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是谁的血脉 靖康之变赵匡胤子孙为何能逃过一劫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当然,赵匡胤死的比较蹊跷,也有人对赵光义继位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但历史上的确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此后北宋皇帝基本都是赵光义的血脉。不过此后爆发靖康之变,到了南宋时期,赵匡胤的子孙又重新成为了皇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靖康之变赵匡胤的子孙能逃过一劫?下面就来了解看看。

1、赵匡胤子孙
1127年,金军带着大量战利品,离开开封城,返回北方。与此同时,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北宋皇室成员沦为金人的战俘,也被押往北方。这些昔日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孙贵胄,如今已成为“落地凤凰”,在北迁的过程中,饱受屈辱,甚至饿死了不少人。然而,作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裔却逃过一劫,甚至还做了南宋的皇帝。
北宋的宗室主要分为三支,分别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魏王赵廷美的后裔。由于赵廷美因所谓的谋反事件,被宋太宗削去官职,流放到了房陵,所以他的子孙后裔就逐渐式微,流散于各地,因此赵廷美这一支系不在咱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北宋开国初期,宗室的人数并不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越来越多。
宗室人数的增多,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情况,因为朝廷每年要花费大量钱财,来维持宗室的权益。到了宋英宗时期,宗室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朝廷带来了许多的困难。首先,住宅问题。1035年,宋仁宗下诏修建睦亲宅,供宋太祖的子孙居住,之后又修建了广亲宅,供赵廷美的后裔居住。可是即使这样,开封的房子依然不够用,因为宗室人口不断增长。
其次,财政问题。本来北宋就存在非常严重的三冗问题,造成了财政的困难。宗室问题的出现,让北宋的财政雪上加霜,宗室成员基本上不参与政事,但却领着“工资”,享受着国家的供养。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宗室成员也会领取皇帝巨额的赏赐。最后,宗室犯罪活动。即使是远支宗室,毕竟也是皇亲贵胄,所以经常有不法行为。
2、南宋皇帝的血脉
宗室问题留给宋神宗及其子孙。宋神宗在位期间,任用王安石变法,同时也对宗室进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1069年,宋神宗下发了一道诏书,皇族“袒免亲”以下不在赐名、授官,不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们的出生、死亡情况,由本支有爵位的负责记录,然后呈报玉牒所。换言之,与皇帝关系疏远的远支宗室,不再享受特权。
那么谁是远支,对于宋太宗的子孙来说,宋太祖的子孙就是远支,所以宋太祖第五代后裔地位已经开始平民化。之后的皇帝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可以说,正是因为赵佶,赵匡胤的大部分子孙才逃过一劫。原来,赵佶在1102年,分别在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设立了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
这两个机构就是用来安排那些远支宗室的,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敦宗院。而推动这项改革的人,就是当时的宰相蔡京。到了1114年,这些远支宗室在洛阳、应天得到了系统的管理,一些远支宗室甚至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成为地方官员。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留在都城的北宋宗室被一网打尽,除了在外的康王赵构。
而在洛阳府、应天府的宗室却逃过一劫,他们逃往南方,为南宋王朝保留下了“火种”。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即位,而宋孝宗正是赵匡胤的后裔,按照北宋的制度,他就属于无服的远支宗室。于是历史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北宋除开国皇帝外,都是宋太宗一系的,而南宋除开国皇帝外,都是宋太祖一系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5 

