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齐国被燕国灭的过程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齐国当时被燕国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话说过程其实也不算复杂,但是一些细节方面也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所以如果对整个过程感兴趣的话,下面就一起跟谁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

齐国被燕国灭的过程其实也叫乐毅伐齐,还有名字叫五国伐齐。为什么会有燕国伐齐,因为在公元前314年齐国,差点把燕国打到灭国,10万大军,前后也就用了50天,直接把燕国占领了。
之后燕国燕昭王上位,他要做的事情就复仇,复仇齐国,所以燕昭王励精图治10余年,招贤纳士,让乐毅苦练精兵20万。
燕昭王二十八年,齐国联合了秦、韩、赵、魏四国,还让乐毅当大将军,一起进攻齐国。
乐毅首先攻打的地方就是济西这个地方,在济水之西乐毅轻松击败齐国主力部队。然后分配赵军去攻占河间,防止其它诸侯国分享伐齐的胜利果实。之后就是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
占领齐国国都临淄之后,乐毅再次进行战略部署,兵分五路,继续平定整个齐国的其它地方。左军拿下胶东、东莱;右军拿下阿城、鄄城;前军拿下琅琊;后军拿下千乘;中军就守着临淄、策应。而且进展十分顺利,短短半年时间连拿70余城,齐国在亡国的边缘。
很多人以为这样齐国就拿下了,其实不然,在最后阶段乐毅也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特别是有宫和即墨两城久攻不下,前后经历5年。
其实乐毅当时想了很多办法的,攻城不行,就攻心,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奏效的。但是这个时候燕国内部发生了变化,乐毅被迫逃亡,之后的事情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所以齐国被燕国灭的过程就是上面差不多这样的,可以看出乐毅这个人还是军事才能天赋异禀的,其实他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也遭遇了反对,但是乐毅最后坚持了自己的行为,所以大家懂,最后算是成功了。最后的结局不是乐毅的问题,是燕国内部的问题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7 

齐国被灭后怎么复国的?斩草不除根是核心原因

最近不少的人也在问这个齐国被灭国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当时齐国被灭国的核心原因就是燕国的复仇,联合了其它五个国家对齐国展开了非常恐怖的复仇,差点把齐国打到灭国,但是后来齐国又复国了,复活了,那么这个齐国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或许大家也知道答案了,那就是当时对奇怪没有斩草除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更加详细的来分析这个齐国被灭之后是怎么复古的,从内和从外一起来分析。
内部:
1、田单散布乐毅谣言
当时眼看齐国要灭亡了,但是燕国当时的国君燕昭王突然去世了,新上位的是燕惠王,田单也知道这个乐毅和燕惠王不和,所以就大肆的散布这个乐毅想自立为王的消息,最后大家也懂了,这个燕惠王竟然信了,所以燕惠王就派骑劫替代了乐毅,而乐毅害怕自己被燕惠王杀,所以就又逃出了燕国。
这样燕军就失去了主心骨了,形同一盘散沙,最后被田单玩弄于股掌之中,燕国失去的城池一一被收回了。
2、齐国历史底蕴深厚
齐国能这么快复国还有一个原因是,齐国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毕竟齐国很有底蕴,是姜子牙建立起来的,而且山东地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兵多将广,复国起来也容易很多。
外部:
3、燕国国力太弱小
其实燕国就算把齐国打下了,又有什么用呢?燕国大本营地理位置本就不好,外加打齐国是远线做战,只要齐国稍微用点方法,燕国的胜利果实也还是会吐出的。
4、燕国内部矛盾严重
大家也知道燕国最后的内部矛盾也还是非常严重的,旧王死,新王登基,内部肯定是要做清洗的,而乐毅就是其中之一,没了乐毅前线不土崩瓦解了。
5、替换乐毅的骑劫无能
骑劫对比乐毅来说,完全就是两个人,骑劫不仅仅智谋不行,统帅能力也不足。所以败给田单也是意料之中的。
所以,齐国为什么能复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燕国当时没斩草除根,还有就是燕国内部矛盾严重,被齐国抓住了机会,最后迅速复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6 

秦国为什么害怕齐国?又为何最后才灭掉齐国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很感兴趣,话说很多人说当时的秦国非常的害怕这个齐国,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秦国为什么害怕呢?还有秦国为何最后才选择灭掉齐国呢?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大家心里应该是有一些答案的,但是小编还是简单的给大家总结总结下吧,感兴趣的不要错过。

