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胡的名字是如何而来的?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抗日神剧当中看见日本士兵或是日本军官的鼻子下面总是会留着一小撮胡子,另外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的鼻子下也是有着一小撮胡子,以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鼻子底下也是有着一小撮胡子,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留着这一小撮胡子呢?难道真的只是当时那个年代时髦的象征吗?这一小撮胡子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希特勒与卓别林两位都是出生于1889年,两人早期所经历的人生非常的相似,孤独与饥饿伴随着他们。这两人有着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鼻子下面有一撮小胡子,事实上这一撮小胡子被称之为“卫生胡”。很多人说卫生胡起源于希特勒,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由于需要在战壕中戴着防毒面具,所以两边的胡子必须得刮掉,于是便只留下了这一小撮,所以这才有了卫生胡的起源。
但是仅仅只靠这个说辞并不足以证明,因为从一战时期希特勒的照片来看,希特勒都是标准的小胡子,而并非卫生胡。关于卫生胡目前最早文献记载是在约翰·托兰的《希特勒传》之中。里面描述着这样一段:“为国社党工作实际上已成了汉夫施坦格尔的全天职业。从劝说希特勒将小胡子弄大一点、时髦一点(现在不时髦,将来会时髦的,因为我留了它!)。”也正是因为时髦的心里才使得希特勒一直留着卫生胡的习惯,希特勒认为这样既时髦又卫生干净,并且认为世界迟早会因为他的存在而让卫生胡变得时髦。
喜剧大师卓别林也是同样留着这样一撮卫生胡,不过卓别林似乎留卫生胡要更早一些。希特勒留卫生胡大约是在1922年期间,而卓别林在1914年的《阵雨之间》这部作品中就已经有了卫生胡的形象了。虽然说希特勒并不是第一个留有卫生胡的人,但不过在那个年代也绝对是极少数了,再者通过当年希特勒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很快这种卫生胡形象就传播到了许多地方了。
所谓的卫生胡,顾名思义就是要讲究卫生。我们都知道不刮胡子的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会比较麻烦,邋邋遢遢的,尤其是老外那种络腮胡子,住在进餐的时候经常会弄脏。所以说留下这样一撮小小的胡子进餐起来就会更加的干净卫生了,卫生胡的名字也就是这样得来的。
卓别林虽说比希特勒要更早留有卫生胡,但是其传播能力却远远不及希特勒。就像是蒋介石喜欢披风一样,一下子国军将领都开始效仿,希特勒也同样如此。当希特勒成为元首之后,他的下属以及官员也开始慢慢的留起像他一样的卫生胡了,然后逐渐蔓延到大众人群之中。要说这是一种潮流,倒还不如说这是希特勒的功劳。
而那些日本军官留卫生胡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因为德国当年是日本的盟国,多少都会受到希特勒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也只是局部的,当时留有卫生胡的日本武士也并不是很多,但是这种形象却给人印象很深刻,因为卫生胡在日本人的脸上足够滑稽,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一些抗日神剧当中会看见这样的日本军官形象。
其二,当时的日本人也认为卫生胡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潮流,更是一个过渡,是从长胡子修建成为短胡子的一个过渡。再加上卫生胡又确实干净卫生,清理起来也非常的方便,看上去也会更加精神,于是就这样在日本军中开始流行起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5 

故宫的砖为什么比金子还贵?

我们经常用黄金来形容一件东西很贵,因为黄金本身就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在古代也是流通的货币,不过还是有不少比黄金还要贵的东西,故宫的地砖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很难想象,被人们踩在脚底下的地砖究竟能贵到什么程度,曾经就有一对金砖进行了拍卖,成交价高达八十万。那为什么故宫的地砖会那么贵?