赵匡胤和李处耘是什么关系 李处耘最后怎么死的

李处耘是北宋早期将领,也是帮助赵匡胤称帝的功臣。所以赵匡胤此后对李处耘也是很好,不少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处理。根据史书记载,李处耘为人大度,善于办理当世之务,因此立有不少功劳。但李处耘也有缺点,他一心只为赵匡胤导致有时候会忽略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最后李处耘的下场也不是太好。这次就准备简单讲讲有关李处耘的历史故事,想了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1、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精心复制了一幕黄袍加身,夺了孤儿寡母的后周天下,当上皇帝,也让“点检作天子”成为现实。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自然有许多人不服,老赵某日坐御辇,身边文武百官簇拥,众目睽睽之下就射来一支冷箭,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看来这反对他的人很多。
而公开跳出来反对赵匡胤的,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而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好吧,那就先拿李筠小试牛刀,一举攻破泽州,逼李筠投火自杀。随后又收拾了李重进,便潇洒地玩了一把“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然后长出了一口气,打量了一番天下,都说五代十国,其实当时乱世,不止五代十国,还有割据一方的“小国家”,比如荆南与湖南。
湖南最早是马殷占领的,从最初的潭、邵二州,逐渐扩展为七州之地。后来一个叫周行逢的取而代之。公元962年,周行逢死了,他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即位,于是,周行逢的手下张文表起兵反叛,想取而代之。这一下让周保权这个小娃娃慌了神,他手下这些臣僚们也慌了神,一面派出大将杨师璠平叛,一面向赵匡胤求援(这周家一直向北方称臣,无论是过去的周还是现在的宋,都承认彼此间臣属关系)。
消息一传来,令北宋大臣们心花怒放,这是天赐良机呀,一个个把眼睛睁大冒火,出兵,立马出兵,这是把湖南归入版图的绝佳时候。然而,然而令所有人有点失望,老赵似乎不太感兴趣,打发求救的使者先到客栈休息。老赵表面平静,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师出有名是王道,这个小毛孩周保权是自乱方寸,更感谢张文表呀,给了老赵驱虎吞狼的理由,这到嘴的一块肥肉,一定要吃的。
老赵的胃口更大,所以不急,因为这之前他派出了使者,去哪了?去荆南,去荆南干什么?吊唁。这个荆南的割据者姓高,起家的人叫高季兴,原来是那位“猪上树”的阴谋家朱温手下,官拜荆南节度使,这就让高季兴以江陵为根据地,拥有了三州之地,被封为南平节度使,成了一个半独立的小王国,老赵当了皇帝,荆南的主人高保勖对老赵“一岁之间三入贡”表现的十分顺从,但他在湖南的主子周行逢未死之前,他先归西了,荆南的大权交给了长子高继冲。
老赵对于这位恭顺的臣子去世,表现出仁慈与悲伤便专门派了吊唁的使者。老赵波澜不惊地等去荆南的使者回来,他算计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所以安排湖南求援的使者先休息,老赵是下一盘大棋。果然,去荆南的使者回来了,给老赵带回重要信息:“荆南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但民困于暴政”,“取之易耳!”
原来,老赵派出的是间谍呀!老赵听了汇报,心情大好,是不是爽朗的笑了,鬼知道,但他的眼前出现了画面:从汴梁出发,要到达周保权的湖南,中间隔着的便是高继冲的荆南,并且处于长江以南,这是一个好地方呀,重要的是可以联接南唐呀,将来,不久的将来……
2、假途灭虢
于是,老赵决定出兵,假途灭虢,占领荆南与湖南。于是,以救援周保权,讨伐张文表为名,令手下镇守襄阳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派了自己的亲信,时为枢密副使的李处耘(此人是老赵黄袍加身的重要成员)为监军,率十州兵马借道荆南入湖南令户部滕白为南面军前水陆转运使,保证慕容延钊的军需物资。
据说李处耘来到襄州(今湖北襄阳)时,慕容延钊正得病挺厉害,只好坐由两个人抬着的肩舆出征。此次假途灭虢,真正的主角不是久经沙场的慕容老将军,而是这位出自老赵幕僚,看上去柔弱的像个文人的李处耘,并且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此君竟然做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狠毒的事情,是此次宋军真正的“统帅”。
老赵任命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这成了合法的继任了!),令其发水师三千协助宋军讨伐张文表。高继冲一时间没有思想准备,他湖南的那事,与我荆南没半毛钱关系,这是哪到哪呀?高继冲手下一下就识破了老赵的诡计,这是玩假途灭虢呀!
这可是一千多年以前晋国玩剩下的(春秋时,虞国与虢国相邻,彼此同姓相亲,如两家联手,当时晋国也没办法。于是,晋国想了一个阴损的招子,先送给虞公大量的金银宝贝,然后借了一条道,去攻打虢国。干掉虢国后,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就灭了虞国)。
但是,面对强大的宋朝,高继冲可不敢来硬的,就以“民众恐惧”为由,可以尽量满足军需物资,送到江陵城百里之外,意思是宋朝军队不能进入江陵城中。当时高继冲手下荆南兵马副使李景威就提出在荆门险要之处设伏兵,袭击宋军。但更多的官员认为不能与宋军对抗,接受借道要求。于是,高继冲派了叔父高保寅带人到荆门去犒军,并侦探宋军的企图。