秦国害怕齐国的核心原因无非就是齐国不好攻打下来,齐国很强,齐国有底蕴,兵强马壮的,城高又坚固,秦国有几次和齐国交手,但是都输了,所以之后就有点畏惧了,所以说秦国怕齐国也没问题。下面详细的给大家说说齐国厉害在什么地方。
1、齐国综合实力强有底蕴
秦国害怕齐国的核心原因还是觉得当时时机不成熟,贸然的攻打齐国得不尝试,会损失非常大,所以选择了隐忍。
其实齐国本身也实力超群,齐国的历史很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齐国是姜子牙建立起来的。齐国可谓真的是幅员辽阔,富甲一方,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兵多将广,士卒也善斗,城高墙硬的,这个时候的秦国打齐国那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非常的不划算。
2、秦国攻齐国路途遥远
秦国害怕齐国还有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齐国的地理位置,齐国大致的位置在今天的黄河口,还有潍坊,也就是山东。而当时的秦国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所以相距还是比较远的。而且山东地区对比秦国当时的地区,土地还是相对来说肥沃很多了。
所以齐国当时也有“钟鸣鼎食之家”的美誉。所以齐国不容小觑。所以最后秦国选择了远交近攻的处理方式,也是明智之举了。
3、秦为何最后选择灭掉齐国
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齐国当时秦国去打的话,不一定真的能打下来,而且距离是真的有点远的,舟车劳顿的,说不定最后还真的得不尝试了。
至于这个秦国为何最后灭掉齐国,一个是齐国其实越到后来势力和综合实力方面都大不如从前了,是真的衰微了,所以最后再去攻打齐国是没什么问题的。取胜也比较轻松。
所以,秦国对齐国的态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其实也不是怕,只是说没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应对策略罢了,秦国做了一个最优的选择罢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6 

秦昭襄王多活几年有机会一统天下吗

说起秦昭襄王,对于战国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肯定会非常的熟悉。秦昭襄王对秦国的东出以及对秦国最终能够大一统天下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奠定的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所以很多朋友们就会想了,这样一位明君,若是能多活几年的话,并且在晚年没有犯错杀白起的话,是否成功一统天下呢?是否自己就能当上始皇帝了呢?

赢稷原本一直在赵国做质子,可以说童年经历了很多磨难,正所谓“天降见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这句话去形容赢稷的话那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赢稷的性格非常的坚韧,在乱世当中,这样的性格能成大事。赢稷之所以能顺利的成为秦王,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这充分体现出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嬴荡把自己玩死之后,嬴壮也想着当秦王,于是当时就出现了王位之征。好在是左丞相嬴疾,以及秦国的白起、魏冉都站在了赢稷这面。经过了多次博弈之后,赢稷顺利的登上了王位。但是在赢稷成为秦王的时候,虽说为王,但是权利却没有攥在自己手里,大全主要由太后和魏冉所把持。为了能收回权利,赢稷显示任用范睢为丞相,将魏冉的行政权力进行了分割。同时再认命白起为大将军,收回了魏冉的军权,至此赢稷才大全在握。
赢稷在做秦王的时期,可以说是把其他六个国家是欺负的不要不要的。其中最为辉煌的战绩就是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这两次战争过后,山东最大的齐国被灭。尤其是长平之战,重创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赵国,可以说这一战愣是把赵国打出了内伤。此战之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于秦国进行抗衡。
不过也就是在长平之战之后他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没有乘胜追击赵国,直取邯郸消灭赵国,而是选择了撤军。因此这也酿成了后来的邯郸之败,同时他还做出了他这一生当中最为错误的决定,那就是杀了白起。赢稷在位的时间很长,若是能够多活几年,不像这么犯错误的话,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5 

