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唐太宗齐名
宋太祖赵匡胤自创立宋朝以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一心致力于国土的统一,也曾先后通过数次战争平定了很多周边不稳定政权,但是在他去世之前,边境仍然反叛不断,还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后来的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边境少数民族的祸乱一直搅得宋朝不得安宁。宋太宗赵匡胤在能力和威望以及历史价值上来看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
秦始皇就不用说了,在秦朝短短的十六年当中,秦始皇自创建秦国开始,也是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等,虽然后期对朝政开始怠慢,但是他先前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汉武帝是一个战场杀敌功夫很高,他带领士兵打得匈奴战无不败攻无不克,在他的努力之下,把中原给统治了。
唐太宗是文武双全的人,在他打败了外族人之后,他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也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特别是唐诗,是留给我们后人最大的文化遗产。相比较这三个皇帝的厉害,宋太祖赵匡胤却使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没有搞定北方边境,怎么会与他们三位能征善战的皇帝齐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唐朝曾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虽然最后遭到了平定,但是它的影响却持续了二百多年。除此之外,在这段期间里面,中原内战连连,中原地区人民生活一直处在动荡期,连年的战乱也让他们苦不堪言,人们都期盼着和平,最后赵匡胤把人们从水深火热里面拉起来。
其次,唐宋都重武轻文,使得人们比较好战,所以导致了导致多国分裂的局面。但是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前车之鉴让他更加注重文化的发展,对待百姓尽量不适用强硬手段,使得宋朝的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宋词供后人们去学习。最后,就是赵匡胤为了中央集权,把统治的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削弱的许多官职的权力,特别是守在边境的那些官员们。避免发生叛乱,这是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宋朝经常受到边境北方匈奴的欺负,但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建立大宋朝以来为国家乃至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也为宋朝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所以后世人评价宋朝是历代王朝中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国家,与他最初的治国之道是分不开的,这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的最根本的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儿子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分别为:长子滕王赵德秀;二子燕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王赵德芳。其中,长子早亡;次子后被逼自刎;三子早殇;四子病死。
赵匡胤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早亡,到赵广义即位时,赵匡胤长大成人的皇子就还有次子燕懿王和四子秦康惠王。
次子赵德昭,字日新,生于951年,卒于979年,即他死于赵光义即位后三年后,公元979年,赵德昭随同赵光义攻打幽州,有一次夜里军营陷入混乱,找不到宋太宗,有人建议赵德昭造反,此事引起宋太宗不满,又因为北伐不利,没有对功臣论功行赏。赵德昭跟宋太宗论说此事,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就自杀而亡。
四子秦康惠王,是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的化身,生于959年,卒于981年,历任兴元尹、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赵广义即位5你年后病逝,时年23岁。
赵匡胤有三位皇后,前两位皇后在赵匡胤之前去世,第三位皇后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生于五代(952),死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赵广义即位后,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一年后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不让其享有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该行为可能与宋后在烛影斧声当夜的行动有关。
白起和韩信比谁更厉害
白起戎马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夺取城池大小七十余座,不仅在秦国人尽皆知,六国将领也谈“起”色变,不敢与之交战。也就是这样,即使在名将迭出的战国,白起也是最耀眼的一位。
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这四人,被称为战国的四大名将。而白起与李牧都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李牧为赵国效力,雁门之战、肥之战、邯郸之围都是李牧一生的辉煌战绩,而白起的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也是他傲人的作品。若将二位大将放置于一个战场上,到底又是谁输谁赢呢?
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一半。白起和李牧各有千秋,白起一生精彩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他经历七十余战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歼灭三十几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六十多万,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六十五万,秦有了白起帝业指日可待。而他通常都能够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是白起人生的巅峰,围歼赵军的战术,给赵国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围歼战,也为他树立的战神的名号。
同样是名将的韩信,生活在汉朝,比白起出生晚了很多年,但是他因为战绩突出而后官拜齐王。要是韩信与白起交战,谁又能最后摘得桂冠呢?二人生活的年代不同,面对战争所采取的方法、策略都有所不同,因此二人的功绩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战神,经历七十余战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歼灭三十几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六十多万,一生共歼敌逾百万。并开创中国战争史的围歼战术,白起善于野战,战必求歼,他一旦抓到机会围歼对方就会毫不客气全军歼灭,不留一个活口,这是白起的冷酷之处。
而韩信一生的战绩也相当客观,他是汉朝的军事家,被后人称为兵仙,很多人将他同西方的拿破仑相媲美,“水无常势,兵无常形。”是韩信最大的作战特点,他的战法多变,也很善于治军,历经的战役也多不胜数,暗渡陈仓、安邑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尤其是垓下之围,终结了西楚霸王项羽的霸业。
二人不同的是,白起很冷酷对于降卒他从来不会手软,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可见其残忍程度。韩信对待降军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一般不会大开杀戮,而是会收编一视同仁,把降军为己用。而值得一提的是,韩信收编的军队没有一次暴动,而都得令于韩信。可见,韩信治军相当有一套。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哪里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即南梁政府)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的寨子湾。西距南梁(荔园堡)15公里,西南距林镇12.5公里。1934年至1935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就在此地办公。这里地处子午岭密林深处的一坐北向南的簸箕形沟掌上。沟掌下是巨大的山谷,沟底有水。数十里之内山丘连绵,林木茂密,人烟稀少,清静深邃。
