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鲁国为什么没能成为战国七雄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但是其中并没有鲁国,而且鲁国当时还有孔子,这是为什么呢?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还没能成为战国七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拥有孔子的鲁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其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出在孔子身上。当时的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过于积极超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相适应。尽管孔子官至宰相三个月,有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稳定,但因受到季氏等官僚的排挤,令他看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难以实现政治理想,只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思想。
鲁国本是周公分封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西周的礼乐制度在鲁国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西周时的鲁国也曾有过和平盛世,百姓基本上都得了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当周王朝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势力日益衰弱,当时的社会己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各诸侯国狼烟四起,雄霸天下,都是以法家的富国强兵武力统治来征服其它的国家。尽管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却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政治思想。
当时的鲁国君主鲁定公,因接受齐国的美女贿赂,沉醉于美色之中不理朝政,令鲁国的政权掌控在季氏家族之中。鲁国难以达到富国强兵,自然没有能力保家卫囯,更谈不上征战天下,到后来被楚国所灭。
孔子的思想只适应于大统一和平时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烽火连天的金戈铁马,讲仁政德治而又软弱无能只能是被他国取代灭亡。所以当时的孔子无论是属于哪一个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接受他的思想,是难以强大,更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最终以秦国呑并六国,实现中央政权大一统。秦国本是边部地区最弱小的一个国家,但是通过历代君主沿用法家思想,实行维新变法,让秦国逐步强大以至后来征服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2 

战国时期魏国称霸多年为什么没能统一六国

说到战国时期,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六国,最后成功的建立了秦朝。但是在战国前期的时候,秦国实力并不咋样,然而称霸的却是魏国。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称霸多年,但是为什么最后没能统一六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关于魏国为什么称霸多年最后还是没能统一六国,主要的原因有好几个:
1、内战
魏国自己国内的战争可以说是纷纷不断的,魏武侯之死,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他死了之后魏国就发生了内战。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准确的说,这个内战打完之后,魏国在战国的霸主地位就已经开始动摇。
2、和韩国赵国反目
当时在魏文侯时代的时候,认可的是“三晋一体”,也就是魏,赵,韩三国是一体的。但是后来因为魏武侯干涉了赵国的内政,所以中间出现裂痕,魏惠王时期更是和赵韩两国大打出手。所以三国之间的情谊早已散尽。
3、被秦国和齐国夹击
魏国在和赵韩两国苦战的时候,这个时候秦国和齐国也纷纷加入进来,齐国的孙膑就发动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非常的出名,击毙了魏国的总司令庞涓。
这几个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关于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地形下,魏国与周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最终把这个军事强国压垮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1 

王翦为什么不想着谋反

王翦只是个统兵的大将,让你带兵,虎符一交,王命一宣,沙场点将领兵,即可东征西讨。这点和后世的北宋很相像,估计赵匡胤就是学了这点。平时,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王翦其实和士兵并没有多“深”的交情。这点和唐朝时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常年领兵的将军,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根本没时间和将士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倘若起兵造反?秦王一张王命,昭告天下,必定“孤家寡人”。因此,王翦不笨!

士兵们随着王翦东出函谷关,为的是建功立业,以军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是为秦王卖命的,他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都在秦国。跟着王翦造反?只是“为人做嫁衣”。所以,士兵不傻!
历史的真相是:秦王嬴政将举国之兵尽付王翦,心里的确是“七上八下”,王翦更是内心不安。王翦只好“自污”,不停地主动要田要金,明确表明自己是为了“求财”,为了富贵。君臣二人,心知肚明,相互安心。王翦无后顾之忧,终功成名就,秦王得以扫灭六合。
王翦的“聪明做法”,后来的萧何学的不错,大唐王朝的郭子仪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得以明哲保身。可惜的是,汉之韩信、明之蓝玉,“学业不精”,最终惨死,统统被灭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0 

魏惠王是导致魏国衰落的原因吗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魏惠王,他是战国时魏国的君王,那个时候,魏惠王可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而且在他在位的时候,正式魏国非常鼎盛的时期,但是好事不长,魏惠王在任职期间频频犯错,最后加速了魏国的衰落。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称王
魏惠王本来是一个王族纨绔子弟,在与兄弟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快被打败了,结果得到韩赵两国的支持,取得魏国君位。魏惠王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于是很快僭越称王,把魏国的国格由侯爵提升为王爵!王国是天子之国,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国僭越称王,吸引了齐国的注意力,齐国要打败魏国称霸。
2、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
魏惠王喜欢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读书人,但是他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
3、魏惠王放弃秦国,围攻韩赵而败于齐国
秦魏因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国强大之时完全有实力灭秦,但是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占领了还得倒贴治理,他想统一三晋再灭齐,进而统一华夏。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20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徐娘是谁

