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昭是真实的人物吗

1、展昭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暂时是没有找到原型。
2、展昭是(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不过大部分的人都是通过电视剧包青天来了解到这个人物的,里面展昭是包拯的护卫,而且武功非常高强,在加上包拯的断案如神,两个人一文一武,合作起来也是一个神奇组合。两人相识之时,当时的包拯还是一个书生,上京赶考的路上遇到麻烦,就是被展昭给救下来的。之后包拯做官之后便留了展昭在身边做护卫,之后又推荐给朝廷成为了朝廷锦衣卫。不过最后展昭的结局写的却不是很清楚。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9 

牛郎织女是神话还是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8 

凯尔特人是哪个国家的

凯尔特人属于欧洲。
凯尔特人分布于西欧,现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其中以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为代表,他们中许多人在学术和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和工艺领域都颇有建树
凯尔特人,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凯尔特人的确为上古欧洲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这种族群显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族,现代民族是在古代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演化,不断分裂、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欧洲已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有的只是作为古凯尔特人遗裔的、依然操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个新型民族,譬如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凯尔特人在当今则仅意味着一个语言集团。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8 

朱允炆下落之谜大揭秘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他的去向至今仍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

  说起明朝的皇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棣这俩父子了,毕竟他们两个人算是整个明朝最有名的两位皇帝了。既然有著名皇帝,当然也有存在感低的皇帝了,大家是否还记得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呢?他是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仅在位四年就被他的叔叔给推翻了。最关键的是在朱棣攻下南京以后,朱允炆就仿佛从人间消失了一样,再也没有了他的下落。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

  根据永乐年间的史书中的记载,建文帝在当上皇帝以后,立刻就和当时的兵部尚书齐泰还有大常卿黄子澄一块密谋削弱藩王。朱棣作为藩王之一当然不甘心自己被清洗,于是他就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带领着军队南下了。朱棣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率领军队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一看自己的叔叔太厉害了,于是就想要和朱棣求和。朱棣都已经打到南京城了,他怎么可能就此放弃呢,于是他继续下令攻打南京。朱允炆想要死守南京,等待救援,但是这个时候李景隆打开了城门,把朱棣的军队给放了进来。

  满朝文武一看朱棣都已经进城了,于是纷纷对他俯首称臣。朱允炆眼见大势已去,非常果断的让手下把皇宫给烧了,朱允炆知道自己这个皇帝绝对是没有办法活命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妻子马皇后一起跳进了熊熊烈火中。当朱棣进入皇宫以后,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把皇宫彻底清理出来。朱棣还不知道朱允炆已经自焚了,所以他立即命令手下搜查朱允炆的下落。这个时候宫内的侍从就把真相告诉了朱棣,并且侍从还从灰烬里面找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而这也就是现在认可度最高的自焚说,

  除了自焚说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燕王大军攻破南京城以后,建文帝本来是想要寻死的,但是这个时候他身边的太监王钺就告诉他:“你的爷爷临终之前,给你留下了一个箱子,让我在你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交给你。我一直把它藏在奉先殿内。”跟着建文帝一起的大臣脸盲吧箱子抬出来,结果众人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三张度牒,也就是和尚的身份证。朱允炆就凭借着僧人的身份成功逃出了皇宫。

  当朱允炆离开皇宫之后,就看到河边上停放着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位僧人在向他招手,朱允炆就下意识的过去了。两个人刚一见面,僧人就直接向朱允炆下跪,并且直呼万岁。朱允炆吓了一跳,他立刻问到僧人为什么知道他的身份。这个时候僧人就说了:“我昨天梦到您的爷爷朱元璋,他本来是一个小和尚,叫我在这里等着您,让我接您去寺庙内居住。”此后朱允炆就一直居住在寺庙内,一直到死都没有出过这家寺庙。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朱棣对于朱允炆自焚这件事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有人告诉他其实那具烧焦的尸体并不是朱允炆,而是马皇后,朱允炆其实已经逃跑了。于是朱棣就开始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在寻找朱允炆的踪迹。与此同时,朱棣还派了胡濙在陆地上四处寻找,足足找了十六年之久。有一天晚上,朱棣已经睡下了,但是当他知道胡濙回来了以后,立马就穿上衣服去接见胡濙了。胡濙告诉他朱允炆的确是削发为僧了,他一直藏在普洛寺当中。

