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大案分别是哪三大案

  在朱元璋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皇权并不稳固,一直与相权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推动了“洪武三大案”的发生。

  第一大案:空印案

  众所周知,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交通来往不方便,有时官员们想进京办事,得耗费将近半年的时间。所以,为了提高政治运行效率,一些官员便在公务文书上盖空白盖印,后来,朱元璋得知了这件事。在他看来,官员们这样的做法是在欺骗他。于是,他就下令清查此案,并处死了相关官员。

  就这样,上万名官员丧命于此案之中,比如:时任济南长官的方孝孺父亲。

  第二大案: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建立之初的著名将领,他凭借自己的开国功勋和与朱家的联姻,在朝中获得了一个位高权重的身份。不久之后,蓝玉恃功而骄,自作主张,比如:在北伐元室的过程中,祸害元朝贵族。这不仅破坏了朱元璋颁发的民族团结政策,还引起了朱元璋的严重不满。

  于是,朱元璋借口杀了蓝玉,同时,上万名官员也因此而受到牵连。

  第三大案: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明初的名臣,他不仅有才华,而且,个人政治能力还十分突出。但是,他却心怀不轨,不仅在朝野中大力安插和提拨自己的亲信与心腹,妄想架空皇权,甚至,还逼死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刘基。为了获取援助,胡惟庸找到自己的亲家李善长,并向其表明了自己的心思。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并未明确表态,只淡淡说了一句:“我老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对此,胡惟庸认为李善长这是默许和鼓励自己,于是,他更加用心谋划这件“大事”。然而,就在胡惟庸为了谋朝篡位四处奔忙之时,朱元璋却从一些大臣口中得知了这件事。

  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处死了胡惟庸及其党羽。

  经历这三件大案以后,明朝朝廷几乎被血洗了一遍。同时,朱元璋也因此变得更加多疑,不愿意轻信他人。从此以后,他亲自批阅奏章,勤于朝政。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0 

朱元璋为什么制造洪武三大案

  空印案的发生,是因为朱元璋受童年影响所造成的过度矫正,而其余两件案子则透露出了明初皇帝、大臣和太监之间的不协调。对于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江山,朱元璋特别珍惜。同时,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绝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老乡——淮西集团。

  因此,每当批阅奏折的时候,朱元璋总会写上这样一句话:“朕本淮西布衣。”然而,淮西老乡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要求掌握大权,这让朱元璋心生不满。后来,胡惟庸与刘基对抗,刘基所代表的浙东集团输得是一败涂地,直接导致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嚣张跋扈。

  从此以后,淮西集团在朝中说一不二,政令基本出自其手,这就引起了朱元璋严重的不满和不安。有这样一个威胁在身旁,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坐于皇位之上。而且,蓝玉后来不仅手握重兵,还跟皇室有亲戚关系,十分嚣张跋扈,让朱元璋感到自己再也无法掌控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

  于是,朱元璋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全面清扫这些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其实,对于出身贫苦人家的朱元璋来说,既得的皇位和江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绝对不允许别人和自己共享这一切,或者说取代自己。

  因此,为了加强皇权,打击相权,他废除了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丞相制度,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使得明朝和清朝成为了中国皇权最集中的两个封建王朝。然而,在三大案的背后,是朱元璋对大臣们的不信任和对皇室利益的捍卫。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和蓝玉所作出的种种阳奉阴违的行为,均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此来谋取朝政大权。试想一下,假如,胡惟庸和蓝玉没有野心或者野心不大,安分守己,那么,这三大案是否可以避免呢?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他们二人极度痴迷于权力,谋朝篡位的意图过于明显,以致于,大计未成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皇权不容侵犯,宁可错杀一千,也要维护帝王威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还促成了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且影响到了清朝!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0 

唐朝官员品级和俸禄

  唐朝京官按照等级高低,分给人数不等的防阁、庶仆(五品以上为防阁,六品以下为庶仆);地方州县官有白直、执衣等官给力役。这些力役都是由丁男服役充当,比如白直,每年要为官员服役四个月。如果要避免征发力役,则需纳钱雇人代役。开元年间,京官防阁员数及纳钱额如下:

