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为何不改国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有着一段历史,就是田氏代齐,也可叫做田陈篡齐,意思就是陈国的田氏的后代取代了齐国的姜姓吕氏,称为了齐国的君主。在公元前1046年,在姜子牙辅佐周王灭商之后,就被分封在了齐地,从而建立了齐国。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尤其是在春秋初期,齐桓公更是称霸中原,称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所以齐国称为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诸侯国。不过虽说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这个时期的齐国已经是田氏齐国了,不是姜子牙后人的齐国。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地位。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去世,这意味着田氏彻底取代了齐国的姜姓吕氏,也即姜太公姜子牙的后人,失去了齐国君主的宝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田氏代齐后,并没有更改国号。那么,问题来了,“田氏代齐”后,为何不改国号,而继续沿用“齐”的国号?对于掌握齐国大权的田氏,不换国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田氏代齐后,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当然,这只是后人为了进行区分,所以给出的称呼,正如同西汉、东汉、蜀汉都以汉作为国号一样,田齐时期,齐国的国号还是齐。不过,纵观古代历史来说,大部分改朝换代的情况,都意味着国号的改变,更何况,田氏和姜姓吕氏之间,又不是同宗同源的关系,这更应该更改国号了。换而言之,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的时候,因为自己是汉室后裔,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田氏出自陈国,和齐国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所以,田氏沿用齐作为国号,确实是比较令人费解的情况。
比如在三国时期,曹魏篡汉后,自然没有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而是使用了“魏”作为国号。在曹魏之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自然也是用“晋”取代了原先的“魏”。对于曹魏和西晋来说,其建立者和上一任君主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所以需要更改国号,以此来进行区别。对此,在笔者看来,田氏代齐之所以没有改国号,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田氏代齐时的情况,和之后的封建王朝更替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还是以周王室作为天子的,也即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朝下辖的一个诸侯国。在此基础上,田氏篡夺齐国之后,第一件事就需要获得周王室的认可,也即希望周王室可以册封自己为诸侯。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春秋和战国之间,周天子的实力已经明显下滑了。但是,周王室在当时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对于田氏来说,不敢擅自改变齐国的国号。如果没有周王室的存在,田氏在更改国号上,自然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进一步来说,对于田氏来说,实际上也没有改变齐国国号的权利,除非周王室同意他更改齐国的国号。因此,为了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册封,也即担心周王室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自己,篡夺齐国君主之位的田氏,继续使用“齐”作为自己的国号。虽然齐国是一个大国,但是,齐国显然没有抗衡众多诸侯国讨伐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齐”不仅是一个国号,也是地理名词。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在此基础上,周武王姬发分封姜子牙姜太公在齐地建立诸侯国,所以得名齐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齐和鲁成为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理名词,也即齐鲁大地就是指今天的山东省一带。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今河北省一带,经常被称之为燕赵之地,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燕国和赵国。再比如今山西省一带,经常被称之为三晋之地,这和晋国,尤其是魏赵韩三国存在一定的关系。
所以,对于田氏来说,如果更改齐国的国号,很可能引起齐国百姓的抵触,毕竟齐作为国号已经使用了数百年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所以,从田氏的角度来看,不改变国号有助于对齐国的百姓、将士、群臣进行安抚。毕竟,齐国君主的更替是一件大事。在这么大的变动之下,齐国上下都需要进行适应。在此背景下,如果更改了国号,会让齐国上下适应的难度明显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田氏代齐的风险。
最后,除此之外,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主要靠着施恩于百姓,争取齐国上下的支持,这才取代了原先的齐国君主。对于田氏来说,表示自己取代齐国,是为了齐国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姜姓齐国的后面几位君主,则因为过于重视个人利益,从而在齐国上下离心离德。
但是,如果田氏将齐国的国号改为“田”或者“陈”,则是戳破了这一谎言,表明田氏是为了个人利益,这才篡夺齐国君主宝座的。而这,势必会让田氏失去齐国百姓的支持。众所周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不仅需要防备周天子、秦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等势力讨伐自己,更应当确保齐国内部的平稳过渡。
因为齐国一旦爆发内乱的话,周边的诸侯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基于此,不更改国号,是比较务实的选择,也即可以避免秦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等诸侯国讨伐自己的结果。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田氏代齐确实做到了没有诸侯国讨伐的结果,这无疑和没有更改国号存在一定的关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6 

吴起为什么杀妻子

吴起出生于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当中,为了能够求个一官半职,吴起可以说是耗尽了家财。所以吴起长期被人嘲笑,为此吴起还杀了不少嘲笑过他的人,至少有30多人。但是吴起杀了人就想着要跑路了,在跑路之前还对自己额母亲说:“不当上大官,绝对不回国。”

离开卫国的吴起跑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他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非常的努力。这时传来噩耗,吴起的母亲去世,但是吴起并没有按照儒家的传统回家奔丧守孝。这让曾申认为他是一个不孝的人,就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得,儒家是学不成了,于是吴起弃儒学兵。
吴起在兵法上还是很有天赋的,没几年就学有所成。于是他跑到鲁国去求官,鲁国国君也觉得吴起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但是对于启用吴起还是心存顾虑,因为吴起的妻子是一个齐国人,启用吴起就是要和齐国交战。
吴起也是狠,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竟然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来表示自己和齐国没有丝毫关系。鲁国国君一看,吴起这么坚决地和齐国划开界限,也就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吴起不愧为军事天才,他率领鲁国军队大破齐国。
鲁国的危机解除了,没有危机感的鲁国人民就开始八卦起吴起杀妻这回事。认为吴起是一个残忍的人,在卫国的时候就杀了嘲笑他的三十多个人,来到了我们鲁国为了当官竟然又把老婆给祭天了。总结得出,这小子不是个好人。于是鲁国国君就辞退了吴起。
后来吴起又去了魏国为将,没多久又跑去了楚国,又在楚国迎来自己一生的巅峰,最后也死在了楚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6 

