个孩子分别向着三个方向走。他那位品德使得大地生辉的大儿子“闪”走向了东方,品德优秀的儿子“坲雅”走向了欧洲,只有最笨的三儿子“含”去了非洲,成为了非洲人的祖先。因此在美国黑人被歧视也不仅仅是种族原因,还有宗教原因,当然黑人也应该学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有黑人的地方,社会治安极差,他们懒惰,不从事生产,除了抢劫、贩毒似乎没有别的收入方式。
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国力强于美国为什么还会失败
美国独立战争总共持续了8年,最后是英国投降,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不过当时英国国力远远强于美国,为什么最后英军还会失败呢?美国独立战争起因原本是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此后又有法国、西班牙跟荷兰的加入,导致这场战事已经不是简单的英美大战了。可以说法国的加入,直接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势,不过就算如此英国也有实力和美国继续进行抗争,为什么最后却是主动投降?
阿波罗计划遇到外星人了吗 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期间总共六次登月成功,据说参与此次登月计划的人数超过了30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阿波罗计划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和秘密,有人指出此计划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完成登月,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他们十分关心在登月期间,有没有发现外星生物,如果有的话可就太振奋人心了。
悲伤情绪一般会持续多久
悲伤情绪一般会持续多久
经历分手,哀吊心爱的人或通常的心情沮丧都能令人无所适从、无法自拔。研究者们新近发现这是因为悲伤比其他情绪如羞愧、恶心持续的时间久240倍。研究者解释,悲伤和较大事件如死亡或事故的影响如影随形。因此人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发生的变故,彻底意识到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为测试悲伤的影响程度和时长,比利时鲁汶大学的Philippe Verduyn和Saskia Lavrijsen要求233位学生回忆最近发生的情绪片段并报告它们的持续时间。参与者还必须回答他们对付这些情绪的策略。在27个情绪中,悲伤持续的时间最久,而羞耻、吃惊、害怕、恶心、无聊、被感动、恼怒或感到释怀等情绪都会很快过去。典型的是,需要花费120个小时才能停止悲伤的感觉,而克服羞耻和恶心的感觉只要半个小时。仇恨持续60个小时,位居喜悦35个小时的维持时间之后。Verduyn和Lavrijsen教授称无聊情绪列在持续时间短暂之列,这意味着虽然在无聊时人们感到时间过得很慢,但无聊的剧目通常不会上演很久。这两位教授的研究出版在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的期刊《情感与动机》上,首次提供证据解释了为何一些情绪比另一些情绪持续的时间长。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持续较短时间的情绪通常取决于事件对个体的重要程度。从另一个角度讲,长期的情绪通常都由与个体有着重要关系的事件引起。
悲伤情绪一般会持续多久
情绪的持续时间长度:
悲伤: 120个小时
仇恨: 60 个小时
喜悦: 35个小时
绝望、希望、渴望、失望和满足: 24个小时
嫉妒: 15 个小时
欣慰: 8个小时
热情: 6个小时
钦佩和感激: 5个小时
放松: 4.3 个小时
自责: 3.5 个小时
压抑: 3 个小时
骄傲: 2.6 个小时
受感动: 2.5个小时
生气、无聊和吃惊: 2 个小时
激怒: 1.3 个小时
同情: 1.3个小时
羞辱: 0.8 个小时
害怕: 0.7个小时
羞愧和恶心: 0.5个小时
浓茶解酒能行吗?
浓茶解酒能行吗?
“浓茶解酒”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近年来许多专家又说浓茶不仅不能解酒,反而伤身。茶与酒,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冤家?
浓茶解酒能行吗?