  一品,给防阁96人,月纳钱20000文(分配给一品官员96人服劳役。如果其中某人不想服役,则需要缴纳20000/96=208文的代役钱。如果36人选择服役,60人选择纳钱,则这个一品官每月有12480钱的现钱收入)。

  二品,防阁72人,月纳钱15000文(人均208文)

  三品,防阁48人,月纳钱10000文(人均208文)

  四品,防阁32人,月纳钱6607文(人均206文)

  五品,防阁25人,月纳钱5000文(人均208文)

  六品,庶仆12人,月纳钱2200文(人均183文)

  七品,庶仆8人,月纳钱1600文(人均200文)

  八品,庶仆3人,月纳钱625文(人均208文)

  九品,庶仆2人,月纳钱417文(人均208文)

  此外唐朝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上柱国带二品以上职事官等三品以上官,有亲事、帐内,是由品官子弟担任的仪卫陪从,也是其出仕入官的途径之一。但如果不愿意去,也可以纳钱代役,不必亲上。

  开元末年,京官岁禄15万石左右,外官97万石左右,合计约122万石;京官俸料钱约20万贯,外官俸料钱约80万贯,总计约100万贯。按照当时的财政规模,是可以承受的水平。但到中晚唐时期,由于政局混乱,国家财政困难,冗官太滥,钱物价格波动,以及藩镇割据等原因,官员俸禄不再有唐前期那样整齐划一的定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外官一万六千余员。而唐宪宗元和六年,外官竟达二十六万零二十三员。财赋支出,“最多者兵资,次多者官俸,其余杂费,十不当二事之一”。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9 

唐朝官员工资制度

  唐朝官员工资分为禄米、俸钱、职田、禄力诸项。而唐代前期与中晚期的俸禄制度又有差异。

  隋朝官员禄米是春秋两季支付,唐朝改为一年一给。而且武德年间只有京官给禄,外官无禄(贞观二年改为外官有上考者给禄),而是发给职田,以田租收入代替禄米。其原因是唐初草创,情势所迫。贞观年间户口稍殷,廪仓已实,于是外官也发给禄米,而且正八品至从九品岁禄分别增至67石、62石、57石、52石,春秋两季发给。唐初岁禄是给粟(禄粟),后改为给米(禄米,去壳的糙米)。即使是给粟,也是按照米来折合计算(1石粟=6斗米)。

  唐玄宗前期,修改禄制,正四品岁禄增至330石,从四品至从七品不变,正八品至从九品分别为60石、55石、55石、50石(敦煌《唐天宝令式表残卷》,正九品与从八品岁禄相同,疑有抄写讹误)。

  唐朝官禄的支给,按照品级而不是职事,京官俸禄优于外官。致仕官员发给半禄。高宗时吏部侍郎刘祥道曾上疏提到,每年致仕退休的官员,约占官员总数的1/30。

  除了禄米之外,唐朝官员还发给俸料钱,大体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课钱四部分。月俸钱用于官员购买粮食之外的生活必需品,食料钱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杂用钱用于自备必需的工作用品。课钱(防阁)则相当于给官员服力役者的代役钱。唐朝因袭隋制,给京官、外官职田。而且唐初外官无禄米,只给职田,以所收麦粟充当禄米。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9 

历史上真正的水泊梁山

  梁山泊又称梁山泺,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959),“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那时的梁山泊不过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当时,梁山泊的生态环境十分和谐,岸边有垂杨绿柳,湖上有鸥鹭翔集,荷花满望,渔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途经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之一)中写道: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不过,梁山泊的广阔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邵博《闻见后录》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别以为这是反变法派编造的政治笑话,苏辙在另一首《梁山泊》诗中自注:“时议者将干此泊以种菽麦。”可见,北宋的改革家们确实在怎样利用梁山泊的问题上做过文章。