若白起不死能否统一

前258年,秦昭襄王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邯郸,最终惨败。之后秦王改为白起为将,但是白起借口邯郸难以攻下,拒绝任命。之后秦王又改派为王龁为将攻打赵国邯郸,结果反复多次屡屡失利。无奈之下,秦王只好再一次的强令白起为将率军出征。但白起再一次的拒绝了,称自己病重推脱了。秦昭襄王为此大怒,将白起降级为士兵,并且贬到了阴密。当白起走到了杜邮的时候赐给了白起一把宝剑,令白起自杀而死。

自从前257年白起死后一直到前221年,最终统一六国,总共花费了36年的时间。在这36年的时间里,秦国所经历的战争中,仅仅只有三次是败仗。
1、这第一次就前247年,蒙骜率军征战魏国的高都和汲县,在攻下之后,蒙骜又继续挥师进攻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等,攻占了有37坐城池。王龁的则率军攻打了上党,在打下来之后便设立了太原郡。此时魏将无忌率领着五国联军反击秦军,将秦军打退到了黄河以南。蒙骜这一仗打败,在解脱围困之后撤离。
2、第二次在前233年,桓齮率军征伐赵国,在宜安与肥下遭遇到了从北部雁门调回来的赵国大将李牧。此战李牧大败秦军,李牧也因此被封为了武安君。
3、第三次在前232年,嬴政再一次派秦军出征,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李牧和司马尚则带兵在番吾大败秦军,并准备合击另外一路秦军。但秦军见形势不妙,立马紧急撤军。李牧的这两场战役总共歼灭掉了约15万的秦军。
众所周知,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将,指挥能力是非常厉害的,实力不相上下。所以说即便是白起活着,第一次战役换成是白起挂帅的话,进攻五国的兵马,秦国在兵力上还处于劣势,面对五个国家齐心协力的反击,即便是白起也是没有胜算的。第二和第三次,就算是白起挂帅,但是其对手是李牧,也许不会输的这么惨,但白起绝对也捞不到好处,占不到便宜,最多就是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白起撤军。所以说即便是白起还活着,秦国也无法提前大一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5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在秦孝公接管了秦国之后,眼看着其他诸侯国在自己面前是耀武扬威,心中别提有多愤懑。当时的秦国地处于西部地区,与当时强大的魏国相比,简直就是一边陲小国,长期遭到了山东诸侯国的笑话。秦孝公看到此情形,心中的奋发图强是日益加深,于是便颁布了《招贤令》,在天下寻求能够让秦国变强之人。

这时远在卫国的公孙鞅正好需要一个平台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于是他从卫入秦。上朝觐见孝公,以国为姓,称自己为卫鞅。孝公与卫鞅一见如故,孝公欣赏卫鞅的才华,认定他正是能帮自己国家变强的人。而卫鞅与孝公谈过之后,认定孝公是能坚定支持自己主张的明主。因为卫鞅是法家的代表,所以他坚持的是以法治国,贵贱一视同仁。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元前359年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
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比如他奖励农耕,收贵族土地归国有,由国家重新分配土地,并且秦人获得土地的最重要一个方式就是军工。无论贵贱只要战场上立得军工就能获得土地。这以农业为主,战功为荣的国家价值观就确立起来了。再加上合理的税租制度,让这个变得更加可行。
变法的制度是有了,但能不能实行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那如何能让当时贵贱分明的百姓相信国家有实施这些制度的决心呢?卫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大木头,告示称,有人能把木头搬运到北门就能得十金。起初没人相信这个告示,怕是政府的骗局。于是奖金又追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站了出来,并按要求把木头扛到北门。当士兵把五十金交给他的时候,他还有点不相信。直到拿回家才终于相信这是真的。就这样卫鞅靠着这个办法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变法守信的形象。这为后续变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舆论基础。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秦国变得国富兵强的很大原因也是受益于上述法令措施。卫鞅通过变法也确实让秦国兵强马壮,并且也因为功劳颇大,被孝公分封商地,号称商君,史称商鞅。其实还有一些教科书上没有讲的法令对后世也有颇大影响。
1、尚刑罚
商鞅变法另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凡事都以刑罚解决。它鼓吹轻罪要重罚,使民不敢犯罪。让老百姓产生畏惧心是它的一个重要目的。老百姓因畏惧而不敢做而不是因内心不想做而不做。这其实给秦国统一后又灭亡埋下了隐患,当秦朝开始统一以后,严刑酷法其实已经不适应了。但是国家法令这个机器不是你说停就能停下的,百姓经历过战乱之苦后,已经疲惫不堪,只想休养生息。结果你还要死命压榨。官逼民反,才有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轻教化而愚民众
还有一项让人心生恐怖的重要的法令,那就是禁止有识之士去农村进行讲学教化。他认为民众有了智慧就会难以管理。只有让民众像牛羊一样任劳任怨,才有利于管理。殊不知民众创造力是伟大的,这样其实大大地抑制了民众的创造力。这一点是被后世经常诟病的。他认为民众不如驴,民众要想专心耕种和作战,要蒙住眼睛和耳朵,甚至连嘴巴都要封住。这样不仅封闭了民众的思想交流的通道,还减少了民众的直观感受。如果我们现代人穿越到当时秦国,一定会感叹人活得还不如一头畜生。
3、变法不切底
当时变法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未能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切底绝离。当支持者离开权力中心,旧势力就立刻趁势反扑而来。孝公去世后,贵族旧势力开始掌权作乱。商鞅也成了变法不切底的第一个牺牲者,最后被五马分尸而死。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有网友会说,就凭这三点,商鞅可以说真是罪大恶极。但我们不要忘了,每一个时代都是有其局限性,商鞅处在那个时代那种情势下,能以变法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已经是非常 了不起了。你说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4 

