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水泊梁山到底有多少人

  最早有关记载宋江的材料《大宋宣和遗事》只说有36条好汉(不包含宋江,是指宋江部下),他们是:宋江、吴加亮、李进义、杨志、李海、史进、公孙胜、张顺、秦明、阮小七、阮小五,阮进、关必胜、林冲、李逵、柴进、徐宁、李应、刘唐、董平、雷横、朱同、戴宗、王雄、孙立、花荣、张青、穆横、燕青、鲁智深、武松、呼延绰、索超、石秀、张岑、杜千、晁盖。

  到南宋末年,龚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提到好汉则有所不同,其中将李进义写成卢俊义,吴加亮写成吴学究,李海写成李俊,公孙胜则没有提及,阮进写成阮小二,关必胜写成关胜,林冲没有提及,朱同写成朱仝,王雄写成杨雄,没羽箭张清改成张青,张岑写成张横,杜千没有提及。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4 

历史上水泊梁山36将都是谁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军中有三十六个主要头领。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度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水浒传》为穆弘)、石秀、徐宁、李英(《水浒传》中为李应)、花和尚(《水浒传》有姓名为鲁内达、鲁智深)、武松。

  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万人。《水浒传》写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那是小说家的虚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梁山泊又称梁山泺,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959),“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那时的梁山泊不过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当时,梁山泊的生态环境十分和谐,岸边有垂杨绿柳,湖上有鸥鹭翔集,荷花满望,渔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途经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之一)中写道: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2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从历史角度去看,《三国志》中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也就是说关羽不但是万夫不当的勇将,而且非常重义,受军民的尊敬与爱戴,为了保全刘备的两位夫人不被陵辱甘愿屈膝于曹军,也同样在白马坡前阵斩袁军大将颜良以报曹操的恩义,水淹七军生擒曹军大将于禁,斩杀猛将庞德,一举破敌威震华夏,但人无完人,关羽的缺陷是轻敌,没能发现吕蒙的诈病与陆逊的假意崇敬,导致孙权集团在背后捅刀子,偷了关羽的荆州南郡。

  请不要说孙权偷袭是关羽的人性不好,关羽骂来使是非常有道理的,孙权绕过刘备,直接和关羽联姻,是什么意思?关羽接下了,那就是说,他认为他和孙权是门当户对,平起平坐的。刘备会怎么想?关羽不接,那就是他看不起孙权,破坏孙刘联盟,还是他的错,请示刘备再行动,那么在刘备这边看来,关羽的意思就很暧昧了。你是想不想结呢?所以,孙权找关羽联姻,不论关羽做什么,赚的都是孙权。要么挑拨刘关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为了出兵讨荆州而做借口,所以关羽最好的方法,就是“骂辱其使,不许婚。

  关羽称得上蜀国的武力柱石。他有过人的军事能力,而且有头脑,虽然性格有缺陷,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影响大局的。至于孙吴背盟实在并非他之过,关羽无愧于一代名将,也对得起蜀汉。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2 

当年闯关东的都是什么人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一场前后持续了上百年的人口大迁徙。据相关专家统计,整个闯关东过程当中,前后大约有超过4000万移民,通过这种方式从关内迁移到东北来生活。

  闯关东这个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对中国进行蚕食。再加上当时山东河南等地,连年遭遇天灾或是战争,使得大量的山东、河南两地的人们,通过闯关东这种方式,迁移到东北生活。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闯关东已经成为了历史。不过,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有保留下自己的山东方言?如今的东北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闯关东发生于清朝末年。在此之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往往被清朝用于流放犯人。比如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宁古塔,就位于今天的牡丹江宁安地区。

  另一方面,因为清朝发源于东北,尤其是长白山一代。满清统治者将长白山一带视作自己的发源地,不允许大量的汉人出关,更不允许他们接近长白山附近。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清朝末期之前,东北其实都处于人口极其稀少的状态。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对于东北的封禁政策逐渐失效,再加上当时的山东河南等地,连年遭遇天灾人祸,人们很难生活下去。于是一股朝东北移民的风潮,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形成了后来的闯关东。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2 

