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如下:

意思: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典故: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品评,张华越读越喜欢,并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甫谧看。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了都赞不绝口,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

那时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据说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在写时,他还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写成什么样,要是写不好,我就用它来封酒坛子。可是等读完左思的《三都赋》后,陆机也从心里叹服。

作者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

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6 

独角兽企业指的是什么

  独角兽企业指的是代那些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投资者追求的创业企业。

  所谓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的企业,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这些企业往往年轻又新鲜,紧扣时代脉搏,生命力强,是企业界的新生势力,在未来有着无穷发展潜力。

  全球市场上中国独角兽企业:

  越来越多。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前十名中有四家中国企业;而在全部214家上榜企业中,中国占据55家。在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上,滴滴出行、小米、陆金所和新美大,跻身前十,成为来自中国的“超级独角兽”。

  其中,滴滴出行以500亿美元的估值,位列全球第二。除了老牌“独角兽”,还有不少新鲜面孔。今年就有今日头条、摩拜、VIPKID等16家中国公司新晋入围。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5 

北魏是什么时期

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由拓跋氏兴起,统一北边,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代替,由于在北边,史称北朝。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又改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4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典故出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4 

菩提祖师教了孙悟空什么本领

  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的本领:

  1、长生不老术。这是孙悟空最想学的本事,菩提老祖对孙悟空说了一大堆的旁门,结果孙悟空觉得不能长生,都不学。菩提老祖就“不高兴了”,“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在祖师的房间里半夜三更开小灶学的。

  2、筋斗云。孙悟空对兵法运用十分娴熟,经常教育八戒悟净什么是“金蝉脱壳”,什么是“分瓣梅花计”等。孙悟空对“三十六计,走为上”更是运用得得心应手。

  3、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运用此法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他屡次战胜敌人的最有用的本事。七十二变的主要用途是躲避天雷、阴火、赑风三灾带来的伤害,以此实现永生的愿望。

  人物介绍:

  菩提祖师,《西游记》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但菩提祖师却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状况,《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气质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为一个精通道教、佛教及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

  悟空学艺时,菩提自述精通百家让悟空随便挑一样学,他让孙悟空选学的低级课程,就有道字门的三百六十旁门,包括术字门的请仙扶鸾、趋吉避凶,流字门三教九流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静字门的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动字门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驳杂;菩提开讲大道能够“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从这些能够看出:菩提不拘泥于一门一派,兼容并包、百家皆通,后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等,可以说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和太上老君,也只不过是佛、道两家而已,可以说,菩提祖师虽然名气不响,却属真正的高人,法力无边。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4 

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

  长平之战是秦国跟赵国因为争夺上党,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虽说从秦国出兵迫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最终获胜耗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但长平之战仅仅只持续了5个月的时间,最终以秦国获胜占领长平,赵军战败被斩首坑杀45万人而告终。

  秦国原本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最开始的领地在中国当时的边缘地区。等到秦穆公参与中原争霸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秦国才开始发挥在那壮大起来,但此时跟其他几个强国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差距。一直到秦昭王登基为王后,秦国才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先后经历了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以及华阳之战,成功击败楚、韩、魏,以及赵、魏联军,不但扫平秦军东进之路,还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使得秦国变得越发强大。

  等到秦军后来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国名将将赵奢击败于阏与后,将目标发展了靠近秦国的韩国,很快就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并将韩国的上党郡跟韩国之间的联系完全截断。面对这样的情况,韩桓惠王直接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想要用上党的土地让秦国停止攻打韩国。此时作为上党郡郡守的冯亭根本不愿意投降秦国。跟当地的百姓合谋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想要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直接选择接受上党的土地。不但封上党郡郡守冯亭为华阳君,还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廉颇负责率军驻守长平,以此来防备秦军的进攻。赵国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秦昭王先是命令王龁率领军队攻打上党,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成功占领了上党。

  等到秦军成功占领上党后并没有满足现状,反而把矛头对准了赵国。等到长平之战爆发后,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军根本抵挡不住,士兵伤亡惨重,最后选择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面对固守不战的赵军,秦国通过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以及不怕廉颇怕赵奢之子赵括的谣言,使得赵王不但主动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还将纸上谈兵的赵括派去做主将。最后被秦国暗中任命的名将白起所针对,落得一个被切断粮道,分割包围歼灭的下场。