在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紫禁城里的地都是用金砖铺的,当然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并不是真的。但是紫禁城的地砖比金子还要贵,在几年前,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的价格竟然达到了八十多万,那么为什么它的价格这么高呢?大家都知道朱棣在上位以后,就宣布迁都北京,并且开始修建紫禁城。而在选择用什么样的地板来铺时,掌管工部的剻祥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了苏州的陆慕砖窑。
因为这个地方的土质很优良,所以生产出来的砖比一般的要坚硬不少,而且这种砖有一种特点就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朱棣很喜欢这种砖。陆慕砖窑生产出来的砖在当时质量上乘,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于是窑场被赐名为〝御窑〞。当年故宫装修时的地板全部采用“御窑”生产出来的方砖。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故宫铺地板要选择砖,而不选择什么木地板或者瓷砖呢?
首先,用砖铺地,不是修建故宫时创建的传统。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就开始用砖铺设道路。所以你在电视剧看到那些铺木地板古代建筑一般都纯属扯淡。
其次,可能,木制地板和瓷砖地板没有在古代大规模使用可能是因为工艺的原因。明代修建故宫时,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对于细节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哪怕是踩在脚下的路,都是需要装点修饰的对象,所以当时用砖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最后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故宫建成后的金碧辉煌让老百姓们望尘莫及,于是让坊间有了“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砖墁”这样的传言,其实就是说皇帝太奢侈啦,用金砖来铺地。
事实上,老百姓们口中的“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而这个大方转就是苏州御窑生产出来的砖。当年这种细料“方砖”名叫“京砖”(专为京城生产),因京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断之无孔,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
一块破砖头真的这么值钱?
就这样一块儿砖,从泥土到金砖制成,要720天。当年的“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便由此而来。按照现在的金价来计算,一块砖怎么也不少于10万块钱。按照二尺二的方砖来算,怎么着一块砖也得15万一平。前几年,一块永乐的御窑金砖拍卖成交价格为80多万。
值钱当然有值钱的道理。“金砖”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和讲究。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人家取土的工序就跟你家包饺子和面差不多。
取土的泥都必须是太湖的泥,而且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覆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覆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土的材料都有讲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1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1个月,再用整柴烧1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
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虽然这种浪费在现代车间主任看来简直就是一种犯罪,没有这种精益求精是无法进入故宫这样的地方。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2年的时间。
你以为这样的金砖就算完成了?出窑后的金砖,还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砖表面呈现光泽,才算最后制成。金砖运到北京后官府还派官员逐块检验,每块都要精心检查,方可进贡。
金砖在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丢失和仿造。那当年是怎么防止金砖的伪造呢?如果你有机会潜入故宫,撬开地板,翻开铺地的金砖,你会惊喜地发现,金砖的背面不仅有年号,还有工匠的名字。是的,这里的每一块方砖都有自己的来历。
这些用太湖泥经过细致工序烧制的砖已成了神话。这种复杂的工序和昂贵的价格,现在估计也只有马云、王健林才用得起,然而,有钱就能用上么?不好意思,这项技艺现在已经失传了。
这种看上去光润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涩的方砖在故宫可不是哪里都有的。事实上,故宫也仅仅在三大大会议室,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地板铺上了“金砖”。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所以说故宫的恢弘壮丽是一般宫殿不能比的。而故宫建成以后,老百姓也十分的惊叹故宫的奢侈程度,所以才有了紫禁城的砖是用金子做的’这样的传言。而因为这种砖的厚度大,吸水性强,如果把它放到桌子上,在夏天还可以为瓜果降温,可谓是美观又实用。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皇宫这些决定的烧砖技术也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这些经过细致工序烧制而成的砖已经成了神话,能卖到天价也是可以理解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4 

古代人怎么知道九星连珠?

不管是九星连珠也好,还是七星连珠也好,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我们能够探测到外太空,探索到地球以外的信息,我们知道太阳系的行星。但是古代人是没办法直接接触到外太空的,他们不可能知道地球以外还有其他的行星,也不知道它们都在绕着地球转,那古人又是如何得知有“九星连珠”的?而九星连珠真的发生的时候,真的可以穿越吗?