海参崴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

  1860年,英法联军来势汹汹,面对地大物博的清朝,他们彻底暴露其丑恶的嘴脸,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京城一时间沦为洋人的天下,清朝皇室仓皇出逃。

  面对如此困境,清朝也自知赔款割地在所难免,在用银两和一些权益安抚好英法联军后,沙俄趁机跳了出来,号称“调停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清政府内心纵有万般不甘,终究还是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失了中国外东北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海参崴也在此时离开了中国的怀抱。

  如今的海参崴是俄国在远东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对俄国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海参崴对中国来说何尝不重要呢?

  一、一个完美的出海口

  海参崴是一个绝佳的港口,在俄国身上可以体现出来。

  首先,海参崴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对俄国在远东地区的贸易至关重要。

  其次,海参崴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拥有非常丰富的鱼类资源,有着300多种鱼类以及20多种海洋哺乳动物,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预想的是,如果海参崴没有丢失,那么将会极大地带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参崴也将会是中国一颗闪亮的“明珠”。

  二、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海参崴如今是俄国在远东的军事中心,驻有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其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一方面,海参崴的太平洋舰队,让俄国在远东的权益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海参崴的存在也让俄罗斯在亚洲、甚至北美的影响力增强。对于中国来说,海参崴的战略意义同样非常重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明朝初期的海军有多强大

  明朝初年,中国有一支称霸亚洲的强大海军,它拥有3500艘战舰。每年春夏两季时,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巡航,比如在1373年1374年这两年中,明朝海军曾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又击败越南海盗。

  在郑和六下西洋的过程中,一支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岛等地,敢于挑战明朝海上权威者,都被明朝一一征服。在东南亚一带,36个国家臣服于明帝国,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由此,在明帝国的经营之下,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琉球群岛在内的贸易网络。在这种条件下,每年源源不断的财富从海上涌来,明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明朝的海军为什么会衰落

  明朝中后期海军之所以衰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是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众所周知,靖康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往南方迁移,这个迁移时间一直持续了3个世纪,直到明朝初年才停止。而当明朝统一全国后,东南沿海的大量人口开始回流内陆,比如浙江人口就从1050万下降到530万左右,福建人口从400万降到200万。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导致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使得明帝国对海洋的兴趣逐渐减少。

  其二,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威胁越来越大,使得明帝国的海上力量开始回撤。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这一时期明朝军事力量强大,对蒙古人的一系列远征使蒙古人的实力遭受到了重创。但是,到了中后期,明朝实力开始衰弱时,蒙古人立马起来反击。1449年,当蒙古军队俘虏了明英宗并且直逼京城时,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了明朝的战略中心。这样一来,必然使得海上的军事力量回撤,最终导致明朝海军的衰落。

  其三,明朝中后期党争频繁,政治腐败是明朝海军衰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任意妄为,连续十几二十年不上朝,导致宦官干政,党争频繁,而这些宦官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动用运输团队,克扣水兵军饷,并且动用军舰为自己谋利,造成了海军的疲惫不堪。同时,朝廷的大多数文物官员陷入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没人去关心帝国的海上利益。明朝海军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展,简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方在大力发展海军时,中国却将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航海资料销毁,导致海军的发展一再没落,中国失去了控制整个印度洋航道的机会。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成吉思汗的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临终之时,他在军中立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直到灭掉西夏为止。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果然秘不发丧,并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把前来乞降的西夏末主李睍处死,接着铁骑横扫西夏全境。

  据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22年丁亥,秋7月壬午,不预,崩于萨里川老徒之行宫,寿66”。根据历史传说,成吉思汗死后,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陵墓深埋,万马踏平,又将坟地植成森林。这种墓葬方式有别于中原帝王,蒙古汗王以这样的埋葬方式进行保密,杜绝后人盗墓。