“徐娘半老”也可说“半老徐娘”,其意思就是指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用我们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少妇。该词出自《南史·后妃传下》当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其主人公是梁元帝的老婆徐昭佩。这俩人的结合原本是政治联姻,之后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和睦,于是徐昭佩就给梁元帝盖了一顶大绿帽子。而这句“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正事奸夫暨季江对徐昭佩的评价。

萧绎与徐昭佩本为政治联姻,夫妻关系不睦为悲剧埋下伏笔
徐昭佩出自于东海徐氏,乃南齐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孙女,侍中、信武将军徐绲之女。徐家本就是当时门阀,其祖父徐孝嗣在刘宋时便娶了宋孝武帝的女儿康乐公主,后又于宋明帝时追随萧道成,因而在南齐建立后受到重用,先后任五兵尚书、吏部尚书。
齐武帝萧赜驾崩之后,徐孝嗣又在萧鸾废萧昭业事件中讨得萧鸾欢心,因而在萧鸾称帝后被拜为枝江县公,后升任尚书令,位居宰执。彼时,徐家不仅在朝中地位极高,而且与皇室多有联姻,例如徐孝嗣的长子徐演官至太子中庶子,娶齐武帝之女武康公主,三子徐况则娶了齐明帝萧鸾之女山阴公主,因而徐家的地位一时风头无两。
南北朝时期,门阀本就对朝廷政治势力影响极大,而在南朝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而皇室与门阀联姻现象极为普遍。南齐末年,萧衍逐渐掌握朝中大权,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便也与门阀贵族进行联姻,例如长子萧统娶了济阳蔡氏之女,三子萧纲娶了南齐太尉王俭孙女王灵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萧衍第七子的萧绎,迎娶了徐昭佩。
要知道,在徐昭佩与萧绎于天监十六年(517年)十二月成婚时,萧绎还不到九岁,可见两人的结合,完全就是父祖辈操纵下的一场政治联姻。原因便在于萧衍当时篡位立国仅仅十余年,且与北方时常爆发战争,需要内部稳定,而徐家则由于徐孝嗣已死,也急需通过联姻重新振兴。而或许正是凭借这次联姻,徐昭佩的父亲最终官至侍中高位。
正是由于这场婚姻本就是一场政治联姻,导致萧绎与徐昭佩之间根本没有感情基础。萧绎幼年时因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这令徐昭佩极为不喜,而萧绎则对相貌平平的徐昭佩也是无感,两三年才去其房中一次,结果便造成了夫妻不睦的局面。《南史·后妃传》有载,“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不过,虽然两人感情不深,但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却也只能被迫维持这种表面上的夫妻关系,而这则为之后徐昭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徐昭佩因不受宠而与人私通,奸夫暨季江称其“徐娘半老”
萧绎虽然身有残缺,但却素有野心,虽说彼时已经获封湘东王,但却始终游离于权力之外。而萧绎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就必须讨得老爹的欣赏和喜欢,因此他只能积极提升自己才学,以求博得父亲的青睐,而也正是因此,他非但不敢暴露出对妻子的不喜,甚至在徐昭佩屡次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休妻。
正是由于这种微妙的政治平衡,夫妻二人虽然感情不睦,但也先后生下了儿子萧方等和女儿萧含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昭佩也发现了萧绎的忌惮,于是开始放飞自我,不但以“半妆”讥讽萧绎失了一目,而且不顾形象的嗜酒,甚至在喝醉之后常常吐在萧绎身上。结果导致本就不睦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由于此前生活在京城,两人迫于父辈压力还能维持表面夫妻,可当萧绎于中大同二年(547年)受命出镇荆州之后,远离了父亲的视线,两人的关系便迅速破裂了。
也正是在荆州期间,徐昭佩开始屡屡给萧绎戴绿帽,先是与荆州后堂瑶光寺的和尚智远私通,后在听说有个叫贺徽的人长的很帅后,便将其邀到普贤尼寺共度春宵。之后见萧绎身边的暨季江有姿容,又与其勾搭成奸。而所谓的“徐娘半老”,正是暨季江对其的评价。《南史·后妃传》对此有载: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当梁武帝萧衍死于“侯景之乱”后,没有后顾之忧的萧绎处死徐昭佩
对于徐昭佩给自己戴绿帽子,萧绎并非不知情,但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却也忍了。而徐昭佩却是越来越放肆,在自己风流的同时,却又极度善妒,只要萧绎身边其他的女子有了怀孕迹象,她便动刀杀人。
太清二年(548年),南梁“侯景之乱”爆发,迅速席卷南梁各地。太清三年(549年),梁武帝萧衍被围于台城,后被活活饿死。同年,萧绎与徐昭佩的儿子萧方等在讨伐河东王萧誉的战争中战败身死。
要知道,萧绎之所以能够容忍徐昭佩的胡作非为,一方面是为了维持自己在父亲萧衍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需要徐甲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人的儿子萧方等。
而当萧衍死于“侯景之乱”,朝廷的权力结构彻底被大乱,再加上萧方等战死,而此时的萧绎则坐镇重镇荆州,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当萧绎不再需要看其他人脸色时,徐昭佩的末日便也就到了。当时恰逢萧绎的宠妾王氏生子后去世,萧绎便借口是徐昭佩因妒暗下毒手,迫使徐昭佩自尽,徐昭佩无奈之下只得投井而死。
徐昭佩死后,萧绎还不解恨,又命人将其尸体捞出,送还给了徐家,明确表示休妻,并以百姓之礼将其安葬在江陵的瓦官寺,而且不让儿子们为她穿丧服。此外,萧绎甚至亲自写了一首《荡妇秋思赋》描述徐昭佩的淫秽行为,可见对其恨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9 

