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女人很多 唯独对这个女人是最专一的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帝还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自从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去世,乾隆就永远失去了富有柔情的婚姻生活。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尽管六宫粉黛如云,却没有一个成为他所钟爱的女人去抚慰他那颗孤寂的心。
乾隆皇帝这样一个历史伟人,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至少是有缺憾的。自从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去世,他就永远失去了富有柔情的婚姻生活。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尽管六宫粉黛如云,却没有一个成为他所钟爱的女人去抚慰他那颗孤寂的心。
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日,一切准备就绪,乾隆皇帝即将开始首次东巡齐鲁。东巡的明发谕旨,早在上一年六月初一就向全国臣民颁布了。曲阜是孔子圣地,皇祖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回銮山东时,曾亲往孔子故里,恭谒殿庭,对这位“至圣先师”行了三跪九叩首大礼。
以此之故,乾隆在谕旨中首先申明,此次东巡,首要目的是承继皇祖之志,谒孔庙以观车服礼器,并亲奠孔林,一展自幼以来对先圣孔子的孺慕之心。不料到年底一切准备工作接近完成时,又突然发生了变故——皇七子夭折,皇后因此而悲悼成疾。
三月初三,清晨,新雪初晴。身体衰弱至极的皇后经不起伴随这场春雪而来的寒流袭击,她真正一病不起了。皇帝闻讯,立即决定停止按程赶路,就近在济南府驻跸,以便皇后调养。
四日驿程,皇后病势平稳。三月十一日午时,皇太后、皇后先行登上停泊在运河边上的御舟,随后皇帝驾临德州月城水次。戌末时分,皇后神志开始昏迷。亥刻,当新的一天即将来临之际,皇后富察氏弃屣仙逝。
皇后走得太突然了!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与自己恩爱二十二年的贤妻就这样永远地天人永隔的事实。三月十二日,皇帝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皇帝对皇后至死不渝的爱情,注定了他已不可能在今后的婚姻中得到幸福。
所以乾隆这一生最爱得人是谁,想必就是孝贤皇后了。
从小在宫外长大身世坎坷的毛孩子却造就了历史上最繁荣的盛世
宋仁宗赵祯原名叫赵守益,是宋朝的第四个皇帝,他的父亲是宋真宗赵恒,生母是李宸妃,因为宋真宗的皇后没有儿子,所以赵祯便由皇后刘氏抚养,称为皇后的儿子。因此他的出身很是尊贵,但是他完全没有世家子弟的那些恶习。赵祯生来性子温和,对人对物都有礼以待,从不拿身份压人。
赵祯的一生是比较顺利的。在他四岁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庆国公,五岁又被封为寿春郡王,年仅八岁就被封为皇太子,十三岁的时候就登基为皇了,我想这份殊荣没有几个人能有,别人梦寐以求的皇位,他几乎唾手可得,真令人感到神奇。当时由于赵祯的年龄太小,由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直到他二十三岁时才开始拥亲政。
赵祯在位时间很长,虽然没有很大力度的改革,是一个守成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宋朝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呈现了一片繁荣之景。宋仁宗很善于发现人才,他在位期间有很多人才,例如包拯,范仲淹等等,他知人善用。
我们应该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创作背景时间是在庆历四年的春天,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由范仲淹主政的"庆历新政",并且是获得宋仁宗的全力支持,当时的赵祯对宋朝当时的处境赶到不满,一心想要改变这种境地。于是他支持范仲淹进行改革,想要解决宋朝的问题,但是不幸的是这次改革失败了。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赵祯也是这样的,他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命人编辑和修改藏书,注重当时的文化环境。
但是由于过度对文的重视,导致对武的忽略,以至于后来战争的节节败退,签订了令人屈辱的“庆历协议”。这不是最恐怖的,在后来的战争中,宋朝一直在割地赔款,并没有主战的想法。而且宋朝内部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三冗”问题,有时候一个职位上都有几个官员。这不仅花费了极大的财力,还降低了官员的工作效率。
财政收入不够,朝廷加紧对百姓的剥削,土地兼并又应运而生,给劳动人民带了极大的苦难。赵祯在位期间敢于接受别人的劝谏,知错就改,是一个很有气量的皇帝。大家都知道铁面无私的包拯吧,包拯当时是谏臣,经常给宋仁宗提意见,有时候都把宋仁宗惹怒,但他还是虚心接受谏官的意见,并且去改正。
有的人说赵祯性格温和是因为惧怕臣子,我想这完全就是一个假话,堂堂一个宋朝的皇帝,掌握国家最高的权力,为什么要怕区区一个不足畏惧的大臣呢?这是他对人才的爱惜,他很尊重他们。宋仁宗虽然只是一个平常的皇帝,但是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君主,在位四十多年,认真处理每一件朝中之事。赵祯有自己独到的个人魅力,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君主。他心爱书法,并且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