高保寅带着好酒好肉,监军李处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笑呵呵地告诉:宋军就是借个道,你们就派人报个平安,然后在营中休息一下,我们的主帅病了,晚上设宴接待你们。高保寅放心了,立刻派人回江陵告诉高继冲放心。
入夜,宋军主帅慕容老将军亲自设宴接风,令高保寅等人很感动呀,有点受宠若惊,不知为什么,那位监军李大人没有出席,略感意外。此时的李处耘率几千骑兵星夜直扑江陵。太阳升起来了,晨光中依稀望见江陵城,令李处耘感到意外的是,遇到一伙人,是谁?是刚刚二十出头的荆南小主人高继冲率人在大道上等着他。
李处耘不解地打量着这位少东家:“你在这儿干什么?”高继冲懵逼地回答:“迎候王师!”难道你让我关门拒敌?听说过假途灭虢,那也要借道消灭了敌人才顺手牵羊,你们也太不讲究了,不按套路出牌呀!李处耘让他原地等候慕容大人,自己率兵迅速从北门入城,接管了江陵。等到高继冲随慕容延钊返城,城已经不是高继冲的城,无力回天的高继冲献上一切投降。李处耘就这样兵不血刃将荆南三州收入囊中,这一点都不刺激。
3、李处耘失人心
下一个目标,湖南,然而湖南方面派人来了:周保权已经搞定张文表叛乱,攻入潭州城,擒杀了张文表,对宋军的及时来援表示万分感谢,请你们班师。请神容易送神难,开什么玩笑,这次宋军就是奔着湖南来的,堂堂宋军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箭在弦上由不得你个小娃娃。面对宋军,湖南周保权手下将领张从富等人率军严守关隘,破坏路桥,沉船塞河,阻止宋军的进攻。
宋太祖赵匡胤遣使对周保权说:“汝本请王师来救援,所以朕发大军前来救汝急难。今叛逆既灭,是我有大功于汝,汝为何反拒王师,自取灭亡,并连累百姓遭殃?”这分明就是强盗逻辑呀!既然不能不战屈人,那就亮家伙,宋军水陆并进,水师从江陵沿着长江东下岳州(今湖南岳阳),在三江口大败湖南兵,缴获战船七百余艘,歼敌四千,乘胜拿下岳州。
陆路,监军李处耘率先锋开路,慕容大人统大军随后,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扑朗州。周保权的将领张从富率军在澧州城南阻截,但尚未交战,湖南兵已经闻风而溃了。李处耘率军紧追不舍,杀俘甚众,此刻,李处耘心跳有点异常,为了恐吓敌人,就挑选了数十个年轻力壮的俘虏,架起大锅,点起了火,把他们扔进锅里煮熟,当着俘虏的面,让自己的士兵吃了。
行文至此,感觉这个李处耘是千百年来最恐怖的人!李处耘又把余下的俘虏脸上刺字,全部放了。李处耘的目的达到了,这些俘虏进入朗州,将所闻所见一说,守城将士大骇,纵火焚城后逃跑了,大将张从富被擒杀,小主子周保权躲入佛寺,被搜了出来,乖乖当了俘虏,于是,湖南周氏政权遂亡,老赵又得十四州。
然而,李处耘胜之不武,胜得很卑鄙,打仗,就要杀人,但是,起码要有底线!或许水土有关,这个李处耘一过长江就变成恶魔,不仅对外凶残,对自己的军队也是严刑峻法,没有一点人情。李处耘眼中已经没有了谁是主帅,他是监军,监管一切了,任何事都不再请示慕容延钊,本来慕容延钊出征时就有病,这下病情加重,回师不久就去世了。
老赵是仁义之人,知道是李处耘把一切搞坏了,为了善后,下诏大赦荆南、湖南,免除当年各种税收,把李处耘黜为淄州刺史。据说“处耘惧,不敢自明”,不过三年就死了,看来抬头有神明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4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宋朝 为什么向往宋朝的生活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宋朝,特别喜欢宋朝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毒奶就发表一下关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众所周知,咱们历史上的宋朝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篡夺了皇位。由于他害怕自己皇位来的不正,于是赵匡胤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后来因为为了防止武将与自己一样争夺皇位,于是还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很显然,赵匡胤之后的宋朝君主们也都延续了太祖的重文抑武国策,这就导致了重商局面的出现,这便使得宋朝在商业方面是在当时极其发达的,所以导致了宋朝是极其富有的。我们都说强汉盛唐,因为宋朝很富有,所以宋的称呼是“富宋”。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的清清楚楚。
这国家富有了,经济发达了,同时还伴随者精神文化的丰富,所以这样的宋朝谁又会不喜欢呢?并且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之下,老百姓也不会因战乱而备受国家的压制,所以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居乐业,小日子过得是非常滋润的。
虽说因为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朝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是依靠着大宋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所以使得大宋在面对金国和辽国的长期骚扰下还能坚持对年。若不是因为宋朝的经济实力发达,就以宋朝的军队实力,可能早早就已经被给了金辽了,而中华文化也可能因此出现断代。所以说,大宋朝的国策更加适合百姓的生活,生活舒适,所以很多人向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3 