赵武灵王为何被饿死 饿死在哪

说起赵武灵王赵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位君主,绝对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在赵武灵王统治期间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灭了中山国,辟云中与雁门和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国长城,一跃成为了能与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之后他废了长子公子章的太子位,将次子公子何立为太子。在两年之后主动禅位,自称是赵主父,公子何成为了赵惠文王。

由于对公子章有愧,所以赵武灵王将其封为安阳君,并让齐国的贵族田不礼辅助。而田不礼则是趁机鼓动公子章篡夺王位,赵武灵王态度暧昧令群臣脚踩两只船。其后,他欲立公子章为代王,与赵惠文王分庭抗礼,想借着这个机会多去君主之位。
赵武灵王以选择目的为名义,让两位儿子一起随性。之后赵武灵王与公子章杀死了赵惠文王的使臣,又准备拿下赵惠文王。不过赵惠文王率军保卫了父兄的宫殿,主帅公子成杀了公子章,并释放了宫中其他所有人,只将赵武灵王一人围困在宫中。之后赵武灵王苦苦支撑了三个日后被活活饿死。
所以赵武灵王之所以会被饿死,全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求以及私信的偏袒。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9 

孙膑是怎么失去双腿的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兵法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谋略,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间获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和地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步,不过从客观上来看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毕竟在这战乱纷飞的动乱时期,能够明哲保身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这些出名的谋士当中,庞涓和孙膑也曾经是一对师兄弟,不过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才能,因而他居然罗织罪名,并让孙膑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孙膑也开始谋划自己的复仇大计,当他来到齐国之后,终于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在马陵之战当中,一举报仇雪恨。
1、同门之谊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因为在他的门下,不仅出现了张仪和苏秦这样的谋士,同样还有庞涓和孙膑。尤其是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的孙膑,因为他本身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因而在孙膑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稍微长大成人之后,孙膑更是有了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当他听到鬼谷子的名声之后,特意不远万里来拜他为师。让孙膑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在这里,孙膑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敌人,他就是庞涓。因为庞涓比孙膑拜师较早,因而庞涓名正言顺地做了孙膑的师兄。
在相处的过程当中,虽然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因为庞涓的个性比较小肚鸡肠,因而他经常将孙膑的恶作剧怀恨于心。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庞涓逐渐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要找机会教训孙膑,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2、诱骗孙膑
孙膑拜鬼谷子为师一年之后,庞涓已经学成下山了,当他来到魏国的时候,很快便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魏惠王的喜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庞涓在魏国已经位高权重了,因为他不仅掌握了兵权,而且还有一大帮谋士,于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找孙膑报仇了。
拿定主意之后,庞涓特意写了一封信,并差人送给了孙膑,希望他能够下山帮助自己。看到庞涓的亲笔书信之后,孙膑感慨万千,没想到师兄获得荣华富贵之后,居然没有忘记自己。于是他赶紧收拾自己的行囊,并拜别了自己的师傅,打算投靠自己的师兄。