秦国综合国力强在哪些方面

说起战国时期横扫六国的秦国,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都说秦人如虎狼,其国力何战斗力都是相当强大的,以至于六国任何一方都不敢说能绝对的与之匹敌。那么当年的秦国国力到底有多强大呢?秦国的国力强大在哪些方面呢?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1、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秦国比较早地开始使用牛耕田。秦国用牛耕田比其它诸侯国都早,这件事在当时曾经引起了别的国家的重视。有一次,赵国准备同秦国打仗,赵国君臣在朝廷上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
大臣赵豹对赵王说:赵国当前无法胜过秦国,不能与秦国交战。
他所举出的原因,就是秦国“以牛田,水通粮”。赵豹说的“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田,这证明:
(一)用牛耕田在秦国比较普遍;(二)在当时只有先进地区才可能普遍用牛耕田,至少赵国未达到秦国的水平。否则“以牛耕”决不会成为赵不能战胜秦的原因之一。
秦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牛的喂养,如在《秦律》中规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由政府主持评比耕牛,对耕牛喂养好的“啬夫”、“牛长”皆有赏,喂养不好的要受罚。重视耕牛,反映了耕牛在秦国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而用牛耕田,则表现了秦国生产力的跃进。
同时,铁工具也在秦国得到普遍推广,秦乃是使用铁工具较早的地区之一。战国时期,铁工具首先在这里普遍使用,是十分自然的。在秦国政府内,专门设有称“左采铁”、“右采铁”的“铁官”,管理铁器的生产。铁工具的普遍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战国末期秦国能够修建一些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分不开的。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战国末期,秦国土地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使秦国的劳动力得到了不断补充。尤其是秦国实行“招徕三晋之民”的政策,对秦国之劳动力的增加起了重要作用。所谓“招徕三晋之民”,就是对韩、赵、魏等国来秦的人民,给予田宅,并免除三代徭役,令其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秦国原来的人则专门从事打仗。这样三晋人民纷纷逃至地广人稀的秦国,成为秦国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2、水利工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战国末期的秦国具备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条件。在这期间,秦国修建了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伟大的水利学家李冰父子领导当地人民修建的。在蜀地成都平原,自然条件虽好,但过去由于岷江没有治理,危害很大。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省松潘县羊博岭,由发源地至今四川省灌县,长达三百七十公里。岷江上游地势陡峻,江水从万山丛中急流穿过,一到成都平原突然减慢,挟带的大量泥沙到这里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雨季,江水泛滥。雨量不足时,又会形成旱灾。
公元前二五〇年前(秦昭襄王晚年),当时的秦国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当地面貌。
都江堰是治理岷江、变水害为水利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三个部分组成。分水堤又叫分鱼嘴,修建在今灌县的岷江中游江心的天然滩脊上,是一个形似鱼嘴的卵石沉积的建筑物,把岷江在这里分成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外江主要宣泄岷江的洪水,也可以用作灌溉。
在岷江右岸玉垒山凿开的一条缺口叫宝瓶口,内江江水从这里通过去灌溉农田。在宝瓶口对岸修筑了飞沙捻和人字堤,可使枯水期间的大部分水流进内江,保证灌溉,洪水来时,过多的水量越过飞沙埝翻到外江。这样不仅减少了内江的水量,而且江中的部分泥沙也在这里沉积下来。在水小时,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水大时,内江水占四成,外江水占六成,这就保证了内江的灌溉和安全,使整个工程起到防洪和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修成后,成都平原有三百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之利,使这里真正变成了“天府”之国。
郑国渠是秦统一中国前夕在关中地区修建的一套灌溉系统,主持修建的是从韩国来的水工郑国。
郑国渠修建以前,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由于雨量少,经常发生旱灾,大片的土地上汛出盐卤,很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公元前二四六年(秦始皇元年),郑国领导秦国的劳动人民开凿了一条水渠,将泾水引入洛水。这条水渠全长三百余里,在主干渠旁伸展着许多支渠。渠水经过的四万余顷土地都得到灌溉,渠水所含的泥沙又对盐碱地起了改造的作用。从此,关中大片土地变为肥沃良田。
3、农业水平的发展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到战国末期,秦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专门著作,已在这里出现。收入《吕氏春秋》中的《任地》、《上农》、《辨土》、《审时》,就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农业科学著作。《吕氏春秋》是来秦的许多学者编著的,其中当然反映了秦国的情况。
从《上农》等四篇著作中,可以看出战国末期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些情况。.这时人们对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生产过程,如土地利用、农具使用、时令、虫害、精耕细作等等方面的经验,均有总结。有些生产技术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集中地反映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上。如关中地区自郑国渠修成后,在渠水受益地区,粮食产量每亩可高达一钟(相当于现在二百多斤)。其它地区农作物的产量也普遍提高。战国初,李悝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推算:一个人种百亩地,可养五口人。