诸葛亮为什么崇拜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我们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没有管仲,可能齐桓公也不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那乐毅有何成就呢?虽然乐毅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他也是战国时期非常出色的将领,今天正好打算和各位讲讲有关乐毅的故事,或许就能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崇拜乐毅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别错过,赶快来看看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顶级名相,按理说他根本不需要崇拜任何人才对,因为自己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是蜀国的军师。但是有一人的一生细看下来他的成就可谓也是很高,甚至丝毫不弱于诸葛亮,这人就是我们都不熟悉的乐毅。诸葛亮就曾经拿管仲和乐毅做了比较,其中管仲是一代宰相,帮助齐桓公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国力达到空前绝后。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对比乐毅还是更加崇拜后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乐毅有哪些成就。
乐毅这个人出生在将军世家中,到了他这一代就投奔了魏国,在魏国凭借自己的才能有了一定的作为,受到了器重。后来乐毅在出使去了燕国,当时的燕国还是一个小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阶段,统治燕国的昭王就是燕国重视人才的人,此人的出现可谓是乐意的伯乐,于是便把劝说乐毅留在自己的身边,为自己所用。后来乐毅便接受了昭王的邀请成为了燕国的军师,不料乐毅率领大军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没差一点就把齐国给灭了,这一下就让他大名威震四方了。但是直到后来燕王登基后就开始怀疑乐毅,为此就开始打压他,如果之后他还能得到重用的话,照趋势很有可能统一华夏,可惜故事撩人。
所以乐毅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才,不选择投奔大国而偏偏选择了一个小国开始以弱击强,这一点来说可谓是诸葛亮非常崇拜的,并且这一点跟诸葛亮也非常相似,因为当刘备刚请他出山的时候刘备也是一无所有,知道后面才慢慢开始壮大变成了君王有了后来的蜀汉。但是诸葛亮的结局还是比乐毅好一点的,乐毅是最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诸葛亮是把自己的运气花光了,北伐多次无果后才死去的,到死都算是被重用着并且名垂青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5 

廉颇是怎么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

说到廉颇,他可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一名将,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对于这样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他是怎么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呢?在战国时期,廉颇是做了什么,或者是在某个战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大家都知道,赵国开始任用廉颇为主帅,廉颇坚守不出,跟秦国打消耗战。赵国实在消耗不起,于是赵王撤下廉颇换上赵括想跟秦国速战速决。结果就是赵军一触即溃,四十万人被坑杀,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逐鹿中原。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燕国一看赵国不行了,就想痛打“落水狗”。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燕国于公元前251年举兵六十万攻赵。这时赵王又想到了廉颇,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十三万前往抗击,廉颇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
廉颇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
赵军同仇敌忾,哀兵必胜,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直入燕国腹地,围了燕的都城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国也不想在燕国这消耗太久,就答应退兵了。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代理相国。
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可以证明廉颇的能力吧。可以说,没有廉颇,可能赵的亡国之难来得还要早一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具体有哪些措施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推出的这个“胡服骑射”改革,真的是非常有用啊。而且对于赵国来说,实力也是增强了不少。那么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措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胡服骑射
其实说到这个胡服,就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的时候穿的一种非常轻巧的服饰。在古代,骑兵其实是一个新的兵种,但是这个兵种杀伤力非常大,而且操控能力要非常强才可以。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开始纷纷发展骑兵。赵武灵王也是提前准备了这个,而且学习了少数民族骑马的服饰,推行了非常知名的“胡服骑射”。
2、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武灵王为了改革创新,从自身做起,他自己最先穿起了胡服,而且大肆宣传教育弓骑。后来部队里面的马上改正中华传统的宽袍大袖,毕竟这样的衣服对于骑兵来说是非常难操作的,全都换上了简约灵活的胡人服饰。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赵国全员都穿上了胡服,正因为这样,大大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而且还节省了很多不了。对于这个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发起的胡服骑射,确实是适应战国新形势之下采取的最有效的强军政策。为的就是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因此也验证了一点,如果想要发展的更好,就要不断的学习,抛弃陈旧的观念,积极进取,接纳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推出的这个“胡服骑射”改革,不得不说,这个改革确实是影响很大,而且正因为这一次的改革,让赵国变得空前强大。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战国初期赵国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到了战国中期,武灵王即位,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匈奴,林胡不断来侵,国将不国。
赵武灵王立志改革。
一日武灵王对大臣:缓'说:"赵国东有齐国,北有燕国;西有秦国,三面临敌,若不奋发图强,终会被灭。列国纷纷变法图强,我想从移风易俗开始。你看中原衣冠长袍大褂,干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楼缓极力赞成。
第二天武灵王着一身胡服上朝,满朝文武大吃一惊。
武灵王又找大臣肥义相商,肥义说:"大王所为,有利国家,他人非议,不听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这人年高望重,坚决不同意改革服装,这几日闹情绪装病,朝也不上。
武灵王得知亲自登门。公子成正在后花园池塘钓鱼,见武王到来,忙起身相迎,苍促中踏住衣服前摆,一迈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说:"若穿胡服,绝不有此一跌。"说罢将带来的胡服让公子成换上,让他走两步,果然行动自如,起坐方便,两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公子成着胡服上朝,众又大惊。
自此,满朝胡服,蔚然成风。武灵王又引进骑射,整军尚武,仰手接飞猱,府身散马蹄,赵国由此强大。
公元前3O6年,赵军打败中山国,收复侵占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复林胡,楼烦失地,遂成强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3 