  这个说法就是削发为僧说,实际上这个说法太过于玄乎,朱元璋就算是再神机妙算也不可能算到自己的孙子会遭此劫难啊,如果他要是提前知道的话,肯定不会给朱棣这么大的权力啊,而且当时朱棣的大军将南京城围得严严实实的,朱允炆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就逃脱了呢,所以说这一说法是极其不靠谱的。

  其实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在打了败仗以后就归隐山林了,但是他究竟后来是什么样的结局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过这个说法其实也有待考证,毕竟这一说法的记载仅仅就这么一小段,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要说他是自焚其实也不尽然,要知道当时朱棣可是真真确确派人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了,如果朱允炆真的已经自焚了,那朱棣怎么可能会如此大费周折的去找他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也有可能是朱允炆的确已经死了,但是他并不是死于自焚,而是被朱棣找到并且秘密杀害了,朱棣之所以派遣手下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其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名声,毕竟篡位已经很不好了,如果再把杀害自己侄子的事情公之于众那他就真的会受到百姓和大臣的谴责了。其实就算是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快一千年了,他早就是一抔黄土了。

  朱允炆虽然只在位四年,但是这四年里他也是很有作为的,削藩本身并不是一件错事,他错就错在太过于急切,不然的话朱允炆一定可以当一个好皇帝,他或许不如朱元璋和朱棣一样雄才大略,但是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名仁慈的君主。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7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是哪个朝代

  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七位贤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七个人经常住在竹林之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生活非常洒脱。

  出处:《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译文:嵇康相处山阳,所与神交的只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参与了流的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王戎,于是为竹林之游,人们所说的“竹林七贤”啊。

  扩展资料:

  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诗》。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

  刘伶:好饮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阮籍:传世作品《大人先生传》,风格与刘伶《酒德颂》相似,诗存《咏怀诗》八十二首,著有《达庄论》《为郑冲劝晋王笺》等。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6 

匈奴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和历史上的匈奴的血缘最近的,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其次是我国境内的土族、藏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匈奴人是对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的统称。匈奴人势力最壮大的时候就是西汉前期。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其次是我国境内的土族、藏族。

  公元前36年,西汉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并迫其西迁。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后代铁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权。

  华夏部族的一部分在匈奴最初是在的古华夏部族的一部分游牧化,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6 

官渡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三国演义》虽然七分虚、三分实,但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战乱纷飞、鼓角争鸣的乱世。在三国时期,除了各位枭雄的雄才大略、各位战将的气吞山河,更少不了背后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谋士,在《三国演义》中有着重要的戏份。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正面相抗,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雄踞北方的基础。此战中,一共出现了11位谋士,非常精彩。本文笔者来透过“演义”和“正史”,来分析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

  一、乱世既起:三国的谋士文化

  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双方阵营中一共出现了11位谋士,他们之间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袁绍一方,包括逢纪、郭图、田丰、审配、沮授5人,曹操一方包括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5人。

  另外,还有一位谋士比较特殊,此人就是许攸,他先在袁绍阵营,然后投奔了曹操,并且起了关键作用——建议曹操偷袭乌巢军粮。

  在三国时期,谋士为何会如此抢镜?和那些上战场杀敌的武将不同,谋士们个个满腹经纶,为何会一定要加入乱世纷争呢?其实,这就是三国时期的谋士文化。《论语·子张》记载: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入仕,也就是为做官。但在东汉末年,皇室羸弱,汉献帝自己已经自顾不暇,这些读书人如何能效力于他呢?

  所以,谋士们若想有一番作为,必将选择一位雄才大略的“主公”,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平台,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反过来说,枭雄立于乱世,除了要带兵打仗,筹备粮草军械,还要面临诸多文书、谋略。若想取得天下,就要广泛听取多人的建议,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所以说,枭雄在扩展自己势力的同时,也要寻找许多谋士,因此才有刘备“三顾茅庐”等求才的故事。

  所以说,在东汉末年,皇室羸弱,天下大乱,谋士为了展现自己,选择“主公”,枭雄为了夺取天下,选择“智囊”,二者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才形成了三国时期浓厚的谋士文化。

  以曹操阵营的5位谋士来说,荀彧和荀攸是叔侄两人,荀彧本来在袁绍麾下,后来他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改投了曹操,荀彧投奔曹操时间较早,当时曹操还只是个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记载:

  (荀彧)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也就是说,荀彧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谋士的选择。而曹操见到荀彧后,赞赏他有“张良”之才,这是枭雄的选择。

  荀彧加盟曹操,5年之后,他的侄子荀攸也来到曹操的阵中。在此之前,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