  徽宗政和年间,朝廷成立了一个掌管公田的机构,名曰“西城括田所”。括田所以清理公田为名,把民间地契不全的、地契与实地方位或面积有异的,以及当权者想要的良田美地,一律指为公田。然后抑勒百姓承佃,强征公田钱。“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前后所括,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当然,梁山泊也在劫难逃。

  《宋史·杨戬传》载:“梁山泺(泊)……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杨戬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根据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自此之后,水泊梁山开始不得安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9 

中国最年轻的状元是谁

  中国实行科举制度1300年,最年轻的状元是唐朝的莫宣卿,高中时年仅17岁。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出生于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据莫氏族谱记载,其父莫让仁不幸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其母梁氏改嫁给了莫及芝。继父莫及芝家境富裕,乐善好施,更难得的是,他对继子莫宣卿视如己出,精心培养,供其入学堂读书。

  据说,莫宣卿到6岁时还未曾开口说话,人们都以为他是傻子,7岁时,莫宣卿在遭受群童欺辱后愤然在沙上写诗曰:“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此诗虽为孩童所作,却颇见其才,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不会说话,先会写诗,原来,莫宣卿并非哑巴,更非痴傻,只是幼时性格内向,实际上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一诗成名后,莫宣卿便开启了“神童”模式,12岁中秀才,17岁中状元,他不仅是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同时也是两广地区的第一个状元,对岭南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后世常称之为“广东第一状元”或“岭南第一状元”。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莫宣卿被唐宣宗钦点为状元后,提笔写下霸气诗篇《及第自咏》: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此诗言语激昂,气势非凡,写出了莫宣卿当时的春风得意和满腔抱负。诚然,莫宣卿高中状元后确实受到重用,官运亨通,官至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如此发展下去,大有位极人臣之势。但莫宣卿却是个大孝子,因为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他就上书朝廷请求调任到南方,以便在近旁侍奉尽孝。唐懿宗感其孝心,准奏应允,改任他为台州别驾。

  可就在莫宣卿奉母携眷上任时,未到台州而病死途中。呜呼哀哉!真可谓是造化弄人,可怜了这位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还没来得及大展抱负便英年早逝,年仅34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议罪银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生活奢靡,内务府的常规收入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而即便是皇帝,伸手向户部要钱也完全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咸丰皇帝曾向户部申请支取20万两银子,用以修缮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却让内务府大臣宝鋆以“国用方亟”为由直接给拒绝了。

  所以,乾隆皇帝想要下江南,想肆无忌惮大把花钱,就必须想办法充实内务府。而和珅便投其所好,顺势提出搞这个议罪银制度,既为乾隆皇帝解决了财务危机,自己也能顺便大捞一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和珅的得宠与腐化,与议罪银制度都有很大关系。由于是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所以乾隆就让他负责此事,顺带负责管理内务府。结果和珅实在干得太好了,乾隆的小金库迅速爆满,乾隆因此认为和珅是管钱的行家,于是干脆让他当户部尚书,即财务部部长。这可真是天下第一肥缺,和珅因此官运亨通、敛财无数。

  除了乾隆与和珅,议罪银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广大贪官污吏了,反正只要交足了议罪银就可以抵罪,那就放心大胆地贪污受贿吧,有了钱再加大议罪银上缴数额,以保平安,如此恶性循环。

  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天下百姓买单。所以说,康乾盛世到了乾隆这里,完全就是虚假盛世,表面粉饰太平,实则已经腐化到了骨子里,为后来的清朝迅速败落乃至灭亡埋下了伏笔。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乾隆时期贪官为什么多

  为了满足乾隆个人享乐,和珅发明一项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贪官遍地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经和珅提议,乾隆皇帝首肯,议罪银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所谓议罪银,顾名思义,就是一项以钱顶罪的奇葩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小官员,不管你是贪污受贿还是草菅人命,如果犯了罪,本该处以极刑的,但只要你上缴一定数额的议罪银,就可以改死刑为流放,如果你上缴的议罪银数额足够大,甚至可以无罪释放。如此一来,官员们干脆提前就把钱交上去,便于以后直接抵罪,毕竟在官场混,谁又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呢?不如花钱消灾,图个安心。