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的地位高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战国时期的君和候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很多人估计也不知道答案,小编也不知道,但是问题什么的不大,不知道就去学习揭秘看看就好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了战国时期的君和侯的区别的答案,还有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大等问题。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叫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究。
1、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春秋的侯已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秦国。
商鞅变法,崇尚军功,设立了二十级军功爵禄制。
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彻(列)侯。(汉武帝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以列侯称)
不过,几乎没有将领可以单纯靠军功就混到侯的爵位。
即使是白起这种功劳盖世者,在做到18级大庶长后,没有再继续向上升迁。
王翦在灭楚前,更是对嬴政直言不讳:作大王的将军,怎么都当不了侯吧。(当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得到了侯爵,但那严格意义上可能算是秦朝的事情了)
这大约是因为:白起这样的将领虽功勋卓著,享有极高威望,但毕竟在秦国国内位列相之下。
而在秦成为侯的,多是位极人臣的国相,比如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等人,或者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物(原因不详述),比如嫪毐。
2、君:新的分封称谓
战国时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
西周春秋时,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地分给各级卿大夫,一级一级分。
这些受封的卿大夫受命于诸侯,但在自己的封地,臣子与领主就是君臣关系,领土内的臣子都会称自己的领主为“君”。
不过,西周、春秋时,这些卿大夫是不会被直接封为什么什么君名号的。
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尴尬出现了。
最开始感到尴尬的,是魏、韩、赵三家。
在讨灭智伯后,这三家已经大于普通诸侯,但名义上仍然是卿大夫,直到50年后,他们才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
按照西周、春秋的分封制,卿大夫是有封地的最小单元,大夫以下的士,是没有封地的。
也就是说,韩、魏、赵,他们当时自己就是卿大夫,以周制,他们连再往下授予封地都很大不便。
于是,赵襄子在分封时,取了个“君”的名号,以规避限制。
随后,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国也陆续遇到尴尬。
在传统的分封制中,爵禄、官职,都是世袭的。
各国变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削弱,甚至废除世卿世禄,限制领主权力这一点是一致的。
所以,受封的条件,受封人的权力、义务,与春秋时期的贵族封邑也已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君”虽仍然是分封制的一部分,但已然是一个新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封君”,已经跟封地、食邑不再“必然挂钩”,更接近一种“荣誉”。
有的封君,连封地都没有。比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又比如,楚国封苏秦为“武贞君”,都是只有荣誉而无实际封地的。
3、君与侯的关系
所以,君与侯,是两个不同体系下的称谓。
在秦国,秦王可以同时以两套体系来激励功臣。
比如:白起,虽然在军功爵上到了18级后再难往上,但立功后,又被封“武安君”,获得封地。
但总的来说,在秦国,“侯”必然有封地。
依爵制:最高一级的列侯的封地可以世袭,是真正的“裂土封侯”。而次一级的关内侯,封地不能世袭。
所以,秦国的侯,必然享有封地,是事实上的封君。
而一般的封君,小者不过十里,大者为“万户侯”,相当于一个县。
但秦国侯的封地,是以城来计算的。
其中:吕不韦一个人,就有河间十五城,洛阳十万户!
而从地位上来说,只有位极相位者(除了嫪毐),才能被封侯。而封侯者,多能得到不少封地,因此,在秦国,侯比君要更难得到。
4、号
由于侯在秦的特殊地位,因此,一般列侯者,一般被人称呼某某侯。
但是,号,是对外的,毕竟受到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又必须避免引起混乱。
比如:商鞅。
在俘虏公子卬后,商鞅被封列侯,但号商君。(《秦本纪》)
特别规定”号商君“,应当主要是怕引起文字上的误解。
虽然商鞅的列侯与周“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不是一码事,但毕竟“侯”在用于对外称谓时,容易引起混淆。
当时秦孝公自己只是伯爵,所以,为避免混淆,对外称呼上,仍然规定,商鞅“号商君”。
在秦称王后,没有这些包袱了,此后,所有封侯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直接以某某侯为号。
当然,这里探讨的,只是秦国的情况,在山东六国,有的诸侯没有“侯”,有的诸侯的“侯”地位不高,情况各异。
秦国的“侯”,是军功爵禄的产物;秦国的“君”,是对西周、春秋分封的改良。
两套体系,互为弥补。
几代秦王灵活运用,总能找到相应的激励方式,故能驾驭天下英雄,完成一统之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3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一个人善终

