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贿选为大总统是怎么回事

  曹锟(1862.12.12~1938.5.17)直系军阀首领

  字仲珊。天津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任毅军哨官。1894年随毅军赴朝鲜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1营帮带。从此依附袁世凯,历任北洋常备军步队第11营管带、北洋陆军第1镇第1协统领、第3镇统制等职。

  1907年率第3镇进驻长春,使北洋势力伸展到吉林、黑龙江。1911年(宣统三年)率部在娘子关进击山西响应武昌起义的民军。1912年2月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1914年4月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官。1915年9月上书请改国体为帝制,为袁称帝推波助澜,10月任虎威将军。

  年末爆发护国战争,任北洋军第1、第2路总司令,指挥所部由川、湘攻滇,被护国军击败。1916年6月袁病死后,任四川军务会办,9月任直隶督军,在国务总理段祺瑞和大总统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中左右逢源。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阴谋活动,后又投机任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率部入京讨伐张勋。7月兼署直隶省长。8月爆发护法战争,又在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时而主和,时而主战。10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年底任援湘军第1路司令。

  次年1月任两湖宣抚使,率北洋军2个师和5个混成旅,经鄂入湘进攻护法军,连占岳阳、长沙、衡阳等地,6月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1919年冯国璋死后,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0年7月与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直皖战争,联合奉系打败皖系。8月任直鲁豫巡阅使。

  贿选大总统

  1922年又与奉系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将奉军逐出山海关,独霸中央政权,进而醉心谋取大总统职权,以恢复法统为名,将大总统徐世昌赶下台,拥黎元洪复职后,又多方刁难,一年内迫使内阁六次倒台。1923年6月,指使党羽逼宫夺印,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动军警挟持国会,重金收买议员,贿选为大总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冯玉祥等人发动的北京政变赶下台,囚禁于中南海。1926年获释,到河南投奔吴佩孚。1927年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后,曹寓居天津。在日军占领天津期间,拒绝出任伪职。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4 

揭秘:清朝最后一个状元

  科举作为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及第,能够考上状元那真是三生有幸,前途也往往是非常远大的。

  刘春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名状元,他考上状元的第二年后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他的父亲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母亲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很小的时跟着父母在济南生活,由于过于贫穷,6岁时就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扶养,8岁时刘春霖开始进入私塾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光绪30年(1904年),刘春霖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也是同一年清朝废除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因此刘春霖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学成回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1914年至1924,刘春霖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还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地位非常显赫。刘春霖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经历了我国军阀混战、内部争斗的腐败局面,忧国忧民的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1928年刘春霖隐退。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刘春霖的同年进士汉奸邀请刘春霖出任北京市市长被拒绝,于是日伪恼羞成怒,就派人抄了刘春霖的家,把他家人都抓走,财务没收,后来刘春霖花重金又请人说情才把家人救回,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刘春霖从此闭门谢客,在家以诗书自慰。刘春霖资助本地建设小学一所,还非常体察民间疾苦,对于受灾的地方有着不少帮助。

  话说刘春霖考上状元还有一段趣事,当初慈禧七十大寿,心志高兴翻阅科举试卷,看到状元的试卷非常满意,但是一看落款写着广东人朱汝珍不禁勃然大怒。因为慈禧一见到“珍”字就想起了珍妃,珍妃曾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慈禧把珍妃推到井中溺死。而朱汝珍是广东人,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清朝的乱臣贼子全都出自广东,于是慈禧就把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翻开刘春霖的试卷之后,看到试卷字迹清秀非常高兴,又看到“春霖”二字,当时京畿地区大旱急盼一场甘露。刘春霖是肃宁人,京畿地位重要,肃宁象征肃静安宁,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清是吉祥之兆,就把刘春霖立为状元了。

  刘春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考状元时的殿试试卷,犹如印刷体,其在诗书画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的小楷笔力清秀刚劲,在书法界有学小楷要学刘春霖的说法。刘春霖的小楷广为流传,出版过《兰亭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等多部小楷字贴,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3 

清朝最长寿的皇帝是谁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其统治期间,不仅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而且有效地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六次南下江南,留下了不少民间美谈。

  而且他本身文治武功兼修,修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圆明园,并且把清朝的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推到了鼎峰,同时也为清朝康乾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着实为一代有为之君,与其祖父一起被称为有名的“千古一帝”。