他自己也写了很多诗,并且编辑成册了。他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实行仁政,深得民心,因此百姓对宋仁宗评价很高。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他只能做一个守成的君主,但是他的一生并不平庸,他在位期间,促进了宋朝各个方面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后来,宋仁宗因病去世,消息传到民间时,整个街上的人都在哭并且烧纸钱,足以见宋仁宗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了。不仅如此,当宋仁宗病逝的消息传到辽国时,他们也悲伤的难以自己,都嚎啕大哭,更有甚者辽国的国王为宋仁宗立了一个墓碑,来表达对宋仁宗的怀念,并且以后的历代君主都以宋仁宗为榜样。
宋仁宗对敌人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可以想想他在朝内造成的影响了。他宽容仁厚的品格使得大家都很怀念不舍,严于律己,一代明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很可惜宋仁宗并没有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他的儿子死得都比较早,这是比较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宋仁宗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
小编认为,纵使宋仁宗只是一个守着祖宗基业的一个君王,但他是一个有才能,有优良的皇帝,守成并不意味着无能。他的英名已经名垂青史,他在历史中留下了痕迹并且永远不会被人所遗忘。我们可能觉得他没有像别的皇帝一样有着很伟大的打天下的战绩,但是在古代我觉得能守成也是一种能力。因为古代的战争是随时就打起来的,小编觉得有时候守成也是一种能力。
通宝是哪个朝代的货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宋“太平通宝”、明“永乐通宝”、清“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除了“通宝”以外,历代古币上还多有“重宝”“元宝”等(明朝只有通宝)。以清朝咸丰年间的铸币分类最为复杂,制钱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称元宝。直至民国早期还有“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等。贯穿了从初唐到晚清的各个时代。
“通宝”是中国自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早期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五铢。另有元宝、重宝、之宝等钱。唐代改变了秦、汉以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习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有人按顺时针方向回环来读作“开通元宝”,成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命名的由来。
“通宝”名称为后世沿用,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国号),如唐代的“建中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南宋的“大宋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宣统通宝”等。辛亥革命后,云南、福建还曾试铸“民国通宝”。“通宝”钱一直流通了1300多年,在我国货币史上占主导地位。
清朝最厉害的皇帝是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可汗和皇帝的地位一样吗
很多人都认为可汗或者单于就是皇帝的意思,实际上是不严谨的,单于或者可汗更接近于国王的意思,也就是商周时期的王的意思,这个是有根据的,前面说过,周建立以后分封诸侯,最高统治者称王,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土地和大臣,这个就是封建制度,欧洲很长时间内都是封建制度,所以他们最高统治者一直都叫国王。
突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虽然不是分封,但是他们建立的国家往往都是松散的,是由一个个部落组成的,最高统治者都是通过战争然后推举产生的,我们熟知的成吉思汗,就是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实际上每个部落首领都可以称可汗,只是有个共同大汗而已,从这个层面来说,可汗与国王的地位等同。
汉人中也有两个被称为可汗的,那就是隋文帝的圣人可汗以及唐太宗的天可汗。当然这都是尊称,表示臣服于隋朝或者唐朝。
虽然意义上相同,实际上完全不同的,因为可汗是可以推举,或者说谁的拳头大谁就是大可汗,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朝被明朝推翻以后,蒙古很快分裂成两个大的部落:鞑靼、瓦剌,他们各自称可汗,都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了。
正因为如此,但凡是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都千方百计的学习中原称帝,因为可汗可以推举,但是皇帝没有推举的,都是继承的,比如鲜卑建立的北魏就是称皇帝的,而契丹建立的辽和女真建立的金最后也都称帝了。包括成吉思汗后人忽必烈在中原地区建立元,称帝,对于四大汗国还是称大汗的,是要做四大汗国共同的首领。