说到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四个人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但是其中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什么最后只有王翦一个人得以善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就具体战场功勋和四位将领对各自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他们被称为“名将”实至名归,但他们四人中,也只有一个赵翦得以善终,其余三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幽缪王处死;廉颇,结局还算比较幸运,却也在赵悼襄王的打压下,郁郁不得志,老死楚地。
究其原因,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功高盖主”以后是选择“急流勇退”还是等着“兔死狗烹”的职场抉择问题。
1、“杀神”白起
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他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来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功高盖主”来评价,就当时秦国的政局来看,白起想要推翻秦国统治,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功勋之下,秦昭王对其不得不有所防范,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立巨大功勋以后,有点恃权而骄的意思,不把朝臣放在眼中,甚至连百官之首的宰相范雎也给深深得罪。在白起的“功高盖主”下,在大将和宰相的二选一下,秦昭王赐死白起,也在情理之中。
2、廉颇
这个在小学时期就被我们熟知的“负荆请罪”的赵国大将,其在战国时期的具体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公元前283年,赵国伐齐的战争中,率兵出征,取得大胜,夺取了赵齐两国之间争夺了好多年的阳晋。
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
燕国伐赵之役中,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燕国从此不再嚣张。
但是这个为赵国建立巨大功勋的老将,能够好蔺相如发生矛盾以后,负荆请罪并不代表他对所有人都如此客气。在当时,一度有着“廉颇在,赵国才在”的说法,说明廉颇对于赵国的巨大作用和“守护神”的地位。如此地位远超赵国国君的威望影响,能够理解和认可廉颇的作用和存在价值的赵孝成王对其颇为尊敬,而且对其一直倍加信任,但在赵悼襄王继位后,廉颇无疑就是对其王权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兵权。
就廉颇的火爆脾气和地位威望而言,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情况,他竟然带兵攻打取代自己掌管兵权乐乘,一个小小的乐乘哪能是廉颇的对手,战败后逃走。廉颇自知闯下大祸以后,也只能逃离赵国,投奔梁国而去。
自此以后,赵国虽然原谅了廉颇,但因“廉颇老矣”并未对其重用。郁郁寡欢的廉颇虽然后来被楚国慕名请去,却也未得重用,却抑郁而终,死在了异国他乡。
3、李牧
因为李牧的存在,让秦国数十年不能越境侵犯赵国;也因为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安稳存在。李牧将军事指挥发展到了艺术境界,他乃系中国军事历史上大军团作战和围歼战的典型代表,毫不夸张的说,李牧代表的就是战国末期的最高军事水平,乃是战国七雄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但也就因为李牧的军事天才,因为李牧对于秦国的绝对防御、对于赵国的有效守护,让秦国不惜千方百计将其除掉。而“英明”的赵幽缪王不管不顾的一头扎入秦国用心做好的“离间计”中,将无辜而对李牧斩杀,就在李牧被杀的六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
就李牧个人而言,如果他在巨大功勋以后,急流勇退也就不会遭此横祸,但当时的环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赵国需要他。所以,李牧或许兵不应该列入“功高盖主”的行列,但其对于赵王昏聩的命令,采取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不遵从做法,却是李牧无法挽回的致命错误。
毫无疑问,李牧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对于李牧个人而言,这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棵稻草。李牧的命运似乎和岳飞有着很大相似,只是一个忠臣和昏君对决以后的必然结果。
4、王翦
破赵国、败燕国、灭楚国,六国之中,被王翦直接灭掉的国家就占了一半,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中,这样评价王翦: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
虽然王翦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其也只能担任“打江山”期间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后,就失去了演绎的舞台,甚至落入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但是同样“功高震主”的王翦为何没有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境地呢?
就一个原因:急流勇退!
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