  25岁登基,在位整整60年正,而后又尊为太上皇,辅政三年零四个月。因此他不仅是清朝年寿最长的皇帝,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中,也算是非常长寿的代表了。

  因为身体好又长寿,乾隆皇帝膝下子孙成群,一生有17位阿哥,10位格格,皇孙、皇曾孙、皇元孙等一百多名子孙,尽享五世同堂之喜啊,这点上仅次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正是由于子孙众多,乾隆帝也是个对待子孙非常慈爱的老者。

  而他们满人善骑射,他的皇子皇孙们也毫不例外。一天,乾隆带着他们的皇孙们一起来到了张三营行宫,叫孩子们依次表演箭术给他看。

  此时的皇次孙绵宁,还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也跟着用一把小弓箭射靶。只见他第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箭毫不例外又射中靶心。乾隆帝见状十分高兴,他笑着说道:“若你第三箭也射中箭,朕便赏你一件黄马褂。”

  高兴之余,乾隆皇帝就去看看别的孙儿的骑射技艺了,然而绵宁的第三箭,不偏不倚恰巧又正中了靶心。可爱的小皇孙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地收起了自己的小弓箭,随后便跪在自己的皇爷爷面前。乾隆帝高兴坏了,吾有子孙如此,大清之幸啊。

  只是他忘了先前答应过给绵宁的黄马褂,不知为何小家伙,跪在面前默不作声!便问他:“绵宁跪下作甚呢?”

  绵宁乖巧地跪着就是不说话,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自己此前对绵宁的的承诺,大笑道:“朕虽说要赏赐给你一件黄马褂,可来这行宫射箭,朕今日着实没带啊。不如这样,便把朕的大褂赏给你吧!”

  说完,他脱下自己的大褂,高高兴兴把绵宁围住并抱了起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一位长者对自己子孙的厚爱哦!

  后来,这位小小神射手绵宁,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也成为了一代帝王——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道光皇帝。

  而乾隆膝下子孙众多,能得五世同堂盛况着实令人大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得知自己的长孙绵德马上就要有孙子了,自己也要添一个小元孙了。

  这样五世同堂的盛况,这在爱新觉罗家族十分罕见!乾隆不禁大喜,不仅晋封自己的长孙绵德为固山贝子,而且他高兴之余还不忘普天同庆,下令各省督抚查明,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僚世家。凡是有五代同堂者,都会得到天子丰厚的加恩赏赐!

  传闻,这位货真价实的老寿星皇帝,即使80岁后,还经常带着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五代一起前住避暑山庄,欢享天伦之乐。

  直到嘉庆三年时,88岁的乾隆皇帝,身体才有些吃不消,经常出现疲倦不堪,随后不久卧病在榻了。据史料记载,嘉庆四年正月初一,新年第一日他安然度过;到了第二日,他写下了自己生平的最后一首诗。

  随后便出现病危之状,当嘉庆帝随后赶到他身边时,他已无法言语了。就是那一年正月初三的凌晨,乾隆皇帝静静地闭上了眼睛,繁华一世也终将落幕,年时89岁高龄。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3 

秦朝最南到了哪里

  秦朝最南到了岭南地区。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知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道、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回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答浙江绍兴)。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艰巨战斗。

  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的抵抗。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3 

秦朝最厉害的大将军都有谁

  1、蒙恬

  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

  2、王翦

  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百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

  4、章邯

  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

  5、白起

  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度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秦朝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3 

揭秘:秦朝最富有的商人是谁

  吕不韦是秦朝有名的富商,他的财富可以说富可敌国。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的。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有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曾主持编纂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他作为一名著名的商人,作出最大的投资就是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的政治中心,从而辅佐异人继承皇位,自己也做了相国。

  之后异人去世,他的儿子继承皇位,自己作为相国帮助管理国家,一时权倾天下。在他执政期间,他为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最后因为集团叛乱的事受到牵连罢免职位,不久之后吕不韦在家中自尽。

  对于吕不韦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商人的身份,之后才是他秦国宰相的这一身份,而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他的财富。对于他的钱财可以说富可敌国,他的这些财富是如何挣来的,这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吕不韦的目光长远,慧眼识珠。吕不韦与陶朱公两人都是商人,但是两人的眼光却不一样。陶朱公做生意将财富作为他无聊消遣的玩具,吕不韦做生意将财富作为他政治的基础。吕不韦将自己的财富投资到秦始皇的父亲身上,慧眼识珠认为他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并未秦始皇的父亲政治前途奔波劳累,最终得相国的职位,挣得更多的钱财。