北宋末年名将刘法怎么死的 刘法生平介绍

刘法是北宋末年名将,有着“天生神将”的称号。在宋夏战争期间,刘法立有多项关键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只可惜刘法最终是被奸臣童贯害死。当时童贯命刘法率军进攻西夏统安城,但刘法认为此举太过冒险,童贯不听强行让刘法出军,最后宋军是被西夏包围,而刘法也战败身亡。事后童贯还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刘法身上,简直无耻至极。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名将刘法
北宋末年,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在蔡京、童贯等人的怂恿下,发起了对西夏的战争。战争从110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119年,经过长期的作战,北宋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逼迫西夏求和。然而,在这场战争的过程中,北宋却损失了当时最厉害的一员猛将!
此人便是刘法,可能许多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然而他在当时的名望,远在种师道、种师中之上,堪称北宋末年的第一名将,“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刘法的功绩、名望是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树立的。1088年三月,西夏大军攻打塞门寨,宋军守将战死,刘法闻讯后,率兵攻打西夏境内的城寨,“斩掳五百余、焚荡族帐万二千、获孳畜铠仗万三千”。
1098年,刘法领兵与西夏军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宋军再度获胜,“斩首八百级,生擒带牌伪天使一,大首领二,牛马孳畜万”。同年九月的田家流之战,刘法冲在最前面,虽然身负重伤,却斩首数千级,取得一场大胜。第二年,刘法再度出兵,多次取得胜利,可以说是威震陕西。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刘法也由一名低级军官逐渐称为北宋重要的边将,他担任着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熙河经略使的职务。种师道、种师中是世代为将,背后具有家族的背景,而刘法则完全出身行伍,所有的一切完全是由于自己的战功才获得的。宋徽宗时期,与西夏再度开战,刘法更是大显身手。
被童贯害死
1115年,宦官童贯奉命领六路边防军事,他派刘法领兵向湟州方向进攻,派刘仲武向会州方向进兵,自己则驻扎在兰州。结果,刘仲武的军队被阻挡在清水河,而刘法则杀到了石骨龙,与西夏右厢兵数万人交战,斩杀对方三千多人。第二年,刘法又攻破了仁多泉城,杀死了对方三千多人。
当时,西夏国主派大将晋王察哥领兵驰援,但是察哥畏惧刘法的威名,居然不敢进军。1118年,西夏出兵包围了震武军,守将孟明出战负伤,城中陷入惊恐之中。得到消息后,刘法亲自率兵赴援,西夏军队闻讯撤退。第二年,童贯决定再度对西夏用兵,遭到了刘法的反对,然而童贯却出言讥讽,“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
刘法身不由己,只好领兵两万出征。同年三月,刘法进兵统安城,遭到了西夏军主力的包围。双方经过一天的交战,宋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法突围后,不幸坠崖折足,结果被一名西夏士兵斩杀。西夏主将察哥看到刘法的首级时,慨然说道:“刘将军前败我于古骨龙、仁多泉,吾常避其锋,谓天生神将,岂料今为一小卒枭首哉!其失在恃胜轻出,不可不戒。”
察哥哪里知道,并不是刘法“恃胜轻出”,而是北宋的武将太难了!可以说刘法完全是被宦官童贯害死的。人们经常说童贯很厉害,打败了西夏,其实打败西夏的不是童贯,而是那些卖命的将士,童贯根本毫无军事才能!刘法死后,朝廷被童贯欺瞒,连任何抚恤都没有。后来,刘法的儿子刘正彦因发动政变,也是导致刘法的功绩被湮没的原因之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3 

赵匡胤迁都成功会怎么样 或许能避免靖康之变

据说赵匡胤称帝后曾想迁都洛阳,但最后没有成功。有人不明白,迁都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如果赵匡胤迁都成功会怎么样呢?或许会彻底改变北宋的命运。当时赵匡胤可能已经察觉到了开封在地理位置上的缺陷,如果被敌人攻入,开封则是无险可守,到时候想跑都跑不了。那迁都计划为什么会失败?下面就给大家讲讲其中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不同看法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1、迁都洛阳
别看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他也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于北宋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是非常清楚的。宋太祖在位期间,一方面推行内部改革,另一方面进行对外战争,来实现天下的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在死前的几个月,曾打算实现一项战略规划,如果他能够实现这项计划,那么北宋绝对不会出现靖康之变。
事情发生在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率领百官来到了洛阳,这里是他的出生地,还是北宋的西京。看到洛阳的宫殿依然壮丽,赵匡胤很高兴,于是他向文武群臣说出一个在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也可以说是一项影响北宋国运的战略规划,那就是迁都洛阳,“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
可是赵匡胤没想到,他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后,居然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反对!担任起居郎的李符向皇帝上书,提出迁都有八项困难,“京邑凋弊,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
但是赵匡胤没有理睬,在完成祭祀活动后,依然留在洛阳,根本没有回开封的计划。就在这个时候,担任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站了出来,他是禁军的高级将领,他对宋太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2、计划破灭
赵匡胤一心想要迁都洛阳,来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计划。在群臣劝谏无效的情况下,晋王赵光义出面了,他认为“迁都未便”。赵匡胤当即回答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可见,在赵匡胤心中,洛阳还不是最终的都城,他最终的目的是迁都长安!
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这才说出自己的迁都的原因,“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原来,开封地处平原地区,四面无险可守,只能依靠庞大的军队来维持都城的安宁。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冗兵”的问题。虽然,赵匡胤在位时期,冗兵问题还不是那么明显,但他已经预料到了。
关中地区有山河之险,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赵匡胤想通过迁都,依靠着山河之险,来消除“冗兵”问题。然而赵光义却说:“在德不在险!”听完弟弟的话,赵匡胤没再说什么,他的迁都计划至此破灭。当赵光义离开后,宋太祖赵匡胤对侍从们说道:“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没想到赵匡胤一语成谶,由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奉行受内虚外的政策,军队数量急剧增长,宋太祖时有19万人,宋太宗时有35万人,宋真宗时增长到43万人,宋仁宗时达到82万人,全国军队的总数居然有百万之众。别看军队多,战斗力却很低,他们极大的消耗了北宋的国力。而开封地区无险可守,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2 

杨业的父亲杨衮是什么人 真实的杨衮和杨家将无关

在民间演义中,杨业父亲杨衮是金刀杨会之子,杨家将先人,他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武艺天赋,年纪轻轻就威震中原。后来面对辽军大举进攻,杨衮率领一众兵马成功击退敌人,但他看出刘知远并非是一位明君,因此拒绝了他的封赏。可以说在民间杨衮被当作是民族英雄看待,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杨衮和演义中的身份大相径庭,他是辽朝大将,燕云汉人。那有关杨衮的故事就来了解看看吧。