  从此以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处从未在中国任何史料中出现,元朝的真正帝王陵墓发现的也极少。对于成吉思汗下葬之地,普遍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在“起辇谷”,一说是在“不儿罕山”,一说在内蒙古草原,一说在甘肃某座山中。

  今天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修建的成吉思汗陵,并非真正的铁木真陵墓,这是1954年修建的,用于纪念和祭祀铁木真的墓地。之所以建在这里,乃是传说700多年前,铁木真率兵路过此地时看中了这里的风水,赞叹这里是“衰亡之期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

  成吉思汗并且随后说出了死后安葬在这里的话。“伊金霍洛”蒙古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园”。但实际上,考古学家在伊金霍洛旗考察后发现,这里没有成吉思汗墓。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1 

古代的宝剑为何能够削铁如泥

  在历史上,著名的宝剑传说可谓是层出不穷,比如三国时期赵云用的青釭剑,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干将莫邪,如果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这些著名武器的背后,似乎还是一个标配条件,那就是宝剑必须“削铁如泥”才行。

  这种小说的写法,自然有着夸大的成分,即便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家也并不能做出这么锋利的铁剑,更何况当时呢?不过古人这么说,肯定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凭证,根据专家的分析,那些削铁如泥的宝剑,削的很有可能不是铁,而是其他的金属。

  古代的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很容易将各种金属混为一谈,清代的《说文解字》就指出,“金,五色金也。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因此铁不单单泛指一种金属,也有可能包括其他的物品,比如说质地相对软的铜或者银。

  通常来说,钢铁的莫氏硬度为4-5,而银和铜的硬度只有2.5-3左右,过去鉴别银子的方法,有的直接用牙来咬,能够留下牙印,因此刀剑自然也就能够劈得开了。

  而《水浒传》里面,杨志东京街头卖刀,吹嘘自己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倦,牛二不信,将20枚铜钱摆在一起,随着杨志手起刀落,铜钱应声劈为两半,这件事情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在1978年,我国工艺美术界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经当场演示,用一把龙泉宝剑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了两片,这也算是真正的削铁如泥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将铁按照含碳量的方式区分为三种,其中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做生铁,含碳量在0.05%到2%之间的,叫做钢,至于低于0.05%以下,就是被称为熟铁了。一般来说,含碳量越低,金属也就越难生锈,但是质地也会越来越软。

  而熟铁作为生铁精炼的产物,硬度并不高,而且可塑性和延展性比较好,容易锻造焊接。虽然生活中不太常见,举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和过去的自来水铁管差不多,力气大的现代人,拿把菜刀用力也是能劈开的。因此“削铁如泥”可能指的是熟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0 

武则天为何给自己立无字碑

  虽然后世效仿武则天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她的成就,她是我国唯一改朝换代登基的女皇帝,她的一生杀伐决断无比果敢,对于权势和地位野心勃勃,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晚年给自己立了一款无字碑,上面没有生平介绍,也没有她的千秋功绩,千百年来令无数专家学者不解其意。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武则天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她一生承受的争议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到了晚年她不仅主动退位,还将天下重新还给了李家人,这和她早年为了权力六亲不认简直截然相反,所以没有人能够想通武则天为何要给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

  历朝历代的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身后名,他们的墓碑也会歌功颂德,将自己一生的功绩全部写上,而武则天却反其道行之,为她更加增添了几分神秘莫测,1982年河南嵩山的一位老农上山采药,戴氏在地下挖掘出了除罪金简,经过专家的鉴定,确认这就是武则天临终前颁布的。

  在武则天的除罪金简上,写了自己一生的罪责,并且坦诚自己对不起李家,所以最终去帝号,把江山和皇位都还给了李家的胡人,在人生的最后武则天不愿意再做皇帝,而是想要重新做回李家的皇后,她一生受过太多指责和非议,她想让自己死后得到解脱,不再受世间的打扰。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