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醇的危害 丙二醇的危害分析
1、丙二醇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影响并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是一般情况下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当人体每公斤体重摄入剂量高于13.2克才会出现影响。
2、大量摄入丙二醇可以导致胃痛和恶心。
3、但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并积聚太多丙二醇就会引起呼吸问题。
4、液体丙二醇泄漏在皮肤或衣服上会引起轻度刺激。平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24节气大暑食疗养生(大暑节气饮食养生)
1、莲藕
莲藕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补血益气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热食物。莲藕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健脾养胃、消胀顺气的作用。
2、茶水
喝一杯热茶是解暑的法宝。饮用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的分泌,还可以利尿,有助于降温。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3、荷叶
荷叶味苦性平,气清香,善清暑邪以化浊。夏日如以鲜荷叶包粳米蒸饭,或以鲜荷叶泡茶,均有清暑利湿之良效。
4、鸭肉
俗话说:“防苦夏吃吃鸭”。鸭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5、莲子
莲子既能健脾又能养心,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物,莲子心则可以清热降心火。莲子有清心除烦、健脾止泻的作用,还能够养心安神,对于夏季由暑热引起的心烦不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6、凉拌菜
大暑的时候气温高,人也是恹恹的,日常食欲都不会太好,可以吃一些凉拌菜帮助改善食欲,特别是大暑这天,天气奇热,吃些凉拌菜还可以消暑、避暑,帮助身体养生保健。
大都是制作简单且经济的菜品,如芽菜凉拌油豆腐、凉拌黄瓜、凉拌豆角,都有着脆生生的凉快口感,能让人提起食欲。还有将海带、青椒、红椒用酱油、醋、姜末等调味的凉拌三丝,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盛宴上的凉拌三丝里还能见到鱼、冬笋与烧鸭的身影。
7、绿豆汤
夏日炎炎,绿豆汤大受欢迎,但此汤不宜多喝,更不能当水喝。想消暑,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加入适量冰糖,10分钟左右即可,汤色碧绿,比较清澈。根据个人喜好,亦可放入百合、莲子、红枣等。只为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汤色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但要注意,脾胃虚弱的人不一定要喝绿豆汤,可以吃绿豆粥,将大米或小米和绿豆同锅煮粥,对脾胃起滋补作用。
8、苦瓜
苦瓜又名“凉瓜”,是夏季消暑的最好蔬菜,营养非常丰富,有清热解暑、健脾开胃、降血糖、美容、防癌等功效,大暑天热,吃苦瓜最好。
9、西瓜
西瓜民间又叫“寒瓜”,味甘甜、性寒,是瓜类中消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10、西红柿
西红柿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果蔬之一,性凉,营养丰富、酸甜爽口,有清热止渴,养阴凉血、生津止渴、美容、防辐射、减肥等功效。将1~2个西红柿切片,加盐或糖少许,熬汤热饮,可防中暑。
不宜食用泥蒿的人群 不宜食用泥蒿的人群是什么
不宜食用泥蒿的人群 不宜食用泥蒿的人群是什么
1、脾胃虚寒的人就不适宜吃泥蒿,另有那些已经有身大概刚生完小孩的女性也不适宜吃泥蒿,她们吃蒿之后会对于身材孕育发生一些不良影响。
2、此外那些易过敏的人群也不宜吃泥蒿,他们吃了泥蒿之后大概会致使身材过敏,会让身材涌现一些不良反应。
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
清朝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是:“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大致意思是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难,但是明朝统治黑暗,而且袁崇焕还算忠于国事,所以虽然最后被搞死了,但是也有可取之处。
觉得还不够,顺便给了袁崇焕的堂兄弟的后代一个小官当当。
北京袁崇焕的墓地依然是孤坟孑然,石碑和石亭是一百多年后道光年间客居北京的粤籍仕子和商人集资修建的。
看来清朝吹捧袁崇焕也实在是太不走心了。正因为清朝的不走心,说明了袁崇焕的确对明朝忠心耿耿。
某一天,皇帝又心血来潮:
“袁崇焕虽稍有才略而粗自率用,前此平台召对已为大言不惭。至毛文龙虽慓悍不驯,初未显然跋扈……崇焕即欲加裁制,要有控驭之方,纵罪当诛,亦应请命于上,乃以礼节微嫌,辄行诱杀,其专擅之罪较张浚杀曲端为更甚。”
大致意思就是袁崇焕虽然很有才能,但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诱杀毛文龙,也算袁崇焕最主要的污点之一。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文龙,主要是因为他的做法不合督师袁崇焕的胃口。
先说袁崇焕吧,个人方面,袁崇焕是个喜欢夸海口的人,书上记载他“好为大言”。在出关之前就给崇祯皇帝夸下海口,五年收复失地。结果失地没收回来,清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后来他死的很惨跟他喜欢吹牛这个毛病由很大关系。
现在说毛文龙,毛文龙是对大明军事上有功的,他在皮岛对清军进行了有利的牵制。使得清军每次都担心后方的问题。
毛文龙性格比较骄傲,不服上级,桀骜不驯。他有他自己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虚报军饷,他手下只有五万人,却报二十万。多余的十五万军饷都被他私吞了。第二个就是他把军队变成了他的私家军,军中要职都让子侄担任。这不符合袁崇焕要统一指挥的要求。第三个就是他对经过皮岛的往来客商收税。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他不听袁崇焕的话,后来袁崇焕想在他身边安插一个文官,他上书皇帝坚决不要。导致袁崇焕记恨在心。
但是在抗清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杀毛文龙,因为袁崇焕觉得他功劳居然比自己还大。这样的人不受自己节制,哪天要是造反了,那还了得?不如先杀了的算了。
而且袁崇焕曾经说五年复辽的诺言实现不了了,怎么办呢?找个人来背锅吧,这个人就非毛文龙莫属了。所以毛文龙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他肯定罪不至死,袁崇焕在这里担负非常大的责任。
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
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就是着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
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
袁崇焕竟然夸口“五年平辽”?凭什么?大臣们当场不好反驳袁崇焕,背后里就不免犯嘀咕。会间休息时,给事中许誉卿找到袁崇焕,询问“五年平辽”的详细方略。
没想到袁崇焕回答,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大惊:“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也自觉不妥。但是,话说出去了,是不可能收回来的。怎么办呢?