  赵国经过这场战役之后伤亡惨重,基本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反观秦国借此变得越来越强大,为其后来统一中国的进程提供了基础。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3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仿制造枪)、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仿制造炮)、左宗棠福州船政局(仿制造军舰)。

(2)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跑运输,总部在上海)、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制土布)和汉阳铁厂(仿制西方造铁)。

(3)筹划海防:建立北洋舰队(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南洋舰队(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舰队基地在上海和南京)、福建舰队。

(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5)派遣留学生出国:1872年陈兰彬、容闳率领第一批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启程赴美。此后,清政府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派完。其中50多人进入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3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是: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实意义:

  1、这是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标志,在匈奴的西面构筑强大的壁垒,以获得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2、中原缺马,所以在长期与匈奴对抗中都处于劣势。西域产马,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在马这个重要环节上得以与匈奴抗衡。

  3、中原与西域沟通,大大增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4、开拓大汉疆土,宣扬大汉国威。

  长远意义:

  1、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中国与大食、波斯、印度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

  2、现在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国土,张骞和汉武帝可谓居功至伟。

  3、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是西域现在成为中国领土的文化、思想意识基础。

  历史背景:

  1、西域位置: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甚至达东欧、南欧。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若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2、汉初情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时,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据史书记载,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廪尽满,而府库余财”(释义:城市和乡村的存粮库都满了,政府的财政盈余。),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释义:京师裹的钱积累了上百万,穿钱的绳索腐朽后钱没法计数。京师积累谷物的仓库裹的粟,逐年增积,满仓后就堆积于仓外,腐坏不能食用。)。在民间,是“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释义:只要不是遭受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物力财力,及时地将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也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3、汉匈关系:

  (1)匈奴威胁: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形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战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2)联合大月氏: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主要过程:

  1、首次西行: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达到目的。他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

  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二年。

  2、二出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1 

三皇五帝哪三皇哪五帝

  我国传说中关于最古老的一些帝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人物。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1、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3、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4、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5、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1、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3、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各个三皇五帝的简史:

  1、天皇氏。

  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姓望,名获,字文生;“五龙”之首;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继盘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前9684---前7884年在位,天皇氏为创世大神盘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开天辟地之后的首位中国部落首领。(一说天皇氏即伏羲氏,与地皇神农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

  2、地皇氏。

  天皇氏之子、矩灵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五龙”之一。前7884----前608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龙门、熊耳之山岳(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熊耳山一带)。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与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

  3、人皇氏。

  简称“人皇”,又称“泰皇”;亦曰居方氏。人皇氏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前6084----前472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遗址。一说人皇氏即女娲氏,与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并称为“三皇”。

  4、提挺氏。

  又号黄神氏。前4724----前469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今淮河流域,具体地点不详。提挺氏为人皇氏之子,通姓氏之父。另外据传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复姓钟离,名权。东汉时人,故称汉钟离)即为提挺氏转世。

  5、通姓氏。

  又号皇覃氏、离光氏。前4694----前466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中国南方(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带)。通姓氏乃提挺氏之子,有巢氏之父。

  6、有巢氏。

  号“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华夏族人。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国,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后迁徙至山西省兴县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也有史学家认为有巢氏生籍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领航者”。

  7、燧人氏。

  又号燧皇,定都于燧明(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河北省保定市(今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燧人氏为燧明国国君,为有巢氏之子、华胥氏之夫、伏羲氏与女娲氏之父。前4464----前4354年在位,燧人氏是中国迄今为止有史可考的第一位个体部落首领(非部落联盟首领)。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为久远的帝王陵墓。

  8、华胥氏。定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氏为燧人氏之妻,伏羲氏与女娲氏之母。在位年限不详,可能与燧皇共治。燧人氏之后由伏羲氏继位。华胥陵位于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华胥山,一说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9、伏羲氏。

  又号羲皇、太昊、青帝。定都于汶上(今山东省汶上县),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前4354----前4239年在位。伏羲氏为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女娲氏的兄长兼夫君。炎帝神农氏的外祖父。在燧人氏之后继位。一说伏羲即为天皇氏。传说太昊伏羲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

  10、女娲氏。

  又号娲皇氏,前4239—前4109年在位。女娲氏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农氏的外祖母。在伏羲氏之后自立为帝,与炎帝朱襄氏共治天下。一说女娲即为人皇氏。女娲城与女娲陵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11、朱襄氏。