通常说的“解酒”,一般是指减轻喝酒过多后的生理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动作失调、反应缓慢等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应,必须要“解酒物”被迅速吸收并且发挥作用才能显示出来。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部分转化为脂肪。如果喝下的酒精不多,这个处理流程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反之,短时间内喝入大量酒精,超过了这一流水线的处理能力,就会有一些中间产物累积下来。多数人是在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那一步“窝工”了,导致体内乙醛含量升高。人体对乙醛比酒精还要敏感,于是就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手脚也不听自己使唤了。
要“解酒”,就需要加强这条流水线的运行。茶水中有几十上百种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然而,这些成分其实对这条“酒精代谢流水线”的运行无能为力。实际上,不仅是茶水不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促进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功臣之一:咖啡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我们知道,酒精的作用是让人晕眩、虚弱、运动能力失调,而咖啡因却可以刺激人兴奋和清醒。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是不是可以“对抗”醉酒反应呢?2006年的《酒精中毒:临床与实验研究》上就发表了一项研究:喝下同样的酒之后,同时喝运动饮料的人在头痛、虚弱、口干以及运动能力失调这些醉酒征兆方面都要明显低于单纯喝酒的人。因为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所以运动饮料的这种“解酒作用”就被归结于咖啡因的功劳。不过,人们会根据这些主观感觉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喝多”,这种解酒就干扰了人体对体内酒精量的判断,从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喝得更多。当然,酒后的反应跟喝酒的量和人的体质有关,茶(或者咖啡因)的作用也跟量和体质有关。不同的试验,就有可能得到不一致的结果。如果喝完酒希望尽快睡着,喝茶就帮倒忙了。
功臣之二:抗氧化剂
茶中不仅有咖啡因,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当酒精代谢不畅,体内乙醛含量增加,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会引发一连串的氧化反应,最终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DNA。而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制止这种过氧化反应的进行,因而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这种损害与保护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解酒”也没有明显的作用。不过对于长期喝酒的人,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就很有价值。波兰有一项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酒精可能会增加体内的氧自由基,而茶中的抗氧化剂则有助于清除氧自由基,从而使身体更接近不喝酒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只是说,“如果不得不经常喝酒,那么经常喝茶可能有助于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氧化损伤”。但是,这毕竟只是一项动物试验,在人体中要喝多少茶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呢?许多问题都还未可知。而且减少也不是消除,所以即使浓茶真的能帮助减少“醉酒症状”,想要健康的话,最好还是不喝酒吧。
美国国民警卫队和正规军的区别 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说到美国的国民警卫队,相信这近期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个词。所以很多朋友也对这个美国国名警卫队产生了一些兴趣。其实这是一支预备役部队,也是美国武装力量中最为传统的组成部分。1636年,首批民兵团在马萨诸塞州成立,当时是用于包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而这个就是国民警卫队的前身了。
品牌排行榜可信吗?
一份排行榜到底是怎么出炉的?如何评判一份榜单的可信度?对各个发榜机构来说,这些就像是搜索引擎的排名算法一样,是“不足为外人道哉”的核心机密。但从统计学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合格的榜单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品牌排行榜可信吗?
一、概念是否科学明确。比如榜单考核的是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那么“综合水平”包括哪几个方面?是教学水平?还是研究水平?这个实力又如何定义?不同维度的实力和水平按照什么标准赋予它们各自相应的权重?
二、操作是否规范严谨。在确定维度之后,下一步就要明确考核的方式,以“学术力量”考核为例,各个学校每年出版发布的论文和专着多如牛毛,如何评定这些学术成果的高低?以学术期刊为标尺的判定是否片面?诸如此类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三、可靠可信的数据来源,并且解决谁来监督评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
四、操作流程的客观中立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的完善准确。
品牌排行榜可信吗?
以上只是比较理想化的提出一个有效排名的起码标准。在具体执行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和侧重。如果你对榜单一概不闻不问,可能会错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想将其为我所用,火眼金睛是必须的。
技巧一:看榜单出处
判断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查看这个榜单的出处是来自哪家团体、机构或个人。一条信息的可信度与其信息发布者的背景、地位和信用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当一个普通市民宣布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家可能将信将疑。而如果是政府在电视媒体中宣布某区域的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因此,对于辨析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来说,辨别榜单出处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最有名的排名榜之一就是“武书连版”。在其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超越北大清华成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此榜一出,立即引起了公众质疑。其中不乏“浙大是武书连母校,因而排名第一”“武书连收取浙大公关费”等刺耳言论。虽然武书连对此作出了澄清,但毫无疑问的是,武书连个人的信誉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于是很多人对他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投了不信任的一票。
另外一个比较受大学生关注的是教育部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这个排名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比如在专业代码为“0302政治学”一栏内,北大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并列第一。此报告一般来讲比较有可信度,因为它由中央部委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名,基本上不会参杂一些私利在里面,可成为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专业时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
总体而言,政府出的榜单和一些社会独立团体与组织发布的榜单权威性和可靠性要高于个人,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政府机构颁布的榜单并不一定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个人出具的榜单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这些规律的适用程度只是在一个概率上的,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
技巧二:看榜单的排名标准与排名指标
这个技巧在于帮助你辨别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在考研的学生中,很大一批人是希望通过考研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为了以后就业还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在选择院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育部的专业排名里,新闻传播学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考生应如何作选择?视乎你的个人规划。
对于毕业后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会更有优势,因为它是专业类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而对想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人民大学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因为人民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底蕴和氛围在一般意义上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所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还是要先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再看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科学研究”一项内由“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然后两种科学研究各占一定的权重,最后算出该项的总得分。但是像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类擅长于经济领域的社会学科研究的专业类院校总的排名就无法靠前,因此这种排名对于要立志于报考经济学科的学生来讲参考价值不大。因此,在看榜单时,我们需要注意其排名的指标有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该如何观察排名的指标变化呢?