但到战国末,有些地方已超过这一水平。
《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耕坏田的,一人可养五口之家;若耕好田,一人就能养九口人,而且“可以益,不可以损”,就是说还有增产的可能性。这也反映了秦国的生产水平。
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再加上鼓励开垦,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战国末期,秦国的粮食积贮得相当可观:政府的粮仓里都积满了粮食,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仓库。栎阳的仓库则为“二万石一积”;而首都咸阳的仓库更大,竟为“十万石一稳”。这些粮食当然都是地主阶级政府从劳动人民手中搜刮来的,但首先是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
4、手工业生产
商鞅变法以后的一百余年,秦国手工业生产也有迅速发展。
冶铁业和铁器制造业的规模很大,在国都咸阳就有不少官营的冶铁作坊。在秦国还有因冶铁和采矿而“致富数千金”的私营采矿、冶铁豪富之家。由于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铁器成为习见的东西。
青铜器的制造业,在秦国经济中是相当重要的部门。其规模也是相当大的,仅咸阳一处冶铜作坊,占地就达九百平方米。秦国的武器大部分为青铜制造,从近年来在秦始皇陵陶俑陪葬坑发现的大量兵器中,可以看出这些武器的制造水平已达到古代青铜兵器铸造的高峰。有的武器在泥土中埋藏两千多年后,至今仍不蚀不锈,光耀夺目,锋利如新。
陶器制造业在秦国也十分发达。仅在咸阳一地,就有许多制陶作坊,其中有官窑也有私窑。在制陶作坊中,生产出来的陶制品有日常生活用的陶盆、罐、缶等,还有瓦、水管等建筑材料,以及纺轮、漏斗、陶圈等等。用陶制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形制美观、实用。如陶管用来作地下水管道,根据需要制成圆筒形及曲形等各种形状,均为一头大,一头小,以便鱼贯套接。显然,只有在统一安排和计划下进行大规模协作,才能制造出这样的产品。
秦国的纺织业,到战国末年达到当时先进的水平。政府官营的手工业作坊中,手工工人世代相袭,不得改业,因此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当高,最常见的纺织品有丝、绸、绢、锦、麻、帛等等。供贵族享用的丝绸等花色精美,而人民群众一般只穿用麻、帛纺织品。
煮盐、皮革制造和漆器生产发展的程度也很高。政府管理盐的生产和贩运,但私人也有贩运和煮制的。秦国尚武,鼓励军功,而制造甲胄是离不开皮革的。政府和民间都有专门制造皮革的工匠。在秦律中常有罚“一甲”或“一盾”的规定,说明民间也可自制甲、盾。
皮革的制造为家庭手工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漆器生产可以从近年来不断出土的秦国漆器残片中,看出有较高的水平。在政府中有专门从事漆器生产的漆工和髹工,为贵族制造各种精美用品。
秦国的手工业生产,在战国时期即使不是最先进的,也应属于先进国和地区行列之中。其中有些部门如制陶业和青铜武器制造业,不仅达到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而且也达到古代同类部门的高峰。
5、商业的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首先,有许多农产品和地方特产成为专门的商品生产。
《史记·货殖列传》说:在渭河两岸种一千亩竹,就可收入二十万钱。
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既有粮食、竹、木,也有手工业生产的漆器、木器、纺织品和畜产品。在秦国的法律上提到过上述物品的价格,如禾粟一石值三十钱,猪、羊之类的小畜每头值二百五十钱左右,表明它们已进入交换领域。
秦国的商业有官府商业和私商两种。重要的物资如铁、盐等等均由官府垄断。私商是在政府的“市官”管理之下进行贸易的。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就迫切起来。春秋时秦国虽已有“币”,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货币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物价段。
秦国正式出现统一的货币——钱,是在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愈来愈大,甚至对于盗犯所犯罪行的轻重,也常以钱来计算,如平民盗窃超过一百一十钱的,就要“耐”为隶臣。
有罪被判刑,也可用钱来赎。钱的应用如此广泛,则政府十分重视货币的铸造就是必然的了。秦国政府坚决禁止私人铸钱,违者给以严厉惩罚。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秦国出现了几个经济繁荣、地位重要的城市。首都咸阳不仅有巍峨的宫殿群,而且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市,“市张列肆”十分繁华。
栎阳也是一个重要城市,踞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孔道上,有许多大商贾往来这里。秦的故都——雍,虽已不是政治中心,但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随着秦国领地扩大,东方的阳翟、陶等重要的商业城市,先后均为秦国所有。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秦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自封建制确立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飞跃发展,充分显示了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正是由于秦国封建改革较其它国家彻底,再加上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使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百余年间远远超过其它诸侯国。至战国末期,它已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弱国,一跃而成为经济上最为发达的封建强国,为最后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4 