  有3代朱襄氏担任过炎帝,又号称飞龙氏,在伏羲氏之后即位。与女娲氏共治天下,公元前4239—公元前4169年在位,定都于朱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炎帝朱襄氏最后为炎帝神农氏所灭。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商丘市柘城县东大仵乡。

  12、神农氏。

  有9代神农氏担任过炎帝,又号农皇、赤帝、烈山氏。定都于伏羲氏旧墟(同伏羲都城)。后先后迁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与今河南省洛阳市。前4109----前3579年在位,炎帝神农氏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外孙,女娲氏死后传位于他。后又打败并占领了炎帝朱襄氏的领地,首次统一中华。后被黄帝轩辕氏打败并迁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帝神农氏陵墓有多座,其中陕西宝鸡炎帝陵为炎帝神农一世之墓,湖南株洲炎帝陵为炎帝神农八世之墓。一说神农即为地皇氏。传说炎帝神农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

  13、有熊氏。

  即黄帝,又号轩辕。定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前2697----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战中与异母弟炎帝联手打败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之后迁都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后又在阪泉之战中打败并夺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并退居南方。传说黄帝轩辕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首,号称“中央黄帝有熊轩辕氏”(另外四位天帝为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陵墓位于河北涿鹿,其曾孙帝颛顼打败共工收复中原后迁葬于河南荆山。

  14、青阳(氏)一世。

  即少昊,又号白帝、金天氏。为黄帝长子(另一说认为少昊是启明星与仙女皇娥的儿子),黄帝之后继位,定都于穷桑(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后迁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前2395----前2322年在位,陵墓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北。白帝少昊金天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误传,白帝少昊金天氏未登帝位。少昊逝后,皇位由其侄孙高阳氏继承,于是高阳氏在穷桑登基,后迁都商丘并与炎帝后裔共工氏展开激战,共工因战败而恼羞成怒,拼尽全力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今辽宁锦州笔架山)。“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即来源于此。

  15、高阳氏。

  即颛顼,又号黑帝、玄帝。公元前2322—公元前2245年在位。定都于穷桑、后迁都于商丘,打败共工氏之后定都于帝丘(今濮阳),并将黄帝陵墓由河北涿鹿迁至河南荆山。颛顼是黄帝的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高阳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16、高辛氏。

  即帝喾,前2245—前2176年在位。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帝喾乃玄嚣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堂兄。帝喾陵墓所在地位于商丘睢阳区高辛镇。

  17、青阳(氏)二世。

  即帝挚,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于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帝挚为帝喾长子,即位之后为政不善,让位于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勋(即帝尧陶唐氏)。陵墓位于阳谷(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北)。

  18、陶唐氏。

  即尧,前2168----前2095年在位。定都于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帝尧为帝喾第四子,帝挚的四弟。帝挚为政不善,禅位于他。另外,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传说就发生在陶唐氏时期。陵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谷林。

  19、丹朱。

  定都于丹水(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旧称丹水县,古时为陶唐氏长子丹朱的封地),前2067----前2064年在位。丹朱为帝尧长子,帝尧临终前,因丹朱不肖,尧指定有虞氏部落首领姚重华为继承人。帝尧死后,姚重华为其守孝三年,并将皇位让给了丹朱。丹朱为政不善,三年后还位于姚重华。陵墓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辛庄乡丹朱村(丹徐庄)。

  20、有虞氏。

  即舜,分别于前2095----前2067年、前2064----前2025年在位。定都于蒲阪(今永济),帝舜为黄帝裔孙。以孝闻名,是著名的24孝之首---“孝感动天”的主人公。继承陶唐氏之皇位。陵墓有两处:山西运城舜帝陵和湖南宁远舜帝陵。

  21、夏后氏。

  夏后禹,即大禹,先为有崇氏,后为夏后氏。前2025----前2015年在位,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都于阳翟(河南禹州)。禹为黄帝嫡系裔孙,是治水英雄夏后鲧的儿子。夏朝奠基人。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大禹陵。

  22、盘古氏。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3、黄帝。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有争议),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24、炎帝。

  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传说炎帝姓姜,生于厉山(今湖北随县厉山),长于姜水。相传他牛头人身,就是现在的羌族(神龙的子孙)。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姜水流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清姜河,后来进入黄河中游。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25、颛顼。