首先,看排名的指标数量有没有变。如果,原来只有N个参考的指标,几年内参考指标数量一直在变,一年是N+2, 一年是N-1。或者,前一年考虑的是X指标,后一年X指标被Y指标代替了,那会对最后排名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该榜单就不能很好地展现某一事物的变化及趋势。
其次,看排名指标的权重有没有变化。举个例子,在一项大学排名中,去年把该院校研究实力的权重算作20%,今年又将其提升为25%,那么榜单排名就会因该指标的权重变化而对结果产生影响。
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自2004年开始创立以来,排名的方法和权重一直是保持不变的。始终是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雇主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Recruiter Review)占10%,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占20%, 单位教职工的学术论文的引用(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 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占10%。从这个角度来看,QS世界大学排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使用该榜单来分析各大上榜学校在过去10年中的表现,会相对而言比较准确。
技巧三:看榜单的发布时间
榜单的发布时间对榜单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有极大地影响。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各组织团体及个人的变化与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比如关于专业前景、收入趋势的榜单中,今年排名第一的专业在五年后或许可能没落了。比如网上流传的2014年7大好钱景职业如下:1、理财规划师;2、人力资源师;3、企业策划、公关经理;4、游戏设计工程师;5、电子商务工程师;6、网络媒体高级编辑;7、网络销售。但随着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这里面的职业在5年后或者10年后不一定还是最具钱景的职业,甚至有些职业还存在消失的危险。此外,几年前最为火热的IT行业现在的热度也不断下降,回归到了理性水平。
技巧四 :使用搜索引擎核查信息
有些机构会为了招生而随意捏造一些榜单来误导学生,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榜单陷阱。由于大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去做调查,但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作为辨析真伪的基本工具使用。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报考难度是成正比,但每个考研机构都会结合自己的培训重点,来发布了一些最热门考研专业的排行榜,甚至会故意将自己重点培训的专业列为“不太热门的专业”,从而引导畏难的学生报读以大肆盈利,这种榜单不能不说是个错误的引导。
针对此,当我们看到一些商业机构发布的排行榜时,要学会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当你打开搜索引擎,输入“XX考研”“最热门专业”等关键词时,要将关键词用空格隔开,然后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出来后,要着重地去看看第二页、第三页中是否有对这个榜单的质疑之声,或者有没有雷同的榜单。之所以要看第二页及之后的信息,是因为百度公司使用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当我们输入“XX考研”这个关键词时,第一页的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考研机构买断,从而导致了你无法直接获取正确的信息。
技巧五:观察榜单发布的载体
大部分的榜单基本上是以表格或文章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榜单,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形态到达受众那里。互联网、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介,都是能够接触到榜单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承载榜单的载体来间接地区分榜单的可信度。比如,一些商业性质传单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会制作一些排名表,如品牌知名度排名、优秀学员排名等,由于这类传单是为了实现市场营销的任务,同时也没有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对这类排名表应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在电视新闻这类的传统媒体中也会报道一些榜单,如500强企业排名、教育行业的实力排名等。由于传统媒体在中国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电视新闻上出现榜单的可信率会比其他信息传播渠道要高,当然也不排除有假新闻的情况。而如果榜单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就要分类对待。例如,微博上某些大V发布榜单的可信度及可靠程度可能要比小号发布的榜单高;有些榜单发布在杂七杂八、信息十分凌乱的网页上,其可信度就不及门户网站上的发布榜单。
技巧六:看榜单的数据来源
榜单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排名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审核过的、可核实的数据,排名使用的数据应该是按照科学的数据收集过程所获得的。
仍以QS大学排名为例,该排名在评比每一所大学研究实力时采用的“单位教职工的学术论文的引用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Scopus,目前世界上收录最多的文摘数据库。由全球着名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研发,收录了来自于全球5000余家出版社的近21000种同行评审期刊文献,拥有5.5百万学术会议论文,5千万条学术论文记录。是一个文摘和索引数据库。国内外很多最顶级院校都会购买Scopus的数据库,方便师生的研究学习工作。该库收录学科全面,涵盖四大门类27个学科领域,收录生命科学(4300余种)、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5300余种)、自然科学(7200余种)、医学(6800余种,全面覆盖Medline),数据最早回溯至1823年。因此,使用这种国际公认数据来源的榜单的可信性就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