齐国为什么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

说到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六国纷纷抵御秦国的攻打,虽然最后还是被秦国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个统一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的,只不过为什么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呢?为什么不能是其他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战国末期的时候,楚、韩、赵、魏、燕一起攻打秦国,但是唯独齐国没有参加这一次的行动,主要是因为当时燕昭王联合了秦,韩,赵,魏,包括最后加入的魏国一起去讨伐齐国,最后齐国的齐缗王被杀,所以在那个时候,齐国就和其他的几个国家都结下了梁子。也就导致后来齐国没有参加其他五国攻打秦国。
再一个就是当时秦国提出的这个“远交进攻”策略,瓦解了当时的东方合纵联盟,但是齐国并没有看出来秦国有什么不妥。后来正因为其他五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结果全都被秦国所歼灭,所以只剩下最后一个齐国,这就是为什么齐国是秦国最后一个灭掉的国家。齐国自以为和秦国离的远,所以痴心能够和秦国交好,但是没想到的是,被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后一点,为什么齐国会慢慢衰落,但是秦国却逐渐走向强盛。主要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秦国所在的位置是那种易守难攻的,但是齐国却是在一个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而且身后就汪洋的大海,所以就算是想逃,也无处可逃!
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最后衰落,导致被秦国歼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3 

秦国和赵国是同宗吗?是不是都是嬴姓赵氏?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秦国和赵国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秦国和赵国是不是同宗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还有这个秦国和赵国是不是都是这个嬴姓赵氏,对于这些问题其实也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详细的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仔细的解谜分析分析具体的情况吧。

1、秦与赵是同一个先祖
秦与赵的先祖,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大业。大业的来历比较奇怪,他的母亲是女修,是颛顼大帝的后代;可是他的父亲是谁,没人知道,来路不明。根据传说,女修是吞了一枚玄鸟蛋,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在历史上并不很有名,但他的儿子大费,也就是伯益则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给他“嬴”姓,后来的秦、赵两国都是属于嬴姓,大业、大费就是他们的共同祖先。
2、秦在开国前曾以“赵”为氏
秦、赵的分野,是从蜚廉的两个儿子开始的。非廉是伯益的后代,是商王朝后期的人物,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名恶来,一个名季胜。后来的秦国源于恶来这一族,而秦国的最大对手赵国则源于季胜这一族。
季胜的四世孙造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造父是当时天下最好的车手,后来平定徐国叛乱有功,周穆王把赵城赏赐给他。由是,造父这一族便以“赵”为氏。秦国的开国者非子,是造父的族侄。由于他们出于同源,非子这一族的人也以造父为光荣,便也以“赵”为氏。
3、秦王族是嬴姓,但秦始皇嬴政却是错误的叫法
许多人在看先秦史料时,会被姓与氏搞晕头。
如何区别姓与氏呢?简单地说,姓是大家族,氏是小家族。姓是很少的,总共加起来也大概就二十来个,而且很好认,基本上都有“女”字,比如姬、姜、嬴、姒等,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姓与名字是不同合用的,只有氏与名合用。
有人会说,秦始皇嬴政,不就是姓与名合用吗?
嬴政这个称呼,是完全错误的。那为什么会以讹传讹呢?因为秦国灭亡后,新兴的汉帝国的开国者基本上都是社会底层崛起的,先秦那套主要针对贵族阶段的姓氏学就不顶用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就逐渐混同,于是才有嬴政这样的叫法。但是我们要明白,在秦始皇生前,是不可能有嬴政这样的称谓。
4、秦国王族并非以“赵”为氏
既然秦始皇嬴政的叫法是错误的,那么应该叫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秦国王族应该是以“赵”为氏。
在史书上,秦以“赵”为氏只有两个例子。其一是造父受封赵城时,秦的先祖们沾了造父的光,也以“赵”为氏。故而有人认为秦国王族一直是以“赵”为氏。另一个例子是秦始皇出生时,《史记》明确写了他小时候是叫“赵政”,以赵为氏。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没问题。秦第一任国君非子与秦始皇都曾以“赵”为氏。但是,秦王族并非以“赵”为氏。这就涉及到先秦姓氏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国君不称氏而称国,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孙不称氏而称国。
什么意思呢?
非子在当国君前,可以有自己的氏,他是以“赵”为氏。秦始皇在没有身份以前,也可以叫赵政,但是当了国君后,就不能再用“氏”了,而是以国为氏。
也就是说,非子在当国君前可以叫“赵非子”,当了国君后就只能叫“秦非子”。秦始皇在出生时可以叫“赵政”,但是当他爷爷当了秦国国王后,他的身份就是“公孙”,这时就不能叫“赵政”,而只能叫“公孙政”;等到老爹当了秦王,就叫“公子政”;等到自己当了秦王,就叫“秦王政”。
大家记住:国君无氏、公子无氏、公孙无氏。当你的身份是国君、公子、公孙时,就以国为氏。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就看得更明白了。比如商鞅,商鞅最早是叫“公孙鞅”,因为他爷爷是国君,他身份是公孙,不能有别的氏,只能叫“公孙鞅”或“卫鞅”。因为他是卫国人,这就叫“以国为氏”。后来他在秦国受封于商,商实际上就是秦国的一个封国,所以这时他就称为“商鞅”。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3 

除了秦始皇 秦国历代君王陵墓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作为历史上的一代君王,秦皇嬴政的陵墓在如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城以东5公里的骊山北麓。那么大家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35位国君的陵墓又在哪里呢?根据目前的考古来看,除了秦始皇之外,其他秦国的君王陵墓主要分布在5个陵区,即西垂陵园、平阳墓区、雍城陵区、咸阳陵区和秦东陵。