古代没有人出过地球,也有所谓的九星连珠、七星连珠的说法。但这显然不是我们当前概念的九星连珠、七星连珠。
当前概念的“九星连珠”,“连”亦可写作“联”。人们将地球公转路线定义为“黄道”,由黄道构成的平面叫做“黄道面”。太阳系各大成员虽然不完全都处在黄道面上,但大家的轨道倾角差异不是太大,整体而言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平面之上。
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公转周期不完全一致,但总有这么一天,会有三颗或三颗以上行星所处的位置,刚好可以连成一条直线,此时我们就称之为“X星连珠”,或统称为“行星连珠”。
在冥王星被降级之前的80多年时间里,大家都知道太阳系一共有九大行星。因而,当这九颗行星的位置刚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就是所谓的“九星连珠”。同理,有“八星连珠”、“七星连珠”、“六星连珠”等。
冥王星被降级之后,“九星连珠”的说法肯定不会再频繁提及。但降级不降级,冥王星还在那,作为难得一见的“九星连珠”现象依然会存在。显然,连珠的行星个数越少,要求的直线平直度越低,出现的频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最近一次的行星连珠,是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的七星连珠。七星连珠平均每30年出现一次,而九星连珠的周期间隔要达到6,000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自古以来人们都没有停止过对星象的观测和研究,像英国的巨石阵,我国的日晷等。古人观测星象,一则是为了更好的计时劳作,二则也是基于星斗崇拜,从而产生观星象、占星术的精神寄托。
人们在观测星象时,将肉眼可见的星星(包括恒星和行星)亮度分为1~6共六个等级,数值越低亮度越高,这个概念叫“视星等”。
天王星的视星等为5.8,肉眼几乎很难看的见。而海王星、冥王星的视星等都在6以上,也就是说肉眼不可见。很显然,古人在缺乏高科技宇宙探测设备的情况下,不可能知道太阳系有几大行星。因而,古人说的“七星连珠”、“九星连珠”肯定不是当前概念的“行星连珠”。
在我国《甘石星经》、《史记》、《晋书》等大量文献都有关于“北斗七星”记载。古人将北斗七星连线,形成一个舀酒的斗勺。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柄指东为春;柄指南为夏;柄指西为秋;柄指北为冬。因而也就有了“七星连珠”的说法。
而在《黄老经》、《洛书》等更早的文献中,还有北斗九星的描述。北斗九星是在原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左)辅星和(右)弼星。这些先秦时期的内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北斗九星观点认为,九星中“七现二隐”,对应人的“九窍”。一般人们知道的是七窍,而对于“二隐”则是尿道和肛门。北斗九星在民间信仰中有很高的权重,“九窍不畅”,人基本就那啥了。
由于缺乏细节描述,现今人们无法确定辅/弼二星具体是哪两颗星,有可能远古时期星系位置与当今有一定的不同,亦或者完全是假想的两颗。至于九星连珠,可能就是坊间关于北斗九星的一些信仰说法了。
为什么电视剧和小说里面都爱用九星连珠这个梗呢,有人说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现象比较罕见吧,科学的解释是我们在说时空概念的时候,宇宙存在作为前提,才有无尽的时间和空间,霍金提出的黑洞全息屏理论,驾驶速度超越光速的飞行器,利用黑洞达到超越时空的目的。
但这样的事情只能带人到达未来,而无法回到过去,所以说想穿越到古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九星连珠特别的少见,就引发了人们对它产生了很多的想象,比如穿越,海啸,世界末日等等,但七星,九星连珠的现象,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来说,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
不仅是地球,其他小行星,彗星都一样,因为行星的位置变化,对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是根本察觉不到的,天文望远镜里的每一个点,每一小片光源,都是一个庞大的星系,每一个星系都会有几千颗恒星,而太阳系只是这无穷的宇宙中的其中之一而已,所以相比之下,人类在浩渺的太空中实在是太微小了。
我们只是星辰而已,虽然我们不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弥补过去的遗憾和错误,但是我们只要热爱生活,追求梦想,把握好现在的美好时光,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发光发热,相信时光会带我们到达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么现在小编就想问一句,大家还相信九星连珠能够带我们穿越回到古代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3 

为何古罗马士兵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坦背露肩,穿短裤呢?难道他们不怕冷吗?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是看过很多反应古罗马时期的电影或是文物了,不论是从影视作品中,还是壁画或是雕塑,我们所看见的罗马士兵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坦背露肩,短衣短裤,露出双腿和双臂,从未发现有罗马士兵会身穿冬衣的画作或是雕塑。那么这是为何呢?难道罗马人都怕冷,不过冬的吗?

实际上,在凯撒大帝之前,古罗马一直都是避免在冬季进行作战的,也就是说明,凡是在冬季,罗马人会比较消停,不会贸然进攻其他部落或是国家的。若是有外敌入侵的话,罗马所处在的地方比较接近热带,所以气温相对来说并不是特别寒冷。直到凯撒大帝的统治时期彻底的打破了这一传统,选择了在冬季进军,也因此给很多敌人来了个出其不意。
开始进入冬季作战后,罗马士兵并不是没有进行御寒措施,只不过罗马士兵对于御寒衣物的取材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必须得靠自己完成,军队里面不会配发。于是士兵们就会专门进入深山老林中捕捉野兽,然后将野兽的皮整张剥下来,稍微简单加工后就原封不动的套在自己身上了。若是远看的话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一直“野兽军团”。
罗马士兵的鞋子主要是一种叫做“卡里古拉”的皮质凉鞋,为了能在冬季作战不被冻伤,罗马士兵会专门选择不杀臭鼬、野兔、野鼠等小动物,然后将皮剥下晒干,再简单的用粗线在凉鞋上缝一缝就套在脚上了。这个造型非常像现在我们家庭当中过冬时的那种带毛的厚棉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直庞大,士气旺盛的罗马大军全部脚踏臭鼬或是野兔棉鞋的样子。也许这种打扮会让敌军笑掉大牙,但是却完全不会因为穿着过厚而丧失战斗力。
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不断推进。罗马帝国也被北方的斯拉夫人和蛮族入侵过,当接触到蛮族之后,罗马人便也开始学着身着长衣大褂了。这一时期我们被称之为“罗马蛮族化”。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3 

除了二郎神他们也有第三只眼 那谁的三只眼是最强的呢?