1、杨业之父杨衮
《杨家将演义》是描写北宋时期杨家世代保家卫国的故事,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主旋律,塑造了杨家将几代精忠报国,出生入死,为御外侮前仆后继,有关杨家将的民间传说以及杨家将的书籍也很多,并且杨家将成了爱国的壮歌,可谓愈演愈烈,弄出许多“传奇”,真羡慕那些有着丰富想像力的人们,完美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升华成不是历史的历史,臆想的天空,无限的广阔呀。
在诸多演义中,杨业的父亲被称之为杨衮,人称“火山王”,字君爱,杨衮的父亲叫杨会,说杨衮自幼随父习武学习刀法,后又向神枪手夏鲁奇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飞锤,得到绝技“走线铜锤”,与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五代名将高行周是结拜兄弟,民间传说有“杨衮大战李存孝”、“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火山王战败辽太宗”等。追溯杨家将的故事,自宋末元初就开始流行,到了元朝,被小说家汇集编纂成册,不断丰富完善,到了清代达到鼎盛。
时值今日,人们还是用演义中的杨家将来当作历史,闹出许多笑话来,令人哭笑不得。如今一些写历史的还拿演义中的杨家将人物津津有味地说“历史”,这有谋财害命之嫌。
留意史料,杨业的父亲根本就不叫杨衮,而是叫杨信,本名杨弘信,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是当地土豪,逢五代乱世,组织了一伙人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面对风云变幻的枭雄并起,总也要找个靠山,当时北汉皇帝刘崇是河东节度使,势力比较大,便把杨业,那时叫杨崇贵(其弟叫杨崇勋),送到太原刘崇处为人质,成了刘崇麾下猛将,为避刘崇之名讳,改名杨重贵,后来又被赐姓刘,名刘继业。
杨信于后周时去世,其子杨崇勋(也叫杨崇训)继任麟州刺史。
在五代末年,叫杨信的武将还有两个,其一,本名杨承信,是沙陀人,杨光远的儿子,曾被辽太宗耶律德光任为平卢节度使,后被后汉隐帝任安州等处节度使,封鲁国公;另一个杨信,本名义,瀛州人,开始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禆将,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因战功升任铁骑控鹤都指挥使,逐渐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领建武节度,其弟就是与杨延朗(杨六郎)并名的杨嗣。
今天我们看到的演义中的杨业父亲杨衮,其实就是小说家参阅了这三位杨信的事迹而成(自然有一个杨信是杨业的父亲)。
那么,历史上同时代真的有一个杨衮吗?答案是肯定的,千真万确有一个杨衮,不过这个杨衮恰恰是“杨家将”的对头辽国的将领。
2、真实的杨衮
《契丹国志》中对于辽太宗灭后晋所任命的“番将除授职名”中,杨衮被任命为武定节度使,曾奉辽中京留守麻答命令,率兵一千五百人开赴魏州(今河北大名)支援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率部到达刑州(今河北邢台市)助知州事刘铎击败来攻城的郭从义,薛怀德军,进兵至魏州一带,被刘知远大将高行周击败北返,麻答讥讽说:“汝可是刺我拿军饷?”让杨衮内心颇为不平。
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内部文武不服,外面诸强林立,宿敌北汉国主刘崇闻知周太祖郭威病死,大喜,认为是天赐良机,便欲趁柴荣新即位,统治不稳定,联合契丹兵马大举南下,一举推翻后周政权。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刘崇亲率北汉兵马三万,以大将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大将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杀奔后周边城潞州(今山西长治)。
辽穆宗耶律璟派了杨衮率铁骑一万,前来会合南下,后周眧义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步骑两千迎战,自率主力在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接应。两军在太平驿北相遇,一接战,刘崇先锋张元徽佯败,穆令均不知是计,紧追不舍,率部追杀,遭到北汉伏兵围攻,穆令均战死,后周士卒被杀被俘过千,李筠不敢再战,急忙撤兵回潞州,据城坚守。
周世宗柴荣看到形势危急,决定亲率大军迎敌,却遭到以不倒翁、太师冯道为首的大臣们的竭力反对。
但柴荣抱定必胜的信心,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切断北汉军后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自晋州(今山西临汾)东下,夹击刘崇;令,禁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宣徽使向训率军进抵泽州(今山西晋城),自率中军出征。
此时的刘崇没有与李筠在潞州城下纠缠,引军绕过潞州南下,当晚扎营于泽州境内高平(今属山西)以南一带。
次日,两军前哨交锋,稍一触,北汉兵马就开始后退了,露出败像,周世宗柴荣命令全速追击。
于是,后周人马全线压上,一路狂追,便到达巴公原(今山西晋城东北),一下让后周人马傻眼了,只见对面漫山遍野都是敌人,分成三个方队,东面是北汉先锋猛将张无徽,西边是契丹铁骑,统兵的便是杨衮,刘崇亲率中军居中,不由让后周将士大惊失色。
柴荣面无惧色,沉着冷静地命令:白重赟、李重进率军居西,对阵杨衮统领的契丹人马;樊爱能、何徽率军在东,攻击北汉先锋张元徽部;史彦超、向训率领精骑列阵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侍卫亲军护卫自己督战。
3、神秘一生
一场载入史册的恶战一触即发,此时的刘崇仿佛脑子进水了,看到对面后周人马远远少于自己的部队,心头闪过一念,不禁对求来的契丹兵马助战感到无限后悔,于是在马上扬了扬马鞭,神气活现地对众将说:“我只用汉军收拾柴荣,何必用契丹铁骑!今天我不仅要击败周军,还要让契丹人心服!”好狂的口气。
众将听了齐声附和,胜利就在眼前。
杨衮策马到阵前观察了一番,发现后周兵马虽少,也不可轻敌,便来到刘崇面前告诫说:“此乃劲敌也,未可轻敌冒进!”
刘崇自大,不以为然,回答:“两军胜败之势已见,时不可失,杨公不必再言,请驻马登高,看我横扫破敌!”
见刘崇如此狂傲自大,出言不逊,连契丹人都没看在眼里,杨衮内心不高兴,带马回到自己阵中,命令手下看戏,并且最终悄悄带着契丹兵马撤退了。
你悄悄的来,你悄悄的走,杨衮,到底有怎样的来历,一直是个谜,于八公原率兵撤离,从此于史料中消失了。
有人说杨衮契丹名叫耶律敌禄,其父是杨彦询,为后梁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帐下“银枪节效军”统领,杨衮少年起随父军中,为“银枪节效军”中习武差遣。
杨师厚图取辽西之地,以杨衮为霍山(今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节度使,因功封为霍山郡王等等,这也是杨业之父火山王杨兖的出处。
无论这个杨衮有多少未知之谜,但在五代时期名见史料,是辽太宗任命的武定军节度使,绝对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2 