1、嬴非子:未知。作为秦国的始封君,嬴非子早在周孝王时被封于秦地,周厉王二十一年(858年),嬴非子去世。至于嬴非子死后葬于何处,目前尚不可知。目前甘肃天水麦积山风景区的牧马滩,相传曾是嬴非子为周王室牧马的地方。
2、秦侯:未知。作为秦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君主,史料关于他的记载极少,只知道其为嬴非子之子,其子为公伯,甚至连本名也不得而知。秦侯于周厉王三十一年(前848年)前后去世,但不知死后葬于何处。
3、秦公伯:未知。秦国第三任君主,史书很少关于他的记载,只知道其为嬴非子之孙、秦侯之子,其子为秦仲。秦公伯在位大约仅有三年,于周厉王周厉王三十四年(前845年)前后去世,同样不知道死后葬于何处。
4、秦仲:未知。秦国第四位君主,于周宣王四年(前824年)获封大夫,奉命率兵进攻西戎,最终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战死于与西戎的战争中。死后不知葬于何处,疑似位于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西垂陵园)。
5、秦庄公嬴其:未知。秦仲战死之后,秦庄公兄弟五人继续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因击败西戎有功,秦庄公获封西陲大夫,并将犬丘赐予秦庄公。秦庄公最终于周幽王四年(前778年)死于与西戎的战争中,同样死后不知葬于何处,疑似位于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西垂陵园)。
6、秦襄公嬴秦开:甘肃陇南礼县。秦国正式位列诸侯的第一任国君。秦襄公早年通过联姻缓和与西戎关系,同时又加强了周王室的关系,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又派兵护送,因而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国。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死后葬于西垂。目前关于秦国西垂陵园埋葬者的身份仍有争议,但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此地葬的是襄公嬴秦开。
7、秦文公:陕西宝鸡。名不详,在位期间秦国扩地至岐以西,设史官以纪事、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并营造了汧渭之会,秦国自此开始从游牧转向农业。按照《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于周桓王四年(前716年)去世,葬于西山(今陕西宝鸡北陵原),但《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其死后葬于西垂。
8、秦宪公嬴立:陕西宝鸡。秦宪公时期,秦国攻灭荡社,消灭西戎荡氏,击败芮国,并迁都平阳。秦宪公十二年(前704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根据《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索隐》记载,秦宪公死后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宝鸡北陵原),但《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其死后葬于“衙”(今陕西渭南白水东北)。
9、秦出子嬴曼:陕西宝鸡。秦宪公去世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秦武公(秦宪公长子),改立五岁的秦出子为国君。周桓王二十二年(698年),大庶长三父等人又将秦出子杀死,,复立旧太子秦武公。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出子被杀后葬于西山(今陕西宝鸡北陵原),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样记载其死后葬于“衙”。
10、秦武公:陕西宝鸡陈仓。秦武公在位期间,诛杀三父等平定内乱,集大权于王室,并先后征服、吞并了绵诸、邺戎、冀戎、义渠戎、狄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管理攻占之地。通过一系列的扩张,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于周僖王四年(前678年)去世,死后葬于雍邑平阳(今陕西宝鸡陈仓阳平镇),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之人多达六十六人,目前平阳城遗址发现的秦公墓,据推测大概率是秦武公的。

11、秦德公嬴嘉:陕西宝鸡陈仓。秦武公去世后,秦德公被群臣拥立即位,在位期间迁都雍城。秦德公在位虽只有两年,但秦国的各项制度却在其与兄长秦武公手中大体有了雏形,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秦德公二年(前676年),秦德公去世,死后同样葬于平阳,不过秦德公的墓现在尚未发现。
12、秦宣公嬴恬:陕西宝鸡陈仓。秦德公在位期间韬光养晦,后因晋国崛起,两国矛盾加剧,秦宣公四年(前672年)秦国向晋国宣战,并击败晋军。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秦宣公去世,死后也葬在了平阳墓区。
13、秦成公嬴载:陕西宝鸡陈仓。秦德公去世后,将国君之位传给了二弟嬴载,即秦成公。秦成公在位四年,史料今记载梁、芮两国国君于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曾前往朝见,再无其他事件。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成公去世。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平阳墓区先后埋葬有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四任国君,但目前只发现一座墓葬,据推测是武公的,而其余三位的墓葬尚未发现。
14、秦穆公嬴任好:陕西宝鸡凤翔县。在位期间击败晋国,俘虏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但因被晋国堵住东出之路,最终选择继续向西发展,先后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另说20个),后又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秦公陵区)。
15、秦康公嬴罃:陕西宝鸡麟游县。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之间因地缘关系,矛盾再度爆发,由于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秦国开始逐渐从西戎霸主走向衰落。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竘社”(今陕西宝鸡麟游县西)。
16、秦共公嬴稻:陕西宝鸡麟游县。《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前后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期间秦国与晋国仍有交战。秦共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秦共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死后葬于“康公南”。
17、秦桓公嬴荣:陕西宝鸡凤翔县。秦桓公在位期间,曾与翟族、楚国合谋进攻晋国,但却被楚共王所拒。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年),晋国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诸侯国进攻秦国,秦军战败。秦桓公二十七年(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史记·秦始皇》记载其死后葬于“雍义里丘北”。
18、秦景公嬴石:陕西宝鸡凤翔县。在位早期,秦国与晋国仍然时常交战,秦景公先后两次击败晋国。秦景公十八年(前559年),晋国为报仇,联合鲁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等进攻秦国,双方难分胜负。晋悼公去世后,两国和谈结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死后葬于“丘里南”,而其墓在1976年被发现,实际位于陕西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秦景公的秦公一号大墓,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且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
19、秦哀公嬴籍:陕西宝鸡凤翔县。《秦记》称秦毕公,《史记索隐》称秦璟公。在位早期各诸侯国相对和平,后“柏举之战”爆发,吴军在伍子胥和孙武的率领下,大败楚军,攻陷楚都。后楚国大夫申包胥向秦国求援,秦哀公为其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吴军,帮助楚昭王复国。秦哀公三十六年(前501年),秦哀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车里北”。