二郎神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他天生自带第三只眼,而这只眼睛被称为天眼,是妖魔鬼怪最大的克星,也证明了二郎神天生就是降妖除魔的料。天眼会发射出一道金光,不仅距离远而且范围广,只要是被这道金光照到的妖怪便会无处遁形。其实二郎神的形象是在升级版的《封神演义》中才被定为三只眼,在更早的《封神演义》里二郎神或许还没这么明显的特征。其实二郎神在民间一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神话人物,很多百姓都会信仰、崇拜二郎神,甚至是专门为供奉二郎神建庙。但在民间的神话体系中,其实不止二郎神有第三只眼,还有一些神话人物同样拥有第三只眼,只不过他们没二郎神有名罢了。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些人物都是谁,还有他们的三只眼究竟谁最厉害,一起来认识下吧。

第一位大家多多少少应该有所耳闻,他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商朝重臣闻仲。闻仲是帝乙任命的托孤大臣,幼年拜师金灵圣母旗下,达成修为后便下山辅佐帝乙。帝乙驾崩闻仲便开始辅佐纣王,据说残暴的纣王对闻仲也要敬让三分。闻仲精通五行,生有第三只眼,能够辨奸邪忠肝,凡事都躲不过他的法眼。在《封神演义》中,闻仲和姜子牙实力相当,双方曾两次交手互有胜负,但姜子牙的打神鞭威力巨大,闻仲也没办法抵挡。
第二位也是《封神演义》中的虚拟人物,名叫吕岳。吕岳本可以通过正道修炼成仙,但却误信妖言,导致走向歧途。吕岳和阐教为敌,绝技为瘟癀阵,曾把姜子牙困于阵中,但最后死在了五火之下。此后姜子牙封吕岳为主掌瘟癀昊天大帝之职,也被人们当做瘟神的鼻祖。吕岳有三头六臂,和哪吒相当,同时还拥有第三只眼,吕岳的法力虽然杀伤力大但都不是什么正道修为,所以下场肯定是要被收拾。
第三位同样来自《封神演义》,他名为罗宣来自火龙岛。其实罗宣本性并没有多坏,只是申公豹人脉太广所以才找上罗宣邀他助商。罗宣虽然有三只眼,但他的眼并不厉害,他主要是靠自己的法宝立足。罗宣有飞烟剑、五龙轮、照天印等多个法宝,威力都十分强大,不过罗宣并不属于实战派最后败在了李靖之手。不过姜子牙在封神时,给了罗宣一个正神职位,还是火部之首。
最后一位就是大家同样熟悉的马神,也就是马王爷。可能知道马王爷故事的人并不多,但马王爷有三只眼这件事大家肯定都知道。马王爷是道教传统神仙之一,和二郎神一样拥有三只眼,其实马王爷第三只眼的传说要比二郎神多,在古代民间也是十分受追捧。马王爷战斗力也很强,而且性格偏向孙悟空,要说这第三只眼的威力恐怕还是马王爷和二郎神包揽前二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2 

李自成为什么烹杀福王?

福王朱常洵,这个名字如果不熟悉的话,如果说他是崇祯的叔父,这样就熟悉一些了吧。朱常洵的母亲因为备受宠爱,父亲朱翊钧甚至想要将他立为太子,但是遭到了众位大臣和太后的一致反对,持续了多年,最终朱翊钧妥协,没有立太子,而是将他封为福王。然而传言朱常洵最终竟然被李自成烹杀,还吃掉了,这是真的吗?