到了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称昆都仑汗,皇太极即位以后也称汗,后金还有一种政治制度,那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其实就是努尔哈赤为了平衡各个部落而设立的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但这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时,汉文书信中所写的“大金国皇帝”字样,曾被袁崇焕指责为议和的障碍。不管是袁崇焕还是明朝君臣以及朝鲜,都是认为皇帝是高于可汗的存在的,只有明朝的皇帝才能称皇帝,所以皇太极在实力较弱的时候曾声明不称“帝”而称“汗”。
随着后金实力的增强,有了与明朝掰手腕的实力,称帝也是早晚的事,皇太极在建号“大清”的同时,接受了满、蒙、汉群臣恭上“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清代君主称“皇帝”,而把出于蒙古语的“汗”,封赐给外藩蒙古的少数王公,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皇太极也认为皇帝是高于可汗的。
清朝最著名的将领有哪些
1、岳乐。安亲王,平定三番之乱的首席功臣。
2、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世孙,三朝武臣巨擘,清代汉人执掌兵权的典范,屡立战功,威震西北。
3、年羹尧。康熙雍正两朝重臣,雍正的心腹,镇守四川,后获罪被杀。
4、福康安。大学士傅恒子,23岁领兵出征,可以说是清朝的霍去病。后反击廓尔喀一直打到加德满都,成为名垂青史的爱国将领。
5、阿桂。中国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子。乾隆三年(1738)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晚年,官至大学士。阿桂一生屡统大军,运筹决策,用兵持重,为清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嘉庆二年(1797)八月病逝。《清史稿》评论阿桂说:“乾隆间,(他)开诚布公,谋定而后动,负士民司命之重;固无如阿桂者。还领枢密,决疑定—计,瞻言百里,非同时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6、海兰察。鄂温克人有这么一句话,“清朝的武是鄂温克人.文是达斡尔人”。海兰察就是清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杜拉尔哈拉。“海兰察”的意思是“海拉尔的森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割据势力的战役中,由于海兰察带领鄂温克士兵攻取险阻碉卡,奋力超众,升为协领,乾隆赏他银三百两。
清朝最厉害的大臣排名
1、康熙朝的鳌拜。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后独揽大权。清朝早期大权臣。
2、雍正朝的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独掌军权。天下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在他掌握,还是最精锐的。
3、乾隆朝的和珅。万千宠爱于一身,清朝最大的贪官,贪赃枉法的收入相当于国家十多年的总和。
4、曾国藩。晚清同光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清朝从扑灭吴三桂三藩之乱后,汉人权势最大的。自己分侯,兄弟分伯,天下督抚(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和省委书记)有三分之二是他曾经的部下或学生。其他的省部级、地市级的官员不计其数。
5、李鸿章。晚清同光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最得意的弟子。和他大哥都是总督。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是中国最有权势的大臣。天下督抚(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和省委书记)有三分之一是他曾经的部下或学生。其他的省部级、地市级官员不计其数。
清朝最厉害的女人是谁
历朝历代都会很多女人在人们的视线中脱颖而出,但是一说到清朝,很多人的眼前浮现出来的女人可能大部分都是慈禧,的确在清朝接近三百年的统治中,为了稳定清朝江山而付出巨大的贡献女人不在少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以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二人,但是慈禧与孝庄相比却逊色不少,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缘由,其实也不难明白,慈禧虽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但最终还是割让土地卖国求荣导致国土分裂。
仅是这一点就无法与孝庄太后相较之,孝庄先是帮助皇太极平定了中原确立了清朝的根基,后来又争取多尔衮的支持让自己的儿子福临当上皇帝;最后又扶持年幼的康熙登基,开创康熙盛世。
孝庄太后嫁给了皇太极的时候才十三岁,在她与皇太极一起生活的十八年里经历了政治和军事斗争,他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蒙古姑娘,而是成了一位老辣的政治老手。以后的日子里这十八年里学到的东西成为了她确保大清的江山最厉害的武器,孝庄在辅佐皇太极时最主要的功劳便是劝降洪承畴。当时皇太极活捉了洪承畴,但是皇太极看中洪承畴的才能便想收降他,可洪承畴心中念着皇上旧日的恩情因此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清朝最厉害的3个女人