20、秦前惠公嬴宁:陕西宝鸡凤翔县。嬴宁为秦哀公之孙,因其父在即位之前便已经病故,故秦哀公去世后,由嬴宁即位。嬴宁在位十年,秦国稳定发展,并未发生什么大事件,也未发生大规模战争。秦前惠公十年(前492年),嬴宁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车里”(今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
21、秦悼公嬴盘:陕西宝鸡凤翔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筑城。秦悼公十五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悼公葬于秦景公墓以西,同样位于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
22、秦厉共公嬴刺:陕西宝鸡凤翔县。《史记·秦本纪》作秦刺共公,《史记正义》作秦利共公。在位期间派兵在黄河边修筑护城河,攻灭西戎大荔、绵诸、义渠等。秦厉共公三十四年(前443年),嬴刺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入里”(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
23、秦躁公嬴欣:陕西宝鸡凤翔县。又称秦趮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秦躁公十四年(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悼公南”。
24、秦怀公嬴封:陕西宝鸡凤翔县。秦躁公去世后,庶长将其从晋国迎回,在位期间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无实权,无政绩。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怀公去世之后葬于“栎圉氏”(今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栎圉)。
25、秦灵公嬴肃:陕西宝鸡凤翔县。又称秦肃灵公,在位期间与魏国交战,因不敌而派兵修补繁庞、在籍姑筑城,阻止魏军西进。秦灵公在位十年,于秦灵公十年(前415年)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死后葬于“悼公西”。
26、秦简公嬴悼子:陕西宝鸡凤翔县。又称“悼子”,为了谋求强国,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与此同时,面对强邻魏国进攻,为保证国内改革,秦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秦简公十五年(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僖公西”(即秦景公墓西)。
27、秦后惠公嬴仁:陕西宝鸡凤翔县。在位期间,“四代乱政”进入尾声,本想收回河西之地的他,却于“阴晋之战”中惨败于魏国,但却从蜀国手中夺去了南郑。秦后惠公十三年(前387年),嬴仁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陵圉”(今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
28、秦出公嬴昌:陕西宝鸡凤翔县。又称秦少主,《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秦出公即位时方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秦出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子及其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死后葬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南指挥乡)。
29、秦献公嬴师隰:陕西西安阎良区。《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其名连。在位期间大举改革,例如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推广县制、鼓励奖励百姓生子等等,可以说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前后,秦献公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嚣圉”(今陕西西安阎良区武屯街道)。
30、秦孝公嬴渠梁:陕西西安阎良区。《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曲梁。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弟圉”(今陕西西安阎良区武屯街道)。

31、秦惠文王嬴驷: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十九岁即位,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公陵”(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
32、秦武王嬴荡: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在位期间,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连越制楚,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同时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入洛阳,将周赧王逐出王宫,后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永陵”(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
33、秦昭襄王嬴稷:陕西西安临潼区。在位期间,重用白起为将,连败三晋、攻破楚都、大败齐国,攻取魏国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败赵军,攻陷西周公国,俘虏周赧王和西周君,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葬于“芷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韩峪秦东陵)。
34、秦孝文王嬴柱:陕西省西安临潼区。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后,太子嬴柱即位,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秦孝文王服丧期满,正式即位,三日后为其父秦昭襄王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
35、秦庄襄王嬴异人:陕西西安临潼区。本名异人,后改名子楚。早年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令丞相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铲除了周朝的残余王室,后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葬于芷阳(今陕西西安临潼韩峪乡)。
以上便是秦国历代君王的陵墓所在,由于秦人“平地起坟、不封不树”的埋葬制度,使得很多秦国君王陵墓至今也仅有一个范围,而无法准确探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2 

秦国连出六代明君,和商鞅变法有关吗

秦国正式崛起,是从实行商鞅变法开始。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套完美的规则,但在提升秦国国力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大多数的百姓并不喜欢其中的一些规定。那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秦国能够连出六代明君,是不是和商鞅变法有关呢?我们只能说,有一定关联,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秦国能“奋六世之余烈”有部分国运的因素存在,如果中间出现一位像秦二世那样的国君,秦国还能否一统六国,似乎就不太好说了。可能有人会觉得,连出六位明君的概率太小,秦国运气为什么会这么好呢?其实这六位国君中,重要的只有三位。

1、奋六世之余烈的真相
秦国六代明君中,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很短,最长也就只有3年。而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昭襄王在位55年,秦始皇在位37年。从秦惠文王继位,到秦始皇一统六国,这三位才是决定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所以客观来看,“六世”其实是“三世”,秦国只要保证这三位君王是明君即可。
2、法家的特点
法家的制度执行起来非常严格,甚至有些残忍,但能带来最高的效率。其实实行法家对国君的要求是最高的,只有国君有坚定的意志、果断的性格才能将这些规则贯彻到底。所以在他人眼中,这样的国君容易被认为是暴君。当时秦国被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师”,秦王被称为“虎狼之君”,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3、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他唯独不能保证秦国每次权利交接时,都会出现一位英勇的明君。所以秦国能够长时间保持强盛,和国运是有一定关系的。当然也跟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有关,和上一代对他们教育有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59 