这个福王朱常洵,在崇祯帝时期,地位非常尊贵,再加上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根本不懂得民间疾苦国家危亡,只知道自己享乐,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引来很多人的不满,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更何况朱常洵这样在危急关头还一点意识都没有的,完全没有把百姓把国家当回事的。
至于说李自成烹杀了福王,其实是民间流传的有争议的事件。李自成抓住福王之后,福王乞求他放过自己,但是李自成不为所动,斥责他,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竟然只会吃喝玩乐,遇到饥荒也不肯施舍粮食给百姓,命令手下把他拉下去,先是打了四十大板,再把头砍下来示众,而他的三百多斤的躯体就被处理一番之后,连同几只鹿一起被炖了吃掉。
还有一个说法是福王的身体被剁成肉酱,杂以鹿肉下酒,总而言之,福王的躯体都和鹿肉一起被吃掉,此乃“福禄”。不过这更像是民间对于那种享乐的“贵族”群体们的一种想象,因为自己遭受的一切,都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能够一辈子荣华富贵,自己却忍饥挨饿甚至受到侮辱,自然会怀恨在心,即便是不能亲手解决,把他们的下场说的大快人心一些,也是一种安慰。
事实上,朱常洵并没有这样,在李自成军队将他捉拿到之后,直接就杀了,并没有太多的波折,而他的福王宫也被烧毁。幸而朱常洵并没有被立为太子成为皇帝,否则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只会加速明朝的灭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2 

伙伴骑兵是如何进行作战的?

自从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大约150年里,预备队就成为了马其顿骑兵主要发展的方向。骑兵预备队需要承担更多样化的职责。尤其是皮洛士大帝对骑兵预备队的战术发展是有必要一提的,因为在运用的方式上,他具有创新性。在入侵南意大利,并于罗马交战的过程中,他的骑兵部队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难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曾经参加伊普苏斯会战的经历,使皮洛士非常重视预备队的使用。战象以及轻步兵配合下的重骑兵,会被单独地部署到二线。这支部队的用途,不仅仅只是用来对可能的战线缺口发起反冲击,同时也是保留到最后的突击力量。