  而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贾诩,则最为坎坷,他最初在董卓麾下;董卓死后,他投奔李傕;李傕失败后,贾诩又投奔张绣;在张绣的麾下,贾诩用计谋,两次帮助张绣打败曹操。

  但最终,贾诩还是认为曹操才是他要找的“主公”,于是投奔曹操,最终成为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曹魏的开国重臣。

  有意思的是,三国时期,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但看贾诩的经历,先后效力四个阵营,但曹操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贾诩,可见,曹操在选择谋士的时候,首先看重的是才华,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谋士和枭雄的相互选择,是三国谋士文化的鲜明特点。同时,这些谋士为当时的天下格局,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官渡之战:谋士的团结与分裂

  曹操和袁绍麾下都有诸多谋士,战场上,瞬息万变,如果谋士们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对主公来说非常关键。

  但如果谋士们把重心放在了争权夺利上,那对己方阵营来说,简直是灾难。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袁绍阵营谋士的“分裂”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已经平定河北。此时的刘备占领了沛县,背叛了曹操,曹操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只得求救于袁绍。

  到底要不要救刘备?袁绍询问诸位谋士的意见。此时,袁绍手下6位谋士(包括许攸)的表现是这样的:

  1.田丰的建议,《后汉书》记载:

  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也就是说,田丰认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应该趁这个时候袭击曹操后方,不仅可以打败曹操,还可以送刘备一个人情。

  2.审配的建议,《献帝传》记载:

  绍将南师……审配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审配的建议是:我们的兵马比曹操多数倍,正面迎敌,足以灭掉曹操。

  3.郭图的建议,和审配非常相似,只是郭图建议联合刘备,一起攻打曹操。4.沮授的建议,据《献帝传》记载,沮授认为我们粮多兵广,应该对曹操进行持久战。

  5.许攸的建议,《汉晋春秋》记载: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

  也就是说,许攸的意思是,曹操派大军和我们对敌,他的大本营许都肯定空虚。我们只需要正面拖住曹操的军队,然后派轻骑星夜赶路,抄小道攻下许都,把汉献帝抢到手,我们就赢了。

  6.逢纪的建议,逢纪本来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没有提供什么建议,只是反对了审配和田丰的建议。

  大战将至,谋士们各抒己见,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些建议背后,却存在许多私利。

  田丰的建议时间较早,当时袁绍说自己的儿子生病了,不能及时出击,所以否定了田丰,最后因为田丰多次劝阻,袁绍干脆把田丰关押起来。逢纪因为嫉妒审配和田丰等人,所以极力反对二者的建议。

  许攸的建议本来很好,但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他的家人犯法,袁绍要将许攸抓起来。后来袁绍兵败,逢纪又进献谗言,让袁绍杀掉田丰。就这样,袁绍的谋士们因为意见不合、嫉妒、私怨等原因,乱作一团,形成“分裂”之势。

  曹操阵营的“团结”

  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出兵攻打张绣,结果大败,袁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羞辱曹操。当时袁绍势大,曹操势力远不及袁绍,曹操心中十分恼火,但却不知如何应对。

  这是,曹操阵营中一位27岁的谋士发表了“十胜十败”论,被历史铭记。这位谋士就是郭嘉,他被称为“乱世奇佐”。晋代史学家傅玄在他的《傅子》中记载: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也就是说,在曹操失败的时候,郭嘉发表了“十胜十败”言论,断定袁绍必败,曹操必胜。这番言论,让曹操和将士们信心大震。也正是这番言论,奠定了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郭嘉的说法得到了曹操的认同,而此时谋士中的大佬荀彧的表态则较为团结,荀彧说“郭奉孝(郭嘉,字奉孝)所言,正和愚见相合!”

  在曹操攻打吕布时,下邳久攻不下,荀彧建议用水淹城,郭嘉、贾诩等人也立即表示赞同。

  许攸在袁绍阵营被排挤,混不下去,所以来投奔曹操。他知道曹操军中缺粮,就建议曹操去烧袁绍的乌巢军粮。

  作为刚投奔而来的谋士,荀彧、郭嘉等人并没有排挤他,而是觉得这个方法好,因此曹操凭借烧军粮而扭转战局。

  另外,谋士许攸在白马之围时建议曹操分散袁绍兵力,最终袁绍麾下大将颜良被关羽斩杀。谋士程昱奉命守鄄城,虽然城内只有700多人,但他建议曹操不要增加守军数量。

  这样可以疑惑袁绍,让袁绍不敢攻打。曹操麾下谋士奉献计谋的时候,其他谋士都没有出现针对性的驳斥和反对,大多都是集体认同。

  总之,曹操阵营的谋士表现出的谋略,大多相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争权夺利,相互攻击的表现。