  议罪银制度的设立破坏了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加深了清朝的腐化速度,其直接后果就是官员缴纳议罪银后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大肆敛财,最终遭殃的还是底层老百姓。

  很明显,议罪银是个彻头彻尾的弊政。既然如此,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大力支持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议罪银的流向问题。你是否理所当然地认为,议罪银当然是要上缴国库(户部银库)的?错错错,议罪银实际是上缴给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如此一说便瞬间豁然开朗了,这个祸国殃民的议罪银制度,和珅之所以倡导,那是为了溜须拍马,而乾隆之所以支持,则是为了个人享乐。

  乾隆到底收上来多少议罪银,他自己根本不清楚,就连负责此事的和珅也未必知晓,因为,实在太多、太杂了,中间又经过多次贪污、克扣,所以到头来就是一笔烂账。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其数额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何以见得呢?这么说吧,乾隆六下江南,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每次都要花掉上百万两白银,80岁时又举办了史上最盛大的万寿大典,这前前后后耗资巨大,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都是出自议罪银,并且如此折腾了几十年后,内务府竟然还有结余。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文臣还是武将

  在罗贯中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中把赵云描述成一个忠心、勇敢、机智的武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文成,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也是被列入文臣之中的,武侯祠是唐朝时期修建,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如今在我们的印象中赵云是一名武将,主要是因为长坂坡救阿斗、生擒夏侯兰、定军山之战挫败曹操,然而这几个事件也是值得我们考证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说一下这几个事件的破绽之处。

  长坂坡救阿斗,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书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书中写的是赵云发现阿斗和甘夫人走失,赵云即调转马头前去寻找,不久之后抱着阿斗,保护甘夫人回到营地。注意书中所说的是走失,赵云只不过是去寻找,并没有说被曹操给掳走,所以不存在营救这一问题。

  生擒夏侯兰,夏侯兰是一个文臣,并不是武将,既然都是文臣,只要赵云比他勇敢,被俘虏那还真的不是一件难事,赵云身边在带上几个士兵,抓住夏侯兰那就更容易了。

  定军山挫败曹操,这恰好证明了赵云的智慧,书中介绍,黄忠去抢曹操的军粮,赵云并没有一起去,黄忠去了很久都没有回来了,赵云帅兵前去营救,面对曹操的四面合围之势,赵云令蜀军偃旗息鼓,曹操疑心重,怀疑有伏兵,赶紧撤兵,赵云随即下令弩弓手射击,所以才打败曹操。这里面介绍的也是赵云用的智慧打赢的,并且是黄忠之身前去抢军粮,对于黄忠来说赵云一个文臣去了也是个累赘,并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增加麻烦。

  刘备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国中蜀国的开拓者,他能建立蜀国说明他用人的眼光也非常独到,赵云跟在他身边多年,他不可能看走眼,即便一时走眼,后来肯定也会中用这么一名优秀的武将,但刘备并没有用,而是让赵云留在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这也足以说明赵云文臣的身份。

  赵云作为一名文臣确实很有大局观,关羽死后刘备要进攻东吴,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了魏国,孙权自然就臣服了。现在魏国曹丕篡汉称帝,正不得人心,不伐魏而与吴交战,不是用兵良策。最终的结局也证实了赵云的远见以及他的大局观。

  如今成都武侯祠把赵云归于文成,绝对不是混淆视听,按照对以上这些事情的分析不得不说,赵云是一个最勇敢、最具魅力、最有武将气质的一位文臣。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赵云是忠诚卫士、勇猛的将军、贤来明的的君子。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蜀汉名将。兴七年知(公元229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追谥云曰顺平侯。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完美的武将形象,与关羽的刚毅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同关羽、张飞一样追随刘备,誓同生死。但他道比关张更具有人格魅力。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参加过长坂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中在极度危险情况下,救出幼主足可见其忠诚。

  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展示他勇猛无敌的一面。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源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展现了他贤士风范。在关羽被害、荆州丢失,张飞被害之后,赵云从讨伐曹贼的大义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