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他的师父鬼谷子特意告知孙膑,虽然你们二人为师兄弟,不过你一定要提防着师兄,以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听到师父的叮咛之后,孙膑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师兄一定会照顾自己的。于是他匆忙下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魏国。
3、分道扬镳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孙膑来到魏国之后,也得到了庞涓的厚待,并将他推荐给了魏惠王。谋得一官半职的孙膑,更将自己的师兄当成了恩人,不过他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当中。当庞涓设置好圈套之后,毫无防备的孙膑立刻跳了进去,也被魏惠王抓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庞涓假惺惺的来到狱中,一方面宽慰孙膑,表明自己正在积极奔走,相信孙膑一定可以平反昭雪,不过在另一方面,庞涓却在罗织罪名,并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希望他把孙膑杀掉。不过因为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因而魏惠王并没有杀了他,而是对他处以脸上刺字、断其双足、剔去膝盖骨等严厉的酷刑。
就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人,从此成为了一个残疾人,只能坐在轮椅上苟延残喘。听到孙膑的遭遇之后,齐国国君特意派使臣来到魏国,希望秘密将他接到齐国去。当他们看到装疯卖傻的孙膑之后,很快便表明了齐国国王的邀请,听到对方的表述之后,孙膑便跟随对方离开了魏国。
4、复仇之路
来到齐国之后,孙膑很快便表现出了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田忌赛马当中,孙膑为对方出谋划策,不仅让田忌赢得了比赛,同时也让齐威王看到了孙膑的实力。也正是在孙膑的建议之下,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显示出了霸主的气势。
在桂陵之战当中,孙膑带领的齐国军队,第一次与庞涓带领的魏国军队不期而遇,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孙膑很快用自己的谋略,将魏军打的大败,而且活捉了庞涓。不过他并没有杀掉庞涓,而是将他放回了魏国,因为在孙膑看来,自己报仇的时机还不成熟。
回到魏国之后,庞涓感到自己受了奇耻大辱,于是他开始调集60万兵马,希望一举打败齐军,并活捉孙膑。在战斗开始之前,孙膑就已经揣摩到了庞涓的心思,并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法,一举在马陵全歼了魏军。也正是在这次战斗当中,庞涓被乱箭射成了刺猬,结局是非常悲惨的。
5、结语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孙膑遭受酷刑的时候,庞涓特意命人在他的脸上刻上了几个字,让他永远也抬不起头。为了报得此仇,孙膑也曾经在庞涓的必经之路上,写下了几个字,那就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看到这几个字之后,庞涓勃然大怒,并命人将那棵大树烧掉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火光很快便暴露了庞涓的位置,也让他成为了活靶子。
看到火光之后,孙膑当即决定,让齐国军队万箭齐发,让庞涓死无葬身之地。从这件事情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孙膑为了复仇,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而他也深得鬼谷子的真传,也让他的复仇之路非常顺利。作为他的师兄庞涓,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理,导致两人之间的情谊尽失,做出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最后庞涓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也不免让人感到颇为遗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8 

越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衰

战国初期,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是将吴国消灭。此后越国国力不断走强,势力一度到达齐鲁、赣鄱之地,可以说走向了一个小小的巅峰。不过越国并没能将自己的强势保持太久,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兵败战死,此后越国内乱不断,国家分崩离析,就此衰落,再无崛起的时刻。那越国走衰的原因,我们大概总结出了三点,欢迎各位一起来了解看看。