2016年12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共分三组:一组为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在东崾岘,有6孔窑洞,西边3孔为办公室,次为刘志丹住室,再为刘志丹妻子住室;
二组在寨子湾,同东崾岘隔一小沟,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有窑洞4孔,一为办公室,一为伙房,第三为警卫班战士住室,第四为习仲勋住室;
三组在上崾岘,位于两组窑洞之间的山顶上,有小道同两组院落相通。这组窑洞九孔,为政治保卫处住处,共住七八十人,可居高临下放哨监视来犯之敌。
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的历史评价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赵匡胤的结发妻子
孝惠皇后(929年—958年),贺氏,开封人,宋太祖的结发妻子。太祖登基后,在建隆三年(962年)四月十八,追封贺氏为皇后,太常寺卿冯吉请上谥曰孝惠皇后。乾德二年(964年)三月,复上谥。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宋神宗时,与宋太祖孝章皇后、宋太宗淑德皇后,宋真宗章怀皇后并祔太庙。
姜子牙的军事韬略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的历史原型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姜子牙这位人物?答案当然是有的。姜子牙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道教人物,出生在贵族世家,祖上有封地,赐姓吕,因此姜子牙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出生在山东省,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极其聪慧,并且能够未卜先知,预测将要发生的大事。
他是西周的开国大将,为西周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个韬略、军事、政治多方面于一体的人才。同时纵横百家,被称为百家宗师。他早先贫困潦倒,生活的惨惨淡淡,做生意做的几乎倾家荡产,可见做生意上他没有什么头脑,毕竟人家专长不在于经商,古人对于商人的看法很鄙视,信奉的是走仕途,但是当时战乱,想走正常途径对于姜子牙来说太艰难。
他为了避免战乱躲到了山上修习道教,一直到了七十多岁才下山寄宿在朋友家里,并在别人的介绍之下娶了隔壁村的老处女马氏。但是他生活的太潦倒,妻子常常奚落他,后来还离开了他。后来姜子牙在商纣王手下当了一个小官,但是纣王荒淫,大兴土木,建摘星楼,奴役百姓,他预言商纣王必败,商朝的气数将尽。
我不忍看到百姓在水火之中,你随着我去西岐。但是他老婆不同意,觉得他没本事,做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走,姜子牙只好只身前往西岐。后来姜子牙到了西岐之后在渭水边上安顿下来了,但是后来他钓到了一条鱼,并且在鱼肚子里面发现了一本兵书,遇到了周文王,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姜子牙,姜氏,鲁氏,名,字子牙,又名鲁商。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总策划、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开国之父。历代经典都承认了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军等各学派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尊称为“百家之主”。
据说姜子牙的祖先是舜时期的贵族。但当姜子牙出生时,他的家庭被毁了,变成了普通的穷人。所以当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屠夫,杀牛卖肉。然而,姜子牙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穷人,无论他是屠夫还是商人,他总是刻苦钻研天文、地理、军事战略和治国之道,希望有一天他能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活着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谋生,他年轻时在上都赵阁(今河南祁县)卖牛肉和牛肉,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卖酒。虽然他很穷,但他很有抱负,勤奋学习,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治国之道,希望有一天他能展示自己的雄心,为国家服务。在他生命的暮年,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生于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死于公元前139年。他先后辅佐周国六王,又名“太公王”,又名姜太公,因为他是齐国之父。东海岸的人。西周初年,周文王尊称他为“国君”(武官之名),尊称他为“国君之父”。后来协助周武王消灭商朝。他是周朝齐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战略家。
姜子牙如何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子牙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
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
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半生寒微的原因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
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朱棣修《永乐大典》的目的
《永乐大典》,这部空前绝后的超级书籍,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的盛夏,这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一天,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圣旨。
朱棣的这道圣旨内容用大白话来说是这样的:现在的书籍种类繁杂,内容冗长,要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很是艰难。我决定将各种书籍的内容重新编辑一下,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要编辑。
各位一定要认真揣摩我的意思,不要担心书籍繁多,也不要担心经费。大气魄啊!朱棣是一代雄主,他要编著的这部书一定是史无前例。皇帝把任务都安排了,解缙等人立即行动起来。
为了将此书编纂成功,编修的组成人员堪称奢华,“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了永乐五年,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终于被编成。我们能查阅到的资料显示,《永乐大典》总卷数达到了2.2万多卷,总字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7亿。因此,《永乐大典》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或言类书。
定稿时,3000多名誊抄人员长达一年的誊抄,最终形成了定稿。《永乐大典》无论是誊抄笔迹,还是装帧都非常精美。《永乐大典》编纂成功后,无论是朱棣还是后来的皇帝,都视其为极为珍贵的书籍。
特别需要值得指出的是,《永乐大典》在编纂时均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没有改动书中的内容。这样的编纂方式,与后来的乾隆编纂的《四库全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永乐大典》更具有历史意义。
那么,朱棣为何要编纂《永乐大典》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绕不开两个字,“心虚”。一切都要从朱棣登基后心中的那个疙瘩说起,他是通过造反篡位的。
在古代儒家的道德体系里,篡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这个帽子一旦被扣上,即使你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也很可能永世不得翻身。即位之初,朱棣使用暴力手段,比如将反对者方孝孺史无前例地灭十族。
但是,杀戮能堵得住芸芸众生的嘴吗?能杀光天下人吗?所以,通过杀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朱棣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编纂书籍。历史告诉我们,朱棣的这一决策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说朱棣是两千多年帝制史上成功的篡位者也不为过。
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永乐大典》残本寥寥无几,而且还是嘉靖年间的手抄本。至于永乐年间的颁布,则一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