等崇祯帝回来,袁崇焕补充汇报,大意是,五年平辽不容易,不过既然陛下交给我,一定不敢推辞。以后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在军饷、器械、用人、调兵方面多多配合。
只要能五年平辽,什么事情都好说。崇祯帝一律照准。
袁崇焕为什么没有防住清军
遗憾的是,袁崇焕面对的皇太极,不是一般人,而是不亚于“唐宗宋祖”的一代雄主。眼看后金就要陷于崩溃,皇太极走了一着极为高明的棋子:千里奔袭关内,通过劫掠明朝城池来获得财富,让后金度过难关。
事后来看,这是一次相当冒险的军事行动。在这之前,后金军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长途奔袭战,孤军深入关内更是前所未有。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漏,这支千里奔袭的后金军队必将全军覆灭。
幸运的是,1629年,皇太极率部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在蒙古人的引路下,从防守薄弱的喜峰口攻入关内,并顺利攻克遵化,突入内地。这就是着名的“己巳之变”。虽然在攻打北京时失利,被迫退兵,可皇太极已经实现了全部军事目的。
一是从内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足以让后金度过难关。
二是极大地鼓舞了后金军队的士气。以后,后金将士听到入关都兴高采烈,像过年一样。
三是皇太极通过这次胜利巩固了统治地位,提高了威信。
另外,这次军事行动还取得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成绩:通过崇祯帝之手,杀掉了后金的心腹大患袁崇焕。
历史上最著名的五位太宗
1.汉太宗刘恒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初期被封为代王,因为汉惠帝刘盈早逝,汉朝众大臣便在吕后死后迎立了刘恒为帝。刘恒即位后施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政策,并躬行节俭,开创了着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死后被上庙后为太宗。
2.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和汉文帝以及下面两位太宗类似,都不是父亲指定的继承人。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大哥太子李建成,迫使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后登基。李世民即位后虚心纳谏,对内与民休息,对外开疆拓土,开创了着名的贞观之治。
3.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在着名的历史迷案烛影斧声后,继承了他兄长赵匡胤的皇位,继位后的他致力于超过自己哥哥赵匡胤,几度出兵功辽想要收复被辽国占据长达半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但因为宋军缺少骑兵机动能力差,以及他本人的指挥失误,使得宋朝连遭大败,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宋朝只能对辽国采取被动防守。
4.明太宗朱棣
明成祖朱棣原庙号为明太宗,嘉靖皇帝即位后将其改为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儿朱允炆皇位正式称帝。朱棣称帝后对外先后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大大拓展了明朝疆域,对内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
5.清太宗
说清太宗皇太极名不配实并不是贬低他,而是觉得他更应该被称为祖,毕竟大清是他改国号后正式建立,而他在位时让大清取得了对明朝更大的优势,为清朝后来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皇太极我认为多尔衮才是更合适的清太宗人选,他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却是皇太极死后大清的实际继承者,而且也符合了以上四位太宗不是合法继承人的条件,但可惜多尔衮最终并没有称帝,而顺治帝非但没有为他上太宗的庙号,还废了他清成宗的庙号。
梁武帝为什么饿死
梁武帝统治南朝的时候,曾经收留过一个降臣叫侯景。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侯景就起兵作乱,反过头来打梁武帝。梁武帝措手不及,被侯景围困在台城里,身边只剩下一个心腹太监。这个太监也要去打仗了,他知道皇帝胆子小,手脚又笨,临走时,把他藏在台城的城门洞里,还替他弄好了米和柴,又把鸡鸣寺里的长明灯点着了拿来挂在城门洞里。安排好了,才出去打侯景。
那时,两边打得正热闹,谁也顾不得来看梁武帝。梁武帝一个人在城门洞里,等了一天一夜,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吃东西,望着现成的柴和米,就是不晓得怎么烧。又等了两天,梁武帝饿得浑身无力,倒在石凳子上,两眼望着那盏长明灯发呆。
到了第四天,侯景的兵退,那个心腹太监急忙赶回城门洞里来看梁武帝。进去一看,嘿,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还是原样子,梁武帝呢,躺在石凳子上,饿得动也不能动了。他连忙拿柴凑到长明灯上点火烧饭。梁武帝睁开眼睛一望,才懂得灯上也能点火,叹一口气说:“早知道灯与火一样,我也饿不成这个样子了。”说完,头一低,气绝身亡。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