1、缺乏核心文化
一个国家要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国家打败了其他国家,在军事上强大起来,就能够实现延续的目的。因为依靠强大的军事,建立起来的国家,本身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可以依靠强大的军事建立国家,别人也可以依靠军事上的强大消灭你,建立他自己的国家。这个别人,包括其他的敌对国家,也包括国内的敌对势力。
一旦敌对国家敌对势力强大起来,就会消灭现政权,建立新政权。
中原地区一些国家延续了几百年。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就是他们建立了一种能够保持国家稳定的文化系统。掌控权力的人,不是仅仅依靠暴力来维持统治的。他们还依靠其它东西,比如“嫡长子制”,比如“仁君制”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嫡长子,你才有资格获得权力;如果你是仁君,你才有资格获得权力。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所以这些国家在进行权力更迭的时候,不会发生大的问题。
恰恰越国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因此,越国在勾践去世以后,就陷入了长久的无休无止的争夺权位的斗争之中,出现了著名的“越人三弑其君”的现象。而这种内耗,也使得越国内部的向心力快速消退,政治上的凝聚力变得越来越弱,再也无法在诸侯国中,发出自己强大的声音。
2、没能坚持国策
越国当年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首先是因为越王勾践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发展经济和军事的政策。接着又灭掉了吴国,然后北上问鼎中原,在中原地区闹出了很大的声响。
但是自从勾践去世以后,越国就没有再继续坚持勾践的道路了。
其实准确地说,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呢,他就没有坚持自己之前正确的主张了。
我们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句话已经表明,勾践的政策是有年限的,完成了那个年限,他就不往下坚持了。
有好的建国方略而不坚持,勾践怎么能够强大起来呢。
3、人才凋零
勾践回国以后,立刻就逼杀了文种,逼走了范蠡。这两个人是越国复国的大功臣。事实上也应该是越国此后发展经济,并且逐渐走向强大的大人才。把这两个人用好,对于越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勾践没有这样做。
文种的被杀和范蠡的出走,在越国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范蠡,在出走的时候说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可以说给越国做了一个很反面的广告,再也没有人敢到越国去了。因为谁去了,就算建立了一番功业,结局也是死路一条。
而越国自身并没有任何吸纳人才的具体措施。齐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齐国曾经有专门招揽人才的稷下学宫。燕国之所以一度强大,是因为燕国有千金买骨这样的举措。秦国能够强大起来,也是因为秦国不断地吸纳东方六国的人才。秦国的朝廷中,几乎都是东方六国的人才。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可是越国不一样,越国没有任何吸纳人才的措施。没有吸纳人才的措施,自然就没有人到越国去,帮越国发展壮大。
总之,越国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式的国家,他没有很好地抓住发展的机遇,也没有延续发展的措施,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所以最后才会失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8 

长平之战秦国也损失严重 为何其他国家不趁机进攻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这一战赵军损失了45万的精兵良将,失去了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根基,同时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不过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场战争秦国损失也是很严重的,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一战过后秦国也是一度国内空虚。但是在秦国虚弱之时却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击,这是为何?

具体来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了60万大军,按照过半伤亡的说法,秦军至少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虽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实力领先其他诸侯国。但是,30万人的伤亡,依然是一次重创了。不过,即便是在秦国损失惨重之际,其他五国依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楚国来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楚国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诸侯国。进入到战国时期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但是,实际上,在长平之战爆发时,楚国已经走向衰落了。早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并在咸阳病逝,楚国就已经走上了下坡路。楚顷襄王时期,秦国多次进攻楚国。特别是在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攻入楚国都城,攻占了楚国的大片疆域。所以,在长平之战前,楚国已经遭到了秦国的连续重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因此,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态度。直到邯郸之战,也即赵国快要灭亡的时候,楚国才出兵救援赵国。
其次,就魏国、韩国来说,对于长平之战时的韩国,已经选择了摇摆不定的立场了,也即秦国强则跟随秦国,山东六国强则倒向山东六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秦国国力空虚,但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依然和秦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为了自保,韩国自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如果韩国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其灭亡时间就要提前了。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赵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最终于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相对于韩国,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自然希望可以重拾霸业。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于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国力衰落。
在此基础上,赵国和秦国的崛起,又让魏国的压力更大了。因此,长平之战时,魏国的态度就是希望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样魏国才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过,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而秦国仍有白起等名将,这让魏国依然十分忌惮。对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魏国还是韩国,都曾遭到了白起的多次进攻。因此,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存在,自然让魏国和韩国不敢偷袭秦国。
再者,就燕国和齐国来说。在战国后期,燕国和齐国对于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乐观其成的。也即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国和齐国已经被秦国成功拉拢了。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
从燕国和齐国的角度来看,自己和秦国之间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即便成功击败了秦国,自己也很难越过三晋来抢占秦国的疆域。因此,燕国和齐国不仅很少参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行动,还经常对秦灭六国的行动进行助攻。比如在长平之战后,燕王喜就派遣大军进攻赵国,想要对赵国趁火打劫。结果,在廉颇的反击之下,燕国反而损兵折将。基于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赵国对于燕国和齐国的威胁,其实要比秦国更大,这促使他们和赵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在长平之战后,不管是燕国还是齐国,都遭到了赵国的进攻。一定程度上,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在燕国、齐国身上得到了弥补。
最后,对于赵国来说,显然没有实力来反击秦国,只是想办法拖延时间,从而恢复实力。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赵国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国,秦国将会更强,对于赵国来说,“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长此以往,赵国还是会走向灭亡。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但是,让秦昭襄王没有想到的是,赵国最终拒绝向秦国各地。秦昭襄王大怒,于是再一次调集大军攻打赵国,从而在公元前259年发动了邯郸之战。到了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因为邯郸之战的惨败,加上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国一度停止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当然,这也为秦始皇嬴政的登场奠定了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7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是谁