  颛顼为上古五帝之一。黄帝之孙,姬姓。父亲是黄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

  26、帝喾。

  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

  27、尧帝。

  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约公元前2259年,尧118岁时去世。

  28、舜帝。

  舜,也称虞舜,因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阳),以地取姓氏为姚。姚姓族人是黄帝、舜的后裔。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29、太皞。

  一作太皓,又作太昊,伏羲,风姓。传说为古代华夏族的首领,居于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共同祖先。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母亲为华胥。相传华胥在雷泽(古地名)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便踩了上去,因此而受孕,于成纪(古地名)生太皞。太皞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作出了八卦。又发明文字,定婚嫁礼法,传授百姓畜牧之法,制作十五弦之瑟。后按取法五行,圣王死后以五行相配,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宓,音伏),亦谓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

  30、少皞。

  少昊为殷姓,古代多因生地而赐姓,根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居於嬴滨者赐以殷嬴”姓推论,少昊降生于殷(嬴)水之滨。嬴水是山东汶河上游发源的两大支流之一,一为牟汶河,发源于古代牟族的原居地,有古牟城遗址;一为殷汶河,发源于古代嬴族的原居地,有古嬴城遗址。他在鲁北名叫穷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个以百鸟之王凤鸟为主图腾的氏族部落式东方鸟国——少昊之国。他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名氏官,如以玄鸟氏作司马,掌管兵权;以祝鸠氏作司徒,管理民事;以鸬鸠氏(布谷鸟)作司空,掌管建筑;以爽鸠氏作司寇,主管法律;以鹘鸠氏担任司事。如用五种雉鸟分别作为掌管金、木、陶、皮、染等五位“工正”的官名,主管手工业。把九扈鸟作为九位农工官员的名称,掌管农业耕种收获。此外,以玄鸟为司分,掌管春分和秋分;以伯劳为司至,管理夏至和冬至;以青鸟司启,管理立春和立夏;以丹鸟司闭,管理立秋和立冬。他以鸟设职封官,各司其责,把一个国家式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因此,《稽古道统之传》称:“三皇而后少昊,实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说确立之后,以“五行”标“五帝”,以化生天下万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标其政德,认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

  皇帝的含义:

  1、皇。“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人皇最为尊贵。羲皇,娲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称皇不称帝。壬有水德,其人龙身,丁有火德,其人凤凰。故皇乃龙凤合体,尊贵无比。

  2、帝。人皇之妻丁生有一子,曰戊,戊娶癸,癸+戊=帝,合文曰帝。丁生戊,曰“成”,故名成汤,成汤也自称武王,成汤生于任城,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其人土德。

  3、夏。帝之子曰甲,娶妻己,己+甲=夏。

  4、殷。夏之子曰庚,娶妻乙,乙+庚=殷。殷朝与早期商朝不同,是盘庚迁都后建立的,盘庚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迁都后自称“殷”。

  5、商。殷之子曰丙,娶妻辛,辛+丙=商。商朝建立的较早,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的,属于早商。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20 

靖康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原因

  直接原因:金朝日益强大,想要扩大领土,入侵宋朝的决心越来越大。此时的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并制定了盟约。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

  根本原因: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宋徽宗信任蔡京、董贯等奸臣,在政治上他们相互帮助、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作恶多端,诬陷忠臣。

  间接原因:北宋长期实行的“抑武政策”,导致了武官集团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军权和战争决策权。

  靖康之耻历史背景

  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1、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对宋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北方女真族的势力开始崛起。不过当时宋朝和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为了消灭辽国,宋朝和金国之间结成了短暂的联盟。结盟的内容,是打败辽国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原先辽国的土地归金国,当然此前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此后也要全部给金国。这个看似不平等的条件,在宋徽宗眼里看来,却是无比诱惑的。因此燕云十六州自从唐末五代十国起,就不复为中原所有,当年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也功败垂成。

  靖康之耻中的公主

  公元1127年,金兵再次围困京城开封,内忧外患的北宋无法抵御金兵的进攻。开封城被破,皇帝被俘,随同的还有皇族贵戚,王公大臣及后宫妃嫔。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靖康之耻。被俘的皇帝、大臣受尽了金兵的苦头,但靖康之耻中的公主的历经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福金帝姬(北宋徽宗后称公主为“帝姬”)是靖康之耻中第一个惨遭不幸的宋朝公主。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