  其次就是吕不韦有着做生意的头脑。当他当上秦国的相国之后,他还在一直做着自己的生意。有着这层身份在,没有人敢在他的生意上找麻烦。这也让他做起生意来更加的顺畅,赚的的钱更多。在历史上能够将权利与钱财两得,并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也就只有他了,即使最后还是自杀而亡,但也给自己留下了辉煌的一生。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2 

秦朝最后灭的是哪个国家

  秦朝最后灭的是齐国。秦始皇先后于秦始皇韩、赵、魏、楚、燕、齐,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走向了封建主义也为后世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焚书坑儒等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2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是谁

  在中国的历史上,朝代更迭,各种制度和官职人员换了很多,但是有一种职业,却是持续了两千多年,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了太监的存在,他们日夜照顾皇帝,虽身体残疾,但是却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太监能够祸乱朝纲,改变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个太监,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人。

  这个人名叫孙耀庭,因为家中过于贫困,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在很小的时候便被父母送进宫做太监,而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但是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孙耀庭被阉割后因为疼痛陷入了昏迷,可也就是在他昏迷后的第三天,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从此曾经强大无比的大清王朝轰然倒地,彻底的成为了历史。而孙耀庭在醒来后才发现,大清朝已经亡了。

  几年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很多倍封建思想影响的老百姓们都以换了新的皇帝,而孙耀庭也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当一个太监的,毕竟以后不用再担心没衣穿,没饭吃了。可是这场复辟的闹剧仅仅持续了100多天,而袁世凯在在当了83天皇帝后就去世了。溥仪虽然退位,但还依旧居住在皇宫之中,他向民间召集太监,而孙耀庭也就如愿以偿的终于当上了太监。

  进宫后,孙耀廷照顾皇后婉容的生活起居,原以为日子就这样平静下来了。可是没两年,溥仪就被赶出了皇宫,而无处可去的孙耀庭就返回了天津老家,依靠兄弟们的接济过活,可是这样的接济不可能一直存在,他只能重返北京城,住进了兴隆寺,在这件寺庙中,还住着40多个和他一样命运悲惨的太监,他们全都无家可归,相依为命。

  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变,依靠政府每月补给的16元,孙耀庭起码能吃饱穿暖,而这,也是孙耀庭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所以他非常的感谢政府。

  孙耀庭活到了1996年,享年94岁,他亲身近距离的见证了清王朝的灭亡,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成了一位活着的历史,他一生悲苦,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一丝温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自他以后,中国畸形的太监制度灭亡。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2 

秦朝最残酷的刑罚有哪些

  第十名,鸩毒

  鸩毒,常用于秦朝对贵族或者高官的赐死,使其喝毒药而亡,在这些刑法中可以说是最轻的一种,死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痛苦。

  第九名,枭首

  也就是后市朝代所使用的砍头,这就刑法是将犯人的头颅砍下,然后插在木杆上示众,这种刑罚在十大酷刑中也是非常的轻,对于犯人来说并没有这么大的痛苦。

  第八名,腰斩

  顾名思义,就是将犯人拦腰斩断,这种刑罚通常也会一瞬间使犯人死亡,但是会有极少数生命力顽强的罪犯在第一时间没有死去,感受无尽的痛苦。

  第七名,磔刑

  从第七名开始已经较为残酷了,磔刑是先将刑法的四肢砍断,然后斩首示众。斩断犯人四肢的时候罪犯通常并不会直接死去,而在这期间会遭受身体与心灵上巨大的痛苦。

  第六名,车裂

  行刑者会将犯人的四肢与头颅绑上绳子,系在战车之上,然后驱动战车,将犯人活生生的拉扯而死,死后四分五裂,及其悲惨。后世朝代的五马分尸就是从此演变而来。

  第五名,定杀

  定杀是指将犯人放入水中或者埋入土中,使其窒息而死。行刑者会将罪犯先行捆绑住,然后根据犯人犯错程度的高低选择将其扔入水中还是埋进土里。因为古时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活埋入土中的犯人犯罪程度较低。