  这是曹操和袁绍谋士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导致曹操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结局各异:谋士的结局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一败涂地。可袁绍回到冀州之后,诛杀谋士田丰,田丰因为自己最初提供了正确的策略而死,十分可惜。

  而沮授被曹操活捉,曹操爱才,本来打算招降,可惜沮授因盗马逃跑被杀。而后,袁绍去世,谋士逢纪陷入了袁尚和源谭的兄弟之争,最终被袁谭所杀。

  审配协助袁尚,最终被曹操打败,被曹操所杀。最后谋士郭图因为协助袁谭,被乐进射杀。

  袁绍手下的六位谋士,除了当初投奔曹操的许攸,其他5位,都是惨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因为袁绍不能兼听谋士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因为谋士们勾心斗角,最终自食其祸。

  反观曹操阵营中的谋士,郭嘉38岁病逝,青史留名,曹操后期多次怀念郭嘉。

  程昱、贾诩、荀攸都是寿终正寝。许攸最终因为冒犯曹操而死;“大佬”荀彧虽然服毒自杀,但曹操追封荀彧为太尉,封赏了荀彧的儿子。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的六位谋士(包括许攸),大多名留青史,虽然有两人非正常是死亡,但并不是死在权力斗争上。曹操“人尽其用”,谋士也都“以身相报”了。

  四、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对我们的启示

  东汉末年,到三足鼎立,名将辈出,名臣如云,谋士更是如浩瀚星辰。正是因为有这些谋士在,才让那段纷乱的历史更加出彩,让三国文化更加璀璨。

  在三国时代,谋士远远不只上文提到的11位,但通过曹操和袁绍阵营,对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在团队建设方面,通过曹操、袁绍的谋士阵营,可以看出。谋士的“团结”和“分裂”,对己方阵营的结局有最直接的影响。

  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在其他领域,一个团队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团结和奉献的基础之上,否则,胜利无望。

  第二,通过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官渡之战和三国历史。

  三国,是枭雄的时代,是名将的时代,更是谋略和谋士的时代,他们让这段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但也给后世的和平带来新的启迪。

  第三,通过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能让我们了解三国乃至古代的谋士文化。谋士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谋士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但是,谋士文化中也有不被提倡的部分,例如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家有新的启示。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5 

纳兰性德的最美十首词

  第10名《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这是一首感慨人生易逝,劝慰放弃功名,及时行乐的词。

  这首词上阕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泪。下阕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一年地催人衰老,抒发世俗感慨。

  全词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转瞬即逝、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感慨。

  第9名《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这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小词,写此词时纳兰性德正在征途中,他白天风尘仆仆,翻山越岭赶路,晚上安静下来,相思之情涌上心头,写下这首词。

  此词上片写征途上的景色,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让人断肠。下片从远在千里之外妻子的视角写起,是作者想象中之情景,构思巧妙,更好地表达出彼此间牵挂之情。该词情真意切,很见水准。

  第8名《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相识,两人志同道合,结下深厚友谊,纳兰性德就写了这首词赠给顾贞观。

  该词上片写作者本乃一介狂生,两人京城初逢,抛却门第之间,青眼相加,遂成知己。下片说两人志同道合,一醉方休,哪怕遭遇风雨与谣言,两人的情谊也不会动摇。

  这首词完全不同于纳兰性德其他凄婉缠绵之词,全词慷慨淋漓,跌宕生姿,将重交谊、笃友情展露无遗。

  第7名《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好友的,纳兰一向很重友情;也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歌姬沈宛的,纳兰曾娶沈宛为妾,后来因为家庭压力,二人被迫分开。

  该词上阕写出纳兰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时烘托出他怅然若失的心态。下阕描写往事不堪回首,一切过去的都将不会重来。全词表达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第6名《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写于纳兰奉命出塞的途中,当时他28岁。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吊古伤今,抒发历史变迁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首词最精彩的是尾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词美景更美,以景代情,情景交融,无限桑沧和感慨尽在此景中,令人回味无穷。

  第5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纳兰写的一首悼亡词,是悼亡词中的佳作。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之妻卢氏因难产去世,卢氏亡故3周年,纳兰写了这首词纪念亡妻。词中“还怕两人俱薄命”一句一语成谶,5年后年仅30岁的纳兰也离开人世,两人地下相逢,令人唏嘘不已。