北宋名臣张齐贤怎么死的 张齐贤生平贡献介绍

张齐贤是北宋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他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既可以率军抗敌,还能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在军事、外交、政治三大领域,张齐贤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其才华少有人能比之。今天就准备和大家讲讲有关张齐贤的故事,希望各位可以了解这样一位人物。实际上宋朝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只是对外战绩实在让人感到恨铁不成钢 ,但这也是因为宋军内部出了很大问题。

1、名臣张齐贤
众所周知,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官们都不会打仗。在北宋初年,有一位很厉害的文官,他做了21年的宰相,在地方任职期间,这位文官居然率领一支杂牌军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辽国骑兵!
此人名叫张齐贤,是曹州冤句县人,三岁时跟随父母迁到洛阳居住。别看张齐贤家境贫寒,但他学习刻苦,而且很有志气,因仰慕唐朝将领李大亮的为人,所以取字师亮。后来,赵匡胤来到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的身份,向皇帝提供十条建议。然而赵匡胤只赞同其中的四条,张齐贤据理力争,赵匡胤很生气,将他赶了出去。
不过,赵匡胤明白张齐贤是个人才,因此他在返京途中,对赵光义说:“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 977年,赵光义拔擢进士,本想将张齐贤安排在前几名,可是有关部门工作失误,“一榜尽与京官”,结果导致张齐贤被任命为衡州通判。两年后,张齐贤又被任命为忻州。没过多久,宋太宗再度下诏,将张齐贤召入京城做官。
没过多久,张齐贤再度到地方任职,颇有政绩,因此再度入朝,“拜枢密直学士,擢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宋太宗一直对燕云十六州抱有想法,于是他在雍熙年间,派出三路大军讨伐辽国。结果北伐以失败告终,西路军副将杨业阵亡,张齐贤因此向宋太宗请缨北上。宋太宗很高兴,“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
2、出将入相
当时,宋军的情况非常糟糕,在北伐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副将阵亡,士气低落,几乎到了“谈辽色变”的地步。而辽军也对宋军进行了军事报复,不断侵扰北宋边境州县。当时,辽军已经杀到了城下,神卫都校马正率领宋军在南门列阵,不过双方差距很大,寡不敌众,而宋将卢汉赟被辽军吓破胆,保营自固,不敢出战。
在这种情况下,张齐贤所能调动的只剩下北宋的杂牌军——厢军!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两股,一股是担当作战任务的禁军,另一股是负责修建、后勤、守卫工作的厢军。平时厢军根本不承认作战任务,因为他们几乎不训练,只负责修城等杂役工作。如今辽军杀到城下,张齐贤挑选了两千厢军,从马正右边杀了出来。
在交战前,张齐贤慷慨陈词,这些厢军备受鼓舞,出城后奋勇杀敌,“一以当百”,击败了辽军。战争结束后,宋军统计战果,发现“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帐前舍利一人,斩数百级,获马二千、器甲甚众”,这就是历史上的“土磴砦之战”。之后,张齐贤又挑选一批厢军,击破辽军对繁畤的进攻。
之后,张齐贤再度入朝,出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成为宰相。在此的时间里,张齐贤先后数次拜相,担任宰相的时间长达21年。1014年,72岁的张齐贤病死,史书称他“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欧阳修更是称赞,“国朝宰相惟宋琪与齐贤知边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1 

南宋名将吴璘结局如何 吴璘生平介绍

吴璘是南宋初年名将,如果你对吴璘这个名字感到有些陌生的话,那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兄长吴玠。吴璘和吴玠两兄弟都是当时的抗金名将,吴璘的军事才能也不输自己的哥哥。和其他我们熟悉的南宋将领不同,吴璘最后结局还算不错,得以善终,并没有像岳飞那样惨遭冤杀。那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吴璘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一起来了解一番吧。