BC2世纪的马其顿骑兵形象
在赫拉克利亚会战(Battle of Heraclea BC280)和阿斯琴伦会战(Battle of Asculum BC279)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皮洛士用这种方式使用他的色萨利重骑兵。当他的方阵和一部分骑兵正在和敌军激烈交战时,他本人并没有处在一翼的指挥位置上,相反,他和预备队留在中央战线背后,时刻保持对战况的准确掌握。当一举击溃对手的战机出现,或是本方的战线摇摇欲坠,他的预备队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反应。
相对于战术改良的乏善可陈,装备上的发展显得更令人耳目一新,伙伴骑兵的具装化和半具装化改革,使得它终于获得了正面突破步兵战线的能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具装骑兵在希腊世界的运用,仅限于近东的塞琉西帝国和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及印度-希腊王国。不过由于限于史料记载的几乎空白,巴克特里亚及印度-希腊王国军队中具装骑兵的实际运用已经难以复原,但塞琉西帝国的具装骑兵却有着短暂但多彩的战场史话。
穿胸甲的伙伴骑兵形象
塞硫西军队半具装的伙伴骑兵和具装骑兵的服役期间,有足够史料详述战役经过的有帕尼翁会战(Battle of Panion BC200)、马格尼西亚会战(Battle of Magnesia BC190)和贝特-扎加拉雅会战(Battle of Beth-Zechariah BC162)。其中帕尼翁会战和贝特-扎加拉雅会战中的具装骑兵,运用方式与传统的伙伴骑兵别无二致,但在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琉西具装骑兵则有着不同的战术运用,我们将藉此比较伙伴骑兵具装化前后的不同。
仅从会战本身而言,马格尼西亚会战几乎是塞琉西史上最耻辱性的军事灾难,但瑕不掩瑜,安条克三世在战场指挥和战前部署上的连连出错,并不能掩盖他此役中骑兵运用的亮点,和塞琉西骑兵强劲的战斗力。
具装化改革后的塞硫西重骑兵部队
在前一年的一系列陆海战连续失利后,安条克被迫退出希腊和色雷斯,转而在小亚细亚转入战略防御。尽管有温泉关会战的惨败,但他的主力未遭重创,塞琉西陆军仍能组织一支数量、质量俱佳的野战军,用以应付罗马及其希腊盟友的入侵。如期而至的罗马军队由卢西乌斯·西庇阿及其兄弟,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英雄大西庇阿联合指挥。根据原始史料,这支军队拥有2个罗马军团和2个同盟军团,加上来自帕加马、亚该亚、马其顿等地的盟军,使得西庇阿兄弟手中的部队达到了约2.7万名步兵和3000名骑兵。与之交战的塞琉西军队,在总数上达到了接近7万人,其中隶属于塞琉西军事定居者体系内的基干部队,在总数上超过三万,这些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老兵,大多经历过安条克东征和第五次叙利亚战争的试炼,使得安条克看似占尽优势。
伙伴骑兵最常见的搭档部队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兵力不足,罗马人的行动却极为主动,安条克在吕底亚首府萨迪斯(Sardis)附近占据了防御位置,罗马人则在相隔一条弗里吉乌斯河的位置扎营。随着BC190年即将入冬,罗马军队试图尽快进行会战,他们渡过弗里吉乌斯河而建立了新营地。不过罗马军营前的平地,刚好被弗里吉乌斯河和另一条赫尔墨斯河切割,使得塞硫西军队无法发挥其数量优势,安条克三世因此没有接受会战。于是罗马军队进一步前进,其列阵距离塞琉西营地不过两公里之遥,战场横向宽度的增加,使得安条克接受会战。
帕加马骑兵
马格尼西亚会战中,联军一方表现最出众的部队,主要是右翼的帕加马人和营地中的马其顿、色雷斯志愿兵。希腊人帮助罗马人击败了希腊化世界中最强大的政权,并使得罗马人在东地中海世界的扩张一路无阻,最终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的结束,可谓是讽刺意义十足
对于会战的具体进程和结果,本文不再赘述,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两军指挥官在战前指挥上的博弈。对于罗马军队的指挥官卢西乌斯·西庇阿而言(他的兄弟大西庇阿因病暂离军队),面对一支数量绝对优势,且素质同样出色的敌军,他的胜算显然不大,尤其在骑兵方面,联军处于压倒性的劣势之中。为此,西庇阿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罗马军队的战线从北向南展开,排布成了一条三公里长的战线。西庇阿的部署,并未按照最常规的步兵中央、骑兵两翼的原则,实际上联军没有“左翼”的概念,步兵战线从战线最左端、靠近弗里吉乌斯河的位置开始向西南延伸,4个军团一字摆开,拉开了约1800米的正面。而在步兵战线的极左端和弗里吉乌斯河之间,仅象征性地部署了4个罗马骑兵中队(罗马的骑兵中队即turmae,与希腊的骑兵中队不同,是仅有30人的小单位)共120人填补空隙。而3000名骑兵和3000名轻盾兵则全部在步兵战线的右侧展开,把守其余1.2公里的骑兵-轻步兵混合战线。
伙伴骑兵的战术队形
这一部署方式,不免让人想起后世凯撒与庞培的法萨卢斯会战,同样在总兵力和骑兵数量上占尽劣势的凯撒,采取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布阵,略去了“左翼”,而将主要的胜算放在其步兵上。我们也可以猜测,西庇阿在此时的想法与后来的凯撒不谋而合,他将借助弗里吉乌斯河掩护自己的左翼,以全部骑兵和轻盾兵防守右翼,对手在这里的迂回将会需要更长的路程,从而给罗马步兵更多的发挥时间。
而安条克的部署则耐人寻味,尽管在己方的右翼难以找到迂回空间,他还是将半数的重骑兵——包括3000名铁甲骑兵和1000名半具装的近卫骑兵在内——部署到这里,并由自己亲自带领,而其余半数则在开阔的左翼展开。为了给右翼骑兵腾出空间,安条克三世不惜将中央方阵的纵深从16排扩大到32排,这一部属在其败战后招致了不少塞琉西方阵指挥官的指责。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腓力五世和马其顿骑兵
我们不妨大胆猜想,安条克将以塞琉西的右翼骑兵正面攻击当面的2个罗马军团,以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伙伴骑兵战术而言,这简直是发疯的战场部署。这个猜想的验证,则可以通过对他其它部署的分析完成。马其顿式战术中骑兵和方阵之间的连接纽带和步兵突击力量——即腓力二世时期的持盾卫队——一般是由精锐的近卫单位充当的,塞琉西军队中执行这一任务的一般是银盾军。但是这一次,银盾军的位置由加拉太重步兵所取代,而银盾军则被转而部署到了右翼,塞琉西军制的权威研究者巴尔·科瓦(Bar-Kochva)认为银盾军被部署到右翼骑兵外侧,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他们被部署在右翼骑兵背后。考虑到战场宽度,作者认为后一个说法更为可信,这样以来,银盾军承担的任务就颇为有趣了:他们显然无法及时支持骑兵的攻击,那么他们的部署只是为了一个独立的攻势。这说明,安条克将部分希望寄托于具装骑兵的正面猛冲上,如果这个奇策失败,银盾军将会作为二线部队投入新的攻击,和当面的2个军团展开重步兵间中规中矩的正面决斗,如同左翼方阵同僚的任务一样。
Bar Kochva对马格尼西亚会战部署的猜想
图中略去了轻步兵掩护幕的部署情况。马格尼西亚会战的主要史料记载均来自罗马方面,细节的缺失和偏差给后世的研究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或许在西庇阿看来,塞琉西一方以骑兵正面冲击自己左侧的2个军团纯属自取灭亡之举,但从实际而言,安条克右翼的骑兵冲锋,却成功使得这些罗马老兵完全崩溃。如果不是联军右翼出乎意料的胜利——这里反倒是西庇阿胜算最小的局部——以及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偶然事件发生,马格尼西亚会战的结果极可能是罗马-希腊联军毁灭性的失败:一支背水列阵的军队,在敌境内被骑兵绝对优势的对手击垮,再在追击中遭到歼灭。然而,历史无法改变,凭借自己的奋战和命运的垂青,联军奇迹般地摧毁了安条克的军队,并籍此大胜一举夺取了塞琉西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
在为战败负起全部责任、饱受批评的同时,安条克大帝也留下了这次极具特色的骑兵运用战例,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琉西右翼的表现,为数个世纪来伙伴骑兵面临的难题解出了一个答案:无马镫时代骑兵对重步兵正面的无能为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具装化解决。伙伴骑兵的发展,在希腊化世界走向没落的转折关头,却从纯军事角度达到顶峰,不禁令人感叹。相比人口、财政、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区区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对历史的推动实在不值一提,伙伴骑兵也就这样在公元前2世纪结束了其最后的辉煌,成为传说中被人往复提起的对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1 