1644年,清军消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正式入主北京,至此开始了关内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既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也有过《辛丑条约》这样的耻辱,对于清朝,让人们影响深刻的女人不在少数,不过,如果说影响力最大的,那非以下三位女人莫属。
第一位便是孝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后来嫁给皇太极为妃,皇太极死后,年幼的顺治帝继位,为了稳固新生的大清政权,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斗智斗勇,使得多尔顿不敢心生野心,接着孝庄太后完成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为清朝前期的开创打下了基础。顺治帝死后,年仅8岁的康熙帝登基,在康熙帝继位之初,一切大小事宜皆由孝庄皇太后亲自定夺,但是孝庄却拒绝垂帘听政,只是在幕后悉心的指导康熙,帮助年幼的康熙皇帝一步步成长起来,为后来的康熙盛世打下了基础。孝庄皇太后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悉心辅佐过顺治和康熙两位帝王,正是在她的辅佐下,使得早期的清朝逐渐有了强大的迹象。
第二位具有影响力的女人便是慈禧太后,慈禧年仅17岁便被选为秀女,次年便凭借自己的美貌成为贵人,后来成为咸丰帝的宠妃,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辅佐了同治和光绪两位幼帝,但是不同于孝庄皇太后,慈禧太后在辅佐幼帝时是专权跋扈,独断专行,正是在她的统治下,晚清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慈禧也曾支持过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这一点上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慈禧在统治期间的所作所为,注定会被世人唾骂百年。
除了孝庄和慈禧之外,还有一位对清朝影响深远的女人,那就是隆裕太后,慈禧太后死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此时所有的大权全落在隆裕太后手里,然而此时的大清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溥仪继位三年之后,全国各地共和的浪潮不断高涨,最终在袁世凯的劝说下,隆裕太后同意了共和,并代表大清颁布了退位诏书,至此,维持了两百多年的大清正式走向灭亡。
这三位女人都曾垂帘听政过,只是他们各自的方式却不同,孝庄皇后悉心辅佐康熙皇帝,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而慈禧太后却专权跋扈,倒行逆施,注定会遗臭万年,而隆裕皇太后接手的清朝已是千疮百孔,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历史的洪流。但不管怎样,她们三人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清王朝,改变了清王朝的历史走向。
乾隆朝十大宰辅
1、傅恒(1720年—1770年),乾隆孝贤纯皇后之弟,雍正朝大学士马齐之侄,满洲镶黄旗人。官至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封爵一等忠勇公。
2、和珅(1750年—1799年),满洲正红旗人,乾隆朝权臣,深得乾隆帝宠信。官至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3、阿桂(1717年—1797年),满洲镶蓝旗人,因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之子。官至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封爵一等诚谋英勇公。
4、尹继善(1695年—1771年),满洲镶黄旗人,雍正朝大学士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出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
5、于敏中(1714年—1780年),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年状元及第。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
6、福康安(1754年—1796年),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一生战功显赫,为清朝国土完整作出巨大贡献。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封一等嘉勇忠锐公。福康安并非宗室,却被乾隆破格晋封贝子,打破有清以来惯例。嘉庆朝追封嘉勇郡王。
7、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韩城人,乾隆朝状元、有“清代陕西第一名臣”之誉。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傅。
8、嵇璜(1711年-1794年),江苏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清朝水利专家,雍正朝文华殿大学士嵇曾筠之子,父子皆擅长治河。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保。
9、刘统勋(1700年—1773年),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卒后谥号“文正”,在清一代很少有大臣获此殊荣。
10、刘墉(1720年-1805年),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