  第四名,梳洗

  这里的梳洗指的可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行刑者会手持一把巨大的金属梳子,然后将犯人的血肉一层层的刷下来,直至肉尽骨露。这对于行刑者也有着严酷的要求,在犯人的血肉还未被刷尽的情况下如果已经死去,那么行刑者也将受到惩罚,这使得行刑者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而犯人将于临死前痛苦至极。

  第三名,瓮杀

  瓮杀是从“请君入瓮”这个成语而来,翁是古时候的一种吃饭的器皿,形状如同缸一样,而瓮杀就是指将犯人做成饭菜让其他人享用。方法是找到一个大缸,将犯人置于其中,下面铺满树枝柴火,将犯人活活蒸熟,残忍无比。

  第二名,具五刑

  具五刑是五种刑法一同施展,包括“黥”、“劓”、“斩趾”、“断舌”、“枭首”,分别对应着在脸上刻字、削去鼻子、斩去脚趾、割断舌头、砍头示众,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人的名节是要大与生命的,而这种刑法会在犯人死前对他的名誉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在此之后才会将他杀去。在秦时期,丞相李斯就是死于这种刑罚,遗臭万年。

  第一名,株连

  也会被称作连坐制度,是最重的一种刑法,在古时家庭观念极重,同乡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而连坐则是一人犯错,他的家族与同乡都要受到惩罚,轻者流放,重者直接处死。想想就令人浑身颤抖,恐怖至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2 

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1936年1月9日,参谋本部发表《华北自治运动的演变》,在总结以往华北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明朗化”的政策目标。13日,陆军省对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发出《处理华北纲要》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华北五省自治的政策。17日,陆军省通报驻华官员:外务、海军方面对于上述宗旨,没有异议。以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为标志,华北政策正式成为日本的国策。

  二二六政变之后,3月9日,前外相广田弘毅组阁,4月2日,前驻华大使有田八郎出任外相。随着“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的恢复,在军部国策的左右下,广田内阁的对华政策全面确立下来:8月7日,首先召开的“五相会议”,决定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扩张发展”的根本国策;

  随后召开的“四相会议”,决定了《帝国外交方针》,规定了日本的对外政策,关于对华政策的根本方针,则规定参照1935年10月4日的对华政策决定。11日,广田内阁的有关各省决定了《对华实行策》,同时还决定了《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上述一系列文件,标志着日本以华北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

  1936年底中国绥远事件的爆发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了日本贯彻既定对华政策的挫败。1937年1月23日,广田内阁总辞职。2月2日,林铣十郎内阁成立。3月3日,佐藤尚武就任外相,继续调整对华政策。

  4月16日,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大臣共同决定了《对华实行策》和《指导华北方策》。此次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华北的施策,取消了“完成以华北民众为中心的分治政治”,规定当前的策略主要是进行以华北民众为对象的经济工作以及文化工作。但“佐藤外交”在对华政策上的调整,并未改变前内阁的根本对华方针,并伴随着5月31日林内阁的总辞职而宣告夭折。

  6月4日近卫内阁成立,广田弘毅再次出任外相。在对华政策上,近卫首相12日说:还是广田内阁时代的三原则为好;内阁书记官长风见章随后表示:要采用广田内阁时代决定的《对华实行策》及《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1936年8月11日)。广田外相20日在给驻华大使川越茂的训令中,指示他归任后,“对佐藤外交之后退色彩予以修正”。

  否定“佐藤外交”而回归到1936年8月广田内阁的对华政策,就成为近卫内阁在对华政策上的选择。7月6日,在近卫内阁阁议上,广田外相认为:日本的对华外交方针,除了毅然推行正确政策之外,别无他途;他的意见,得到了全体阁僚的一致同意。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的7月15日,近卫内阁情报委员会发表了外务省编辑、“绝密”标示的“时局宣传资料”,其中一份《关于对华政策》的文件,共分三部分:1.对华政策的基调,规定与1934年12月7日外务、陆、海军三省有关课长之间决定的《关于对华政策的文件》相一致;2.对华三原则,“即1935年10月有关各省决定的所谓对华三原则”,亦即“广田三原则”;3.对华施策的纲要,则是将上述目标和原则在政策实施上进行的细化。上述文件,就将七七事变以前日本的对华政策及其继承关系,进行了最好的总结。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