武则天为什么怕猫?慈禧为什么怕羊?

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有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女性掌权者,她们手握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命脉,掌控者这个时代的走向,看起来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弱点,否则也不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脱颖而出了。不过,即便强大如她们两个人,也还是有害怕的东西,比如无武则天怕的就是猫,而慈禧怕的是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武则天怕猫,原因还在萧淑妃身上。武则天从感业寺回来之后,的确帮助王皇后扳倒了萧淑妃,但是连带着王皇后也一起被打入了冷宫,因为武则天的野心是别人抵挡不住的,手段更是无人能及,王皇后萧淑妃被打入冷宫之后,李治还会念及旧情想要救她们出来,但是武则天自然会反对,当她得知李治去看望过她们之后,下令给她们施以刑罚。
而萧淑妃哪里咽的下这口气,她临死之前诅咒武则天,要她转世成为老鼠,自己变成猫,“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可能并不会相信这种诅咒,但是皇宫当中一直都在疯传,武则天毕竟也还没有完全掌权,或许还没有当女帝时候的心态,毕竟自己还是“得位不正”,所以下令皇宫中绝对不允许养猫,尤其是黑猫。
至于慈禧怕羊,其实是因为她自己属羊,上位者自然有一些忌讳,羊就是慈禧的忌讳,她不允许别人说“羊”这个字。另外,也因为她属羊,民间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意思是十个属羊的人里面有九个都是命不好的,但其实这句话原本是“十羊九福全”,只是因为当时反对慈禧当政,以讹传讹,变成了“十羊九弗全”,弗就是不,所以也变成了“十羊九不全”。
所以说,慈禧并不怕羊,只是别人拿她的属相“搞事情”,曾国藩、李鸿章都是属羊的,民间对他们自然更加憎恶,所以当时对于属羊的王侯将相都带有一些憎恶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1 

帕加马祭坛是怎样的?

说起帕加马王国,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们会觉得比较陌生了。帕加马王国是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从马其顿帝国中分裂独立出来的一个小国,位于目前目前土耳其境内的西部地区。帕加马曾经一度成为了古希腊化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由于帕加马的统治者都非常热衷于艺术创作,所以帕加马也创造出了辉煌的雕塑艺术成就,出现了大量令世界赞叹雕塑作品。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属《帕加马祭坛》了,也可以称之为《宙斯祭坛》,这座祭坛建于公元前180年到前160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帕加马祭坛》吧。