秦朝的蒙家军到底是什么来头 在秦国有着什么地位

说起秦国的蒙家,其实想要了解也并不是很复杂,主要就是围绕着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这四个人来的。蒙骜、蒙武和蒙恬,这祖孙三人乃是正儿八经的武将,只有蒙恬的弟弟蒙毅十一位文臣。这就说明了蒙家到了秦帝国建立之后就开始走两条路线了,而且这似乎是千古世家都想要走的路线。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一个手握兵权,一个手握政权,这样的家族想不发达都难。

司马昭和哥哥司马师,也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赵光义和哥哥赵匡胤,同样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这就是为啥老蒙家要这么布局的原因。
如果秦朝能传个几百年,我想老蒙家肯定是秦朝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可惜任你布局再好,也敌不过大厦将倾的危险。船都翻了,你们还在争着谁做舵手,有意思吗?
1、蒙家第一代,蒙骜。
蒙骜是齐国人,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你一个齐国人,不好好给齐王干活,跑秦国来干什么呢?这就是秦国的伟大之处。
秦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商鞅变法以后,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们都敢重用!为啥秦国强大?这就是秦国强大的资本。
由于秦昭襄王重金挖人才,所以蒙骜也就这么来到了秦国。显然这哥们很有才能,一路做到了上卿的位置,那就是丞相级别的人物了。
不过蒙骜的光辉岁月,还不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庄襄王继位以后,蒙骜首次带兵打仗,攻打韩国期间一举获胜,顺利让韩国割让了成皋、荥阳两座城池,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吓得魏国瑟瑟发抖,因为秦国的三川郡就在魏国都城大梁城眼皮子底下。
过了一年,蒙骜似乎打仗打上了瘾,又带兵去收拾赵国,结果拿下了赵国重镇太原。这回蒙骜算是彻底投笔从戎了。
越发上手的蒙骜,此后陆续欺负过赵国、魏国、韩国。三晋集团被摁在地上打,心里当然不服气,所以自然就要找蒙骜报仇。
最终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除了齐国以外的五国联军合起伙来收拾蒙骜,终于把蒙骜一路赶回了函谷关内。
秦始皇继位以后,蒙骜还活着!这老爷子东山再起,带兵又把三晋集团轮番收拾了一遍。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战斗力依旧很强悍,由于魏无忌去世了,蒙骜再也无所顾忌,因此三晋被欺负惨了。蒙骜去世的是70多岁,算是善终了。
2、蒙家第二代,蒙武。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他的履历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既没有蒙家创业者蒙骜那么有知名度,也比不上儿子们一文一武称霸秦朝的实力。不过蒙武却是蒙家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蒙武靠着老爹从军的经历,早年也投身行伍,不过到了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才算是崭露头角。王翦带着60万大军南下灭楚,蒙武就是他的副将。
这是一场恶战,第一次蒙武跟着王翦,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第二次蒙武又跟着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从而灭亡楚国。关于蒙武的结局,我们在史料里看不到,大概率是安享晚年了。
3、蒙家第三代,蒙恬和蒙毅两兄弟。
蒙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谁让他跟了一个好主子呢!在秦始皇的提携下,蒙家第三代著名人物蒙恬从此平步青云。
由于爷爷蒙骜和父亲蒙武给蒙恬打下了基础,所以蒙恬在军中的表现相当优秀。不过到了秦始皇灭国之战的尾声,蒙恬才算是真正出道。
当时就只剩下齐国这么一个国家了,显然秦始皇是为了给蒙恬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能啥功劳都被王翦王贲父子俩给占了。所以蒙恬负责这次灭齐战争。
说实话蒙恬还没怎么动手,齐王建就举双手投降了。所以蒙恬等于白捡了这一大功。有了战功,秦始皇就能名正言顺提拔蒙恬了。所以让他带领30万大军,一边修长城,一边抵御匈奴。蒙恬在北方呆了十多年时间,专门负责抵御匈奴,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秦始皇也特别重用蒙恬的弟弟蒙毅,将蒙毅任命为上卿,时常陪在秦始皇身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老蒙家必然光耀门楣,成为秦朝第一大豪族。可惜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4、蒙家的遭遇,和秦帝国的衰败息息相关。
蒙家到了第三代,真正达到了巅峰状态。内政军事大权,都在蒙家人的手里。可是经不住赵高这家伙的折腾啊!
秦始皇此前还给蒙毅挖了个大坑。当时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来法办赵高。蒙毅当然按照法令,判处了赵高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是秦始皇转念又想起了赵高过去的好,所以就这么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有这样做领导的吗?这个坑算是挖大发了,以至于赵高后来发达了,专门找老蒙家的麻烦。
等到秦始皇病死的时候,恰好蒙毅不在身边,这就让赵高钻了空子。他将胡亥扶植为皇帝,并且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了扶苏。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
得罪过赵高的蒙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了。首先被灭掉的自然是蒙毅,本来秦二世对蒙恬还是有点感情的,结果赵高一哆嗦,秦二世二话不说又赐死了蒙恬。自此,老蒙家算是彻底消停了。3年后秦朝灭亡。
5、总结:个人负责努力,大环境决定一切。
蒙家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足够努力的情况下,大环境也在影响着你的命运。蒙氏一门三代四人,可谓是非常努力了。
时代的浪潮将他们推向了前台,可是在秦朝衰败的这个大环境之下,他们家族的布局再怎么合理,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
其实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蒙恬带着30万大军反叛。被赐死前,蒙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可惜此时的蒙恬却觉得这么做有辱先人,大哥啊,你们老蒙家在你手里被灭了,这才是有辱先人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