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改革家无疑是当时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了,因为商鞅使得秦国的制度变得非常合理,使得秦国不断走向强大。在统一六国期间贡献最大的外交官就哟属于远交近攻的范雎以及运用连横的张仪。若是说统一六国最大贡献的将领是谁,那就要属白起和王翦了。

但实际上成就这些战将获胜基础的是,名气远没有他们大,但是作用远比他们大的另外一个低调的将领。正是他给了这些将领强悍的军队和拥有厚实家底的秦国,否则长平之战,秦国家底不厚实的话,消耗不起估计也只能撤退了,这个人是谁呢?
秦惠文王九年,南方小国”苴和蜀交战,都向秦求救,而此时,韩国也来伐秦。是攻蜀?还攻韩?朝廷大臣们意见不一。这就是古文观止的文章“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要伐韩,因为韩国很弱小,灭韩国后再宣布周王室的罪状,逼迫天子交出象征天命的九鼎。夺九鼎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天下可图。而巴、蜀之地,地远民稀,攻下了,也对秦国没什么好处,所以没必要攻蜀。
司马错坚决反对,因为秦国目前实力不强,要想灭六国统一天下。现在要利用蜀国内乱的机会,打着禁止暴乱、伸张正义名义,消灭蜀国然后消灭巴国和苴国,利用巴蜀之地财富和人力就可以极大的增强秦国的国力,还可以利用巴蜀地利顺流直下攻打楚国,而且攻打巴蜀之地师出有名,其他国家还不会有意见。
而张仪的“劫天子”馊主意,还会导致各诸侯的仇视围攻,得不偿失。因为毕竟周天子没有大错,还是大家名义上的共主。要是攻打韩国,韩国和周天子知道危险联络楚国、齐国、魏国、赵国围攻秦国?那可就不妙了。
惠文王最后同意了司马错的提议,没有听从名气更大,一向对其言听计从的张仪。
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派司马错为主将,联合苴国灭了蜀国,然后再灭苴国,再携带余威灭巴国。将整个四川盆地纳入秦的版图,使秦国版图扩大了一倍多。
巴蜀之地出产的粮食、盐、布帛、金银、人口使秦国实力大增。尤其是跟本就不缺粮食,家底厚实不少,这也是为什么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候急于决战的原因,因为赵国实在是消耗不起了,秦国虽然也难,但是因为有巴蜀之地输血,消耗的起,所以司马错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不然的话!秦国在到处攻灭六国时候,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蒙武领兵二十万伐楚国结果大败而逃。居然还可以再在公元前224年,再派出六十万大军,令王翦攻楚。没有厚实家底怎么可能呢?而且王翦带六十万大军攻楚时候,在楚国和楚军对峙了一年之久不缺粮,而主场作战的楚军却因粮食短缺,消耗不起了不得不移师向东要粮,这时候王翦抓住机会全线出击,一举打垮楚国,这就是司马错拿下巴蜀后家底厚实的好处。
而战国最精锐的精兵“秦锐士”就是司马错根据魏武卒的基础上创立的。而他手下的一个“锐士”千人队队长就是“人屠”白起。
可惜这个对秦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将领,不在四大名将之列,尽管他起的作用大于秦国那两个名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