帕加马祭坛是古希腊化时期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古希腊建筑艺术典范之一。由于希腊人成功抗击了高卢人的大举入侵,所以国王欧迈尼斯二世专门兴建此祭坛用于纪念对抗高卢人的胜利。由于此祭坛的规模巨大,蕴含着高超的艺术表现,所以也被称之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帕加马祭坛整体呈现出一个U字形,南北长达36.44米,东西长达34.2米。周围上层全部采用的是爱奥尼亚柱式,形成一个爱奥尼亚柱式的柱廊。柱廊一下是高度大约在6米的台基,在台基上雕刻走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高浮雕壁带,总长度达到120米,高达到2.3米,整体由大约1米的宽度雕刻石板连接而成。
这个长达120米的浮雕带主要讲述的就是希腊众神与巨人之间的战斗,同时也是象征着帕加马对抗高卢人的胜利。在整个浮雕的内容当中充满了冲突的形象以及激烈紧张的气氛。这其中保存较好的就是一副雅典娜与一个巨人的战斗场景。在这个场景中,雅典娜右手扯住了巨人的头发,并且派出了巨蛇咬住了巨人的胸膛。巨人绝望的眼神以及表现出的绝望与痛苦的表情深入人心。另外还表现出了巨人之母盖亚举起双手像终身哀告,试图让终身饶恕他们的儿子,于此同时胜利女神则是飞向雅典娜,为雅典娜带上胜利的花环。
帕加马祭坛中的这一条浮雕带刻画主次分明,整个故事情节也非常的生动。在人体、人物、申请、眼神等各方面都刻画的非常的准确传神,有着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表现出了当年帕加马王国中雕塑家高超的雕塑艺术技巧。
让人遗憾的是,帕加马祭坛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整个祭坛坍塌后埋沉在地下几千年。直到19世纪末才有德国考古学家将其发现,并对其进行了发掘。最后出土的石雕被运往了德国柏林,经过复原之后,柏林还专门建立了柏林帕加马文化博物馆。事到如今,这座祭坛虽然已经是残缺不全,但是扔人能让人感受到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50 

古希腊雕塑作品有哪些?

在古希腊的艺术文化当中,雕塑可以说是古希腊文化当中的艺术珍品了,最能够体现出古希腊的艺术文化。在古希腊众多雕塑当中,比较有名的有拉奥孔雕塑群、米洛岛的维纳斯。虽说这些雕塑很多都来自已古罗马的仿制品,但是却体现出了雕刻艺术家们在对建筑装饰元素中展现出来的雕刻功底。迈伦、波流克列特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作品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现今,影响着各个时期文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吧。

拉奥孔雕塑群
拉奥孔雕塑群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当中的木马计。因为奥孔告诫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拖进特洛伊城而遭到了希腊保护神所派出的巨蟒咬死。拉奥孔雕塑群表达出了神与人之间悲剧性的冲突,使他拥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这座雕塑的肌肉运动已经达到了极限,就像以座座小山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在痛苦与反抗意识下的力量与极度紧张。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拥有着三种感官,畏惧、恐怖与同情。作为雕塑,能够表现出这其中一种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而拉奥孔雕塑群却同时包含着这三种情绪,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成就。
自杀的高卢人
古希腊艺术品的重要时期之一在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公元前241年到前197年期间,古希腊人击退了高卢人猛烈的进攻,为此建立了帕加马卫城,并且在广场上建立了胜利纪念碑性质的雕塑群,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自杀的高卢人》。
这个雕塑表现出了战败的高卢人首领为了不做阶下囚受辱,勇敢而坚定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再自杀的场景。这是一座极其震撼人心的悲剧性雕塑,表现出了自杀瞬间的紧张情绪,采用了各种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塑造。生与死、立于垂下、动与静、仰与俯、正与侧转,构成了一座三度空间,可以四面进行观赏的组合型雕塑。
维纳斯
这座雕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原称叫做《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我们通俗的叫做《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或是《维纳斯像》等等。这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度达2.04米,由亚历山德罗斯创作与前150年左右。这座雕像被第一天发现开始就已经被公认为希腊女性雕像当中最美的一尊,如今已经成为了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雅典娜神像
雅典娜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智慧女神,在古希腊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雅典娜是当时古希腊雅典城的守护之神,这座雕像原属于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高达13米,主要材质是银白色大理石,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只可惜的是在后来的罗马拜占庭时代遭到了毁坏。
这座雅典娜雕像头戴战盔,穿着希腊式的连衣长裙,在盔甲上有装饰着蛇形装饰和人头像装饰。雅典娜裸露双臂,透过薄衣可以隐隐约约看见雅典娜丰艳健美且有力量的身体。衣裙的褶皱和饰品造成了横竖线体疏密变化之美,伸出手的手势很可能是持有一柄长矛或是什么托物,整个形象充满了女性的温柔与生命力。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性,绝少的神性,而这则说明了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已经开始走向世俗化。
抱鹅的少年
这件雕塑出自于希腊哈尔基顿著名的雕刻家波厄多斯之手。这件雕塑原作是一件青铜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雕塑是留存至今的古罗马复制品。波厄多斯非常善于风俗题材的雕塑,成为了当时专门雕刻儿童形象而闻名的雕塑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