名将吴璘
1141年四月,宋高宗赵构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召到临安,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了三人的兵权。不过,宋高宗却仍然没有放过岳飞,将其害死。然而,当时有一位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将领,非但没有被夺取兵权,反而依然占据一方,拥兵数十年的时间,最后得以善终。
这位将领名叫吴璘,是甘肃静宁人,在北宋末年与兄长吴玠参军。在与西夏作战的过程中,吴氏兄弟作战勇敢,表现很出色,吴玠担任泾原路第十二副将,吴璘官拜閤门宣赞舍人。北宋灭亡后,金军攻入陕西地区,进展顺利,吴氏兄弟奉命领兵青溪岭阻击,“逆击大破之,追奔三十里,金人始有惮意”。
在箭箐关之战中,吴璘领兵切断金军两部之间的联系,从而击退金军,因此他被授予统制和尚原军马的职务。后来,金军名将兀术大军入侵和尚原,“敌阵分合三十余”,吴璘毫无惧色,在交战的过程中随机应变,结果“金兵大败,兀术中流矢遁”。金人不甘心失败,于1134年再度纠集十万大军,在兀术、撒离喝的率领下攻打仙人关。
吴璘闻讯急忙率兵救援,同时向兄长吴玠建议,“杀金平地阔远,前阵散漫,须后阵阻隘,然后可以必胜”。吴玠采纳了弟弟的建议,加紧修筑工事,“璘冒围转战,会于仙人关”。由于金军来势汹汹,有些将领提出换个险要之地来防守,而吴璘认为,“兵方交而退,是不战而走也,吾度此敌去不久矣,诸君第忍之。”
抗金立功
仙人关之战打得非常激烈,兀术亲率精兵布阵于东,又命猛将韩常布阵于西,对宋军发起猛攻,“震鼓易帜,血战连日”。吴玠坚守城池,吴璘则领兵在敌阵中来回冲杀。激战过后,吴玠、吴璘向金军发起了夜袭,金军大乱,损失惨重,猛将韩常中箭负伤。自此之后,“二酋自是不敢窥蜀者数年”。
宋高宗得到捷报后非常高兴,下诏褒奖吴氏兄弟,吴玠出任检校少师、奉宁保静军节度使,吴璘出任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1137年,吴璘又得到了提升,“升陕西诸路都统制”。两年后,吴玠病重,吴璘担任“行营右护军都统制,节制阶、岷、文、龙州”。
1140年,宋金再度开战,负责节制陕西诸路军马的吴璘击败金军大将撒离喝,因功“授镇西军节度使,升侍卫步军都虞候”。第二年,吴璘在剡家湾之战中,击败金军五万人,一举收复秦州以及陕右诸郡。然而,他的战果由于绍兴和议而丧失。1142年6月,吴璘奉命来到临安,宋高宗非但没有削去他的兵权,还对他加官进爵。
此后,吴璘一直担任“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的职务,后来还升任四川宣抚使。在任期间,虽然吴璘也遭到过攻击,但却安然无事。1165年,吴璘前往临安朝见,被封为新安郡王。离开临安时,宋高宗、宋孝宗都为他设宴饯行。1167年,66岁的吴璘病故,被追封为信王,是南宋异姓七王之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0 

韦贤妃一天105人是真的吗 韦贤妃沦为金人俘虏有多惨

历史上,韦贤妃是开封人,她入宫后先是宋徽宗的侍御,后来在乔贵妃的推荐下,成为宋徽宗嫔妃。不过韦贤妃并不受宠,此后的生活比较平淡,直到金人攻入开封,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当时宋朝皇室成员大部分都被抓,韦贤妃也被迫成为金人的俘虏,此后的日子是苦不堪言。有传闻称韦贤妃在金国遭到百人糟蹋,但具体真相不明,如果真是如此恐怕韦贤妃最后很难活着回到宋国。