  该词上阕叙天人永隔之恨,起笔直抒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无穷憾恨。下阕抒写纳兰思念亡妻之情,设想九泉之下妻子会寄来书信,这样就能了解她死后的苦乐。尾句“清泪尽,纸灰起”写得很妙,思念、凄婉之情尽在此景中。

  全词虚实结合,情真意切,凄惋动人,缠绵悱恻。

  第4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也是纳兰写给亡妻卢氏的,寄托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阕以黄叶、疏窗、残阳之凄凉秋景,衬托出丧妻后的孤苦寂寞;下阕回忆前尘往事,通过与亡妻往日相处之欢美恩爱,更加衬托出今日之酸苦。尤其“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最为精彩,道出无限哀思之情,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历来备受推崇。

  第3名《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在残雪之夜独自徘徊,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生活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于是写了这首抒发惆怅之情的佳作。

  全词情景交融,景清情切,凄婉辗转,令人动容。尤其“我是人间惆怅客”一句写尽人生,最为人称道。

  第2名《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是纳兰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年“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除掉心头大患,故出关东巡奉天,祭告祖陵,纳兰跟随康熙帝出关。出山海关后,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城家的思念,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此词上片描写途中跋涉与驻扎之情景,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愈觉思乡。

  全词取景宏阔,用语自然流畅,不加雕琢,但意味深长,抒发出情思深苦的思乡之情。

  第1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是纳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劝慰好友的词,不过此词一般被当作爱情词来解读。

  全词格调凄婉,语言流畅优美,境界幽怨、凄楚、悲凉,细读来很富有哲思。尤其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精彩异常,经常被后人引用。

  纳兰性德10首词分享完了,可见他是一位典型的婉约派词人。用语婉转、情真意切、情意绵长是纳兰词的显著特点。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4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典故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一位大臣,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

冯唐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多上报了6个首级的斩获,而获罪改任。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到其至死也没有封侯。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3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主人公是祖逖和刘琨。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闻鸡起舞》。

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cun)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释义: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在同一个寝室睡觉时,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并不是不祥之兆。”于是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长官。祖逖住在京口,集合了一批骁勇雄健的士兵,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派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一定会有受到环境感染积极响应的各地英雄豪杰!”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敌人,就像这大江之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注释:

①主簿:州、府长官的佐僚,主管文书的官员。

②郡国:指全国各地。郡,地方行政区名称;国,皇帝分封的藩国。

③此非恶声:古人认为半夜鸡鸣是不祥之兆,祖狄不这么认为。

④部曲:部下,军队。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叫“部曲”,由本族贫民、佃户等组成。

⑤骁健:骁勇,健壮的人。

⑥绸缪:交情深切

⑦司州:古州名。

⑧蹴:用脚踢。成语有“一蹴而就”,此“蹴”引申为轻易的举动。

⑨舞:舞剑习武。

⑩觉:醒。

⑪江:指长江。

⑫睿:司马睿,即以后东晋的元帝,当时任左丞相。

⑬诚:假如,如果。

⑭济:渡。

⑮俱:一起。

⑯将:带领。

⑰素:向来,一向。

⑱铠仗:铠甲与兵器。

⑲兵:兵器装备。

⑳屯:驻扎。

人物介绍:

1、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 。东晋名将,民族英雄。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定兴县志》载,他是今河北省定兴县祖村店人,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虽然外因不利,但他尽力创造条件。司马睿不给他士兵,他自己招募;不给他兵器,他“起冶铸兵”,精神可嘉。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2、刘琨: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

刘琨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刘琨为并州刺史,对抗刘渊,深得众心,但因刘琨生性豪奢不检,且又误信谗言,被佞人所乘,败于刘聪,父母亦皆遇害。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又败于石勒。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相约共同扶助晋室。后因段匹磾的部下、从弟段末波暗通石勒,俘获琨子刘群,并迫使刘群作书约琨为内应反对段匹磾。事泄,刘琨被段匹磾杀害。子刘群嗣。善文学,通音律。《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 9卷,又《别集》12卷,均佚。明代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赏析: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指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自励。祖逖不但有大志向,而且为之付出努力,所以才能成为一代名将。一个人只空有远大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去付出汗水,理想才会越来越近,否则再美好的愿望都只是空中楼阁。

基本史实: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启示:

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没有危机意识,学无所成,身体病恹恹,一旦战争来临,我们不但报不了国,只怕最先成为枪下鬼,或者成为拖累国家的难民。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