1、靖康之耻
靖康之变后,韦贤妃随徽宗一同被俘,随后被金军押着一路北上。据《宋史》所载,被俘妇女原先有三千四百余人,一路被金军折磨侮辱,到燕山时,仅余一千九百余人,其中就包括韦贤妃。靖康二年六月,韦氏等人被押到会宁府,随即被带去谒见金太宗,金太宗命令韦氏等18人入洗衣院。
金国洗衣院名为“洗衣”,实则就是一座“皇家妓院”,韦贤妃等人在洗衣院中经常受到金国贵族的肆意玩弄侮辱,建炎二年八月,徽钦二帝及其余宋室成员也被押到会宁府,金太宗随即举行了“献俘仪式”,仪式上韦贤妃与其他嫔妃被迫执行了“牵羊礼”,所谓“牵羊礼”就是俘虏赤裸着上身,身披羊皮,脖子上系绳,像羊一样被人牵着。
此礼过后,大宋很多嫔妃包括皇后都不堪凌辱,直接自尽,而韦贤妃却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又被投入洗衣院!韦氏之所以苟且偷生,源于她心中对儿子赵构的一丝幻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救她出去!
2、重返宋国
不得不说,韦氏生了个“好儿子”!据《宋史》所载,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南宋迁都杭州后,开始逐步站稳脚跟,同时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开始不断出兵北伐,希望收复故土,迎为二帝!
南宋的建立,以及金军在战场上的失利,使得金人意识到韦贤妃的重要性。1135年,韦氏出洗衣院与徽宗团聚,但两月后徽宗病死,韦氏又被金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纳为侍妾,韦氏还为完颜宗贤生下一子!1141年,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密谋,解除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与金国议和,史称“绍兴议和”,这使岳飞等人十年北伐之功毁于一旦,同年十一月,宋高宗以诛杀岳飞为条件,要求换回生母韦氏,金国同意!
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杀,1142年8月,韦氏终于回到了南宋,随即入居慈宁宫,成为皇太后!在被俘虏的嫔妃帝姬中,韦氏的经历并不是最惨的,最起码她活着回到了南宋,还成为皇太后享受了十八年的荣华富贵,相较于惨遭金人侮辱,“肛裂而死”的茂德帝姬赵福金等人,韦氏的结局算是很不错了!
然而韦氏仍视她在金国的遭遇为一场噩梦,回国后先是篡改年龄,将自己的年龄增加十岁,试图掩盖她被完颜宗贤霸占的过去,还诬陷先行逃回的柔福帝姬为冒牌货,害怕她泄露自己在金国的遭遇!
总而言之,“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俘虏的三千多人都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其中妃嫔帝姬因为女儿之身遭受到的侮辱玩弄更甚,这使得很多妃嫔都不堪凌辱,选择自我了结,也亏得韦氏“心理强大”,还有一个好儿子才能回到南宋,尽管如此,金国的遭遇也成为她一生的噩梦!现在大家知道崇祯为何要杀死妻女了吧!
3、韦太后一生
韦太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从若干年前一个小小的侍女,机缘巧合之下,得以进宫,最终依仗着生下皇子,成为贵妃,本以为此生荣华富贵已经有指望了,但不曾想,随着北宋的灭亡,包括她在内的深宫贵妇,成为了金国人肆意侮辱的玩物,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任人折磨的日子后,韦太后最终回到了南宋,她的一生,是从没有自己能够做主的悲惨一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即便是身为贵妃,也只不过是附庸的存在,命运远非她能掌控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0 

绍熙内禅事件介绍 宋光宗为何被迫禅位

1194年,宋光宗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这起历史事件便是“绍熙内禅”。那绍熙内禅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呢?宋光宗在位仅五年就被迫下台,据说这跟他精神失常有很大的关系。早年,宋光宗曾十分宠爱黄贵妃,但他的皇后李氏是一位心狠手辣之人,她趁宋光宗出宫祭祀,将黄贵妃杀掉。宋光宗明知此事是皇后所为,但他却无勇气处理皇后,加上祭祀时接连出现怪事,这让宋光宗精神直接崩溃。

1、宋孝宗的抉择
事情还得从宋光宗的父亲宋孝宗说起。由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无子,所以将出身宗室的宋孝宗立为继承人,并将皇位传给了他。宋孝宗既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位孝子,虽然他不是高宗的亲儿子,但他对宋高宗夫妇非常孝敬。宋孝宗虽然有四个儿子,但在继承人问题上,他也非常发愁。
由于长子、四子先后病故,所以继承人只能在次子、三子之中挑选。这两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按照次序应该立次子赵恺,可是宋孝宗更欣赏第三子,“孝宗以帝(指的是宋光宗)英武类己,欲立为太子”。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在宋高宗的支持下,宋孝宗做出了最终决定,立三子为皇太子,次子为魏王。
2、宋光宗精神失常
1189年,宋孝宗选择退位,到临安城北的重华宫居住,自此南宋的皇帝换成宋光宗。然而事实证明,宋孝宗看走眼了,宋光宗这位皇帝问题很多,一方面受制于皇后李氏,另一方面他的精神还有问题。没过多久,宋光宗就与父亲孝宗发生了分歧,问题主要出在继承人上了。宋光宗只有一个儿子,即嘉王赵扩,但能力十分有限。
在这种情况,李皇后在宋光宗面前煽风点火,说孝宗不同意立嘉王,是想让魏王的儿子即位;还说孝宗送给光宗丸药,是想让魏王的儿子早点即位。在李皇后以及宦官们的挑拨下,宋光宗开始不到重华宫去朝见父皇,两宫的关系变得很差。宋孝宗病重后,望眼欲穿,想见儿子一面,可是宋光宗不顾百官的劝说,闭门不出。
3、被迫禅位
由于宋光宗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文武百官、太学生们的“过宫”要求,激起了社会舆论的普遍不满。宋孝宗的病情虽然很严重,但意识还算清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非常伤心,拒绝服药,因为自从患病以来,儿子从来没有探视过自己。中国古代是以孝治天下的,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居然薄情至此,当时甚至有人说道:“这是乱世亡国的气象!”
1194年六月初九,宋孝宗死于重华宫内,百官力劝皇帝前去主持丧礼,宋光宗置之不理。之后的几天,百官不断上书,宋光宗仍然拒绝前往重华宫。在这种情况下,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得到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的妻子)的支持,将嘉王拥立为皇帝。宋光宗得到消息后,非常愤怒,拒绝离开皇宫,也不许别人管他叫太上皇,但一切无济于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